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24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到五停心篇的第三 那麼這裡講到所謂的七方便 這第一方便就是五停心-講完了 那麼他這裡說 自餘五停觀成名第一方便 那麼自餘就是說-其他的、餘下的 還有呢 還有六個方便 自餘方便 自餘,還有什麼呢? 第一種、別相念處 第二種、總相念處 這是第三方便 第四方便是什麼呢?煖法 第四方便頂法 第五方便忍法 不!第六方便忍法 第七方便世第一法 頂是第五 煖是第四 四、五、六、七 對!煖是第四 那麼四、五、六、七 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完成了之後 要經過二剎那呀 那麼就成就這個初果須陀洹 那麼現在我們就是要來跟大家 這就是《俱舍論》裡頭提到的-這個七方便法門 這裡跟大家稍微講一下子 首先就是所謂的別相念 我們知道五停心-是針對我們的五種過失 五種心的強、粗、重-的這種妄動 給予怎麼樣?方便的降伏 我說方便是很合理的 這本來就是七方便門之一嘛 但是它更是怎麼樣? 它更是叫做方便是說 它只是運用一個逆觀-來減低你的妄想 你比如說你貪-那你就修你最惡的那個東西嘛 你比如說我貪愛男女-那我就修那個男女相為惡法嘛 我把它觀九孔流膿嘛、不淨-然後讓我不貪嘛 那麼多散 散動這件事情沒有什麼好或壞 但是它妨礙你修道 那我就訓練我的心志嘛 我就數息數息-訓練我的心志嘛 讓它專心一點-就這樣子 這是一種方便 你有這個病-我制這樣 而且它專讓你粗的那種妄動呀-讓它止息下來 目的是這樣 目的是這樣子 OK!那到了別相觀的時候-就稍有不同了 為什麼呢? 因為那個就牽涉到一些-佛法的義理了 而且是進入到-在以前面的五停心為根本 慢慢發慧 這是別相念處跟這個總相念處 什麼是別相念處呢? 因為佛陀臨入滅的時候-有教我們呀 佛子依什麼而安住? 那麼依四念處而安住 換句話說 在佛陀對教導聲聞人的-這個教育當中呢 他是要求聲聞人平常正念作意-是作意在什麼呢? 作意在這個四念處上 那麼四念處呢 是哪四念處? 其實就是觀察這整個世間的-四種主要總相 四種相-身、受、心、法 這個身,就是我們這身體 受是我們這個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 依這個六識而產生的-一種思惟分別 一種依於自我感的一種分別 這就是覺受 你比如說這個冷熱、喜樂 這個稱、譏、毀、譽這些-外在的這種感受 外在刺激之後的那種感受 但到底這個感受是有分別性-還是沒分別性呢? 這裡的受-基本上呢,談的是有分別的 就是種種的感受 這些感受無論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終歸為苦 是這樣子的 這就是對受的感覺 這是身 然後受 受很顯然就是-我的自我的精神狀態 心的狀態 身、受、心 然後再加上心 心特別指的是什麼呢? 色、受、想、行、識-那個想、行、識 把它合為心 所以事實上是觀察五蘊 身、受、心、法-其實是觀察五蘊 不!身、受、心-其實就是觀察這五蘊 色法就是身 那麼受就是受 那心就是什麼呢 那個色、受、想、行、識 想、行、識合起來-就是我們的心 就是五蘊開合不同呀 就是觀察身體這個感覺、覺受-還有這個心 再來呢 第四個觀察對象-是觀察什麼呢? 觀察這個法 一切存在的法義 一切存在的思想、概念 還有呢,物質 外在的一切物質,都是法-都是法 法塵裡頭包括這些-外在存在的一些物質 是身以外的色法-也算法在內 就廣義的法,都含在內 換句話說-把你身主觀的 觀什麼呢?觀身不淨-第一念處觀 第二念處觀呢?觀受是苦-一切受都是苦 無論是…那你說-樂受哪裡會是苦? 樂受苦不苦?-樂受有壞苦呀 你比如今天世俗人去談戀愛 談戀愛很快樂 覺受、感覺很好 是不是這樣子呀 談完了呢 她又跟別人跑了 你苦不苦呀?苦嘛 是不是這樣子呀 這是受苦 色、受,觀受是苦 那觀心呢?心就是什麼呢? 心可以拆成什麼 拆成這個想、行、識,是無常 觀心是無常 心是無常的,對不對? 心就是一種自我意識感-也可以這麼講 簡單的說就是自我意識 一種自我意識感的那種-那種感覺 觀心是無常的 對吧!心是不是很無常? 今天它好好地-明天就有什麼問題了 這個學生今天怎麼樣乖乖的-明天他又哪裡有什麼問題了 就是惱亂不停的種種事 心,觀心無常-這第三觀 四念處裡頭第三念處觀 那麼第四念處觀觀什麼?-觀法無我 法,我說過 是一切宇宙存在的色法-還有呢? 存在我們內心-思想概念的什麼呢 這個法塵 這個法 意塵、意塵 意塵這個法 意塵,你懂嗎?一種概念 懂意思吧! 為什麼戒律要五夏學戒 五夏學戒就是一種概念 這就是法塵 觀法無我 唉,你說那這樣佛法-算不算法呢? 算呀! 那無我嗎?無我呀 佛法當然是無我的呀 佛法沒有主體性 你說憑什麼這麼講 《金剛經》不是說嗎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法如果有我性的話 那法就不應該捨 也無法捨,是吧! 是不是這樣 那佛法就是好的-就永遠是對的 不、不,佛法永遠-就應該要這樣做 佛法呀!-佛法是對這個凡夫說的 凡夫呢,還沒修道-要覺悟之法 所以叫佛法 那麼凡夫覺悟無佛可成-那還有法好修嗎? 沒法好修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一切法究竟無我 包括佛法也無我 所謂的我是有自主性、主宰性 主體不可動搖性-這叫法 是這樣子的 這個就是法,是這樣 OK!那對這四件事情 請記住,身、受、心、法 這宇宙主觀環境 不、不!-主觀的自我跟客觀的環境 物質的現象跟心靈的現象 你全部都做了觀察了 所以有人問說-那在極樂世界修不修四念處? 修! 但是呢-在極樂世界所修的四念處 跟在娑婆世界修的四念處-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不一樣? 因為那個時候-所面對的這個境界是不同 所以說對於這個-身、受、心、法的觀察 比如身不淨-他幾乎無法觀身不淨 但是他要觀什麼呢?-他會觀身無我 他會這樣觀 所以說如果你要單問說-他修不修四念處 那肯定修 那修的一不一樣?-不太一樣 為什麼? 在極樂世界-沒有身不淨好讓你觀 他是化生的,你怎麼不淨 要是身體有不淨-那阿彌陀佛就不在極樂世界了 這樣知道吧 但是呢,我請問你 離了身、受、心、法-一切眾生有什麼對境可說 有什麼主體性可說 沒有了 對不對 極樂世界也有個身呀-也有受呀 所以為什麼才要怎麼樣? 七重欄楯、八功德水 然後為什麼要共命之鳥-迦陵頻伽聲 為什麼要說風吹的時候-要念佛、念法、念僧 要做三十七道品的憶念 這就是法塵 這就是聲塵-促成了我們憶念呀,對不對 所以極樂世界也一樣-有身、受、心、法的這樣境界 身、受、心、法-只是被我們觀察的境界 不是它本質上有實體-或者本質上有惡 這不一定的 不一定的 不是這麼講的 我們觀身不淨這是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說這樣觀的 這樣了解嗎 那不是說極樂世界也觀身 但他是怎麼樣?他觀身無我 他不是觀不淨-是這樣 那麼好-所以說一切的法的修行 無非是觀身、受、心、法-這四樣東西 佛法的修行-無非就觀察這些 這些事情-身已經是主體的 主體的我 那麼受也是主體的我 心也是主體的我 那法是客觀的一切存在 所以主體的我跟客觀的存在-全部都觀察 觀察它們什麼呢? 就娑婆世界眾生來講-觀察身體這個肉體本身的不淨 觀察肉體所依於肉體產生-對外界的各種覺受 包括意念上的那種意念-依思想覺受 怎麼樣呢? 覺受怎麼樣? 怎麼樣的一種無常-非我、無我 那觀心呢? 就主體的心的什麼?-的無我、無常 不!觀心無常 這樣子觀 所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那麼要怎麼樣觀呢 怎麼樣子觀法呢 那麼觀身不淨-當然你可以白骨觀 你可以去看一個屍體 看完回來之後 將那個屍體現前 一直凝視、緣想 然後讓他怎麼樣 清晰地現在眼前 然後也觀想乃至自己亦復如是 這就是觀身不淨了 那麼觀受是苦呢 觀察任何的覺受 你靜坐當中 你曾經有過的覺受 或現前生起的覺受 現前生起的覺受 怎麼樣呢? 哦!觀察它的什麼? 它是苦,你觀察它苦的狀貌-苦的生起 生,苦的住相 生相、住相 什麼叫生相? 你看苦生起了 什麼樣叫苦生起 就觀察它現前的時候那種感覺 比如說我們觀察一個憤怒 憤怒 觀察憤怒生起的那個感覺相 然後呢 再不然就觀察生起之後呢 然後觀察它現前在那裡 那個感覺 那個苦的那種感覺-現前在那裡,住相 那麼開始那個苦也在轉變 怎麼樣轉變? 比如說你苦的時候-你想要脫那個苦 你是怎麼想的 那感覺,心中的感覺是怎麼樣 這就是變異相 然後最後苦的感覺-慢慢的消減 唉!消減的感覺是怎麼樣 它相貌是怎麼樣 觀察它生住異滅相 哦!那這樣就是觀察 那苦就是這種苦法 那樂也是呀 那樂,樂起來了-你看你很樂 很樂的過程當中 你是不是有點害怕它消失 那慢慢地它真的住在那兒 那種快樂感呀-使得你撐在那裡 你好像也有點若有所失的感覺 你去注意一下 這樂也有成住 生住異-然後呢,滅 最後樂消失了 這種樣子 那不苦不樂亦復如是哦 所以說你去觀察這生 快樂、苦樂的這個事相是這樣 當然了還有更深的-等一下會講到 還有更深的 這個種種相 這個叫做觀受是苦 那觀心無常呢 其實心無非是剛剛講的三受嘛 這個苦、樂、不苦不樂 這無非是這三受 是不是這樣呀 那麼這三受 哪一受沒有生住異滅呀 沒有成住壞空呀 是不是 這樣子去觀察-你也會慢慢發現 原來你這個心呢-不可得 是一直晃動 這都是需要一點點定 然後再來就觀察什麼呢 觀這身、受、心-然後觀法 法的無常 法的無我 觀法無我 觀一切概念-或者外在物質的存在呢 這沒有一定的 你比如說-這青龍寺以前是什麼? 以前連路都沒有,對不對 後來有一條牛車道 再後來,現在有大卡車道-是不是 以前是小茅蓬、一小間-現在建起來了 我們剛來的時候是那樣-現在又變那樣 沒多久它大概又要變了 就是這樣 就是一切法存在就是什麼?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它無我性的 沒有一個堅固相 是不是這樣子 這樣子的觀察 就是對四種主、客觀-存在境界的 一種觀察它的不淨、苦、-無常、無我 是觀察 那麼這叫別相觀 分別對身、受、心、法-做單獨境界 單獨意涵的觀察 現在呢,什麼叫總相觀呢? 什麼叫總相觀? 就分別對這四種境界-做四種重複的觀察 你比如說-我們本來不是觀察身不淨嗎 現在受也不淨 那麼心也不淨 法也不淨 好!那麼再來觀察身受的受 受是怎麼樣?受不淨 不!本來觀受是苦嘛 現在不只是受是苦了-身是苦 受固然是苦,身也是苦 那心是苦,法也是苦 那再觀察怎麼樣?-身、受、心、法 身受心 心本來不是只觀察它-心無常嗎 現在身無常 那麼受也無常 然後心當然無常了 那法也無常 最後不是本來觀察-法是無我嗎? 現在觀察身無我、受無我-心無我 然後法也是無我 這樣叫做總相觀 這樣各位了解了吧 各位了解了吧 這樣叫做總相觀 那麼這樣子的觀察 還只是對一個外在境界當中-的一種總體粗略性的觀察 那麼依佛陀來講說-依《四念處》能安住的話 可以這麼講 可能有人依這個四念處-總別相觀 就已經能夠成就甚深的解脫-也說不定了 所以說佛陀才會說-依四念處安住 這第一種可能 第二種可能就是說 佛陀可能認為總別相觀-修成了之後 煖、頂、忍、世第一-漸漸就能修入了 也有可能 漸漸就能修入了-也有可能 那麼在這個情況呀 我們說這前面的這種三位呀 這個五停心、別相觀、總相觀 這是七方便門當中的前三個-叫做方便位 或者叫資糧位 也就是你修聖道的資糧-是這樣 那麼有了這個資糧之後呀 你一般對四聖諦的理解-已經足夠了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 剛剛談的都是苦 也了解心的這個-種種的這個相貌 然後也不再貪染外界了-這就資糧了 你既不貪染外界-五停心觀成 那麼對於這個-苦、集、滅、道的總相 這個苦、無常、無我-這種總相呀 無論是別相觀-還是總相觀 都是一種苦、集、滅、道-的這種總相義涵 也有一個深刻的了解 這樣子呢-在定中能夠總別相觀呢 別總相觀這樣子-對於這個解脫的資糧已經具足 所以這前三種方便呀 要說五停心觀第一方便 別相念第二方便 就四念處別相念第二方便 四念處總相念第三方便 這三個方便叫做資糧位 修成了之後-你的資糧位成就 是這樣子 是這樣 那麼往下呢 煖、頂、忍、世第一 這裡頭又有提到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名七方便 這個呢,就是加行位 也就是說-對於四聖諦再加功用行 加行位 不能叫加行(ㄒㄧㄥˊ)-是加行(ㄏㄣˋ) 加功用行 繼續加強深刻的理解 然後以證得四聖諦 讓見解上的疑惑徹底消除 也就滅掉思惑,證得初果 所以講說得須陀洹果 文字上是講須陀洹果 所以後面這四樣 煖、頂、忍、世第一-名為加行位 不過在繼續解釋之前-當然我們稍微說明一下 就是說七方便這個名詞-其實是來自於《俱舍論》 又名七加行位 為什麼叫七加行位? 因為未入初果見道位之前-的這種加行 所以叫七加行位 就入了初果之前-有七個加行的修法 所以我們一般老搞不清楚說-藏經裡頭呀 這個阿羅漢一下就證阿羅漢-一下證阿羅漢 他到底怎麼證的 就是修這個七加行 但是那些利根的人呀-七加行可能三天就修完了 好可怕 是不是呀 這樣子,慢一點三個月 當然也有人修一輩子 那也有人修了一百劫 也有可能修那麼多-修這麼久了 那麼好,這又叫做七加行位 這是從因來立名 所以叫七方便 就因來說,它是方便 不過從果來說-它叫做七賢位 為什麼叫七賢位呢 因為賢者,鄰於聖謂之賢-聽得懂嗎 鄰聖謂之賢 鄰呀,鄰居的鄰 鄰居的鄰,聽得懂嗎 就是接近聖人了-所以叫賢 那因為你修這個法門呀 雖然還是凡夫-不過接近聖人 已經接近聖人 那麼因此呢 這個就果的立場上來說-你能修這個,就已經是賢人了 那麼叫做七賢位 這從果為名 那因為他還沒有怎麼樣 還沒有生起這個無漏智嘛 就是生起究竟的斷生死的-這種無漏智慧 所以說它名之為賢-而不能稱為聖 如果得了無漏智-依小乘法來說已經入聖了 就斷生死了 初果就斷生死了 他七往返人間-他終究不再退墮了 終究不再退墮 煖、頂、忍,這個頂法還會退-忍法就不退了 修入忍法-你就終究是要成聖人了 這樣子 不過再順便再跟你們講一下 天台家講 這個前三個叫做資糧位,對不對 就是五停心、別相念、總相念-這前三叫做外凡 外凡資糧位 又可以叫外凡位 就資糧位 那麼後四,煖 頂 忍 世第一-叫做內凡 什麼呢?加行位-也可以這麼講 內凡加行位 那麼這個內跟外-這又要怎麼說呢? 當然這文字上是沒有 不過我先方便跟你們講一下-也好 心遊理外謂之外凡 那麼心遊法理之內-但是未證得 那已經在法理當中了 這個了然、了知-就是內凡 這樣懂了嗎 但還沒有證得 但是心已經完全的體會那個-法義的內涵了 體會未證,就了知-這叫內凡 所以要講我們呢-我們連外凡都不算 還沒修五停心 還沒有成就這個總別相念這樣 不過呢,大乘佛法修持法-它另有修法 它不是從這些境界當中來修 它直接從這一念心-與法界無二無別 這樣來修的 那麼這樣來說的話 這個修法上確實不太一樣 所以我們以後呢 講大乘法門的時候 我們另外再講到它 但是聲聞法大體上是這樣 這內外凡-天台家講內外凡是這樣 那麼這樣之後 我們大概知道說 這個總別相念是什麼了 也就所謂的外凡的資糧位-大概知道了 大概知道 接下來我們要講內凡加行位 內凡加行位-就是煖、頂、忍、世第一 這四個法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點呢,就有點要費點口舌了 什麼叫煖法 煖就是溫暖,是吧 這是個譬喻 譬喻得名 我們如果把煩惱呢-當作垃圾 如果因此我們就把智慧呢-當作是火 叫智火 那所謂的智慧斷煩惱的意思-就是拿火去燒煩惱垃圾 對不對?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垃圾呀 那麼如果說我們生起智慧 我們就把它譬喻做-火生出來的話 那麼什麼叫做煖呢? 煖就是火要生出來之前-有那個煖相,有沒有 我鑽木取火的時候-是不是這樣子 我鑽木取火的時候 我拿一根樹枝 我在那個木頭上面敲個洞 那我樹枝就扎上去 那我就一直轉、一直轉…… 轉轉轉那個樹枝 就邊轉、邊轉-滋滋就熱起來 熱起來的時候在冒煙-但是還沒有出火,是吧 是不是要先有這個階段 這就譬喻說-你快要得智慧了 但是呢,還沒有得智慧 因此得了那個煖相 初入這個煖相 這樣懂我的意思吧-這叫煖 那我問你 那煖、頂、忍、世第一 是不是頂、忍、世第一-後三位是不是就已經得智慧? 也都還沒有呀 都還沒有呀 那都還沒有-是不是都在煖位裡頭? 是!是都在煖位裡頭 不過它是煖位的後位 都屬於煖位所含攝 因為我說過了 他們都還在賢位當中嘛 還沒有得無漏智嘛 所以那為什麼這裡叫煖呢? 就是初得那個智慧的那種外相 已經要得不得的那個狀態 已經初入那個狀態叫做煖 那頂、忍、世第一都在煖以內 不過是怎麼樣? 不過就是說-它更接近那個得智慧的相貌 這樣懂意思嗎 所以煖就是已經-要得智慧前面的那種心相了 簡單講就是這個人怎麼樣? 非常的有解脫的味道了 還沒有真解脫 你惹他,他還會生氣 你引誘他,他還會犯戒 那麼惡的環境-他還是照墮落不誤 但是呢,如果好的因緣給他呀 你看這個人 向於聖人的相貌 很放下 事情很能夠看得開 這個智慧的覺照很有力量 那現前的煩惱呢-相對減少 不過呢,偶爾還會冒出來很多 但是呢-他那個煖相現前的時候 那個火還不能燒-不過整個的穩定度相當高了 大概你可以這樣講 所以叫內凡嘛 心遊理內嘛 入這個煖相 那麼接著這樣子你就知道-那是依譬喻得名 這叫煖 那麼接著呢 那修什麼? 煖跟頂-修的內容都一樣多 一樣多 那是修什麼呢? 修欲界四諦 各有四相,四四十六 修欲界四諦十六行觀 哇!聽無?解釋一下就知道了 沒什麼好困難的 以下都是這樣修的 當然,我必須告訴你就是說-這種解呀 它對智慧的解是一種相似解 它還不真正證得那個智慧-的深解 這完全是生命中自然的一部份-的這種解 還不是、還不是 那麼在這種情況呀 它是修什麼呢? 前面講的總相觀、別相觀-他還沒有專修四聖諦 到了這裡來就專修四聖諦了 你知道四聖諦是什麼意思? 是四種聖人所證得的真理 叫做聖諦 也可以叫做四種-修學四種真理得以證聖 也可以倒過來、逆過來講 它本來的意思是-四種聖人所證得的真理 諦者真理 不隨時間、空間而改變的-真實義 那麼聖是聖人 就換句話說 真理有世間真理-有出世間真理 哦!是這樣子 那麼《法華經》上說-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 路伽耶陀是順世外道-是順世間的真理 那麼這個章嘉大師呀 吉藏大師呀 不是章嘉,吉藏大師呀 那麼呢,這個解釋呀 他說像儒家就是順世外道 他認為那是外道 那麼道家講無為-那是逆路伽耶陀 所以在他來講 在《法華經》來說-是不學那個的 是不學那個的 出了家,不學那個 那當然了,這個話不能隨便講 在中國一向就提倡 出家人有時候提倡學儒教 印光大師如此 但是印光大師-是寫給在家人看的 他對出家人不盡然就這麼講 你不要把法弄錯了 這是大師、古德的解釋 順世外道就是這樣 所以世間有世間真理 但是在《法華經》的-甚深了義的經典來看 那就真的是外道 那個最後還是會混淆佛法 是這樣子的 那還是不容許學的 不學這些外道典籍 我曾經是有對這些學外道典籍-學儒家、學道家這樣 我是有一點小小的這個說明 我沒有批判 我小小的說明 但今天其實趁這個機會告訴大家 這是在《法華經》上-是有根據的 當然我們不能拿經就這樣子-不去注重現代的事實 就拿經來駁斥別人了 不過事實-一個向於大乘的人來講 根本沒有時間再去搞那個了 大乘法能含攝一切 好!那麼呢 剛剛講到這個我們修聖諦 是出世間聖法的真理-叫四聖諦 那麼四聖諦是哪四樣呢? 佛說苦不可令樂 佛說集為苦因-無有其他為苦因 那麼佛說道為滅苦之方-之軌則 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滅苦 佛說寂滅 佛說寂滅 沒有其他的方式-得究竟的寂滅 佛說的這個方式-才是真正的寂滅 這就是佛三轉這個四諦法門 此是苦汝當知 乃至此是苦汝當修呀 這三轉 那麼從當知到確信,到當修-這樣三轉 那麼此是道-汝也當知、當修、當成就 這樣等等-這樣子的一個理解 所以佛陀呢,證道之後 他不過只是告訴我們 世間真實相為苦 世間苦的因為集 那麼要斷苦-修他所說的道 然後修他所說的道之後-所得的境界是寂滅 那麼滅、滅相是什麼?-他告訴我們 這樣子其實佛陀說法 對聲聞人來講-已經度化他們完成了 好!因此所有一切法 你看《俱舍論》就說四聖諦-沒說別的 《俱舍論》大大的這麼一本-就說四聖諦 對我們來講-實在應該是學一學了 我們應該要學一下《俱舍論》-是這樣子 大乘人也學 天台家也學《俱舍論》-是要學的 那麼就講四聖諦 那麼好,OK! 那麼好,四聖諦 四聖諦是這樣子來修學 就是了解到苦、集、滅、道 但是光講苦 苦有它的內涵 苦有四相 哪四相呢? 苦有無常相 苦,有苦的逼迫相 有苦有空、無我相 有空相,有非我、無我相 這叫苦諦四相 對於苦,你應該把它-拆成四種相貌來理解 苦,一般來講-我們就說逼迫性為苦 對不對 這是苦的一個相而已 苦有四相-所謂無常、苦、空、無我 苦有四相,聽懂嗎? 不要打瞌睡 苦有四相 所謂無常 苦,你要了解苦-你可以從無常的立場來了解 你看呀-我們人是不是一向很懶 對不對 所以我們希望某一件事情成就-就不要再壞了 比如說種樹好了 種了,唉呀!好累 但是這不是種了就沒事呀 它很無常的呀 今天沒事 三天之後飛來一隻金龜子-產下一個卵 然後牠們金龜在那邊生長-就開始吃這個葉子 你不是很衰嗎 你種下去了 結果你把它弄得好好的-結果它無常了 它得蟲害,蟲子來吃了 所以你得去照顧 你呢,煮飯 肚子餓了-吃了,吃飽了 那個飽的感覺很怎麼樣?-很滿足 去經行回來,上個課-肚子又餓了 所以這無常 所以你得要重複做一些-其實你很累的事 但是還是得做 對不對 這就是無常 所以無常是苦,對吧-看到沒有 對不對 即使它本身那個-動作本身沒有很苦 但是你重複做,本身就是苦 OK!那麼接下來 所以無常有苦相 倒過來說-苦就具有無常相 這樣懂意思吧 再來苦就具有苦相 苦有什麼苦相? 這個第二個苦字的意思-就是逼迫的意思 苦一定有逼迫性,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苦一定有無常性-一定有逼迫性 再來,當然苦有逼迫性-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說 因為苦本身來去不定-對不對 今天很苦-苦……苦了三天 苦過了 但是苦過了,你覺得很爽快了-就可以從此高枕無憂了 錯了!哪一天苦又來了 是不是這樣子呀 哪一次不是都這樣 所以說修道人呀-心裡不沾不染 修得好,也沒什麼感覺 修不好,也不要太煩惱 哦!要注意這樣子 這就是平常心 我們常常叫你要平常心-就是這樣子 這就是因為-苦本來就具有無常相嘛 這樣懂嗎? 好!這苦第二相就是逼迫性 幹嘛?肚子餓 這個餓得很難受-全身發抖 會不會?你餓過這樣子沒有? 會這樣,對不對? 然後男女貪愛很苦吧-逼迫吧 你老公跟人家跑了 你先生跟人家跑了 你太太又有男朋友了 那個是不是逼迫性? 這是苦有逼迫性 再來,苦有第三相-空相 空相是什麼呢?-違我所見故 違我所見 它本來解釋是說 違逆我所認知的 就是說苦本身呀-是相對待的 它不是我所看到的那樣-所以它是一種空相 你比如說 你比如說這個 我牙齒痛 其實牙齒痛 你把一個正露丸塞到牙齒縫裡 去麻痺那個神經之後呀 那個牙齒痛就不見了 所以說那個牙齒痛本身呀 並不是牙齒在痛 其實是那個神經-傳導到你腦子裡頭 你才感覺痛 那你要阻斷這種傳導呀 那痛感就無痛相了-就不存在了 這就這一面來講是這樣 倒過來呢,就是說 我所愛的東西它本質是空的 所以到頭來,唉呀!是苦 是這個倒 是這樣觀,逆觀是這樣觀 這樣懂嗎? 你比如說皇帝要死之前 算了吧 他躺在那兒 他穿得再莊嚴 他這個大帝國就拱手讓人了 是不是呀 一切轉眼成空 是不是 拖出去燒的時候-一切都恢復原來樣子 所以你看看 你一切所努力的 現在得到什麼?沒有呀 所以講起來才真空呀 是不是 你蓋廟不是也這樣嗎? 你七蓋八蓋,你死了 蓋到你死了,道業也沒修成 結果呢,結果去當土地公去了 好苦喔,是不是? 所以因為空,故苦 苦本身也是空 所以這個正觀、逆觀都可以 那這樣知道吧-苦有空相 再來呢,苦有什麼相? 苦有非我相 這非我是什麼意思呀?-就是無我 這個空相是非我所相-違我所見 就是不是我所有的-所以不能我來擁有 剛剛講的,這叫空 就是不是我能擁有 我剛剛說的大帝國-就轉眼成空 它不屬於我的 這個不屬於我的-叫做無我所 或者叫違我所 違呀,違逆的違-違我所 我所,懂嗎 所,就是說對象 違逆了我所執有的那個對象 經書講我所-是指的說 我所能獲得的那個東西-叫做我所 那麼我呢,是我的主體-自我主體 非我就是無我了-就是違我見 那麼空就是違我所見-是這樣子 那麼苦有空相 那麼也有什麼?-這個無我相 什麼叫做無我相呀 你看呀,有名利的 這個名利就是「我」在有名利-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我」有名了,對吧﹗ 但是「我」是什麼人?-我是誰呢? 我是我的鼻子呢? 還是我的耳朵呢? 那麼我們會發現呀 這個莊嚴起來的那個「我」呀-其實它不聽我的話 比如我今天當總統 但是呢,他肚子在痛 它不會因為我是總統-它聽我的,它就不痛 不會這樣 所以我能獲得那個名-是由我這個主體來獲得 然而真有主體能獲得嗎?沒有 所以就違我見 所以這是苦 所以說你希望你世間獲得什麼 能獲得的那個主體呢-其實也不存在 是這樣觀察,發現這是苦 所以違我見這第一 這是從這樣面觀過去 從另一面來觀-就是發現說 因為一切都無我 所以呢,怎麼樣? 我所造的這一切事情-對待自己的 這本身都是不得已的 都是沒有意義的 不是不得已-沒有意義的 所以本身就是苦 比如說我們要餵它吃 很怪呀 根本沒有一個吃的主體-是誰在吃? 是你肚子在吃呀 又不是你的腦子在吃 也不是你的手在吃 也不是你的眼睛在吃 但是呢,如果不吃-眼睛不能動 腦子不能轉 是不是這樣子呀 但是說要真吃 這到底誰在吃?-沒人在吃 可是還是得做這個假動作 是不是很苦呀 是這樣子觀察 所以苦有什麼呢 苦有這個無常、苦、空、非我-這四項 無我這四項 所以苦諦以下有四項 所以觀苦其實不只是觀苦-是觀這個苦的四項 聽得懂嗎?這樣子 好了,那相對你就知道-集諦下面也有四項 哪四項? 集因緣生 集因緣生 集諦有集相 沒有錯呀 這個集諦呀-就是苦的什麼? 苦的因 苦的因不會單因成就 世間人講呀 成功是優點的發揮 失敗是缺點的累積 是不是這樣子呀 就這意思 優點的發揮-其實也會變壞、也會衰變的 我們重點在講失敗 失敗是缺點的累積 換句話說如果你只有一個缺點-搞不好還不會立刻形成失敗 但是它兩個缺點、三個缺點 那就累積成為重大失敗 有沒有可能?對不對 所以失敗這種苦相呢 這種因呢 這種苦相-其實是由因來聚集成 對不對? 所以集本身就具有聚集相-對不對? 聚集相 換句話說-你如果不讓苦因集結呀 不讓集的那個苦因集結起來-你還不至於苦 有沒有可能?有呀 你比如說你昨天殺了一條狗-不小心撞死一條狗 你趕快迴向-你趕快求懺悔 不讓狗的那個冤氣呀-怎麼樣? 牠慢慢追隨著你 你跟牠懺悔了-牠就放了你了 牠看你有懺悔心,不是故意的 狗是很不念舊惡的-你要知道 你今天打牠-牠明天還是跟著你 是這樣子的 牠就怎麼樣呢? 牠就原諒你了 就不讓那個苦因繼續聚集-對不對呀 所以說苦的因有聚集相-這一定的 你能理解,對不對? 不要讓苦引起-所以你就觀察苦的因有集相 其次觀察苦的因的集 有因如種子故 那個苦各種因 集有因相 什麼叫集有因相? 集是一切苦的這種因 你能不能觀察得到 一切苦的因 各種苦的因都聚集在那兒-謂之為集 要去觀察 觀察身心的那種觀察 比如說你觀察你的心-聚集了什麼苦的因 這就是觀察集相 懂我的意思嗎?-不,觀察因相 集諦的因相 你比如說你觀察這樣 喂!我到底會怎麼死? 你就去觀察 啊!看這樣子 我很貪這個錢財 我到現在呢 如果有人罵我兩句-我就很瞋 你看看,貪瞋很具足 而且你再觀察 人家稍稍怎麼樣罵我-我就會生氣 那個怎麼樣,一點點的因呀-你就會生氣 那個一點點的因-你就把它看到 你在定中看到 然後降伏,用心轉它 這就是觀察集因-集的因相,懂了嗎 懂意思沒有?聽得懂嗎 這你平常修觀或者作意的時候-就要會這樣觀 我是一個遇到什麼境界-就會生煩惱的人 那個「什麼境界」就是因-就是集的因相,懂嗎? 因為將來那些境界-愈來愈累積的時候 累積多了你就會爆發、生氣-對不對 所以集的因相要這樣觀察 接下來集有什麼?-集因緣生 集有緣相 那麼集有緣相-跟集有生相 這個呢,我們下一次-再跟大家講 簡單的說-緣就是什麼呢? 能夠成辦苦果 它不是主要苦的因-但是能夠誘發苦的 主要不是苦的產生的因 但是能夠促成苦的產生 你比如說你已經感冒了 但是呢 你又在大太陽底下種樹 那你一定要暈倒 你一定要中暑 對不對呀 種樹不一定讓你中暑 但是種樹這個動作-使你暴露在太陽底下 又因為有感冒的前因在那兒 所以你就中暑倒地不起 乃至於亡,對不對? 它誘發的 它是非主因謂之緣 但是有旁助之功-謂之為緣 那麼什麼叫生呢? 這集一定會究竟-如金剛種般的生起了苦果 是這樣子的 能令緣聚起 能令這個苦呀、這個因呀-能夠生起那個苦的果報 這集一定有集、因、緣、生 集、因、緣、生這四項 這樣知道吧 所以你觀察集諦 其實是觀察集、因、緣、生-這四諦 觀察一個集諦就觀察這四樣-這樣子 那麼以下你就懂了 苦、集、滅、道也各有四相 所以四諦各四相 那四四一十六-就十六種相 這樣懂我意思嗎 那麼觀察這十六種相-叫做十六行觀 我們下一堂課-再繼續講解這個道理 向下文長,付於來日 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