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23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了丑四 這個停我慢這一科 提到了諦觀十八界-方得無人解 吾我病即差 這個我們說明了各種方式-來可以觀察這個十八界 但是無論如何-總是觀察那個什麼呢 根對塵生起識-這個過程當中的這個緣起無我 或者但觀這個-根的相生的非我 或者單觀這個塵境的什麼呢 緣起假合而無有實相-無有實體 或者觀察這個我識 這個人的意識產生之後的-這種虛假也可以 意識的虛假 那麼乃至於只觀一根、二根、-三根、四根 這樣子的觀察 那麼這樣子呢 總是得到了什麼呢? 得到了這個我慢 我,這個主體的我 自在主體的這個我呀 這個了知它的不實在 這個都是觀察緣起無我 那麼下面講是四句-怎麼講的 若當逐講論 反益三塗債 計我常求勝 名利自杻械 如果我們不修習這個無我-這十八界無我觀 那麼只是追逐講說這個-佛法的道理 反益三途債 反而增加了這個-墮落三途的可能 這債就是-不要講可能了 墮落三塗的因 債就是你欠的 那也表示說你將來會得這個果 你將來要還 那麼三塗債就是將來要去還-那個三塗的債 也就是將來要去墮落為三塗 這個禪門裡有這麼一句話呀 這個地獄門前僧道多呀 乃至於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吃了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句話當然嚴重了一點 那意思就是說你受人家供養 萬一你修行沒有得成就 那就披毛戴角 那就是墮落畜生道來還 或許沒這麼嚴重 但是起碼你是知道的 這個我們如果修行-這個過度的放逸 那麼總是你將來要受這個什麼 受這種信施難消的這種果報 這是肯定的 所以我們出家人用度-用錢方面一定要怎麼樣 一定要用在刀口上 用在合法這個佛法用途上-才可以 那麼這個三塗 三塗就是地獄、餓鬼、畜生 將來墮落地獄、餓鬼、畜生 就是說你根本不修行 那你接受人家的供養 將來你就是要去還 那麼還呢?怎麼樣子 比如說你不修行成就-可是沒有造大惡 但是呢,你就多得了-別人的利養 就是說利養沒有功德來消受 將來就做牛做馬去還那個人 乃至於拿這個錢去造惡-將來就墮地獄 或者是對這個錢非常的慳貪 慳貪到後來墮成餓鬼道 就變成餓鬼道去守護那個財富 或者變成土地公 很有錢的那個土地公 就是這樣子 這就變成三塗債 現在你受信施 可是呢-就種下了這個三塗的這個因 這不一定三途哪一途-就看你種什麼因就是了 你造大惡,你墮地獄 起顛倒、妄想、愚痴-貪染不捨 你就是墮成餓鬼 那麼乃至於對單獨的人-這個過度的貪求 就是他供養你-結果你沒辦法功德迴向給他 有足夠的功德 將來墮落-就變成他的兒子 好一點的兒子-賺錢養他 乃至於就變成什麼呢-變成豬狗 這個什麼呢?-幫他看門等等是這樣子 那麼計我常求勝 乃至於計我常求勝 什麼叫計我? 就是計執我、我、我所 這妄計我 妄,虛妄的妄 虛妄的計 計就是那個什麼呢 計算分別叫做計 虛妄的分別有我 那麼恆常地求這個我的什麼呢-我的自在 勝就是自在 勝就是自在 好!也可以講就是什麼呢 成就我慢 常求勝就是成就我慢-是這樣子 那麼再來呢 名利自杻械 這個名利呀-就變成了我們的手鐐腳銬 杻械,這個是古代的刑具 就是這個桎梏 桎梏就是手鐐腳銬 那麼這個就是束縛我們 名利束縛我們 其實名利這裡頭 名利自杻械 其實這裡為什麼特別講名利呢 因為這裡講的是我慢 那為什麼不講-婬欲、財色自杻械呢 財色一定是杻械的啦 有色、有財-這一定是杻械 但是這裡講名利-那又不同 是怎麼講呢 因為這裡講的是我慢 我慢重點在什麼?-成就這個名跟利 懂吧!懂意思吧 那能夠成就你我慢的-大部份是名跟利 當然你討了一個世界小姐-做老婆 可能你也有我慢心 但是這個沒多久-你就厭煩了這樣子的女人了 所以你也不會覺得再我慢起來 但是有了世間的地位跟財富呀 你可以長期地受到人家的恭敬 你也可以長期的有錢 而這個慢心滋長,是這樣 當然有時候-我們這財色放在一起講 名利放在一起講 那個財跟利要怎麼說呢 財、利也是在一起講 但是財跟利有沒有不同?有 財跟利 財是狹義的利 那麼利是廣義的財 也就說利能夠包含財-財不能包含利 當我們講利益的時候-是包括了什麼呢 包括了一切的地位、-物質、錢財 還有你可能-握有任何有關的利益 包括可能地位的增加這種利 懂意思嗎 利是這樣子 所以利是很廣泛的獲得你所愛-世間所愛 順於世間所愛的那些物質、-非物質的東西 幾乎都可以叫做利 但財不同 財的話主要是指的-物質上的東西 的錢財或者寶物-這樣子叫做財 所以財涵蓋的範圍較狹窄 那麼財色、名利-有時候是這麼樣分開談 那麼名利-因為你這個我慢增長呀 你就成就了你個人的那種事業 那麼這種事業呢-就增加你的名望 名望,事業的利跟名望-就造成了你的枷鎖 這個名利怎麼會形成枷鎖呢 你看有錢,人家就想要來借錢 有錢,人家就想來怎麼樣呢?-跟你親附 然後就變成怎麼樣呢?-真心跟假心難辨 你每天就應付這個-應付不完 所以你們可以理解到 有些比丘尼可能人數少 但是她廟產很大 乃至於因為有什麼樣的地方呀 骨灰塔收入相當的多 那麼造成了地方的覬覦 乃至於同參道友呢-也做種種方便 來要跟她打她的主意 要不跟她借錢 要不就是標會啦 要不就介紹徒弟給她啦 怎麼樣子啦 這些都是在打她的主意 這就是利鎖了-你有沒有注意到 乃至於出門的時候 什麼樣子啊 前門、後門關了不打緊 房地契帶身上 存款、鉅額存款、現金 乃至於存款薄、印章-都要隨身攜帶 害怕怎麼樣? 這個要不自己帶的話-別人把它偷了 乃至於自己的徒弟也不敢信任 就這種情況 這就是利鎖了 你有沒有看到 像我的房間門從來沒鎖 有一次我鎖了-我覺得很煩 後來再也不鎖了 我房間鑰匙不知丟哪兒去了 但是呢,不是說我沒有一點錢 這是因為我跟你們大家一起住 那眼前至少還沒有太多錢 還可以這樣子 但是要是漸漸錢多了-或者我替大家看守錢 你看你就會多緊張、多謹慎-對不對 這種多謹慎就是一種桎梏 就是一種枷鎖、杻械的意思 那麼名,那又怎麼回事呢? 啊!這個名當然是 你比如說 我如果到那個什麼台北呀 我哪個什麼流通處-我都敢去 乃至於這個 我要去那個SOGO百貨、來來-我都敢去 對不對 誠品我也敢去 但我要在台中呀-幾乎是要人陪我才敢去 那台中大部份人家認得我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就變成你走在街上呀 等一下跑來一個人-師父如何這般這樣子 那就覺得這樣有點尷尬 這還算小事哦 要是將來呢 到處都是某某師呀-很怎麼樣、如何這般 好名聲、壞名聲都一樣 只要你出去就指指點點 你看那個陳總統他女兒 等他選上總統之後-他女兒就跟她的老爹大起嬌瞋 為什麼呢? 因為新聞記者老跟著她 她私人的生活-都已經失去了遮掩性 比如這個意思 你看看一個小孩子 她立刻感受到這媒體的焦點-造成了混身不自在 這就是名啊 就大家都認得你-大家就想要來看看你呀 知道你在幹什麼? 這政治人物或是影歌星呀-就是這樣子 這就是屬於利、枷鎖-啊!是這樣 那麼出家人呢 出家人當然基本上-我們不至於這麼嚴重 但是慢慢地多少呢 也因為透過媒體呀 或者是這個講經說法 也有可能形成這種情況 最後你看看呀 現在台灣有些有名的法師 他幾乎在台灣寸步難行 是不是這樣子呀 一走出來大家誰都認得他-那沒辦法 還有車子來、車子去 再也沒有辦法這兒看看-那兒走走 講難聽一點-參學都沒機會 那麼我們再舉一個-大陸的一個法師呀 他以前在福建省-當福建省的佛協會長 在還沒當的時候-他穿著短褂 跑到任何一個寺廟去呀 到處晃晃、看看 有一次呢,他跑到那個九華山-穿個短褂 你知道大陸出家人呀-出門都穿短褂 在台灣這是不太好威儀呀-可是大陸這樣形成風氣 然後跑了去了站在門檻上 大殿門檻上看人家在放燄口 那麼燄口的那個出家人 當然沒什麼-或許佛法懂得沒他那麼多 但是呢,看他的那副樣子呢-就是不爽快 就跑來罵他 你這個出家人在幹什麼 這麼沒有教養 你師父是誰呀 啊!你、你在那裡出家 你出家多久了 人家在做燄口 你站在這個門檻上面看 你到底有沒有威儀呀 就罵他 你說、你說你在哪兒出家? 你出家你師父是誰? 他呀,你要知道-他是堂堂什麼呢? 福建省省會的總舵手啊 但是在安徽省沒人認得他 啊!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學人剛出家 剛出家,到處亂跑 你師父是誰?沒把你教好 是!不好意思-慚愧、慚愧,跟法師頂禮 在那邊頂禮這樣子 他就一副很癟的樣子 然後我問他說:你怎麼樣? 很爽呀、很爽呀 怎麼樣?沒人認得-我到處晃也無所謂 給他當小和尚-叫來叫去這樣子 然後沒多久他看完了 那個罵他的和尚看他乖乖的 喂!幫我拿這個東西-拿到我房間去 好、好、好,當小弟 等到他當完了那個福建省會-協會會長 又去到西北啊什麼去傳戒了 啊!這下很慘了 他五台山呀-以前跟我們去的時候呀 跟我去 不是五台山-天台山的時候 要見那個方丈呀-人家甩都不甩我們 然後不甩我們 我們還送禮物給他呢 那個侍者還嫌怎麼樣 嫌我們這個窮和尚 大概送來禮物沒有什麼好的-你知道嗎 他跟我們講 哦!這個錄音帶呀 就擺著吧!擺著吧!和尚沒空 好、好、好,那我回去了 我跟他兩個人一起吃閉門羹-你知道嗎 然後就回來 這次可不同了 他又帶了幾個人嘛到處晃 七晃八晃-晃到塔院寺去的時候 那塔院寺才新成立一個-天台佛學院 那麼他也晃呀 也沒人認得他 晃呀、晃呀,就要出來的時候 被他的一個戒子給認出來了 那個戒子就趕快跟教務主任講-唉呀!來的那個是誰啊 大名鼎鼎的什麼 人家一群人呀 一群老師全體搭衣追出來 把他給硬拉、生拉活拖的 把他給拖進來、請進來-要他講開示 他說搞了好晚才下山 後面的行程全部被打亂了 你看這就是什麼呢 就是名呀 有了名了之後呀-那不自在了 你有沒有發現不自在了 那他出門就得要打點得很莊嚴 就不能裝個小和尚-就不行了 我說你現在是不可能了啦 二、三十個省份都是你的學生 到處在宣揚-你這個寺廟如何這般 你出門是不方便了 就這樣子 那想當年跟我去天台山的時候-我倆是吃閉門羹 是這樣子 但當然後來天台山又寫信來啊-跟我要錄音帶 我就說有呀 我以前有送去,你們不要 沒有呀,怎麼可能呢? 那我說那沒可能-你問你們那個侍者就知道了 啊!所以這件事情呀 天底下的事情就是這樣子 所以名利之鎖呀-對出家人是有一點傷害 利的鎖呢,傷害更大-名也不小 是這樣 好!那麼這是名利枷鎖 名利自杻械呀 所以出家人呀 有錢趕快用在正當的地方去-把它用掉 是這樣子 那麼這個有錢呀-就是有利了 那麼有名呢-最好不要再增加這個名 不要再增加這個名 那麼是這樣子 再來這個丑五、停亂想 這就是所謂多散眾生數息觀 自知亂想多 常數出入息 覺觀漸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當逐講論 喧塵未能息 遞互相是非 何時滅事識 那麼這個也是一樣是-八句二偈呀 那兩個偈 那麼自知亂想多 這個散亂心很厲害 心的不專注 那麼怎麼辦呢?常數出入息 覺觀漸得成 加我戒定力 常數出入息 那到底是要數出息-還是數入息 不是,這個數息觀呀 這安那般那觀呀 出息入息觀-是有種種的修法 大體上呢-要不就數出、要不就數入 單數出或單數入-這最方便 一般來講印光大師建議大家呢 年紀輕的人,數出 年紀老的人,數入 或者常常講經-容易傷中氣的人,數入 氣血比較旺的人,數出 那麼數出入息-又有很多種說法 一種就是在吸跟呼之間呀 這要吸之前 呼完了,要吸之前就數一 心中就記一 但又有人說不是,是吸 比如說我們只數入息的話 那就吸進來的時候-一…… 那比如吸入丹田-一……,一到丹田去 那吐就不理它 然後進入-氣再進來的時候再數二 然後出去就不理它 是這樣子的 也有人這樣子 那麼這兩種說法都有 我看了資料上、書上寫的-經典上說明的都有 所以就看個人 那麼數法是怎麼數呢 一數到五,剛開始 或者一數三 有人妄想多,到三都數不完 有可能哦 你正在散亂的時候-有可能一到三數不完 那怎麼數?你就一,一口氣 等一下再數一次入的時候-再數二 再數三這樣子 然後再從一-再二、再三 然後數得很熟-再三、二、一 一般都是一數到五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 一、二、三、四、五 最後數了很熟-五、四、三、二、一 也很熟,再增加成為-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也很熟-那就一下跳到十 那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就是數一-等一下再第二吸息數二 然後數三,一直數到十 然後數得很熟的時候 再 十 九 八 七-六 五 四 三 二 一 然後數完了之後-再來數什麼呢 數這個一 三 五 七 九-二 四 六 八 十 用這樣子數法 然後倒著數 再來 九 七 五 三 一 那麼這個十 八 六 四 二 你可以這樣跳著數 你知道為什麼要這樣 因為你一直數,數溜了之後呀 你在打妄想,你照樣能數-你懂嗎 他故意把它跳開 故意跳開 那麼這樣數呢 橫數、逆數、順數-都很熟的時候 差不多你那個定力已經來了 這個時候呢 可能你可以數、隨、止、-觀、還、淨 就不數了 那麼呢,那個氣呼出去的時候-你就數一…… 氣就出去,看著那個氣出去 就不要再記一,進來 那時候你的氣愈來愈深、愈長 所以數、隨、止-就進入止的程度了 這個止心就現前了 那麼觀就能起觀了 起觀之後還、淨在另外的-六妙門的另外 到還、到淨-這是另外的修法 一般來講數隨止觀 你那個修數息的程度-已經到了能觀的程度了 就很強了、就很強 這是六妙門-以後我們找因緣來講 就提到這樣 那麼一般來講-到數、隨的時候呀 進入隨息的時候-你的那個止要現前了 那麼就是未到地定現前了 那麼怎麼樣子隨 我就剛剛說過-一口氣會很深 你數息數得很好的時候-接下來你那個息會很深 很深的時候你就隨它 就進來的時候-你就看它進來 出去的時候看它出去 你那個心力很利 哦!那很輕安的 開始會得輕安法喜會出現 不過這通外道的啊-這通外道的 你要沈溺於它,你就完了-是這樣 這個階段呀 用功一點呀 沒有雜緣、染緣 三個月、四個月、半年就有了 甚至人家快的,一個月就有了 精進一點 禪七當中,三、二個七就 七個七當中,前一、二個七 有程度高、平常有訓練-就會得到 那麼這就是數息是這麼個數法 常數出入息 一般來講入就入-出就出 偶爾你也可能專數出-或專數入 或者入、出隨你-這樣變動 你已經心很強-你可以這樣變 不過有個注意就是-絕不超過十 很怪 它不超過十的 這個有幾個說法 第一個就是說-超過十沒有意義 因為那個數目多根本都沒用 因為到十的時候-你那個心要是數到了那個十 那個心的止的力量-已經開始產生 你就憑那個止的力量呀-你來多運作、多調熟 其實就能入定了 就不必要再增加 這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是一一直記到十 如果再增加容易過度的 那個力量過度的用 那容易上火乃至於出岔、出偏 不這麼做 所以一般來講-經典都只提倡到十而已 甚至於有的教典是-還警告不得超過十 所以我們一般都是一到五 然後一到七 再來一到十 那正數、逆數、跳數 這樣慢慢地數 那麼這種數法的話 這種數法的話-就是不能夠刻意用 為了配合數-然後改變你的呼吸 是讓你的呼吸自然 然後你注意你這個鼻頭上的-那個氣在出跟入、出跟入 好,所以說不能改變-你原來的呼吸方式的 這一點上有人需要學習一下 它是一種技巧 它需要學習一下,這樣 那麼把注意放在這個鼻頭上-是這樣 那麼一般來講 我們不建議人家-一下子就修這個 有什麼原因?因為這通外道 所以我們就建議人家 可能你的障礙多 你先學拜佛再怎麼樣-再學念佛 每天固定拜懺-固定念佛一定的聲 或者拜佛拜一定的數目 等到這樣子的習氣業障-消到一個程度了 我們再來冬參夏學 那個冬參的時候-再來專修這個數息 一個禮拜,一天你就會得效果-我告訴你 因為我們平常散動慣了 你一天就開始得效果-是這樣 不過這要克服睡魔就是了 這個這樣只要不散、不沉 你那個散動就容易定-容易解決 昏沉在初修行人來講的話 昏沉是比散動還要嚴重 而且還要難治 還要難治 這點我們要有點辦法-慢慢來調理 好!這就是常數出入息 那接著會怎麼樣?-會覺觀漸得成 這個就有點要商榷 我們一般來講覺觀漸得成-也好像沒什麼錯 覺悟的觀察漸得成就 這個這樣子哦 這樣講呢-是就字面解釋,聽得懂嗎 聽得懂嗎 我們說我們要有覺悟哦 我們要常常怎麼樣?覺醒觀察 這是就字面解釋 這樣懂嗎 但唯識學當中特別有覺有觀 特別對覺跟觀有定義 而很不幸的是覺跟觀-在唯識裡頭的用詞當中是惡的 覺是粗的散-散心是覺 比如說你坐在那裡 老癢癢的,不能入定 癢癢的,這就是一種覺 那觀呢?是微細的散 在修定來講-覺觀都是大妨礙 當然粗散就是那個覺 外面有聲音,你立刻聽得到 有人在走動 乃至你隔壁的人在靜坐-打呼睡著了,你都聽得到 像這些都是一種覺-一種覺 或者內心裡頭起的那種喘動-這就是一種覺 那觀呢? 已經在寤寐當中深-漸漸細、漸漸細 但對某個法 對存在的這些法啦什麼的-還念念執著呀 還有一個我在那邊執著 你還沒有入那個定之前-都還是這樣 入了定了 你連自己能執著的那個我呀-暫時就不見了 就沒有那個感覺 雖然很微細 那已經到意識心的-深層地方去了 那麼初期的時候-還有那個觀 還知道自己在入定 還知道自己在數息 那就是一種觀的作用 那已經不覺了 覺已經消除掉了 已經進入到觀的程度了 這樣聽得懂嗎 聽得懂嗎 所以這個覺跟觀呢 都是一種自我妄想意識的-散動的名詞 那如果是這樣-覺觀漸得成不是更慘嗎 數息怎麼可能覺觀漸得成?-是覺觀漸得滅 所以這裡這個成呀-這個《發真鈔》認為那是訛 訛字呀,應該寫成滅字才對 不過我們這裡-就是把它用括弧的方式表現 就是說-其實也可以用字面解釋就是說 因為你出、入息-如果能夠數的話呢 你那個覺悟的覺照力、觀察力-也能夠漸漸地成就起來 從字面解釋-好像也沒什麼完全錯 不過呢,《發真鈔》的意思-是比較合乎它那個字義的 它說自知亂想多呀-那麼常數出入息是修因 那麼得什麼果呢?-得覺觀漸得滅的果 然後覺觀漸得滅的果-就能夠加強我的戒定力 聽得懂嗎 所以覺觀漸得滅是數息的果 那滅了之後-又成為戒定力的因 所以覺觀漸得滅-就能夠再增加我的戒定力 所以覺觀漸得滅是蠻符合-上下文的那個因果關係的意思 也可以,這樣懂了嗎 覺觀漸得滅 這裡的覺是什麼呢?-粗妄想 那麼這裡的那個觀呀 這個是細的散亂 那麼這個尋伺 後來就翻譯成尋跟伺 尋就是覺 伺就是觀 這個新翻,翻成覺觀-舊翻,翻尋伺 我是覺得翻尋伺還好一點-還不會跟那個覺觀混淆 是這樣子 覺觀有時候,我們一般來講-覺跟觀好像都用在好的方面 是這樣子 好!這個是覺觀漸得滅 那麼加我戒定力 當然你知道了 有了那個粗亂心-愈來愈散動、愈來愈少的時候 你對法的那種念力就比較堅強 比較堅強的時候-違法的事情你就比較能夠防範 這就是戒的力量增加了 各位這樣懂嗎 所以有時候人家犯戒呀 他事實上是在煩惱結心、-散動不止的時候犯下戒律的 這個是要給他一點點-開脫的機會 原因在此 因為他會完全無法自我控制 人性嘛,就是這樣 那麼你的那個念力-如果散動得太久、太厲害 對戒律的持守的意志力-就越相對低 反之就對戒律的那種持守的-意志力就相對增加 所以說持戒看起來跟定慧無關-其實跟定慧有關 我說過戒、定、慧三學-分說是三,合說是一 原因就是這樣 這樣各位理解嗎 那個持戒能夠一直-很用力把持的人 他基本上是有某種定、慧-才有辦法能這樣 好!那麼反之 有了定跟慧-它也能夠加強這個戒的力量 好!加我戒定力 那麼這裡頭為什麼不講慧呢 這有幾個原因 第一、有了戒定-就自然會有慧 所以說因賅果 這是第一個講法 第二個講法是-數息確實通外道 通外道是通外道定 那麼因為你又學戒-所以再增加這個戒的這個功能 所以他還數息沒有作觀 所以因如是 所以果亦如是 所以也只講戒跟定-不談到慧 好!是這樣 第三呢 五停心觀-在本來的這個七方便門當中 本來就重在修定-懂嗎? 到了總相念跟別相念 別相念跟總相念的時候 才開始修觀 什麼是總、什麼是別?-我們以後再談呀 就是說七方便門 就是說阿羅漢要修成之前呀 他為了要調熟自己的-智慧、定力 跟自己的妄想 他有七種方便的修法 就得七種方便的修法 七方便門,是這樣子的 七方便門 或者你也可以把它當作是-七個修行的階段 也勉強可以這麼講了 因為它到了後四方便呀 它事實上是一個-修的一個程度而已 那就進行 但是你確實可以把它當作是-七種修的一個內容這樣 那麼第一個就是五停心觀 第一方便 它重點在修定 在排除凡夫被外境的污染貪染-所造成內心的喘動 所以它重點在這裡 所以你看看 多貪、多瞋、多痴、多散-多這個什麼呢 還有這個貢高、多慢 這樣子呢-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心不定 所以先修五停心 特別講「停」-就是讓你的定力成就 所以這裡講加我戒定力 這裡特別只是提這個 凸顯它這個戒定的這個意涵 它戒定的意涵 那麼接下來呢,這個說-若當逐 那反過來,如果你不這麼做 只是當逐講論 如果只是講說-追逐佛法的名相而講說 而不實修的話 那麼喧塵未能息-是什麼意思呀 喧塵未能息呀 就是說心中的那個什麼呢 那個意識心中的這個法塵妄想 紛擾雜沓不能夠止息-叫做喧塵 這意識心中的法塵呀 意識中的法塵妄想 或者倒過來說妄想法塵呀 這個什麼呢 這個紛擾雜沓不能止息 這未能止息 念頭很多就對了 不過當然了 你說那我做一件事情我要專心-是不是一定要修這個數息觀 這個倒不一定 數息觀是通治-你懂吧 就是訓練你的心能夠專注 它不一定是說 你做事的時候-你沒辦法數數息觀的 做事,你要把事情-做得專心、做得好 你就是什麼?你就是憶念那件事情 念力投諸於此就可以了 你比如說拜《法華三昧懺》-你必須要怎麼樣 在拜的時候必須觀 你比如說在奉請的時候 我三業性如虛空 釋迦如來亦如是 那麼或者釋迦牟尼也可以 一般我們稱釋迦如來 釋迦如來亦如是 不起真際為眾生 與眾俱來受供養 你在拜的時候-你就觀這個偈呀 我三業性如虛空 釋迦如來亦如是 不起真際為眾生 與眾俱來受供養 說到這句話的時候-好像他真的來了 你就觀想他來了 然後再起來 這些就是你用念力來怎麼?-來降伏你的妄想 那剛開始我在三樓拜,很熱 那就電風扇吹吧-還是熱 可是呢,你就是稍微觀想一下-慢慢也就涼了 就拜得下去 原因如此 我這個人很怕熱-很怕熱 那就是這樣 那就是觀想也能幫助你什麼呢-散動能治 這點要知道 這點是你正在修的時候 你根本來不及修數息觀了嘛 數息觀你另外專修的嘛 在這個時候你就是要怎麼樣-要觀、要觀 所以說這個照說呀-這個文都不能念太快 我是指楞嚴咒的那個文 楞嚴咒前面不是有那個-這個觀文嗎 那個觀文的話,兩句一拜呀 主法兩句一拜 這個方丈兩句一拜 他是念得不是很快啦 妙 湛 總 持 不 動 尊 那個時候是要觀的-那叫觀文 還有我們念那個什麼 慈雲懺主的發願文有沒有-那個也是要 那個不念太快-就是觀、要觀 那意思就是這樣-隨文入觀 這個也能夠幫我們怎麼樣呢-心能夠定 誦經亦復如是 有人說:-我誦經誦得妄想很多 你誦溜了 再來就是你無心在經 你要在熟不熟之間-你誦經才能容易專心 原因就你誦得不熟-你得專心誦 那隨文容易入觀,是這樣 好!這個是 那麼如果你不是這樣子呢 你的喧塵未能息呀 那麼就遞互相是非 就相互的什麼 為這個什麼呢 相互的這個什麼-產生了這種妄想的對立 相互產生對立 就是說心中呀-起種種的妄想分別 那麼就產生了那種對立思想 就是擔憂、恐懼、憤怒 這些都是一種對立思想 這就遞互相是非 就會這樣了 為什麼遞互呢? 就是說層層而出 你這樣想一想,不好-這樣、那樣 等一下我要多加個這樣 我應該再多加個做個什麼這樣 那就是這樣子一大堆想法、-是非看法就跑出來 那麼何時滅事識 什麼時候才能滅掉這個事識呢 哇!這個事識什麼意思呀 這個事識-《楞伽經》當中有說 這個真識、還有現識-還有分別事識 這個分別事識-就是這裡的事識 就分別事識呀 這個事識-如果單獨講就叫意識 但是呢-如果意識有時候又含著什麼呢 含著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 所以說這個時候-就把單獨提第六分別意識 叫做分別事識 或者我們就乾脆用數目來講-叫第六意識 我們或者又叫做什麼呢?事識 就是對事相產生那種分別的-這種意識心的這種意識 那就是總而言之 就是西洋人的-心理學講的什麼呢 表面意識 懂嗎?能夠分別好壞 看得懂東西 能夠思惟分別的這個意識心-就叫做事識 事識是這樣子的 那麼《起信論》當然提到說-隨事攀緣分別六塵 所以這叫事識 《起信論》也有提到一個事識-隨事攀緣分別六塵 對!這講得很好 為什麼呢? 因為眼根是不能分別的 眼根產生眼識 這其實是由事識來產生的-分別的 所以我們 就是我們大腦的表面皮質 它能對那個種種的狀態-給予理解 並且給予分別、判別-分別取捨 這就是我們的意識心 這樣各位了解吧 所以我們都是-用大腦皮質在過生活 唉呀!太慘了 這就是事識 你說它在哪裡? 好像它真的還有一點地方 它就在那個大腦皮質上面 這分別事識 要滅掉,也就降伏它-不讓它再隨便起妄想分別 這樣子 這就是我們一般要滅的 那你說為什麼-不滅這個第七意識呀 那麼第八意識不能滅,要轉呀 為什麼不這麼做? 你要知道五停心觀 只是在滅掉你那個第六意識的-粗的那種妄想而已 所以它講說滅事識 它不會講滅第七的末那識 它不會這麼講 它不會滅那個-第七意識是潛意識 潛意識凡夫一般-看不懂、看不到,也滅不了 哦!是這樣子 好!這樣了解了吧 那麼這一段文呢-到這裡解釋完畢了 接著壬二-這個結法有歸 這結法有歸 就最後總結這個法門呢-是有所歸宿的 原來是歸宿在七方便門當中的 是這樣的意思 那麼分二科呀 一個是結顯-就是結論顯現出它的歸宿 那麼它提什麼呢?它說了 此是毗曇中七方便法 五停觀成名第一方便 自餘別相念、總相念 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 名,可以講共名啦 共名七方便 觀行成就得須陀洹果 若初入道 大小乘人通修此觀 這表示說-我講這個五停心觀呀 原來是大小乘人通修的 這個七方便門當中的-第一方便門 它講的意思是這樣 所以說結歸嘛 結歸,這個結法有歸嘛 結這個法 總結這個五停心觀-是有所歸宿的、是有所歸趨的 是一個總體的法門當中-的一個法門 就是所謂的七方便法-當中的什麼呢 第一方便 那七方便法-又是大小通修的法門 所以說它的意思就是說 我這個五停心觀-也是大小通修的 這樣懂意思吧 那麼現在複雜-就複雜在這些名詞 我是應該給大家了解一下 這算是佛學的基礎呀 就毗曇中七方便 什麼叫毗曇呢 毗曇呢 就是我們一般來講的論啦 但是那個毗曇又叫阿毗曇 或者叫阿毗達磨 也可以這麼講 那麼它呢-是可以翻譯成為這個勝法 或者無比法 那一般義譯以意思來翻-翻譯成論 翻譯成論 是三藏經律論那個論 主要是指這個 就是指這個阿毗曇-或者叫毗曇 你比如說《俱舍論》這就是 《發足論》、《十二門論》-這些都是 這就是所謂的什麼 大小乘的這個各種論 哦!這就是 那麼,但是這個論 跟一般來講的宗經論跟釋經論-不太一樣 比如說《法華經論》-這個是世親菩薩造的 這是專門解釋《法華經》的論-這叫釋經論 那麼宗經論 比如說《往生論》 《往生論》是宗經論 是將往生有關的-彌陀佛的那個經呀 它綜合整理成一部論 那這個阿毗曇呢-既不是宗經論也不是釋經論 它不是某一部經 它也不是宗理什麼樣子的 當然它是宗理某一些經典-的道理 但有時候也不完全是-經典裡頭的道理 它主要是怎麼樣 主要是原始佛教的時候-一些論師 他們對佛法的理解-也加上他自己實修的心得之後 他將佛法的那種-要解釋的內容擴大 並且精細組織化了 然後來有組織的解釋佛法 這不一定跟佛經有關 也不一定跟《阿含經》 我講的是《阿含經》 跟《阿含經》直接有關-那不一定 那是他可以說是他的創造 是那些阿羅漢們、大修行人們-他們自己在理論上的創造呀 你要知道 那是一種創造 所以它翻譯成無比法-或者叫勝法 為什麼叫無比法? 因為這個法呢-終究讓你能夠向於解脫 是不通於外道的各種論典 它不能讓你向於解脫 所以外道無能比-或者叫做勝法、無能勝法 無能勝也可以 無能勝,外道勝不了它 或者叫勝法 它是殊勝之法 是這個意思 所以阿毗曇是這樣 但在中國呢,乾脆就把它 我們說三藏經、律、論-就乾脆把它翻譯成論 意義上叫論 這阿毗曇這樣-好了,搞懂了沒有? 有時候名詞上要知道它義涵 它是一種所謂的-對原始佛教、聲聞佛教 法義的一種組織化的一種解釋 你比如像《俱舍論》-就是最明顯了 俱舍頌- 那俱舍頌要解釋那個頌呀 那麼特別為它說了一部論 叫《俱舍頌論》,是這樣子 這樣各位了解吧 那麼這就是最明顯的阿毗曇 《發足》也是 那麼《成實論》也是-是這樣子 好!這叫做阿毗曇 那接下來就七方便 《阿毗曇》中所提到的-七方便法 《阿毗曇》就是古代論師-聲聞乘的論師 他有提到說要修成阿羅漢-有七個方便法門 那麼當中的第一種 是這樣子的 各位這樣了解嗎 好!那麼我們今天就上到這裡 這一節課上這裡 我們下一節課再上 向下文長,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