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20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現在上到-《淨心誡觀法》三十五頁 所謂的這個偈語 自知欲情多-一向觀不淨 那麼說到這個觀不淨 當然我們另外有-《不淨觀》的講解 那個《不淨觀》的說明-我們另外有講解 那這裡簡單的只是跟大家-提到了所謂的觀不淨 剛好對於貪愛之境-我們有四個境 顯色、形色、妙觸跟供奉-這四種境 供奉可以是你去供奉他-也可以他來供奉你 都可以、都算 那主要這裡講的是-你去供奉他 那麼在這方面呢 我們分別有四種觀 這四種觀 對於顯色-我們就青瘀想觀 對於這個形色-我們做爛壞觀想 那麼對於妙觸-我們做蟲蛆觀 蟲啊!在那裡吃呀 那表面就是蠕動不可觸 看起來起雞皮疙瘩 那麼第四是供奉觀 我們來供奉他 我們來擁有他 但是擁有一個死人呢-我們做死想、死屍觀 其實在《俱舍論》裡頭 乾脆就把它做-依白骨觀通治全部了 這樣子的觀不淨 表面看起來-好像只是一種對治義 其實它內在裡頭-有定的力量在加強 比如說這青想 你觀一切皆青-乃至整個法界都是青色 膨脹亦復如是 那麼這樣子來觀察呢 讓我們對於這個可愛之境-不再染著 不過話又說回來呀 我們也可以就現實生活當中-去給予觀察 現實生活當中 這個男女的不可愛相-其實相當的多 身體的粗糙啦 這個惡臭啦 還有精神思想上的-自私啦、虛偽啦 這些都不值得你可愛 我們愛男女-大概有二種情況 大概就三種 一種是屬於純肉體 那就是欲望型 有個男人、有個女人就好-這樣子 第二種是屬於感情型的 你愛憐我色-我愛憐汝心 我依賴你-你也愛憐我 你覺得我很重要-我也覺得你是唯一可愛 這是感情上、情感上的 那麼第三種是屬於那種-也算是感情 但是它屬於不算是-這種愛的感情 是一種所謂的那種人生伴侶啦 或者是一種自我肯定啦 還有一種功能型 它有一點傾向於功能型 比如說家庭需要照顧-我們對外 男人對外工作-需要有人來照顧我的生活 這樣子呢-需要有異性 那女人亦復如是 這種是情感上的需求 還有社會生活上的一種需求 比如說每個人都帶老婆出門-有個老公在那兒 那你呢-也必得要這樣 有這種人來跟著我 那麼第三種 第一種就是剛剛講的那種-純肉體上的需求 那麼到底哪一種-是推動我們的呢 其實極大部份是肉體 所以我們才會說-對肉體要觀不淨 剛開始都是由肉體上-來做為一種觸發 做為一種觸發 所以我們要對肉體來觀不淨 你比如你需要一個女人-來做你老婆 那我找一個六十歲的也可以 你需要有一個人做你老公 那我找一個六、七十歲的 可能你只需要他的錢-或怎麼樣 那麼對女人來講的話呢 她還有一個很強烈的-一種功能性 那也是歸類在功能性上的需求 那就是所謂的-物質上的依靠 這種呢-在今天 女人已經出去外面工作了-就比較少一點 在一向的古來 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一種依賴 很重要的一種需要結婚啦-男女重要的原因 就是需要找一個 我們說找一個金龜婿-有錢這樣子 那麼像這一類的呢-你都應該去觀察 各各觀察它的虛妄性 不只是說在肉體上的-一種虛妄性 大部份的不淨觀 經典上所說的不淨觀-極大部份在說的是肉體 純肉體上的不淨 所以它有九死觀 乃至於五種子、五不淨觀、-九不淨觀 那都是對於那種肉體-或者是種子 或者那種根身的那種-身體的這種不淨來給予突破 但是更多時候其實我們呢 有時候是在情感上-需求一種愛憐、需求一種關懷 那最明顯就是現在-有在網路上面的那種情人 他沒有肉體上的那種接觸-乃至見面可能都沒有 但是他們彼此之間卻有那種-所謂的精神上的走私 那這其實也是令人難堪的 如果是對你的另外一半來講-是不是也是難堪 但是它卻是什麼 它卻是推動身體接觸的 身體的那種染污的-一個內在很重要的原因 那這就是人類的幻想 這一點是人類不同於其他動物 其他動物純粹只有肉體上的 比如說狗要對境-然後牠才會愛憐對方 下次牠看到牠 牠是愛戀牠的肉體-或許是這樣 但是在感情上 狗或許在感情上-就相對顯得就低了 但人類特別-人類有幻想 人類有屬於感情上的這種幻想 好!這大家如果能了解的話呢-你就知道了 我們在修不淨的時候-這一方面也應該要修 在感情上的不淨- 還有思想上的不淨 感情上的虛偽-思想上的無主、不真實 像這一些-那麼也應該要去觀察 所以說肉體的不淨-感情上的不淨 跟思想上的這種不淨 這種都要去觀察 那麼這樣之後呢-背捨得解脫 就背離捨棄了這種貪染的境界-能夠得到了解脫 那麼欲竭即得定 就是有貪欲就有世間了 依婬欲而成就這個世間 現在婬欲已經消除 那麼這樣子的一個貪染的世間-就不再形成、不再出現 那麼這樣子呢 但是下面這段文 若當逐講論-念欲轉熾盛 是即非對治-下道入險徑這一段文 那個若當逐講論 這個逐就是追逐 就是說繼續進行 繼續進行這個講說論辯 講說論辯-這有很多種內涵 第一種就是戲論-跟人家戲論 第二種就是-你是正當的論說經典 你去當法師-你正當的論說經典 那這裡的逐講論 正當的論說經典-這也沒有錯呀 可是你只是這樣子講說 推求文字的理解-而不依文字給予實修 是這樣子 這樣子叫做逐講論 所以有二類-一類就是戲論 一類就是所謂的-這個講說而不實修這樣子 那麼講論-這樣子有什麼不好呢 因為講說需要運用分別的智慧 需要運用思想來給予-這個憶念、分別等等 需要這樣 那麼這種思想的憶念、分別-就是一種分別慧 至少是聞、思二種慧 那麼聞、思二種慧 慧的天性就是它-躁動不安、輕浮不安 不能穩定 智慧本身就具有這種性格 如果沒有定 修定來給予加強 實踐來給予加強 這樣子的定 這樣子的慧 如火中的燭一樣 它雖然有照物之功 可是不能擋住這個業風的吹拂 常常是對境生迷 這理論你懂-但是對境生迷 常常是這樣 那麼在這種情況呢 所以逐講論-會容易讓心生散動 那這一心生散動之後 你的欲望、習性-就不被智慧所覺照 那麼對境就怎麼樣-欲望就出來了 那這樣情況-逐講論就不好 這一般來講 我們常常說那些世間的居士呀 尤其那些一天到晚耍嘴皮 好像懂很多的那些居士-最容易如此 那麼出家人-因為生活在寺院裡頭 他那個境界本身-散動的機會就較少 那麼居士耍嘴皮特別厲害 尤其到末法來呀 這個有知識-這是大家普遍都有的 那麼獲得這個佛法的知識也有 特別愛在那邊講說 你在網路上面 網頁上面也可以看到這些 老是在什麼佛教-什麼留言板呀 就在那兒辯論、來辯論去 就是那幾個人在那兒耍嘴皮 那感覺起來呢-那就是一種講論 講的頭頭是道-唉呀!好像說聖說賢 好像很懂-是這樣子 還誤以為這就是開悟 那麼像這一類的呢-都是逐講論為多 你要落入修行-你的話會愈來愈少 能說的會愈來愈少-這是自然的 走過這種路的人-才會知道這樣子 那麼這樣子 所以說講論本身戲論 還有講經說法這二類 都有不好 戲論固然不好 戲論的心不在道 雖有佛法名相 可是呢-未以解脫為本 未以實修為目的-的那種佛法的那種論辯 就是一種戲論 那麼呢-正式的為了講解佛法 那就是一種論說講解 這二者呢-固然有天差地別 一個行菩薩道-一者是根本就是在造業 但是他們都同樣是用嘴在講話 那麼都同樣用意識分別 都有某一種程度的傷害 因此要怎麼樣-要施與對治 如果你不這樣對治-你念欲轉熾盛 念欲轉熾盛就是說-欲情轉熾盛的意思 念欲就是欲望 憶念欲情的欲念、欲望-轉而為熾盛 治思想散動 是即非對治 這樣子呢-就不是一種 不能達到那種對治的功能 這個在《像法決疑經》裡頭-他提到說法師之過 他說有些法師 但只是外求文解-而不內修、內觀修心 就是這樣 那外求文解-不內觀修心 那這樣子就是非為對治 一般來講-它經上又說到說 這個非禪不慧-那麼偏慧不禪 非禪不慧就是沒有定 這裡的禪是講定-禪定 沒有禪定-你不能生起真正的慧解、慧力 那麼偏向於智慧-你就無法入於禪定 就只是在那裡偏向-智慧的思惟分別 沒有去修定-這樣子 這樣像一個車子有單輪-鳥只有一個單翅膀 這樣子是不能夠怎麼樣-不能夠修道前進 那麼如果是這樣-那麼下道入險徑 什麼叫下道 一般來講-古時候道路都比較高 那麼我們走在下道 是指離開那個正路-走入了那個什麼呢 那種羊腸小徑 還有懸崖的那種羊腸懸崖-的那種偏頗的小徑上去 是說偏離了正道-而走入了危險的修行之路 是這樣子的 這就是指的說你呢 只是在那裡隨順你的言論-而不實際修行 這裡頭並沒有教我們-到底怎麼不淨觀 他是告訴我們要去修不淨觀 不要只是在那裡講說-他的意思是這樣 那麼第二段文是丑二 那麼就是停瞋恚 這就是多瞋眾生慈悲觀 這修慈悲觀的 文字是這樣講的 自知瞋恚多-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涼-成就善律儀 若當逐講論-非治徒勞疲 貪瞋更增長 是令瞋更增長-不是貪 貪是前一科-這是令 令瞋更增長-重被煩惱羈 這個不是貪-是令 這它原來的文就已經打錯了 那麼這一段文也一樣-前面有一偈、後面一偈 就是說自知瞋恚多 自己知道自己是-瞋心恚怒的性格熾盛 那麼一樣要多修 一向就多修-多修慈悲觀 多的意思-一直的意思 多修慈悲觀 那麼慈是與樂-悲是拔苦 多修慈悲觀 那麼瞋心的毒火呀-就因此能夠得到清涼 從而成就了善律儀 善的律儀-成就善的戒法 成就戒法-成就戒法功德就是善律儀了 那麼若當逐講論-一樣 若只是論說文字而不實修 那麼就無法來對治 非治-無法來對治 無法來對治瞋恚的缺點 那麼徒勞而疲倦 徒勞而疲倦哦 不能得到實際的利益 修行將徒勞疲倦-不能得到實際的利益 並令瞋心更加的增長 那麼重被這個煩惱所羈絆 簡單講是這樣 羈就是限制、拘留的意思 那麼這裡頭呀-自知瞋恚 瞋是瞋惱-恚是恚怒 瞋惱內心-恚怒對人 瞋惱是對己-恚怒是對人 一方就是一方-這樣講 其次呢-瞋是比較細、內在的 那麼恚呢-就是向於比較粗的 顯露於外-叫恚 瞋是內心-恚是對外 是這樣子的 那麼一向修慈悲 這個要勤於修慈悲觀 那麼修慈悲觀-這裡也沒講什麼是修慈悲觀 大體上慈悲觀呢 慈是與樂-悲是拔苦 那麼它要對境修觀 修心相應的法門 對什麼樣子的境呢 要對七種人來修什麼呢-修拔苦與樂 拔三苦與三樂 那麼對七種人 我們先講到底是對哪七種人 怨親跟非怨非親 那麼怨親是先對親-親屬、親近之人修慈悲觀 那麼呢-這又分上中下三品 上親如父母師長、恩愛夫妻、-子女這是上親 這最親的 你幾乎不用用心-你自然就會對他好 對吧 這叫做上品親 中品親呢 比如說這個恩人 或者自己的手足 這類中品親 乃至於要好的朋友-都算是中品親 那麼下品親-大概就是屬於那種 有親戚關係-你會稍微想到、特別想到他的 這就遠的這種-稍遠但有特別的這種關係 就這樣子-叫做下品親 那麼這樣子是三品 那麼第四品呢-就是非親非怨 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啦 社會上走來走去那些人 非親非怨 那麼再來就是怨-第五品就是怨 怨就是下品怨 就是有一點惱怒-他跟你有一點點小小的不愉快 或者你看他有一點點不舒服-這樣 那麼再大一點的怨呢 就是他來惱怒你 讓你感到自尊受傷害 或者是說什麼樣-受到什麼傷害、損失 有明顯的那種損失-那就是中怨了 那第六品 那第七品呢 哦!那殺父、殺母-不共載天之仇這種怨 這樣子呢-親有三品、怨有三品 中間又有一個非親非怨-又一品 合起來就七品人 那麼修《清淨道論》裡頭-也提到 首先要先修什麼呢-先對上品親來修拔苦與樂 拔苦與樂 現在人是慈悲比較不夠 乃至父母都不愛 我們看那個《乞丐囡仔》-它裡頭那個 你看看他母親是個白癡-還羊癲癇 弟弟也是白癡 但是呢-你看這個故事的主人翁 這麼愛他母親 他母親走丟了-他那麼緊張、恐懼 那麼你看他跟他姊姊-才十三歲共同生活 十三歲他姊姊-就被賣到妓女戶去 即使是這樣-但是他一輩子感念他姊姊 你說貧賤的兄弟、父母、母子 你看那感情這麼樣的濃烈 那母親甚至於從來沒有-說過一句愛他的話 沒有照顧他半分半毫 母親幾乎只給他煩惱而已 但是呢-但是你看看 這個天性流露出來的愛你-的那種性格 你看那個文句呀-你感受得到 你看現在的小孩子 你看看那個爹娘呀-只差沒有跪在那裡了 為那個他的兒子-啊!買最好的、弄最好的 替他想什麼啦 賺很多的錢來幫助他-這樣這樣、那樣 結果呢 啊!那個兒子嫌爸媽怎麼樣 那個不好、這個不行 比人家的不夠-怎麼樣、怎麼樣 嫌他煩、嫌他累 現在人真是業障重 做父母的當然是業障重 那麼現在做父母的說什麼 不要打兒女哦-要愛的教育 好!你去愛好了-你看怎麼愛法 那兒女根本就不知道要倒過來-要愛父母 但是像我 我以前常常給母親-根本就打得流血呀 她打出血呀-那個竹筍炒肉絲 竹筍炒肉絲 但是我愛我母親-我自認為很少人家像我這樣子 跟我同年齡上下的-或許有 但是也沒有那麼多 比下那綽綽有餘 我們並不會恨-我們還覺得很那個 那麼這個賴東進這位先生 他寫到說有一天他父親生病 這個乞丐兒子的爸爸生病 他的爸爸就不能打他了 哇!他就很緊張 後來呢-就醫他 把他醫好了之後 有一次他爸爸又打他 他呢!打在他身上呢-他覺得很舒服 因為非常得痛-他覺得他爸爸好了 這就是那個二十四孝裡頭-一樣的道理 這個一個真正-能懂得孝順的人呢 他就是這種性格 你看他爸爸常常毒打他 還把他吊起來 但是他完全不恨他父親 所以那有所謂的什麼恨呀-父母親不能打兒女 這都是現在西洋-那生蕃在教兒女 在教那種兒女才教這樣 那是生蕃-你跟他學 生蕃-你跟生蕃學、跟洋人學 那是不對的 所以修慈悲觀 現在的人呀-那更是要學 現在連父母這種上親-都不懂得要親了 都不懂得要感恩、要孝順 那麼因此一個道人-尤其是要修觀這個慈悲觀 那麼這個尤其跟大乘法有關 各位應該再去聽那個-《菩提心修要》 裡頭就特別提了這個道理 這個就不再講了 《不淨觀》跟《慈悲觀》-分別都有錄音帶 你們都應該聽 那《菩提心修要》裡頭就提到了 其實這在大乘法裡頭講得更多-發展得更嚴密 可以說是講說得更嚴密 它就教我們-首先就是修對上親 就是父母親修拔苦與樂 那麼怎麼修拔苦與樂呢 拔什麼苦呢 拔三苦 第一苦就是苦苦 一切苦逼之事-你都應該替他拔 生病或者什麼受傷呀 或者是什麼東西失去了 或者什麼惱怒呀 這些的苦苦 要幫他拔除-或者幫他分攤 再來壞苦 快樂之事消失了 或者美好的物質狀態變壞了 那麼暫時造成一種依戀不捨 乃至死亡也是一種壞苦 那麼因病而死亡-那就是苦苦加壞苦 這些就是壞苦 再來行苦 行苦就是躁動不安 這個老是做那件事-做到後來起煩躁 心安頓不起來 這就是行苦 這拔三種苦 那麼要與三種樂 與哪三種樂呀 與現世的一切樂 比如現世生病了-哦!讓他病好了 這個惱怒呀-讓惱怒的事消失了 這個擔憂恐懼呀-讓擔憂恐懼的情緒不再產生 這個失望傷心呀-讓他傷心不再發生 這現世的苦惱-不!現世的快樂 或者乃至得法樂 這都是現世的 再來得什麼呢-得人天樂 那是未來樂 未來能生天 他現在我們就觀想他 我們給他佛法-然後他去修行 他去布施、持戒等等 未來不往生-也生人天 能夠享人天的福報 那麼女人長得莊嚴-有智慧、又學佛 男子長得健康、有智慧-又學佛這樣子 這是未來的人天樂 第三呢-是生起這個 給他這個究竟、畢竟的-解脫大樂 這拔三苦與三樂 第三種樂 這樣聽得懂嗎 就給與這三種樂 那要怎麼修呢 自他換-最好的修法 什麼叫自他換呢 就觀想母親的一切苦 都因為我的修行跟我的發願 那個苦都由我來代她受 那麼她身上苦的那個苦水呀-就落入地上了 你就觀想她的顏貌-歡喜、安穩 那麼再觀想自己修行的一切-現在的現世樂 未來人天樂-還有修道畢竟解脫樂 哦!都迴向給她了-都分享給她了 這樣子 那這就是所謂的自他換-是這麼樣觀的 常常這樣觀 那麼最後就更具體的觀察說 她的苦像一桶黑水一樣-就流入我心 那麼我的一切善法-就像光明的月光一樣 從心中照入-照在她的身上 她就歡喜愉快的微笑 你在靜坐當中-可以這麼樣觀 這就是一向修慈悲 這個律祖沒在這裡說明 我們就簡單的跟大家提一下 是這樣叫修慈悲 那麼毒火乃是瞋心燥熱-攻心難忍 故名毒火 瞋心燥熱難安 那麼這個攻心難忍 這一哽起來呀-心臟加劇 這個腎上線亢奮 那麼血液往上衝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心臟加劇的跳這樣 就攻心 毒氣攻心 這毒氣攻心在德國曾經-做這樣的試驗 有個母親呀-老是跟她先生吵架 吵架的時候-兒子就在那邊哭 哭的時候就趕快抱來養-餵養、餵奶 餵奶的時候- 這母親這個奶給他一吃呀 那小孩子就立刻怎麼樣-立刻休克 那後來醫生一查呀 查出來才原來她生氣之後呀 她這個乳汁呀-母親的母乳有毒 唉哦!這種荷爾蒙有毒-有毒 那麼這種毒氣-這種毒呢 就造成了這小孩子就是說-這個吃了就休克 那麼在這個《唐高僧傳》-的這個感應裡頭呀 《唐傳》不是《唐高僧傳》 唐朝的傳-還有這個〈感應錄〉 這個〈感應錄〉-是不是道宣律師寫的呢 還待考 那麼有這麼一段-有這麼一個故事 這是《發真鈔》裡頭引的 那就是說有這麼一個法師呀-很會辯論 那麼也很愛跟人家辯論 那麼這個人家-都害怕跟他辯論 那有一次有個外地來的-一位法師呀 要來講解 來到本地來-要來講解這個《法華經》 這個不是唐朝的 這個唐朝感通錄-但是事實上寫的是南北朝 隋唐-唐朝以前 那麼這個要來講《法華經》 那他就怎麼樣呢 他就計劃過去了 就跟他講說-我要來跟你辯論 我要來跟你問難-這樣子 那這個外地來的法師呀 可能不是什麼鼎鼎大名 講經說法可能也不是很流利 他就害怕 糟榚了!我被請來這邊講經 遇到這位大德呀 這言語犀利呀 到時候把我問難問倒了-怎麼辦 他就想東想西-怎麼辦呢 就去賄賂他 就拿了好幾匹布呀-去送給這個法師 請他說高抬貴手 不要辯、不要來問難我-讓我難堪 那麼他是把它收了 他去拜訪他-也把他這個禮物給收了 可是隔天講經的時候-他又來了 他真的來了 來了呢-還趁著空隙的時候 就往台上這麼一站-要給他難堪呀 就說你們看看這塊布 這就是這個法師-這個他賄賂我 意思就是這樣 他要我不要對他問難 可是那個佛法的正義呀-怎麼可以不問難呢 我為了佛法的正義-我必須要這樣做 可是有時候這個-並不一定為佛法正義呀 他就是只是想要把你問倒這樣 哇!那他這麼一講 大家就也好像-很看不起這位法師 怎麼去賄賂人啦-這麼膽小啦這個 然後他開始就-他只好就 所以我現在要問你問題-你給我回答 那個人坐在這邊也沒辦法 可是呢-這出乎意料之外呀 這個法師突然間就神情氣定-智慧煥發 他一有問呀-他就怎麼樣 侃侃而談-是入情入理 哇!那一問一答之間呀 答得他這個 一向語言很鋒利這個-問難的法師呀 語塞在那裡了 就回答不出來了 回答不出來-大家就很激賞這樣子的回答 你要知道當時聽經聞法 不是像你們這樣坐在那打盹聽不進去 不是這樣子 而是人家那些-都是法師在那兒聽經 所以答得對不對、好不好呀-他聽得懂 哦!就很鼓掌-就很歡喜、隨喜 那這個氣氛呢-輸贏、勝負 男子特別有那種傲慢心 這勝負心就立刻就顯現出來了 然後這個法師呢 這個問難的法師就下不了台 他就講這句話 他就說唉! 這個某某法師平常-這個言詞是木訥、語塞 而沒有什麼智慧的 今天怎麼答得這麼好-一定是有天人 有護法神來助他-才會這樣 講這話是替自己怎麼樣-替自己找下台階嘛 那現場的所有人都哄堂大笑 這一笑呀-事實上是對他一種輕視 受不了!他受不了 你要知道這故事講到這裡-要注意一下 講《法華經》-若有人來問難 那麼呢-那是〈安樂行品〉上說的 那是有諸天護法會護持你 讓你能夠怎麼樣-讓你能夠對答如流 這位法師剛好又講《法華經》 那你好死不死-你去惹了他 那當然是龍天護衛-不可能讓你這樣子 他是正當的講經 這講經講的語句好不好-這另外一回事 他誠懇的講經-那都有可觀之處呀 那重點不在這個人講得好不好-在這部經的重要性 你不可以這樣隨便的這樣-為難問而難問 我不懂!我來難問-這無所謂 但這位法師就是為難問而難問-那護法龍天不歡喜 就加持、神力加持他 讓他怎麼樣-就能夠應答如流 這樣倒過來再說 我們凡夫修行 修行不是靠智慧 不是靠你有多少聰明-或者讀多少書 你看看像這個人-誠懇的講《法華經》 遇到事情來了-龍天會護持他 他會自然的懂這些道理 換句話說-講經要講得好或不好 其實也是龍天護持而來的 也不盡然說是-你自己有什麼多大的智慧啦 你也可以看得出來是這樣 所以說這講經說法-應該求龍天加被 那你怎麼能龍天加被 他要護你的法-他才加被你 換句話說-你自己要修行 所以講經說法-不關乎記問之學 關乎的就是什麼-就是你要實修實證 實修實證-龍天護法護你 護你-你自然就能講經說法 那這就可以看得出來這樣 那麼話再接下去了 那這個法師就被人家-當眾嘲笑之後呀 他本來在地方上-或者在這社會當中是很有名的 聽說很多人跟他學的 那現在呢 哇!一世英明-這一次踢到鐵板了 踢到鐵板之後-他就面子掛不住了嘛 又被大眾嘲笑 非常惱怒、非常惱怒 當時有托缽 跟他隨行的二個法師-一起去外面托缽 托缽回來在樹下吃飯 這個法師應該也是持戒的法師 持戒的法師-所以說也是有智慧的 但是就是這勝負心太強了 他托缽回來吃飯的時候-飯吃不下 那飯吃不下-是怎麼吃不下 那個瞋火攻心-吃不下 那吃不下呢-就全身發熱 發熱!衣服穿不住-就把衣服剝掉 然後開始聲音就變了 那個形相就變了 變的時候-他就趕快跟旁邊人講 講說怎麼樣-講說 這話要講到以前了 這個人不曉得 這個傳記沒有講得很清楚 就是他以前-這個法師在以前在俗的時候 可能學過兵法-還是學過什麼 什麼生物學-還是怎麼樣 他寫過一部《蛇論》 蛇呀-地上爬那個蛇的《蛇論》 聽說還有人跟他學-這部《蛇論》 大概就是講一些-有關蛇的事情 那可能是一種-有關生物學的一種書吧 他寫過這樣 還聽說很有名-這部《蛇論》 所以他對蛇呢 就觀想了很多-或者是跟蛇的因緣很近 結果這次這樣欲心攻心之後 他自己知道 他就趕快跟周圍人講說 我現在呢-業障已經業報現前 我過去寫這個《蛇論》-我現在正要感報為蛇 我馬上就要化生變成蛇了 你看看-人會當生變蛇 你想嚇不嚇死人 然後他說當我變成蛇的-蛇性一顯現呀 人性就消失了 這叫化生 所以說《法華經》上講說 這個女眾如果厭患女身-這個〈藥王品〉 〈藥王菩薩品〉-能夠當生轉為男身 人都可以當生因為瞋惱變蛇 那你因為經典的因緣 佛的金口所說 你當生轉為男身-有什麼難的呀 他當時就 所以當然不難-對不對 那話再說回來-這個人就一直轉、一直轉 然後就開始這樣變、變-全身鱗就長出來 然後鱗長出來-他就趕快爬到樹上去 然後他就開始變呀 在地上滾、滾…… 然後慢慢的踹、踹…… 愈踹、愈踹整個身體-衣服全部剝光 愈踹愈長、愈踹愈長-就變成一條大蟒蛇 然後在叫嚎一下之後-往山谷下面而去 那這二個人親眼看到之後-回到這個鄴 鄴就是洛陽這一帶 河南、洛陽這一帶 這個開封、河南、洛陽這一帶 然後就公開的講出來 然後就被記錄下來 在〈感通錄〉裡頭-被記錄下這件事 這都是出家人講-出家人記的 這不應該是假的 你看古時候的心很強 他想修行的意志力非常強 所以他瞋怒起來的時候-他那個感報很強 那現在人人心羸弱-凡事靠電腦 人心羸弱了 所以修行修不得力 感應也感應不得力 所以他就不能這樣 這樣在感通錄裡頭 還有傳記、僧傳裡頭 到處有那個隋唐時代 隋唐時代實在是中國佛教的-那種修行的那種黃金期 有很多這樣子的道人-都能夠這樣當生轉變業報期 那這個是惡的轉變 不過你可以看得出來好可怕 那就瞋心一抖動之後-讓他感得那個蛇毒 所以你看看那個蛇-人見人恨、人見人怕 那就是瞋怒 你看那個樣子很可怕 沒人看起來舒服 那就是瞋怒 所以真的會-瞋怒心會感得蛇身 還有第二個有名的例子-就是那個梁武帝 梁武帝的老婆-有沒有 郗氏 郗氏就是感成什麼-一隻大蟒蛇 那為什麼感成大蟒蛇 就是她要臨終之時-她有信佛哦 可是臨終之前那個婢女呀-幫她搧扇子 臨終還幫她搧扇子 搧到怎麼樣-睡著了 睡著這個扇子掉到-臉面上去了 那她已經要臨終了 她就沒有力量再起來-罵這個婢女 把這個婢女給砍頭 她就恨、恨 你看我要死了-你才這樣子 你可以這樣對我懈怠 那麼把一個扇子丟到我臉上來 恨不過-一死之後感為蟒蛇身 然後來投胎蟒蛇身-那一定是化生的 不然不可能會變那麼大 那化生成蟒蛇身之後-就夢中跟那個梁武帝講說 你要趕快跟我作功德 所以《梁皇懺》-是梁武帝這個梁皇 他糾集了很多的出家人 凝聚這個大、小乘經論-裡頭的懺悔文句 然後再加上佛號 然後形成了一部懺法 來求懺悔用的 實在也很好-也很好 有人就是誦了《梁皇懺》-出家的、發心出家的 那就是那種惡 所以各位呀-真的是要修 那個瞋怒之火-那很可怕、很可怕 那還有那個什麼-有一個比丘尼呀 那當時玄奘大師去印度的時候-還看到這個火坑 那什麼尼的 她就說婬欲非障道法 哦!然後就公開的誹謗戒律 結果講完這個話的時候 就當下女根出火 從女人的那個陰道口就出火 出火之後焚身 然後當下地上就裂開一個洞 當下陷進去 玄奘大師去印度的時候-還看到那個洞 那個還被圍起來-深不見底、深不見底 這第二個例子-瞋怒 再來是誹謗大乘 這個當時中國-也有一位聲聞人學唯識 學那個《俱舍論》的 然後他也是誹謗大乘 結果他公開陞大座講經說法-誹謗大乘 講著、講著呢 就在這座上面-地上裂開 深陷地獄-是這樣子 所以說這個瞋怒呀 用瞋心講法 乃至於瞋心違法 乃至於只是起瞋心 像這一些呢 都是道門裡頭-很明顯的受果報 那這就是毒火 這豈止是毒火-這地獄火了 所以那個瞋毒之心呀 如熱火般的能夠焚心、焚身-所以叫做瞋火 那麼這個時候毒火難攻心嘛-所以得清涼 能夠熄這個毒火呀-故得清涼 成就善律儀 我們說這個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所以說你說瞋心 一念瞋心起-燒盡功德林 瞋火一起呀 你還沒有開悟-但是你持戒那些功德全部損失 哦!殺、盜、婬、妄-通通來 都可能這樣 所以說這個善律儀呀 瞋惱就是違戒之甚 瞋心對人-是違饒益有情戒的 那瞋心會慢-違這個攝律儀戒 那麼這不行善法-違攝善法戒 對不對 所以說這三聚淨戒-全部就違失了 所以不能成就善律儀 倒過來能夠修慈悲-就能成就善律儀戒 三聚淨戒這樣子 所以說成就善律儀-這個瞋惱很重要 那麼男眾 女眾容易嫉妒 然後容易情緒不穩定 然後瞋惱 男眾就是怎麼樣-就是我慢、不受指使 為了把事情做好-我一定要這樣做 你不要跟我講什麼 我的身份比你高-所以你不要說我什麼 這都不對 在道門裡頭-我們不講身份、也不講什麼 別人指責我什麼 就算他不應該指責我 我們也不應該生氣 唯有自己錯-沒有他人非的 是這樣子 男眾就在這裡呢-傲慢心重 那這裡也是容易起瞋恚 特別要去自制 特別要去自制 那麼成就善律儀 若當逐講論 跟前一句是一樣 前一科是一樣的 非治徒勞疲 沒辦法治這個瞋怒心-瞋恚心呀 而且修行呢-徒勞無功 累劫辛勞-不能證得涅槃 為什麼呢 因為你瞋心一起-功德林全燒毀了 就是三聚淨戒全部給你毀掉 所以你的那些修行徒勞無功 所以叫做非治徒勞疲 修行徒勞而無功 那麼令瞋更增長 而且呢-令瞋心更加增長 因為你懂得愈多 你那個知見分別呀-分別愈厲害 分別愈厲害-心就愈細 那就愈容易被激怒 那容易被激怒-瞋就更增長 所以說解經不修行呀-這個瞋惱心就愈來愈增進 就會這樣子 各位一定要記得 所以說解經不如誦經 如果你解經-一定還要再誦經、加誦經 不然你就很容易呢-分別過多 那麼重被煩惱羈 為什麼講重被 你本來讀經 你本來研究教理 本來就是要離開煩惱的 那現在弄一弄-哇!煩惱更增加 本來能離開 現在又被更大的煩惱-所羈絆、所束縛 所以重被煩惱羈 這樣懂嗎 世間人不研究經-他本來就煩煩惱惱 沒有所謂重被煩惱羈 我們是要來研究佛法的 我們懂佛法-要來研究佛法 結果研究的結果-還瞋心那麼重 那就重被煩惱羈 就像吐出來的東西-你又把它吃進去一樣 這個道理-這樣了解吧 好!我們這一堂課就上到這裡-下一堂課再上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