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18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序宗篇〉第三十三頁 反成如法的子二部份 它說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 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 言逆行疾-故名淨心 那麼因為會生憍跟慢-所以餘德不足觀 所以說如果要餘德能觀 讓人能觀 能夠可以觀察 可以注重的 那麼你得要先斷憍與吝 那斷憍跟吝-你得要斷這個財跟色 所以斷財色呢-就變成是成就德行的一個根本 那麼如果能夠使我們呢 這個持戒的功德能夠成立 功行成立其實就是 功德之行能夠成立-其實就是指持戒能夠清淨 持戒的功德能夠清淨-就是成立了 那麼呢-而後聽這個經論 這裡頭這明明講的是斷財色 怎麼這裡扯到功行-持戒功德來呢 因為斷財色-這是身、口方面的 主要是在身、口方面 那麼也可以說-是戒律的一個根本 那麼這一篇〈序宗篇〉裡頭-它說 一開始就說了 夫欲修道-於三業中先斷財色二種 那麼下面呢 而對說這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 特別講到這個次第 因為在《遺教經》裡頭提到-要先學戒才聽經論 那麼《五分律》、《十誦律》-也都提到了 必須要學戒-那麼才容許我們學經教 那麼這裡頭也是說到說-先要能夠斷了財色 使那個功行成立了-然後才聽經論 所以都是做了什麼之後-才能聽經論 二邊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說 這裡的斷財色 其實就是依戒律的方式-來給予什麼 確實的遠離了財色二種 那麼你說斷財色-難道不是斷心嗎 那為什麼要特別提的是-用戒律來斷 因為一切戒律-無非是要制防非止惡 而防的非、止的惡-無非都是以財色為最粗重 所以戒律的重點-在防這個貪財、貪色了 從戒律本身來看-也可以看得出來 從五根本戒裡頭-殺、盜、婬、妄 那個婬呀 尤其是聲聞戒的第一重罪-那就是斷色了 那麼盜跟殺 其實殺-常常因為是 盜就是跟財有關的-對不對 那麼殺呢-殺常常是 婬不得或者是這個-財不得、色不得 才引發殺機 或者為了求財、求色-才引發殺機 所以這個斷財色-其實就是持守聲聞戒法 應該說持守聲聞戒法-就是斷財色的一個根本 這個我想在這裡頭呢-是很明顯的 所以說使功行成立呀 這裡頭就是意指的就是說-戒的功德行能夠成就 那麼講白一點就是-持戒能夠清淨 那你說戒裡頭還有好多嘍 其實你注意看 這戒裡頭無論多-多到多少 它無非制男女、制飲食-制這個衣物 它無非制這三大項 這三大項佔了有多少-自己去翻一翻 那麼女眾還多了一些-對自己身體的一些觸婬 比如說剃三處毛啦-如何這些的 這些其實就是婬色嘛-對不對 你說這個無關 然後比丘戒裡頭這個比較少-但是除 你看看-除了男女有關 那麼就是殺生有關 再來剩下就是飲食、衣服-為最多種 仔細看一看-是不是都是這一些 對不對 雨浴衣-那現在下雨 不得過半月、超半月前-求雨浴衣 過半月前用啦-如何這般 這些都是跟你的財色 財有關嘛-對不對 那剩餘的就是色 那不得讓尼人替你做衣啦-如何這樣 這也是牽涉到色的問題 是吧!男女的問題-對不對 所以戒本來翻一翻-湊一湊、弄一弄 要不就是物質、飲食 要不就是人際關係的這種事情 那都在制這個財色 啊!我們這樣對照的看-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功行成立-主要是指的戒功德的成就 這樣子就能夠再聽經論 這才是入道的次第也 可是就算這是入道的次第 你也得先懂這樣子的意思 那懂這個意思-那就是心法了 這老人家要我們這樣做-對不對 OK!那麼這也是一種-事先應該建立的法的概念 他就是慈忍比丘嘛-被教導要懂這些道理 那麼言逆行疾呀 言雖逆耳呀 而能策勵行人-急速的達到了什麼呢 達到疾速至道 達到了那個解脫道 言逆行疾 言雖逆而能令行者疾速至道-叫行疾 也可以解釋成為說 雖然語言這些話呢-可能聽起來不舒服 但是無論再怎麼不舒服-你都要疾疾的去做 有這二種解釋 有這二種解釋 那麼故名淨心 所以這叫做淨心 你如果聽了這樣子的逆言 你能夠疾速的去做-而快速的達到修道的功德 那麼所以能夠這樣 所以這是一個淨心的法門 能夠早一點至道 故名淨心也可以說-由這樣子的意義 所以這叫做淨心 就這一段文叫做-能夠淨你的心 它能淨你的心-是這樣 那你如果照這個文的誡 這個文就是誡嘛 照這個誡文-你去修觀 你去徹底的想要斷除這個財色 那麼你就能達到淨心的效果 最後這一段文的意涵是這樣 那麼最後以偈曰-來重誦前面這些話 不過它是不完全是重誦 它裡頭也有新意在裡頭 你不信!你看一看就知道 所以說這個《淨心誡觀》-有時候可以說是 大師他比較沒有這麼細心雕琢 他就把那個意思-就這樣重複講一下 這個偈語裡頭-有一些是重複前面的道理 有一些是新的道理 所以偈語還是要注意 比如說他說了 以偈來束 偈束就是以偈來總說的意思 那麼首先是標舉-標舉什麼呢 辛一、標舉-裡頭是什麼呢 偈曰叫做標舉 那麼接著庚二是什麼-是正釋 正就是完整、正開始 正開始正式的-解釋這個偈的內容 說明這個偈的內容 這個釋也可以用開示那個示 表示的示也可以 應該是通的 那麼分二科-辛一是收成止持行 什麼叫止持呀-簡單講因止而持 因為不做-所以你持了戒了 那止持-倒過來相對就作犯 叫你不能做-你不做了就是持戒 結果你做了-做了就犯 就是止持相對作犯 那還另外一個就作持-作持相對就是止犯 叫你應該做-做了才不犯戒 可是你不做-止!止就是不做 不做!那你就犯-就止犯 這裡是止持-那就作犯 收成止持-就這一切 前面這樣子的誡觀-這個斷財色呀 最後就是我們戒律裡頭的止持-意思是這樣 他說煩惱如河沙-先斷惡二種 一財二是色-死時神不恐 吉羅須護持-況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淨-布薩心喜踊 這就是把它收攝成為止持 所以你要斷財、斷色 無非就是什麼呢 無非就是從小戒一直到聲聞戒-一直到大乘戒 你都把它清淨了 簡單講就是這樣 這段文就是這個 所以我們前面講說 先斷財色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 這個功行成立就是戒行成立 意思就是這樣 因為大師的意思是這樣 在這個偈文裡頭可以看得到 然而這個長行裡頭是沒有 所以我們必須前後來理解之後-你才知道原來長行講 這個功行成立不指別的-就指的戒行成立、成就 這樣知道嗎 這煩惱如河沙-先斷惡二種 就我們的煩惱非常多 可能別人一句話 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一個什麼動作 或者別人得了什麼利益-你也在那裡不高興 這有沒有可能-有! 什麼事情做不來呢-你也在那不高興 是不是這樣子呀 啊!這個機器搞不好 唉!被師父罵、被誰罵-不高興 這都很可能 你就把它做好就好了嘛 用心做好-那為什麼用心做不好呢 我遇過很多的女眾-她就是這樣子 唉!你跟她講什麼-她完全不在聽 你懂嗎 她在舒服 她在享樂 她在享受你罵她這樣子 或者怎麼樣呢 或者是她就是弄一點出狀況-然後讓你感覺她的存在 啊!可憐 那你跟她講什麼-她就嘻嘻哈哈 她內心完全不把你當做一回事 所以說不能成就大任-是這樣 這是完全的女人態-要清楚 那這個你說-你戒律能教你什麼 你看起來還是在持戒呀 你也住在戒律的道場嘛-對不對 但是如果用《愛道經》-就完全照破無遺 那麼以一個道場的-住持跟和合共住來講 你說是這樣子的心法-能夠幫助你們和合 還是只是戒的表相而已 要戒的表相-你不能說她哪裡錯呀 但是你說她行為-行為明明錯 可是你要拿哪一樣來講她呢 就是《愛道經》的道理-就是這樣 你跟她講-她完全就是 晃蕩晃蕩-不當一回事 這就是煩惱如河沙嘛 這個事情根本就-不應該有的犯過失 她也要產生 那麼當然別提平常啦 我們在那兒用功 用功一陣-躁動不安 還想要動點別的 等一下呢-書看一看 煩惱-就想講點閒話 再不然就是-這頓飯吃得不好吃 那頓飯怎麼樣-也會讓你起煩惱 那麼被領導的人-當然固然因為不喜歡被領導 領導的人也覺得很難領導-也煩惱 這相煎太急 這就是煩惱如河沙 共住如此-自住也如此 這個弄東弄西-弄東弄西這樣子 這也是煩惱 所以眾生躁動不安 貪染這個五欲熾盛、五陰熾盛-總是沒有安止 這就叫煩惱如河沙 各位要去觀想-這句話有意義的 這表示煩惱非常多 《愛道經》常講這就是-煩惱像那個貓的毛一樣多 但是這麼多 唉呀!打人先射馬-捉賊先擒王 重點先斷二種惡 哪二種惡呢-一財、二是色 財跟色-就是這二類 我說這裡的財-不只是金錢而已 是泛指一切聚集-能夠增長你貪染的那些物質 都可以叫做財 包括男人想要買一台好車來開 買一個好的手錶來戴 出家人想要弄一個什麼-特別特別什麼好的東西來用 那都可能-乃至於藏有寶物這一類的 出家人也可能有寶物呀 一尊佛像幾百萬啦 什麼玉刻的啦 什麼鑽石做的啦-那的那的 念珠是什麼好的材料做的-多少錢 這也是聚集這種財呀 那麼死時神不恐 吉羅須護持 況言犯四重 這個是如果你能先斷二種-一財、二是色 你死的時候呢-這個神不恐 就神識不恐 這個我們戒本上面這麼說的 這個死時懷恐懼-好醜生欣慼 死時懷恐懼-為什麼 臨死的時候-哇!閻羅王要算帳 我持戒不清淨-死時就懷恐懼 什麼叫好醜生欣慼呢 就是你的戒體莊嚴還不莊嚴-就好像照鏡子一樣 看起來-唉呦!很醜 就是慼-慼慼然、不偷快 這個不放下 那麼照了覺得很莊嚴-這就是欣慰 我這個戒體很莊嚴 持戒就是這樣子 持戒你到了臨終的時候 你自己的業境現前-欣慼就好醜生欣慼 修得好或修得醜-全部你自己負責 那這個就欣跟慼 是欣慰還是哀慼-看哪一種 所以說死時神不恐 如果你能斷這二樣-你神就不恐 所以我實在想不懂 現在怎麼會有那個男女呀-出雙入對 這樣還敢出家的-還有臉做出家人呀 讓那個女眾來載你 整天就這麼去信徒家 去居士那裡講開示 怎麼會有臉 這真是無恥 但他還是這樣-對不對 不過呢-這是我從惡的方面來想 從善的方面來想-就是說 唉!他也是煩惱重 固然不對-但是也不忍再苛責 只是說想到這個死時懷恐懼呀 我真不曉得他將來-怎麼面對死亡呀 是這樣子的 死時神不恐能斷這樣子 那麼接下來說吉羅須護持 吉羅是簡稱-就突吉羅 也可以翻成突悉吉利多-突悉吉利多 這樣子翻-就叫做惡作、小過 《四分律》裡頭-有時候稱它叫越毘尼 越了毘尼 超越了那個毘尼法 毘尼是律 越律了-就超越那個律 這是就已經犯罪來講 叫做突悉吉利多 叫做惡作或小過 也可以翻成這樣 但它還有另外一個翻譯 另外翻譯叫做式叉迦羅尼 有時候你看律上-你會看到這個字 式叉迦羅尼 這個是就還沒有犯 就這個已犯來說 剛剛那個越毘尼-是指的未犯來說的 說錯了-是指還沒有犯來說 現在式叉迦羅尼呢-它應該翻譯成應當學 它翻譯應當學 就你已經犯了-不可以再犯這個東西喔 你應當學 這個是不可犯的-應當學、應當知道 你不能再犯-是這樣子的 應當學、式叉迦羅尼-也可以翻成這樣 這是泛指的一切小罪而言-惡作小罪 它懺法分二類 一類就是責心懺-無心而犯的 不小心走過去踩死一隻蟑螂 轉頭一看-哇!死在那裡 這責心懺就可以了 責心懺就可以了 這個是不小心的 有心犯-當然就要是對首懺 當然踩死蟑螂有心犯-那就不只是突吉羅了 那麼好!那麼再來 你這個小罪-你都應該要護持 何況犯四重 四重就是四種重罪 犯了就殺頭-沒有救了 頂多還是做學悔沙彌、沙彌尼-這樣而已 那麼這個就是殺、盜、婬、妄-婬、殺、盜、妄 聲聞戒法是婬放前頭 在家人才是殺、盜、婬、妄-出家人是婬、殺、盜、妄 那麼再來呢-這個吉羅都要守 這種小罪你都要守-何況這個四重罪 那麼四重罪固然不能犯呢 那三聚戒清淨-這更進一步大乘戒也要清淨 這三聚戒是指大乘戒 那麼清淨了-那麼布薩的心歡喜了 三聚戒-什麼是三聚戒 我們先消文 大乘戒就是三聚戒 那三聚戒能夠清淨了-你就能夠戒淨長德 德長而心生歡喜踴躍 這個布薩就是淨住-就是長養 淨住就是依清淨戒體而住 那麼長養是什麼呢-就長養功德 增長培養功德叫長養功德-叫長養 布薩的意思是這樣 我們一般來講-把這個布薩當作動詞來用 我們做布薩-事實上是在做一個淨住的動作 什麼淨住 就是我們為了要誦戒-所以我們清淨彼此 我們也彼此宣告我們是清淨 所以誦戒有時候會叫布薩 有時候會這樣講-原因是這樣 不然誦戒就誦戒嘛 因為誦戒有這種布薩的功能 有淨住跟長養的功能 那麼我清淨安住了 我已經增長我的功德了 所以我歡喜踴躍的意思 那麼這個三聚戒是大乘戒 那為什麼叫三聚 聚是類的意思 那麼三聚戒-是三類戒都清淨 什麼叫三類戒 大乘菩薩的戒-要講戒相是無量無邊 一切惡都當斷 只要是惡-無惡不斷 那換句話說 只要是惡-都是菩薩戒當斷的 都是屬於菩薩戒所攝 世間一切惡都不能做 所以理論上說犯國法、闖紅燈-這些小惡都不應該犯 這都算是惡 講話粗重、惱亂眾生-理論上說都算是一種惡法 那麼再來-這叫做攝律儀戒 就一切惡-無惡不斷 那麼再來第二種是-攝善法戒 這攝律儀戒-先把它講完了 這無惡不斷-那是攝律儀 律儀就是指斷惡而言 為什麼特別講律儀呢 因為這樣子-你如果不造惡的話 這個威儀跟戒律-或者說法律什麼這些的 這些的那種行持呀-都能夠完整 它是直接向-跟聲聞法是相通的 它制不得作-而你就真的不得作 所以你的威儀無犯-那麼律行無虧 是這樣子 那麼戒跟律-怎麼樣子來分別 戒主要是指一種 善的一種習性-謂之為戒 所以既然叫習性-就變成是一種約定 它是一種條文 那麼律呢 事實上是戒-指的是一種善的一種習性 但是律才特別指的是一種律文 一種條文式的律文-是這樣子的 但是我們一般來講-常常把戒跟律合在一起講 那麼威儀又是什麼呢 威儀其實也是一種戒 但是它是一種行動的細節 在律上來講-是被衍生成這樣子的用意 那麼統合來說-就是一切戒律所制不得作的 你都屬於威儀戒律範圍以內 那麼能夠有這樣子的一個 戒的這個持守-攝律儀戒的持守 那就一切惡就不做了-就斷一切惡 主要的這樣子就能讓心安住 能夠怎麼樣-不犯這個造惡的行為 可是不造惡-對一個菩薩來講還不夠 還得要行善 行善就第二條了 就是所謂的攝善法戒 前面是攝律儀-現在攝善法 攝善法也就是無善不作-無善不修 一切的聞、思、修 一切的戒、定、慧 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等 乃至於六度萬行等 六波羅蜜等 都應當去實踐 這就叫做攝善法戒 所以不做-不做還是犯 唉!是這樣子的 那最後才饒益有情戒-是什麼 饒益有情戒-也可以叫做攝眾生戒 攝眾生戒 就是無眾生而不度 發願度一切眾生 不但不惱眾生-還要利益一切眾生 願意為一切眾生而犧牲-而成就他們的解脫 要成就他們的解脫-這樣才叫做饒益有情 才真正的饒益有情 這三類就是說 過失-你要去斷、不可造 善法你要去行-而且積極去行 一切眾生-你都發願要去度 這樣子的作風跟實踐呢-一直去進行得完整 那麼什麼叫完整呢-完整才叫清淨 完整是怎麼樣 無論心、無論身都不犯 那麼不但不犯呢 它如果具體的講就是 依著戒經當中那個條文不犯-可以勉強講叫清淨 可是進一步的說是-你的心也無有犯 這才是真正的清淨 才是究竟的清淨 心也無犯-這才是究竟的清淨 那這個呢-這叫做三聚戒清淨 那麼如果能這樣 你就每一次在誦戒的時候 或者是不誦戒的時候 你也能依清淨戒體而安住 長養戒的功德 內心生起歡喜踴躍 三聚戒是這樣了-這大乘戒是這個意思 那麼接下來呢-束成作犯行 那麼如果你不這麼做 那你就是逆向去做-你就有會犯 怎麼樣有犯呢 這壬一是-作犯又分二科了 壬一是推過彰報 推掩這個過失-來彰顯你的果報 因為過失所造成的果報 那麼首先是招苦報 癸一、招苦報 癸二是什麼呢-斷示報 斷來顯示這個報 那麼招苦報是怎麼樣呢 鄙夫愛財色-誡汝斷貪著 由財三世苦-因色入火鑊 這就是入火鑊-這就是所謂的苦報了 這個鄙夫呀-因為他貪愛這個財跟色 這個愛就是貪染之心-謂之愛 鄙夫就是鄙陋之人 什麼叫鄙陋之人 對佛法不知、心生惡念-貪染不捨 這樣子的叫做鄙夫 那麼呢-愛財色 我告誡你這樣子的人呢-應該要趕快斷掉貪 如果你不貪 你要知道 那麼是由財呀-才產生過去、現在、未來的苦 不過《發真鈔》把它解釋二世苦 他說過去已過的苦已經過了-不算苦 那麼現在跟未來才是苦 所以現、未為二世 苦應該是現在跟未來 那過去的苦已經過了-就不成其為苦 那麼這個也不盡然啦 其實講過去的苦-可以成為今天的陰影 那所以說過去的苦對今天-還是產生一種恐懼感 有可能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說這樣子過去苦也是一種-到現在還產生作用 所以它完全不過去的苦-沒有作用 所以由財產生三世之苦 因色入火鑊 因為姿色、財色、男女 不是姿色-是指的是男女 這裡頭舉男女-是含攝著財物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那麼因色入火鑊 火鑊就是無間地獄的那個-燒油的那個器具叫做鑊 火鑊就指的那個什麼-無間地獄裡頭那個油鍋了 油鍋這樣子 這就是入了地獄 簡單講就是入地獄 因財招了這種 因財色招三世的苦 因財色而入了火鑊 那麼這二句當中-一句用財、一句用色 這其實都含蓋了另外一面 舉財含色-舉色含有財 意思一樣的 那麼再來 現在癸二就是斷示報 就是斷了聖道-來顯示你那個果報 色能障聖道-財能令行薄 審諦自看心-知貪是狂錯 色能障聖道 這有很多這樣子的故事 像獨角仙人 他能在天上飛呀 他有神通呀 有一次在天上飛呀 聽到天山天池裡頭的五百仙女-在那兒洗澡、唱歌 他起了那個貪染心 結果就摔下來 摔下來之後呀-完全沒有神通 然後那個天女就說 我們洗澡-你怎麼跑進我們的澡堂裡頭來 然後就把他怎麼樣-就把他騎在那個頭頂上 就污辱他的意思啦 然後騎到人世間來怎麼樣-示現 說他呀-這個獨角仙人貪婬 那修道不修道-跑來看我們女人洗澡 所以我現在領他來示眾 那麼這個事情呢 釋迦佛就說-那就是他過去世的貪 因為這個色-障了聖道 其實獨角仙人也不過還是外道 但是這個是拿外道來舉況說 連外道那個禪定都會消失 那何況智慧-那更別提 失了禪定就沒智慧 所以色能障聖道-果然是這樣 所以我們常常講說這個 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 這個女眾現女人態 在比丘面前現女人態 你就是罪很重的那個-所謂的擾道人心 那你自己要檢點 比如說講話-未語先笑啦 抿嘴偷笑啦 然後故意怎麼樣-聲東做西 叫你做東邊-你要做西邊 叫你要這樣做-你不那樣做 那就是一種女人 我們講起來就是一種-心理的搔首弄姿 那麼這個應該要趕快學斷除 一是一、二是二嘛-要怎麼做就怎麼做嘛 做完了-大家就沒有事 就不用老是人家來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什麼 你是不是要老是要人家教呢 為什麼你老是要人家教呢 你內在裡頭到底在想什麼呢 像這個呢-都是一種障人聖道的事 那倒過來男人也是呀 唉呀!我要照顧你呀 你要跟著我修行-你這輩子保證你往生 這騙什麼人呀 女眾跟著男眾修行-會保證你往生 那臨終的時候-要是這男眾不來 她還氣炸了-還下地獄去呢 這哪有這樣子呢 就是有這種比丘-大言不慚跟比丘尼這麼講 那個呆呆的比丘尼又跑來問我 她說法師呀!-你看那個比丘可不可以 我說你顛倒、起妄想-是不是呀 釋迦佛都沒這麼講了 他是聖人-他都不會這麼講 那何況他凡夫-讓人看笑話 這不是就是男女-在玩這種遊戲嗎 出了家了-怎麼還這樣 所以說這就色能障聖道 有時候人家不障你-你障人呀 你自己要搞清楚 障聖道是這個意思 那麼呢 但是為什麼主要色-為什麼會障聖道 最主要就是讓人貪染-心不在焉 簡單講就這樣-就心不在道 就念念執取那個愛染心-愛染心 而那愛染心-是相當粗重的貪圖、貪求 那會使得你對世間的一切-都跟著貪起來 那因此對於內在的清淨修持-就不耐煩 那就與道不相應 你正在修道-你還怕你所愛的那個人來不來 看不看到你 欣不欣賞你 你就在那邊想這個 注意不注意你 他怎麼跟別人講話了-不跟我講話了 他怎麼都沒打電話來-如何這般 哇!笑死人-搞成這樣 那心就是七上八下-七上八下 他如果跟你講兩句話-你就很高興什麼什麼的 那完了!你這個人完了-不能修了 那就是這樣子 那有人參加那個空佛院-男男女女 男女朋友去參加空佛院 我說這個根本就是 交男女朋友邊學佛-這怎麼可能 這很難的 就現在這樣-能障聖道 難以修道 就是讓你貪染不捨-主要是這樣 再來財能令行薄 什麼叫行薄 就是鑽營苛求嘛 這個銖璣、小錢-細微的錢 這個小錢你都要跟人家-算得很清楚 都要跟人家賺得-一毛一兩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很刻薄-這就是行薄 審諦自看心-知貪是狂錯 這審諦 審是審察-諦是諦求、諦思 審察諦思-依真理而思惟叫諦 審是什麼-客觀的理解 客觀的觀察-謂之為審 諦是依智慧而思惟-謂之諦 審諦自看心 客觀觀察依智慧、-依佛法的智慧來 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怎麼回事 講那些虛無飄渺的道理-都是過多了啦 你最好看清楚你自己-這樣子 那麼知貪是狂錯 這個貪-到底誰在貪 哪個東西能讓你真正快樂 你貪這些能夠得到什麼 你已經出了家了-或者你已經在修道了 你為什麼還這樣呢 有些人學佛-他邊學佛邊搞婚外情 那我就不曉得這種人怎麼學佛-是不是 你不審諦自看心嘛 那很難成就的 那麼知貪是狂錯 了解這樣是狂錯 狂是顛狂-錯是不正叫錯 顛狂-為什麼顛狂呢 不當求的地方-你去渴求 就起顛狂了 而且那種狂特別是指的-那種強烈的渴求 是一種狂 那錯就認知錯誤 不可愛認為可愛 那麼不可愛認為可愛 還念茲在茲-用種種方法去求 哇!那就是狂錯了 那就是狂錯-起了那種狂追求 狂!就是瘋狂的追求之心 那麼出家呢-本來是為上求下化 現在呢-上下不得 那麼更造這個諸過 那麼違初至甚-故曰狂錯 這是有這麼一段文是這麼講的 哦!出家本來是要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現在你不但不如此-你還怎麼樣 你還去追逐這個-本來你唾棄的東西 對不對 出家是要離財、離色-對不對 離男女、離家庭 結果你不這樣做-你反而去貪愛 那麼這不是吐出來的東西-你又把它吃進去嗎 好!那麼接下來-癸二是斷示報 斷掉了聖道-這樣來示你這樣子的果報 也就是你貪愛了這個財色-你就斷掉聖道 這就是你的果報 再來辛二、束成作犯-壬二是愚痴這個懺斷 愚痴懺斷 智避如火坑-頑愚不嫌惡 若犯當悔除-除已更勿作 如果你作犯了之後-你應該了解這是愚痴所造成的 你應當懺悔來斷除-這樣知道意思嗎 易懺悔來懺除 這裡就說了 說智者避那個財色-就像避那個火坑一樣 他知道那個終究會給他痛苦的 但是這個頑劣愚痴的人呀 頑劣是什麼意思呀 明明知道錯 他不聽!他不順正義-他就是要去作惡 有沒有這樣 我看的人都是這樣子的不少 你明明跟他講-你痛罵他一頓 他就是拗在那兒-拗在那兒 也不聽、不改變、不懺悔-拗在那裡 這就是頑 那為什麼叫愚呢-屢錯再錯這叫愚 那麼屢錯再錯-一定有他內在裡的某一種原因 他除了白痴以外-怎麼會屢錯再錯呢 一定內在某一種原因 讓自己就老是要幹什麼-出點狀況 這就愚 另外呢-愚是什麼意思呀 就是他人家跟他講-那個錯的原因 或者跟他講這樣是不可以的 他聽不進去 聽不進去-或聽了有聽沒有懂 他認為不是這樣 他不了這個聖言量 不了這個佛法的這個-對事情的分析 他不了解-這就是愚 這樣懂我意思嗎 那頑就明知而故犯-那就謂之頑 那頑愚不嫌惡 唉!覺得那個是惡法-結果你不嫌惡 所以我們應當做個智者 如果有犯應當悔而除-應當懺悔隔除 那麼除已更勿作 除了就不要再做了-不要再這麼老犯 壬三、結歎勸持-最後結歎 結歎什麼呢 就歎說這件事情 歎說人生追逐這些沒有意義 那麼一切有形類-終歸填溝壑 持戒禁情苦-後受大安樂 這感嘆一切眾生最後都是-虛妄不實呀 人生的一切追逐-最後轉眼成空呀 所以一切有形類 一切有形的六道眾生之類-終究要歸於什麼呢 歸於這個塵土-溝跟壑 壑就坑谷 溝就是山溝 凹塹這叫做溝 那麼我們終究是要 這一世的生命終究要消失吧 死亡之後就填入了-這個山溝坑塹裡頭去了 就會歸土了啦 那麼我們今天不如趁著-還活著的時候 忍情閉性 那麼這個超越自己的五陰熾盛-來持守禁戒 這樣子雖然使我們的妄情-不能夠妄動 而有短暫不自由之苦 可是將來卻能受用解脫的大樂 這就是規勸我們-感嘆說人生幾何呀 那麼短短的苦 修道短短的苦 我們能換到究竟的樂 那何樂不為呀 你要這樣做 會想的人要這樣子 會想的人要這樣想 這就有點像勸善的意思 這個終歸填溝壑 一般祖師講說-一生形骸是委之溝壑 那麼累世神靈啊-繫於道業 一生形骸-委之溝壑 就是我這輩子呀 這個肉體呀-我隨它了 我修到死為原則-我好好的修 但是我這樣-我發心好好的修 我累世的神靈 累世神靈是指的說-我解脫的那種覺靈 我就能夠怎麼樣 我就能永遠的跟道業鑲在一起 繫於道業-永遠的跟道業在一起 這樣子 這就是所謂的終歸填溝壑 但這樣子也不是說盲修瞎幹-把身體弄壞了 弄壞了!你凡夫-將來你不能修 除非你弄壞了-道德也修起來了 這個也開悟證果了 不然你把它弄壞-你將來 你道業又未成-身體又搞壞那更慘 有人盲幹一陣 不吃哦、不睡哦、坐著睡-什麼這個那個的 哇!身體壞了 身體壞了-道業又未成 那不是很慘嗎-對不對 所以不要盲幹-是這樣 只是說這個-不要貪染自我的肉體 那麼後受大安樂-是什麼意思呀 是指的對聲聞來講呀 對現生來說 名聞及利養、死得生天上-的這樣子的一個安樂 這是對外道乃至於某一些聲聞人-來講的一個安樂 他那個天上的天呀 解釋成聲聞的天-是指的五不還天 證得五不還天-就是證入初果乃至四果 初果從五不還天還得回來 不叫五不還天-他還是要七往返 那五不還天-主要是指的是這個四果 才是五不還天 在不還天當中 那生天是這樣 還有些外道的人呢-他持戒他能生天 持禁戒!他還沒有智慧解脫-但至少還可以生天 我們出家人也是 沒有解脫!可是我們持禁戒-起碼生人天 所以說死得生天上-那麼名譽及利養 所以出家人並不是說-不可以有名譽、有利養 不是的!就合理的名譽利養-是應該可以有 這樣可以感應眾生-也是可以的 這是現世樂跟後世的短暫樂-但還不叫大安樂 真正的大安樂是-畢竟涅槃、無餘涅槃 啊!是畢竟無餘的涅槃 這個無餘涅槃-聲聞法講的無餘涅槃是指的說 肉體壞了-入五不還天叫做無餘涅槃 大乘法的無餘涅槃-是指的究竟極果 他還是一樣示現-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那樣子度化眾生 可是他已經沒有無明了-這才大安樂 就是說我們這個有形的身體 你怎麼愛它 怎麼求它 怎麼幫它去貪財、貪色 終究要落入溝壑 終究成為黃土一堆 那你不合 那你這樣子-你又沒有真正得 你何不怎麼樣 你何不好好的現在忍一忍 短暫這一世 很短的生命 一點點的、小小的不自由之苦-忍下貪男女、貪財色 那麼你這樣 短短的苦-你卻可以換來什麼 將來後世的最起碼人天 名聞、利養、財利這個大樂 何況呢-何況也究竟樂 那你會問呀-那名利那怎麼可以呢 你誦戒你就知道嘛-對不對 名聞及利養-死得生天上 這是一種誘引-有些眾生根機比較低 你跟他講有名聞、利養-死得生天上 他會好樂修 而事實也真的是這樣 持戒之人呀 那個名聲像芬陀利華的花香-它會自然飄得很遠 各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這確實是會有名聞的 雖然修道人不求那個-但是它真是還會有 這也算是一種樂-但是不安也不大 算是世間的少分樂 這也好呀-對不對 但是它能夠讓你得-更究竟的大樂 在勸我們-這一篇講得比較多一點 講到這裡-接下來我們下一篇呢 〈五停心觀〉這也蠻重要的 我們下一堂課再講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