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17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上到這個〈序宗篇〉裡頭-第三十三頁的子二、反成如法 那麼這裡頭呢-文字上 反成如法的-反這樣子的就成為一個如法了 反怎麼樣呢 就是反這個貪愛財色 若離財色更無世間 人天脫苦聖凡同讚 諸漏滅盡進至佛果 為此先誡財色二種 那麼這一段文是這麼講的 為什麼說離財色更無世間呢 這個其實我已經很多次-有提到這樣子的觀念 就是說其實一切眾生-皆以婬欲而為正性命 那麼雖然財色-講財在前呀 其實要依經義的話 那麼呢-婬欲而正性命 應該是以婬動、欲望為這個 它真實的那種生命的那種-追逐的那種動力 那為了滿足這個色的種種需求 所以要追求財 其實如果再講更深一點的話 其實應該不如說-他是為了自我貪愛的滿足 那自我貪愛的滿足呢-主要表現在男女 其次呢-為了滿足這個男女 它表現在這個財富上面 或者倒過來說 等到他男女的這種欲望-得以滿足了、擁有了之後 他就想要擁有這個自我 那擁有自我的方式有很多 你可以在政治上面發展 所謂做眾人的領袖 要不就是在藝術上有發展 那更多時候呢 你就是在那個財富當中-有所發展 那這個財富呢 是因為有個具體-可量化、可追求的 比如什麼叫可量化 就是一百元加一百元-加一百元 一萬元加一萬元 十萬加十萬 百萬加百萬 它會一路一直加上去 你會覺得-哦!我的財富愈來愈多…… 跟你那個名愈來愈多 這個不完全可以量化的-這樣來比的話 那個財富是確實具體可量化的 所以由這個量化來增長-這個我愛、我貪呀 這是很明確而具體 那麼我有名聲-你也有名聲 那我不能顯現出-我比你還要多得多 但是我有錢 我是世界排名第一 那你就明顯輸我 這就很明顯 所以說這種具體的金錢的遊戲 它是一種人類追求自我滿足的-一種綜合表現 在物質方面的綜合表現 所以佛經裡頭常常提到財色 這個財-其實就是指 這樣子的一個具體量化的-一個內容、一個指標 那麼色呢 是一種感情上的一個-具體的一個指標 哦!我擁有了色 我擁有了很多異性的追求 那我滿足 像這二樣的滿足-造成了我自我的這種滿足感 那麼這樣子-為了追求這一些 所以這世間才會那麼多事情 為了財 所以我得要去做生意 我得要去做世間的-種種的事情來增長 我得要講謊話 我要找人來幫忙賺錢 我成立公司、我怎麼樣 那國家呢 國家為了滿足你這樣 所以它要怎麼樣 要講求貿易的公平 要跟國外講求-要來進行貿易談判 那麼當時中國呢 受到這個歐洲列強的這個 歐美列強的侵略 其實也不過是-歐美列強為什麼要侵略 它就是為了財嘛 它就是要打開所謂中國的市場 它要來賣東西給中國 中國呢-就不願意 不願意-它就打你 你看看-那一打就世界大戰了 就是這樣 日本打中國 德國打英法 那麼也是這樣子 那就是為了財 就是一個國家-為了擴張它的勢力 什麼叫擴張勢力 就增加財富、增加幅員-那麼達到什麼 達到它那個-國強民壯的這個目的 國強民壯無非表現在-財的這種具體上面 具體的數字上面 其實是這樣 那麼現在呢 現在其實也是如此 也是如此-只是現在文明一點 它不用子彈 它只是用那種貿易的方式 跟所謂的科技的那種-貿易的那種 所謂的生意往來-來賺取 所以整個世間確實是什麼呢 就是這些-為了錢財 那錢財的背後 就是每一個私人為了什麼-為了欲望的滿足 這個欲望的滿足-它最大的欲望就是男女 所以說有了欲望-就需要賺錢 而國家的目的就是帶領著-整個國民去完成那賺錢的事 老百姓為什麼不同意-這個黨來治理國家 或者不同意這個國來治理我 或怎麼樣、怎麼樣子 它主要有二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 我要換一個黨-來治理我這個國家 主要就是因為 我已經被它治理得怎麼-我覺得不公平 財富不公平 或者是我覺得-我們不要由外人來統治我 這都是我覺得怎麼樣 所以這才有世間的這種-政治啦、鬥爭啦 政治鬥爭等等 這些也都是由於什麼 那個我執、我慢、我愛而來 而這樣子表現在最具體的-那就是財富對不對 所以一個國家的一個政權的底 其實也大部份是這樣 這些內在裡都是一種煩惱 講白了-其實都是一種煩惱 都是一種貪愛煩惱在推動 然而主要的就是我有、我所 我擁有我的家庭 所以我活在這個世間 如果活得不好 就讓我的家庭不好 我就會很緊張 我會很憤怒 那為什麼我活得不好-我的家庭不好呢 我憤怒呢 那為什麼我又活不好呢 哦!就某個政客搞壞了 我不要讓他當總統 我換另外一個人 來把黑金治理治理 黑金治理-那我們的感覺是什麼 我們感覺說-哦!比較公平了 什麼叫比較公平 就是我的家庭能夠得到-比較公平的待遇 對不對 所以一切都是我的家庭、我-覺得比較公平了 都是這樣 都會歸到這樣子來 所以整個世間 大至國與國的貿易、戰爭 小至一個國家的什麼呢 一個國家的競選換總統 再小小到-家庭跟家庭之間的那種對立 無非都是依於這個我執、我愛-而更表現 尤主要表現在財跟色方面 然後來完成 那麼這活著 我們人類的世間是如此 那狗類呢 畜生的世間呢 多少也是如此 牠們沒有錢、財物 但是牠們擁有食物 牠們可以爭奪食物 那你看那個海獅、海象、猴子 牠要做猴王 牠就在保護牠的眷屬-這就是色 那麼牠要保護牠的食物-這就是財 所以牠們也會鬥爭-也會打架 也會搶地盤 獅子、虎、狼如是如是-都這樣 所以你有沒有注意到 財色無非表彰著一種人類的-一種強大的欲求 因為有了這種欲求 所以世間就緣起著-你的那個貪心 而現起種種的相貌 其實豬、狗、貓、羊-亦復如是 只是沒有那麼嚴重-跟精緻、複雜而已 人類精緻、複雜而深刻 所以說若離了財色就無世間 那麼你離了財色無世間 是不是就失去了-這個世間的種種相 也就是說我如果解脫了財跟色-我就看不到世間 眼睛看不到世間 耳朵聽不到世間 不是!也不是這樣子 也不是這樣子的 只要我們有過去的業緣-招感了肉體 那麼我們就不能離開食物 這種食物的本身-是某種程度的財 所以佛陀還得要托缽飲食 所以那這樣子-他算不算離世間呢 離啊!那麼他離世間 因此離世間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了這個世間的差別相 不是的!佛法講離世間-不是這個意思 是離了這世間的束縛 也離了什麼 主要是離了我愛、我貪 我追尋活下去的 我所、我愛的這一類的-內在追尋的那種意志力 因為失去了這樣的意志力 所以我活著-那我就隨緣托缽過日子 吃多少算多少 餓了-餓了就算了 餓死了就怎麼樣 餓死了我就不會有再追求-生命存活的那種無明的意志 就不會有 那我就隨緣怎麼樣 隨緣就了掉這個肉體的業 然後就叫做大聖人-要不就往生 佛的聖者成就-在他的常寂光淨土當中 是唯那個心-建立一個什麼 建立一個非物質跟貪染-所成的世間 那叫出世間 那建立起來了 那還是由他的心去感得 但這個時候離了貪跟瞋 所以這裡的離世間是指的-離世間以貪染為性的那種世間 那你看到貪染為性-那就有男男女女了 有錢財的來去-這一類的 也就有那個我愛、我貪 也就有那種所謂的你不高興 你的自尊有-被傷害、不被傷害這一類 哇!一大堆這一類的看法 這都叫世間 哦!徒弟不願意被師父罵 那麼做什麼事情 哦!我忍不下這口氣-我要跟人家爭 或者我不願意懺悔等等 這一類都是我愛、我貪 那這就是集成的世間 這都是你這一念心-這樣子一路起來的 那就現起這樣的世間 那我這一念心 我不產生這樣子的貪染 那個時候還有什麼世間沒有 有!但那個世間已經叫出世間 那麼那個出世間-不是換了另外一個環境 那不是!是你那個正報還在 那麼看起來好像還是-這個樣子的一個山河大地 但已經跟你原來的樣子-截然不同 那個感受截然不同 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他已經改了 所以這更無世間-是有深義的 有它這樣子的意涵 但是如果我們就字面來解釋呢 這個所謂更無世間-也不過 這個世間就是-凡夫六道劣報之世間 我們可以這樣講 凡夫六道的低劣所報得的-這種世間 山河大地、苦難、災禍、爭奪、-國家不安寧、國與國鬥爭 這都是我們報得的 這樣懂嗎 那麼佛呢 你不能夠說-他在另外一個空間 但是佛即使跟我們 我們看到佛-他就在我們眼前坐著 他所看到的事-也不是這個樣子 他一定看到一個世間-那絕對跟我們不一樣 這樣了解嗎 這是唯心所現 不是心去創造 而是心變了之後-那個因緣法則就變了 十法界!每一法界當中-又具足十法界 你的心會具足 你的心當中有十法界-有百界千如 天台裡頭有講到這樣的觀念 簡單的講就是心變了-這個世間就變了的意思 那麼這裡講的世間-是指凡夫六道的世間 那麼如果你能夠離這個世間 就沒有了那種世間煩惱的世間-劣報的這種世間 那麼這樣子呢 人天就脫苦 其實人天脫苦-無非就是六道皆脫苦 六道離貪、財色 那麼他就向於解脫 向於解脫呢-那麼他就要脫 他就怎麼樣 他就不再受這種-所謂的劣報所現 劣報所現 那麼這個聖凡同讚 在《發真鈔》裡頭提到說 這個是聖賢同讚-應該不是凡 凡沒有資格 也沒有那個智慧-能夠讚美這件事 離財色的貪染-那是聖人以上才有辦法 完全斷婬-那是三果 初果還有婬習 那你想想看 那凡夫不懂得要讚美這種事 也無能、也沒有資格-來讚美這種事 所以他必須得賢聖、聖賢-賢人以上 這裡的賢 我們一般來講賢 當然就是指好像-聖人差一級叫賢 那麼其實依著-天台的判教來看的話 就等於什麼 圓教裡頭的初住菩薩以上 已經斷見思之後呢 已經開始破根本無明了 這樣子才有資格同讚 他的讚才有意義 同樣生死淪落人 他來讚我們幹什麼呢-對不對 所以是聖賢同讚 那麼諸漏滅盡-進至佛果 這個種種的漏已經滅盡了 種種的漏-就是種種的煩惱 主要以貪、瞋、痴為三根本 那麼當然有什麼九結、十使-乃至百八煩惱等等 這一些已經滅盡 這裡講滅盡是用小乘、-聲聞乘的立場來講的 無明滅則行滅 行滅則識滅 乃至於老死滅 這十二因緣滅盡 還滅門-這樣子叫做滅盡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 觸緣受、受緣愛、愛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憂、悲、苦、惱這樣子 愛緣取、有-是這樣子 一路這樣下來 無非就是無明 然後貪染 然後流轉世間 最後就是招感下一輩子等等了 剛剛比如說這樣的十二因緣 不全-但大概就是這樣子 那麼這樣子滅盡了 可是大乘佛法是不談滅盡的-要清楚 這無法可滅 也無無明可盡 《心經》上就講-無無明盡 對不對 沒有無明可盡 那麼呢-亦無老死盡 沒有老死可盡 所以它沒有滅盡 但這裡頭是什麼 假借這個聲聞乘的語句來談 表示說我們的煩惱 我們修道成功了-那麼進至佛果 聲聞法藏教人來講-他是有所謂的十二因緣滅盡 苦集滅道修成了-道諦成就 滅盡了-然後成佛 那個成佛-就是所謂證阿羅漢果 但是這一部論呢 這一部《淨心誡觀法》-是講大乘法的 所以它的進至佛果-當然不是以羅漢為滿足 換句話說 也不是說所謂的這個四聖諦、-十二因緣修滅盡了之後 然後去證得 不是這樣子 是斷除無明之後-證得佛果 那麼講斷除無明-其實無無明可斷 那無無明可斷 在還沒斷之前-你會認為有無明 等到你斷盡之後-你才發現這是不可說為斷 所以不斷無明-不入生死 不!不離生死-但也不證涅槃 這樣子說-名為圓教究竟的成佛 不過這裡呢 我們就以通途的立場來說 我們還是說他漏盡了-證佛果了 因為這部書-並不是在講教理為主 是在勸勉你發道義為重 所以基本上 這裡到底他講的是大乘、小乘 也不妨礙你去理解-這部書的意義 所以我們只是多講了一下-這樣的概念而已 那麼佛陀在經上面有這麼提-但什麼經呢 《發真鈔》沒有這麼說 他提了一句話 他講了-他說做一個比喻 他說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循流而行 他說修道的人呢-就像山上的這個木頭呀 順那個水而下 如果它要去流到海口的話 它要怎麼流到海口呢 它怎麼樣呢 它首先是不觸二岸-不為人取 不為鬼神所遮 那麼不為暗流所住 亦不腐敗 它不觸二岸 如果山上的一根木頭-要流到海上去 首先它要能順利流到海上-它有四個條件 第一個就是不觸二岸 那麼其次呢-不為鬼神所取、所遮 哦!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 不為人取-不被人家拿走 然後就到不了海邊 那不為鬼神所遮-這第三 再來不為暗流所住 暗流就是那個漩渦、漩流 不為漩流或者暗流也可以 因為他這個字他漏掉了 就是不為漩流-旋轉的旋所住 你看那個漩渦有沒有 漩渦那個木頭到那裡 就滾滾滾…… 就是在那原地打轉-下不去 不為這個漩流所住 那麼呢-他說了 以上是譬喻 對了!第五個就是亦不腐敗 也自己不腐敗 這樣總共有五個 這個不觸兩岸 不為人取 不為鬼神所遮 不為漩流所住 亦不腐敗 那麼這五個譬喻-來譬喻什麼呢 他說呀 吾保其入海裡 佛陀說他保證這樣就能入海 那麼人為道者 下面他就講了-人為道者 有人修道的話呢 不為欲情所惑 不為眾邪所誑 精進無礙 他講了這三件事 那麼吾保其入道矣 如果修道的人-不為欲情所惑 這裡的欲情所惑就是-不觸兩岸 不為眾邪所誑就是-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 這個眾邪分二類 一類是相似的外道 一類根本就是邪法-邪知、邪見 這就是所謂的眾邪 那麼為人所取-就是相似的那種外道 鬼神所遮-那就是根本就是邪見 那麼精進無礙-就是不為暗流 所謂漩流所住-亦不腐敗 你住在那裡-你就不動 就不能前進了 那腐敗了 完全不修行 自己的戒行不修-自己就怎麼 壞失了這個戒體-就腐敗掉了 不前進你就會腐敗 為學如逆水行舟 你只要不再前進-你慢慢就要敗掉 很可怕 如果你能夠不為欲情所惑-不為眾邪所誑 這二個你都不要 然後自己再精進 那早晚你要怎麼 吾保其入道矣 我保證他會入道 這是《發真鈔》裡頭-有這麼樣子引了這麼一段文 但它沒有說是哪一段經文 《四十二章經》是嗎 好!那是《四十二章經》 這《四十二章經》-有這麼提到這段文 好!那麼呢 這個為此 為此-為了這樣 先誡財色二種 先誡財色二種 因為如果離了財色更無世間 那麼人天脫苦-聖賢同讚 諸漏滅盡-進至佛果 離財色就能這樣 哦!那效益很大 所以為了這樣子的一個效果 修道的一個意涵、效果 所以先來誡除這個財色這二種 是這樣 這是反成如法 接下來是癸二、辨生過 本來癸一是明壞過 那麼明壞過就是說 它這個過失具有那種破壞性 那麼現在呢 現在講的生過是什麼意思呀 就是說因為貪財色-它會造成另外一個過失 生起另外一個過失-另外一種過失 前面這一段文-是直接它就能壞掉什麼 它就能破壞了什麼 破壞了聖道 不!破壞了親戚、朋友-的這種關係 乃至於怎麼樣 乃至於產生逆講 逆講就是產生了-世間貪染、不捨 這樣子 那麼現在它還能引申-另外的那種過失 什麼樣的過失呢 比如說因色生憍-因財生吝 憍而且吝-雖有餘德亦不足觀 亦不足觀 觀ㄍㄨㄢ-這不是ㄍㄨㄢˋ 亦不足觀 也沒什麼好觀的 沒什麼可看的 因色生憍 憍字就是馬字邊的驕 但是因為重點在心-所以用心字旁 那麼憍就是憐、矜 就自憐、自嫉、自誇、自矜 自矜就是任性、自誇、自憐 女人特別容易如此 覺得自己很美 需要人家來愛護、來疼惜 你看廣告裡頭-都是那些搔首弄姿 那些所謂的女明星 再不就是什麼 講話就講得很嗲、很怪異 這就是指的因色生憍 那麼色-當然就是說美色了 這個姿色了-可以這麼講 但是問題是離財色這個色-在這部書上面講的 在我們這裡講的-你不能只是這樣理解 我想對經的理解呀 或者對一個祖師的道理的理解 我們應該有消文-也要釋義、也要引申 這各位要了解 這因色生憍-如果只是單純的說 美色就生起憍慢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那這樣是不是-美麗的女人才會憍慢 英俊的男人才會憍慢 那麼剩餘的醜男、恐龍跟怪獸-就不憍慢了嗎 恐龍跟怪獸懂嗎 恐龍就是意味著是-這個長得很醜的醜女 那麼怪獸就長得很醜的醜男 一般現在人是這麼形容的 令人害怕 那這樣他就不憍了嗎 所以說這個色-不只是這樣意思 其實嚴格的講色就是-自認為自己是男人、是女人 那麼對於異性產生一種憍慢感-那都是因色生憍 你要這樣來認識才對 解文字呢 當然字面解釋就是-因姿色而生過失 可是就整個文來理解 祖師這樣的寫這意思-不貪財色 這個不貪財色指的是-這個色指的貪男女異性而言了 那麼這樣子的話 因色生憍是指的-你自認為你是男人、女人 你對於另外的異性呢-你產生這種憍慢感 那麼這種憍慢感呢 是不是就指的那種傲慢、-那種作態就叫做憍慢呢 這不盡然 你比如說你看了異性-你就臉紅脖子粗 你就趕快躲開來 你對待人的態度-因為異性而有特別的那種不同 表現得特別 乃至於你講起話來-喉嚨也哽得怪怪的 講那個話也特別的怪聲怪調 這些都屬於那種憍的意思 這裡的憍就不只是憐愛、自憐-還有任性、憍慢這樣的意思 還有矯情的意思-這樣懂嗎 矯情的意思-這是引申的這個意思 你要去查字典-憍沒有矯情的意思 但是這裡頭-你必須去引申理解這樣 那麼就像這個有人提到 提到那個三十一頁 那個辛二、傷今未除裡頭的-壬一、因貪喪名 那有人就奇怪了 那個《遺教經》上面講說 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之 這個名不是指-沒有名字可以稱呼 就不名為-或者說沒辦法稱呼它是什麼了 名!這裡的名-是指的稱呼 或者是說認定的意思 就字面上 我已經講過了 我本來也是這個意思 就不曉得要稱呼它是什麼 但是你明明就出家人-怎麼會不曉得稱呼你是什麼呢 這裡的因貪喪名的名 固然就表面的意思-我是沒有解釋沒有錯 表面的意思大家都懂-就不曉得要稱呼什麼 就失去了那個身份 或者說沒有了那個名義上-的那個名 但是各位要了解呀 這裡頭的因貪喪名 你要衍生、引申它的意思 經文固然只是這樣-這大家都懂嘛 這基本上大家都了解 但是我是把它引申什麼 引申貪圖世間-就是因為貪而喪掉了什麼 喪掉了我們講的名聲 那這個名聲-跟這裡講的這個名 理論上說-如果說按照文句上來講 確實是不太一樣 因為這裡的喪名是指-無以名之的這個名 是指沒辦法再認定他是什麼 他失去了這樣子的身份的意思 但是請問 我們如果失去了這樣的身份 當人家看你還出家 可是你已經犯了一個大戒-在那兒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還叫你是出家人 還是表面上還稱呼你是誰 但是已經把你看破了 已經把你看得很沒有水準了-對不對 那那個時候呢 你在眾人之間失去-完全失去了尊嚴 你沒有了那個名份-你相對就失去那個尊嚴 這是這樣來引申的 當時是這樣引申這個意思 那麼我們解一段文呀 必須要知道說這裡頭-可以引申的意思 那這樣才能增加那個了解 那經文裡頭當然表面看起來-也不過只是說無以名之 是沒辦法說他是什麼了 也無法給他一個名份 或者說不能夠-不能夠再擁有他原有那個身份 叫做名-是這個意思 但是它引申出來就是說-你失去了你的尊嚴 你失去了尊嚴 那麼一個修道人-是需要有尊嚴的 凡夫來講是需要的 那因此人家要怎麼認定你 確實你必須被人家認定 你必須被承認的 這樣叫做有名嘛 叫做有名 名正言才順嘛 這有名-是這樣意思 這個的名-是確實可被認定 那人家就不認定你了-就是無以名之 我們是這樣來解釋的 他這裡不被認定 我們意味著就喪失了那個聲名 你的地位就對了 失去了你的地位-是指這樣的意思 好!那麼呢-這是這一段文這樣子 那麼相對的還有人呀 這個也問到一個事情-順便也應該跟跟大家講 他說我們是初學的人-那怎麼來 初學的比丘、比丘尼-那是不是這個時候就學這個 《愛道經》、《淨心誡觀法》-來增加 這樣學這個南山的心法-重要呢 還是學這個五夏學戒、-六夏學戒 趕快先學什麼呢 先學這個具體的戒相-來得重要呢 那如果你想像說 我們是要拿心法來代替學戒相 如果是這樣-你完全都弄錯了 我們也沒這個意思 那麼開這門課-本來也完全沒這個意思 但是現在為什麼就是-課會這麼多 會上這樣呢 有好多個原因 第一、我們現在在結夏 一年當中有十二個月 我們也不過三個月結夏 那麼這三個月結夏呢 我們把平常比較少人注意的-這個心法 我們專心的把它學一學 而且是可以說是從頭來的-把它好好學好 那也不過是在這個時候-才這麼做 平常的時機 本來你就應該把時間-花費在更多的戒相上的理解上 我們並沒有要拿來代替 我也沒這個意思 這第一 第二、極大部份的人-尤其是悟光精舍 你們是很多人來這邊結夏 這些結夏的人-你替她們想想看 她難道回去之後她就能完全-按照戒相去一一去實踐嗎 不盡然 但是往往對戒的基本態度呢-是影響她這一輩子更大的 而我們是針對這一類人呢 我們教導《愛道經》跟這個-所謂的《淨心誡觀法》 來增加她對戒律的一個-最起碼的基本看法 那將來有因緣-她就可以剩餘的時間 乃至將來一次、一次-那麼開始就學了 更精緻的-或者說更具體的那個戒相 那也有一種要導引這個教內-尼人的學戒態度的這種意思在 所以我們這樣的課-是這樣開的 那麼第三呢 那就是戒相的持守-絕對無法代替心法的什麼呢 心法的那種自我照見 我告訴你-女人不得獨宿、獨行 好了!那你就去研究-怎麼叫做獨行呢 哦!就是這一村過那一村-跨過那個界就是獨行 乃至於沒有誰陪住就是獨行 那獨宿就是說 晚上的時候-乃至不能一個人在房間裡 即使是廟很大 每個人都一個人獨自房間-也不行 也要這樣這樣 好!你研究清楚了 好!那你就只好照做 那你就不至於獨宿 好!這樣叫守了那條戒 可是如果你還是憍慢不捨-你住在 你對於生為女人-你沒有天生的那種慚愧 倒過來你就懂了這條-你持得很好 要持這條不難 你只要死抓著另外一個人-跟你同住一個房間 那就是持守住了 那這樣子你的心性-有什麼改變呢 人家罵你的時候-你還是心吃不下來 你還是雙腿過不下來 還是不能夠承認你的錯誤 你說你持戒了-你心完全不轉 所以說《愛道經》也好 這個《淨心誡觀》也好 我們一定要知道 沒有那個戒律的學行-是可以離開心的運作 說你這樣叫做持戒持得很好 戒相的持守-可以一句話就把你講清楚 只要你願意相信-聽清楚了 好!我是-我小便我坐著 那麼手受-我東西不是 沒有經過居士拿-我就不敢拿、我也不要拿 這些一句話就可以把你教清楚 那你就可以照做了 可是你的心還是不會修 太多太多的女眾道場-她們整天就在咬文嚼字 這條戒是那樣-那條戒是這樣 從一開始就這樣 她從受了戒回來就被告知說-你要趕快學戒 她就努力的學、努力的學 然後呢 煩惱完全無法用自己的-觀照力來給予對治 因為戒只是一個可跟不可-這樣子一個操作而已 那你說沒有呀 我們可以在戒的過程當中-也講一點心性的修持 你去講看看嘛-看你有多少可以講 一定是類似像《愛道經》跟-《淨心誡觀》 它能講的機會多 所以我們也不過一年-十二個月用了四分之一 來特別關注來講它 而且也只是剛開始這樣 也不是說每年講《淨心誡觀》-不會的 這開始的時候-我們一步的、慢慢的怎麼樣 為學就像關水一樣-先穩了一層、再穩下一層 所以我們這樣講 我們既不是要代替 但是我們 我們也不是說-這個東西不重要 我們是要告訴大家 這個心法必須跟所謂戒相-的學習要同時並進 同時並進-那你說那萬一我犯戒怎麼樣 對!沒有錯-你可能犯戒 但這段話要分二頭說 你現在住在哪裡 現在大家住在一個-基本是學行戒律的道場 有那個戒律的一個-基本的實踐方針在那兒 你跟著大家一起共住 或許小小的戒-你還有機會犯 但是重戒你是不可能犯 乃至中型的戒-你也完全不可能犯 你去南傳國家看一看 他們所謂的五夏學戒、-六夏學戒 並不是坐在那裡研究戒本-叫做學戒 它的意思也就是說-不離依止 跟著大家在戒律的道場當中-琢磨那個戒律的行持 這樣叫做學戒 不是說放棄了一切定、慧-跟心的觀察、跟佛法的學習 然後麼-只是在文字上面琢磨 這樣叫做五夏學戒 叫做專精學戒 不是這樣子的 戒分開來說-是只有一樣是戒 但是合起來講-其實它就是定、慧的同時增上 你隔了定慧-你不可能增上 因此光是那個戒相-你沒有定慧的那種增上 尤其是心的那種自我觀察的-這種技巧跟學習的經驗、理解 那戒律學不好 我想大家要理解這樣子 很多的初出家的人-他就急著說 我趕快要去學那個戒相-如何…… 我當時也是這樣 我也不後悔這樣 我也沒有告訴大家不要這樣 可是呢-後來我會發現 如果你先把那個心地的法門-先同時並進的把它看好 你在學戒的過程當中 你遇到的煩惱跟障礙-會愈來愈少 而且一開始對戒律的看法-就會比較深刻而且溫和 就不會只是把它當做是一種 嚴苛的一個-所謂的行為的軌範而已 即使是你後來-你發現你持守不了 你心情上你也比較能夠接受 尤其是很多人-她來到悟光精舍 她出去之後-她待不下了 她沒有辦法待在那個-完全清淨的戒律道場 她的心法對她來說是更重要 那我們尤其也對這類人呢 要先教導這樣子的-一個教門、教法 凡此之類-都要理解這樣 但是還有一些人-她就汲汲營的她要去 我要把戒相學好什麼的 如果她只是好心說-要把戒相學好 這是對的 但是有多少的情形-事實上是你怎麼樣 你像是要先完成-某一個學業式的那種貪求 當然了-對佛法的貪求也不是不好啦 可是這種貪求-帶有一種煩惱性 就是如果不這樣-我很痛苦 我很煩惱 我會輸給別人 我出去外面之後-聽人家講 人家都學了這個、學了那個 我沒學這個、我沒學那個-我好像輸人家一截 如果你是這樣子-而你急著說要學戒律的話 這個心態我覺得-你需要調整一下 應該是平平的-精進就可以了 而不是去跟人家比較之後-你覺得你少了什麼 然後如何怎麼樣 我說過我看過太多那種-乃至於能夠把戒律背起來 背得非常好-起顛倒、貪心 講話都是顛倒話-貢高我慢、自以為是 男眾、女眾-我看太多是這樣 不要說太多啦-我真的看過這種人 他的行為模式-完全自私自利 你說他五夏學戒了嗎 如果照這樣再讓他學下去 只讓旁邊的人感覺-這種人可笑而且討厭 讓旁邊人看到-發心不學戒去了 就會變成這樣 所以說對一個集團-對一個團體 與其一開始就這麼樣子的-只是在戒律上講 不如應該要同時-我說同時哦 同時要具足什麼 要具足這個心法的學習 那麼《愛道經》-其實意思也是這樣 我想這個呢-大家應該要有所理解 有很多層意義在那裡 你慢慢的出家年份再久-你就會知道 人家罵你、師父這樣罵你-或怎麼樣 那個能不能放下煩惱的那個-根本不是戒律能幫忙的 什麼八敬法啦-什麼的全部都把它丟在那裡 你就哽在那裡 能夠調整你的-你運用的 你自己想想看-是不是就是《愛道經》 是不是就是《淨心誡觀》-那個心 你是不是那個相-你就注意到 這是錯的!這是女人態 這是我慢、這是貪愛-我要放下 真的遇到這個煩惱的時候-能夠幫你心中轉的 事實上是那個智慧-是那種道念、道心 那種佛教所具足的-那種智慧在裡頭轉動 所以戒律固然那麼樣的重要 但是如果你認為-可以摒除這些學習 而你就可以把戒持好 我事實觀察 今天我用事實這樣來觀察-我發現有缺憾 那更何況裡頭還有這種問題 就是說一個道場裡頭-每一個人持戒的態度不一樣 那心法要是不修的話 很可能會造成-有人持戒要一路嚴苛 有人持戒就是-唉呀!要鬆散一點 那就造成這二類人-或三類人、或四類人 各有各的標準 他們就在那邊用戒律來互鬥 用戒律來互相比賽 我有看到這樣 曾經在某些道場的戒場裡頭 哦!他們也講戒呀-怎麼樣 這樣結果這些男眾就 有的戒要求得深-有的戒要求得淺 有的比較嚴苛-有的比較怎樣 他們就形成那種對立 那一個道場要長遠的發展的話 這樣子是善的嗎 是適當的嗎 不適當的 所以不如先把心法大家想成-大家修成一致了 在這同時再來了解戒-再來研究戒 同時哦!我沒有說先後哦 同時再研究戒律的話 所以這個時候對戒律的那種-深淺的那種持守 即使有差異呀-這二類人不會形成對立 因為每個人在修他自己的心- 他不會拿自己來看別人 他也不會用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 這就是心法那麼重要-的原因在此 那麼我們這樣子教導-有這樣子的意涵 也有這種調理的作用 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個用意 也不必懷疑說-我們只是要拿它來代替什麼 沒有!沒有要代替什麼 一樣的、照樣你要好好的-研究戒的條文 那麼基本上呢 我是都勸同學說 初學的比丘、比丘尼-都應該要先誦這個 大乘戒法跟小乘戒法-每天要誦它一次 你誦的時候-那個心就在那裡 那我不知道悟光精舍-有沒有這樣做 那麼這樣青龍寺是這麼做的 是要誦一遍 每天都要誦一遍 最差最差你隔天-誦一次大乘戒、誦一次小乘戒 這樣子 所以對於這個理解 我想對這個課程的價值意義 希望大家還能夠更清楚的看它 那麼接下來呢-再回到文字上來 這個所謂的因色生憍-應該是指的 不只是這種憍慢 還有那種任性、驕傲-這樣子而已 應該還有一種-特別的造作、作態 那麼也是一種憍 那麼因財生吝 吝是什麼呢-吝就是慳吝不捨 就是慳吝不捨應該聽得懂-就是吝嗇 就是擁有財富而執取它-而不願意布施 不願意行於這個善的-這種布施法當中去 這就是吝 因財生吝 這裡頭如果只是說 因為你有錢-所以你不願意花 這樣叫做吝-這也不對 你也不能只是這樣-你還要再引申它的意思 那就什麼叫因財生吝呢 就是因為有了財富-而更加的執取那個財富 更加的貪染財富 這個表示他不只是負面的說-不再去布施 不只是這樣哦 是更可以解釋為正面的-更一味的再去營求的意思 各位這樣懂嗎-那是積極的吝 消極的不布施-他還積極的再去貪求 這就是那這樣你看看-那整天就追求財富呀 是不是 追求財富 那麼因財而生起那種貪染追求-過度的追求 你應該引申這個意思 那麼憍而且吝-雖有餘德亦不足觀 這是孔子講的 有周公之才美-使驕且吝有餘不足觀呀 這《論語》有這麼一段話 你有周公的才德跟俊美的才德-還有他外表的莊嚴 但是呢-使驕 假使你驕傲而且吝嗇 而且吝呢 所以這裡的吝不是指吝嗇-是指的任性、性情 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那麼有餘不足觀 那你即使還剩下其他的道德-其他的才華也不足觀 這個餘是指才華的意思-不是指道德 前面講的周公之才 是指另外還有餘才的話-那也不足再觀 沒什麼好看的了 你沒什麼真正有才的 這在今天-已經沒有人信這種話了 今天誰要怎麼樣 誰要能夠做企劃做得好 什麼事業做得可以-業務做得起來 你個人私德怎麼樣-是沒人管了 這已經都學歐美了啦 哦!那這就是社會道德敗壞-主要也是這樣 取才不取德了 那麼在這裡頭-事實上是指的說 沒有了德-其他才也不足取 這是古時候的標準 那今後應該怎麼樣 今後應該還是恢復古德-這個比較是向於解脫的 不要學今人 所以說道場用人-有德為第一優先 什麼叫有德-就是恭敬師長 與大眾和合相處-那不憍不吝 對女眾來講呢 學習《愛道經》-深入精髓 完全服膺《愛道經》 對男眾來講就不驕傲-容易、能夠跟人家協調 像這樣子這種人他將來-一定有機會怎麼樣呢 替佛教服務得很好 好!修行也會修得很好 所以說佛門裡頭 絕對不是說取才-一定是取德的 那麼有才無德-餘不足觀 那麼這無德-最重要德就是佛法正見 其次就是心要調柔-那麼謙卑恭敬 敬上禮下這樣子-能夠上恭下敬這樣子 能夠這樣子 哦!這才是取人之根本 那麼餘德不足觀 所以先斷財色-那麼使功行成立 那麼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 他這裡講先斷財色 那麼這一段文呢 我們下一堂課 時間已經到了 這一段文是指的反成如法 就是如果反掉財色-那就會如法 有關這方面-我們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