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14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跟大家講到這個-〈序宗法〉篇 裡頭因為有牽涉到一些-基本的煩惱的那種唯識的名相 我們在這裡呢 就比較把它當作是一個-佛學概論的方式來講解 順使這樣講解一下 那麼它說了 今見解法人等-仍貪財色長養結使 這個結其實就是一種煩惱 結!那麼就可以把它-當作是一種煩惱 那麼是什麼樣子的結 一般來講最常用的-五結、九結 那麼那個五結是-貪、瞋、痴、慢、慳 那麼九結呢 貪、瞋、痴、慢、慳、疑、嫉-還有見、還有取 這總共是九結 那麼這允堪律師呀-允堪律師他因為 他說這後面怎麼 我們這文後面-後面的文呀 有一個三毒五結這樣子的-一個文句 還有說這個五結是不對的 那一般都是九結 可能是字打錯了 有!這一篇裡頭有一個字-是打字了 那麼呢-在允堪律師時代就打錯 那麼我們也跟著錯 只好用講解的方式-來把它改一下 但不是這個五結 三毒五結 這個五結-確實也真的有這個五結 可能允堪律師那個時代-他們常看到的都是九結 其實是有五結、三結-二結都有 那麼總而言之-你知道這個是一個煩惱 那接下來是使 使是什麼東西呀 使也是一種煩惱名詞 我們知道結是一種形容 形容說它是繩子的束縛 綁成一個結 那帶一種比喻 比喻說眾生受到這個煩惱的-束縛而不能出生死 現在這個使是什麼意思呀 這個使是指的說 常隨眾生、驅使眾生常輪三界-這樣子叫做使 就常隨眾生-驅使使輪迴三界不可出 常隨眾生-驅使輪迴三界不可出這叫使 這個使是一個動詞-結是一個名詞 但都是拿來描述這個煩惱的 這叫使 驅使的意思 結常常跟使放在一起 或者跟取放在一起 結取或者結使 這都是一個煩惱的別稱 但是這個使呢-又特別地有它的一個內容 所以這說起來也是很麻煩 因為它用動詞來描述它 所以說跟結呢 用一個止靜的方式來描述它-又不太一樣 所以說這個使呢 到底使是什麼 它有特定的煩惱的內容 原來-使呢 有五鈍使跟五利使-這個的分別 這個分別你們老師不一定講 以前的老師-不一定能夠講得很清楚 我也搞了很久才搞清楚 什麼叫做五鈍 鈍就是頭鈍鈍-那個鈍 刀子很鈍那個鈍 那麼利就是很鋒利的利-叫做利 這個使呀-是能夠驅使眾生輪迴六道 其實它就是十種根本的-隨眠煩惱 也不能講隨眠煩惱 是十根本煩惱-可以這麼講 十使其實就是十根本煩惱 講根本你就可想而知 是人類的一個-煩惱的一個什麼 主要的根本 首先我們講利跟鈍 這五利使跟五鈍使 什麼叫利呢 利就是說容易思惟 那麼怎麼樣呢-猛利 能夠產生一種-猛利思惟的推動力、推動性 叫做力 可是因為它利呀-所以易斷 你比如說這樣子 某一種錯誤的成見 它是能夠容易猛利思惟的 比如說世間怎麼沒有因果呢 世間根本沒有因果的啦-哪裡會有因果 他這種猛利的想法一起來之後 他就會做種種的-沒有因果的事情 為什麼呢 因為世間沒有因果-這是可以思惟的 對不對!是不是 沒有因果-所以因此我就能怎麼樣 既然沒有因果 那我今天大幹一票搶銀行 那我要是能夠賺到-我就賺到了 你因為認知它沒有因果 你就容易因這個觀念而去推論-很多、很強的動作出來 所以這樣利使 依於這樣子的邪見 容易猛利的 猛利就是猛而有力量的 這個利是利益的利-利用的利 有價值、有利益那個利 猛利的那種什麼呢-那種思惟上的推論 所以五利使-是指的一種思想上的偏見 而這種思想的偏見 足於推動著你怎麼樣 強而有力的去產生種種的惡行 這樣叫利使 那麼呢 相對於它是一種思想上的錯誤 容易產生一些因為這個錯誤-而產生錯誤的推論 而產生錯誤的動作 相對這樣來說 另外有一些呢-它不是思想上的錯誤 它是情感上、內在存在的一種-錯誤的見解 這種錯誤的見解是一種情緒 它不是一種思想 它是一種習性 這種習性呢-它一直都在那兒 但是它不是透過思惟-而產生動作的 它事實上是對了境-才慢慢的反應 慢慢的反應出來 這樣叫鈍使 它不是透過思惟-你懂嗎 它是透過那種習性上-然後對了境之後 慢慢的反應-慢慢的反應這樣子 它很鈍 它不是很猛利的能夠產生錯誤 它是鈍鈍的能產生錯誤 但是相對於這個利跟鈍來講 猛利產生錯誤 只要你跟他講清楚 他思想一想清了 思想一扭轉了 唉!他就斷了 所以猛利的思想錯誤呢-容易斷除 所以五利使容易斷 力量強-但容易斷 那五鈍使呢 產生惡的力量弱-但很難斷 有這樣子的分別 這古人在思惟這種人性的那種-所謂的那種惡呀 錯誤的心所、心態 他會把它分類 那麼在我們來講 那麼麻煩幹什麼 但是你為了要面對-你種種心的相貌 你得要這樣分類 好了!那現在搞了半天 五利、五鈍那是什麼內容呢 弄了半天 五利使就是五種錯誤的見解-就是五邪見 它是錯誤的知見-才產生的這種力量 是哪五邪見呢 弄了半天原來就是-見跟取二個結 就是三邪見跟二邪取 哪三邪見-我們上一堂課已經談到 這個身見 認為這個五蘊假合之身-為真實的我 身見-第一邪見 第二邪見-邊見 什麼叫邊見 落入二邊 落入斷、常二邊 認為人死如燈滅-什麼都沒有了 死都沒有了 死都沒有了 既然死都沒有了 我現在去造惡 惡了-一顆子彈打過來我就沒事 你看那個陳進興 啊!這已經泯滅天良了 到死還都不懂得懺悔 泯滅天良 哀莫大於心死 我們的社會培養出這種人來-那是很可怕的 自己殺人掠貨-不認為自己有過 這就是所謂的斷見 他認為死算了 死的不算 死的不算 還有人想要去自殺-有沒有 就是這種斷見 啊!人生痛苦一死百了-一了百了 哪裡是這樣 對不對呀 這就斷見 還有再來一種-死了有什麼好可怕的 死了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 一條是一條狗-還一條豬 還是一條蛇 我們不知道呀 他認為死了以後-下輩子還是人 人死為人 人死如燈滅-這就是斷見 人死為人、狗死為狗、豬死為豬-這叫做常見 這個沒有因果啦 死了還是照樣是 下輩子再來還是那個 這常見 落入常或落入斷-這個都算是邊見 懂嗎 這第二邪見 第三邪見呢 第三-不!第二惡見 叫惡不叫邪 第二惡見 對不起!改一下 惡見-善惡的惡 那麼第三呢 第三叫做邪見-什麼 撥無因果就叫邪見 這第三個惡見-就是撥無因果 哪有什麼因果 世間哪有什麼好或壞 哪有什麼過去世 我過去做什麼了-誰知道 這樣子 這撥無因果-這第三種惡見 第四種惡見呢-是見取見 這個見取 以那種低劣、錯誤的那個見解 那麼認為它是很高的見解 那就叫見取見了 這主要是指在-解脫不解脫這件事 比如說他會這樣認為 哦!能夠當天人呀-當然是比往生極樂還好 那個什麼叫解脫 哪裡有什麼解脫 他不認為有解脫這回事 沒有什麼解脫-人生就是享樂 享樂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 解脫!人生沒有解脫這回事 他跟因不因果無關了-是不是這樣子呀 他就認為人生-反正就是追求快樂 再不然就是放縱主義者-享樂主義 印度有那種享樂主義 他認為呢-人生在世就是行婬 他們呢-天天就是男女行婬 那麼以此為解脫之本 這種少分的樂-他認為那叫解脫 再不然就是-執著前面三種惡見 他認為這沒有因果的啦 他執著那個沒有因果-才是真正人類有價值的思想 或者執著邊見 或者執者這個身見 認為身體就是生命中-最寶貴的了 除了生命、除了身體以外-沒別的 沒有什麼輪迴這回事 執者這種下劣見為高、為解脫-這叫做見取見 這種錯誤的見解-你來執取它 叫做見取見 那麼最後一種惡見就是 第五種惡見就是-這個戒禁取 就是我上一堂課所提到的-什麼呢 執著這個非戒-牛戒、雞戒種種 這非因計因 要不然就是說 你知道嗎 我只要是練氣 我氣足了之後 我身體就會羽化成仙 我這樣就解脫了 這就是解脫 它非因計因 你練氣就能解脫呀 練那個臭皮囊而已 把那個臭皮囊練得再怎麼堅固 終究要爛掉、壞掉的 對不對呀 那麼他是練這個 像這樣執著惡的戒 執著非解脫的戒 跟執著非解脫的善法 比如說 我只要做那個慈濟的工作-做那種慈悲救濟的工作 耶!我就是生命-最快樂的解脫了 沒有什麼念佛可以解脫的 這個拿錢去幫助別人-獲得快樂這就是解脫 像這樣子 他就執著拿錢去布施 他執著那個布施的行為 不過這個戒禁取-特別是指的是一個戒律 是把它形成戒律了-才形成戒禁取 就是說什麼叫形成戒律 認為一定這樣才能得解脫 那個認為一定那樣 那個認為的-那個東西剛好是錯的 這樣懂嗎 這樣子名之為戒禁取 有戒、有禁-那你去執取它 這叫做五惡見-或者叫五邪見 也可以叫五邪見 身、邊、邪、見、戒禁取 這見取、戒禁取 身、邊、邪、見取、戒禁取-這五種邪見 或者五種惡見 這叫五利使 它是猛利而易斷 接下來是五鈍使 它什麼叫五鈍呢 它產生反應比較慢 你比如說邪見 撥無因果-你立刻撥無因果 你立刻會產生動作-對不對 你有了那種撥無因果的概念 你的行為立刻就產生反應 你思惟起來就撥無因果了 你就開始產生動作-對吧 或者你持了一個豬戒、牛戒-或持了一個什麼外道戒 你去持守它 你就立刻去實踐 你看那一貫道持守那個素食 那素食是很好的 但是他執持說素食就是解脫-那笑話 素食要解脫-咱們佛教徒不就解脫光了 是不是這樣子呀 素食只是一個解脫的基本 它還不等於解脫-是不是 那麼像這樣子呢-就是戒禁取 他有了那個想法-立刻就動作 但是呢-有另外五類的煩惱 它不會立刻產生動作 它對境慢慢地產生反應 不過它慢慢產生反應-這是很難斷的呀 是那個五鈍使呢 唉呀!弄了半天就是-貪、瞋、痴、慢、疑 就是這五鈍使 貪-這個貪對了境之後 你比如說你貪愛男女 你總不會貪愛男女-你看到你就殺過去 你就去那裡行婬 不會!你會慢慢貪、慢慢貪 寫情書 去在她旁邊繞來繞去-靠近她 你搔首弄姿-引她注意你 你會做種種動作 你朝思夢想 這樣子呢-想一天、二天 你慢慢動作-你會這樣 當然最後那個男人跑了-那個女人跑了 那也就算了 你也不能怎麼樣 心理難過嗎-就難過 它不會那麼猛利-立刻怎麼樣 它就內在裡頭隱隱約約-產生動作 你比如貪圖吃麵包 你經過麵包店 裡頭那個香味好香呀-你很想吃 但是呢-你就過去了 可是呢-你臨終的時候呢 你不用思惟 你又聞到麵包香 那佛不念了-你去想麵包去了 他都有可能這樣-對不對 它產生行動力是不強 可是它會讓你很執著 它遇境就現前 所以很難斷除-你懂意思吧 但它慢慢的來、慢慢的來 它一直都在那兒-一直都在那兒 鈍使!反應很慢-但是力量持久 你懂嗎 那利使是反應很快-力量容易斷 這樣懂嗎-二個對照一下就知道 是貪-那瞋一樣這樣子 瞋不是透過思惟來的 你看那個五利使-是透過思惟來的 你思惟清楚了你就照做 你想做你就去做 你根據錯誤的思惟-你立刻就會去做了 可是這個五鈍使不是思惟 它是一種情緒性的那種-潛伏性反應 它慢慢的來、慢慢的來 你看瞋是不是這樣子呀 當然瞋也很可能立刻就生氣 可是這種立刻生氣是-你內心裡頭不假思索的生氣 它不是那種猛利思惟之後-才產生生氣 不是這樣-對不對 你那瞋心 你這個人脾氣就是壞嘛 誰脾氣壞呢-沒修行的人脾氣就是壞 你愈不修行 心中有壓力 你脾氣一定壞 尤其是有壓力的人 有壓力的人 一定吃飯吃得少 那麼再不然就是胃不好 當然不是說-胃不好就有壓力 只是有壓力的人容易胃不好 這因果要互算-是這樣子 那麼他容易胃潰瘍-容易緊張 容易脾氣不好-是這樣子 那如果說他是-生性比較平和的人 他胃就比較不會不好-是這樣 那胃不好-胃火容易動 胃火動-肝火就動 那胃火動-容易造成膽的不順 那膽的不順-那肝膽相照呀 那個膽不好-肝就一定不好 那肝火容易起 肝火容易起-造成你那個荷爾蒙容易緊張 容易好像那個神經-比較容易緊張這樣 那就容易爆炸起來 那麼我們平常可能不是這樣 但是某些事情壓力愈來愈大-愈來愈大、愈來愈大的時候 它就可能造成這個-唉!冒起來 所以我們就要修行、要拜佛 要誦經、要拜懺-要念經來降伏 念經!我感覺力量最大 《無量壽經》 還有康僧鎧的《無量壽經》 或者《法華經》、《金剛經》 這個力量很大 根本就不用思惟 你就這樣誦誦誦 你自然對世間的貪-你就沒什麼好貪的 很奇怪!你只要誦-乃至誦一品、二品 它就力量就出現 它就不會躁動 就覺得很安穩 為什麼 因為那是成佛的教理 當然啦-淨土經 比如說《無量壽經》 那是讓你往生-你的心有安置這樣 那我個人特別相應《法華經》 那誦了《法華經》-好像回家的感覺 那心就很平穩 那這個火氣就不會有了 這種你看看 唉!它產生-沒有道理 那麼瞋產生沒什麼道理-它就習性 那麼它降伏也不是透過思惟 是透過這樣修行-慢慢把它消減掉 它就鈍使 再來貪、瞋、痴、慢 貪、瞋、痴-一樣呀 無明嘛 無明它隨時都在那兒 但是它不會產生很猛利的-那種思惟動作 不會的 它就是遇境-然後就是鈍鈍的、呆呆的 一直累積、一直累積-最後造成錯誤 是這樣子-是不是呀 它不是立刻產生錯誤 那麼貪、瞋、痴-慢、疑亦復如是 慢心也是這樣 你起慢-就起嫉妒 但是這個你也不是立刻就這樣子 它是一種情緒性 所以貪、瞋、痴、慢、疑-都是一種性格情緒 是一種內在的無明惡法 是一種感情中的惡 可以說是一種思惑 思想中的惑 不是那種見解上 思想就是你的感情上 你的性格上 你的內在人性上的那種惡 貪、瞋、痴、慢、疑-懂嗎 那麼身、邊、邪、-見取、戒禁取這五種邪見 是見解、是思想見解上-叫做見惑 那麼思惑是什麼呢 是你人性的本來的那種性格 人性的那種本性-貪、瞋、痴、慢、疑 所以人性的本性 人的本性的惡很難斷 可是反應比較慢一點 思想上的惡是見惑 見解上的惡呢-產生力量就快 但是容易斷 所以見惑易斷 初果人就斷盡見惑 可是思惑呢 要二果、三果-到四果才斷盡 這樣各位了解嗎 所以說五利使就是見惑-五鈍使就是思惑 是思惑的內容-要知道 或者五利使是迷理而起之惑-是這樣子的 好!這五利使-合起來 五利跟五鈍合起來-名之為十使 那麼結跟使-這樣就懂了 就九結十使-或者說五結十使 使!一定是十使-一定是五利、五鈍這內容 這要懂 那麼因為長養這個結跟使呀 就是煩惱性-長養這個煩惱性 貪財色是不是長養煩惱性 結果與諸漏相應 就與種種的有漏法相應 什麼是有漏法 讓你落入輪迴-不能夠增長解脫功德 損失那解脫-或者遠離解脫的那種習性 或者是一種心靈的造作-都叫做有漏 遠離解脫就叫有漏 謂與解脫相違就叫有漏 這樣懂嗎 與解脫相違-謂之有漏 無漏是什麼呢-就是向於解脫的叫無漏 那這個漏是什麼-為什講漏呢 是指功德法財 解脫的功德-的增長跟消失 這二者來談的 能增長的叫無漏-消失的叫有漏 那麼與諸漏相應-就是種種的漏法相應 就是違背這個解脫 那麼惡業繫縛是墜三惡道 惡業繫縛是指的說 為了達到這個財、貪、色呀-你會造種種的身口意的惡 起碼你也浪費生命-是不是 去賺錢就浪費生命 那麼這個貪色嘛 執取不止-就會造成那種繫縛成性 到臨終的時候-不思念佛 那麼還不臨終之前-就是貪愛嫉妒、愚痴瞋惱 那個你愛的人不理你了-你就瞋惱 你愛的人跟別的異性講話-你就嫉妒 那麼他沒有表現愛你-的回應的話 你就發顛、發愚痴 他愛你的話-你就在那裡幻想 這種貪愛 光不要做動作-你就在那裡浪費生命 與道法不相應-難於入禪定 那麼更何況進一步呢 這也可能讓你犯戒-是不是 這就是惡業了 然後來繫縛你 然後墜三惡道 三惡道是指的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三部份 三惡道 好!那麼經云-這是《遺教經》說的 即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這是當然-上一堂課已經講過了 那麼接下來下一科是什麼呢-習求遭苦 就習性的推動而追求它 也可以說是一種貪求 但是它是以習氣的推動而求 那麼呢-會遭受苦的 怎麼苦法 那這就說了-多求利故 專習唇吻 莊補華綺 戲論諍訟 遞相謗嫉 三毒轉強 煩惱增長 沈淪苦海 知而故犯 無解脫時 千佛出世不見不聞 以是因緣 地獄罪畢受惡龍身 為盜佛衣食 破戒瞋垢所得惡果 如《盲龍經》說 這裡的惡果後面那個句點-應該改成逗點 這個打錯了-這樣子 那麼如《盲龍經》說-這句點 不是那個冒號、引號-不是的 下面說即知解義-不救業苦 那就句點-沒有引號 不是說《盲龍經》說這句話-不是的 它只是引上面說為盜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惡果 ㄨㄟˊ不是ㄨㄟˋ 為盜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惡果 如《盲龍經》說-這樣結束 這就是你如果追求財色-那你一定要苦的了 他首先說了-多求利故 多求財呀 不過這裡呢-只講財、沒有講色 多求利-利是財利 這裡應該指的是指財而言了 那麼呢-舉財而色含攝有 舉財而色-色 舉財而含色-這樣懂吧 因為財是比較容易具體的-看到你在追求嘛 那麼色-色就是很隱晦 你偷偷寫個信呀 你的眉來眼去呀 你打個電話呀 你表示關懷呀 你送她一個什麼東西呀 你念念不捨呀 你對她講個什麼好話呀 這個好像不太-算是蠻輕微的 不是很明顯這樣子 多求利故 這裡是多求財色之故 可以把它這麼想 那麼呢-專習唇吻 你為了要求這個財利、財色呀 你就專習唇吻 專門就學習這個說法 口舌之能 逞口舌之能 那麼這個你說為什麼求利-而逞舌之能呢 你要知道 你要嘴巴會講話-人家才供養你 那講得很好聽 有可能吧 是不是 這第一種 那麼第二種呢 你要求那個男人、女人-來注意你 異性來注意你 你也要多講一點話、多曝光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這個就是什麼呢 專習唇吻 你要是笨笨的-講不出話來、很木訥 當然被人家發現的機會就少 尤其在大眾當中 那麼財利尤其如此 所以呢 好樂說法、貪圖利養 這都是透過學說法而來 所以專習唇吻 不過這裡頭隱含的是說 不為解脫而學法 只為名利而學種種的法 有這種意思-懂嗎 那麼呢-怎麼樣 是莊嚴、補綴、文華、綺錯-之言呀 莊嚴補綴-就講得很好聽 補綴是什麼呢 哦!講得很圓滿 文華是什麼呢 講的這個文詞呢-這個很華麗、動聽 那麼綺錯之言呢 綺錯-錯誤的錯 綺錯、綺麗 綺就是什麼呢 綺就是不實的美貌叫綺 過度表面的艷麗 艷麗到什麼呢-交錯了 交錯就是很多的意思 交錯艷麗的這種言詞 總而言之就是說一些莊嚴的、 完美的、合宜動聽的-的這些言辭 或者是戲論諍訟 戲論是什麼呢 一般來講戲論就是-共諍這個不及之事叫做戲論 主要是講佛法-有時候講 在佛法當中呢-逞口舌、比高低 那麼呢-與修行不相應 純綷在語言的表面的-那個邏輯上呢 在那裡辯論 語言的表層邏輯上在那裡辯論 而不與那個實修的心法相應-這都叫戲論 說空、說有呀-怎麼樣等等這些的 或者談一些禪宗的語句呀 這都是戲論 在網路上非常多 尤其那些居士最會戲論 十個居士九個半都是戲論 在網路上看得到的都是戲論 那麼戲論的意思就是說 不以解脫為目的-而談論佛法都名為戲論 懂嗎 但是它談出來的樣子是怎麼樣 就是有那種表面-符合這個表面的邏輯跟經驗 但實際上與實修是完全無關 不以修行解脫為目的-這談論佛法都叫戲論 戲論-那諍訟是什麼呢 諍執 就是諍執 諍執興訟 訟是什麼呢-是告狀 諍執那麼呢-興訟的意思 興-中興的興 諍執興訟 去告狀 其實它表現出一種說-成群結黨的來諍論 這個中國到後來-宋朝之後呀 就開始這個黨派相諍呀 宗派相諍 這就是一種戲論諍訟的情況 再來這個遞相謗嫉 遞相就是屢屢的互相怎麼樣呢 這個誹謗嫉妒 這個謗-不實加誣謂之謗 那麼非禮害賢謂之嫉 這裡的嫉就不只是嫉妒而已 這還有特別對那個賢善之人 用非禮之法去害他、去搆陷-這叫嫉 哇!那更嚴重了 這裡提的是這樣 允堪律師這麼解釋 那麼不實加誣 不真實的事情-你誣指他 一個言-一個巫婆的巫 巫術的巫 不實加誣 不真實的事情-而去誣衊他、誣告他 我們刑法裡頭有誣告罪-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麼再來非禮害賢 就是用不合理的事情-來害那個賢善之人 就是持續互相地怎麼樣子呢-來誹謗、來非禮加害 結果呢 讓貪瞋痴三毒轉強了-就增強了 煩惱-內在心的煩惱的結使就增長了 那麼沈淪苦海呀 煩惱增長-沈淪苦海呀 知而故犯-無解脫時 千佛出世不見不聞 像這樣子-做為一個出家人 明知這樣而故犯 那更是沒有解脫之時 既然自己不想解脫 那千佛出世你都掩耳不聞了 所以就不見不聞了 因為像很多出家人就是這樣子 他已經習慣於做這種惡法 你跟他講什麼佛法-他聽不下去 他也不想聽 你回憶一下你共住的人當中 乃至你的師長-甚至都可能這樣 他蓋廟蓋久了-都忘了 好像不會想要聽佛法 那麼就是怎麼樣 這個不見不聞 對佛法的不見不聞 這裡的千佛出世不見不聞-還有另外一個意思 是指的說你墮落三惡道 所以說千世不聞父母三寶名字-就是這樣子了 累劫不聞父母三寶名字 為什麼不聞父母呢 因為你在地獄裡頭化生 所以不知道你的父母是誰 地獄是化生的 所以沒父母 那麼三寶 你在地獄裡頭化生就是受苦 就在那兒受苦 所以你完全怎麼樣-完全沒有機會聽聞三寶名 哇!這個可憐呀 那麼下面呢-不見不聞 以是因緣 以上這樣子那種知而故犯 那麼戲論諍訟-這樣子種種因緣 地獄罪畢受惡龍身 受惡龍身 那麼ㄨㄟˊ-不是ㄨㄟˋ 為盜佛衣食 破戒瞋垢所得惡果 如《盲龍經》中說 如《盲龍經》說 像這樣子呢 以這樣子的因緣 你地獄受完了 千佛出世不見不聞 那就是地獄果報 所以以這樣子的因緣 你地獄的果報即使受盡 就是說千佛出世不見不聞的-那個果報 如果已經畢了的話 還要再受毒龍身 還不是就這樣結束了 那表示說這個苦很苦 這表示這個苦 而且果報完畢之後呢-這花報還有 有時候是花報受完-還受果報 現在是果報 正報受盡還有餘報 有的是先受花報 先墮毒龍身再墮地獄道 有的直接就墮地獄道 再墮入毒龍的畜生道 這有時候不一樣 看惡業的深淺、強弱而定 總而言之 他會這個報完了-再報那個 地獄報完了-不會立刻變人 可能就投胎去做畜生了 畜生還要再受好久的苦 那麼在這裡頭就提了一個 特別還提了地獄罪畢受惡龍身 為盜佛衣食 破戒瞋垢所得惡果 如《盲龍經》說 這裡這一段文是指的說 以這樣的因緣呢 在《盲龍經》當中-提到一位惡比丘 他呢-就是在世的時候呀 做種種的惡 那麼結果呢 結果他墮落地獄 後來地獄罪畢受毒龍身 在以毒龍身的時候-有機會見到佛 為什麼呢 因為牠當時曾經做比丘嘛-講過法 所以說這一世-能夠以毒龍的身來見佛 那麼牠就跟佛講了 牠說我的名字叫做婆利基離捨 婆利基離捨 那麼呢-我有大苦 我身上藏有千百蟲 在我的鱗片裡扎食、咬我 那麼我常常在熱水當中 哦!很熱 很惱熱-無有快樂之時 好苦 身上也苦 龍應該在水裡 水也熱-也很苦 我怎麼會這麼苦呢-怎麼樣 佛陀你救救我 那佛陀就跟他講 說你過去世在佛法中-曾經做為比丘 那麼講經說法 那麼毀破 沒有講經說法-就是說 毀破這個禁戒 可是對外卻表現出善相 表現出那個相貌很善 就有這種人 今天我們看到非常多這類人 那麼廣貪眷屬名聲四遠 廣貪種種眷屬-到處剃度人 一剃度像剃頭店一樣 一剃度剃度二、三十個-四、五十個這樣 然後請那個電視公司、-出雜誌 那麼請社會上有名的人-替你做廣告 那麼名聲四遠 四下傳播 哦!就變成高僧了-名僧了 他這樣利養就很豐富了 可是內部是犯禁戒-瞋垢未除的 那麼乃至得供養獨受資等 自己得受供養-自己獨受這樣子 以這樣子的惡業因緣呀-得此盲報 得此這個盲龍之報 這是在《大集經》的這個-〈濟龍品〉當中有提到這個事 並不是《盲龍經》 而是《大集經》的〈濟龍品〉 那到底這二個故事是不是 這個故事是不是-就是這個《盲龍經》的故事呢 這有點接近了-然後允堪律師把它提出來 或許有這麼一部《盲龍經》-還要再看一看說不定 那麼為盜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惡果 這個為盜佛衣食-這個逗點不要 為盜佛衣食不是逗點-是頓號 破戒瞋垢所得惡果 盜佛衣食還有破戒瞋垢 為什麼是盜佛 外現清淨-內實什麼呢 內實穢惡 所以說外現清淨 內心不淨 那麼這樣子呢-換得、欺騙眾生的恭敬供養 這就是盜佛衣食 因為人家今天是憑著你有佛法-才來供養你 可是你根本就沒有佛法 你是表面做得很恭敬、-很清淨的樣子 這就是欺騙了 這樣心懷貪垢-外現清淨及威儀 心懷貪瞋污垢-這樣子 那麼破戒瞋垢 以破戒跟瞋惱的這個心垢 所得這樣子的惡果這樣子 就像《盲龍經》上-就提到這樣的故事 好!最後他做個小結論 即知解義-不救業苦 你要知道呀 你要知道呀 這個光只是知道道理-而不去實踐 這是不能夠救你那什麼-造業所造成的苦果的 不救業果 造業所形成的苦果 所以說光說不修是沒有用的 他這樣話懂嗎 就叫我們要去實踐 那這裡的修是什麼呢 他首先 當然他三十篇當中-都在提這個事 但是他這一篇特別提了-你要先遠離粗重的財色 那種粗重的財色 即知解義-不救業苦 是要知道光了解佛法的義理呀 而不去實踐 是不能夠救你-那曾經造惡業所造 造業會形成的那個苦果的 就不能救那個苦果 你必須真的去修 他這麼講的哦 好!那麼下一段文是辛三-是勸行示本 勸你去修行 開示這個什麼呢-修行的這個根本 汝宜依誡如說修行 隨病對治隨分解脫 不可口言而得清淨 而得清淨三毒五結 這個而得清淨那個句點拿掉 而得清淨三毒五結-句點 是這樣子的 因為有上面那段話 所以說即知解義-不救業苦 所以下面才會說 汝宜依誡如說修行 隨病對治隨分解脫 不可口言而得清淨三毒五結 你不可能只是在嘴巴說說-就能夠清淨這三毒五結的 那麼這段文呢 我們下一堂課-再把它稍微解釋一下 現在先講到這裡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