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11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現在所謂的第一篇 釋名篇 那麼我們是順著這個-允堪律師的科判來解的 那麼這裡頭的序分呢 他是認定是在釋名前面-的那一段皈敬敘意裡頭 當作是序分了 那麼進入到這裡-已經是正宗分了 我們也可以這樣認識 但是也可以把它認識為說-這個解釋名稱啦 是在總說啦 算是序分裡頭 那也沒關係 如果你要把它併入-序分為正宗分的話 那麼它呢-也是屬於自淨身心這一部份 那仍然是屬於入道自利之基礎-的部份也算在內 這點大家知道一下 那麼這裡頭入文分二 所謂的牒篇名跟依篇釋 那麼依篇釋呢-也是分二 那麼是分什麼呢 是正示五義 還有呢 己一、正示五義跟-己二、通括諸篇 那麼己一又分二科 庚一是合釋前二字 那麼庚二是在第30頁 是別解後三字 我們現在看科文 上面那個科文 眉批上面那個科文 那麼合釋前二字又分二科 第一科是辛一-是正明 正明又分三科 壬一是牒名 壬二是正釋 那麼壬三是在第30頁-是通結 那麼壬一是牒名 牒就是說帶出的意思 或者是說重複說出的意思 〈淨心誡觀法五字釋名篇〉-這是它的篇名嘛 已經把它牒出 牒出就是帶出的意思 那麼我們依篇來釋 裡頭有分五義-正示這個五義 解釋這篇有五個大意義 但是五義當中-我們先解合釋前二字 淨心誡觀法-事實上是五個字 五個字有五個意義 那麼我們把淨心二個字一起解 我們把誡觀法三個字一起解 它是這樣子的 那麼呢-這個正明當中 淨心者-這是牒名 那麼壬二 癸一是什麼呢-是惑智斷證以明興意 惑智斷證以明興意 惑要斷、智要證-就惑智斷證 惑智是能斷、能證的 那麼斷證寫在後面 它這個其實是斷惑證智 寫了半天就是這個意思 斷惑證智呢-以明興義 為了斷惑-為了證得薩婆若智 所以佛的智-不是證得羅漢菩薩的智哦 那麼這樣子呢 來表明我們這個《淨心誡觀》-的一個發起的一個意義 是下面這段文 於汝現行煩惱諸部過患 教修對治 令汝即時隨分解脫 垢染漸滅 心轉明淨 發生定慧 起於大乘清淨信心 趣向菩提種性住處 以今微因後感當果 是故教汝察病對治 興隆功業 修入信境 成決定根力 這樣這一段文呢-是說明淨心的一個總義 什麼淨心呢 淨心者 淨心是什麼呢 淨心就是要你-於汝現行煩惱諸部過患 要你呢 於汝就是在你 現行就是說 對境 現在這個心-對境所現起的什麼呢 所現起的種種煩惱-叫做現行煩惱 對境所現起的種種煩惱 那麼根本的說-貪瞋痴嘛 那麼細說的話-五十心所裡頭種種的煩惱 那麼這個諸部過患 種種的過患-謂之諸部的過患 教修對治-教你修學對治的法門 修道呀-以斷現前煩惱為下手的方便 這點大家一定要有這個概念 換句話說-現前有沒有煩惱 有煩惱-你就要依教來修對治法門 這是古來修行的通則 那麼現行煩惱到底有沒有起 這就是看功夫了 你呢 首先第一個工作就是-要知道現行煩惱已經起了 其次呢-才是知道用什麼方法來對治 第三呢-如法地運用那個方法 第四呢-對治了那個煩惱 是先覺悟有煩惱 然後了知當用什麼法給予對治 並且清楚地運用那個法門-來對治 最後對治完畢-清淨無遺 這樣才是對治現行煩惱的-一個完成 這是對治現行煩惱的四部曲 知道現行煩惱 那麼知道方法 那麼運用方法對治 最後對治清淨沒有殘餘 這樣才是所謂的教修對治 我要教你對治現前方法-煩惱的種種方法 讓你-令汝即時隨分解脫 令你呢-能夠就在這個時候 即時是即煩惱之時 隨分是什麼呢 隨著你的煩惱能夠解脫 你起多少煩惱 你能夠對治多少的法門 你能修多少的法門 然後將予對治這些煩惱 讓煩惱怎麼樣-清淨無遺 那麼這樣子你就對當分的煩惱-給予解脫 這叫做隨分解脫 一一煩惱境上-有得一一解脫 這叫隨分解脫 這是淨心的目的-首先是這樣 那麼允堪律師有意見啦 他說這個淨心呀 因為約小乘而論-就是這樣子 就是讓你對煩惱境的時候呢-能夠淨除煩惱 那麼約大乘佛法來說 就是要讓你對大乘佛法-產生清淨信心 好!在這裡其實真的也 這個老人家沒有這麼說明 但是呢 經過允堪律師提醒我們 我們來看呀-確實也是 因為這第一階段是說-令汝即時隨分解脫 這個即時隨分-就是隨著煩惱分而解脫 可是接著他可沒完畢哦 這個淨心的目的不只是這樣 這是約小而論可以這麼講 但是約大而談呢 他說了 是垢染漸滅-心轉明淨 各位!當下有煩惱-你就當下對治 就當下隨分解脫 這裡頭哪裡還有垢染漸滅呢 怎麼會漸滅呢 換句話說這個漸滅的-一定不是滅那個現行煩惱而已 是在滅什麼呢 是在滅你那個 能起煩惱的我執、我愛-那個根本無明 那這個就是更進一步的-更清習氣的意思 所謂更清習氣是 這個講是這麼講-這個還是比喻啦 更清習氣-這凡夫是不可能的啦 我們還只是修什麼呢 修這個粗重的什麼呢 這個見思惑的煩惱而已啦 習氣是還不可能 應該這樣講就是說 我們對於這個我執、我愛 能夠怎麼樣 能夠再更深刻的給予斷除 這個時候就不是-你現行煩惱起來之後 你去對治它 不是的 是進一步的沒有煩惱 你還能夠正見什麼呢 這個無我法 正見實相法 這是小乘無我法-大乘實相法 這樣子的-叫做垢染漸滅 透過那個修對治當中 你那個垢染 心中的污垢是過去的業障 現前的習氣跟錯誤的成見-跟見思等等的惑障 就能夠這樣子的染污心呢-能漸漸的消滅 比如說我們一般來講 我們看了可愛之境 一看了就受不了-就起貪愛 現在我隔離你那個貪愛境 讓薰你的那個心-清淨心 薰完了之後-再讓你去對到那個貪愛之境 你就比較不能動搖 那麼我隔離那個貪愛境 因此你沒有看到那個貪愛的境 你不會起現行煩惱-對不對 但是在沒有起現行煩惱的時候-你那個貪愛的心還在 那就是垢染 那麼在那個有垢染的情況 我仍然教你修不淨觀、數息觀 乃至於空觀 乃至於實相觀 哦!這樣修的時候 你沒有對境 但是你那個能貪的心呢 又在沒有對境當中-再次的降伏、再次的降伏 等到倒過來哪一天-你又去對境了 你會發現說怎麼樣 心轉明淨-發生定慧了 怎麼講呢 對著境界不動了-就是定 那麼呢-能照見那貪愛之境不可得 慧出來了 所以這個是 前一段文是在講說 對境起現行煩惱的時候-教修對治可以對治它 現在這一段文是在講的是 更進一步地-將那個能生煩惱的見思無明 乃至塵沙 乃至於根本無明 這三惑呀-再進一步的斷除 這樣子垢染是漸滅 你心中的那個妄想執著的惡習 就再進一步地漸漸的消除 心就愈來愈能夠正見 愈來愈能夠正念空性 能夠正念空性 然後入假觀 最後入中觀 愈來愈能這樣 那麼這就是心轉明而淨 明是有智慧 淨是不污染 有智慧所以不污染 那麼發生了什麼呢 發生了不貪染、不動搖的定 以及正見、空、無我的小乘慧 或者正見中道實相的大乘慧 那麼這樣子一直發生的時候 這一段話的最後結論-是告訴你 他是要你啟於大乘清淨信心 所以說淨心的第二層意義-是怎麼樣 透過淨心的過程 透過這個修道的過程-來淨除心垢 發生了大乘的什麼呢-這個清淨的信心 這是二層意義 有這二層意義 那麼這樣子呢-有這個信心之後 能夠讓你最後是-終究趣向於菩提種性住處 什麼是菩提種性住處呀 菩提的種性-那就是菩薩了 那麼住處就是說-你住於此處就不動 那就是入於正定之聚 不再怎麼樣 不再起退心 換句話說 淨心的初階段-是讓你治現前的煩惱 那麼第二階段呢 清淨你的自性心之後 顯露你自性心中本具的佛性 然後讓你對大乘-產生清淨的信心 入了什麼呢 入了初信位 信、住、行、向、地 這個入初信位 是這樣子的 他要你這麼樣修 趣向於菩提種性的住處 那麼以今微因後感當果 以今天呀 我教你修淨心種種方法的-微細的 微少的-不是微細的 微少的這個修因 微少的因-修因 後-將於後來感得大乘的果報 也就是我今天教你修這個呀 將來還是 將來大乘的果報還是讓你得的 是故教汝察病對治 所以先教你怎麼樣-了解 我剛剛講嘛-這個淨心有四部曲 先要察病嘛 然後再來呢-知藥 然後再來對治 最後呢-淨除 懂嗎?這八字訣你要知道 察病-觀察發現有病 那麼知藥-知道用什麼藥 你起貪心-你在那邊數息有什麼用呀 起貪心要不淨觀呀-對不對 那麼你妄動、躁動 躁動你說數息觀-那還可以 是吧 你要知藥 知藥之後要修對治 再來呢 第四部呢-淨除 你不要對治-對治了一半 算了!很累、修不來 那你是有對治呀 那對治得不乾淨 懂嗎 那比如說我們要修不淨觀 就我經驗當中-我並沒有去修白骨觀 我也不是說修不淨觀修成了 但是呢 大的影響-或許我不敢說啦 但是那些小的影響或怎麼樣子 我們容易有經驗-那就是起正念 那不被這些男女相、表面呢-隨便所惑 細皮嫩肉啦 那麼回眸一笑啦 那麼身上的氣味啦 她對你的那種護持等等呀 你就會生起種厭患 那凡夫才會厭患呀 聖人不用厭患了 凡夫厭患 那她就像 她這種東西一打出來之後呀 那你要感受到-你就覺得很煩 那很煩-那個對方她就感覺你很煩她了 她就不好意思再靠近你 那你就自然產生了一個防護 雖然這不太圓滿 大乘不應該這樣 但是你要知道你是凡夫嘛 你這樣子比較好修-對不對 好!這就是什麼呢-就是對治法 這是一種對治 照說這個對治-並不是大乘的究竟義 可是呢-起碼你要能這樣 所以是故教汝是察病對治 察病對治這裡頭省了二個路線 察病之後要知藥 知藥之後才對治 對治之後還要淨除 它的知藥跟淨除呢-我們沒有提到 這其實察病就是知苦 那麼知藥就是什麼呢 就是知苦斷集 就是斷集 那麼對治就是修道 那麼淨除就是什麼呢-證滅 就是苦集滅道 懂意思嗎 所以淨心不過是在修苦集滅道-的四聖諦而已 那麼呢 興隆功業是修入信境-看到沒有 這裡再提了一次信境-有沒有 信什麼境 信什麼 大乘清淨心 是大乘的清淨心 大乘清淨信的境界修入 這是修入的 你說大乘你信得過、信不過-這要修入 那麼我們淨土宗的人-要怎麼修入大乘淨信 你就信阿彌陀佛嘛 你比如說中共來了 中共來-你怕什麼 中共來了-你就這樣想呀 死了算了嘛-一顆子彈而已呀 那出家人都貪生怕死 那這些居士護持我們-護持什麼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出家人都要先搞移民 先要躲得遠遠地 算了吧 什麼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現在青山就在你眼前 你有沒有柴可以燒呀 這個你就是害怕 你遇到了這種世間的法 戰爭是世間法呀 世間法一上來之後 佛法全部丟一邊 佛法丟一邊 平常你告訴眾生說-不要貪生怕死 要信仰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你不信了 信因果-算了吧 信什麼因果-先逃難再說 逃難不見得對 你要死就死在大陸-也沒什麼關係 當時不一定逃來 現在就不要再逃了-就死在台灣 要有這種觀念才對 這才是信嘛 你信阿彌陀佛-你還到處跑 到處跑 你好好待著-你念佛都念不了 到處跑-念得了多少什麼佛 一定要有這種正見 我們念佛的人不怕死 但當然也不是找死 但是它要來-那命中該死 你逃!非空中、非海中-脫之而不受 是不是這樣 何必聽信謠言呢 唉呀!台灣要化為血水了 這八月就要作戰了 十二月就要大戰了、要沉了 加州也要沉了 這個台灣要沉了 還說什麼懺公要划船出來了 怎麼會有人講這種話 但就是這樣了 我們不管它 我們呢-要信 信什麼 信我在阿彌陀佛之下 我只要清淨的念佛 清淨的消業 那我業消了-我不會死嘛 我不會枉死、冤死嘛 但是我如果業不消 我逃!逃到哪兒去呢 這些都是我的父母 台灣人都是我的父母-我應該要安置 這是信心 大乘的信是這樣信的 你信阿彌陀佛呀 你不要信錢 你不要信人語呀 要這樣子信、不動 那麼這叫大乘信解 不過這裡講的沒那麼嚴重 這裡最重要是我們淨土宗的人-要隨時憶念一件事 如果今天我就要死 我是逃呢?怨呢? 還是說-啊!真好 阿彌陀佛!-我現在總算可以到極樂世界了 你是哪一種想法 你隨時要這樣子注意、作意 你能不能修入 修入的意思 就是對一切境來的時候-都能夠正念 一隻蜜蜂蚻了腳 啊!我要死了 什麼都忘了 那就糟了 那這樣子的話呢 你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要死了 不是想說阿彌陀佛要來了 我要死了跟阿彌陀佛要來了-這二個想法 一個是消極的-我完了 一個是什麼-太好了!阿彌陀佛要來了 是哪一個呢 我們在第一念就要這樣子 還有啊!有人載我們到台中 哇!那車子飆車 哦!那個福斯的車-飆到一百三、一百四這樣子 我看我們當家師睡在前面-睡得不省人事 這是很放下 現在就是說-如果他還沒有睡的時候 他看到飆到一百四 耶!你還睡得下 無所謂呀 撞死那一剎那-剛好阿彌陀佛! 第一個念頭就去-那這樣好 如果他正在剎車的時候 你心臟跳得好動、好動-嚇死了 唉呀!嚇死我了、嚇死我了 全身繃緊這樣子 那就是你第一剎那怎麼樣-被騙了 第一剎那就說阿母哦! 不是阿彌陀佛-是叫阿母 這就表示怎麼樣 表示那個信阿彌陀佛-那第一念還不行 所以你坐到那個-開飆車的那種人旁邊 你最好訓練你那個信心 你心中就阿彌陀佛 現在我如果死了的話-什麼也放下了 銀行存款-管它的 那些徒弟-管他的 學生-管他的 廟-管它的 我就去 我絕對沒第二個念頭-我就去 要這樣想-那就信入 你不要這樣想-我現在還不能死呀 我的銀行存款還沒有交待完畢 廟還沒有建好-我絕對不能死 你開慢一點 這馬上就那個想法-就跑出來了 這不是這樣子 當然啦 這並不是在教你-去坐人家開飆車了 不是這意思 我是說你可以藉境練心-這是修入信境 這樣子更實在一點了-不要講太遠了 那麼成決定根力-你看 什麼叫決定 就是不動搖的、不退的、-真實的決定 根力-信、進、念、定、慧 信心、精進、正念、-禪定、智慧 這是五根 然後再來就是五力 產生五種力量 什麼是信根-什麼是信力 那麼又是慧根-什麼是慧力 信根是指不動的意思 根是指不動搖的意思 那麼力呢 會不但不動搖-還能夠向前破除煩惱 這叫力 懂嗎 你比如說 你比如說這樣 曾子的母親 人家跟她講說-喂!你兒子殺人了 他媽媽說-開玩笑!我兒子哪有可能殺人 那曾子呀-不相信 第二個人又來跟她講-喂!你兒子殺人了 不可能 她開始還這麼講 這第三個人又跟她講-你兒子殺人了 可能嗎 到第四個來講-他媽媽就撞牆了 就去自殺了 你看看 這就是信了-是有 有信但是無根-它會動搖的 那麼有人是這樣 阿彌陀佛!念佛那麼容易呀 念佛就能往生呀-沒那麼容易的 怎麼會-我不相信 我還是要去打佛七 看樣子你好像信根蠻夠的 但是你就是打佛七的時候-你就不能夠勇猛精進 因為那個陰影一直在那裡-一直在那裡 雖然你還是念佛 但是你那個陰影在那兒-你產生不了勇猛精進的力量 這就是信根或許還有-但信力已經沒有了 根是讓你不動 力是怎麼樣 信力就不同了 他跟你講念佛沒有用 怎麼可能沒有用 你這個白痴 來!我們辯論一下 七辯八辯-你還辯贏他 是不是這樣 或者你沒有辯贏他 你還堅決地說 天塌了!釋迦佛叫我不要念佛-我還是念佛 你不要跟我講這些話 你非常地堅定 你非常地清楚 你一點點都不受他動搖 你還能夠破除他的什麼 面對他的那個-對你信心的那種迫害 你能夠勇猛的面對 而且毫不受到一點影響 甚至於要更增加你的信心 人家愈破壞愈信心-這樣子 哦!這就信力 你大概可以這樣想 你看那個女人-要嫁給某個男人 她相信了之後-你千軍萬馬拉她不回來 所以古人常常講說-女人少有恩義 是在講這個 他說這個女人 你把她養大了之後 你叫她不要嫁那個臭男人 老爹跟她講這樣 她不要 她非得要 她怎麼樣 她偷偷三更半夜-她就要去嫁掉去 是不是這樣 佛經上講說為了婬欲-爹娘都不要 逃得遠遠的 它這麼講 是這樣 男人專門幹這種壞事-引誘別的女人 但是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 佛經上講說為了貪愛婬欲 三更半夜爹娘不要-少有恩義 你看看 這個是古來 不要說女大當嫁這種觀念 在非洲、在全世界的那裡-都這樣子 她就是女人為寶-被人所掠奪 她也要依附男人 這種性格形成 是她的那種過去的業力所形成-就造成這樣 那麼這就是所謂的什麼 世間人在講-這樣是惡對不對 但是你不覺得嗎-這就是一種力量 對不對 她相信她嫁給他是幸福的、-快樂的、非嫁不可 什麼人擋她都不行-她就要衝 這就是一種力的作用-懂吧 那麼我們修行-照說要拿出這種東西來 你愈擋我-我就愈要 你愈跟我講念佛沒用-我就念給你看 搞不清楚狀況 這是信力的產生是這樣子 那根是比較怎麼樣-不動搖而已 你還不能積極產生-破惡的那種力量 這是根 所以信根、信力呀 最好信根-當然起碼要有 信力更要有 那麼進是進根、進力 精進根跟精進力-什麼意思呀 因為精進根是指的說 我平常就養成精進 我平常就這樣用功 什麼情況都妨礙不了我 我就是這樣用功 這信根差不多有了 那麼進根是什麼意思呀 遇到障礙的時候 有精進根的人-他還照樣幹 他沒什麼多-也沒什麼少 他就還是這樣子 有了障礙-他照這樣修 而且還是一樣誦那個經-拜那個佛 這個念多少佛 他沒什麼變、增減 但是有精進力的人不同 他一再的看到自己的過失 一再的看到自己的不足 他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他用功的那個內涵 一直咬上去 一直加上去、一直加上去 是會這樣子 會加到幾乎生命的那種-好像說最極致的地方 那麼再來念根、念力 定根、定力 慧根、慧力 大體就是這樣了 那麼這就所謂的成決定根力 那麼這裡頭的決定根力-指的是指大乘的信 大乘的精進 大乘的正念 大乘的定 大乘的慧解的根跟力 懂吧!這個不是聲聞 因為五根五力是通指大小乘都 它是一個泛稱 它是一個標準 它不是指的聲聞乘或者是大乘 它是個原則 是個修道的一個原則 信、精進、正念、定、慧-這五根五力 重點是大乘的根跟力 那麼接著呢 子一跟丑一 子一是什麼呢 現在正釋方面呢-惑智斷證以明興意 接下來癸二 癸二 正釋裡頭的癸二是-聖凡趣入用示淨心 聖凡趣入用示淨心 以凡趣入聖-是聖凡趣入 用示淨心 那麼呢 裡頭分二科 子一是什麼呢 子一是通對聖凡 那麼子二呢-是別示今教 子一裡頭又分二科 賢聖所證難知-凡夫能趣尚遠 那麼第一段是賢聖所證難知 其三賢十聖是無垢妙覺-四十二地空宗真理 唯可知聞是影像麤相 那麼首先他標明了說 這裡頭舉出了這個-凡跟聖的境界 來告訴你那個怎麼樣子-淨心的方向 首先他舉出聖人的境界 聖人的境界 舉出聖人境界-舉怎麼樣呢 他說呀 既然要你成就這個決定的根力 沒有錯 可是呢 這大乘的決定根力-有這麼容易嗎 他現在就說明了 他說呀 大乘的三賢十聖 三賢是什麼呢 這個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 那個住、行、向 十住、十行、十迴向-叫做三賢位 三賢位已經在圓教裡頭-已經分斷無明了 是聖人 已經算是聖人了 但是相對於十地的-這個十聖來講 那還不足 不過這個是三賢十聖-這是用別教義來說的 三賢還沒有斷無明 十聖才是分破無明 所以賢跟聖有別 賢在別教來說-未斷無明 三賢位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 那麼到了十地才開始斷無明 所以把已斷無明的有無-分賢跟聖 還沒斷無明-那麼叫做三賢位 那麼呢 但是已經什麼呢-斷除了那個見、思惑了 他又不是什麼呢 他又不是阿羅漢 所以他是賢位 但是又還沒有斷根本無明 所以不是阿羅漢 但是又不是斷無明 所以就給他一個名字叫賢 那麼賢位 再來十聖是什麼呢 十聖就是十地 那麼這個呢是 大乘圓教中是藉別教來說的 所以他把三賢十地一起拿來講 其實在別教來說 固然三賢未斷無明 可是到了圓教的時候 三賢位已經斷無明了 所以他下面才會說四十二空地 這無垢跟妙覺 三賢是三十個位次 十住、十行、十迴向 那麼三十個位次 再來十地 第四十個位次 第四十個位次再來什麼-等覺跟妙覺 等覺就是無垢地 妙覺就是什麼呢-佛地 這二位再加上去 總共合起來-四十加二 所以說四十二地 四十二地是這樣來的 這樣懂嗎 四十二地空宗真理 這裡只講了空宗 其實不應該只是空宗 它應該是圓教宗 但它這裡講的空宗-是指的大乘的空宗 那麼真理呢 是指的大乘的真理的意思 這裡講的空宗真理-就是大乘的真理 那麼怎麼樣呢 唯可知聞 對我們凡夫來講 只能夠知道聽聞這個名相 那麼影像麤相 只可知聞 知跟聞到那個 了解到那個-影子跟像貌的最粗之相 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 這是凡夫能趣尚遠的意思 凡夫沒有辦法那麼樣的-能夠去做到 但是只能夠知道它的意義 所以我並沒有要你淨心-淨到那種程度 懂意思嗎 他前面講淨心-是最後成決定根力嘛 但是成決定根力 講到那裡-那最後成就的是什麼呢 要講成就到三賢十聖 哦!下地的凡夫力有未逮-亦未能行 哦!我們做不來 我沒有叫你 我這本《淨心誡觀法》-不是要你修到那個程度 不是要你修到那個程度 那麼要修到哪裡呢 今唯使汝淨除業鏡客塵?等→→→〔目*壹〕 現在就要別示今教了 我今天沒有要你修到那樣 但是我要教你修到哪裡呢 別示今教裡頭 丑一是什麼呢 這個塵智顯淨 這個顯塵淨智的意思 那麼再來呢-又分二科 去塵則佛性漸明-第一科 第二科是什麼-獲智乃依正雙淨 依正雙淨 正報淨-依報也淨 這就是大乘的觀念了 別示裡頭塵智顯淨 對塵-那麼顯出這個清淨的智慧來 所以說這樣了 我今天只是要叫你清淨去除-你那業鏡中的客塵?等→→→〔目*壹〕 業鏡是什麼意思呀 這是在《長阿含經》裡頭-有提到 這個眾生死了之後 他那個業 今生所造的這個業 會在閻羅王那裡 如果他沒有往生 也沒有生大惡大善 他在閻羅王那裡 他那個業的那個心相-會顯成一個鏡子一樣 會把你這一生做的大惡大善 會在那個業樹當中有個鏡子 有一棵樹 樹上面有個鏡子 在鏡子上面就這樣看到 一生當中所發生過的事情 重要的事情 大善大惡的事情 比較重要的事都會這樣 像那走馬燈一樣-這樣看過 那就是業鏡 意思在比喻你這一生-所造的惡業善業 主要是指惡業-要你淨除 那存留在你八識田中的-那個惡業種子 這些惡業種子是客塵?等→→→〔目*壹〕 客塵?等→→→〔目*壹〕 是客塵-是眼?→→→〔目*壹〕 客塵是在比喻說 你的心是清淨心 但是被那個外來的這個塵埃呀 那不是你本來有的 這是外來的惡來污染 我們對境生貪染 就污染了我們的清淨心 但是這種污染性 不是你本來有的 是對境之後-你產生妄想才會有 所以那是客塵煩惱 那不是真的 懂意思嗎 所以你就要每次起貪愛-瞋怒、愚痴的時候 你就要問-是誰在那邊貪愛、瞋怒 那根本不是我嘛 停!要觀察-我在貪愛什麼 是什麼東西讓我貪愛 為什麼我要這樣貪愛 你要這樣觀察-就了解這客塵 ?是什麼意思呀→→→〔目*壹〕 眼中的白內障-簡單講就是?→→→〔目*壹〕 眼中的這個白膜 眼前的這個白膜就是?→→→〔目*壹〕 現在講叫白內障、?→→→〔目*壹〕 我只是要你來清淨-你的身、口、意業 這個客塵跟煩惱 那麼客塵就是你現起的 對境現起的這個煩惱性 那麼?是什麼呢→→→〔目*壹〕 你的見思惑 你的見思惑阻止了-你正確的認知這個世間 這就好像眼睛有了白內障 阻止了你清楚的-看待這個外界一樣 懂嗎 客塵是指煩惱-對境所生的煩惱 ?是指的你見思惑而言→→→〔目*壹〕 那麼呢 見汝-讓你能夠清淨之後 能夠見到你心中、你身中-少分的佛性 這個身中少分佛性 這身中哪裡會有佛性呀 要給一貫道、外道來看的話 哦!在丹田裡頭 哦!在心臟裡頭 哦!在腦下垂體 在哪裡 那麼身中嗎 身中有佛性 靜坐的時候-觀察這個肚子有個水晶球 那怎麼這個、那個的 說什麼有什麼靈動什麼的 那都是外道見 這裡講的身中-這是一個比喻 但是離了你的身 你就沒有一個「你」-在這邊修道了嘛 那麼沒有那邊修道-哪裡還有佛性可依呢 所以佛性確實依著身體 但是那不是在身體的中間- 哪個地方找得到那顆佛性 懂意思吧 所以這是一個好像說-借用的名詞而已 你不要認為你身中哪裡-丹田哪裡啦 有個什麼牟尼珠啦-有個什麼 現在有些外道-乃至有那些 南傳有些什麼修的教派-他就叫你這麼修 這都不對的 這大乘佛法不同意、不認可-這樣的修法 那拿它來當善巧方便-也就罷了 但是修得好像很神秘的樣子-好像很了不起的樣子 那就不對 這裡講的身中 不是說佛性是一粒什麼東西 真正在你的身當中 不是這樣講的 是指的說佛性-是依於你的心而存在 心又依於身體存在 沒有了身體-心 當然 心其實還是-用另外一種方式存在 它用中陰身存在 但是那個還是依於身 還依於中陰身的身 還是依這個身 所以身心是互依的 人死了之後-他現起中陰身 他還是一個身體 只是那是很微細色-凡夫看不到 就這樣而已 那還是有那種身 所以說身心是互依的 一念具足三千-三千也具足這一念 所以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你離了三千不得一念-離了一念不得三千 非一念生三千-也非三千生一念 這本來如實相在那兒-不可說前說後 這就是中道義 所以說這樣講下來的話 身中少分佛性也勉強可以-也可以這樣講 那個身非我們執著的-這個妄想的身 是實相身的意思 是指法性身的意思 懂意思嗎 所以這裡呢 你要了解它不是肉身 是指的我們法性身當中-有少分的佛性 為什麼說見少分佛性 因為你漸漸淨除了煩惱 淨除多少 那麼就見多少的佛性 這樣懂嗎 你愈清淨-你見到佛性愈多 這就好像說月亮呀 那麼你那個初一月亮-你看不到 初二慢慢-初三、初四、初五 月亮愈看愈多 到了十四 哦!月亮看得更清楚 到了十五-哦!看得最完整 這雲遮住的地方如果消除了 那麼你看到的清淨性就愈多 佛性不假外求 只要你心清淨了 你自然就能看得到你的佛性 所以佛性是本來具足的 只要你能 看你清淨你的客塵?有多少→→→〔目*壹〕 就能顯發多少佛性 大乘人就是在信這個 大乘要不信這個-那就不名為大乘 聲聞人沒有這個 所以這就聲聞法不同 所以有人說 聲聞人就是不發大悲心、-不度眾生叫聲聞人 它般若的見解跟大乘是一樣的 我是堅決反對這個說法 大乘經典沒這個說法 大乘的般若見 經上說它是麗如中天明月-那中天如麗日在天 那小乘的那個智慧-就像螢火蟲一樣 螢火蟲的燈光一樣 完全不能比 那這樣講下來 見空性-那有大大的差別 那哪裡是同樣的呢 一切大乘佛法-都跟空性相應的 所以說這裡說-才說空宗真理 然後呢-是這樣子的 那麼現在呢-就是見汝身中少分佛性了 目的是這樣 我的目的是這樣 那麼呢-這個 寅二說獲智乃依正雙淨-是怎麼講 汝可飲服般若甘露 你可以來學習大乘的般若的-這個法門 為什麼叫甘露呀 甘露是不死藥 就表示你的法身就能夠怎麼樣 就不會輪轉生死 就能夠清淨現前 這樣就是像甘露一樣-讓你吃了之後法身不滅 意思是這樣 那也是表示說-這個般若能夠治百病 叫做甘露 甘露也有不死藥-能夠治百病的意思 所以般若能治百病 沒有錯 般若以空為入手 那麼空能夠治凡夫的-貪愛、執者 所以說就是般若 那麼凡夫的執著能治 接著再治什麼呢-執著空、執著聲聞 然後接著再治執著菩薩 這些都在治你的執著 去縛拈執!這就是般若甘露-能夠治種種病的意思 所以叫甘露 甘露呢 洗蕩?纏→→→〔茵-因/太/皿〕 這個字念ㄍㄞˋ ?纏漸顯淨心→→→〔茵-因/太/皿〕 你看看-我不是說過嗎 因為淨心是本來在那兒 但是被那蓋纏所覆 蓋就是什麼-五蓋 纏就是什麼呢-纏就是結使 這個五鈍使跟五利使 貪、瞋、痴、慢、疑-還有呢 這個常見、斷見、身見-然後戒禁取見、戒取見 這就是五利使-哦!這五鈍使 然後再來五利使 這樣子叫十結 這就是所謂的蓋跟纏 十纏、十結 蓋就是五蓋了 貪、瞋、痴、慢、疑-這種種的蓋 就是說讓你造惡的-種種的這個錯誤的那種心思 這些部份我們可以在-《百法明門》裡頭理解 那麼我們等到適當的時機-我們會再深刻的解釋它 但是現在這裡呢 是統括了概略-跟大家講一下就可以了 這些垢染無明-都要漸漸的把它洗除乾淨 那麼就能漸顯-漸漸顯發你的清淨心 心若清淨令眾生界淨 你的心如果清淨了 首先要淨心 接著淨心之後 你眾生界也會清淨 眾生既淨則佛土淨 這就是你的依報也淨 心是正報 心、正報能夠清淨了之後呢 你周邊看到每一個人-都是好人 那這樣眾生也淨 眾生界淨 你也不貪染他了 你也不跟他對立了 那麼你也不認為他是惡了 那眾生界就淨了 眾生界一淨之後呢 漸漸的這個國界就淨了 國界淨-那麼就是什麼呢 就是所謂的佛土就淨了 當下就這樣 這就是講說你的正報清淨了-依報也清淨了 關於這方面的道理-那是很深的 我們現在先隨文解釋它清楚 因為這部份只是概說 我們有因緣 我們會倒過頭來-把這件事情再多說幾下 現在先概略的-讓你知道是這樣子 為什麼心淨就是國土淨 為什麼心淨眾生能淨 這些都要用那種中道實相來解 當然唯識學也能解釋 也能解釋 那麼我們呢-在這方面暫時就先解釋到這裡 那麼呢-下堂課我們繼續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