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8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好!我們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沙彌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這個上一堂課 先跟大家修正一個錯誤 我上一堂課說 中國佛教只有一個人有寫他的-《淨心誡觀》的這個註解 是允堪律師 我把允堪律師-跟弘贊律師弄反了 弄混淆了 弘贊律師當然是明末清初的人 那允堪律師是宋朝的人 所以我在嘀咕他到底是哪一朝 我們講的是允堪律師 只有允堪律師 宋朝的允堪律師 他對於這個《淨心誡觀》-做了一部六卷《發真鈔》 好!那麼我們繼續上一堂課-所提到的這個 到底這個道宣律師他的師父 的傳承是怎麼樣子的 那麼在這方面呢 我們上一堂課提到了 說是歸宗龍樹-弘揚大乘 那麼關於其師的具體所學 這個傳中繼續的描述-這麼講 他說呀 他師父是得《中論》、《百論》、-般若、唯識等論 皆飲沐神化 是披閱文言 是講導相仍-用為己任 你看看這很特別 他師父對這個《般若》系統 還有《唯識》系統的這二部 這二大類的論點呢 都飲沐神化 飲沐神化是什麼 是說受到了它們-這些論典的什麼呢 的教化、感化 很深的意思 那麼飲沐是指的說 人在水裡頭 潛得很深 然後被水所沐浴著 而且沐浴到嘴巴這邊來-能夠喝水 神化是由這個神仙所化導-或神通所化導 可以這麼講 意思就是說-受到他的潛移默化很深 披閱文言-講導相仍呢 講解導引相互的什麼呢 相互的資憑、憑藉 那麼用為己任 用為己任就是說-把弘揚它們做為自己的責任 那麼所誦《法華》通持猶昔 而這當中呢 雖然學了這麼多 但是他誦《法華經》呢 而這個怎麼樣 通持猶昔 從他還沒出家前誦《法華經》-前面講到 到現在還在誦 這樣子 那麼并講文義以為來習 並且對這些新來的人、後學者-講解這個文義 講解文義 學務長那個林宗文來了 那麼 頵和尚既深諳《法華》、《成實》 《中論》、《百論》-與般若、唯識諸論 並以大乘佛法為導歸 那麼則宣祖於戒學著述中 屢屢引用以上諸大乘經論 正可說是淵源深厚 而非如一般所認知的 只是專精於戒律的研究而已 這點就證明了 就在說明說 以上這些從慧頵和尚-的這個傳裡頭 而且還是道宣律師-自己造的傳裡頭 我們看出來說 其實道宣律師自己-的師父是學這些的 當然你會懷疑說 那他師父學的 那他師父學的-跟道宣律師什麼關係 我想有二件事情你要注意 第一、在道宣律師的著述當中 尤其是三大部著述當中 屢屢的引到了《成實》、《中論》-《百論》、《法華》等等 當然還有其他律論也有 但大乘經論屢屢引用 這是很不尋常的 你不要以那是很自然 那是因為道宣律師你常常看到 你覺得很自然 在一般研究戒律的聲聞人來說 他從來不會引大乘經論的 這第一 這第二呢 第二件事情-你可以看出來就是說 道宣律師親近他師父 從小孩子十五歲-一直親近到三十二歲 這最精華的十七年 這當中 你說他不受他師父影響-不然受誰影響 而他師父事實上是學教的 並不學戒 並不研究戒 只是說後來道宣律師吵著-跟他師父吵著說 受完戒吵著要怎麼樣 吵著說什麼 他要去學禪 那他師父跟他講說 學禪!你沒有戒的基礎-你怎麼學禪呀 你好好去給我學戒 他衝著這句話-他才去學戒的 他也不是天生要當律師的 他只是衝著這句話-他才去學戒的 這一學怎麼樣 學出興趣來了 就好像聽了六次 這天人告訴他說 他就是僧祐律師的後身 僧祐律師 南北朝時的人 那麼宋齊梁陳 是梁朝-還是什麼時朝 還是南宋 還是什麼時候的 劉宋時候的律師 那麼他是當時學了戒律 我想他大概就是想修禪 可是因為學戒學得太深厚了 變成律師了 結果就沒有時間再參禪-還怎麼樣 這下輩子再來呢-變道宣 那麼道宣律師他想要去參禪 他師父要他 你先去給我學戒學好-再去參禪 結果一學-就學上癮來了 就變成 一不小心變成南山律師 大概是這樣吧 總而言之呢 他受到師父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 從他傳記看-或從他的著述來看 也確實是這樣 所以說他絕對不是-只是研究戒律而已 他對大乘般若系統、唯識系統-《成實論》等這些 都有研究 那麼接著再從他的著述-的目錄上來看 這著述的目錄 我們就附在二十頁當中就有 那麼律祖的著述目前可考的-共有三十四部 總共一五五卷 附錄二十頁那裡就有附錄 其中關於律學之著作 總共有十九部 超過一半了 但是數量並不多 是三十七卷 那麼以他著述的年齡-跟部數來看 在五十歲以前的著作-全部都是律學典籍 五十歲以前都是 我們來看他一直在五十歲以前-都是律學的著作 一直到了五十歲起-才開始寫這個《高僧傳》 並且開始刪定這個什麼呢-僧戒本 那麼他重造這個《行事鈔》-的時候是三十九歲 重造《隨機羯磨》五十二歲 重造《含註戒本》五十五歲 《戒本疏》重修的時候-是五十五歲 那麼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也是五十五歲 《隨機羯磨疏》四十歲造的 五十三歲的時候-重新再修 是這樣子 所以差不多在五十五歲以前 他幾乎把精力集中在什麼-戒律上 這真的是我們可以肯定 號稱為律師 也事實是這樣 一個人最精華的生命 他幾乎都用在律學上面 那也可見律學的研究不容易 他最精華的生命-五十五歲以前 他所造的部卷 部數是多了-十九部 但是呢 但是呢 並不是說五十五歲以前-就做那麼多 他五十五歲以前所著的-都是他重要的律學的著作 律學的著作 總共有十二部-約三分之一強 律祖生命中主要的精華 放在戒律的研究與弘揚上-是很明顯的 但是話是這麼講啦 如果以卷數來看 所有律學的著作 卻僅佔律祖全部著作的-百分之二十一 也就是五分之一強一點點而已 其他尚有教理、教史、僧傳、-護法、感應、建設、經典研究 等等方面的著述 近有五分之一 換句話說 生命的重要時光 都放在律典的研究 但是呢-著述並不多 一方面表示律學的著作-並不容易 二方面表示呢 他其實也有其他廣泛的興趣-跟關注的事情的 所以說他另外五分之四的-著作生命 其實放在別的地方 別的地方 教理、教史、僧傳等等-護法啦 這麼多 他仍然有高度的這些 對於這些教理、教史、-僧傳等的關切 投入的熱忱跟律學的成就-是相伯仲之間的 所謂君子不器 一位劃時代的成就者 其僧格的內涵-容有其特殊成就的部份 這指的是指戒律的部份 那麼但是呢 全僧格的本質卻是必然的 你看看天台智者大師也是 他研究教學天台 可是他對戒律 他弘揚這個菩薩戒 那麼他也弘揚淨土法門 他同時也印經、造寺-剃度眾生、做通俗的佈道 在他浙江呢 浙東、浙北-東北這一帶 寧波、浙江、五台縣這一帶 一直到臨海縣這個地區 幾乎上百口的魚池、魚塭 全部都改成什麼 改成這個放生池 都改成放生池 都不再殺戮這樣子 他曾經在船上講經 你看!他很善巧方便的 這些都可以感受到-他關注的事情都很廣泛 關注的事情很廣泛 那麼也造寺等等這些的 所以說這個呢 由於 你看下面就提到了-他的一些著作的特點 比如說 由於僧傳的撰述 《續高僧傳》三十卷 需要深入教團各階層進行接觸 以收羅各類的懿言逸行等資料 因此其交遊必然很廣泛 你要知道當時又沒有電腦 也沒有E-MAIL 也沒有這個傳真機 也沒有錄音機、也沒有照相機、-也沒拷貝機 印刷也不發達 他哪來有三十卷的-僧傳資料好做 你以為他自己想的呀 還是人家自動寄來給他 當然他要去收集呀 那他憑什麼去收集呀 幹嘛!有個中央圖館-好讓他去找 門兒都沒有 他得要去稗官野史-到處去訪問 啊!你知道這意思嗎 換句話說你要去訪問-你要訪問人呀 那他要 講難聽一點-很臭屁、不理人 自以為自己是律師很了不起 那誰願意跟他講呀 但事實不盡然 他能收集那麼多資料 一定是他讓別人很樂意-告訴他事情 對吧 換句話說人家怎麼會樂意-告訴他事情呢 不是說他律師的身份 一定是他交遊很貼切-很親切的關係 而且他必定深入各階層 三教九流的人-他一定都去交往 我是指佛門裡頭的人啦 他一定都去交往 他才會收集到這麼多 不一樣類型的出家人的什麼-僧傳 對不對呀 其待人必然和藹可親 此豈是冷峻拘謹、遠離人群的-專業律師所能完成 對不對 又如護教的文字編撰 比如說《廣弘明集》三十卷 不但要有足夠的文獻收集-以及處理的能力 其實僧史也是這樣 更需要的是對佛教教團 要具有多方面的關切-跟護法的熱情 這又豈是遠避山林 以不食人間煙火為清高的-後代律師所能理解的 你今天躲在深山裡 你知道社會的變化嗎 你知道國家對於僧團-有什麼樣看法嗎 你知道有些什麼文章-可以值得收集嗎 他能收集到三十卷 你看看 他一定很有心的 你知道嗎 這個人一定收集的很廣泛 甚至於講難聽一點 搞不好很攀緣 他才有辦法有這麼多資料可看 對不對 不然哪裡有這麼多資料呢 是不是這樣 一定到處去問嘛 當時甚至於沒電話-你要知道 這裡再補充一下 你再看他的什麼呢 你再看他的那個《感通錄》 哇!你才會發現道宣律師-是一個什麼 是個旅行家 他到處去遊玩 哇塞!他那裡有什麼東西 他還說那是他親自去看的 那以他所住的地方 距離那個塔 東西南北上下 他最南幾乎到什麼呢 好像到福建省還是那裡 然後東北一直到-幾乎到關外去了 這樣子 以以前那種身份、那種的環境 他是個大律師 他幾乎是遊遍天下這樣子 很多事情他都親自去看 他說那裡有那個古佛、舍利塔 他都親自去那裡看-然後把它記錄下來 所以他事實上常常遊歷 大概跟我們一樣了 結夏前都會來個春季郊遊 那麼搞不好是如此 那麼總而言之 你可以想像這位老人家 絕對是遊歷很廣 交遊很廣博的 而且見聞很廣的 他才有辦法寫這些-這麼生動的內容、文字 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所以說呢 這個絕對不是什麼-不食人間煙火的躲避山林 這樣子的一個形式 不是這樣子的 這樣子呢 如此透過著作目錄的考察 我們可以約略的看到的 是一位至圓寂仍然熱情不減 著述不輟的 活潑可親的全僧格律師 此一事實 對於今後的-南山律學研究者而言 應該產生怎樣的啟示與自覺呢 這樣子我們就多去玩 是不是呀 我想是這樣 就是要有那種大乘的風格 那麼也要能勇於開拓眼界 那麼對教團的事務要關心 我想這絕對是-南山律師的風格的 絕對不是那種自掃門前雪 不管天下的好壞 不是這樣子的 好!那麼了解這樣之後 我們下一段 淨心誡觀法的意義 那麼如果是這樣 我們來學《淨心誡觀法》 那有什麼特別意義呢 當然了解律祖僧格特質-及律學思想的最直接方法 當然我們承認 無非直接由律祖的著作當中-加以直接體察最為有效 然而在浩瀚的律祖著作當中 我們應當以何者為入門 最能符合我們的需要呢 若就律學的專業來說 當然南山三大部的內容 最足以反應南山之律學精神 固然是無庸置疑 但是當我們把南山律學的研究 關注在現代化的行持-與普遍化的弘揚課題上的時候 當他又注意到這個課題的時候 那麼光只是抽離現實的-戒律理論性了解 固然很重要 可是絕對不夠 因為不夠廣 在這種情況 戒律是一種現實生活中的實踐 這畢竟我們要了解的 尤其當它普遍地推廣到-廣大的出家人 他要普遍地推廣到-所有出家人身上的時候 它必須讓人感覺那是可親近的-活潑的、有血有肉的 而且是活生生的一種-生活的內容之一 如果是這樣的話 那麼你必須要怎麼樣 你必須要活潑的把它推展出去 這個時候它所牽涉到的 是極多樣化的根機差別-以及持戒環境的迥異 你不要說什麼了 我們現前青龍寺的比丘眾-當然比較單純 對不對 過共同的戒律生活 但是對悟光精舍的比丘尼來講 來自十方 各處的英雌好漢-那麼多 那麼在這種情況 不同的什麼呢 不同的戒律環境 乃至於妳的師父都是男眾 搞不好你還沒有學《愛道經》 你也搞不太清楚-男女共住怎麼樣 甚至於你都習慣於跟男眾共事 所以這都是不一樣的環境 搞不好你的常住在國外 那也沒辦法了 也沒比丘尼能夠剃度你 你也得怎麼樣 像這些環境都是不一樣的 你不能只是說-戒律該這樣 當然該這樣 那你不能這樣怎麼辦 環境不同嘛 那就得怎麼樣 那就得要心中有戒律 要行動善巧 要這樣子 那麼在這種情況呢 要達到這種普及的-戒律弘揚之目的 就佛法住持的長遠目標-以及弘揚戒律的善巧需求來說 我們寧可暫時性地犧牲-某些戒律的完美規格 完美規格懂吧 一塵不染、一戒不犯 我們只好暫時 暫時怎麼樣 暫時犧牲一下 這種形式主義 我們可能暫時只好犧牲一下 沒那麼完美 但是我們適度地開緣的方式 這精神主義的適當發揮 而不是無有忌憚的 無有限制地亂發揮 不是的 那麼讓廣大漢傳出家人-先能夠在這種 還沒有這麼嚴苛的-那種戒律要求底下 先去認同戒律、尊重 乃至他也開始好樂-有信心學戒了 這樣子而達到-戒律普及化的目的 這樣已經能普及了-形成風氣了 這個時候才來漸進地朝向-完美的戒律形式主義修正 我覺得這樣可能好一點 你一開始就要走那麼完美 就要那麼不食人間煙火-超越現實 我想剛開始恐怕很難 是不是啊 我想這樣不容易 所以說呢 所以說我們呢 應該是先讓它廣泛 你比如說現在結夏安居-已經漸漸形成一種風氣了 拜託!這是一種社會僧團風氣 啊!在這個二十年前、十年前 哪裡有什麼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大概只有海公啦-廣化老和尚二個人在推動而已 慢慢地隨著正覺精舍-跟這個南普陀 還有當時早期是圓通寺 這樣慢慢地推動之後 哦!男眾道場開始呢 不結夏安居-讓感覺好笑、不上道 這個時候女眾也開始多起來了 哇!結夏安居-還有什麼依止比丘啦 你不這麼幹 好像讓人感覺跟不上時代 漸漸形成風氣 現在結夏安居-就已經形成稀鬆平常的事 對不對 不結夏安居-才讓人感覺很不上道 那是過度傳統、不長進-才會這樣 所以這慢慢地-就形成這樣子的一個風氣 這就是一個-所以先廣泛嘛 你不要說結夏安居要多嚴格-多嚴格 慢慢來 這樣子 那麼這樣子呢 因此要在各種時代-與環境因緣的面對當中 既不違失戒律的根本正見 又能靈活地推廣律法-持守戒相 在各種環境因緣的面對當中 能夠不違失戒律的根本正見 那麼靈活地推動 推廣這個律法 戒律的根本正見是怎麼樣 就是說不能夠把犯戒-當作是必然 也不能隨便濫開-這個所謂《隨方毘尼》 說什麼時代不同了 要改戒律 這都是戒律的邪見 這不可以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 我寧可先犯一點小戒-來達到了戒律的推廣的功能 但是犯小戒-我接受、我承認了 你懂吧 我承認了它是犯小戒 這樣就好了 是這樣子的 那麼持守戒相 這其中所需要的-除了是深廣的戒律理論基礎 你看深廣的戒律的理論-做為了解 你才開遮持犯更能夠運用自如 那麼更需要的是一種-全僧格的律師氣質 怎麼樣 能夠體會大家 能夠體會時代的環境 能夠更跳開純戒律的角度 來看時代因緣跟實踐方式-這樣子 然而這種全僧格的氣質 並不容易在純理論的-南山律籍當中感受到 反而是在類似像 《淨心誡觀法》的這種-文字當中才容易體會出來 因為《淨心誡觀法》的重點 固然它是由一個律師所提倡 但是它不完全只是在講戒律 它在講一個戒律背後的-一種什麼呢 一個律師對修行生命的-一種體會 以及對佛法教理的一種認識 以及對於實踐僧人-該有的風格的一種建議 這樣子呢 他是在一個戒律的-實踐表面之下 有的一種什麼 有的一種推動的一種 有的一種內在的氣質 你才能看得到 這樣子你就更能了解-一個律師的內在氣質 正如允堪律師於-《發真鈔》序中所云 今年四十有一 知浮世之過半 遂用此觀為治心之法 元照律師亦云斯文乃以觀示修 以觀示修 觀是什麼呢 心中轉謂之觀 心中正念現前、覺照-這是觀 以這三十篇的內容-放在心中來正念覺照 而警策自己-淨化我們的心 進行我們淨化心靈的-一個修道工作 這就是淨心誡觀法 淨心是目標 誡觀 誡是什麼呢-告誡 觀是一種修的動作 淨心誡觀的方法 告誡自己修觀的方法 為了淨心 是這樣子 為了淨心 告誡比丘 新學比丘 修觀的方法 叫做《淨心誡觀法》 是這樣子 它的文義是這樣 那麼這本書乃是-實修之要典明矣 這本書的實修的意義-就這樣顯現出來 他能夠這樣子-因此而了解南山的精神 接下來呢 再提到 蓋本書乃律祖以整體佛法修持-的角度為考量 而不只是在戒律的單項上 為教導其弟子 當時到了泰山靈巖寺-住的那個慈忍比丘 到底這個是他剃度的 還是他師叔的 還是怎麼樣-我也搞不清楚 還是他的戒子-我都不太清楚 可能他剃度-後來離開他去泰山住吧 還是怎麼樣 那麼對治 用來對治現行煩惱、諸部過患 而作的一種佛法概論性的著作 那麼元照律師云 囊括兩乘-是津通萬行 諸位呀 這是他序文裡頭講的 這部《淨心誡觀法》-是這樣子的 大小乘都有 那麼各種萬行的實踐呢-的樞紐都在這本書上面 這個目的乃是-為使汝淨除業鏡客塵曀等 業鏡客塵曀 客塵是對業鏡來說 曀是對眼睛來說 眼睛的那種遮障叫做曀 見汝身中少分佛性 你看他是強調佛性 這是受到《涅槃經》的-思想影響 當時佛性思想很重 這就是常住思想 見汝身中少分佛性 之所以名之為觀 實則含有止的意思 則是因為律祖要求我們-必須觀察此誡 與佛法相應不相應 及障道的過患、名句偈 審諦思量、如實解心-得誡本意 審諦思量、如實解心-這就是觀的意思了 這就是觀的意思了 那麼這樣才得是到誡的本意 他教誡的文字-就是《淨心誡觀法》的 這個三十卷文章 那麼教誡的文字 你把這些文字-拿來心中審諦思量、如實解心 那這樣子呢 就能得到他教誡的本意 那麼這種過程就叫做觀 所以誡觀、誡觀 它有誡我們就觀 律師說出教誡來 我們就拿來觀 觀了之後就能達到淨心-而顯露佛性的功能 這樣這部書的名(題)義就是這樣 各位這樣了解嗎 那麼另外所謂的誡者 律祖云-令汝識知對治初門 什麼叫對治初門 對治你的心的煩惱-最初的下手功夫 叫做對治初門 先除粗染根本惡業 先淨除粗染的那種根本的惡業 粗染根本惡業無非是-貪瞋痴殺盜婬妄這一類 然後呢-知病知藥 知道病在哪裡 那麼因此 他指出病在哪裡 他也告訴你怎麼誡、怎麼觀法 怎麼觀 那麼好!直接藥就在那裡 所以告訴你病-也告訴你藥 同時告訴你藥 那麼因此就修心了-就是守心慎口 這是持戒了 勵己修道這是修心了 那麼這樣子身口意全修了嘛 那就離諸過患 故名為誡 故名為誡 告訴你這些-然後就能離種種過患 這樣告訴你的這些內容-是警策你的意思 告誡你的意思 就叫做誡的意思 那麼為令學者依於此誡而修觀 看到沒有 依於此誡而修觀 以達到淨心的目的 所以名字叫做《淨心誡觀法》 那麼至於這個淨心呢 律祖亦曾於首篇中 開宗明義示云-淨心者 什麼叫淨心 淨心就是於汝現行煩惱諸部過患 教修對治-令汝即時隨分解脫 教你修行來對治 讓你即時能夠解脫 這個教你的內容叫做教 那麼能夠修行解脫 那麼對治、能夠對治 對治就是觀 那麼這樣子能夠解脫 那麼垢染漸滅 心就能夠轉為明淨 那發生定慧 那發生定慧之後 就能夠生起大乘清淨信心 就大乘起信了 那麼這樣趣向於菩提種性住處 就向於大乘佛法去了 向於你原有的佛性去了 這樣子向於這種佛性-而離開了粗重煩惱 這樣子就叫做淨心 懂嗎 亦即也就是什麼 教汝察病對治 那麼呢-興隆功業 修入信境 成決定根、力之謂 成決定的信根 成決定的信力 信然後念根、念力-定根、定力 信、進、念、定 進根-還有進力 還有慧根、慧力這樣子 這種這樣子的一個五根、五力 那麼呢-一言以蔽之 整部《淨心誡觀法》 正是律祖教導我們 整體修持戒定慧三學的-一個心地法門 心地法門 那麼它超越了-純戒律的這個範疇 超越了純戒律的這個範疇 那麼而以全盤的佛法修持-為著眼點 以戒等三學及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為內容 它是以戒定慧三學為內容的 還有發菩提心 這個很重要 發菩提心這樣子呢-為我們修學的一個重點 好!接下來呢 修行菩薩行 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為內容 那麼以教修對治的-這種自利行為開始 那麼終於利他的這個菩提心行 菩提心行 這樣的一個思想內容 正是代表著-完整的南山律學精神 各位這樣了解了吧 所以研究南山 應該讓南山律學精神是這樣 那麼也是全僧格修道目標 所需要努力的一種明確的-指導典籍 其對後代的重要性也正在如此 所以我們要培養全僧格 就是依著《淨心誡觀》-這樣的內容來學 這樣各位了解嗎 好!我們現在對《淨心誡觀》-做一個簡單的一個概述 《淨心誡觀》綜觀全書-共分三十篇 現在我們可以說 進入《淨心誡觀》-的一個概述的部份了 那麼除了初篇的釋名-這是序分 那麼末篇受持-是流通分 那麼其餘的 其餘序宗乃至於福田等 總共有二十八篇 這就正宗分 你不要看到那個序中 就以為它是序分 不是的 初篇的釋名是序分 而正宗分當中 初二十四篇是自利行 後四篇是利他行 那麼自利行當中-又分為入道自利之基礎 還有威儀持戒之根本 生死過患之觀察 以及實修心行之要項等-四個大項 那麼利他行當中則分-因行跟果相兩部份 那麼這組織大綱呢 我們可以看第十六頁-的這個表格 《淨心誡觀》分-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序分就是第一篇-釋名篇 那麼流通分就是第三十篇-受持篇 那麼正宗分呢 正宗分又分二 分二大類 自利行類-還有利他行類 自利行又分四大項 入道自利之基礎 還有威儀持戒之根本 生死過患之觀察 還有實修心行之要項-等四個要項 這個是自利行 那麼分別由二到六是第一項 那麼七到十二 七到十二是破戒、邪命、誑佛-造過、解脫、食緣 這六篇是屬於威儀持戒之根本 剛剛那個序宗、五停、校量、-自慶、善根等五篇呢 是入道自利之基礎 接著生死過患呢 剛好是十三 流轉、不動、過患、心濁、-二報、結使、緣生等七篇 剛好是生死過患 是這樣 再來實修心行之要項 總共有六篇 安般(ㄅㄛ)篇 然後還有呢 也可以念安般 安那般那-也可以念般啦 那是翻譯 是出入息的意思 還有相資篇、因果篇、止劫篇-二諦篇跟心行篇這樣 剛好它都很有這個內容很嚴整 內容很嚴整 那麼利他行又分二類 是菩薩因行-還有究竟的佛果 那菩薩因行剛好分三篇 有菩提篇、教化篇跟佛性篇 這是它因行部份 那麼究竟佛果當中是寫福田篇 是說佛是福田啦 這裡強調這個佛果 這樣總共三十篇呢 組織很嚴整 這個表看起來就很清楚 這以上通篇大綱可知 整部《淨心誡觀》是以觀苦、-厭離、持戒、修定、覺慧 這樣子的自利行為前導 那麼更修發心 發菩提心 教化還有觀察實相-之大乘利他行 最後則以究竟的大乘佛果-為目標 此中每一階段-每一項目的修持 皆以淨心為根本 目標是為了淨心 下手也是以淨心為根本 所以佛法無非修心 這樣大家了解嗎 是這樣子 那麼以誡觀為方便 誡是他老人家所教的方法 觀是隨誡而起觀 在心中思量-而改造心的這個錯誤 所以誡觀為方便 而以三學諸佛法要的正見-為根據 戒定慧三學的諸佛法要-為正見根據 所以《淨心誡觀法》 全書統攝了一佛乘的-所有修行基礎而無餘 處處以修觀淨心為導歸 可以說正是南山整體佛法-修持理念的合盤托出 也就是南山律師 他對於這個佛法修道的-一個整體的看法 整體的一個看法 的一個表現 可以這麼講 好!那麼接下來 此中所展現的這個南山大師 並非是與世隔絕、冰冷無情-乃至於玄虛飄渺 可望不可及的這種嚴峻律師 相反地我們在《淨心誡觀法》-中所感受到的是一位 德學淵深、三學並弘 那麼閱歷豐富、世情練達-理事圓融而又老婆心切 德學淵深 你看他講解教理的部份 他真的是德學淵深 是這樣子的 那麼你說他三學並弘 這《淨心誡觀》-是戒定慧都有的 所以說三學並弘 閱歷豐富呢 你可以看到他在評論-有關於教界的事情的時候 他真的是閱歷很豐富 那麼世情練達呢 你了解他在談到戒律 談到這個為人處世 你就知道他世情練達 理事圓融-也是可以看得出來 老婆心切最主要是 看他在教誡我們的時候-那種用字遣詞 我們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很懇切的 慈祥地要教導我們的-一個老人家 在皎若冰霜的戒行之下 是一顆光灼灼慈念不捨的悲願 與永不疲倦-且親切和煦的善巧方便 各位感受得到嗎 是這樣子的 將來你學完了《淨心誡觀》 你再來看這個序文上面的描述 你就可以感受得到 那是一種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這是在形容孔子啦 好像是子夏還是誰 形容孔子-說他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遠遠望過去-他好像很嚴肅的樣子 等到你親近他的時候 只要你願意學 他都很樂意的教導你 很貼切、親切的來教你 這樣子 所以大乘菩薩比丘之風光 這也是前文所提的-全僧格律師氣質 我們不敢以律師來做目標 但是全僧格的訓練-是絕對需要的 絕對需要的 那麼這種特質-更是吾等今後修學戒律 乃至一切佛法所當把握的-這種學習核心與目標 那麼各位這樣了解了嗎 我們做為一個大乘的佛子啊 要荷擔的事情太多了 而你真的要荷擔-這麼多事的話呢 你一定要做一個-全僧格的比丘 心情上全僧格-教理上廣泛了解戒定慧三學 普遍地解行並進 對教團有責任感 對護持眾生有熱忱又有善巧 還要學習種種比丘的技能 坐下來能寫、站起來能說-走出去能做 進入道場能領眾修行 能夠住持道場 入了山裡頭能夠閉關修持 教理上能夠清楚明白、邪正清晰 那麼對於這個惡法 你能夠嚴辨-而又能溫和、不激進 對於社會能理解 也能夠提供適當的一種建議 那憑你的這種道格-來影響社會風氣等等 這些都是一個大乘佛法-該做的事 並不是說去那邊教人家跳舞 弄個什麼古箏演唱會啦 搞個什麼展覽 這樣子說是大乘佛法的表現 當然也可 不過這太勞師動眾了 而且也太損耗修道了 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修道成就 所以說修道成就之外再做這個 剛剛說的那個 是這個叫做全僧格氣質 那麼由於這種特質 所以南山方名為南山 否則宣祖不過是中國歷代以來-的某一位律匠而已 如何能空前絕後地開創-大乘南山律宗而光耀後世呢 正由於《淨心誡觀》一書 體現了南山律宗的另一個-更開闊而完整的 全僧格氣質與律師風貌 少一個字 全僧格氣質與律師風貌 因此長期以來 日本的律師們即非常-推崇本書的實踐價值 這日本人很注重它 那麼將之與南山的另一著作-《釋門歸敬儀》 是藉著歸敬之事相-以顯佛法實相之理論 合併為理論與實踐的-兩部根本的著作 而與南山三大部之律學專著-相提並論 這在《律宗概論》裡頭有提到 其受到重視的程度就可知了 這樣子大概對《淨心誡觀》-有了梗概的了解了吧 也對南山的學習新的面向-有一個意義上的相貌了吧 最後我們談到-《淨心誡觀法》的弘揚 然而此書在中國佛教中-卻長久未受到重視 這個我已經說過了 只有一位允堪律師-作過《發真鈔》 開始講解 民國以來-我想我是第一個了 我在清涼寺講了二次這樣子 然後後來開始-就有佛學院開始講了 如果沒記錯的話 聽說是那個當時的慈善佛學院 還有圓光佛學院有跟著在講 那他們有參考-我那個錄音帶講這樣子 但我總覺得那個時候講-不太完整 那麼現在重新再出書 重新再把這個觀念調整 然後以允堪律師的科判為基礎 我們希望地毯式的 很仔細地來講一講 那從今而後就封閉起來-就可以不用再講了 我們重點在講未來的戒律-跟大乘經典跟天台的教法 這個應該是這樣 把這個做基礎帶過就可以 所以今後所講的 都應該講過一次-就不要再講了 不然沒有時間了 好多經典要講、要研究 好!那麼下面的這一段文呢 我們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堂課再上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