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6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就提到戒律的精神主義的事情 那麼這裡講到-第七頁最後一行呀 它說呀 由於南山律學-乃是綜合各部律 主要有四部廣律 另加其他的律論 其他的律論 像《明了論》、-《毘尼母論》等等 那麼呢 而建立的 乃至於還有大乘論典 《薩婆多論》等等 而建立的戒律體系 不但較適合於-中國佛教本土的需要 另外更因其廣徵博引 那麼依大乘的精神 取他律之長-補本律之短的這種性格 相對之下也比較能夠適應-今日多元多變的生活環境 我們知道南山律學它事實上-以《四分律》為主 但是在《行事鈔》-〈敘緣發起〉的時候 就已經有提到了 提到了說 這個戒律呀 《四分律》固然為根本 但是死執《四分律》-而不能夠怎麼樣 而不能夠採取他部律之長 這也是不對的 它就有提到這樣子的一個觀念 在〈敘緣發起〉的時候-就有提到這樣的觀念 那麼這種觀念呢 使得南山律學-已經不再只是《四分律》而已 它就廣徵博引了-其他各部律的特長 我們處處可以在-《行事鈔》裡頭看到 他比較各部律的說法 最後選了一種 而且有時候-甚至於不選《四分》 是選他部律 各位這樣聽得懂我的意思嗎 在這種情況的話 其實在唐朝-南山律師在世的時候 這個南山律師是被批評的 被批評的 為什麼呢 因為他就是被批評說-他不忠於《四分律》 他甚至於有一些是-《四分律》也有文 但是他就不取 他反而取他部律 這會讓當時認為 以《四分律》為主的-這個律學研究 那個南山律師-根本就不忠於這個原則 像懷素就曾經批評過他 我就看過這樣子的文章 批評過他 那你就可想而知呀 這同一個時代的人呀 他的行為不一定-為那個時代的人所接受 往往是什麼機緣 才能到了後代呢 他才能凸顯 在那個時代-他們認為你不忠於那個 你這個是雜牌的組合嘛 他有這樣子的被批評 其實這種批評-一直延續到最近 我到南普陀去的時候 都還聽過有比丘這樣批評南山 他還跟我講說-他不學南山了 他也不引用南山 我說為什麼 我要專引用《四分律藏》 我說你呀!好啦好啦-你去引用 你是有志向的人 但是我必須告訴你 《四分律藏》你去看完了 你還不一定能用 因為它太廣泛了 律學並不是寫在那裡-你就知道怎麼用 你要沒人跟你點出來說 喔!這段文是用在那裡的 用什麼觀念來看透它 你就是有廣律-你還不曉得怎麼用 我告訴你 這個法律這種東西-就是這樣 它有條文在那兒一大堆 你就不曉得找出哪一條來適用 就會有這種情形 你去讀-你就會知道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 我們可以看到說南山律學-不完全只是《四分律》 其次呢 南山律學它背後-有一個很重要的精神 這也是一切律學沒有的 我是指聲聞律沒有的 那就是大乘思想 這個也是乃至他部律沒有的 乃至於這個西藏也沒有 我們說西藏也是-大乘佛法流通的地方 他們也有部份人-很注重聲聞律法 怎麼講呢 我是覺得他們尊重律法的精神-也很好 跟北傳人來比的話 甚至於比北傳人-有時候還要嚴苛 我去達隆沙拉開會的時候 他們曾經就這樣跟我講 他說我們西藏呀 這個一向都是依-說一切有部的律典 我們連祖師說的-我們都不一定接受 這第一 我們中國很注重祖師說的 尤其注重南山律師說的 在這點上-他們宣稱他們依律典 第一 第二 他們說呀 我們西藏從有這個律學 這個阿底峽尊者重新再傳 蓮華戒-不是阿底峽 蓮華戒尊者重新再傳 那阿底峽再傳了一次戒律-進來的時候 阿底峽自己學的是《大眾部》 然後他問當時的國王 西藏的國王 我名字忘記了呀 我不太會記名字 那麼不太重要的就沒記 當時的國王 請他進來的那位國王說 你要我傳什麼樣子的律 然後那個西藏的國王跟他講 我們西藏人桀騖難馴 應該要這個嚴苛一點的律 阿底峽自己修密 所以他持守的律-是《大眾部》的律 而大眾部的律比較開放 它距《四分律藏》 法藏部的律藏-也多少有這種細分 雖然法藏部號稱上座部 但是法藏部的律-跟別部律比起來 它有很多咒語 很顯然它已經注重外弘了 但大眾部呢 尤其是怎麼樣 尤其擴充了很多-佛陀的本生故事 佛陀弘法利生-做菩薩的時候的那些故事 很明顯的 大眾部非常注意活潑運用-弘法利生這個概念 那麼阿底峽學密教 因此他持守的是-號稱比較溫和的 鬆弛一點的大眾部律 但是因為西藏的國王-跟他這樣講 他就傳了什麼呢 他就傳了更嚴苛的-說一切有部律 是當時的主流 說一切有部律 說一切有部 一直在印度佛教滅亡之前-都是主流的 它一直跟大乘佛法一起消亡的 是這樣的-你要知道 它幾乎是橫掃千軍呀 到處都是說一切有部律的痕跡 那麼因此呢 西藏人就對這一件事情蠻 你甚至可以形容-他有一點沾沾自喜 他就這麼跟我講 他說 所以我們的戒律是比較嚴的 第一個 第二個呢 我們從那個時候開始-在弘揚戒律之後 我們都按照戒本上遵守 雖然有沒有守得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是他們認為-他們戒律的條文沒改過 除了好像十七條 總共有十七個內容-是真正經過開會被改過以外 為了必要而被改過的以外 沒有那一條戒律 或者那一種持守方式呢 有所改變 當然這方面 我並不完全知道說 他的所謂十三條、十七條-有改呀 有改-是改戒的條文呢 還是改它的行持 如果說改它某一種程度-的行持的話 那還勉強說得過去 如果改戒的條文-那是他們就有問題了 怎麼可以改戒的條文呢-這第一 第二 是他宣告說這些改變 是經過他們各部派-紅白黃花開會大家認可的 所以意思就告訴我說 他們在改變戒律這件事情上 或者改變行持的這件事情上 是相當的小心的 這樣跟我講 當然好了-那就這樣子吧 不過我並沒有太去研究-他們律師的著作 不過從我跟他們談話 跟戒律上的一些談話-的概念當中來談呀 他們跟我們漢傳比起來-是真的不一樣 第一 第二 很多實踐方式 他們真的是儀式化-多於戒律的內涵 換句話說 如果說佛教的戒律的行持呢 從原始佛教一直在演變的話 南傳佛教算是有一點演變 到漢傳佛教又演變了一些 到了藏傳佛教 那個儀式化的儀式就更嚴重 他們誦戒-像在唱《楞嚴咒》一樣 他們做羯磨法-也像是在唱什麼呢 唱咒子一樣的-在那邊做那個儀式 他們沒有那種應對的那種關係 「僧集否」這樣子應對的關係 沒有 就算有 也把它當作是一種-儀式在那兒唱誦 很明顯 因為達賴喇嘛要我們-親自去看他們誦戒 結夏安居受籌 他們的籌這麼大一個 哇!老天呀-這麼大 他不知道憑什麼這麼樣 這麼大一個-拿來當藤條用 用根大藤條-這麼粗 這樣子 那我們漢傳知道說戒 那個應該像根箸 大不過小指嘛-細不過箸 那麼應該是一根筷子-那麼大而已 不過他不知道什麼原因 弄那麼大一根 一大把 一大把這樣子 那麼也看過他這個類似的做法 在這種情況 我們能瞭解到說 如果要這樣比較起來的話 反而藏傳他們更堅持-一部律這個做法 但是呢 堅持一部律 而堅持的又是小乘部律 他並沒有把大乘的思想-會入去解釋 他們認為那叫做忠於律法 但是對於中國人來講 那沒辦法忠於律法的 因為小乘就是小乘 你沒辦法旁通大乘的話 你有問題 為什麼呢 因為天台當時已經弘傳出來了 天台的認知是說 佛陀的究竟一法的教育-是究竟一佛乘的 在一佛乘的角度底下 無論大乘、無論小乘-都是一佛乘 換句話說 都用一佛乘的角度-來看待佛的一切教法 當然這其中包括戒律 聽得懂我意思嗎 聽得懂我意思嗎 所以說戒律不能夠-置外於一切理論之外 但很明顯的 我親自這樣跟西藏他們談過 西藏喇嘛們談過 重律的比丘們談過 我發現說他們 札西崔林呀-我想起來了 然後也透過翻譯呀 他問了一些我們這邊的做法 那麼我也聽聽他們的看法 那麼他是執行秘書長嘛 那麼我知道他很用功 那麼談這個事情的時候 他們就完全的分開 換句話說 他們的祖師並沒有一套思想-告訴他們說 大乘是籠罩一切的 包括聲聞法也應該-用大乘角度給予會通 他們完全沒這觀念 所以他們一直以保留-原有小乘的風貌而沾沾自喜 在我們來看-那樣是窒礙難行的 但他們可沒感覺這樣 然而事實上呢 事實上他們會遇到問題的 最明顯的問題就是說 他們也要剃度女人 然而他們號稱女人的-比丘尼戒法已經失傳了 因此他要從外面-來引入比丘尼戒 那請問他們怎麼引入 全世界只剩下說一切法藏部 也就是中國的法藏部-有比丘尼 那請問他要不要引入 他一直在問我們北傳人 問海公說 那麼這個比丘尼的傳承-你們中國有沒有失去 我後來乾脆就跟他講 我們有失去或沒失去-跟你們的問題沒有關係 就算我們的沒失去好了 我們的比丘尼-受的是法藏部的戒體 你們如果堅持是-說一切有部的戒體 你們如果不用大乘來會通 那你們的戒體是色法 我們說一切有部 我們不是說一切有部 我們是法藏部 法藏部的話-它認知的戒體是什麼呢 是非色非心 那這樣的話-我們二部的戒體認知不一樣 那你要從我們這裡-再引比丘尼種 我請問戒體不同、認知不一樣-實踐也不一樣 那你們的比丘尼-是要誦《四分律藏》呢 還是要誦你們的-《說一切有部律》 如果誦成《四分律》 因為她受的是合法的 因為她來漢傳受嘛 漢傳都是受她《四分律藏》-四分羯磨 合法的 可是這樣你們西藏-比丘跟比丘尼 誦的是不一樣的戒喔 更何況你們這樣接受嗎 你們大概不會永遠讓你們的-比丘尼來我們漢傳這邊受吧 那下一回 當你們的比丘跟比丘尼-要二部授比丘尼戒的時候 我看你怎麼授 比丘尼是 戒體是法藏部的非色非心 那麼比丘的戒體是所謂的色法 你們二個不一樣的戒體 那授起來是怎麼回事 那麼我就提出這樣的一個疑問 那麼私下跟他們談的時候 他們不太知道這個問題 不太認知這個問題 那我就跟他們講說 這事實上是部派佛教-一直談著的問題 一直在談的問題 可見他們也會有問題 他們執持一個部派 執持一個部派也會有問題的 因為執持一個部派 到底他們要恢復-比丘尼種的時候 要從那裡恢復起 戒體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呢 這是一個問題 凡此之類 我們可以看得到全世界 南傳國家堅持一部律 西藏也堅持一部律 日本沒有戒律 韓國恐怕只剩下-授比丘戒這種表相 學習比丘戒的-恐怕也很少 也有跑到台灣來-要去學習比丘戒 結果都跑到研究所去了 怎麼那麼愛讀書呢 我想不懂 是這樣子的 他當然也學不到呀 上次有一個比丘 韓國比丘來 一個會講中文、一個不會講 那麼他就跟我訴苦說 他是要來自由中國-學那個比丘戒的 結果都沒得學 讀了那個研究所-根本就沒在教 我說那就自己看了 就跟他講一講-這樣 他也好像聽得懂 也好像覺得是可以解決-或不可以解決 我不清楚 那就韓國也沒有 所以全世界-只剩下中國是南山律 而南山律是綜合各部律-以南山為主 這樣子的研究法 這最適合未來的時代 為什麼 第一、教理上本來大乘佔優勢 這是事實 無論那些西洋人怎麼樣-研究佛法、研究原始佛教 或者是日本人怎麼研究 他們最後不碰大乘佛法則已 要是他敢碰 他一定要回小向大 因為大乘佛法太豐富了-太完美了 那麼只要你一碰了 你非得要有一佛乘的概念不可 所以天台教法永遠要為-世界人類所接受的 世界的佛教徒所接受的 因為它的思想-符合佛的大乘的根本義 那麼如果你相信這樣的話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說 天台本來就認定-大乘佛法可以看待一切 那相對的 大乘佛法應該-能夠看待聲聞佛法 也就是應該用大乘的角度-來看待聲聞佛法 這也就是南山用的方法 這就是一種精神主義-懂嗎 而全世界-誰完成了這個動作 誰做了這個工作 誰做了這種大乘融合小乘-的工作呢 或者是說把小乘戒律-用大乘的眼光來給予會通 誰完成了 全世界沒有人完成 只有南山律師完成 到現在也是 可以說目前是空前 我看也是絕後了 我看也是絕後了 今後沒有再有這種人才了 因為人根愈來愈陋劣 像這樣講下來 南山律學的弘揚 可以說是世界級的弘揚 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各位這樣了解了嗎 那麼這段話就提到這裡 有這樣子的意涵 我們接下去看 而最重要的是 這種綜合各部律法的-融合性格本身 正是戒律精神主義的最佳寫照 這裡我要提出來就是說 他以一種大乘的眼光-來融攝聲聞律法 這在聲聞律法本身來講-是不可能有的 是也不接受這個態度的 然而南山律這樣做了 請問他怎麼敢 他就是動用了精神主義 他認為戒律的精神-本來就應該這樣 他就這樣認定了 他就這樣解釋了 所以他自創一個圓教宗 原始佛教裡頭只有二宗而已 戒律方面只有二宗而已 一個是什麼呢 一個是假名宗 一個是什麼呢 一個是實法宗 一個是假名宗、一個是實法宗 是這樣 只有二個宗而已 他又另外提一個 實法假名之外-另外提了一個圓教宗 那很明顯的他已經 要講說不尊重律師的解釋 南山律師就是第一個 南山律師他自己開創了-另外新的一個 所以從這個立場上來說 那不是精神主義 不然是什麼呢 他依著戒律的精神-大乘的精神 來將聲聞的律法-做另外一種開展 坦白說 當我把這個想法-跟西藏人講的時候 西藏人根本不接受 他說那是你們祖師講的 那你們自己的人講的 那不是佛講的 那我們來看呢 哪裡不是佛講的-那就是佛講的 因為佛陀在 又透過天台的立場來認知的話 佛陀就是這個意思 那因為既然這樣子的話 佛陀既然是這個意思 那他運用佛的意思-再來解釋聲聞法 本來就應該的 為什麼 因為聲聞人不懂大乘嘛 所以他不能會通嘛 那你今天還隨著小學生-來研究小學的數學 我不如用大學生的微積分-來看小學的數學 我看得更深入呀 這樣各位了解嗎 所以南山律師本身就是一個 最佳的戒律精神主義的-一個模範 雖然在世界上來講 他大概不被其他部律的人-所接受 然而我們自己接受 我們可以接受得很好 好! 律祖在《行事鈔》-〈敘緣發起〉中即云 他就講了這一段話 他說 今立《四分》為本 若形式之時 必須用諸部者 不可不用 聽到了沒有 這就是他精神主義的-另外一個表現 的另外一個表現 一個是就戒體上的一個發揮 另外一個是在什麼呢 以《四分》為本-援引他部律這個概念 他甚至於說 今天我以《四分律》-做為形式的根本 但是結果真正在形式的時候 必須要用諸部律、他部律 因為《四分》沒有文 要用《四分律》以外的-其他部律的話 那麼我應該要用 而且他嚴格的說-不可不用 我告訴各位呀 南山律師寫這部律的時候 寫《行事鈔》的最早年齡-是在三十一歲 後來在五十幾歲-又重新改了一遍 我不曉得這段話-是他五十幾歲才改的 還是在三十一歲時候就寫的 如果是在三十一歲所寫的 那我可以告訴你 那一定不是南山律師-自己敢這麼說的 因為他已經跟智首律師-學戒學那麼久了 他呢 不敢在他剛學完戒律-就敢講這種話 很顯然當時的律宗的人呢 搞不好已經有這種概念了 他的師父已經有這種概念了 所以他才敢寫這麼嚴厲的說-不可不用 這第一 第二 如果那是他五十多歲-的修正之後才加進的文字 那代表著他對大乘的研究-跟對戒律的研究 有了更加自我的篤定之後 他才敢寫這句話 這樣懂意思嗎 我們不知道-他真正什麼時候寫的 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他接受、他認定 他覺得必須引用他部律 那如果是這樣的話 如果是這樣的話 我就有話來對一些-所謂南山形式主義的人講 有人他完全不用-中國佛教那一套 他甚至於拿了金錢也不說淨 他的理由跟我這樣講 他說我學南山的 南山裡頭沒有說淨這回事 這個說淨-這是《說一切有部律》的 我只學南山 南山是依《四分》 《四分》裡頭沒有說淨 拿錢沒有說淨 所以我也不說淨 這樣對不對呀 他明白的講嘛 形式之時必須用諸部者-不可不用嘛 對不對 那這樣的話 你明明今天的比丘就是要拿錢 你也在拿錢 那你能不說淨嗎 那你當然會質問我 不然如果照你這樣講 南山為什麼不把說淨法-列入〈隨機羯磨〉當中 因為南山沒看過-《說一切有部律》呀 他要是有說-依著他這種精神的話 他就會把它列入呀 就這麼簡單呀 你要學南山的精神嘛 你不能只學南山的語句呀 南山精神可以更擴充的運用嘛 當時他只用四部律 沒有《說一切有部》 因為《說一切有部》在什麼 是義淨三藏所翻譯 很奇怪!說得很累-這個麥克風很麻煩 南山律師呢-當時寫這個《行事鈔》 不!不 他在世的時候 這個義淨三藏根本沒出世嘛 對不對 他還沒有翻譯回來-這個《說一切有部律》 他怎麼會看到-對不對 這樣就知道了 所以現在有了-你當然就拿來用呀 好吧!不然你就持金錢戒好了-你就不要摸 對不對 你既要持-你又要拿錢 那你就要說淨嘛 那就這樣簡單 好!就是這個意思呀 所以說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呀 所以不要再執持南山有說沒說 要用南山的精神來用 此中戒律精神主義的內涵-已昭然若揭 這一段話就可明顯地看出來 如此說來 所謂對戒律精神主義的關注 無寧說也正是-對南山律學精神的關注 換句話說-你注意著精神主義怎麼實踐 其實就已經在實踐-南山律學的精神了 南山律學精神是一種-戒律主義必須動用的 具有精神主義的內涵 這是今後發心想對中國佛教-戒律提升付出努力的人 所應該留意到的 各位這樣了解嗎 那麼好 既然今後中國佛教戒律的提振 也應該關涉到南山律學的-精神主義內涵 南山律學有二個內涵都有 南山律學很注重形式主義 但是它也有精神主義 換句話說 關注南山-你不能只關注形式主義 你還要關注它的精神主義 這是前一段文所說的 現在接著 然而具體的問題是 南山律學的精神主義在哪裡呢 這點你就得要去注意了 要如何確實無誤地-將之萃取出來 因為也唯有徹底而深入地-把握南山律學的精神內容 我們才有機會正確地-依循著南山的尺度 在未來如法地運用-戒律的精神主義 對不對呀 是不是這樣子 也就是南山的精神是什麼 你要把它研究清楚 你清楚了之後 你才會知道南山的精神主義 戒律精神主義是怎麼樣 戒律形式主義是怎麼樣 那麼你瞭解南山的-戒律精神主義之後 將來你在你新的生活-不同的生活環境當中 你要活用戒律的時候 你才知道怎麼依著-南山的精神主義來活用戒律 這就是精神主義依著-南山律學的精神而有所發揮 因為精神主義誰都會講 對不對 你精神主義也不能夠隨便用的 你要依南山的精神來用 你不可以依你自己的-精神主義來用 依著你自己的精神主義來用 那好了 就會有人提倡說-晚上吃飯是可以的 要改戒律 要加個條文 若比丘非時食者某某罪 那麼呢 這個除時因緣於此者-遠行來時、做法會時、生病時 哇!什麼話嘛 他自己編戒律 你看看!這無恥之甚 還沾沾自喜說-這是他的戒律改良 這無恥 這絕對不可以這樣做的 絕對不可以這樣做的 你就犯戒嘛 你就懺悔嘛 你既然做一個佛教界領導人 你怎麼可以隨便做這種事呢 絕對不可以 那麼這就是所謂的-濫用精神主義 我今天提精神主義是說 是在南山的軌範底下-運用精神主義 我們必須這樣講 懂意思嗎 所以我們必須瞭解-南山律學的精神 在未來如法地-運用戒律的精神主義 以完成什麼呢 不!不-前面一段話 因為也唯有徹底而深入地-把握南山律學的精神內容 我們才有機會正確地-依循著南山的尺度 在未來如法地來-運用戒律的精神主義 不然會不如法地運用-戒律精神主義 我有遵守戒律的精神呀 但是我要為時代而有所改變呀 這誰都會講的 是不是這樣子 誰都會講 那麼呢 所以如果能這樣了解的話 在未來呢 以完成什麼呢 能夠這樣運用精神主義 才能完成契合時代的-戒律弘揚 否則仍極可能走上-食古不化的老路 這是弘揚南山的人-的食古不化 可是也可能-這裡要補充一下 也可能會走向過度的-開放精神主義 這隨便你改了-你懂嗎 這樣也不行 也可能會走成這樣 那不是很荒唐嗎 對不對 走成過度的開放 開放而沒有什麼呢 而沒有限制的精神主義去 那隨緣濫開-聽得懂嗎 變成隨緣濫開去了 因此關於如何理解-並發揚南山律學的精神 因為發揚了南山律學 你就能夠運用南山律學的-形式主義跟精神主義 來活用戒律了 那麼這樣子就成為今後戒律-現代化弘揚的一項極為關鍵 跟極具挑戰性的問題 各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學南山-不能只學南山的形式主義 看他的南山三大部而已 還要學南山的精神 而南山的律學-重點表現在《淨心誡觀》 還有《釋門歸敬儀》 簡單講就是這樣 這樣懂意思吧 好!那麼這樣瞭解了之後 我們下一段文 南山律學精神主義的正確把握 南山律學精神的把握-既有如是的重要性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正確理解 南山律祖的律學精神呢 就其律學著作中-加以探討與耙梳 固然必然而明顯的方向之一 我們去了解南山三大部 當然也多少能了解-南山律學的精神 我們承認 但是 卻不是理解-南山思想的唯一方法 古來弘揚南山律學的途徑-已如前述 大抵依於南山律著的內容 尤其是南山三大部-規格而闡釋與發揮 此一方式當然無可厚非 可是一再地局限於這個方向 卻也有過度窄化與定型化 南山律祖之性格與思想的弊病 這我已經前面說過了 畢竟那是他早期的思想的結晶 而且專注於戒律 問題是專注於戒律-不能把戒律學好 必須廣泛地學其他-再來學戒律 這樣才會把戒律學好 尤其是學南山 不應該只學-南山戒律方面的專長 應該學南山的完整的心靈-完整的僧格 這樣才能把南山律學好 各位聽懂這意思嗎 這是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在這種片面理解南山的方式下 道宣律祖被狹隘地定型為冷寂-冷漠、寂靜、刻板 而幾乎與世無涉無爭 好像他只是天生-來示現持戒而已 對於佛教中的其他事務-一概不予關懷和理解 甚至你都感覺不出來 他是一個了解教典的人-或者了解教法的人 甚至於你會覺得他對-教團的弘揚跟佛法的弘揚 是毫無感情的 冷感的 你以為這樣嗎 所以你就把他想像成-他住在終南山的茅蓬裡頭 這個每天呀 就是在那兒誦經、研究戒律-什麼事不管 也不去注意教團的興衰 也不剃度後來的人 也對於佛法的傳承沒有熱情 你是這麼認為的嗎 很多人就是這樣認為 然後他去持戒的時候 他就持成這個樣子 他就以什麼事都不管為清高 他就變成這樣子 你懂意思嘛 什麼事都不會-為有道德 笑死人了 怎麼可以這樣子呢 但是他說南山就是這樣呀 南山律師就是這樣呀 因為南山律師三大部裡頭-根本沒有表現出其他東西嘛 就只有戒律而已 而學到後來 你也覺得 我只要懂戒律 我就是有道德的人 我就是有修行的人 是這樣嗎 是這樣嗎 你研究了《淨心誡觀》 你看看他所寫的《廣弘明集》 收集的《廣弘明集》 你看看他寫的《高僧傳》 你就知道不是那樣 你看看人家寫的-很多的僧傳的內容 還有文字 你看看他怎麼教導慈忍比丘 那種熱心剴切 與其說他是一位律師 你倒不如說他是一位長老 殷勤教誨後輩的長老 你應該這樣去體會呀 你才會體會南山的那種 那種溫潤的那種精神 那種完整的僧格 各位這樣懂嗎 從而將律祖虛擬化成 深藏山林、不食人間煙火的-冷峻律師形象 這種不食人間煙是怎麼樣 是瓊瑤小說底下寫的那個樣子 幹麼呢 要出門-有人幫你開車 要吃飯-有人把飯送過來 那麼呢 要持戒-有人幫你把東西準備好 有人幫你把衣服點淨好 有人幫你把這個弄好 你要持戒很容易耶 這樣子呢-一塵不染 要買東西 你只要講一句話-人家就去替你買了 準備得非常好 你也不用管其他 你當然不用拿錢 對不對 這樣不食人間煙火 你一個人持戒-多少人來護持你 你想想看-戒律是這樣持法的嗎 那要真的這樣持法的話 那戒律也未免太假了-而且也太沒有實用性 戒律-只是讓一個比丘 一個人生活-他都能實踐的了 這樣才叫做戒律 雖然事實很難能做到這樣 光個飲食-你就得自煮 那麼這就很難持得好 但是在原先的聲聞戒法的精神-本來就是如此 所以你不能夠深藏古剎-不涉世事 這樣叫做持戒精嚴呀-不是這樣子的 當然也不是整天跟大眾混 就叫持戒 當然也不是 我說應該是一種-自然的一種平實的生活 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 他過的是一種又不離眾生-又遠離眾生 住在郊區-但是又不完全不跟眾生有關係 雖然跟眾生有互動關係 但是又不是跟現在那些-所謂行菩薩道的人一樣 盡做一些世間法的事-而沒有修道 他又不是這樣 所以佛陀的進出 跟出世跟入世之間的拿捏 是捏得非常好的 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學這樣呢 而這樣子的持戒-是不是更實在呢 那麼呢 在這種圖像底下 不少南山律學的追隨者 總在不知不覺中 走入了戒律的象牙塔中 什麼樣的象牙塔呢 他們對於律學的解釋-一切從嚴而判 最嚴的-愈嚴愈好 初學戒律就是會這樣 總覺得戒律判得嚴-才表示我的功力高 我持守得嚴 是這樣子嗎 戒律本身有開遮持犯 而且有一些時代的因緣-你必須替大家考慮 而不考慮時代、因緣-與根器的差別相 時時以嚴持戒律的形象為己任 這也就罷了 但是在心理上-極滿意於這樣的形象外表 而忽略了自然與平凡的-這種修道氣質 自然與平凡-其實就是佛陀當時修道的氣質 他即使現神通-也是自然流露 他不也是為了顯異作怪 現在有一些顛倒人還說-哼!你要把道、證量拿出來看 證量是什麼 證量又不是女人的身材 也不是男人的銀行存款 可以拿出來量化的 可以拿出來給人家看的 你不覺得講這種話-是顛倒之甚嗎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很愚痴-是不是呀 所以一個出家人 一個有道的人 他隱藏自己都唯恐不及了 何況還拿證量來 所以修戒律的人 持戒要持得-毫不讓人感覺尷尬 毫沒有一點點火味 毫沒有一點點刺激性 這才是持戒的人-一個更好的態度 這自然平凡 他們對於環境的選擇與安排 也絕對以戒律的條件為前提 去到那兒 要這個、要那個-要求這個要求、什麼的 但是這也就罷了 但是如果存著一種傲慢的心-來要求 那就太不適當 適當的要求應該是可以的 不過盡量不要跟在家人吃飯 不要跟女眾一起共桌吃飯 盡量住在女眾的界外 盡量這樣做 有能這樣是最好 這樣子 對於不合戒律條件的地方-從來不考慮前往 像這樣就有點不對了 是不是 它那裡沒戒律-才需要你這位律師去呀 去給你弘揚呀 你又不去 你說那裡會讓你犯戒 所以為了持守你的戒律-所以你不去 唉呀!你真是標準的持戒之人 但是你不是大乘人 是不是呀 當然我這個話也會有語病 讓你以為實踐大乘-一定要犯戒 我可沒那個意思 我是說 如果非得要去弘揚佛法-在那個地方 而有一些戒律-真的持守起來很難的話 那你還是要勇於自己去犯 不然怎麼辦呢 你為了弘揚嘛-對不對 你去美國試看看 哦!就知道了 很多地方-你沒辦法完全這麼持戒的 並不是每一天背著三衣-穿著三衣、拿著缽吃飯 或者早上不吃、晚上不吃-中午吃很多 這樣子就叫做持戒的 肯定不是這樣子而已 有很多很多的內容跟用心 這更是戒律的精神 在這種情況 或必定要提出-合於己意的改進要求 以免妨礙了戒律的持守 而絲毫不願意合光同塵地-與眾生共處 像這樣子就不太很好 那麼對於教團中的公共事務-或他人的弘化事業 乃至於世間的一切事物 他們不是不屑一顧 要不就是不屑一顧 他們認為那是世間事 那不是出家人該注意的 要不就毫不關心 似乎若不如此-對世間冷漠一下的話 那就無以表現持戒者的-淡薄名利與精進向道 這樣你懂意思嗎 我就真的遇過這類的人 他們就以一副那種-世間什麼事都不要知道 這才是有道德的 這是我們師父教的就是這樣 其實你注意呀 這些人其實是無知 對社會事物的無知 以及對於公眾事物的無知 他無知而無以自立 他就只好轉成說 嗯!不-我們應該這樣才是有道德的 無知而轉成傲慢 那如果是這樣-就是自欺欺人 那就更可憐了 我想戒律不是這樣子的 再來呢 他們一向安居於-戒律的保護層裡頭 就像戒律的貴族一般 在沒有任何境界逆緣的考驗 以及凡事皆有專人安排妥當-的情況下 從事所謂持戒 他們一再地從戒律的文字堆裡 討尋、比對那種純理論的-戒律知識 並以能為人解答律學的疑難 儼然成為律學的權威為滿足 你看看 初學戒就很容易落成這樣 對不對 那麼對於那個-不能幫助他持戒的環境 他就很懊惱 很不以為然 他就很有要求、很有微言 那講到後來-就講了一堆是非 那人家就覺得 一人持戒-眾人遭殃 就變成這樣來了 所以這種心情呢-我們應該要避免 相信各位已經避免了 而忘記了戒律的本意 原是一種讓我們-能在一切不方便持戒 而不是他人對你保護好 為你保護好-的現實生活中 時時保持清淨、覺照 與向於無我的一種僧行軌範 與修持的善巧 戒律是這樣子的 戒律不是一堆人幫你弄好-環境顧好 這樣叫做你持戒 這樣持戒有什麼了不起 這樣你要在一堆男女的環境 甚至於惡劣的環境 你還能悠然自得的持戒 你還能夠警策你的內心 你還能夠即使是戒律的形式-做得不太好 你內心還能很警策 這樣的持戒 你不覺得更活潑-更經得起考驗嗎 躲在象牙塔裡練劍 不如到武林大會上-去跟人家比劍 你那個劍術才能夠進步 你躲在象牙塔裡頭 按照那個劍訣在那兒比劃 你沒有真正實戰的那個經驗 你說你的律學、你的持律-會有多大的精進、堅持 我看也很難 所以我對於男女 我出家這麼久 說實在也驚濤駭浪 尤其男女的事情呀 尤其在外面弘法 有這種問題 但是就剛好是清涼寺的六年呀 都在男女共住的道場 讓我就近觀察體會理解 再加上過去的經驗 以及講了二次《愛道經》之後 讓我覺得在這些-充滿男女交葛的這種環境呀 我很厭離-但是我也不害怕 我也不會不知道怎麼自處 那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我也知道怎麼處理 那就是什麼 你走到了那種-惡劣的環境去磨練 很多男眾在出家前-也沒交過女朋友 也沒跟女人談過幾句話 出了家之後又被教導-要遠離女眾、專心學戒 弄了半天 將來比丘尼跟他講話 他就臉紅脖子喘 哈哈!心跳加速 弄了半天 這樣反而是不正常的 而且是一種什麼呢 是一種 是一種妨礙僧尼正常關係的-一種障礙 你就把他當作是一個怪人嘛 不要講話就特別有心理反應 那就不對 像這樣子就是一種 我說過-在象牙塔裡持戒 就是這樣子的 就失去了那種善巧 失去了一種內照-跟一種向於無我的這種規範 那麼這類人似乎也忽略了-對於戒律的理解與持守 是必須透過現實生活中-各類情境的歷鍊與考驗 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 這樣你才知道-戒律應該怎麼去實踐嘛 才能趨於什麼呢 趨於真實、踏實與成熟-的這樣的事實 躲在城堡中練劍-而不去投入真實的戰場 除了攬鏡自憐-增長自愛的無明以外 如何能成為一位真正的劍客呢 這是一種比喻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持戒本來就是要在-做事當中學著持戒 不是什麼事都不幹 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全部看到的是持戒好兄弟 這樣子叫做你持戒 不是的 所以採取一種閉關自守-的持戒政策是不對的 一個道場也不應該、也不適合-也不必要這樣子 尤其環境已經這麼開放了 你要關人-把他關多久呢 對不對 你就自自然然地讓他去面對 該做事-你就去做事 該應對-就去應對 是這樣子的 這種偏頗的學戒與弘戒態度 無寧說正是對於-南山僧格與律學精神之解讀 不夠精準與完整所致 你這樣會造成-對南山律學的不瞭解 對南山律學怎麼實踐在生活上 你過度的理論化-僵硬難變通 不瞭解他的精神的那種意涵 那以上這段文-這樣大家瞭解 接著下一段 全僧格的戒律弘揚 我們說這樣不對-那麼到底怎樣才是對的呢 簡單的說 就是對南山的完整僧格-給予理解 那麼這樣你涵養出-你有一種完整的大乘僧格 既有熱情-也勇於任事 也精進持戒-而善巧利益眾生 而又能夠什麼 警策自己的身口意 形式主義跟精神主義並用 大乘佛法跟聲聞戒法-融合為一 那麼實踐一種 大乘比丘勇於任事-荷擔如來家業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這種大乘的自在的風格 這個無非就是我們底下這段文 真正要提的所謂-全僧格的戒律弘揚 你有了這種僧格 你來弘揚戒律 絕對不會是小家子氣 只看到犯與不犯-這麼表面的東西而已 有時候你們會問我 甚至有人會問我說 上次我去法住師那邊呀 他們在開光 不是開光-是灑淨 吃飯的時候 都是比丘 他就問我說 要不要搭衣 我們剛做完法會-午供完 我就想了一下 好!搭衣 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想一下 那應該就是 那我就說搭衣-這樣不就好了嗎 我要想一下是說 我會不會讓現前的這些人反彈 是這樣的 我甚至於還想說持缽呢 但是我在想-一定有人會反彈 所以我只講到說搭衣吃飯 有居士在 尤其我們在佛前吃飯 我就請他們搭衣 那因為那裡我戒臘最高呀 那都是南普陀的 要不然就是跟南普陀有點關係 要不就是以前我的學生 當然我講搭衣 他們還好能接受啦 但是如果我再進一步要求持缽 恐怕人家就反彈了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有時候出外吃飯 我也不太敢要求大家持缽 主要的原因是 怕到時候放在那裡餿掉、臭了 大家帶出帶進會臭 再不就是 要去給人家洗碗的時候 要跑到人家浴室-或者跑到那裡去洗 那一堆人大家都要去洗-就在等呀 那洗得又不乾不淨 弄得人家髒髒的 讓人家起譏嫌 所以像這樣子 有時候是為了你在外的那種-習性上的不存在 或者周邊環境的不適合 使得我們有些實踐上就顯得 算了!那就不要講-隨緣好了 有時候會這樣 像這一些就是-你本來很注意精神主義 哦!你本來很注意形式主義 但是你還得要去考慮到環境 所以這就是精神主義的運用 你活潑了嘛-你寧可去懺那個小罪 你都不願意說怎麼樣 造成了有些人-過度的煩惱或譏嫌 等到環境慢慢愈來愈成了 或者你的什麼呢 你的僧格、你的行為 已經愈來愈容許你-要求愈來愈深的時候 或者你周邊的人愈來愈能夠-實踐得更深刻的時候 那我想-那個時候就可以了 各位這樣了解嗎 這是一種循序漸進的-一種精神主義的實踐 我想這就是全僧格戒律弘揚的-一種實踐方法 他不會躁進-但也不會放任、不改變 然而不會過度的形式主義-但是絕對注重形式 但是有時候會參考周邊環境-而給予精神主義的融通 我想是這樣叫做戒律的弘揚 是這種 全僧格的戒律弘揚-應該是這種方式的弘揚 各位這樣了解嗎 好!我們這一段文 下一次我們再來把它讀一下子 好!我們今天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