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5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上到序文的第六頁-後面一段 那麼我們說到說 長久以來 好像弘揚南山律學呀 都總是有人呀 但是呢 都讓人感覺是教內的少數分子 那麼因此呢 代代都好像都有這個-所謂的南山孤臣 這種情緒存在呀 可是我們就存疑呀 這個戒律-本來就不應該獨立成宗 那現在不幸已經獨立成宗了 那結果又 又變成 這個宗又不興 又不能給其他的人來接受 那麼少數的那個 這個南山律學的弘揚者呀 沒辦法負責這個當代 那個時代 淨土宗的一個 不 南山律宗的一個 大力的這個弘揚 讓人感覺到 好像這個南山律學 永遠只有少數人能夠弘揚-能夠實踐 這段文主要是這樣 那麼我們最大的質疑就是說 怎麼可以這樣呢 南山律本來就是 再怎麼說-已經最符合中國人的需要了 也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了 因為它已經綜合了 有所本-而且能綜合各部律 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樣子的 戒律的這樣子的弘揚方式 照說既符合時代需要 而且也是我們中國祖師-自己所整理的 那這樣還要變成獨立成一宗 而獨立這一宗-還要是少數人才能弘揚 也就是這個宗 都是少數人在那兒荷擔 那你不覺得這簡直-中國都快沒戒律了 對不對 你說叫中國人-再去研究什麼五分 十誦 僧祇 那是不可能的 大家都受四分律了 那麼再去研究四分律的廣律嗎 幾乎也不可能了 為什麼呢 因為南山這樣經過整理出來了 都不會有人去研究 都變成是少數南山孤臣在研究 哇!那你說中國人-那還有哪些人能夠研究戒律呀 沒有了嘛 就只是幾個代表 我就說戒律竟然變成代表制 那就怪異了 你們中國有沒有戒律 有 在那兒 那幾個人在守 碩果僅存 這樣的話好像戒律-跟出家人生活關係是沒有關的 要有關 只是那些特別奇怪的人-在那邊守持 那叫做南山宗 所以說這不是很怪異的嗎 我想重點在提出這樣子 因此戒律也好 尤其是南山宗 這麼適合中國人 那就不應該只是少數人-才能研究 倒過來說那些少數人研究的 也不能夠被當成是-貴族一樣地拱在那裡 這樣子弄得雙方都不對 那個不守戒的人說 戒律是他們在負責守持的 他這個觀念本身就不對 那麼另外一邊呢 這個學習南山戒的人呢 自以為我就是-南山律師的代言人 像個貴族一樣的 好像你持戒是很了不起的 每一個人都得要應付你持戒-這樣似的 因為我是律師 那也是很荒唐 持戒本來大家的事嘛 那你持戒-難道別人就不持戒嗎 那持戒方式不太一樣 不能因為你持戒 所以你就身份特殊呀 佛門裡頭本來就是一樣的 而且各宗本來就是平等的 何況戒律是大家-都應該平等守的 我想二方面都要思惟一下 我想這一段文最主要是-暗含了這樣的意思 暗含這樣的意思 我們確實在民國以來呀-我們也看到 乃至於過去-我們有看到這樣子 那麼寫傳記的人呢 大部份有的是白衣 白衣他也不懂 要不就是 要不就過度的英雄崇拜 都把那個持戒-他就寫成非常的特殊高渺 高不可及 那弄了半天 那如果是這樣子的話 戒律可以高不可及到這個樣子 那其他人怎麼守戒呀 戒律應該平民化 應該根本就沒什麼好說的 要特別的說 那你就說-喔!他是學天台成就的 他參禪成就 他念佛成就 他修密成就 那還可以特別說 修法有特別-那各成宗派算了 你說戒律特別-那就很奇怪 照說戒律應該是-各宗都平等修持 沒什麼好特別拿來提說-他持戒很好 我覺得 當然現實真的是這樣 但是理想不應該是這樣 應該恢復成為一個-戒律本來就是出家人的共識嘛 但是我覺得過去或許難 因為過去知識不發達 那麼呢 佛法的流通不容易 佛法的流通不容易 那麼再來呢 這個出家人素質低 他能看懂書的機會也少 那麼佛法流通不容易 他沒有錄音帶呀 沒有錄影機 沒有什麼拷貝啦 沒有書 所以弄了半天 他學起戒律來-百般困難 沒人教-是百般困難 現在不同了 現在每個人差不多都是秀才 跟以前的人來比-差不多都是秀才的水平 對吧 有秀才的水平 大家都能看書 是吧 這第一 第二、都有錄音帶 第三、都有書 第四、南山律學的書-都傳進來了 而且都被整理了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在這種情況底下 它真的最有機會平民化 而我們就不要再老留在那個 民國初年乃至更以前-清朝、明朝 乃至宋朝 那樣子的戒律貴族型式 就不應該再這樣 我記得在上一堂課-還跟大家提到元照律師 元照律師他早期呀 他生命也是有經過成熟階段的 第一階段 他也是一樣 他專學南山 然後呢 然後批判念佛 他學南山同時又學唯識 他就批判念佛 然後呢 他很激烈地實踐南山律學 怎麼講 在宋朝時代 他自己去托缽 那周遭的人都說他這樣不平常 都說他這個人標新立異 他在當時靈芝寺的時候 靈芝寺之前住 好像記得是住大眾 還是就在靈芝寺 我是不太記得了 但我知道印象中是說 早期的時候 在僧傳裡頭寫 他不見容於僧團的 靈芝律師呀 我們今天認為他很了不起 那就在當時 他根本就不見容於僧團 為什麼 人家認為他太標新立異了 就這樣把他認定了 其實你看看現在有一些人 他看起來披著南傳袈裟 他好像在那兒托缽的樣子 你看!你看 不出我所料吧 沒多久 沒多久就跟比丘尼-雙宿雙飛去了 哈哈!就這樣子 你看 這搞外面的那個表相呀 你不落實在那個心性上 你為了搞表相 這個西洋有一句諺語呀 注意你的外表-將會失去你的內在 唉!一點沒錯 這也是人家外國人祖宗 外國祖先的智慧結晶呀 我再講一遍 那麼注意你的外表-你將失去你的內在 禪宗常常在歷史當中-批判戒律的 也是這樣批判的 也是這樣批判的 他就老覺得那些學律的人-裝模作樣 我在想學律-絕對不會是裝模作樣 再怎麼樣-形式主義是絕對需要的 你不能夠批評學律的人-裝模作樣 我很不能夠接受這句話 但是我接受禪宗這樣批評 因為確實是有人這樣子 戒律本來 戒律本來就得要裝模作樣 你不裝模作樣 你身口怎麼護持呀 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呀 當然要裝模作樣 可是 不能只是裝模作樣 你的心必須跟著改 這樣各位了解意思嗎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戒律本來就那麼平常到-應該平民化 它不應該 就只在裝模作樣-要不就是變成貴族化 過度貴族化了之後 就會有人拿它當作什麼 當作樣板 拿它當作貴族化的一個手段 然後就惹來一個律師之假名呀 要做律師-哪那麼容易 在古來來講-要通律呀 必須是廣誦廣律 能夠誦廣律 什麼叫誦-能夠背《四分律藏》 然後再來呢 通僧尼二部律 那當然是不在話下 那麼他誦律-不但是背戒本 他是廣誦廣律都全都背下來 是這樣子的 開遮持犯-他閉著眼睛都能夠清清楚楚 那樣子號稱律師呀 我在想 現在人根陋劣 要學的東西那麼多 那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對不對 所以說我在想 這一段文特別的提出來 它說呀 第六頁的最後一行 戒律本來是一切出家人的-身份與修行所依 如今卻弄得只有少數人-才能承擔、才能代表 這是意味著戒律的缺乏適應性 還是表示著出家身份的難修行 是到底哪一種呀 對不對 這難修行嗎 大伙兒不能持戒嗎 對不對 還是什麼呢 還是戒律沒有適應 沒辦法適應眾生的需要 不然怎麼變成只有少數的人-在那兒持呢 我想我提出這樣子的一個疑惑 固然律法深細而又時屆末法 人根陋劣不能堪任嚴格的律行 或許也是原因之一 也是原因之一 這個律法深細 末法時代 那個眾生的習氣重 對不對 不過你要說眾生習氣重 我記得這個話呢 在唐朝就有人講這個話了 唐朝就有人在感嘆末法了 你別說什麼 南山律師他就是唐朝的人嘛 他就感嘆說時屆末法 他的感嘆時屆末法 那咱們也感嘆時屆末法 問題是末法到現在 也不過才過了一千年 好了 對呀!南山律師-距離我們現在九百年 九百多年嘛 那這樣講下來的話 哦!一千多年 將近一千年 差不多將近一千多年一點 距離我們現在是這樣 他那個時候號稱像法末了 但有人感慨 我是指靈芝律師 靈之律師已經在感嘆說-那時候已經是末法了 那麼他距離我們現在-好像九百多年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 他感嘆末法 我們也在末法當中 可是問題是-末法還有九千年 那這樣的話 那未來九千年的人類怎麼走呀 你不能說你現在是末法 你就應該不能持戒 那你現在都不能持戒 那未來的人怎麼辦 那不跳河 是不是 是不是呀 所以我在想-這個話都講得太早了 末法-那是人在末 你不能末-你要持戒呀 對不對 在這種觀念底下 人根陋劣-不能夠堪任嚴格的律行 也是原因之一 好吧!那就算了 那算是原因之一好了 接下來 可是戒律畢竟是-出家人的根本依止所在 對不對 你不管怎麼說 我不管你末不末法 你終究是出家人 對吧!對吧 是不是 那你是出家人 你總要守戒吧 不然你算什麼出家人 這有人呀 這惡向膽邊生 竟然跟我這樣講 他說為什麼出家人不能行婬 我說戒律上說不能行婬呀 不然你還叫出家人 那法律上又沒有說-出家人行婬是犯戒的 法律又沒有規定我不能行婬 我說法律上沒有規定呀 是法律根本沒有規定-你要出家呀 你要出家 你當然要接受出家人的戒律嘛 那接受出家人的戒律 因此你要守不婬戒嘛 不然你就不要出家 那當然你要做世間人 當然你可以去行婬 你要行婬-你就還俗去好了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哪裡能夠說 法律沒規定說行婬是犯戒 廢話 法律也沒規定你要出家 你要出家 你要受十方的信施-就是因為你有戒 拜託 對不對 好了 現在不行 因為戒律是專門持戒的人守的 我們呢 我們這一群出家人 我們這群大部份的出家人 是不用持戒的 因為我們不是南山律宗的人 你看!有沒有這種話 笑死人 怎麼可以這樣呢 弄成那樣不行的 所以我們就說了 戒律畢竟是出家人的-根本依止所在 而且末法-也不過才剛開始千年而已 尚有九千年要過 對不對 那未來的人怎麼辦呢 你現在就不持戒了 那未來的人怎麼辦呢 你現在都可以說不用持戒 那麼九千年後的人 我們相對於他-就叫做祖師了 你懂吧」 你懂吧 對不對 就叫做祖師了 然後他們會怎麼說 他們說 啊!九千年前的祖師-都不持戒了 我們持什麼戒 你看看 你看看 你正在幫助未來的人墮落 所以無論如何 每一代都得撐下去 那麼每一代都有這種-撐下去的觀念 我想戒律就能撐得下去 對不對 難道戒律已該如此的衰微 何況佛是一切智人 佛是一切智人 然後呢 如果佛所制定的戒律 只經過二千多年就無法適用了 這個我說只經過二千多年 是依著這個 第一次、還第二次的世界佛教-這個僧伽會呀 在斯里蘭卡開的 他們用所謂南傳的算法 他們去計算 那麼今年後來大家就同意了 不然吵吵嚷嚷吵不完 然後就同意說-今年是二五四四年 今年是二五四四年 是這樣子 當然還有一些人呢 他根本不理會 他還在用什麼-三千多年那種算法 那個是全世界-只有中國人這樣算的 那個還是用什麼古書了 中國的什麼記載 那據說是有點問題 沒什麼證據這樣子 那我們就這樣講好了 就二千多年前呀 今年距佛入滅-是二千五百四十四年 那麼佛陀還能做 換句話說 經過二千多年就不能適應 老天呀 那這樣佛法 從正法到像法到末法 總共這一萬一千多年呀 一萬一千五百年呀 那麼呢 就算佛法早衰五百年 正法早衰五百年好了 那也是一萬一千五百年 那才過前面半段而已呀 那這樣就不能適用 那佛陀還能叫正遍知、明行足 還要你來講隨方毘尼-到處改嗎 這個用邏輯想一想也知道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說呢 如果出家都難修行 那倒過來-我們再問剛剛那個問題 如果出家都很難修行 因為持戒難持嘛 那麼換句話說-出家就難修嘛 對不對 出家一定要修戒律 那麼結果戒律難修-不就等於出家難修嗎 那這樣佛陀幹什麼-勸我們出家呢 要我們我等凡夫示現出家修道 乾脆在家修不就得了 是吧 如果產生自漢傳佛教-的南山律學 在中國都失去了-適應性與親和力 是不是 南山律大家都學不來 那我請問你 還有哪一種律法適合被-漢傳佛教的出家人所持守呢 對不對 這我剛剛開宗明義就問了 這是一個嚴肅-甚至於是嚴重的問題 各位呀 所以你不學南山-好了!你可以學別的 但是你學出點成果來吧 現在呢 我們說我們不能學別的 但是呢 南山我也不能學 那太難了 那交給持律的人去學吧 如果你還有這種觀念 我說-錯了! 你不應該再有這種觀念 不應該再有這種觀念 那到底是怎麼樣子的觀念呢 總而言之 戒律不能夠再少數化 學習不能夠再貴族化 不能再祖師化 它應該平民化 它應該廣泛地流通化 好!那麼我們下一個標題說-「戒律的精神主義」 現在跳到戒律的精神主義來談 從另一方面來說 如今時代已全然不同於佛世 各個佛法流傳地區的生活方式 亦已產生極大的差異 再加上佛法與中國-固有風俗文化的互相影響 其他地區的佛法-也有類似的問題 什麼叫做各地區的-風俗文化互相影響 你比如說 對中國人來講 中國人沒辦法偏袒右肩 不要說 不要說女人不適合偏袒右肩 在外面走很難看 這男人偏袒右肩呀 都會受到騷擾 尤其現在同性戀很多 都會受到騷擾 何況在中國早期 不要說早期-現在也是這樣 打赤膊在街上走 乃至國外呀 我們說那是番人才會這樣 中國是文化之邦 怎麼可以露體在外面走呢 所以偏袒右肩 在印度的風俗-那是一種什麼 莊嚴、恭敬 還有光著腳丫子也是一種恭敬 在中國那恰恰好是什麼呢 恰恰好是無禮 對不對呀 這拖著腳丫子是無禮 你看中國傳統 我們現在還修正一下說 不要求穿僧襪 那麼你看看傳統一代 尤其那個住禪堂的 唉呀!他一出門呀-一定長衫外加僧襪 他覺得穿僧襪才莊嚴 我當然也理解-穿僧襪比較莊嚴 但是呢 我是走中間路線的 我在想-唉呀!僧襪 佛陀-顯足才是莊嚴的 那現在我不顯足 起碼我就不要穿襪子 然後我穿僧鞋-這樣總可以吧 我走中間路線 這樣還有個好處 少了那些洗襪子的麻煩 還有這種好處 那這是笑話 但是事實就是變這樣子 對不對 中西文化的不同吧 還有再來 在印度四十歲出來修道 修道就不能夠自己再過-自己的經濟生活 應該去托缽 應該跟人家乞討 乞討是應該的 而施與別人飲食 在印度也當作是一種-應有的美德 但在中國-也是相反的 中國人認為跟人家乞討 那簡直是祖宗八輩子都沒臉了 對不對 一定是祖上不積陰德 才搞得你必須跟人家乞討 這第一 第二呢 在社會上是絕對沒有地位 不管任何理由 弄了個半天 你看看 你修道人呀 你說你要行托缽生活 難上加難 再來 中國大乘佛法特別強調吃素 南傳國家根本不強調吃素 好了!好了 不強調吃素 所以大伙吃什麼-我們跟著吃什麼 這樣托缽就顯得容易多了 對吧!走到那兒-吃到那兒 好了!現在你吃素 你現在看看 你去恆春街頭轉一下看看 你除了能夠固定去-那幾家素食館去托缽以外 我看你要去跟誰托 對不對 你頂多托白飯外加萬家香醬酒 你只能托這樣 你吃它那個蔬菜 蔬菜都是炒豬油的-我告訴你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還是他剛炒完那個牛肉 放一點蔬菜下去一起炒 然後揀一點蔬菜給你吃 這叫做肉邊菜 你敢吃嗎 嗆都把你給嗆死 尤其吃素吃十幾、二十年了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還是你吃得更有味道 那這樣未斷肉食 是不是這樣 這也不對 是不是 舉凡這一類-都是一種文化的衝擊 使得你的生活-真的沒辦法跟佛陀在世那樣 那麼再進一步的講了 像在印度某一些地方-都可以脫著腳丫子 但是在南印度 那個德干高原 那種大沙漠的地區呀 瓦礫遍地呀 石礫遍地呀 那個連常常一向-脫著鞋走路的比丘呀 都會把腳割破 當時沒有所謂的涼鞋 沒有所謂的HANG TEN 什麼什麼休閒、便鞋、皮鞋 那個時候他們還是得用-皮革來做鞋子來穿 還是請教了佛陀 佛陀還是可以接受的 佛陀還是順從他們的需要 讓他穿皮鞋 這個時候我們再倒過來看西藏 西藏那些喇嘛們 要不穿皮鞋 大部份都是穿皮鞋 對不對 你知道為什麼嗎 因為他們地方冷呀 乾燥呀 那個冰踩在腳底下-像刀子一樣呀 要不就滑倒 要不就黏著腳皮呀 你不讓他穿皮鞋 你看他怎麼過生活 是吧 是不是這樣子呀 像這種都是 那已經甚至於不再叫做文化了 而是地理環境所受成的影響 地理跟氣候所造成的影響 舉凡這一類 你說戒律可以完全 完全沒變動嗎 所以你看看 我們的袈裟經過改良-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我們平常沒辦法再穿袈裟了 我們只好穿所謂的唐朝-漢朝留下來的那種衣服 那叫做僧服 一直流傳著 我們沒有改那個樣子 我們出家人就穿下來了 是不是這樣子呀 這個是沒辦法的 或風俗、或者環境 佛陀當時在大雪山 所謂的大雪山 其實我們去過-對不對 前什麼 前正覺大山 什麼叫前正覺大山 就是他在修行正要到-尼蓮禪河菩提樹下之前 他在那裡苦修六年 我們都去了-對不對 那個山洞-我們也進去拜拜了 對不對 也去求佛菩薩-拜託讓我們早一點開悟 我去求了 求了老半天-是吧 看了好多喇嘛在那邊-是吧 你們不是去求了 怎麼樣 高不高 一點兒都不高 號稱雪山 一點兒雪都沒有-對不對 從山下爬上去 跑上去 我看二十分鐘就跑到了 對不對 你以為好高哦 全然不是那回事 是不是 建議你們有因緣再去一去 尤其悟光精舍應該去一去 不要像那個飼料雞一樣 整天就養在廟裡頭 什麼事情都沒看過-這樣子 那麼呢 那種環境 那麼你們下來照像 你們感覺到怎麼樣 VERY HOT 很熱-對不對 晚上我告訴你 你晚上扒光了衣服睡-你都睡得著 你都不會嫌太冷 所以佛陀在那個地方 在那個菩提樹下 用一件衣 二件依 最後三件衣 他就覺得夠保暖了 所以當時說三衣 你看看 到東北地方 你去三衣 你去試看看好了 你就結冰 變成冰棒出來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這就是環境氣候使然 這完全沒辦法避免的 你必須改變 這你不能笑它說-怎麼樣又怎麼樣 沒辦法 對不對 所以你看看 那個西藏喇嘛 他要厚厚的那個衣服 他的衣服也要紅紅厚厚的毯子 然後來包裹身體 是呀 所以他們要練拙火 那也是他們的修行方式 對不對 我們有我們的樣子 這都可以證明環境風俗、-地理、氣候等等 都造成了佛教徒-在各地區實踐佛法不同 那我們再進一步的講 我們現在說 唱爐香讚、寶鼎讚 這個初一、十五 還唱這個戒定真香 理所當然嘛 但是我告訴你這全世界-只有中國佛教有這回事而已 對吧 擊磬、打木魚 在我們來講 青燈木魚不是很必然的嗎 我也告訴你 這只有韓國、日本跟中國 這個中國佛教系統會這樣而已 人家這個西藏叭叭叭叭叭-咚咚咚 他是這樣子吹的 他們還有合樂、合音-是不是 所以將來佛教-傳到西方去的時候 他們會用管風琴 他們會用鋼琴 還有他們會用小提琴 他們會用吉他來做早晚課 你也就不要覺得怎麼樣 很怪異 你懂意思嗎 甚至於爵士樂 他們拜懺一定用爵士樂-你試試看好了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不是像我們-對不對 那你就可想而知 這一定是各個風俗跟各個的-那種音聲文化產生的不同 所以當時恆實法師來問我說 這個引磬怎麼打 那個引磬怎麼打 我都不太想教他 我說你自己去發明一套嘛 他覺得這個 你怎麼會叫我自己發明呢 我的意思就是說 其實你可以用-你們西洋人最常用的方式呀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搬個爵士鼓在旁邊-打起來 然後呢 捻香的時候彈彈鋼琴 還管風琴更好 用巴哈的管風琴那種曲調 那不是很有宗教氣氛嗎 也適合他們洋人的宗教氣氛-對不對 像這一類的 我們都要有心去認識、理解 這就是不得已存在的一種-佛法的轉變在不同地區 所以也要必須考慮和調和 一味地批判傳統 與全無檢別地保留傳統 其實同樣危險 我們批判傳統 傳統都不好 我們要用新的那一套 我們要用別人的那一套 我們要用日本的那一套 這個韓國或者是那裡 這個西藏或者是泰國那一套 這樣把傳統丟到一邊 我覺得這樣很危險-你沒有根 那是有文化的意涵的 你沒有根 你沒辦法這樣弄 那倒過來說 你把傳統的完完全全的吸收 完完全全的搬過來-拷貝一份 你只適合去做考古學家 你不適合做修行的人 對不對 你應該要怎麼呢 隨著時代給予怎麼樣 給予所謂的選擇性的-修正性的繼承 本來不太好的-你就要改 那本來很好的-你就要保留 你要有那種智慧去觀察 所以說批判性的繼承呢 這長期以來-就是佛教能夠保持什麼呢 保持生命力的主要精神 主要內在就叫批判式的繼承 或者是說有所選擇的 依於時代而有所選擇的 或者叫做去蕪存菁似的繼承 是能夠保存佛教活力的-一個主要動力之一 另外一個動力就是什麼呢 繼續吸收外來文化 吸收外來的佛教 二個事情 對過去的繼承-你應該去蕪存菁的保留、發揚 那麼呢 對於新的-你應該勇於再去什麼 再去接受 再去觀察 再去挪用 每一代的佛教能夠大興-都有這種外在的刺激 這是我們研究佛教歷史的時候-可以看得出來的 所以我們也不用擔心-現在什麼密教傳來台灣啦 南傳傳來台灣 我們應該擔心的是 我們這一代的漢傳佛教出家人 到底能不能繼承 能不能去蕪存菁 這樣各位瞭解嗎 我們不要把南傳佛教-跟藏傳佛教當作是惡虎猛獸 固然南傳佛教-尤其是批評北傳佛教 那是他們無知 你根本就不用擔心 對不對 大乘是像大人一樣 小乘就像小孩一樣 你大人跟小孩子鬥 那不顯得很沒水準嗎 哪一天大乘一興 任何有一點頭腦的人-都會棄小向大的 你放心好了 是不是 所以我們應該擔心的是-大乘佛法 尤其是中國的大乘佛法 怎麼樣能夠去蕪存菁 這是更重要的 好!接下來 因此今後的中國佛教 戒律的形式主義-固然仍須堅持 為什麼仍須堅持呀 因為那是戒律的-具體呈現與實踐 呈現與實踐-對不對 所以你本來就應該要有-戒律的形式主義 什麼叫形式主義呀 這裡可以解釋一下 所謂形式主義-就很注重持戒的外表 比如說洗澡也說一下淨 外出也要告白 乃至於什麼呢 更嚴格的是 中午吃完飯 一離座之後呢-就不講話 直到刷牙刷乾淨了才講話 不然一不小心-把留在嘴裡的那個齒留香 那些菜渣又吞進去的話 根據這個彌沙塞律-還是哪一部律上面 嚴格的說呀 它說那也是非食時 因為當時有一位比丘 佛陀在世有一位比丘 我忘記名字了 他學猴子-你知道嗎? 猴子吃東西 有腮 脖子這邊有腮 有腮聽得懂嗎 就吃一吃-牠會梗在咽喉這邊梗著 然後二個小時之後呢 肚子餓了 然後一拍 才又進喉嚨再咬一咬 反芻咬一咬再吞進去 佛陀在世有個比丘能這樣 所以他中午吃飯的時候 他就多吃一點 幹嘛 梗在這個喉嚨這邊 等到下午三、四點 肚子很餓了 別人要去喝非食漿 他另外有一招辦法 他這麼一拍-那個食物就掉進去 就這樣吃進去了 可能是因為那一條戒律-就規定怎麼樣 佛陀就規定說 出家人吃完飯 嘴巴如果不洗乾淨 還保留在那個齒縫旁邊的-那些菜渣 如果你吞下去了 也是非食時 好嚴格 四分律沒有這麼規定了 沒有看到這樣的規定 那麼另外一部律有這麼規定 那麼像這樣子的就是形式主義 懂意思嗎 有人真的是這麼行的 還有呀 男人小便就要蹲著、要坐-不能夠站 那現在連女眾聽起來都覺得 好好玩哦!怎麼會有這一條戒律 就是這樣呀 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 他們沒有穿內褲的 男女都沒穿內褲 女人有時候有另外一條裙 另外一條月經布 這包著的 有這種狀況 男人是沒有這回事 他就是這麼樣圍著 常常一不小心坐著-盤腿一坐呢 那被另外一個人推倒的話 二隻腳蹺開來 啊!一切都見光死 常常比丘發生這種事 律上就說露出下體-這很難看 那麼呢 更有比丘大而不慚就在路邊 就把下裙掀開來小便 然後露出半個臀部來 那麼就被路上的男女譏嫌呀 唉呀!羞羞臉 那個佛門釋子說他有道-哪裡有道 簡直就等於那個裸體沙門一樣 哦!小便的時候-是露身不避譏嫌 這話一講了之後 佛陀就說 古來諸佛都是蹲著大小便 那麼今後弟子也應該是這樣 你想想看-怎麼會這樣呢 但是以氣功的立場來說-這樣是健康的 我曾經在清涼寺-講到這一條戒的時候 這一條細戒的時候 就提到 練氣功的人 他是小便的時候-要憋氣、要蹲著 然後不能出氣、不能講話 那麼呢 律上也有一條細行 上大小號的時候-是不能講話的 講話的話也犯戒 乃至不能持咒 心中默念佛號可以 這也有健康的目的 那麼呢 這從健康的目的來說 蹲著小便是好的 對男人也是這樣 其次的話呢 蹲著比較不容易怎麼樣-漏失不淨 比較不容易漏失不淨 你覺得很奇怪-小便怎麼會漏失不淨 這個每一個人的生理不一樣 有的人見色-就產生婬念 產生婬念就會可能漏失不淨 結果他又站著的話-更容易這樣子 那麼你蹲著的話-容易提肛呀 比較可能不會漏失不淨 這是第二種 第三種就是為了當時的風俗 因為這樣會露體 他會這樣子露體 是這樣子 那麼據說呢-你蹲著這個小便的話 比較不用去看你的下體 因此也比較不容易產生婬念 這有另外的人這麼解釋了 換句話說 你看看 這也是一種形式主義 對不對 這種形式主義-我覺得我們就去做 而且很嚴格的去做 這叫做形式主義-懂嗎 好像它看起來-可以隨方毘尼 這種很微細的東西 不是根本戒律的問題 也不是男女有關的 都可以隨方毘尼 比如說 現在很多比丘根本就不用缽 是吧!是吧 現在我們的鐵飯碗-那就好多了 不然我有時候出門 光我那個缽 好像就不知道-被同學打破了幾次 那個瓦缽呀 打破了幾次 希望將來還能有因緣-再去做個瓦缽來 但是無論如何呀 瓦缽為正 但是瓦缽帶出門-總是比較麻煩 一不小心-咚!弄破了 是不是 飯碗打破了 這個預兆很不好 那現在有鐵缽 但是很多人也是不用缽吃飯的 我們說這樣子-這是小戒可捨的情況 這種情況呢 也不太需要去說他不如法 但是一個形式主義的人-他就不是這樣 他就希望能夠托缽吃飯 乃至於能夠托缽 這種很要求戒律的那種 按著文字來實踐 而不太願意去怎麼樣 不太願意去所謂的這個 所謂的這個 依著時代或環境可以改變 這樣子的精神-就叫做形式主義 那麼倒過來說-什麼叫精神主義呀 我們等一下談到再說 不然現在解釋一下也好 所謂的精神主義就是說 依著戒律的精神 守護你的心為主 對於身口方面呢 專門注重在第一篇跟第二篇 以及有關男女部份的-戒律的持守 那麼其他的-比較微細的戒呢 比如說從第三篇、第四篇以下 二不定法還注意 第三篇以下 那麼怎麼樣呢 這個隨著時代的因緣-還有環境呢 給予比較融通的實踐方法 當沒有用缽的時候-就沒用缽 當必須站著小便的時候-只好就站著小便 哦!融通一下 怎麼樣子的 那麼這樣子呢 勇於融通 或者為了利益眾生 有時候犧牲一下-勇於融通 那這樣子這種情況呢 是有這種精神的叫做精神主義 有這種作風的叫精神主義 那麼律上來講 基本上南傳律-本來就沒有什麼精神主義 它是要求形式主義 你沒它的形式就是犯戒 可是到了大乘來的話呢 形式主義確實是存在的 確實是存在的 我們呢 也可以在等一下 注意到引文的部份 我們也提到了確實佛陀在世 南山律師有接受形式主義-的這種氣氛 我們等一下文章會讀到 這樣確實有這種-形式主義的內容在 這二者是對立的 那麼我個人是怎樣 我個人覺得形式主義-絕對不能放棄 一定為重 但是必要的時候 動用精神主義給予融通一下 是這樣子的 是這樣子的 給予融通-有時候是為眾生 有的時候更是為了利益-護念眾生的譏嫌 護念眾生的譏嫌 好!那麼接下來 但是為了達到律法不墜-與三學增上的目的 戒律精神主義的關注與提倡 顯然是必要 而且也是漸不可避免的 我們這裡就提到了精神主義 也是必要而且不可避免的 為什麼是這樣 因為時代不一樣 剛剛講到時代風俗地理環境-都不一樣的情況 我們有時候必須要-稍微適當的這樣做一做 你比如說有一些人、出家人 他甚至於說-我形式上不到白衣家 我基本也是採取這個態度 但是對於有一些居士呢 他怎麼樣 他對護持佛法 護持我們這個道場特別得重要 那麼呢 但是在佛法的信心上 可能還需要再進一步的導引 以誘發他能夠更進一步的-利益幫助弘揚佛法 重點式的呢-必須要加強對某些居士的教導 而這不是站在一個不平等-或者是說貪愛他的供養 不是 而是純綷是為了佛法上的-弘揚的需要 而你適當的這樣做 甚至於是 比如說總統要信佛了 你要不要去教他 你不要再裝著一副-很清高的樣子 稱病不出山 我想當然也不是說-總統一招你就來 我想也不要這樣子 應該看他有沒有恭敬 有恭敬心 一個地方的首長 乃至於國家的領導人 想要學佛 你說你去教他 這樣人家就說你好名好利 你就被認為是好名好利 或者你懷疑你自己-是不是好名好利 你自己搞清楚-你為什麼這樣就好了 是不是這樣子呀 像這種 都是一種精神主義的意涵 都不是執著那個外表 啊!要怎樣才是好出家人 這不是這樣子的 像這樣的必要性 你都要融通 為了利益眾生 為了時代 你要融通一下 那你就去融通吧 所以這種方式的講法 叫做精神主義的什麼呢-的提倡跟關注 事實上在佛滅後百年的-正法時期 就已有了隨方毘尼的記載 什麼叫隨方 就是隨那個地方的需要 而給予怎麼樣 戒律上的一個融通的一個轉變 融通的轉變 各位!隨方毘尼是在佛陀時代-就已經動用了 我們當然不能再-隨便跟著去動用 因為我們不是佛 然而佛陀確實做了這個事 他也宣告了說 在某一些地方-是法律上所禁止的 而作為一個出家人 也得要遵守那樣子的法律 即使是戒律上同意你這麼做 你也應該最好不要這麼做 像這個律上面接受-受五戒的男女呀 用金錢去嫖妓-是不犯五戒的邪婬戒的 很怪!他說那叫買賣-不是邪婬 但是在今天的台灣的風俗 中國人的風俗-那就是嫖妓 那是很難聽的 那簡直幾乎快要等於通姦了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說你怎麼可以同意說-受五戒的人去嫖妓呢 所以一般我都會跟他講說 律上沒有制-但是我們不應該 我都這樣跟他們講 這就是把精神主義放進來了 再來 南傳國家的出家人呢 飯後一根煙 快樂似神仙 外加二顆檳榔 那更是什麼呢 神仙加三級 太棒了 所以他們出家人吃完飯了 在家人會拿個盤子 在那個緬甸一帶呀 聽說泰國有時候也會這樣 拿個盤子上面放了二根煙 二粒或三粒檳榔 來給出家人 幹嘛 順便漱漱口 然後出家人就怎麼樣 檳榔咬一下 然後香煙吸一下 然後他們還會蹺個二郎腿-是這樣 有時候有什麼好的電影的話呢 他也去電影院看一看 每個寺廟裡頭大概都有什麼呢 都有電視、RADIO(收音機) 然後呢 這個籃球比賽或者橄欖球 聽說緬甸很喜歡打那個足球 哇!一到足球旺季的時候呢 那寺廟裡的大大小小 上至方丈-下至小沙彌 通通圍在收音機-或者電視機前面看 世界足球杯 是這樣子的 在他來講-那無傷大雅 你說法師你不可以誣賴人家 人家怎麼可能這樣 我沒騙你 你去看那個樂果老和尚-的佛國遊記 還是哪一本書 他寫得清楚明白 他還寫了有關於他在南傳 在緬甸國家的日常生活 他寫得清楚明白 那有些高僧大德往生了 要慶祝一下 慶祝他死掉了 不是!要紀念他 做七的時候-還請那個演佛劇的來演 大家還有一種-今天要看戲的那個 大大小小拿著椅子 跟以前在看歌仔戲一樣 哇!就拿著椅子來廟上面 坐著來準備看戲 完全沒有那個死亡的那種哀淒-沒有 它還有用演戲做為一種紀念 那你就可想而知 在中國的出家人來講 哇塞!太過份了吧 出家人抽煙又吃檳榔 今天我們來看出家人抽煙-能走得出來嗎 他偷偷抽可以-是吧 是不是這樣子 他私下 他公然的抽-讓人覺得很怪異 對不對 像這樣子 那在南傳國家裡頭 如果說有人有生病呀 那個在家人、居士住在廟上的 會被指示去市場買魚 提著回來怎麼樣 進到廟裡頭去煮 煮了給那個出家人吃 律上說嘛 無病不得為其索魚肉 那麼你反過來說-有病就可以索魚肉 吃得營養一點 魚肝油要吃 魚乾要吃 然後你就去買了 在中國的出家人的環境裡頭-怎麼可以這樣呢 像這樣子的情況 所以隨方毘尼-本來就應該要存在 這個隨方-固然講的方是指地方 其實也含攝著那個時代的不同 時代的不同 當然也造成在持守戒律上 有時候會稍微融通 確實有時候會這樣 這種情況 這種情況呢 你比如說 以前弘揚佛法 只能夠說在街頭巷尾-打打鑼、弄個露天的講經說法 現在講解佛法 甚至於你就到電視公司-去錄影去了 對吧 那麼凡此之類都是什麼 弘揚佛法上的一個-方式上的差異 那麼呢 所以說時代不同 那麼《行事鈔•記》引《五分》-及《律二十二明了論》談及此 見古刻會本卷一頁四五-裡頭就有提到 就提到這個隨方毘尼的事情 那麼這已然是戒律精神主義-的一種濫觴了 所以說所謂的隨方毘尼-的這種記載 已經是精神主義的一種濫觴了 若由這個角度來理解-南山律學的根本精神 則我們將發現 我們將會發現 發現怎麼樣 由於南山律學 乃是綜合了 以下這一段文很長 那麼我們這一節課-暫時先上到這裡 下一堂課我們才來看 再從這個角度來看南山律學-精神主義的那種存在呢 來看南山律學 看南山律本身有沒有精神主義 我們進一步的來了解 好!我們這一堂課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