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4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 跟大家提到了這個-《淨心誡觀》的第三個序文 這裡頭提到 學習南山三大部之前 我們在教法之外-還要有觀法 這個觀法的意義 那麼這篇序文裡頭-也特別提到了一個新的面向 新的一個意義 那麼呢 那麼要表現出這個新的意義呢 它正在提到一個 學習戒律 有時候的一些-關鍵性原則的一個盲點 那麼這一段文是第五頁 序文的第五頁-提到說 雖然呢 我們在研習的過程當中 第四行 我們也不忘記把大乘二字-掛在嘴上 可是對於以下的這些問題呢 常常我們是有意無意地-這個給與忽略了 或者覺得說-那個不是很重要 然而我們要知道呀 對於戒律的學習來講 戒律絕對不是只是純理論的 它是必須去實踐的 那麼呢 它也應該是透析在生活中的-每一個部份 所以說一種戒律的精神-跟戒律生活的一種模式 它必須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就建立起來的 除了心情上必須有四念處慧 那麼呢 隨時觀念(心)無常-苦、空、無我 乃至於要有大乘的中道實相-三諦圓融的觀法 即空、即假、即中 空性觀就是聲聞乘通的 雖然是大小空觀不太一樣 但是呢 那是空性見 那麼要即假-所以不厭離娑婆 不不不! 不怎麼樣 也可以說 應該算是厭離娑婆 就是說 不會怎麼樣 不會不願意去行菩薩道 入塵勞而如幻的度眾生 這是有必要的 那麼再來呢 當下呢-怎麼樣 當下了知這一切-都是心的任運總持 那麼呢 不垢不淨 如是相 不動不轉不退 那麼呢 了知這是中道實相-所入中觀 那麼這樣子的一個認知 固然是好像跟戒沒有直接關係 但是呢 如果你違背了空觀 違背了空觀-那就可能產生貪染了 所以這就不是犯戒了嗎 在心情上不就是貪染了 固然貪染不算犯戒 但是貪染的粗-就是身口造惡嘛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身口造惡-就是戒所制的嘛 這樣各位了解嗎 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 所謂的戒的念處 那因此生活當中 本來你說念戒 其實就是念定、就是念慧 但是呢 雖然如是 可是重點 戒呢-固然是在身跟口上面 可是那個根本的心態-你是不能夠動搖的 不能夠隨便的 根本的心態就是離貪瞋痴 然而即使是這樣子 也不是說就是表面上的-說離貪瞋痴而已 它必須是戒律本身的-一種精神的表現 它具有那種大乘的意涵 以及在內心上 應該不踹動、也不激昂 也不過度的保守 也走那種中道 這樣子的一種戒律的精神呢 絕對是有影響到-你平常持戒的那種心境 可以跟你 甚至於可以跟你這麼講 它直接影響了什麼呢 直接影響了一個修道人的-待人處事的態度 而影響了你待人處事的態度 當然也就影響了什麼 影響了你的道心、道格等等 你比如說 如果你認為持戒就是說-世間的事情一律不管 如果是這樣 那好! 你做一個聲聞人 自了或許綽綽有餘 但是乃至你利益眾生 乃至你跟大眾共住 你都住不了 你比如說 你比如說 上次總統剛選完 對不對 然後呢 聽說那個選總統的時候呀 啊!那個師徒翻臉 師父說要選A 徒弟說要選B 然後二個翻臉 那如果是個聲聞人呢 他可能這樣子 師父跟他講 你給我選A 那徒弟可能這樣想 師父顛倒 修道人應該不染世間一切事 應該遠離世間的名利 幹什麼去支持A呢 我不要 然後師父跟他講話的時候 他就一副那種不屑的樣子 那師父就不高興 喔!你看看 那師徒就不高興了嘛 對不對 那師父對不對-是另外一回事哦 這個徒弟誤以為-持戒的意思就是 天下的事情一概不知-一概不管 你師父丟過來這個事情 不對!你就彈回去 這不盡然 這不一定對的 這種思想是不對的 如果你戒律-你的理解是這樣 啊!持戒呢-當然不貪染世間名利 可是呢 這是空觀 可是呢 假觀就是如幻地認知世間的-那種所謂的現起的因緣相 所以我應該去正視 到底出家人應該怎麼面對-選總統這件事 可是師父要求我一定要選A 我總覺得要求我選A 好像不太對 但是如果對的又是什麼 所以那個時候師父跟我這樣講 我可能 我可能沒有立刻答應了什麼 但至少我不會反彈-說師父這樣不合戒律 但是我會去想 想的結果我發現說 嗯!出家人應該-什麼人都不要去選 但是什麼人都不要去選-我不能跟師父講呀 我了解到空觀當中還有假 那個師父本身可能不了解-像我想的那樣 對一個出家人-應該平等看待一切眾生 不應該去選擇誰好-或誰不好 雖然我內心-我有我的選擇 可是不應該落入-明確的那個語句當中 那麼怎麼辦呢 我應該再進入中觀來思維 比如說 啊!師父這樣也不一定有錯啦 他有他的立場 那麼呢 這都是萬法唯心 這一念具足法界性相 性相三千 三千性相 那麼師父沒有入空-不入假 所以他就執著什麼 執著某位候選人好或不好 那我呢 我既不要違背師父的意思 那我也不要違背佛法的意思 那麼 他載我們 全寺廟的人都搭了九人座-去選的話 我進去-我就照我的意思做嘛 他可能怎麼樣 他可能投個空票或怎麼樣 他尊重他自己對佛法的抉擇 可是他也了解跟師父的關係 更了解到師父的為人-其實就是這樣 沒有什麼太惡 也沒什麼太善 就是這樣 你看看 一個道人-絕不見他人惡 也不見他人犯戒 你看看 這就是一個戒律的-正當的認知 然後你跟外在的世間-你就有這種適當的互動 你就不會老覺得別人犯戒 我這個地方不如法 就不是這樣 所以說他是一個成熟的人格 成熟的僧格 所以有了四念處觀 有了三諦圓融觀 那麼你看待這個世間 你還是學戒呀 你看待這個世間就比較圓滿 那麼呢-當然有好有壞 可是你不會那麼樣子的 執著這個善惡、好壞、-對錯、進退 你就沒有這樣子了 所以各位 一個正確的持戒觀念 直接會影響了你持戒的態度-跟你跟人的關係 而影響你持戒的態度 影響了你跟人的關係 當然也就影響了你的修行 所以我們常常-在枝微末節上討論 唉呀!寺廟旁邊有草 我可不可以拔呀 唉呀!這個煮飯菜 我可不可以煮 唉呀!我睡在那裡 有沒有怎麼樣怎麼樣 就是枝微末節當中呢-去斟酌 這個要不要斟酌 要呀!絕對要 可是你斟酌完了 如果你那個心 沒有開展成我剛剛說的那種-全人格、全僧格的話 那麼你在這枝微末節上 你也不過衝著一個身口沒有犯-這樣子的一個假名而已 你的意念還是顛倒的 你可能對境還是生滅的 我說過 這樣子自利-或許稍有所成 但是與人共住、利他-那是沒有成就的 而我們今天-明明就是要與人共住 明明我們就在大乘佛法的-環境底下 我們今天不利他 佛教就要滅亡 我告訴你 你不可能自己自了生死 尤其在台灣這種地方 一個民主的社會 你不去利益弘揚佛法 佛教就沒有空間而萎縮 佛教滅亡-你自己也滅亡 是不是這樣子呀 所以全僧格的涵養-絕對是必要的 然而怎麼涵養全僧格 光在南山的戒的教相上-去研究呢 明顯的說 那只是教-沒有觀 必須要滲透那個觀-進入我們內心 這也就是我們學習《淨心誡觀》-的主要意涵 那為了要凸顯這個意義 凸顯這樣的目的 所以我們又造了這一篇序-來說明這個事情 這樣各位了解了吧 那麼現在就明確的、具體的 提出一些問題來給大家反省 比如說 諸如-第四行下面 大乘戒法的實質精神-與內涵是什麼 大乘戒法的實質精神是什麼 大乘戒法 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什麼叫攝律儀 哦!這個一切惡莫作-就是攝律儀 那麼呢-攝善法 眾善奉行-謂之攝善法戒 然後再來 饒益有情戒 就是誓度一切眾生 好了 大乘佛法 這是三聚戒的精神呢 才形成為大乘戒法 如果你持戒-只是攝律儀戒 那有沒有圓滿 如果你對於持戒-老是想到你自己犯不犯 從來就不想一想 你怎麼服務大眾 你怎麼幫助別人 請問你這樣的持所謂聲聞戒-是不是當分的聲聞 然而我們學南山 明明就告訴你-它是旁通大乘呀 它的意思是說 行為可能是聲聞乘 可是你的心絕對是大乘的 那請問你在持戒的時候-你應該怎麼想 如果現在大家都是-比丘、比丘尼 住在寺廟裡 然後呢 然後我們 有一天我們突然間發現 啊!下雨下了好幾天了 那個草長了好多了 躲那個蟲子很多 那麼呢 就有一個比丘尼說 好!那我發心-我去除草好了 你聽了這個話 你覺得怎麼樣 你是這樣 還好有人發心 不然我就要去拔草、下地獄了 你是這樣想呢 還是這樣想 啊!她真是慈悲-行菩薩道 她犧牲了聲聞的律儀戒-來護持我們 將來要有機會的話 我也應該要服務大眾 你是這樣想-那是最起碼的嘛 當然你又這樣想 唉!憑什麼讓她替我犯戒 我來!我來 你不用 我來!我來拔草 好像也犯不著如此 對不對 所以說你這個起心動念呀-是這樣 那有一種最糟糕的是這樣想 啊!你看-她喜歡拔草 你看看 她喜歡犯戒 那啊!算了 讓她去吧 讓她去吧 這種人 真是倒楣跟她共住 老愛犯戒 如果你是這樣子想 聲聞人大概就這樣想 那如果你是大乘人 你有了這種大乘的思想 你還這樣子想 我覺得你真沒良心呀 是不是這樣子呀 就類似這種意思 這個是大乘戒的一種-實質意涵、內涵跟精神 接著 如何運用在修習大乘佛法的-日常生活以及人事互動上 對不對 人事互動 真認自己錯 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 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是不是 那我若見他人之非呀 我的非就在左 我非即在左 若見他人非 我非即在左 左就是旁邊 我已經接近過失了 我說別人的錯 我已經接近過失了 所以說如果是我們大家-都有這種心量 你想想看-會有誰不敢出來懺罪的 沒有人不敢出來懺罪嘛 對不對 大家根本就不會-認為世間沒有惡人 也沒有犯戒的人 就只有犯戒的事 喔!你這樣子做-我們瞭解 無論是戒犯得多重 他都沒有 他都沒有怎麼樣 他都沒有天塌下來那麼嚴重 也沒有 啊!完了-你沒救了 都不至於這樣子 這是大乘那種精神的意涵-就讓人感覺到是一種 充滿了諒解、理解、誘導、-向上、向善這樣子的一個精神 各位了解嘛 這樣子的戒律 不是大家在學戒律-來互相來砍伐的 或者拿著尺-來相互度量的 而是一種真實-每一個人在修內涵的 大乘的戒律-應該要有這種精神的 你怎麼樣有這種精神 你怎麼樣有這種精神 當你在講戒的時候 如果你是這種的態度 哦!這條戒律呢-各位要了解 犯緣是如是如是 那麼呢 這個犯的方式是這樣這樣 如果像你們平常這樣子的話-就是有犯 這樣講起來是不是很冷-很恐懼 讓人很恐懼 如果我們這樣講 犯緣是這樣子 那大家呢-可以注意一下子 可能我們在某些方向呢 我們在生活當中-有可能因為這樣而犯 那麼當然啦 能夠避免-盡量避免 那麼不能避免的情況 我們要多求懺悔 你如果聽我這樣子講法 你覺得怎麼樣 你覺得好受多了嘛 是不是這樣 那如果更可怕的就是怎麼樣 邊講戒的時候 他邊對周遭的那種環境-大肆的批評訶責 那聽的人就愈聽愈心寒 他只能首先這樣想 可能你持戒很精嚴 其次-可能一走出去就完了 哦!再不然就怎麼樣 那麼那種感覺呀 對內-可能你是傲慢 你會覺得 哦!我們才是持戒-你們這些都犯了 對外你可能會覺得-一點都不敢踏出去那種感覺 注意呀! 一個不敢踏出僧團的出家人 你說他能行什麼菩薩道 是不是呀 他老覺得別的地方 任何地方都是犯戒的 一天到晚只想到那件事情 你說他怎麼跟眾生和光同塵 怎麼去體會眾生的苦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說呀 有一陣子跟海公共住的時候 海公絕口不提戒律 他也很討厭人家-一天到晚問他戒律 但是真的很節骨眼的事情 我還是會問他 他還是會回答-這樣子 但是他總是不願意在那個-很細節的部份呢 跟你在那邊斟酌個老半天 他還不太願意 當然我們年輕人學戒-多少還是要斟酌 可是我總覺得 是他現在年紀大了 懶得弄那個呢 還是他覺得那個-已經過度細節了 你把心抓對就好了 我也不敢依 我也不敢問 我也不好意思問那麼明白 不過有一件事情 我倒是覺得海公是很有意思的 我記得我提出這個例子-提出好多遍了 我在我們青龍寺戒會的時候-也提過這個例子 有一個人去請了一尊-象牙雕刻的佛像 然後呢 然後呢 就跑來問海公 海公!海公! 那個象牙雕刻的佛像-可不可以拜 那海公呢-根本就不理他的問題 只是問他說 你是要拜象牙-還是要拜佛 這樣子並沒有意味著說 你就一定可以去請-那個象牙佛像 他也並沒有同意呀 但是呢-他似乎是這樣子 如果你已經有了一尊佛像了 你到底重點是什麼 或許他的內涵是這樣子的 再來有一次-我又問他 海公! 這個作持是很妙、很奧妙-也很好的 可是我們今天沒有僧團 那個時候我正在住山-沒有僧團 我就跟他講 沒有僧團-有些作持實在是很難持守 這就事實上來說 本來就這樣嘛-對不對 你一個人住山 拜託!自煮、自食、惡觸等等-一大堆你都要犯 是不是這樣 乃至非食入聚落 還可以說用憶念的-那就算了 很多地方你簡直是沒辦法 更何況有時候-那個菜有青黃不接的時候 你還得自己到山上-去採一些野菜來吃 那你不是壞生種 像這一類的都是犯戒 那這肯定是存在的 那我的意思是指的說 像這樣子的作持就很難持 但是他不理會我的問題 他就跟我講 作持怎麼不能持 作持的意思就是-作意不要去犯戒就是作持 他的解釋很有意思哦 作意不要去犯戒 我想我們在講戒的時候 作意不要去犯戒-謂之為作持 這種概念當然應該提倡 但是絕不足以拿來代替-你的作持的全部 是吧 但是呢 海公遇到了我這一類-刁鑽的問題的時候 他理都不理我-那些細微末節的事情 他甚至也不安慰我一下 他直接就告訴我 心是這樣用的 其他你不要跟我談那麼多了 那事情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嘛-不然你要怎麼樣 我想他的意思是這樣 各位這樣了解嗎 我想一個大乘人呀 一個大乘人 核心的事情要先抓住 那麼細節的事情 犯就犯了-不然怎麼樣嘛 你不能夠 不能怎麼樣 當然這個話也不能想成說-就無慚無愧的犯 也不是這個意思 而是說你應該有你的準則 當你把心抓住了之後 很多的事情 即使是不能夠一下子那麼圓滿 但你也知道該怎麼處理-跟怎麼安置你的心了 我想重點更在這裡 這好幾次跟後來-跟他生活了二、三年呀 就看著他、親近他 很多事情他不說-他只是做 那你就可以感受到 確實有他不管那麼多枝微末節 -單刀直入的地方 而這個我們不敢說 就是所謂的 大乘佛法的什麼呢 日常生活以及人際互動的原則-唯一原則 但絕對是可以值得你參考的 絕對可以值得你參考的 你看以前禪宗的人 他們或許持戒沒有像我們-研究戒律這麼樣嚴謹 但是他仍然灑脫 他仍然坐脫立亡 他仍然能夠-乃至於一念往生極樂 他仍然有這樣的效益 可見呀 可見心地法門的掌握呀 應該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對不起 我並沒有說心地法門-可以取代戒相上的持守 我一直是 我一直是 我未來也將是 堅持一個戒律的形式主義 絕對不可以輕意的-給予放鬆的這種態度 然而大乘佛法-應該在形式主義之外 還有所謂的精神意涵 各位這樣了解嗎 形式主義聽得懂嗎 就是注重戒相的持守-開遮持犯等等 在計算、在注意 很精細的在 在防止戒相上的違犯 這件事情上的 你抓著這種核心在動作 這就叫做戒律的形式主義 那麼呢 不去注重那麼形式 只抓住犯戒的心-不要去犯 抓住那個心的用心-不要去犯 雖然戒相上有時候有點違失等 那你也不會太去罣礙 時候到了去懺悔而已 像這樣子叫做戒律的精神主義 重點在精神 但是常常我們今天是這樣 是戒律的相是沒有了 但戒律的精神-他尤其沒有 那這樣他就說-我這個是無罣礙 唉!酒肉穿腸過 佛祖心中坐 那這就荒唐了 我要告訴你的是 我必須再慎重的告訴諸位的是 戒律的精神主義 絕對是在戒律的形式主義之後-才有得說的 沒有了戒律的形式-不可能有戒律的精神的 各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戒律的形式-絕對是必須要的 OK!好 這樣子提出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 南山律學要如何-才能廣泛而長久的 被中國佛教所接受和實踐 南山律學 如果說南山律學的研究 它是綜合各部律的研究 今天都已經 而且還是中國祖師所創建的 那麼呢 它都不能被中國佛教所接受 那請問你-難道還接受南傳的嗎 還接受那個藏傳的嗎 難道接受日本的嗎 日本那個比較怪異的 日本沒有 已經沒有比丘戒了 你知道它叫做什麼 天台十戒 它就把十善經過改裝-叫做天台十戒 據說他們的出家人-也受天台十大戒條 哇!糟糕了 這樣變聖經的十誡了 那戒律被改成這樣 那也實在是沒輒 日本人有這樣 這有一本叫做-《戒律綱要》的書 是日本的律宗門下的-在家人寫的 厚厚的一大本-就提到這個觀念 那真是簡直是太荒唐了 是吧 能夠自己重新整編出什麼 天台十戒這種概念 他們叫做大乘戒 哇!麻煩了 他們整合聲聞 那也不說那叫菩薩戒 那麼就說是叫大乘戒法 我想那樣的形式-把人家改成這樣了 你再跟我談什麼精神 我沒辦法跟你談 我想這個女眾三百四十八 男眾二百五 這個是不能夠改義的 不能改義的 形式主義還是不能隨便的改義 OK 這個是所謂的南山律要怎麼樣 所以我們沒辦法-去接受其他地方 如果我們不能夠接受-屬於中國傳統的南山律學 你說你今後中國佛教-能接受什麼律學 有人大言不慚呀-說我為什麼要相信南山 我為什麼不研究其他各部律 你有那個能力 你有那個能耐嗎 你的生命有多長 你的智慧有多高 你有這個能耐 南山已經花那麼多精神 而且歷代以來這麼多祖師-在南山當中做研究 你不就近先得統合研究的-那種成果的利益 你說你要研究各部律 你沒去翻翻律藏-你去翻翻看 你連那個那一條戒 那個戒的核心是在哪裡 你都不一定讀得出來 我們今天誦的戒本 是由南山重新抽出刪訂改編的 這樣刪定整合的 這樣那個戒心才容易理解 戒的核心才容易理解 你今天你去研究那個 你去研究那個什麼 那個 戒的那個戒本呀 每一頁、每一頁的-整個那個四分律呀 這個廣律呀 你研究不了重點的 你甚至不曉得怎麼持 我想這點大家要理解 所以說南山律的弘揚 南山律的弘揚呢 必須要怎麼樣 必須要這個 很注重怎麼樣 很注重這個-它的中國本土化的意涵 好!那麼接下來呢 接下來呢 我們下一段 下一段 下一個問題 聲聞律法要如何才能融入 各大乘宗派的-實際修行當中等等 這個聲聞律法要如何才能融入-各大乘宗派的實際修行 這個其實也是跟上面那個問題-再延續下來的 怎麼講呢 那個固然對各人來說 固然對各人來說 大乘戒法 你自己有你實踐上-各人的一個進退等等的事情 對不對 但是對一個宗派來講 這就不是這樣而已 因為你要知道 宗派有它的思想 有它的精神 有它一貫的作法 而戒律-如果沒有經過理解消化 戒律也是一套作法、一套精神-一套實踐的方式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呀 而這套實踐的方式 會不會跟我們的-各宗派的一個實踐呢 有所怎麼樣 有所這個干葛 這就需要注意了 最明顯就是禪宗 禪宗它要參禪 而參禪的時候-那個思想呀 必須一貫的一直去運作 固然在離心意識參呀 離心意識參 它要離這件事情-就是一種動能 就是一種動、一種動能 這種動能會使得怎麼樣 會使得我們的這個身心-耗費很大的精力 耗費很大的精力 那麼因此他們就強調說 這個晚上也要用一點食物 用一點食物 好了 那麼我們可以這樣想 晚上不要吃-不是更好嗎 但是你如果發現到說 他正在用功的時候呢 如果這個能量不夠 這可能肉體會扛不過 扛不過的時候-可能你會頭暈眼花 也很可能怎麼樣 也很可能造成這思惟上面的-一種妄想現前 這是他們有過的經驗 所以他們強調說-讓肚子有一點東西 不要這麼餓著 因為能量耗費很多 但是如果是這樣 請問你怎麼會通戒律 你要怎麼接受戒律 乃至於你對內-你要怎麼說明 對不對 你要怎樣說明 而且必須說明到說 我們既不違戒 或者說我們不違戒的精神 那我們就暫時犯戒 那你必須承認這樣子 還是說有什麼其他辦法 比如說用喝的 喝一點什麼高能量的東西 很勉強的讓戒律-維持那個形象意涵 在律宗的道場裡頭 它晚上也吃哦 像這個寶華山晚上也吃 吃飯的時候 你要說-各位法師來用餐 那個糾察聽到-立刻甩你一個耳光 什麼用餐 晚上那裡還用餐 用葯石-再打一個 不是用葯石 叫喝開水 這種意涵就有它的內容 不睜眼說瞎話嗎 吃稀飯、吃葯石-怎麼是喝開水呢 它這個就是-為了保持戒律的精神 這個明明晚上不能吃的 可是大家要參禪呀 不得已 所以呢 喝的東西-把它當作是開水這樣子 當然有點那個啦 那現在或許有一些什麼營養劑 什麼奶粉這一類的 然後做七日藥-還勉強可以說得過去 讓他就這樣子用 看看人家參禪 晚上用功 打佛七用功的時候 撐得過撐不過-再來想辦法 像這一類的就是一個-你跟宗派上的實踐 或者在專修上的需要的時候 你要怎麼會通戒律 這本身是需要一點辦法的 也需要一點用心的 對吧 好!這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呢 這一系列的問題呢 常常的怎麼樣呢 被習慣性的忍略掉了 禪宗也把人家忽略 忽略到後來 變成晚上吃三餐 吃五餐 吃六餐 他大言不慚的說 我們禪宗沒有你們律宗這一套 講這什麼話嘛 是不是呀 律宗 律宗不是大家的 不是那一個人的律宗呀 律法是大家都要持的呀 怎麼你禪宗就可以不持佛戒 那這樣的話-你違背佛陀 你說還尊重祖師 這個我常常笑說 有些人顛倒-有家法、沒佛法 他說他們的家法是晚上吃包子 晚上吃一個大油飯團 哇!吃的比中午還好 那這樣叫做什麼 那是他們祖師傳下來的法 那我請問你呀 佛陀叫你晚上不要吃-那又算什麼法呢 如果你要晚上吃-一團大飯團、大包子 才能夠開悟的話 那以前的佛陀在世時候-那些大阿羅漢那算什麼呢 那到底是你師父厲害 還是釋迦佛的法是對的 如果你說你師父說的法是對的 那釋迦佛的法就不管用 那這樣的話-我們就拜你師父就好 還拜釋迦佛幹什麼 所以這裡頭不合邏輯嘛 對不對 所以你非得會通不可 但是有些宗派-就睜著眼睛說瞎話 他就不幹 這些都是宗派的末流 你要知道 我們今天固然-真的也有可能這樣 你比如說 如果我們專修《法華三昧懺》 一天可能修六座 一天可能要修六座 那到晚上來要修 中午用完午齋之後會修四座 那還要加上靜坐 延長靜坐的時間 幾乎就等於參禪 那個體力會受不了 確實是 尤其我們愈到末法-身心愈陋劣 真的很可能受不了 那你又不能公然的吃 那你要怎麼會通 是這樣 所以這一類的就是 所以說上次大家正在忙的時候 我就請大家怎麼樣 這個用一下奶粉-作一下淨 那最近就大家煮那個什麼呢-枸杞 那個昨天怎麼沒喝到 要煮那個東西來喝 那個是可喝的 也是注意怎麼樣 注意大家的身體的健康 這樣既合乎戒律-又能夠注意自己的健康 這樣不是很好嗎 這就是一種用一點心-會入到你的生活跟你的戒律 跟你的那個宗派的行持當中來 各位這樣了解吧 OK!好 但是不要這樣子習慣性的忽略 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南山律學的內容廣博與艱深 往往使得學者在律學形式上 主要是止、作二持方面-的理解之外 似乎已經無暇顧及其他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 屬於南山教理門-與觀行門方面的研究 在中國一向缺乏重視-與提倡的原因所致 好! 這個意思呢-是這樣子的 你要研究戒律 本來就不好研究 那麼光在那邊研究的時候 你就沒有精神再去想著-怎麼樣會通 很可能是這樣 另外一方面呢 就是有的只是有教無門 有、無觀 有教無觀 常常就死執話下-不能夠活用 也不能夠看待時機因緣的需要 而給予戒律的開遮、持犯 比如說如果我當時 我只是害怕大家會犯戒什麼的 我沒有告訴大家說 其實我們還是-用一下牛奶做七日葯 比較保險一點 這樣身體不要搞垮了 修行修不了 這樣大家你看看-有時候做到十一、二點 啊!有時候做到七、八點鐘呀 正在忙的時候是這樣的 還好!沒有聽說誰半路暈倒了 或者什麼得了胃潰瘍 還太嚴重還是怎麼樣 或許你們有病-沒讓我知道 但是感覺起來還不至於說 還不至於說 喔!身體一下子搞垮了 像這樣 那麼像比如說 我們還有淨人什麼的 以後天氣熱還要出坡的話 最好是煮個綠豆湯 沒有渣 不要煮破 第二天早上煮綠豆稀飯 比如這樣子 那這樣喝那個-總是比喝那個冰水 唉呀!或者冰的什麼運動飯料-來得好一點 那個是剛剛喝下去-ㄕㄨㄤˇ 但是呢 可能胃、什麼都不太好 對不對 那這個就是應該要注意到 如果今天要大坡 出下午的坡很重 熱度很夠 太陽也很大 最好早一點就煮什麼 早上就煮什麼-把那個綠豆汁煮下來 不要煮破 這樣在戒律是合法的 在身體又是照顧了 修行上-這也算是一種修行的整合 這要用心 要用心 要照顧大家 這用心 意思一樣 這就是觀行門 你要勇於在開 該開你要勇於開 是不是這個樣子呀 在戒律上-你就要動用這個事情 像這個-中國一向就缺乏重視與提倡 那麼關於後一項原因 或許是因為在宣祖的時代 天台、華嚴、唯識-乃至禪宗、淨土宗等宗派 皆有了高度的發展和成就 人們對於教理-跟禪修等方面的研習 往往被以上各宗所吸引 而很少去注意到一向專精於-戒相事行研究的南山律學 會有什麼樣子的佛法創見 固然南山律-沒有什麼太多的佛法創見 但是呢 它在戒律的大乘行持的-態度上確定是有的 而你如果不在這裡給予注意 你只是知道說-戒律就告訴你那裡犯那裡不犯 這樣子的話 沒有那種大乘的用心的話 用心的話 那麼這樣子呢 持起戒來-就是有教無觀了 就有缺憾了 在開遮持犯方面呢 你就過度的矮版 過度的這個保守 這樣子不能應付時代的需要 下一段文說 猶有進者 宣祖在世時-即以律學的成就而聞名 當時及後世的人們 大都將注意力放在宣祖-純戒學的成就上 而很少再去注意到-他另一方面 主要是指對整體佛法的判攝-與修觀方法之教導等方面 的佛法見解與成就 起碼中國佛教的態度-大部份是如此 也就是都把他認為-他只是律師 他戒律的成就是什麼 我們去研究它-這樣就好了 殊不知戒律的態度 直接受制於-他內在對佛法的判攝 對佛法的認知了解 你不去了解他內在-對佛法的判攝跟了解跟態度 你去研究他表面上-戒律行持的態度 你可能就怎麼樣 只是知道戒律的表相-皮肉而已 那個骨髓就不能了解 各位這樣了解嗎 這意思就是這樣 懂嗎 意思就是這樣 那麼關於這事 我們可以從宣祖的-另外兩部重要著作 《釋門歸敬儀》屬於教理門 與《淨心誡觀法》屬於觀行門 在中國一向缺乏人們的-研究與弘傳 即可明顯的看出來 其實教理門呢 當然這個元照律師 他是把南山三大部-也歸入教理門來說 那我是在這裡呢 我是把它歸成戒相門 戒相門 戒相是一種 教理是一種 觀行是一種 不過意思差不多 就是簡單的分-分教與觀 細分是戒、教、觀-這三者 是這樣 這樣懂意思嗎 那麼在這裡頭呢-就是說 這二門的研究 在中國一向缺乏人們的-研究與弘傳 換句話說中國人談到-南山道宣祖師 就把他想成是律師 似乎也不去研究-他的戒律以外的其他思想 也不去研究 這樣永遠南山只能是律師 而不是一個完整僧格的大師 不是這樣 這樣子就有點偏頗了 對南山大師的這種理解 因為你偏頗對他理解 你跟他學-最後你也會學成偏頗 所以你要廣泛的學南山的思想 我的意思也可以表現成這樣 這樣了解吧 再來 然而一位大師的思想 豈會是孤立而如此單薄的 大師既然能空前絕後的 發展出圓教宗的律學思想來 則其背後-必有一個完整的佛法思想 高尚圓滿的僧格特質 以及修行實踐的觀行體系-以為支持 有個完整的佛法思想 有高尚圓滿的僧格特質 完整的佛法思想 也就是戒之外-固然有很高的成就 定慧也一樣有所成就 它意思是這樣 那麼呢 圓滿高尚的僧格 意思是指的-有那種大乘的心胸 有那種熱忱如火 熱忱 熱忱的那種利益眾生的胸襟 還有那種對教團的關愛 以及提攜後進的這種什麼呢 這種誨人不倦的這種-老婆心切的僧格特質 這樣各位了解意思沒有 是這樣子 還有-那他自己呢 他自己不可能坐在那裡-就有這種感覺的 他要去實踐大乘佛法 對吧 他要去修、去思惟 所以他自己也有一套-修行實踐的觀行體系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 這樣才成其為一位大師嘛 但是後代的追隨者 如果只是一再的重複著-對宣祖整體思想與僧格特質 作這種斷章取義式的理解 只理解他是一個什麼 一個律師而已 不瞭解他是一個-完整僧格的大德 那麼如果是這樣 你又如何能全面性的理解-南山律師的思想跟僧格特質呢 那麼你不能了解-他的思想跟僧格特質 那又如何能圓融而完備的實踐 乃至弘揚屬於南山律師-所創設的南山律學呢 這樣懂意思沒有 所以說我研究天台 我會先去研究-天台大師的一生生平 我會研究一下 所以我研究南山律學 我不敢說研究 但是我也盡量去了解-南山的思想的整體面 這很必要的 各位!一輩子就研究這個-南山跟天台 那麼至於說戒學 那個淨土學 你不妨就以天台來帶路-就可以了 好!這一段文大家了解了吧 文寫得很清楚、明白 每一代 我們總會看到一些-永遠屬於少數的南山孤臣 他們怎麼是少數 因為他們呢 遠遠的離開了眾生 清淨幾乎不食人間煙火了 被拱在那裡持戒 他也很少跟眾生-做過多的直接的接觸 那麼他們呢 說是孤臣 為什麼 因為就他們的角度往外面望 好像大家都不能學南山 也沒有在持南山戒 那麼往內望-好像他也很沒有同參道友 因為他研究得這麼深入 持戒這麼的嚴謹、莊嚴 結果 然後他就很感慨 但是他又希望能夠弘揚南山 但是他又深刻的感受-南山的沒落 所以他就覺得 只有剩下他在那兒支持佛法、-南山律學了 那種孤臣孽子的心情-就出現了 他奮力弘傳著南山律法 我們非常景仰並且推崇-這些少數律師們的精神與僧格 古來一直有這樣子的僧人 然而在面對著-中國戒法傳承的大前題 我們仍不得不疑問 疑問什麼呢 何以南山律法在中國 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如此的曲高和寡 對呀!好幾代都是這樣 那個元照律師更有意思 元照律師在宋朝的時候 被人家當做是什麼-你知道嗎 他住在靈芝寺 被人家當做是怪人-你知道吧 他去托缽的 他在大街小巷托缽 全寺只有他一個 他也跟人家共住 很多人對他一直有意見 在早期的時候 但是在我們今天-抽離了他的實踐面 我們會覺得他是一個律師大德 這在當時-很多人對他有意見的 他總覺得他的行為-就是這麼樣特立獨行 不跟大家一樣 今天我們來弘揚 我們到底是為未來做為 做為一個孤傲的大德這樣子-只是思想上被理解 還是連我們的行為 也可以在當時-這個時代也被人家接受呢 我想後者更重要 我們不能老是在一代一代 研究南山律學的人-都永遠那麼的曲高和寡 永遠在那個時代-被人認為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 我說過了 戒律不應該被特立獨行所代表 戒律本來就應該全民化 各位這樣了解了嗎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但是事實上 事實上你看傳記 你從旁邊的傳記來看 你不要只看律宗的人寫的傳記 你要從旁邊的人來看-寫律宗的人的傳記來說 他們總是會有一種-覺得你律宗的人 就是這麼曲高和寡-跟人不和合 跟人不在一起 然而戒律卻非常需要和合的 可是你卻不和合 那該怎麼辦 我說過了弘一大師跟人家共住-他不上早晚殿的 他不跟人家一起過堂 甚至於他不跟人家一起誦戒 好!你說法師-你在批評南山弘一大師 我絕沒有批評的意思 我相信他那個時代 以他-一定有他特別的想法 但是我們不是弘一大師 對不起 第一、我們不是三十九歲-才來出家 第二、我們不是才子 第三、我們不會畫畫 第四、我們不會演話劇 第五、我們沒有留過學 我們不是那麼高的-藝術才份的才子 所以你不要再特立獨行 對不對 所以你持戒-應該持得怎麼樣 持得很平淡 持得很溫和 然而你內在的精謹 你的精進 你的努力 你可以學弘一大師 你對周遭的悲憫 你弘揚南山律學的悲心跟弘願 你更應該跟弘一大師一樣 這樣各位了解嗎 了解嗎 所以不要把戒律寫在臉上 把戒律掛在心頭 不要讓你的表面讓人家看到-是一個律師的嚴苛 你應該讓人家看到是一個-普通比丘的和光同塵跟溫暖 但是真正再深入接觸的時候 就感受到你那持戒的嚴謹 哦!這叫做什麼呢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個君子的態度 這樣懂意思嗎 這樣懂意思嗎 我相信我們看得到這樣子的人 不會只有我知道這個道理 只是說我饒舌了-多說幾句而已 我可不是說別人不能做到 或者暗示說別人沒有這樣做 我絕不是這個意思 我相信別人做的 比我這個能說的-做得好太多 不過是說我呢-把它講出來而已 那麼這就是說 我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會曲高和寡呢 那麼以下我們的問題呢 我們來進一步的研究 我們暫時說到這裡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