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3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上到這個元照律師的序文 它最後一段文 我們來看一下 前面說到說 南山律師的諸部則以教開解 那麼斯文乃以觀示修 換句話說-也將南山律師的教法 也是分了教觀二部 那麼教 就是南山三大部呀 南山五大部呀 那麼呢 這是屬於教門的 那麼南山的觀門呢-就是這個《淨心誡觀法》 所以說這種看法 其實不只是日本人這麼看呀 咱們元照律師也是認為這樣子 所以我說過呀 南山律學的學習有教有觀 那麼在教 那麼當然就是我們的學習 譬如說《含註戒本疏》-《行事鈔》 要不就是《隨機羯磨疏》等等 這些都是它的教法 那麼呢 但是要修觀、要實踐呢 我們應該要-研究《淨心誡觀法》 也是這個意思 那麼既非無目而遊 豈是數他之寶 既然這個《淨心誡觀》-跟這個是以觀示修的 那麼諸部的教法是開解的 那麼開解如目 那麼修觀如足呀 那麼因此既非 就是指的說 南山律師的教學呀 既非沒有開解的這種-無目的這種漫遊 表示說南山教理-有它的教理來給予指導的意思 既非無目而遊 不是沒有眼睛而漫遊的 那麼呢 也不是 也不是 豈是呀 既不是什麼-豈是什麼呢 但是意義上可以說 不是無目而遊-也不是光說不練 這個數他人之寶而不實踐 也不是 因為你研究教理 很可能就是變成數他人之寶嘛 對不對 那這裡說豈是數他之寶 哪裡是數他之寶呢 因為它還有實踐呀 所以說有教有觀 那就是有解有行 那麼有行-所以就不會數他之寶 有教就不會無目而遊 這樣知道吧 須信-從真起妄舉體現前 達妄即真 不從他得 淨心之要 覽者宜知呀 這最後這一段 是他自己讀《淨心誡觀》-的心得 《淨心誡觀》重點在哪裡呢 重點你應該要相信呀 我們都是從真起妄 雖然從真起妄呀 但是舉體現前-是達妄即真 舉體現前就是說-真心當中起妄念 但是這個妄念呢 現前的當下呢 舉體是真 所以全妄是真 全真是妄 真妄是一如的 達妄即真 舉體現前 什麼叫舉體現前呢 就是說在一切的妄境當中呀 那個清淨真如的性體呢 都現前在那兒了 你做壞事也好啦 你做修行的事情 無論是清淨的 無論妄染的 其實都是你的佛性在起作用 所以舉體現前 現前就是起作用的意思 那麼你只要達妄即真 什麼叫達妄即真呀 了達妄實非妄 妄亦不可得 妄的本質呢-就是清淨自性 那這樣子就是真了 所以不必要捨妄求真的呀 這樣懂嗎 這是修觀的 達妄即真-不從他得 不用再另外取一個妄之外 虛妄的錯誤之外-再取一個真心 也就是說在一切的煩惱相之外 你是不會有一個清淨相的 就在煩惱相的當下-會有清淨相 這樣懂意思嗎 所以說菩提不在煩惱之外求的 不從他得 這種觀念是淨心的首要 是淨心的根本 宗要-覽者宜知 研究的人-你應該當要知道呀 這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說 《淨心誡觀》呀 《淨心誡觀法》 就是觀種種的法-以達到淨心的功能 可以這麼講 觀種種的法以達到淨心 就是修種種的觀法-以達到淨心的功能 這就是《淨心誡觀法》-的一個本意 那麼你要修種種的觀法-達到淨心的功能 那最重要你要了解 真妄是和合的 真妄是相即不離的 當下即是的 是不從他得的 這是淨心最重要的 你們如果要觀種種的法-來淨心的話 那麼這個道理是最切要的 他這段文是講這樣的意思 這樣懂嗎 這種很顯然就是-天台的教理的思想 所以說我們教學天台-行尊律儀、修歸淨土呀 一直是跟古來的大德-是一致的 那麼我們呢 有用這種角度 天台的教理 南山律學的依止 然後再加上淨土的修歸呀 這個可以跟古大德的很多思想 修行的作風 都能冥合 那研究起中國佛教來呀 這就比較很自然-也比較能夠相契應 是這樣子的 這裡又可以看出來 在這裡他動用了-他對天台教理的理解 來做最後這一段的說明 所以各位這樣了解嗎 所以說往後所說的三十篇 都告訴你那個是妄-那個是真 妄-你應當要修觀 然後給予淨心、達真-心的真體 那但是呢 離妄是不可能得真的 所以以後的三十篇當中-你都要記得 這心性-一念三千的清淨心性 的這樣子的一個意涵道理 所以說覽者宜知呀-應該要知道 兩篇序文呢 簡單地給大家消文釋義一下了 那麼我們時間不多 我們不耽誤 我們趕快往下 接著呢 我們就要來研究第三個序文 第三篇序文 第三篇序文是學人在這個 好像是一年多前吧 二年前了 一九九八年冬天 初冬的時候寫的 照說寫得不太滿意啦 不過就是說 基本一些觀念表達出來了 那麼就是-〈南山律學研究的新面向〉 這其實是呼應前面-這序文的意涵的 尤其是元照律師說到說 這個教觀要並弘 對不對 教就是南山三大部 觀就是淨心誡觀法 教觀要並弘-你才有解有行、有目有足 那麼這篇文章的-核心的重點就是說 一般人在學南山律 就只是學教 學南山的教部 也就是三大部、五大部這樣子 但是都不學觀 所以就怎麼樣 就是實踐戒律上 就是窒礙難行 而且心性上就不開闊 就不能夠包容一種-比較廣泛的一種對戒律的態度 同時呢-也因為這樣子 就把南山這位老律師的僧格 就把他定型化為一種-枯冷的、但知戒律 而不知其他的這種性格 那麼你好樂南山 結果你把南山想成這樣 當然你自己也會變成這樣 所以就變成是一種很不活潑- 過度的古板 然後呢 不能夠和光同塵 那跟眾生的關係呢 又太貴族化了 太不可親近了 雖然你可能持戒很清淨 但是你不能夠跟大家貼近 那乃至於因此你所代表的-那個戒律的弘揚呢 就讓人感覺-那專門是你在弘揚的 別人呢 別人就也沒辦法-持得像你這麼好啦 因此呢 那麼就你去代表持戒好了 那我就不持了 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戒律是很和善的 是很親民的 是非貴族-是平民化的 是每一個人都應該研究的 那麼只是當中呢 可能有人特別的樂意-研究得深刻 或者多研究這樣子 但是呢 任何一個人都應該-要有責任去研究 而不應該說-反正他當律師嘛 他去研究 不是這樣子的 那南山律師也是這樣子 他也不是這麼枯冷的 其實他有很多的熱忱 你看他還造了《高僧傳》 他還集了《廣弘明集》 他還寫了佛教史等等這些呢 都要有很多的文章資料 而且要有對教團-有很高昂的那種護教的熱心 他才能夠寫出這種文章來 對不對 那這樣子根本不是一個-枯冷持戒的律師所可比擬的 不是這樣子的 他應該是對教團、-對其他的比丘有熱心的 倒過來說 我們來看看《淨心誡觀》-的最後一篇 他怎麼勸勉他的徒弟 唉呀!你也可以看得出來-他那種悲心、婆心深切的那種 老師父的那種感覺呀 你也不會讓人感覺-他是過度的枯冷 也不至於 這樣子呢 這是他老年之後-所表現出來的精神 縱然他年輕的時候 可能是一個律師的形象-很嚴謹、很嚴苛 也搞不好 但是到他老年的時候 生命更成熟的時候 表現出來的這種中庸、溫和的 我覺得更值得-我們現在這一代呀 要來弘揚戒律啦 是不敢說啦 只是說重新提倡戒律的重要性-的我們這一代佛教來講 是應該要顯現他這種性格的 為了顯現他這種性格 《淨心誡觀》的學習呢 顯得就很有意義 因為它正在顯現出南山律師 內在修心的這種意志-跟用心的方法 同時也能夠因此看出 南山律師的學問、道德-跟用心的內容 是相當廣泛而熱忱的 因此也就能修正我們 只是在研究南山三大部的時候 過度的枯冷 過度的嚴苛 刻板的這種風格 也就能平衡 那如果因此而能夠平衡的話 我們研究南山之後 就不至於那麼刻板的話 那麼當然今後我們再去弘揚 不敢說弘揚 我們再去宣揚南山律學的時候 也就不至於太刻板 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呀 那不至於太刻板的話 別人感受到的-就有如沐春風的那種感覺 那因為他感受如沐春風 他就比較敢於親近你 乃至於敢於去研究南山律 那這樣的話南山律就能-廣泛的被大多數人所接受 所敬仰、所研究 那這樣就達到了-戒律的廣弘的意義了 所以最終的目的-就是戒律要廣弘 只是說不要老是走向-枯冷的那種味道 枯冷的味道就近的來講-弘一律師 弘一律師 夢參長老說-根本就沒辦法親近他 甚至於他就住在隔壁 你房間門也進不去 你也沒辦法問他什麼 那麼弘一律師其實-他不跟人家一起做早晚課 也不跟人家一起誦戒 他只是在誦戒那天早上-寫一張條子跟大家講說 我們每一個人要求懺悔 他認為誦戒已經-好像又有問題了 還是怎麼樣 他也不這麼樣 他過堂吃飯-他也是自己吃 只是說他不願意-吃跟人家不一樣的 但是人家送給他吃 在東北的時候 東北哈爾濱極樂寺 講戒的時候就是這樣子 有一次人家多送了幾碗菜給他 他就不吃 他說難道大家這樣吃的嗎 如果大家不是這樣吃-我也不吃 我是不敢批評長老、大德啦 但是我在想 其實他如果跟大家一起吃的話 就沒有這種問題了嘛 他就不用問說-大家有沒有跟我吃一樣的 因為大家都一起吃了嘛 對不對 像這樣子就讓人感覺-我沒辦法親近到你 那麼你持律 -我也搞不清楚怎麼持法 反正你講出來的這麼好 你持得這麼清淨 那麼望之彌高 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呼焉在後 沒辦法跟隨你 那這樣的話-戒律是貴族化了 被極端的貴族化了 被拱在那裡了 清淨無染到你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感覺了 那麼這樣子的學習 弘揚戒律 古來應該是沒問題的啦 但今後恐怕難了 今後弘揚戒律的人應該是-親切於人間 貼切於一切眾生 乃至於所有的僧團 讓僧團的其他人也能夠-感受到你的溫和跟體貼 那麼因此 因為感受到你的這種氣質 因此他也樂意跟你學南山 因為敢於跟你學南山 他也勇於承認自己的犯戒 然後他也能夠懺悔 懺悔的同時-他能夠更進一步的學習 那這樣子一腳過去之後呢 他就覺得南山是可親近的 是可學習的 所謂的律師-其實也是那麼親切的 那這樣的話-大家都因此樂於學戒 那就其實這樣弘揚戒律更容易 那麼你看再來-弘一大師往前推呀 就是二百年來第一僧伽 那就是那個澫益大師 澫益大師他說他要講戒 結果呢 講著、講著、講著-剩下五個 五個後來又少了一個、二個 後來又有人比他早往生 他就很感慨講戒講不成 那你看看他的文字 確實是相當的犀利嚴格 但是過度的嚴格到-已經沒有人能夠敢親近他了 而他也很不屑於-當時時代的種種 他也勇於批評當時的時代 那這樣的情況就造成了 他形成了各自的一個風格 即使他弘揚戒律 他主張戒律 但是周圍的人-難道沒有人能夠親近他嗎 但一直到他老終 好像沒超過十個人-跟他一起這樣子 那麼或許時代真的是這樣 但是如果他那個時代-都已經這樣 那我們這時代不就完了 是不是呀 所以我思前想後的結果 我發現說 現在的人固然-不及於古人太多太多 但是我們總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還是要努力的學習南山 那在這學習南山的時候 我們既沒有能力-像古大德那麼好 但是也 其實就算有那個能力-跟古大德一樣有那樣成就的話 我們可能也必須-隨順時代的因緣 把身段放低 跟大眾和合 跟大眾更貼切 讓戒律更平民化、-更可親近這樣子 那麼這件事情上呢 學人親近海公 這也若有所思呀 也感受到有這種氣氛 所以我提倡了這種所謂的 戒律的研究固然要深、要廣 嚴-當然也要嚴持戒 我們再嚴都不為過 可是那個心態上-一定要熱忱 對於眾生一定要誠懇 而且要那種溫和、貼切、溫暖 讓戒律的弘揚流露出一種-平民化的一種氣質 而不是那種被拱在那兒 千萬人、很多人都拱著你持戒 然後你很神秘的-在那兒持戒似的 古來確實有這種情形 確實有這種情景 我們今後或許可以修正一下 這是鑑古知今呀 我絕沒有批評古大德-或者任何人的意思 這是這種感覺 因為戒律真的是要平民化 不能夠再由少數人專門去研究 他們專門持 那這是我的概念 所以新面向指的是這個意思 什麼新面向 就是什麼呢 盡量的平民化 讓律師的形象更符合他原來的-那種全僧格的那種感覺 什麼叫全僧格 戒定慧齊修 發菩提心 對教團有熱忱 有護教的熱忱 解行並進 雖然持戒-但是其他教理仍然理解 雖然生活嚴謹-但是不懷人情 雖然持戒清淨 可是仍然是可為眾生所親近的 這叫全僧格 我想這篇文章的-主要的那種意涵呢 談的是談這個 各位這樣了解嗎 那麼我們這樣了解了之後 我們就快快把它怎麼樣 念過一下 念過一下 題解 南山律學者 泛指 就是解這個題的意思-叫題解 南山律學者 泛指唐初上道下宣律師 因為他住終南山 是西元五九六年至六六七年 總共有七十二歲 那麼住於終南山的這個豐德寺 豐德寺現在還在 那麼現在呢 是只剩下一個大殿 那大殿裡頭呢-擺了一台電視機 那麼比丘尼在那兒住 二邊廂房呢 曬了一些女眾的衣服 晃呀晃呀這樣 如果南山在世 看到那樣實在會 唉!然後呢 南山律師的祖墳呀 他的墳墓呀 就在豐德寺的旁邊 那麼他那個大概風水不錯 可是前面那個地呀 那個祖墳前面的地呀 竟然塌掉了 所以得要貼著那個山壁-這樣爬上去 才爬得到那個墳墓上去 朝拜完了 就得貼著牆壁這樣爬下來 唉呀!好恐怖-是這樣 怎麼樣 有沒有興趣去看一看呀 那豐德寺現在還在 還有豐德寺三個字哦 還都掛在那裡 然後有法師一去 哇!爬了 聽說爬了好幾個小時 沒有路、沒有車 用爬的-四腳並用這樣爬爬爬 爬上去 這麼一看 差點暈倒在地 為什麼 一根電視天線插在那裡 啊!二個女人在那裡 穿著幾乎半世俗的衣服-在那兒看電視 這就是南山律師 寫南山三大部的那個所在地-豐德寺 這是一、二年來的事情而已 唉!算了 是不是這個南山律學不興-就是因為這個祖庭呢 這風水沒有做好的關係 是不是大家呢 要復興祖庭 趕快湊一點錢 回豐德寺 把那個南山律師的-那個風水做一做 這個實在是很荒唐的想法 但是竟然也有出家人做此之意 風水做一下這樣 南山律宗就會大興 那要是這樣子的話 那天台大師、天台宗一定很興 為什麼 天台大師的碑呀、什麼的 還有歷代諸祖的墳呀 都在那兒好好的 我們幾年前去看都好好的 乃至蕅益大師也在那裡 哇!好了不起-幾位大師 章安灌頂尊者也都在那裡 一字排開-你知道嗎 一字排開這樣子 哇!那些大德 那氣氛就很滂沱 那麼在天台山 哦!不管了-就是這麼回事 那麼故後人以南山諱之 諱就是說尊重、不敢直稱其名-謂之諱 依四分律所提倡之-律學理念、態度 與律學的表現形式-或實踐方法等等之統稱 統稱為南山律 就南山律-就是南山律師 他呢 所提倡的律學理念、律學態度 還有律學的表現形式 或者實踐方法等等 這一類的統稱就叫南山律學 那麼研究又是什麼意思呀 對彼做深入而全面之理解-以及隨學之意 什麼是面向呢 整體面之方向 意指著基本精神把握之方向 所以說什麼叫做南山律學 此處所言新者-非謂有新創意 乃是指對現況有所調整的意思 這樣懂意思嗎 所以這裡說-南山律學研究的新面向 講一句白話就是說 研究南山律學跟實踐南山律學 所不同於現在-而多出 不同於現在的另外一種-重點的提醒的意思 重點式的重點提醒 現在的方向-可能只是朝向純律學的 那麼我們現在這個新的面向-提倡一種什麼呢 提倡一種全僧格的 不是純律師的 是全僧格的那種意涵 這樣知道吧 所以這篇文章-重點在於提倡一種 戒律是全僧格的一部份 而研究南山律學 其實也要建構你自己-成為一個全僧格的比丘 完全僧格的比丘 全僧格-聽得懂嗎 就君子不棄 我們有各種 我們做一個比丘 有各方面的才能-跟各方面的內在訓練 性格當中是很圓滿、圓熟的 圓熟的 而不是只是偏於過度的枯寂 還是偏於過度的外放 哦!是這子的 這樣各位了解吧 好!那麼這是題解 再來南山律學之貢獻 中國佛教中的戒律研究 在唐道宣律祖之前 主要乃是以單一部律的理解-與弘揚為主 其內涵大抵未脫-印度部派佛教的範疇 這在南山律學之前呀 確實是如此呀 但是呢 到了南山律祖的時候呢 方才受到天台判教-以及一佛乘思想的影響跟啟發 這是很明顯的 南山律到處引《法華》《涅槃》 那麼也提倡一佛乘的這個觀念 那麼呢 啟發就開始大膽地運用-大乘佛法的觀點 來理解原本被認為是-屬於小乘佛教的聲聞律法 最有名的就是說 他認為呢 那戒體是圓教宗的戒體 也就是說那個圓教本身 圓教這二個字呀 固然不是天台所唯一創始 但是在南山律師那個時代呀 已經為天台所專用了 這樣各位了解嗎 所以我們可以說 他這個圓教戒體 本身是借用天台之名 雖然與天台的說法-是稍微狹隘 跟天台說法的圓呢-是比較狹隘了一點 天台比較廣 他比較狹隘 但是他借用那個道理 借用那個道理 他用一佛乘的道理來談 在主要的思想-當然運用的是唯識學 沒有運用太多的天台的思想 我們也承認 但是像一佛乘、圓教這種觀念 其實都已經借用了天台的觀念 所以說他是挪用二種觀念在用 所以我們說受到-天台一佛乘思想的啟發 那麼呢來理解 那麼巧妙地以實法宗、假名宗 以及大乘圓教宗等-三宗差別的表述方式 來建立起《四分》聲聞律的-大乘義涵 怎麼講 他是以《四分律》得戒體 得的是菩提心體 所以他說《四分律》-是正被聲聞、是旁通大乘 他就這樣講的 這種說法-是開天闢地以來呀 是怎麼樣 是佛陀出世以來-第一個這麼大膽講的 你要知道 所以說呀 這中國佛教很有開創性的 那麼當然啦 看在西藏人呀 或者是印度人的眼裡呀 他會覺得反了反了反了 這個造反了 這簡直是自己發揮 這不行 搞不好他會這麼想 但是在中國人來接受南山-是接受得蠻好的 你要知道 在傳統的聲聞乘來看待-這南山律學這種作風 是很大膽的哦 你要知道 OK 好!那麼大乘義涵從而使得-大乘風行的中國佛教 能理所當然的-接受《四分律》的價值 這件事情我必須聲明 並不是說南山律學-弘揚《四分律》 《四分律》才變成中國人的-主要受戒的戒律的依止的律法 這個倒不能這麼說 因為在他的師父、的師父…… 不知道第三代 他的上四代-還是第幾代 那個研究《涅槃》-跟《成實論》的大家 也就所謂的光統律師 就是慧光呀 慧光律師-他就提倡了《四分律》 在這之前-法聰最早提倡 那麼呢 慧光律師註疏 註了廣疏之後呀 更把《四分律》的研究推向了-一個廣大的地位上去 而他本身又是在北方 南北朝時代 做北方的什麼呢-僧官 所以以他一個僧官的制度 僧官就是-你可以想像成僧皇 想像成他是僧皇的意思 所以他統領一切-一切僧伽 而且他又研究《四分律》 你說這影響大不大 更何況他自己本身-又是研究《成實論》 研究《涅槃經》的 他又是學問僧 又有地位 又有道德 然後他自己又研究《四分律》 所以南北朝以降一直到隋朝-都是《四分律》的天下 那為什麼會研究《四分律》呢 最主要是因為《四分律》-的受戒羯磨 最早傳入中國 中國人受戒都是以-《四分律》的羯磨法來受的 雖然早期受《四分律》的羯磨 但學的不是《四分律》 是那個《十誦律》 是《十誦律》 還有《五分律》 但是後來才發現說-不對呀 我受的是《四分》的羯磨法 為什麼我不學《四分律》呢 這個時候法聰律師等-開始推展了《四分律》 一直到光統律師 然後一脈相承 經過三傳、還四傳 到了什麼呢 到了這個道宣律師-是唐代 這個唐代的時候 因為唐代就規定了 出家人受戒要由國家來認可 然後國家認可呢 他就問說-那當時國家認可 是以隨順當時出家人受的戒-是什麼為主 結果大家都受《四分律》為主 結果當時國家就規定-受《四分律》 因此《四分律》-就因為國家的規定 再加上呢 大德的推動 二個相互的前進之後呀 所以使得《四分律》的研究 幾乎是一枝獨秀到今天 歷史的原因是這樣 那麼雖然如此呀 但是它的《四分律》-的真正價值 也真的是被南山律師-在這個用大乘旁通的觀念呢 把它給強調出來了 各位這了解嗎 把它給強調出來了 那麼長久以來-中國佛教的律學風氣呀 在各大宗派環伺之下 尚能流傳著一絲尚存的-律學教授與研究 其原因多半緣於此 這正是南山律師-對中國佛教不朽的功績 就是說他提倡南山律學的同時 他也強化南山的價值 這種南山的價值-使得中國人的大乘思想呢 能夠不至於排斥-本質上是聲聞乘的《四分律》 而能夠保持那一脈相承的-這種研究的風氣到今天 這也是因為 當然啦 這裡其實不止是這樣 還有他對《四分律》的研究 使得大家呢 能夠實踐《四分律》-實踐得比較好 接著 南山律學中-大乘圓教宗思想的建立 就世界各個佛教思想體系來說 至今仍是一個空前的律學創見 雖然就傳統部派思想-的立場看來 則可能也是一種冒險 為什麼 因為佛陀沒這麼講 是不是呀 那麼你們中國人才敢這麼說 好大膽呀 這對不對 我說冒險-是一種含蓄的說法啦 可能他們南傳人會覺得-簡直就不可思議 是不是 不管了啦 在此一律學思想之下 聲聞律不但不再與-大乘佛法格格不入 相反地 聲聞律中處處都清清楚楚地-顯示著唯佛一乘的精神內涵 對吧 因為就他提攜出來之後 他就提醒了這個-唯佛一乘的概念 至少在南山眼下的《四分律》-是如此 聲聞律的學習與持守 已跳脫出自利與防惡 這樣子的一個-純聲聞乘的一個範疇 而導向利他跟積極修善的-這種大乘菩薩道之目標 哦!比如說 他受戒的時候呢 他觀想戒體 本身就觀想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的眾生 對不對 這就是一種行善的一種動力 更何況依著弘一大師說呀 這個《四分律》跟大乘律 有衝突的也不過只有六條-還幾條而己 換句話說極大部份-是跟大乘律是合一的 像這種看法呢 都是在南山律的那種思想底下-所推演出來的 這樣子的話-實踐南山律 根本就是實踐大乘律的什麼呢 攝律儀戒而已 的一部份 根本不把它認為是聲聞律法 這樣子對大乘人 流行 對大乘流行的中國來說 那簡直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好! 但是呢 其他南傳國家沒有大乘 所以他就沒有這種看法 那麼北傳國家-日本、韓國學中國 那就別提 剩下就是西藏 西藏就很奇怪 西藏在這方面它就不敢碰觸 他一方面研究說一切有部律 一方面又宣揚它們的金剛乘 那麼但是呢 他們一向 他們的黃教呢 就所謂強調戒律 然而他也沒辦法整合 聲聞乘的這種戒律-跟他的金剛乘的關係是什麼 他也整合 整合得很有限 那麼其他的花教、紅教 這個白教 薩迦 還有噶舉他們呢 那他們根本沒辦法提這個 而且甚至於講白一點 對聲聞戒就不一定能夠去-研究跟實踐 不一定了 不一定研究跟實踐 他們去注意-也是因為受黃教的影響 然而黃教在戒律的認知上呢 其實研究起來 他的傳承也不明顯 那麼在整合大他這件事情上 他也沒有做 所以你就知道了 全世界有整合大小乘戒律的 把小乘戒律整合入大乘的 其實只有南山 他真的是世界上的寶藏 唯一的一條系統 好!那麼這樣子下一段 南山律學研究的省思 然而不幸地 這種大乘行者的泱泱大度 卻一直由於律祖-持戒精嚴的外表 以及淵博浩瀚的律學專著 主要是南山三大部 而失去了被注意的光彩-與被弘揚的機會 為什麼會這樣呀 因為他專門表現在-他的持戒方面嘛 所以他那種大乘的內涵呢 就被他只是持聲聞戒的-這種表像呢 所掩蓋過去了 這樣各位了解嗎 所以掩蓋了那個光芒 意思是這樣子的 極大部份的後世律師們-或律學的好樂者 幾乎都把研究南山律學的精力 放在對三大部中-屬於戒律形式方面的 訓詁、理解跟推演上 訓詁是什麼 就是解釋呀 文字的那些細緻的意思呀 是什麼 這句話什麼意思 這個是什麼意思呀 啊!理解它、考據它 還推演那個戒律的種種 看怎麼實踐等等 這固然也對 但是過度的這樣子-去斟酌說到底那個 比丘可不可以摸那個-沒有手授過的青菜呀 摸了該怎麼辦呀 那麼火淨該如何呀 一直在爭論那個而已 有時候這個心的修持-反而給忘了 那種形式固然也重要 但是沒有重要到說 那麼嚴重到 會嚴重到你的修心的事情上來 常常你枝微末節過度注意了 你修心-反而不懂得修行了 這樣子呢 捨近求遠 什麼捨本逐末呀 就不好 這當中所浮現的-南山律祖的形象呢 也似乎唯一只是什麼呢 皎若冰霜、點塵不染-的那個聖人性格 那麼括弧裡頭說了 這是我心裡想的 沒有說出來 但心裡想的 就是說 多少充滿著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這種虛擬的味道 不食人間煙火 你懂嗎 持戒很嚴謹 但是持戒嚴謹 你要過怎麼樣的生活-你才能持戒這麼嚴謹 你要全然地托缽 而且呢 而且呢 不能夠做其他的事情 你才能夠真正持得那麼謹 不然很多事情-你就是趕不來 你比如說搭個火車 或者坐個公車 你預計要到高雄吃中飯 時間呢 是十點五十分可以到高雄 比如說-或者十點半 唉!塞車 不好意思 那一餐就別吃了 是不是 那如果你很忙碌-你身體會搞壞 像這樣子都是一種-實踐戒律跟現實生活當中 確實有不可抗拒的狀態 當然我們是有辦法可以修正 第一、我不吃嘛 對不對 那麼第二呢 我自己帶便當在車上吃 這當然都是一個辦法 但是呢 帶便當-如果只是你一個人住的話 你帶便當-你要怎麼帶呀 你去外面買-還是怎麼樣 凡此之類 去外面買還是牽涉到用錢-種種這一類的 很多很多啦 舉不勝舉 是有一些不方便 那麼這種不方便 都不是那不食人間煙火的人-能感受得到的 你持戒呀 什麼人家都幫你準備好 車子幫你載好了 載到那、載到那了 便當拿來-送上來吃飯 打板-有人替你打了 手授、說淨什麼-完全都很好 沒有錯 但是多少人的輔助呀 你才能持到這樣子呀 是不是呀 所以說你要是你一個人-在那兒過日子 那是很難的 但事實上就真的存在這樣 對不對 所以這個 我們能持戒 我們自己要很感謝-大眾的護持之力 護持之力 也要這樣子 那不是你自己能持戒 不是這樣 所以那不食人間煙火-的虛擬味呀 太重 自然地 這種清冷的那種律師典範 也成了不少學律者 或者振興律學為己任的大德們 所企求的目標 他也希望這樣子 有點不食人間煙火 遠離人群 持戒皎若冰霜、點塵不染這樣子 當然我們絕無意要否定-乃至懷疑律祖在這方面的成就 甚至也樂意以此為-修學的榜樣之一 我們真的也樂意這樣 能夠這樣子也很好 對不對 然而 一個能夠開創如此宏闊-律學思想的一代宗師 其留給後世學者的 豈只是這麼一個類似於-小乘律師的形象而已 哦!不食人間煙火 清冷的那種形象 這種對聲聞律法-過度刻板式的表現 是否有助於戒律的-弘傳與住持呢 這就是我要問的 你那麼樣刻板-它有沒有辦法平民化呢 有沒有辦法親和-對那個還不能學戒的人呢 這是頗值得吾等佛子-深思的問題 對吧!這我剛剛已經提醒過了 不可諱言地 長期以來許多研究南山律學-的大德們 似乎都或多、或少地 與傳統的中國佛教 有著深淺不等的隔閡 尤其禪宗盛行的時代與地區-更是如此 好像是已成了中國佛教-長久以來的宿命 就是說他持律的人呀 他就沒辦法和其他宗派-合在一起生活 你最有名的例子呀 印光大師跟慈舟律師-在靈巖山的大殿裡頭 公然的怎麼樣 辯論起來了 那個慈舟律師說-晚上不能吃 印光大師說 不!我們念佛的人-晚上還是喝個稀飯吧 還是吃一碗稀飯吧 這公然地這麼講 那麼一個是印光大師-是靈巖山的導師 慈舟老法師呢-是被請來靈巖山講戒的 被請來為上賓 這二個人怎麼 二位頭頭怎麼會鬥起來了 當然他們是演出一番戲來了 也無所謂了 但是你就可想而知 這戒律本身呢-跟中國的傳統那個佛教 確實有某種成分上的一種 一直有的一種隔礙 一種隔礙 有一次呀 那麼陪海公要去-跟幾位長老吃飯 我帶了一個照相機放在僧袋裡 海公看到我帶照相機 他沒看到那個袋子 看我帶得鼓鼓地 他以為我帶缽跟具跟衣 他問也不問就罵我 你幹什麼 帶那麼多幹什麼 我說海公 我知道他的意思 海公-這不是缽啦 這是照相機 他就說嗯!好! 意思是說 我跟這些長老吃飯 你不要再把我缽給我拿出來 丟我的面子 你不會覺得奇怪 他號稱律師耶 怎麼我拿缽吃飯 照說他應該讚美我 怎麼還罵我 你看好了 那有一次好像到達隆沙拉-還是哪裡 忘了拿缽出來吃飯 他又罵我了 怎麼吃飯了-不搭衣持缽 哇!倒 又被他罵 那又為什麼 在他想法是 該搭衣持缽 你就給我做出來 那麼呢 跟這些傳統長老吃飯 你不要給我搞怪 他的意思就這麼明白-你懂嗎 那麼你不覺得很怪嗎 對! 對一個持戒的來講 你如果說要皎若冰霜 你如果要學小乘律師 這條件只有一種而已 你不能做兩樣呀 但是 海公就是做二樣 那我一點都不覺得奇怪 我不覺得奇怪 但是我也不建議你們-非得要這樣互換啦 我是說當我跟長老 當長老要求我這樣 我不覺得奇怪 我也很樂意配合 懂意思嗎 那我也沒有說這樣就一定對 我都沒有這個意思 我只是表現 我提這個例子只是說 你沒有注意到 即使號稱一個老律師 他在傳統佛教當中-都要有所修正 都要有所修正 這樣表示什麼義涵呢 我沒有什麼結論 你們應該用智慧去想一想 我們也不妨討論討論 但是它確實是一個問題 所以長久以來的一種宿命 那麼呢 在愈行愈遠的情況底下 律宗竟然要走上教派的什麼呢 獨立之路 它獨立成為一宗 律宗 這在南傳人來看 這簡直不可思議 律宗-怎麼會有人去專門持律呢 這那一宗都要持律的 律宗不應該獨立的嘛 但是它卻竟然獨立了 那你不是覺得很怪嗎-對不對 本來是八共學的三學之首-戒、定、慧 以戒為首嘛 如今卻只是少數人的專攻 這樣的律學發展結果 怎不令人啞然 啞然就是不知道要怎麼樣講 不知道怎麼講 這又豈是開創圓教宗的-南山律祖所樂見的 他當時開創南山律宗 他可沒有說要自己獨創一宗 然後獨立於各宗派之外 他也沒這個意思 那麼呢 面對這長久以來所存在的事實 然而長久以來已經是這樣了 我們不得不檢討 我們那就要檢討了 向來呀 對南山律學的認知心態-與研究方向到底是怎麼樣 認知上你真的-把它認知過度枯寂嗎 你認為學律的人-就應該要有隔於教團大眾嗎 還有研究方向 你只是研究南山三大部嗎 還是也應該研究教觀 教以外的觀呢 這就是我暗含著-《淨心誡觀》的重要性 的那種伏筆在這裡了 哦!這段文字的意思是這樣 是不是有著修正的必要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開這門課的一個什麼 內在的用意 各位這樣了解了吧 了解了 很好 那麼下面 問題的呈顯 接下來有什麼樣子的問題 分析起來 之所以呢-這個戒律會獨立成派 那麼有隔於其他宗派 主要的原因不外是 雖然我們呢 一直認知 並且接受南山圓教宗-乃是大乘的這種說法 然而實際上我們卻往往-有意無意間 把宣祖塑造成為一個過於嚴謹 而缺乏血肉生命的這種-刻板律師形象 我們有意無意會把他形象-形塑成那樣子 哪怕在研習的過程當中 我們也不忘把大乘二字-掛在這個南山律的嘴上 可是對於諸如大乘律法的-實質精神內涵是什麼 如何運用在習學大乘 修習大乘佛法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際互動上 南山律學要如何-才能廣泛而長久地 被中國佛教所接受-和實踐等等 這些問題呢 我們並沒有怎麼樣 好好地去理解 那關於這方面呢 我們下一堂課 我們可以就這個問題本身 也做一些 到底問題在表現什麼 它深層的內容是什麼 我們也把它表現-而且說明一下 我們不打算解決問題 但是我們要呈顯問題更清晰 那麼我們今天先上到這裡 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