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淨心誡觀法 2 上法下藏法師 主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淨心誡觀法》 各位比丘 各位比丘尼 各位沙彌 各位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跟大家 已經提到了《淨心誡觀》 開這門課 就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現在我們要對《淨心誡觀》-的幾篇序文 做一些概要性的-一個閱讀、理解 那麼諸位應該已經-閱讀完這個序文了 沒有閱讀的 應該徹底的趕快去閱讀 那我們現在要研究這三篇序 首先是第一篇序 是《發真鈔》作者 允堪律師呀 那麼呢 他所造的 我們來簡單的看一下 他怎麼樣寫《發真鈔》 當然《發真鈔》 我們並沒有印出來 但是呢 我們卻引用了他的這個科判 照這樣講的話 我們也算是-學了一半《發真鈔》 所以我們也看看他的序 它說 夫學道者 以明己為本 立言者 以益物為宗 在昔聖賢率循此二 那麼這段文是開題 它說呀 學道的人 並不是做文章的人 是專門在學道的人 這學道的人呢 這裡所指的學道的人 當然是指佛道的修行人 多少也含攝了儒家跟道家 那麼都是怎麼樣呢 都以明己為本 學道的人 以明白自己的本份事為根本 或者我們用佛教的立場來說是 明白自己的生死大事為根本 那麼立言者 以益物為宗 立言呀 就是著述 著述的人呀 都以益物為宗 為宗旨 益物是什麼呢 有益萬物 主要是有益眾生 張載呢 宋儒張載他就說了 文以載道 做文章是要承載著這個道理-道法的 那麼才造文章 所以說立言呀 是要以益物為宗 有益於這個萬事萬物 這個物 這不只是人哦 還有指的是事情 包括那些政治制度 都是屬於物 因為儒家最樂得怎麼樣 最樂得、也最熱衷於這個-政治的事務呀 我是指相對佛道二家來說的 那麼政治事務-這個也是益物的內容 那麼這裡呢 這裡的益物-應該具有那種淑世的意思 淑世利生的意思 淑呀-賢淑的淑 淑世利生的這個意思 為宗旨 在過去 聖賢率循 皆循著這二個重點而行呀 率循此二 一個是明已 一個是益物 此二 哪二呢 就是明己跟益物 這個明己也可以拿來-當作是自利 益物也可以拿著來當作是利他 茲《誡觀》者 乃明己益物之教乎 吾祖南山雖託訓於慈忍 豈無意於將來 茲就是這 這《淨心誡觀》呀 的文章呀 的這一部書呀 茲是《誡觀》的簡稱 乃是 乃明己益物之教乎 正是明己益物的教法 或者應該把它翻成白話說 可不是明己益物的教法嗎 是這樣子的意思 那麼吾祖 這個吾祖是說他自以南山律學-的繼承者、後學者自居呀 所以他尊南山祖師為他的祖師 不過這個很有意思呀 他自己又標是天台沙門允堪 看到沒有 在標題之下 天台沙門允堪 是宋朝的時候呀 這個 宋朝之後呀 這個天台跟戒律跟淨土 三者常常是 常常是整合在一起學習的 他既學天台-也學南山律學 這不只是允堪律師如此呀 我們等一下-下一個序文呀 這個元照大師 也就是我們一般南山律的-主要的記祖呀 元照律師呀 他也是學天台的 學天台而弘南山 然後又念佛 這個是宋朝以來一直是如此 宋元明清到民國 其實包括到現在都這樣 教學天台 行尊律儀 修歸淨土 這一直幾千年來就是這樣子做 我們青龍寺的宗旨-也亦復如是呀 應該說是有所本了 那麼吾祖是稱什麼 吾祖南山 吾祖南山是指的什麼呢 道宣律師 古時候尊重大德-不以他的法號而稱呀 而稱什麼呢 稱他所居的地方 這個南山就是指的終南山 終南山 這個 雖託訓於慈忍 雖然呢託這個 雖然是以訓勉慈忍比丘 託付這個慈忍比丘-而造這部《淨心誡觀》呀 難道沒有教化將來人的用意嗎 可以這麼講 豈無意於將來 難道沒有教化將來的用意嗎 愚慶荷大師之道 凡二十載 所述諸科記 僅將百卷 他現在就話鋒一轉呀 說到他自己 說我呀 愚就是自稱他自己 我就是允堪律師自稱 慶荷大師之道 慶幸能夠荷擔呀 這個南山大師的四分 南山律學之道法呀 前後已經二十年了 那麼所註述的諸種科判-以及記文 解經之文謂之疏 解疏之文謂之記 那麼因為南山律疏呀 主要是疏為主 那麼他又解那個疏 所以名之為記 這樣聽得懂嗎 古人呢 什麼叫做記 記就是解疏之文叫做記 什麼叫解疏之文 解釋那個註疏 那什麼是註疏 註疏是拿來註解經的 律經由南山律學來給予解釋 比如說那個戒本疏 〈南山戒本疏〉-它在解釋那個經的 所以他說科疏 為什麼說諸科疏呢 因為他有的呢 他將南山三大部的科-再另外的標出來 標成一本書 科就是綱領的意思 綱要的意思 可以這麼講 綱要 一本書的綱要-本身就可以成為一本書 這個註疏很龐大 僅將百卷 這個僅呀-差不多將要一百卷了 這個卷的意思是 古時候的書呀 不是用一本一本分的、掀的 它是用那個紙呀 然後用捲軸呀 就黏起來長長的 那麼很長很長-捲起來就是一卷 它是有一定的長度的 差不了多少 那麼在這個長度以內 寫完了就捲起來-這樣叫做一卷 這樣叫做一卷文 古時候是這樣子 這就是用捲的 不是用這個掀的方冊 這樣不好翻 前後不好翻倒是真的 那麼噫!-也就是發語詞呀 感嘆詞呀 感嘆的意 著文字而忘理觀者 不亦病乎 這是說他自己 唉!寫作文字而忘掉了-在教理上作觀、實踐的意思 理觀就是實踐 這不是也是一種修行的病嗎 這是他自己的一種感慨呀 所以他寫了一百卷 都在那麼寫 也沒那麼實踐 也沒那麼作觀 難道不是一種病嗎 說他自己啦 他是說他自己-我們自己要小心 是不是呀 有解無行啊 如有目無足 說食數飽 說那個飲食怎麼好吃 數那個寶貝有多好 那都是別人的 你也沒吃到 也不屬於你的 光說不練-不可以的 今年四十有一 知浮世之過半 遂用此觀為治心之法 他總說了他過去這二十年來呀 註疏將近一百卷 但是他覺得 都是在寫文章啊-沒有實踐 現在呢 四十一歲了 現在四十一歲算什麼 四十一歲才要開始 那個時候四十一歲 那就活一半了 那個時候一不小心-五、六十就往生了 這四十一已經是年齡那個了 所以說這個 大家看看也是蠻可怕的 他感慨說四十一歲-就怎麼樣怎麼樣 咱們眼看是坐三望四 唉呀!危險 那有的人已經坐四望五了 唉呀!糟糕 要趕快努力 那麼呢 遂用此觀 這要念觀ㄍㄨㄢˋ 知浮世之過半 浮世 浮-人浮於世呀 這個浮是什麼意思呀 飄浮、不實在 人生就像浮萍一樣 這樣飄浮於世 隨業風動盪飄浮 浮世已經過了一半 講浮世過半-這是肯定的 那麼人呢 一般來講 那麼 那麼這個 唉!活到八十已經算是 年齡已經算是長壽了-對不對 那四十不過半-那算什麼呢 更何況 更何況那個時候的人 活到六十、活到七十-已經不錯了 那你看看四十歲-是不是浮世過半 我現在也覺得實在是-時間過得太快了 不曉得在幹嘛 還在這邊打混 怎麼辦呢 大家不曉得會不會怕 唉!業障 那麼呢-知道這樣已經過半了 所以我用這個觀來治心 為治心之法 所以說日本人呀 說這個南山律師呀 以這個《淨心誡觀》 還有《釋門歸敬儀》 做為南山的心法 我想這個允堪律師的看法-也是這樣子的 他說這個治心的觀法呢-的方法呢 就是以《淨心誡觀》為法 所以各位我們現在-不管我們學多少 你看他作為一個百卷的記祖呀 他叫十部記記祖 他做了十部的記-都在解南山的 人家很尊重他 在元照律師出之前呀 他可以說是南山律的 南山律的什麼呢 南山律的代表、權威呀 他還在四十一歲研究南山律 研究這麼多的情況 這麼完整的情況底下 他還要研究《淨心誡觀》 所以我們今天-來研究《淨心誡觀》呀 一點都不為過 是不是 這是應該的 那麼呢 一日講次 學徒有昧 復立言以暢之 勒成三卷 題曰《發真》 欲使履於斯道而發真歸源矣 他自己用這個《淨心誡觀》-來做治心的方法 那麼呢 那麼並且也講解 一日講次 有一天講完了 這個講次就是講說之次 就是說講說完畢了 那個從學之徒-就是學生了 也可能是徒弟 哦!從學之徒呀 有昧-仍有不明 仍有不明 因此呀 又怎麼樣 註疏以暢明 暢明之 暢明 明就是明白的明 勒成三卷就是註成三卷 為什麼叫勒呢 因為你捲起來呀 要縮緊 要綁起來 哦!要綁起來 那個勒呢 勒緊褲帶有沒有 勒-是不是呀 那個勒 因為它一卷一卷的-是用線子綁起來的 所以勒成就是說 完成了才勒、才綁起來嘛 對不對 那就是註成三卷 那麼立題曰《發真》 《發真鈔》呀 《發真》 這個鈔的意思呢 是有一點說述而不著的意思-叫做鈔 結集的意思叫做鈔 欲使履於斯道而發真歸源矣 為什麼叫《發真鈔》呢 他自己再解釋了一下 為了大家 為了使學者能夠怎麼樣 實踐這樣子的《淨心誡觀》-的治心方法 而怎麼樣 發起真心 歸於什麼呢 本源 前面說明己為本嘛 歸於本源 若然-則又跂於日 明己益物得無意乎 如果是這樣子 如果是這樣子呢 雖然呀-則又 雖然又是怎麼樣 又是浪費時日呀 跂於日-就是浪費時日 但是為了明己、為了益物呀 那麼得無意乎就是說-或許也是有意義的 得無-難道沒有 難道沒有什麼嗎 難道沒有什麼嗎 難道也不算是有意義嗎 他前面不是講到浮世過半嗎-對不對 那麼現在這樣著作-還是又浪費、虛費了時日 不過為了明己益物 也算是有意義的吧 得無意乎-就是也算是有意義的吧 所以各位呀 講說佛法 說起來呢 這也都是浪費時間呀 修行才最重要 但是為了明己益物呀 大家來研究佛法 也真是要耗費這些時間的啦 意思一樣的 好! 這個序文很簡單 我們翻過來第二頁來看看 這也是宋朝 這是他在元照 宋朝呢 這個允堪律師也是宋朝人 而且早於什麼呢 早於這一篇-現在第二的這個元照律師 早於元照律師 早他二代 早他二代 那這個序就不是《發真鈔》序 無關了 這個是真正《淨心誡觀法》序 也就是《發真鈔》註完之後呀 好像這個《淨心誡觀》-也沒有太流行 後來隔了二代之後 到了元照律師呢 這《淨心誡觀》竟然又流失了 又流失了 這元照律師並沒有-對《淨心誡觀》 再進一步的做註解 不過呢-他將它做流通 將《淨心誡觀》做流通 各位這樣瞭解嗎 那麼做流通呢 他總是去重新刻版嘛 重新刻版 那麼呢 他也做了一個序 那麼這一段文呢 我們也念一下、來看一下 太近至易無如自心 入死出生了不知覺 其體明瑩 其量包容 故使一迷遽生諸法 故使一迷遽生諸法 其猶寶鑑 因明而像生 又若長川 緣澄而波動 太近至易無如自心 這個太近至易呀 這個太-是指的太極那個太 那麼這個太近至易 是指的說 這個真理呀 是非常的平易近人地 那麼最平易近人的真理呢 是沒有比自心來得更 沒有比自心來得更平易近人-的真理了 那麼呢 但是呢 這個自心的這個心性呀 入於生死流中 入生出死 入於生死的流中呀 我們可以用意義上來講-是這樣子 入於死出於生 就隨我們生、隨我們死 簡單講就是這樣子 隨我們生、隨我們死 然而我們卻不自知 那麼這樣子的一個心體呀 這個明白湛寂 湛然就是明瑩 瑩就是光明、潔白嘛 那麼其量包容 它能夠包容太虛 包含太虛 這有點唯心見 就是所謂的這個-心包太虛的意思 那麼它的體是清淨無染的 其體明瑩 其體清淨無染 就真心呀 這個就是我們自心 它隨我們生、隨我們死 然而我們卻不知道-我們的自性心體呀 是這麼的清淨無染-而且心包太虛 所以我們眾生-只要迷了這個自性心呀 那麼就生起了世間的什麼 這個輪迴的諸法 這樣懂嗎 輪迴的諸法 愛染、男女、名利-世間都是這樣子 我們就是迷呀-所以生在這個娑婆世間 那麼因為有一群人呀-有共業生在台灣 另外一群人生在美國 另外一群人生在中國 另外一群人生在日本 這各有各的因緣了 這都是一迷而遽生諸法 這樣懂嗎 這就好像那個寶鏡呀 寶鑑就是鏡 鑑就是鏡 寶鏡呀 因明而像生 因為它擦得很明亮 所以那個什麼呢 諸像就現前 又若-又好像那個長河一樣 長河呀 緣澄而波動 因為這個 因為這個水呢-潔淨之後呀 那麼我們看到它這些-水紋的波動 如果它很混濁呀 我們看不到這些波動 水面上這些波動的影像呀 我們就看不到 因為它波動-水光粼粼呀 我們就看到種種的相貌 這點是這個意思 這裡的波動-不是指波浪波動的意思 是指水面上種種照像的意思 因為澄淨而看到-水面波動的種種的像 凡夫迷-所以認為心是異於物的 謂心異物 為物轉心 吸攬塵緣 積成勞結 所以呀 我們因為這樣子呢 就不瞭解這是波動 這是寶鏡的像生 因此就認為心跟物是有分別的 其實剛剛講的那個寶鏡就是心 那個像其實是心所生的 那個長川、那個緣澄呀 那個長川就是心 因為緣澄而波動 波動就是外在的相 而我們認為波動跟長川-是不同的 我們認為像貌 這個境像跟寶鏡是不同的 就好像我們認為心跟物-是不同的 所以謂心異於物 謂心異物 這凡夫愚痴呀 認為心跟物是分別的 所以呢 心就被物所轉 為物轉心呀 就是心被物所轉 那麼心被物所轉 那麼就是什麼呢 就執著染境 執著塵境、外緣呀 染著這個外緣 招攬這個外緣 執著塵境 這個吸就是執著 攬就招攬 吸攬是動詞呀 吸塵攬緣-就是吸攬塵緣的意思 這樣知道吧 那麼這個吸-就是像吸塵器一樣 吸就是執著的意思 執取的意思 執取-不是執著 執取 執取這個外緣 那麼呢 招攬這個什麼呢 這個塵境 結果呢 積-就累積而成為什麼呢 生死的勞結 結就是煩惱 生死的這個疲勞、煩惱 生死是很疲勞的-你不覺得嗎 是不是這樣子呀 趕快去賺錢 趕快來花錢 小的時候就趕快去讀書 讀得高高的 趕快去賺錢 賺一賺 小時候就趕快來讀書 讀書為了賺錢 賺錢為了討老婆、做生意 做生意了就賺錢 賺錢了就討老婆 討老婆了就生小孩 行婬生小孩 生小孩了之後呢 又忙著再去賺錢 然後再來享樂 再來生煩惱 夫妻 嫉妒 外遇 小孩子難教 然後呢 為了生意又得要斟酌 又得要掙扎種種 這哪一樣事情-不是疲勞的事情 然後搞了半天 啊!生病了 老了 得癌症了 等死了 然後就匆匆忙忙去死 你看這是不是很勞累呢 是不是? 而勞累的結果還沒醒耶 還心中鬱卒 還死不甘心 有吧 是不是樣子呀 我死了 賺了這麼多錢的財產 給你們這些後代子孫-在那邊花用 實在不甘心 老婆又跟人跑了 更恨 你看看 還帶著那種結 結就是煩惱-而去死 就這樣子造惡-你看看 人是六道當中-最有機會修行的 結果就染著塵緣積勞而死 唉!可憐 他也在感嘆這個事 接著他說 淪歷諸有 沈屈己靈 餘趣無知 人倫?學→→→〔甚*少〕 這個字是不是念ㄇㄧㄠˇ 有人說念ㄒㄧㄢˇ 也可以念ㄇㄧㄠˇ 這淪歷諸有 淪歷 淪落經歷了種種的輪迴 「有」就是六道輪迴的意思 三有就是六道 三有指的是哪三有呀 三有 哪三有 欲、色、無色 就是三界的意思 那麼淪歷諸有 那麼「沈」就是-淪落、經歷了六道輪迴 這「諸有」就是六道輪迴 那麼沈屈 沈淪 沈淪-然後委屈了自己的覺靈 靈就是覺靈 覺靈就是能夠覺悟的心靈 簡單講就是佛性 沈淪委屈了自己的佛性 結果去做豬、狗、貓、-羊、煩惱人 所以講起來-這眾生還真這樣子 你要是一直常常觀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你不會跟眾生起惡 台灣人要能覺照-大陸的同胞們都有覺性 都是未來佛 你也就不會跟大陸同胞對立 倒過來亦復如是 兩岸就能和平 或統或獨-都不用兵戎相見 這就是這樣 但是人真是難呀 對境生心 妄起差別 就會妄分人我 這個時候就怎麼樣呢 沈屈己靈呀 將自己的覺靈就這樣子 沈淪在這種對立、抗爭、-我執、自私當中去了 就這樣子 那麼呢 這個餘趣無知呀 是人倫?學→→→〔甚*少〕 是什麼意思 餘趣就是指 六道當中的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牲 人 人例外 那麼剩餘的五道就是餘趣 餘趣的是無知 為什麼無知呀 地獄、餓鬼、畜牲都在受苦 他(牠)當然是無知 你看那個狗貓呀-都無知對不對 那麼天人、修羅呢 天人忙著享福 修羅忙著生煩惱、生瞋惱 他有天福、沒有天德 所以說這一些人都無知 什麼叫無知 就是忙著受苦或者忙著受樂 而不知有修行-有心性的覺性這回事 所以叫做餘趣無知 餘趣無知 那麼呢 人倫?學→→→〔甚*少〕 ?就是少的意思→→→〔甚*少〕 少學 再來 那如果是人呢 你現在生而為人就是不學 就不懂這個道理 不懂修行的道理 也不知道佛性之意 心性-太近至易無如自心 瞭解這個自心的心性這道理 那就無知、無學 接著呢 縱令聽習多墮邪癡 奔逐名聞 封著知解 怎麼樣子?學呢→→→〔甚*少〕 怎麼樣子少學呢 ?是少的意思→→→〔甚*少〕 怎麼樣呢 他下面就解釋了 即使讓他聽習佛法 聽聞學習佛法 常常墮到那個邪知邪見-或愚癡見去 怎麼會這樣 這聽聞佛法的時候呀 那麼怎麼樣 不了自性 修法無益 這意思一樣的-第一種 第二種就怎麼樣呢 但聽聲聞法 哦!現前有解脫之利益呀 就聞便信受 思維取證 那麼不怎麼樣呢 那麼不向上一著 但向心地當中呢-更證佛性 他就不這麼樣 那他就是什麼呢 墮入了這個邪見-或者愚癡了 那麼對大乘法來講-聲聞見是癡 那麼對聲聞法來說-外道見是邪 就是邪癡呀 就是指泛指一切非大乘佛法的-都屬於邪癡呀 或邪、或癡-是這樣子的 要不呢-更慘的一類人是什麼 奔逐名聞 封著知解 那這什麼意思呀 什麼意思呀 奔逐名聞就是 你聽聞佛法就不是為了修行的-你知道嗎 這兒聽一聽 等一下出去也要跟人家講經 哈!那麼研究教理呢 原來是要當法師 給人家請了去講經用的 那麼這樣子就是講經啦 要人家恭敬供養呀 就有名聲啦 這名聞利養就跑來了 就追逐名利呀 就是奔逐名聞 封著知解是什麼意思呀 就是不修行 所以你把你所知的呢-不透過修行就可以消化的話 那就會執著你所知、-所解的內容 那個執著就是封著 懂意思嗎 封是什麼意思呀 瞭解了之後-就把它包封起來 就不予改變 封著的意思 封著 封著知解 就是執著你的知見 不瞭解說佛法的修行-最後是不落文字呀 那麼怎麼說好像都對 其實也都不對 是這樣子的 至有 因為這樣 下面呢 至有江南江北走覓菩提 曲見邪心未嘗正直 野猿騰躍家犬什麼呢 家犬遲迴 遲迴 就這樣子 這一段話 前面說呀 人倫?學嘛→→→〔甚*少〕 那麼所以縱令聽習多墮邪癡 奔逐名聞封著知解 那麼既然這樣子 他就會變成怎麼樣呢 就至有 以至 以至於呀 以至於有一些人呀 是怎麼樣呢 這江南江北 長江南、長江北的-到處怎麼樣 走覓菩提 到處去參學 你說他到處遊歷嘛 他義正言辭的跟你講 我參方呀 我學習 我參訪知識呀 走覓菩提呀 菩提覺悟 他說我要修行哦 那麼呢這個 這個曲見邪心-是未嘗正直呀 這個曲見就是邪見 邪心就是什麼呢 奔逐名利謂之邪心了 曲見邪心 那麼呢 未嘗正直 從來就沒有正直過 什麼是正直呢 但為自利利他 沒有為其他 不是在耍嘴皮 也不是把佛法拿來嘴上講一講 他是要去實踐的 這個劍及履及 如果是這樣子 那就是正直了 可是從來就不是為這樣 所以說有的佛學院辦起來-實在沒什麼意思 有些人讀佛學院讀完了 他根本就不想修行 所讀的也不過是薰一薰 你說他真的要修行嗎 也不盡然 那麼呢 保護自己-也不願意用功 那麼徒有佛學院這些勞累呀 耗費信施 也沒什麼大道理 那麼好 像這樣子呢 野猿騰躍- 家犬遲迴 哇!這個話你們不要隨便用呀 這是有點罵人的意思 野猿騰躍 這野猴子呀 人猿呀 野人猿呀 在那個江南江北之間呀 拉著那個樹呀 這樣跳過來、跳過去 他就是描述說-有一些人根本不安好心 心是歪曲的 根本不是在修行 那麼跑來跑去 這個道場、那個道場跑來跑去 像野猿騰躍一樣 像猴子 像野猴子跳來跳去 你在這個道場看到他 明兒個到那個道場也看到他 啊! 他在這裡逛一逛-那裡又晃一晃的這樣 你看他也好像把修行掛在嘴裡 但是呢 你看他-心毫不正直 那麼呢 家犬遲迴 這個家犬呀 一個是野猿、一個是家犬 這都來 野猿就是完全無法控制的 家犬是什麼呢 煞有介事 也在那兒用功學習 遲迴 遲迴這個遲呀 迴是什麼 遲就是有點猶疑、猶豫的意思 猶豫一下 那麼迴就是去了又回來 去了又回來 意思就是好像 你看那個小黃就是遲迴嘛 你看那車子一開進來 牠在車門口那邊 這樣跑來跑去 跑來跑去這樣 撒嬌呀這樣 那就是遲迴 在那邊跑來跑去呀 好像很興奮的樣子 那就是遲迴 有人呢-你看他親近善知識呀 好像也很熱忱那個樣子 你知道吧 唉呀!跟前跟後的 像家犬一樣 跟前跟後 但是呢 說修行-門兒都沒有 根本就不是用心在道 你看看今天那些居士最是如此 你要去出國 你要去幹什麼 哇!那些居士跟著來呀 幫忙拿皮包呀 拿這個、拿那個啦 你轉過頭來跟他講要他修行 啊!茫然無所知 覺得-嗯!這不是我的事 現在有一些出家師父 出家人呢 也要找那個名師 跟著名師旁邊呢 這個跟在旁邊呢 與有榮焉 跟前跟後 這樣子感覺呢-非常沾光 這就是家犬遲迴 是這樣子的 這跟前跟後呀 用心不在道上 這很多是這樣子的 很多大德旁邊的那些跟班的-根本就不是在那邊修行的 好!那麼這是家犬遲迴 不是遲疑-是遲迴 這種描述是很鮮活的 是很難以翻成白話的 但它描述一種景象-你懂不懂 但是你們不要拿來-描述現在的人 那就變罵人了 這古文讀起來是 比白話文讀起來是舒服多了 很鮮活 罵人不帶髒字 是這樣子 那麼接著呢 因為這樣 所以勞我聖師 提耳垂誨 曲留妙藥 的指病根 所以因為這樣子 所以才要勞煩我聖師 那前面的允堪律師說-聖祖 現在說聖師 吾祖 現在是吾祖 我的祖師 現在說聖師呀 南山聖師呀 很尊重 提耳垂誨 提耳 你看媽媽教兒子呀 有時候教到緊迫的時候 把小孩的耳朵拉起來 有聽到沒有 有聽到沒有 耳提面命 把耳朵拉長一點 叫他聽清楚 這是一種老婆心切-叫做提耳 那麼垂誨 垂誨是上對下的教誨-叫做垂誨 垂下來 頭垂下來 上對下的教誨 曲留妙藥 曲留是什麼呢 曲是善巧 善巧的、婉轉的 善巧婉轉的留下治心病的妙藥 換句話說《淨心誡觀》-就是一種藥了 二位大師都是這麼看的 那麼的指病根 的指 確定的指出 確切的指出了什麼呢 那個我們眾生的病根 那麼呢 現在以下這一段文 就在說明《淨心誡觀》的內容 囊括兩乘-津通萬行 託彼親度-用表弘慈 這個文實在寫得好呀 這很難翻譯 不過你大概知道那個意思 是這樣子 囊括兩乘 那個囊括的意思是什麼 囊是指布袋的意思 皮囊的意思 這個皮囊裡頭呢 包括有兩乘-也就是從小乘到大乘 從自利到利他都有 這包含著大、小二乘 津通萬行 就是它的教理所提斯的實踐呢 津是什麼呢 津是什麼呢 津是渡口的意思 津是渡口的意思 那麼這個渡口通萬行 就是你到那個渡口去-你搭船 那麼你搭船了之後 你可以到任何地方嘛 懂我意思嗎 表示這是什麼呢 這是樞紐的意思 樞紐 萬行樞紐的意思 這囊括大小二乘 是大小眾行的樞紐 或者這樣講 或者通於大小二行 或者通於佛法眾行 這樣懂意思吧 通於佛法眾行-叫做津通萬行 託彼親度是什麼意思呀 託就是寄託 寄託彼 彼就是什麼呢-南山律祖 託著南山律祖所親自剃度的-那個徒弟的教誨 對那個徒弟 託對南山律祖-所親度的徒弟的教誨呢 來表達了對後代教育的-廣大的慈悲心情、心意 用表弘慈 來表達提攜後進之人 後來的人 包括我們 的什麼呢 廣大的慈悲教誨之意 是這樣 就是他藉由教育自己的弟子-而寫成一本書 說是說教育他自己的剃度弟子 無非也是暗含著教育未來的人-的用意跟悲心 這樣懂意思吧 囑使竊闚 囑使竊闚特彰秘勝 深訶講論-苦勉修治 這是指他這個文章裡頭-是怎麼樣用心的 是囑使竊闚-是特彰秘勝 這個呢 囑咐我們 囑咐大家 囑咐後來的人呢 應該要去理解 要理解什麼呢 理解竊闚去理解 理解他的秘意 竊闚有秘意的意思 囑使竊闚特彰秘勝 特彰秘勝是什麼呢 特別的 或者是有時候念ㄕˋ 秘勝 特別的彰現了什麼呢 隱含在文字內部的殊勝的教理 是這樣子 是要我們呢 要慎思明辨他這樣子-教化的內容 然後呢 他深深的在文字裡頭-訶責了什麼呢 只是講說論述而不實踐 苦苦的勸勉我們-要依文修心治病 修治-修心治病 苦苦的勸勉我們要修心治病呀 修治的意思 或者是依教修持-來治我們的煩惱 你都可以這麼講 這個看你怎麼說 意思差不多這個意思 那麼這是指他這一段文 他認為《淨心誡觀》祖師-的用意是這樣 接著呢 然古德傳通 雙弘教觀 諸部則以教開解 斯文乃以觀示修 然而古德通傳 古來的大德呢 弘揚佛法 他通途傳遞的 古德傳通呀 不是通傳 古德傳遞佛法、弘通教理呀 都是教與觀雙弘的 教觀雙弘 因為他自己學天台的 天台就教觀雙美 這裡講的古德-尤其指的是天台的古德 那麼傳弘佛法、弘通教理 都是弘揚教觀二者的 諸部則以教開解 諸部 這諸部是指的什麼呢 這個南山律的其他 主要南山三大部 叫做諸部 指的是南山其他的教典 其他的論典是諸部 諸部都是以教法來開解-眾生的理解、的心結 那麼斯文 到了這一部文《淨心誡觀》 乃是以觀示修呀 所以這不是教觀雙美了嗎 意思就是說 南山的三大部、五大部呀 都是以教開解 那現在這個文是以觀示修 以這個心的觀法-來指導我們怎麼修行 是這樣子的 以下還有二段文 我們今天時間已經到了 我們下一堂課再上 向下文長 付於來日 我們迴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