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金剛經—6 主講者:鄭振煌老師 照道理來講 住 是很難的 無住 是很容易的 為什麼呢 因為住要用力啊 要去執著啊 要去抓什麼東西啊 所以住應該是很難的 無住應該是不費力 當下即是的 眾生就是顛倒 叫我們無住生心 完全辦不到 不應該住的 我們拚命住 煩惱的 我們拚命住 無明的 拚命住 拚命抓 抓一些不該抓的 本來天下本無事 我們卻惹得一身腥 六塵本空 我們為什麼會被六塵所影響 色聲香味觸法 包括色法 包括心法 色法 心法都是所觀境 都是我們心緣取 認知的對象 六塵本空 應無所住的 應沒有可以住的道理 可是眾生卻無明顛倒 執著得很利害 佛在金剛經中教我們的是 無住生心 六祖從金剛經而開悟 因而六祖說 我此法門 從本以來 以無念為宗 他就無念 無相 無住 無念 無相 無住 皆是空性智慧的境界 了知一切境空 心亦空 因而能夠無住 無念 無相 金剛經 佛說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行菩薩道者 什麼叫做菩薩摩訶薩 發大心的菩薩 嚴格講起來 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才稱為菩薩摩訶薩 菩薩就是在行六度萬行 菩薩不斷地在修持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再加上方便波羅蜜 願波羅蜜 力波羅蜜 智波羅蜜 菩薩在六度萬行的時候 要怎麼辦 應如是生其心 生清淨心 如是是什麼 就是這個樣子 這個樣子 為什麼講如是 因為真理是不可說的 清淨是不可說的 三輪是體空的 哪裡有可以說出來的 你要怎麼樣子生清淨心呢 如果有一個方法可以生清淨心 這個就不是真實的方法 應如是生清淨心 就是這樣子生清淨心 如何如是生清淨心 體會了空性智慧 就是無生而生 無住而住 就如是生清淨心了 如何如是 發了菩提心以後 發而不發 行而不行 如是就對了 不要有任何的分別心 勉強來講 唯恐須菩提還聽不懂 佛就說 不應住色生心 色塵 物質 不應住於色塵物質 而生起布施心 持戒心 忍辱心 精進心 禪定心 般若心 不因為任何的物質 任何的財物 任何有形的東西 而布施 而持戒 而忍辱 而精進 而禪定 而般若 這叫做不住色生心 不僅僅色法不應該住 為什麼不應該住 因為色法皆空 何來可住 當色法生起 現前的時候 同時就要滅了 因為根本沒有生這回事 根本沒有這個法這回事 法 是觀待於因緣而有的 法 是分位假立的 世親菩薩 在百法明門論這麼說 一切萬法可以分為 心法 心所法 色法 不相應行法 無為法 為什麼有五位百法的安立 心法最勝故 在一切的心理 物質境界之中 完全都是心在作主導的 心的作用最勝 富有天下的人 煩惱多多 三衣一缽的行者 快樂無比 怎麼可以以物質的多寡 來決定一個人的苦樂呢 怎麼可以以一個人擁有的財物 地位 名聲 來決定他的解脫呢 心法最勝 心所法是心法所產生的作用 稱之情緒 心理的機轉 與此相應故 心所就是我們的情緒作用 情緒作用與此與心王相應 有什麼樣子的心 就有什麼樣子的情緒 我們心快樂的時候 清淨的時候 善良的時候 看一切境界都是快樂的 清淨 善良的 當我們心充滿仇恨 貪瞋癡慢疑的時候 看出來的境界 也都是貪瞋癡慢疑的世間 心所法是與此相應故 色法呢 色法是二所現影故 二 是指心法 心所法 所現影 所顯現出來的影像 因此 色 聲 香 味 觸 法 對於眾生而言 是眾生的心王法所顯現出來的 眾生的心所法所顯現出來的 同樣一個人 可以情人眼裡出西施 同樣一個人 西施也可以變成東施 依於心法而有 依於心所法而有 色法是依於心法 心所法而有的 什麼叫做不相應行法 三分位差別故 三 是指心王法 心所法 色法 分位差別 分位 以時間來分位 有過去 現在 未來 以空間來分位 有中央 前後 左右 上下 在心王 心所 色法之上 假名有過去現在未來 有中央 前後 左右 上下 分位差別 就有了所謂色心不相應行法 什麼叫無為法 無為法是四所顯示故 四 是指心王法 心所法 色法 色心不相應行法 所顯示 它所顯示出來的道理 就是無為 就是真如 我們的生活是有為法 我們的煩惱是有為法 我們的工作是有為法 我們的肉體 我們的起心動念 我們所生存的世間 都是有為法 但有為法所顯現出來的 就是無為 就是真如 一切皆空 經中 佛陀說 要如何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呢 你要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何發 清淨心 一塵不染 沒有任何的分別 沒有任何的執取 當你在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時候 如何降伏其心 云何安住 佛陀就說 如是如是 如是地生清淨心 如是地安住 如是地降伏其心 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而生其心 色聲香味觸法皆不可得 心王法亦不可得 因為有為法所顯示的 就是真如無為 結論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有 不住 空 亦不住 而生其心 而油然任運生起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清淨心 二六時中 不沾一塵 不染一法 一天二十四小時 任何的一個塵埃 都不沾 任何一個法 都不染 不取著 不分別 於相離相 於念離念 心智自現 為無住 無住於色聲香味觸法 而生菩提心 淨夥夥 赤灑灑 不住五塵而生心 般若妙心 猶淨明鏡 一塵不住 則物物斯鑒 如果不住於任何一塵埃 則每一個法 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我們如果住於a 我們就只會對a生起心識 心所 這個是止的工夫 修止 不是禪修的目的 修止 是手段 過程 目的是要修觀 如何修觀 無住而生其心 就是觀 心 寧靜下來 安住下來以後 沒有再住於所緣境 一切境界都要觀 這稱之為無住而生心 如此的心 叫做般若妙心 生起般若智慧的 不可思議的真如妙心 好像清淨的明鏡一樣 一塵不住 因而對一切萬物 都看得清清楚楚了 真俗混融 真諦俗諦是不分的 佛法不離世間覺 與心王法 心所法 色法 不相應行法中 顯示出真如無為 顯示出真理 真諦就是在俗諦中 不是離開生活工作而有佛法的 離開生活工作 怎麼修行 哪裡有佛法 哪裡有成佛之道 哪裡是佛的境界 佛的境界就是在成佛之後 如是生活 如是工作 真俗混融為中道第一義諦 心無所住 住即非住 生即無生 無生而生 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實沒有什麼 因為要清淨 生清淨心 一切無所住 無生而生 也不是沒有生 認為沒有生 就墮於無為坑 斷滅見 是無生而生 任運而生 是清淨而生 欲不住境 須不住心 不想讓境界所影響 就要看透心的真象 心無所住 這一念心 緣起緣滅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心無所住 境已無處 路到水窮山盡處 行興自消 火至灰飛煙滅時 餘燼自冷 爬山 我們一時興趣盎然 為著要一探究竟 等到我們走到了 山窮水盡的時候 遊完了 原來是如是如是 等到灰飛煙滅的時候 餘燼自然就冷了 心清淨 一無執著的時候 自然就是菩提了 穿衣吃飯 無非本地風光 本地風光是心性之光 佛性的光景 佛性沒有離開吃飯穿衣 沒有離開工作 送客迎賓 盡露當人面目 為什麼我們能夠送客 能夠迎賓 那是因為我們佛性的顯現 塵塵是寶 處處逢渠 何法不屬 無住真心 物皆彰般若妙體 每一個法 以清淨心去對待時 就是真實的 就是空性的 如果有所住 有所分別 就會產生好壞取捨之念 心就有貪瞋產生 有癡 必然有貪 必然有瞋 有智慧 就無貪 無瞋 貪 瞋 是隨煩惱之一 無貪無瞋 是善心所之一 怎麼樣無貪無瞋 就要無癡 想要無癡 就要止觀 止 住於一個純淨 觀 無住生心 觀照一切 物物皆屬般若妙體 每一個現象都是在顯現真理 生病 也是顯現真理 也是自性流露 痛苦輪迴也是 端看有沒有般若的空性智慧 一了 悟得解脫 沒有空性智慧 絲毫皆成障礙 金剛經裡頭 有二十一個地方 用了相同的辯證法 佛所說a即非a是名a 就是金剛經裡頭的辯證法 用簡單的數學方程式 就是 因為a等於非a 所以是a 以世俗諦來講 是行不通的 邏輯有一個排他律 a和~a是二個極端 南極和北極是二個極端 無極生起太極以後就分離了 什麼叫太極 有執而分離 稱之為太極 什麼叫做無極 空無一物 無極 氣將動而未動 稱之為太易 氣動而無形 稱之為太初 有形而無質 稱之為太始 有質而未分 稱之為太素 有質而分離 稱之為太極 有南北二極 有陰陽二極 有天地二極 氣清者為天 氣重者為地 陰陽二極由是而生 陰陽相交 萬物生焉 從太極 從兩儀的現象來看 它已經是有了 已經因緣而起 已經有了 氣一動而成形 成形久了 氣動得多了 就有質地產生 當這個質地而分成了輕重 分成了南北 就是太極 就是兩儀 但就其本來面目而言 是本性空寂 是無極 金剛經中 有二十一個地方提到 佛所說a即非a是名a 佛所說a 因為佛是在說佛的法 什麼叫佛的法 佛是在說至高無上的真理 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中道思想 是畢竟空的 佛所說的 是要令眾生成佛的法 佛不是告訴我們世俗諦的方法 不是告訴我們如何得到 世間的色聲香味觸法的 佛告訴我們的法 是要成佛之法 成佛之法是 色聲香味觸法 就是佛法 生死輪迴就是涅槃寂靜 生活工作就是佛道 生死輪迴 一切色法 心法 所顯現出來的就是真如無為 如何來推知呢 我們從兩儀四象等等 一些現象的分別對立之中 依此追究 追究到原來是由太極而生 太極再往前就是太素 太素再往前 太始 再往前 太初 再往前 太易 再往前 就是無極 以佛法的角度來說 一切現象皆因緣所生 皆是我們眾生的分別執著而有 有時間的分別 時間本來是一體的 過去 現在 未來皆不可得的 但我們一有了分別 就切割成過去 現在 未來 空間本來是一體的 我們一有了執著 以自己為中心 因而就有了前後左右上下 的空間差別了 我的前面就是你們的後面 我的後面就是你們的前面 說前說後 都是假的 都是空性 都是因緣所生 都是虛妄的 真正的空間 真空 是沒有任何對立 沒有任何位置可言 分位差別 因而有種種的妄想 我們看一切因緣所生的萬法 就其本地風光而言 皆是空性 金剛經有二十一個地方提到 第一 佛說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佛在說般若波羅蜜的時候 是要我們能夠成佛的 般若波羅蜜 佛在講智慧的時候 不是叫我們如何去賺錢 如何去世間法的 佛所說的一定都是成佛的 成佛的就是最高的真理 就是中道實相 所以佛在說般若波羅蜜的時候 是講般若波羅蜜的性 般若波羅蜜的性是空 因而即非般若波羅蜜 空是體 相是有 用由相而生 相用不離體 因而性是空 容許因緣和合 而生起一切萬有的相用 般若波羅蜜就是非般若波羅蜜 非般若波羅蜜是指著文字音聲 假名施設的方便權教 這個才是般若波羅蜜啊 佛告訴我們的無上智慧 是空性的智慧啊 空性的智慧透過文字去理解 等文字理解後 還要觀照 才能夠證得實相的般若 佛所說的般若波羅蜜 是體相用三者統攝的 不可執於體 也不可執於相 也不可執於用 下等人執著用 中等人執著相 上等人體相用皆不執著 下等人執著用 每一樣東西都要講究效用 講求實用 以前中國人見面第一句話 吃飽了沒 那是用 因為那時候 一無所有 三餐不飽 第一句話就是 吃飽了沒 只談用啊 沒有問你心安不安 沒有問你好不好 只講 吃飽了沒 下等人執著用 有了用字 充足以後 就曉得相 就曉得打扮自己 莊嚴自己 有了 才能夠更求心 而上等人體相用三不執著 佛所說的法 般若是成佛之法 佛陀所說的般若 是涵蓋體相用的 實相的般若 是真如無為的境界 是我們所要證得的法身 觀照般若 是佛教眾生 如何來生活 如何來工作的 文字般若 是要眾生去聽聞 去思惟 先了解 觀照這條路怎麼走 如何以金剛經來生活 來工作 如何透過金剛經的般若智慧 在生活中 工作中 去體證 圓覺 這個叫做般若波羅蜜 這個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是名般若波羅蜜 所以 實相般若就是觀照般若 就是文字般若 實相般若是般若智慧 所證的境界 觀照般若是過程 文字般若是起點 體相用 因到果 統攝一切 這個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羅蜜 不能執於一端 第二說 諸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微塵 非常微細的色法 非常微細的色法 佛說一切皆是空 微塵也是空 所以佛在說微塵的時候 是說它的微塵性 是要我們眾生去體會 微塵也是空性 不可以執著有元素 有地大 水大 火大 風大 空大 一切皆空 如來說非微塵 要體相用三者統攝 才是真正的如來說法 第三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世界可以有眾生的十法界 也可以有器世間的 三千大千世界 世界可分眾生世間 五蘊的世間 器世間 極大 極小 都可以稱之為世界 那麼來說 這個世界 為著要令我們成佛 就告訴我們說世間都是空性 世間並不是我們眼所看 耳所聽 六根所接觸的 色聲香味觸法的世間 如來所說的法 體相用 無漏的掌握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就極小來講 微塵 如來說非微塵 是名微塵 就極大來說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第四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是佛所得的報身 心 收了 心 淨了 因而表現出來的相 是圓滿的 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是佛菩薩修行證果 所顯現出來的莊嚴相 佛陀不是要我們著相 佛陀是要我們無漏 就性來講 一切皆空性 皆不可得 為著利益眾生來講 就要顯現出某一種相 某一種莊嚴相 令眾生起歡喜心 恭敬心 如來為著令眾生成佛 所以三十二相即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的說法 佛陀說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實相就是真實相 從 reality 到real reality 到really real reality 不管任何的層次 體相用皆是一如的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 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六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 即非第一波羅蜜 是名第一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 布施波羅蜜就是非布施波羅蜜 這個才是第一波羅蜜 如來是要我們成佛的 他是要我們無漏智慧的 所以我如來所說的布施波羅蜜 並不是有形 有所住 有所執著的 三輪是有的 布施波羅蜜 這個才是真正的第一波羅蜜 真正的布施波羅蜜 同樣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整個六波羅蜜 如來都是在講 六波羅蜜的體相用 六波羅蜜的空性 六波羅蜜的作用在自度或度他 如此才能成佛 而不是我們用眼耳鼻舌身意 所了知的 色法 心法 心所法 清淨心 觀照 再第七種 佛於經中也說 忍辱波羅蜜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 是名忍辱波羅蜜 第八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第九 如來說人身長大 即為非大身 是名大身 第十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 是名為心 第十一 如來說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再來 如來說諸相具足 即非具足 是名具足 再來 說法者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說法者是佛 佛是無法可說的 勉強依眾生的根機而說 一切法皆假 一切法皆方便 權教 哪裡有定法可說呢 這才是真正的說法 對人要說人話 對鬼要說鬼話 你對鬼說人話 鬼聽不懂 對人說鬼話 人聽不懂 對下根器者說下根器的法 對上根器者說大乘的法 所以說法者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眾生眾生者 如來說非眾生 是名眾生 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 是名善法 凡夫者 如來說則非凡夫 是名凡夫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 是名微塵眾 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 是名世界 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世尊說我見人見 眾生見 壽者見 即非我見人見 眾生見 壽者見 是名我見人見 眾生見 壽者見 所言法相者 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經裡頭 從頭到後 都是用這一種的辯證法 反覆地講了二十一遍 苦口婆心 是要須菩提究竟證得 第一希有之空性法門 如何來辯證a即非a是名a a 有a一定是有bhava 有一個being 有一個存在的狀態 有一個存在的實物 a 當我們講a 或者是講 非a 都是存在 都是being 都是bhava 都是我們心中有一個概念 有一個名言生起 conceptualization 有一個conceptualization產生 不管是心念的a 或是眾生之外的a 任何的色法 心法 內法 外法 只要心中一起分別 妄想 一起concept 任何的一個動念 一起來 我們就假名為a 一有a的話 那就是純有 就是bhava 就是being 而不要忘記哦 being 它是 becoming 一切的being都是 becoming becoming 緣起緣滅 因緣和合 become existent 因緣離散 become endings 任何的being都是 becoming 任何的a都是無常 任何的有 只要是有了 一定是無常 變化 sabbe sankara anizia sabhi 一切 sankara 是行 行也就是所謂garva 所謂的being 凡是being的 一定是becoming becoming 不斷地在變化 不斷地在變化 不斷地在變化 因而是無住 無常 因而是無住 無住 不是在某一個時間 某一個空間無住 而有哪一個時間空間是有住的 如果有例外的話 就不算無住了 觀察一切的色法 心法 內法 外法 一切皆anizia 一切皆becoming 因為being就是becoming 因為一切法皆是無常 所以一切時空都是無住 因為是無住 所以所謂的相 無住相 無常相 它的所謂相 就不是真的相 它的所謂某一個事物 一個existence 就不是真的existence 生 並不是真的有生 住 並不是真的有住 滅 異滅 不是真的有異 有滅 生的當體就是滅 有的當體就是空 sabhi sankara anizia sabhi dhama anata sankara 是屬於dhama的一部分 dhama是法 是包含一切的法 dhama adhama sabhi dhama 都是anata 都是空性之法 因為一切法皆是因緣 因果的緣行 或者是觀待的緣行 因果的緣行 是時間前後的對待關係 觀待緣行是空間的相對關係 愛因斯坦在1905年 提出相對論 就說明了世間的真相 引起了二十世紀 科學界的突飛猛進 然而不知 這種相對論 早在二千多年前 佛就說了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入 六入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 佛陀那時候就已經講了 根 塵 識 如蘆葦鼎立 三法鼎立 根 我們有情眾生 無非是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這六根組成了 所謂眾生執著的我 眾生要生存下去 依賴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根 作義於塵 就生起識 根緣取塵 執著塵 就產生了識 識 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大乘佛法更加上阿賴耶識 莫那識 由根塵相觸而生起識 佛在大阿含經說 根 塵 識 如蘆葦 三者是互相依賴的 只要能夠參透根是空性 就可以放下對於境識的執著 或者只要觀照六塵是空性 就可以放下根識的執著 或者是觀察心識的緣起自性空 也就可以放下根塵的執著了 這個是相對論啊 根 塵 識 如蘆葦互依 因 果 是互依的 過去 現在 是互依的 好 壞 是互依的 independent 是互相依存的 相 用 是來自於體 果待因生 有依空立 事待理成 理事是無礙的 因果是一體的 空有是不二的 沒有智慧的話 即為兩端 我知道這是因 我知道這是果 是不是智慧 當然是智慧 可是有漏 如果執著果為真 那就遺漏了因 執著因為真 就遺漏了果 有漏的智慧是有限的智慧 只能夠解決有限的問題 佛在金剛經裡頭 要給我們無漏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 真正能夠解脫自在無礙 三德具足的智慧 因而佛在二十一個地方說 a即非a是名a 上課 當老師的趕進度 往往只說一遍 聽得懂聽不懂 你學生的事情 哪裡有像佛這樣子 講二十一遍 耳提面命 一直提醒 一直提醒 一直提醒 講了二十一遍 辯證法都是一樣的 a即非a是名a 體 即是相用 這個才是真正的智慧 才是真正的體 體相用是一種的 想要成佛 是靠著這種甚深的智慧 圓滿的智慧 希有的智慧 無上的大法 請記住 在生活中 工作中 一定要記住 A等於 –a 所以是a 這個是金剛經所教導我們的 空性智慧 佛陀真偉大啊 佛陀真是慈悲啊 講了二十一遍 還不開悟 不要怪佛 要怪我們啊 好好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