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金剛經—5 主講者:鄭振煌老師 金剛經所說的空 就是中道實相 中道是 有即是空 空即是有 稱之為中道 非常非斷 常就是斷 斷就是常 大就是小 小就是大 是從空性去安立 而不是從相去安立 一切法的性都是空 空無自性 所謂中道 並不是不取左右而取中 一取中 就有了左右 佛教的中道madhyamaka 從生活上的中道 到修行上的中道 到理論上的中道 到見地上的中道 見地上的中道是畢竟空 一切法即是空 因而不會落於有 也不會落於空 有就是空 這個是金剛經的中道空見 中道是真正的實相 一切法的真正相貌 是中道 是空性 一切法可以包括體 相 用 三個層面 法的體 一定是空 法的相 是因緣而有相 法的用 是由相而產生用 我們在談一切法 談一切現象時 不可以只就表相而看 如果就表相而看 就會執著有 也不可以只就體性而論 就體性而論 就是空 又會執著於空 只談現象 只看表面 就會有自性執 就會有 有的執著 反過來 只談體性 就會偏空 就會有空執 就會墮於頑空 真正的智慧是要掌握整體 體 相 用 都要掌握 一個整體都要掌握到 稱之為無漏 沒有漏失 我們談到相的時候 就立刻想到體的部份 當我們只要談到體的時候 立刻要想到相 相不離體 體能發用 全體而後大用 如何全體 以清淨心相信一切法畢竟空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 中道實相 中道實相也是心經裡面所說的 無智亦無得 無智 能觀的心 依於所觀的境界而來 所觀的境界是眾生心 緣起而有的 心映境 境也映心 境是空性 心怎能安立呢 金剛經的經文說 是故不應取法 不應取非法 以是義故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是故不應取法 法 是一切的現象 不應取法 不應該執著一切現象 不應該認為一切現象是真實的 要離相而入性 一入性就了知性是空 性 是屬於非法 佛提醒我們 法 固然不應取 非法也不應取 非法是體性空 自性空 法都不應該取了 更何況非法呢 有 都不能夠執著了 空 怎麼能夠執著呢 執著有 還會相信因果 還會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 即使是迷信 都還有因果的觀念在裡頭 如果什麼都不信 連因果都不相信了 天下必將大亂 人生必然痛苦不堪 佛告訴我們 不應取法 亦不應取非法 寧執有如須彌 不執空如芥子 寧可像須彌山一樣的高大 什麼都執著 也不可以執著微小的 如芥子般的空 因為法不能取 非法也不能取 有 不可得 空 亦不可得 以是義故 因為不可以取法 也不可以取非法 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 知我說法 你們知道 我在說法的時候 我在解釋道理的時候 如筏喻者 有如皮筏 竹筏而已 那只是工具 只是把人從此岸度到彼岸而已 法 有人乘法 天乘法 聲聞乘法 緣覺乘法 大乘法 一佛乘法 種種的法都只是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 你要肯上船 上船 還要肯讓船來動 划向彼岸 到了彼岸的岸邊 還要肯離開船 不要因為船 把你從此岸載到彼岸 而執著 而崇拜 而不肯離開 連這個工具都要放下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有 都應該要放下了 空 哪裡可以不放下呢 佛身是離相的 佛的法身是畢竟空 當然相不可得 佛的報身 依於證得法身 而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 因此報身也不可得 佛的應化身 是眾生根機所需要 如影隨形 如月映影 如鏡取相 依於其他眾生而有應化身 佛的應化身怎麼可得呢 隨時在變化 有的時候出現比丘相 有的時候出現比丘尼相 有的時候出現優婆塞相 有時候出現優婆夷相 有的時候出現善男子相 有的時候出現善女人相 有時候出現小龍女相 有時候出現力士相 佛的應化身怎麼可得 法身 當體不可得 報身 應化身 亦不可得 取不可得 但是 不取也不可得 不能夠因為法報化 佛的身皆不可得 因而就否定佛身的存在 也就是 取不可得 捨也不可得 不可得中人恁麼得 不可得中恁麼得是說 在一切不可得之中 就得到了 因為實相智慧 眾生本自具足 取不得 捨不得 不可得中恁麼得 佛所說的法 有三乘佛法 五乘佛法 種種的三藏十二部 都只是如交通工具 如筏一般 未度者一定要取之 既濟者當捨之 還沒有度到彼岸的 就需要靠皮筏 到了彼岸 就應該捨掉 還沒有證得實相般若的 就必須要依於文字般若 修觀照般若 如果已經證得了實相般若 就要放下 就要真空而生起妙有 佛法 還是要聽聞 還是要研讀 還是要思惟 還是要修行 等到了解了一切知見 一切真理 就要空無所有 為什麼 不可以認為 我是依著這個法門而開悟 而解脫煩惱 就強調你也要 依照我的法門來修 如此一來 就有了法執 你的因緣跟我的因緣 是不一樣的 我能夠藉著某一種方法證悟 你不見得能夠 我不能夠證悟的法門 也許您一下子就啟悟了 法 不可以執著 法無定法 所以佛法如此 何況世間法 世諦的法 非佛的法 怎麼可以堅持執著而不捨 一切皆無智亦無得 有了空性的證悟 不可以因理廢事 不可以因為一切法皆是空性 就消極 就認為我不必任何的作為 就可證佛 守株待兔 因理而癈事 不可以執著空而忘記有的修持 所以金剛經教我們要空 不礙有 金剛經標舉空性 卻沒有否定六度萬行 一切法的存在 經中說 須菩提 於意云何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這是世尊的問題 問須菩提 你說 如果有人 以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 都來布施了 這個人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我們不能說 一切是空性 所以我們不必布施 不能說 我們就有佛性 所以我們不必修行 不能說 我們本具般若智慧 因而不必聽聞佛法 思惟佛法 實修佛法 世尊就故意要問須菩提 當須菩提聽了空性教法以後 有沒有執著空 要問他 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 來布施 請問 他的福德多不多 須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須菩提他聽聞了聲聞教法 來到金剛經之後 又聽到了甚深的空性義 那時候也體會到了 空 不可以礙有 執空礙有 就是頹廢 就失掉了空性的積極面 須菩提就回答 甚多 為什麼呢 因為佛陀這時候所說的福德 即非福德性 並不是在講福德性 所以如來說 福德甚多 提醒我們不墜無為坑 學了佛 我變成消極 無所作為 什麼都不想動 以為這樣子就是解脫 這個是無為的陷阱 想要意會無為理 想要了解無為的真理 先從有事看 由事而入理 因為事待理成 由事就能見到理 循著事就可以發現理 把種種的現象 資料收起來 加以彙整 分析 就可以發現其中的脈絡 從有事來看 就可以體會無為的道理 從生滅就可以體會 生即不生 滅即不滅 因而世尊就假借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的 這個有的事相來問須菩提 要須菩提從有事當中 去悟得無為的道理 約俗諦來說 是有相有為 因而說福德多 如果是就勝義諦而言 覺性無為 不言福德 不言多不多 世尊在說法的時候 有時候用俗諦 有的時候用勝義諦 世尊以二諦為眾生說 一 以世俗諦 二 第一義諦 不依世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不得證空性 無為的道理 不生不滅的空性真理 離開我們的心緣相 言語相 離開我們世俗的境界 我們沒有那個經驗 如何去得到佛陀方便施設 先從有的事相上切入 循著有的事相 就可以會得無為的道理 不要執理而廢事 入空 是為著出有 修行佛法 是為著生活 是為著工作 證悟空性 是為著行六度萬行 執空 就墮入無為坑 金剛經教我們無住 金剛經的三個問題 云何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第一個 發了以後 云何安住這個心 第二個問題 云何降伏其心 第三個問題 因而金剛經教我們一直離 離相之執 離而又離 經上說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上頭世尊問須菩提 如果有人以滿三千大千 恆河沙數的世界七寶來布施 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說 多 為什麼多 因為這個時候 佛陀是在問福德 而不是在問福德性 如果問福德性 就沒有多少的問題 也沒有所謂福德 非福德的問題 一切皆是真如 真如 三輪體空 畢竟空寂 哪來的福德 哪來的多寡 就世俗諦來講才有多寡的問題 才有福德智慧的問題 就勝義諦來講 就沒有福德不福德 多或是少的問題 提醒須菩提不要執理癈事 不要墮入無為坑 因而世尊繼續開示 如果有人於此經中受持 對金剛經受持 為什麼有個受 相信它就會受 為什麼能夠持 念茲在茲 精進修行就能持 持守不忘 接受它 而持守不忘 聽聞了金剛經的教法 持守不忘 運用於生活中 工作中 這個就是受持 如果有人受持了金剛經 這一部經 乃至四句偈等 不要說整部經 只要四句話就可以了 偈 是印度話 梵文 gatha 翻譯成偈陀 中文的意思就是詩句 為著令讀誦者容易背誦 所以就有了偈 偈是跟咒語一樣 是教育的方法之一 教育 教育之法 老師教學生 要用簡單易學的方法 讓學生能夠記住 能夠聽得懂 因而就有了咒語 咒語 mantra 沒有什麼好神祕 它只是一個教育的方法而已 什麼是教育的方法 總持 就是教育的方法 提綱契領 就是教育的方法 譬如你要將清朝的十幾個皇帝 都背下來 你只要把每一個皇帝的一個字 取出來 乾隆 你講乾就好了 雍正 你講雍就好了 康熙 你講康就好了 這樣子你就記住了 這個叫做咒語 咒語 有什麼好神祕 很多人把咒語裝神弄鬼 以為這是很神祕的作用 它確實有神祕的作用 總持一切法 總持一切因 總持一切義 總持一切的真理 一個簡單的音聲 簡單的文字 簡單的手印 來代表無窮的義理 叫做咒語 它是一個教育的方法 相同的 gatha 偈這個字 gatha 梵文 真正的音要讀成 gaduo 偈 偈陀 gaduo 我們現在念成偈(ㄐ一ˋ) 它也是教育的方法 背誦的方法 學習的方法 我們就把很多的道理 用四句話把它總持 等於就是咒語了 譬如說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就是一個咒語 沒有哪一尊佛不是阿彌陀佛 原來阿彌陀佛 梵文叫做 amita mita 有限 amita 無限 所以阿彌陀是無量的 無量的智慧 無量的慈悲 無量的感性 無量的理性 一切佛 理性感性 圓融無礙 即理而感 即感而理 這叫做阿彌陀 念阿彌陀 等於就是念一切佛 如果是西方的阿彌陀佛 我們稱之為amitabha 稱之為amitayus 後面它加上一個bha 還要加上一個yus 不然的話 念阿彌陀佛 就是念一切十方三世的諸佛 所以念阿彌陀佛 可不可以到藥師佛那邊去呢 當然可以 因為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 我已經點名了 把所有的佛 我統統念在裡頭了 念阿彌陀佛 會不會到娑婆世界呢 當然可以 因為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 會不會到北方去 南方寶生佛那邊去 當然可以 因為念阿彌陀佛 就等於總持一切佛 好像說人就像你 當我們提到人這個字 就已經總持了 所謂的human beings 所謂的人類了 不管是白種人 黃種人 黑種人 都是人 這個是總持的意思 阿彌陀佛就是總持一切佛 四句偈就是總持佛經 金剛經全文能夠實踐出來 固然非常好 否則的話 四句偈就已經夠了 四句偈 起承轉合 代表一切的精義 能夠受持四句偈 為他們說 其福勝彼 如福報勝過 以滿三千大千世界 恆河沙數七寶來布施 為什麼 與其給他魚吃 不如教他釣魚的方法 與其布施給他財富 不如教他賺錢的方法 那麼理 方法 智慧 勝於一切有形的珠寶 佛陀說 何以故 須菩提 一切諸佛 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皆從此經出 包含兩部分 一部分是佛 一部分是佛的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一切諸佛都是從此經出 一切諸佛是證得空性 才稱之為佛 佛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覺行圓滿 他有沒有度盡一切眾生 沒有 眾生還在生死輪迴 可是他已經成佛 覺行圓滿是以空性智慧來自覺 來覺他 清淨 光明 行六度萬行 這個叫做佛 四句偈所講的 無非是畢竟空性 諸佛了悟畢竟空性 因而成佛 諸佛在教導眾生 如何解脫煩惱無明 也是提醒眾生 sabbe sankara anicca sabbe sankara dukka sabbe dhamma anatta 三十二相 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也是在講空性的法 空性的智慧 能夠讓我們放下一切執著 所以佛說 諸佛都是從此經的空性智慧 而生出的 諸佛為著度化眾生 所講的一切覺悟解脫的法 也不離開空性的智慧 須菩提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所說的真正的佛 佛無定相 佛相不可得 因此他是非佛 諸佛所說的法 法無定法 隨順眾生而安立 因而 法也是非法 就世諦有為法來講 一切佛法都是從此經而出 如果就勝義諦而言 十方三世如大海一漚發 漚 是泡沫 十方三世乍看之下 時間那麼長 空間那麼廣 大千三千世界 只不過像大海中漚一般 虛無不真 一切聖法如電拂 哪有佛法可得呢 這是教我們說 法都要捨了 法都要捨了 非法更要捨 更不可以執著 修行了以後就可以證果 金剛經不只是正被菩薩 亦兼凡小 因而這裡就對聲聞根機者 而施設空性之法 有修道的因 必然有修道的果 果不離道 道在發心 修了聲聞道 就可以次第證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佛在金剛經就反覆地問須菩提 須陀洹 是真的有須陀洹嗎 有人證得須陀洹果嗎 有人證得斯陀含果嗎 有人證得阿那含果 有人證得阿羅漢果嗎 須菩提 你已經聽到了 佛陀在前面所說 應如是住 什麼叫如是 如是 就是這個樣子 就是這樣子的安住 無住而住 稱之為如是住 如果有所住 就不是如是住 應如是住 應如是降伏其心 無住而住 不降伏而降伏 放下一切的分別 契入空性 就是至高無上的安住 如果還有絲毫可住 心就不安 如果還有絲毫想要降伏 就永遠不能降伏 世尊一開頭就回答 須菩提的問題 應如是住 應如是降伏其心 住的方法 不是一定的 降伏妄心的方法 不是固定的 不是一成不變的 不同的人 有不同住心的方法 不同的人 有不同降伏其心的方法 豈可執著 等到心住了 心安了 心降伏了 就證得了須陀洹果 證得了須陀洹果 就是空性見生起 修止觀 了知一切法 anicca dukka anatta 身見破除 而入須陀洹果 須菩提就回答了 沒有須陀洹可得 沒有斯陀含 阿那含 阿羅漢 可得 為什麼呢 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所以須陀洹即非須陀洹 是名須陀洹 須陀洹 中文的意思 翻譯叫做入流 入聖者之流 三輪體空 何有可入 入 是我的心緣起任何的境界 叫做入 我們心進入任何的境界-叫做入 境界 無非是色聲香味觸法 色聲香味觸 是物質的境界 法 是心的境界 無我 無法 哪來的色聲香味觸呢 哪來法呢 哪來的心緣相 哪來的身識 眼耳鼻舌身識的所緣相呢 因此佛陀說 須陀洹即非須陀洹 是名須陀洹 同樣 斯陀含的意思 叫做一往來 由見道位而修道位 一往來而實無往來 斯陀含的意思是說 這一世沒有解脫 證得阿羅漢果 死後往生天道 而後再回到人間成阿羅漢 稱之為一往來 有來有去 這是相 而實無往來 來即不來 去即不去 來 是在每一個時刻之中都要來 因此 來就是無住 就是無常 來 就是無來 去 也無去 斯陀含名一往來 而實無往來 並不是真的有到天上去 有從天上再回來 而證得斯陀含果 證得阿羅漢果 有阿那含果可證 佛說阿那含即非阿那含 是名阿那含 為什麼 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 此生沒有證得阿羅漢果 死後 在中陰身 或者是在五不還天 或者是在五不還天 修行一段時間 或是五不還天的壽命盡了之後 證得阿羅漢果 阿那含意思就是不來了 在中陰身或者是五不還天 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 而實無不來 哪裡有不來這回事 無來亦無去 來即不來 去即不去 阿那含 哪裡有阿那含啊 阿羅漢也是一樣 佛說阿羅漢即非阿羅漢 若阿羅漢作是念 我得阿羅漢道 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因而有所得的心 就不是阿羅漢 佛要須菩提深入地去了解 住心無住的方法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方法 一切不執著 等於就是安心的最妙方法 一切皆不執著 佛說二乘法 大乘法 一佛乘法 都是眾生根機利鈍有差別 眾生根機有利鈍 發心就有大小 而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了 體會的程度不一樣 體會到某一種的空法 就會有某一種的果 體會到身見空 因而就證得須陀洹果 體會到某一部分的 思惑煩惱是空性 不再有某一部分的煩惱空性時 就是修道位了 就證得斯陀含 阿那含 見惑思惑完全斷盡 就證得阿羅漢 身見是無為法 身見空也是無為法 煩惱空也是無為法 見思二惑皆空也是無為法 人我空 法亦空 也是無為法 修行者證得無為法的範圍 有小有大 小的空性範圍證得了 初步來講 就是須陀洹果 以大乘菩薩道來講 是初地 歡喜地菩薩 把證得空性的範圍一直擴大 擴大到見思惑斷盡 見思習斷盡 塵沙惑斷盡 根本無明惑斷盡 最後成佛 這些都已經是證得無為法了 證得無為法的quality 品質是一樣的 空性的道理是一樣的 但是quantity 量不一樣 範圍不一樣 佛陀為什麼要講四果皆不可得 是要須菩提回小向大 住心與無住 境不可住 道不可住 果亦不可住 不能以得小為滿足 以得小為滿足 就忘記了終極的目標是在成佛 大菩提 大涅槃 金剛經也提到了空有不礙 有不礙空 空不礙有 文中這麼說 如來在然燈佛所 於法實無所得 佛也是問須菩提 當年然燈佛前 為我授記那時候 我心中有一個念頭 我得到了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法了嗎 須菩提說 沒有 如來在然燈佛所 於法實無所得 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 是名莊嚴 根 有為法 是性空 道 有為法 也是性空 無為法也是性空 果也是性空 根 道 果 皆是性空 連佛的果位也是性空 大菩提是無相 大涅槃也是無相 得而無得 無得而得 實諦理中一塵不立 無心 無法 無智亦無得 就世俗諦來說 菩薩要六度萬行福慧莊嚴 是有的 可是就真諦來說 菩薩要以空性慧 六度萬行而非六度萬行 是一種自然的流露 任運而行 不住於任何一眾生 不住於任何一法 不因為某眾生跟我有關係 我就樂於幫助他 某一些眾生曾經害過我 跟我沒關係 我就不幫助他 如果有對象的分別 就是有所住 而菩薩摩訶薩以無住而生其心 六度萬行福慧莊嚴 是就俗諦而講的 就真諦來講呢 清淨性地 寂光真淨 安住於常寂光的淨土中 無忍的自性 離四句 絕百非 不可以識知 不可以言說 心行路 絕言語道斷 心原非相 土 哪裡有相呢 哪裡有莊嚴國土 莊嚴佛土 這一回事呢 如果有莊嚴佛土這回事 心就有所執著 有所期待 就不是真正的解脫 在第一義空 真空不礙乎妙有 妙有無礙於真空 雖無莊嚴之實 然亦不廢莊嚴之名 不可以執理廢事 也不可以執事礙理 了解空性 不可以墮於無為空 消極 頹廢 什麼都不作 積極作為的當下 心不可以有絲毫的執著 空有不礙 莊嚴即非莊嚴 非莊嚴即是莊嚴 這個才是佛的真空妙有境界 善 淨 行一切善法 而心清淨不染 這才是大乘菩薩道的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