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題:金剛經—4 主講者:鄭振煌老師 中觀論說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為什麼我們生活有很多的問題 工作有很多的障礙 那是因為空義不夠圓滿 對於空性的智慧了解得不多 甚至於完全不了解 沒有應用出來 如果安住於空性中 把空性智慧應用出來 生活上不會有任何的執著 工作上也是全力以赴 而且輕輕鬆鬆地做一切事情 再也不會執著 空性是屬於非自性思惟 一般的人都是自性思惟 自性 梵文叫做svabhava svabhava bhava 有 的意思 sva 是一切 一切有 把一切的現象 都當成實有 當成實有 就執著不放 心 緣取而受到影響 這是自性思惟 非自性思惟 是要我們空去 對於自性的執著 要有智慧去了知一切法 都會改變的 既然會改變 我們就有希望了 既然會改變 我們就可以讓不理想變成理想 讓壞的變成好的 讓好的變成更好 到最後圓滿 如何讓一切萬法 由不好而變成好 由好而變得更好 由更好而完全地好 後面的推動力 是空性智慧 空性是會改變的性質 緣起故空 觀待故空 萬法當體皆空 一切現象本身就是空 不必等待現象消失了才空 面臨一切境界 就要有空性智慧 空性智慧一提起 就是非自性思惟 一般人都是自性的思惟 自性的思惟 是認為一切的現象是獨立的 是independent 如果有自性思惟的話 我們就以為 我們自己一個人 就可以獨立存在 以為我是唯一的 是單元的 是一個整體的 我是something 我是something 我不是nothing nothing 我是something 我是物的 我是實體的 是真實存在的 有了自性思惟 更可怕的 它是一個靜止的 一個static的狀態 static的狀態 愈是自性的思維 就固定了 就會受到拘束 制約了 定於有限的 黏著 執著 黏滯的 它是有的 是說實體的 這是自性思惟 非自性思惟 空性的思惟 正好與自性思惟相反 自性思惟認為是 一切萬法是獨立的 但非自性思惟認為 一切萬法是互起的 互起是互相依賴而生起 Interdependent 是dependent origination的 自性認為每一件事物 包括我在內 都是單元的 但非自性思惟認為是 我 只是一個架構之中的現象 而且我也是很多的因素 所架構而成 我 並無實體 它只是在不斷改變的事 它不是固定的 而是行動的 是機動的 是dynamic 是motion 有空性智慧的人 做任何事情一定是積極的 一定是行動的 不是在那邊等著 善的果報掉下來 而是dynamic 充滿了energy 充滿了前進的動力 它是流動的 是自由的 而不像自性思惟一樣 被束縛住 具有無限的潛能 空性 就是zero 就是零 zero的話 就zero limit 就no limitation 沒有任何限制的 沒有任何障礙的 它是解脫無拘的 是空的 是在說明一切萬法的表相 不是真實 而是空性的 如此一來 空性就會帶給我們正向的思惟 完全是正向的 完全是有希望的 而不是停滯不動的 這空 發展到極致 就是畢竟空 所謂的畢竟空是一切法皆空 有是空 空也是空 因而空就不是停止不動的 被動的斷滅的 不是了無生趣的不存在 而是空亦空 充滿活力那種的畢竟空 空正見是 空一切所有 空也空一切畢竟是空 它是絕待義的空 絕對的空 absolute absolute sunyata 是絕對的空 沒有一件事情 一個現象 是不空的 有是空 空也是空 生死輪迴是有 固然是空性 解脫生死輪迴的涅槃境界 也是空性 我們在生死輪迴之中 在煩惱之中 如何達到涅槃寂靜 我們就在空的基礎上有了交會 sabbe dhamma anatta 原始佛教的三法印 sabbe dhamma anatta 三法印 一切法皆空 三法印的第一個法印 sabbe sankara anicca anicca 無常 dhamata sabbe sankara sankara是行 諸行無常 sabbe sankara anicca sabbe sankara dukka 第二個法印 sabbe sankara dukka sabbe是一切 sankara是行 dukka是苦 sabbe sankara dukka 諸行皆苦 凡是會變動的都是不圓滿 這是苦的定義 講到無我 講到空性 就會說sabbe dhamma anatta anatta是無我 無我就是空性 我們一定要契入空性 契入涅槃寂靜 很簡單 在工作中 我們就可以處於涅槃之中 在生活中就可以處於涅槃之中 涅槃寂靜 沒有離開生活 沒有離開工作 只要此心能夠相應空性 sabbe dhamma anatta 一切法皆是空性 有為法 我們處於有為的生活工作中 我們從生活工作中 去體會anatta 體會anatta無我 無我就是沒有自性 任何一個現象 任何的一個生活層面 或者是任何一件工作 都是眾因緣所生 都是不斷在變化 在體會到無我性 現在的腳步非常的快 因而我們現在的人 應該體會空性 比從前來得容易 從前一千年 二千年的生活方式 沒有什麼改變 從前二千年 三千年 四千年 五千年 都是老死於同一個村落 從事同樣一個工作 沒有什麼改變 但現在的時代速度非常快 是無常 無常故苦 苦故無我 無我故空 速度愈快 愈能夠體會無我空性 因而我們要證入涅槃寂靜 是愈來愈容易的 多思惟一下金剛經 有了空性 我們就絕對超越了 絕對超越一切現象的束縛 生死輪迴 煩惱 痛苦的束縛 也超越涅槃寂靜的束縛 如是如是 該生死就生死 該進入涅槃就進入涅槃 超越了一切的限制 這是無住涅槃 自性涅槃 在金剛經裡頭經常出現 我說佛法 佛法者即非佛法 是名佛法 龍樹菩薩依般若經寫的中論 中論提出二諦的理論 世俗諦與勝義諦 諦 梵文satiya satiya意思就是真理 實相 世俗諦 是世俗的真理 世俗的實相 相對的 就是世俗諦 有白天 就有黑夜 有大 就有小 世俗諦 世俗諦是世間的真理 肯定諸法有 有大小 有苦樂 有貧富 肯定諸法有 以sabbe來代表一切諸法 一切現象 而勝義諦是否定諸法有 ~a否定諸法實有 否定諸法的自性 因而稱之為sunyata 外實內空 表面看起來是有 但實體是空 是屬於~a 修行 首先是凡夫的狀態 見山是山 見水是水 而後 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就是~a 第三個步驟 又是回到這個世俗諦來修行 在工作 生活中 亦以世俗諦而運作 這個時候 或肯定有 或肯定無 這是世俗諦 亦有 亦空 即使是空 在世俗諦 如果執著空為實有 還是世俗諦 又是落於空的執著 有 有和空的對待 一般人肯定有 行者有了空性 如果沒有空的正見 就會執著空為實有 這稱之為肯定無 肯定無 就是肯定這空性 又落於空的執著 這個不是金剛經裡面所說的 正見 因而要進一步否定或有 或無 也就是把a跟~a的對待 用括弧包起來 外面加上一個否定的符號 一切皆空 有是空 無也是空 這是跟世俗諦的肯定有 或者是肯定無 是相對的 更進一步 更進一步 到最後 世俗諦說二或說無二 所謂亦有亦空 以及不有不空 這二者是相對的 亦有亦空 雙有 不有不空 雙空 不是執著這個 就是執著那個 總是還是一個執著 這個就是自性執 最高的勝義諦是說 非二非不二 把世俗諦第三個層面的執著 也放下了 達到非二非不二 不能夠執著於非二 也不能夠執著於不二 一切皆空 禪宗所說 離四句 絕百非 就是這個意思 離四句 哪四句 a第一句 ~a第二句 a加上 ~a 第三句 ~a加上~~a 是第四句 不離一切的空 離一切的自性執 一切萬法非二非不二 非二是一 非不二是異 因而中觀論第一句 開宗明義就講 不生亦不滅 不一亦不異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出 以否定句 negative 來否定一切的自性執 把有的自性否定掉了 還進一步要把空的自性否定掉 同時還要進一步 把亦有亦空的自性否定掉 最後把非有非空的自性 也否定掉 離此四句 絕百非 離四句 是從正面的角度 去離一切正面自性的思考 絕百非 是否定掉一切負面的思惟 由空跳脫出來而安立一切法 簡單來介紹二空 空有不同的分類 中觀論有講到人我空 法我空 成實論也講到人我空 法我空 人我空 簡單講就是 眾生由五蘊所構成 因此眾生本身是空性 生即不生 存在即不存在 因為一切眾生皆因緣所生 皆是無常 法空 一切萬法皆無實體的存在 在成實論中把悟證空性的方法 稱為析空觀和體空觀 析空觀是用分析的方式 把一切事物分析到最後 不可得 體空 是一切存在的本身就是空 不必分析 當體即空 如果是部派佛教 各個部派 還有成實宗在內 都主張析空法 大乘則主張體空法 體空法是用般若智慧 穿透一切現象 在三論玄義裡頭 把空分為但空和不但空二大類 但空 僅偏於空而不知空之真義 與妙有之境 不但空 是了知空之真義 與承認妙有之境的中道觀 這是自觀一切法無自性 而獲得的空 但空 是執著空為實有 安住於空中而不能夠產生妙有 不但空 是空心的執著 認知空亦是空 因而產生妙有 而就真空中有妙有 空掉心的任何執著 就能夠生起一切的善法 它包含了空有不二 金剛經所說的空性 是屬於人空法空 空亦空 是用體空法 是屬於不但空 由真空放下一切的執著 煩惱 分別 同時認知真空亦空 產生一切的妙有 行六度波羅蜜 無所住而行六度 在經論中還有三空的說法 這是根據辯中邊論 還有顯揚聖教論裡面所說 法相宗認為我們眾生 在認知外境時有三種性質 第一種性質是遍計所執性 依照自己的經驗 知識 習氣 執著一切為有 這一種執著是虛妄的執著 是無體而假有的 是執著相 沒有見到性 因此遍計所執性 稱為相無自性 一切現象 一切表象 皆無常變化 這是第一種的空 第二種的空 依他起性 他 是因緣的意思 以種種的因緣 九緣生眼識 八緣生耳識 七緣生鼻識 舌識 身識 五緣生第六識 四緣生第七識 四緣 或者是三緣 生第八阿賴耶識 八識心王一起 不是自性有而起 而是依於九緣 八緣 七緣 五緣 四緣而有 這稱之為 依他起性 眾生如何解讀一切境界呢 為什麼眾生解讀一切境界 每一個眾生都不一樣 那是因為因緣不一樣 也許自己的過去 所薰習在阿賴耶識中的種子 不一樣 這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依他起性 依於種種的因緣 尤其依於種子習氣 而生起某一種的解讀方式 就生起了某一種的看法 因而依他起性 叫做生無自性 為什麼生起這樣子的解讀方式 這樣子的知情意 不是本有這一種解讀的 而是因為生命過程中 有了一些的習氣 有了一些認知 一些的知識 經驗 留下了種子 影響著我們眾生 都於境界的解讀依他起性 是生無自性 它也是空性 它並不是真實的 依他起 生即不生 滅即不滅 生的當下就是滅 依他起性 眾生有自性執 有染污的法 因而就遍計所執性 因為心執著有自性 修行就是在了解生滅的真相 一切事物的本來面目 清清淨淨 以智慧去觀照 就證得了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 並不是真的有圓成實性 圓滿 成就 真實 它是勝義無自性 無以名之 為了令我們了解 什麼是理想的人生境界 因而假名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是勝義無的 是在勝義諦中空無一切的 這稱之為三空 也就是一切皆空 凡夫 遍計所執性是空 聖賢 圓成實性亦是空 內法 生起依於其他因緣 外法 生起也依於其他因緣 色法 心法 皆是依他起性 因而也是空 一切現象皆是自性空 金剛經纂要刊定紀 三空指的是 人空 法空 俱空 俱空就是人法皆空 除此以外 還有四空六空的說法 四空可以統歸一切法 依於大集經 以及大品般若經 講的四空 法法相空 也就是法相空 法是有 一切法 一切有的法皆是空 無法無法相空 是指著無法相空 空的法也是空 自法自法相空 則是指自法相空 也就是自性空 他法他法相空 指的就是他法相空 簡單來講 自相空 他相空 自性空 他性空 一切皆空 六空之說出於舍利弗阿毘曇論 為著要令我們眾生 不受所有的束縛 苦之所以有 執有實我的身體 心理 身體一病 我們就煩惱痛苦 心裡有任何感受 苦的感受 一執著 我們就煩惱產生 因而要談內空 眼耳鼻舌身意 六內入皆空 外空是指六根的對境 色聲香味觸法 也是空 內外空 就是內六根外六境 畢竟是空 空空 所觀的境是空 所觀到的空也是空 大空 十方世界皆空 第一義空 在一切諸法之外 沒有所謂的實相的自性 第一義空是指諸法本身就是空 非斷滅空 非物外空 此外更有七空 十空之說 也有十一空 也有十六空 甚至於十八空 二十空 當中以十八空被談論得最多 十八空出之於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簡稱大品般若經 在大集經中也有提到十八空 龍樹菩薩依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而寫了大智度論 也是提到了十八空 十八空有內空 內空就是指 有情眾生的六根之空 外空是指 有情眾生六根所接觸的 色聲香味觸法 六塵是空 內外空是指 有情眾生以六根 接觸六塵的當下 是空 空空是指 內空本身也是空 外空本身也空 內外空也是空 空亦是空 大空是指無邊際的空 就空間來講 一切空間 一切萬法皆空 沒有任何例外 第一義空是指勝義諦也是空性 勝義諦是絕對的真理 是佛所說的真理 都不可以執著佛所說的真理 為有自性 因為佛所說的真理 是隨順眾生的根機因緣而說 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金剛經說 法無定法 一切法即非一切法 是名一切法 可見得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這個就是第一義空 佛陀在講勝義空 第一義空的時候 都不可以執著 在講空性的時候 都不可以執著 佛陀說空 是為了去除眾生的有 自性的執 佛陀講自性是為了去除 二乘對於空的執著 佛陀講空亦空 是要眾生心無罣礙 而行菩薩道 這樣叫做第一義空 不可以執著 佛所說的真理為實有 佛所說的真理跟真理本身 是不一樣的 佛所說的真理 是名言相 是文字相 是指著月亮的手指頭 我們是尋著佛所說的-經典 法教 見到了第一義 但並不等同於第一義 這個叫做第一義空 有為空 一切有為法 眾因緣所生 因而是空 無為空 證得了真如無為 還是空 還是空 不能執著真如無為 為有 畢竟空 沒有哪一法不空 無始空 一切萬法沒有一個起源 沒有一個所謂過去世 過去心是不可得的 這叫無始空 散空 一切法皆會離散 故空 性空 一切法的性質是空 自相空 自己本身是空 自性是空 諸法空 一切萬法皆虛無 皆幻起 幻滅 不可得空 心不可得 境也不可得 無智亦無得 為什麼沒有能觀的智 沒有所觀的得呢 因為一切法皆不可得 以不可得故 無法空 有法也是空 無法有法又皆是空 總共這是十八空 這是大品般若經所說的空 也是最常見的空 金剛經 屬於大品般若經的一部分 因此它所說的空 也是十八空的範圍 在佛法傳到中國的初期 首先是道行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 翻譯出來的 那時龍樹菩薩的中論 還沒有翻譯出來 是魏晉南北朝的時代 清談之風非常地盛行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局勢大亂 漢末黃巾賊作亂以後 天下分崩離析 知識分子很多就遁入山林 不問世事 清談 空 以老莊的空無為尚 到那時候 道行般若經 放光般若經 翻譯出來了 而接觸般若經的人 為著讓佛法被中國人所接受 就以孔孟老莊的思想 來詮釋佛教 以老莊的思想詮釋佛經 就是以老莊的無 來解釋般若經的空 但那時候的詮釋 違反了空的正見 因而有種種的詮釋方法 所謂本無異宗 即色宗 心無宗 識含宗 幻化宗 緣會宗 都是格義佛教時代 解釋般若經的方式 但這些解釋都有所偏差 鳩摩羅什大師有四大弟子 其中一位僧肇 僧肇就寫了四部論 合稱肇論 所謂物不遷論 涅槃無名論等等 就是在糾正當時對於空的誤解 談了那麼多 空性不是什麼 就是在凸顯空性是什麼 即使談空性是什麼 還不是空性的本身 還不是空性的本身 但我們必須藉助 這些文字的般若 讓我們了解空性般若是什麼 般若是能觀 空性是所觀 有了智慧以後 觀照一切萬法 就可以知道一切萬法的性質 是空 自性空 這個叫做般若智慧 文字般若是指引我們 空性的定義 底下我們就引用 金剛經裡頭的文字 如何來詮釋空性 經中說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何以故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這相是非相 佛問須菩提 你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嗎 身相 身體的相 你可以用佛長得多高 長得多胖 皮膚的膚色 他的體格如何 來見到如來嗎 世尊這麼問須菩提 須菩提就回答了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不能夠用身相來見到如來的 何以故 為什麼 因為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所謂的如來並不是以 某人長得多高 長得多帥為標準 來稱呼他如來的 會被稱為如來的 是他的心如來 他的心無所從來 無所從去 這叫做如來 我們在講某某人證得了如來 某某人被稱為如來 不是以他長得多高 多胖 多莊嚴為標準 而是他的心無所從來 無所從去 沒有來的源頭 也沒有去的盡頭 一切無所住 須菩提他才回答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告訴我們不可以貌取相 相由心生 由心生了某一個相 這表示有所執著 是心 是心生起了相 但如來是以證得真如心 一切法皆是真如性 心完全離開了一切執著了 如來所說的身相是指法身 因為如來的定義是法身 證得法身者才是如來 法身 梵文叫darmakaya darma 是法 解釋法的文字 或者是法的實相 就是真理 kaya是身體的身 身體的身是集合的意思 法身 darmakaya 真理的集合 一切真理都證悟到了 稱之為darmakaya 稱之為法身 佛所說的如來 是了解了一切法的真理 了解了世間法 了解了出世間法 了解了 sabbe dhamma anatta sabbe dhamma sunyata 一切法無我 空性 心出離了有空的執著 所以佛所說的如來是指法身 這種法身是即非身相 不是我們肉眼所看到的色身 不是我們身根可以摸得到 接觸得到的佛的色身 如來所說身相 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凡所有相都是虛妄 虛妄是存在 但是假的存在 是不真實的存在 是零的存在 是表面上看來有 但實際上是空的存在 那個叫做虛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我們要想到 見如來 人要證得法身 想要與佛相應 就不要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去見佛的相 凡是六根皆是世俗諦 因緣相對的法 一定要見諸相非相 如果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了 這一種的見解 在於雜阿含經就已經有了 雜阿含經說 見法則見緣起 見緣起則見如來 如果見到了一切法是緣起的 就見到了一切法的真理 見緣起則見法 見法則見如來 見到了一切法皆是緣起的 因而就知道了一切法的真相 見到了一切法的真相 就等於見到了一切如來 一切法的真相是什麼 法即非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如果能夠見到一切相的虛妄性 能夠在一切相現起的時候 立刻出離 我們就見到了如來 亦即亦離 即一切相 離一切相 即一切相 心超越出來 無相 無念 無住 當下就見到了一切法的真如性 也就是如來性 那個時候見到了如來 一切法的如來如去 如 不可言說 是因緣如此 它就如 一切法真如 善是真如 惡也是真如 生死是真如 涅槃也是真如 要見如來 很簡單 不要從表相去見如來 要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