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金剛經--01 主講者:鄭振煌老師 我們將一連串的來報告 二十一世紀的金剛經 金剛經是兩千年前的作品 屬於大乘般若經之一品之一分 大乘般若經是屬於大乘佛法 而大乘佛法是屬於佛法裡頭 很重要的宗派 二千年前的作品 是否還能夠應用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我們生活在二十一世紀 為什麼還要再讀-一兩千年前的作品 一兩千年前的經典-真的可以對我們人生 起到關鍵的作用嗎 我們嘗試從四個主題來分析 第一個主題是金剛經與空性 空性是金剛經的中心思想 也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 更是佛教的基本理論 第二個主題是金剛經與生活 研修經典無非是在令我們生活 生活更加的圓滿更加的快樂 第三個主題是金剛經與工作 做一個人要生活下去-一定要工作 不僅僅是在賺錢 維持生活所需 同時也可以讓我們-人生更有意義 讓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 工作不只是在職場上的工作 也包括我們家裡的一些工作 任何的一個活動都可以是工作 金剛經是否可以給工作-做一些指引 這是我們要探討的 第四個主題是金剛經與圓覺 圓覺就是圓滿覺悟 無上正等正覺 所謂佛就是一個覺字而已 覺悟 覺察 覺悟人生宇宙的真理 覺察人生的煩惱-生死的苦痛 從而找出解脫生死的苦痛 煩惱無明的方法 證得寂靜涅槃 首先我們來報告金剛經與空性 空性是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之一 所謂佛法簡單講起來就是覺悟-覺察的方法 覺察人生的實相 覺察生死的真相 覺察宇宙的實相 覺悟 覺悟到我們有所不足 有煩惱苦痛 有生死輪迴 因而要找出方法來解決這些-生死的問題 最後就可以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 佛法簡單講起來-就是覺悟的方法 覺察的方法而已 除此之外 都是佛法的知識 佛法大分為兩大宗派 所謂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 小大 並沒有歧視的意思 是因為每一個眾生根機不一樣 有的人是小的根機 發小心 只求自己的解脫 那就是小乘 大乘是心量廣大 根機比較大 稱之為大乘 除了自己的解脫-更力求眾生的解脫 這個叫作大乘 小乘佛法主要是解脫道 出離心 解脫煩惱出離生死的苦痛 而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有兩個 這兩個中心思想一定要平衡 就好像鳥之兩翼 車之雙輪 兩個翅膀不平衡的話 就不能夠平安的飛翔 不能夠飛得遠飛得高 大乘佛法的兩個中心思想 一廣大菩提心 二甚深般若義 只有這兩個 甚深見以及廣大行 廣大行就是廣大菩提心-所展現出來的身語二業 它是屬於大悲之情感 人是有情眾生-都是有情感的 要把情感發揮到極致 稱之為大悲 情感是必須的 如果只是為著個人 那只是為著個人情感的抒發 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廣大菩提心 是把情感發揮到極致 清淨圓滿的境界 不僅僅要讓自己的-情感能夠通暢 也要讓所有的眾生的情感-能夠通暢 所有眾生的情感-能夠得圓滿的平衡 自己內心的平衡 人際關係的平衡 人與世界之間的平衡 那就是廣大菩提心 廣大菩提心就是-一種情感的發揮 佛法不離人情 廣大的人情廣大的情感 那叫作菩提心 有時候稱之為大悲心 每一個宗教都在講大悲心 作為一個人也要發揮悲心 悲憫之心人皆有之 除了大悲心之外 大乘佛法還有一個中心思想 甚深見 甚深的見解 甚深的了解人生宇宙的現象 不只是停留於表面 而是能夠穿透 穿透事實的表相 不僅僅注意到這一世 還能夠了解到未來 了解到過去 把時間的長河 過去現在未來 完全貫穿 這叫作甚深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是屬於-空有不二的境界 真空而妙有 妙有而真空 有的當體就是空 空能夠產生大用 唯其真空而後能大用 大悲與大智 這兩者似乎是衝突的 因為智慧是理智的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 但是情感卻是盲目的 動之以情說之以理 我們情感是盲目的 是自我中心 可是理智不是自我中心的 它是很清楚的 不講人情的 這兩者表面上看起來是衝突的 如何能夠在大乘佛法中 取到一個平衡的 能夠理智中有智慧 理智中有智慧而由這個智慧 產生真正的大悲 真正的菩提心 這個是佛法當中最可貴的 一方面絕對的理智 完全契合真理而行 可是在理智之中卻又發揮情感 極致的情感 沒有任何限制的情感-大悲的情感 這兩個中心思想-一定要取得平衡 沒有取得平衡一偏廢-就如鳥之兩翼 飛不起來 即使飛起來了立刻墜下來 立刻摔死 不能夠飛得遠飛得穩 如果要修學大乘佛法一樣 不可以偏執 不能偏於理智 也不能夠偏大悲 偏於理智的話人是冷酷的 這種理智如果沒有情感 沒有同理心 沒有慈悲心 對於人類世界的危害 是相當深的 如果偏於情感而沒有理智 會濫情 會濫情 會引起情感的氾濫-而傷害自己傷害眾生 廣大菩提心它是屬於直覺的 是直覺的 不加思維 不管事實的真相如何 我就是直覺的 直覺 直覺眾生與我為一體 我沒有去思辨-那個眾生對我是好是壞 一切有情是一體的 我沒有去思辨那些禽獸 那些地獄的眾生天道的眾生-是否跟我有仇 廣大的菩提心它是直覺的 可是甚深的般若智慧是思辨的 思辨要思考要辨證 要去揀擇要去分別 一定要用腦筋的 但是菩提心它是直覺 它是不假思維的 廣大菩提心是主觀的 而甚深的般若義它是客觀的 直覺和思辨是衝突的 但是在大乘佛法中-取得一個平衡 主觀的菩提心和-客觀的般若智慧是衝突的 但是在大乘佛法中取得了平衡 感情完全是主觀的 我們對於某一個人事物-覺得好覺得壞 完全是主觀的 每一個眾生對同樣一個人事物 看法也都是不同 這個是主觀的 是主觀的 而智慧它是客觀的 不含涉個人的情感成份在裡頭 主觀和客觀是矛盾的 但是在大乘佛法中取得了平衡 廣大菩提心是熱烈的 熱烈的 這是一種積極的行為-積極的思想 不考慮後果不考慮這個過程 針對這個理想全力以赴 這個是熱烈的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明知眾生剛強難化 而孜孜不倦 這個叫熱烈的 因為有廣大的菩提心 我們這個社會就有了光 就有了希望 而般若的智慧是冷酷的 很冷靜 很冷靜 了知事實真相它是冷酷的-不談人情的 但熱列的和冷酷的-這兩個極端的心態 卻在大乘佛法中取得了平衡 廣大菩提心它是執取的 是執著不放的 針對著一個目標 絲毫不苟 一直往前進 它是執取的 甚深的般若智慧卻是超越的 它是空的 廣大菩提心是有的 甚深般若慧是空的 執取和超越也是矛盾的 但是在大乘佛法中-都取得了平衡 這是大乘佛法偉大的地方 把所有矛盾對立衝突-兩極的思想 大乘佛法都取得了平衡 圓融 融為一體 彼此不分 有就是空 空就是有 執取就是思辨 思辨就可以達到執取 主觀就是客觀 客觀就是主觀 熱烈就是冷酷 冷酷就是熱烈 執取就是超越 超越就是執取 大乘佛法它的可貴處-是在這個地方 它把所有的兩極化都融為一體 我們稱之為一如 稱之為真如 為什麼大乘佛法如此的殊勝 因為大乘佛法有一個空字 而這個空字融合了-甚深的般若智慧 以及廣大的悲心 先由智慧入手 體會到一切眾生是緣起觀待的 眾生與器世間是緣起觀待的 因而同理心就產生了 那個時候就是廣大的大悲心 一切都統一在空的思想之上 空性的思想等於是-大乘佛法的命脈 有這個命脈大乘佛法-才能夠存續 因為有空性所以大乘的修行者 他是超越的 他能夠解脫自在 任運而行 善淨之至 唯其能夠超越 因此可以絕對的客觀 來看待一切現象 使得大悲心能夠展現出來 沒有智慧是不可能有悲心的 真正的悲心來自於智慧 空見生大悲 西藏的行者密勒日巴如是說 空見生大悲 沒有空見不可能生出大悲 看歷代的祖師孜孜不倦-為眾生而辛勞 因為他們體會了甚深的空性見 因而在大乘佛法之中 智慧是修行的第一步 沒有智慧行一切善事即同魔業 華嚴經所說要發大菩提心 大菩提心就包含了智慧和悲心 這兩個層面 智慧可以令自己解脫 悲心可以令眾生解脫 金剛經 主要的是在智慧 談大智 也就是空性的智慧 智慧如何產生 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分別智 文字般若 正確了解般若空性之義理 從聽聞佛法 深入經藏下手 正確的了解般若空性的義理 不是懵懵懂懂 聽到空 就以為空無一切 而是了解空性見是畢竟空 是空亦空 是大空 是超越絕待的空 是空有不二的空 這才是般若的空性義 有了分別智以後 第二個階段要發展現證智 現證智是直覺 不假言說不假思維 我們對一個盲者來說明-什麼是白色 是表達不出來的 最好的一個方法 是令他恢復視力 直接指著白色的東西給他看 其它都不用多談 那是現證 證量的境界 現量的境界 現量可以有五根的現量 意現量 瑜伽的現量 五根的現量是親眼所看 親耳所聽 親身所接觸 是實實在在 用五官去了解到-一種境界的存在 不容懷疑 但五根的現量是有缺陷的 因為我們五根的現量-都受到種種因緣的限制 你要看到一樣東西 有九個緣生眼識 受到了光線的關係 距離的影響 自己眼根是否正常的影響 心情好不好的影響 自己注意力夠不夠的影響 還有最重要的 受到自己過去習氣的影響 所以五根的現量不可靠 完全?雜了自己-主觀的成分在內 尤其是過去的習氣 過去的經驗 會染色會染著了-我們對於外境的看法 意現量是自己的思辨 聽聞佛法閱讀佛經 思辨所得到的智慧 但這種思辨還是不夠 我們用分別心去體會-無分別的空性境界 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真理是絕對的 沒有任何的例外 是超越的 沒有時空的限制 所以意現量也不可靠 真正可靠佛法來說呢-叫作瑜伽現量 所謂瑜伽現量是絕對的客觀 沒有任何的迷障 自己的念頭完全是清淨的 絕對的客觀穿透現象 了解到體性這個叫作現證智 瑜伽現量 瑜伽梵文叫Yoga Yoga是從字母yukti而來的 yukti是牛車 駕著牛 牛脖子上的牛軛 有這個yukti就是牛軛 把一頭牛的脖子架住了 因而可以控制這一頭牛 要牛起步牛就動 要牛停下來 牠就停下來 要牛往左往右 就可以控制牠 可以指揮若定 操之在我 完全相應 所以瑜伽的意思就是相應 瑜伽現量是跟現量相應 真正的現量相應 是白就是白 是黑就是黑 是有就是有 是空就是空 是空有不二就是空有不二 這個是瑜伽的現量 瑜伽的現量是從心控制下來了 心不亂了 不攀緣了 不昏沉了 不掉舉了 絕對清淨 絕對光明 與真理相應 這個叫瑜伽現量 現量證入般若空性之實相 空性就是一切萬法的實相 人生的實相是空性 宇宙的實相是空性 有為是空性 無為亦是空性 具體抽象完全是空性 善是空性惡也是空性 凡夫是空性 佛菩薩解脫境界也是空性 一切無非空性 靠著般若智慧 瑜伽現量觀照一切法-所得到的智慧 那是第二層次現量智 到達了第三個層次叫圓滿智 我們稱之為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是觀察到 體相用三者之間的-不一不異的關係 究竟證取般若空性之妙諦 實相 是所觀 般若是能觀 有什麼樣子的能觀心 就有什麼樣子的所觀境 以境來顯心稱之為實相般若 人生宇宙的究竟實相是什麼呢 就是空性 但這種空性是-大乘佛法裡面的空性 不是偏空不是但空 不是頑空不是惡取空 而是如是如是真如的 真如的空 我們用英文來說的話 文字般若就是見到了reality 這裡是花 花是reality 這裡是人 人是reality 我煩惱 煩惱是一個reality 我快樂 快樂是一個reality 這是文字般若 也就是有分別的智慧 苦樂是分別 大小是分別 方圓是分別 一切現象皆是分別 皆是千差萬種有所不同 了解reality的智慧叫作-分別智文字般若 再來real reality real reality是觀照般若-現證的智慧 real reality 我們知道花 只是現在此時此地的現象 一秒鐘前 一個小時前一天前 十天前 一個月前 它都不是這個樣子 下一秒鐘 下一分鐘 下一個小時 下一天 下一週 也絕對不是這個樣子 我們觀照了穿透了 不只是看到此時此地-的real reality而已 而且我們了解了real reality 真正的現象 那真正的現象是什麼 它不是侷限於-此時此地的表相而已 我們把時間擴展到過去跟未來 我們把空間擴展到此跟彼-無盡的空間對待關係 那個是real reality 我們看到了real reality 實相的般若really real reality real reality really real reality 確確實實是真的現象 這稱之為實相般若 這最圓滿的般若 最圓滿的般若是什麼 我們不只是看到現在-也可能看到過去 不只是看到現在也看到未來 也看到過去現在未來-其實是因果的鎖鏈關係 不僅僅是看到自己-也看到你也看到他 不僅僅看到人-也看到其他的眾生 其他的法界 我們就發現彼此都是-觀待的關係 彼此都是因果的關係 因而是一體的 沒有分的 是統一的 這稱之為空性 依著文字般若的熏習 了解空性的正見 日常生活當中 禪修當中 念佛當中起觀照般若 來穿透現象 直透本源 了知一切法的體相用 體能發用 用不離體 有如是的體就有如是的相用 因而我們在每一個當下 任何的起心動念 任何的言行都能夠-觀照到體相用 觀照到事理 觀照到因果 觀照到空有 我們就不是偏了 我們就展現了最圓滿的人生 金剛經是大乘佛法當中 很重要很重要的一部經 在西藏大家熟知金剛經 在中國漢傳佛教金剛經是 道場當中經常在讀誦修持的-一部大乘經典 它所詮釋的就是-般若的空性智慧 教我們如何依著文字般若-起觀照作用 依著觀照作用而見到實相 見到實相因而能夠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同時要把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住 安住的方法就是降伏 所以整部金剛經就三個重點 云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住 云何降伏其心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 就是我們要徹底了解-人生宇宙實相 徹徹底底要發揮-大慈大悲的作用 這是金剛經給我們的一個啟示 最圓滿的人生目標 最圓滿的人生目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還沒有成佛-就要從立定志向開始 從發心開始 發心就要發得大 發得小自己可以得利益 但是周遭的家人親友-還在痛苦之中 我們於心何忍 所以要發心就要發大 志向就要大 立大志 發大願 這是金剛經的第一個-要探討的問題 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住 如何住心 如何把無上正等正覺的願 安住下來 不要今天發了心明天就忘了 不要一秒鐘衝動的發心 第二秒鐘也就溜掉了 不要… 就是要安住云何應住 要安住的方法 云何降伏其心 如何來降伏妄心呢 如何來降伏任何的分別心呢 任何的有自性執著的心呢 這整部金剛經都在-詮釋這三個主題 依天台宗的判教 金剛經是屬於別教 兼餘三教 天台智者大師將佛陀一代時教 判為藏通別圓 別教 別開大乘法門 無量四諦法這個叫作別教 正攝別教就是說 主題是在談大乘的教法 可是兼餘三教 還有其他三教 藏通別圓 藏是指小乘教 三藏教 經律論之教 經律論是依於佛所說-而開展出來的 不定回心故 有一類的眾生是屬於-人天乘的根機 聲聞辟支佛乘的根機 在金剛經中佛一再的激勵 這些二乘的發心者回小向大 通教是揚大抑小 揚大 發揚大乘的空性見 大悲心 抑小 鼓勵行者揚棄小心 小的發心 圓教離即俱非 這個叫作圓教 離一切法也不是-即一切法也不是 這個是圓教 金剛經它 主要是別教 但也有藏教通教圓教的部份 藏教是談生滅四諦 以析空觀-為觀照方法 析是分析 可以把桌子一直分析到-空無一物 可以把人分析到空無一物 這個叫作析空 以析法 分析一切萬法的手段 證得一切萬法的實相是空 以析空觀來斷見思惑-令入無餘涅槃 通教是什麼 是指諸部般若亦通大小 有淺顯部份也有深奧的道理 是為聲聞乘 緣覺乘 大乘人來說 體空 意思是說空性 演唱無生四諦 令小乘根機大乘根機者 都能夠同入無餘涅槃 無餘涅槃是沒有任何 所知障 煩惱障存在 完全清淨的涅槃 別教是指其他的方等經 是為不共大乘人說 是專門為大乘根機-來講無量四諦 無量 有時間的無量 空間的無量 發願的無量 果的無量 行的無量 一切皆無量 苦集滅道皆是無量 教法無量 不只限於三藏教而已 一花一草 都是在顯示真理 生死是無量的苦集滅道的顯現 無量四諦 以次第的三觀破三惑 什麼叫次第三觀 先修空觀 證得真諦 次修假觀證得俗諦 後修中觀證得中諦 修空觀可以破見思惑 修假觀可以破塵沙惑 修中觀可以破無明惑 別教令證但中之理 所謂的圓教是無作四諦 空假中三觀圓融 一心三觀 真諦俗諦中諦三諦一法彼此不分 證得不但中 金剛經它主要的是-在講無量四諦 它講的是別教是大乘法 可是在 金剛經當中也循循善誘 二乘根機人能夠迴小向大 也談到了圓融 也就是圓教的道理 畢竟圓滿的道理從金剛經 我們就可以掌握整體的佛法 如果依賢首來判教 賢首宗就是華嚴宗 以華嚴宗賢首大師-的判教法來講 金剛經正攝四教 通於四教 在賢首判教中 佛教有小乘教大乘始教 大乘終教 大乘頓教 大乘圓教 而金剛經主要的就是始教 始教完全談空 一切皆空 空諸所有 金剛經裡面也有小乘教的部分 激勵小根機令生恥慕 此小乘的發心-心慕大乘的境界 迴小向大 金剛經也有談到終教 終教是什麼 凡有心者皆可作佛 只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皆可成佛 這是終教 頓教 當下成佛 一念不生 由心地法門下手 明心而見性 見性即是成佛 圓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一切皆圓滿平等不二 金剛經專門談空 可是也在鼓勵-二乘根機迴小向大 也叫我們當下體會空性-即是成佛 也叫我們一切不二 我與眾生不二 在畢竟空的教法中-達到圓融無礙 圓融無礙 所謂的小乘教它是愚法聲聞教 根機不夠者就先從-自己的解脫煩惱 離開無明 了生死 見涅槃開始 大乘始教是權教 權教有所權巧方便 用某一種方法來誘引學人 能夠契入空性 大乘終教是實教 實教是真實之教 開權而後顯實 揭櫫人生宇宙的實相 這個是大乘終教 唯有實教才是佛的本懷 佛以一大事因緣示現於世 為欲令一切眾生開示佛之知見 欲令一切眾生皆成佛 這個才是佛的真實本懷 但由於眾生根機不同 因此就必須要設施-種種的方便方法 由小乘教而後呢 有大乘的各種法門 但金剛經有一個頓教方法 就是體會我們空性 一切不執著 當下就可以成佛 一成佛也就圓滿無礙 通達圓融 任運而自在 到這裡 我們首先將金剛經的 判教作了一個說明 就可以了解金剛經在談些 什麼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