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39 主講:本因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家律學概要 各位居士各位蓮友 大家早安 請翻一百九十四頁 看丁四分滿受持 上次我們講到 《薩婆多論》《俱舍論》-《雜心論》 他們認為 五戒要全部受五條才可以 不可以一條一條減少 所以他是講說 多分少分這個是指持戒的品位 而不是指受戒的品位 受戒的時候 要全部受 那才可以成就五戒 但是 如果依《大智度論》來看 他講受一戒 受一戒一分 受二戒三戒少分 受四戒多分 受五戒是滿分 或是他自妻也不婬欲 這樣是斷婬的優婆塞優婆夷 所以《大智度論》《成實論》-《善生經》 都可以講說五戒你可以逐條受 少分受多分受都可以 你不全部受也可以 所以在《付法藏因緣傳》 裡面也有談到 以前薄拘羅 天竺國的人 他因為受一條不殺生的戒 得到五不死報 後出家証果 活到一百六十歲 無病第一 所以 準這個道理來看 應該是可以分受 所以這個在《業疏記》 道宣律祖寫《羯磨疏》 也是結論可以分受 你 看你的能力 你今天先受一條不飲酒戒 或妄語戒 改天再來受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這樣都可以 再看丁三期限長短 這我們分幾點來看 受五戒時間 你要盡形受持還是可以 選擇我只受受一年 還是一天 這個在律論裡面有不同的-記載跟說法 我們看第一 《大毘婆沙論》跟《俱舍論》講 五戒一受必須盡形 《薩婆多論》跟《雜心論》-也是同樣講 如果受五戒必須要盡形壽 就是你要盡形壽受五條戒 那八關齋戒一定只有一天一夜 所以它的理論是這樣 如果按照《成實論》來看 是可以分受 也可以時間長短不一樣 不一定要盡形壽 我們看這個《事鈔記》 《行事鈔》資持記 扶桑集釋 扶桑集釋是弘一大師 從日本取回來的 在解釋《行事鈔》 那這邊就討論到說 依照《成實論》 《成實論》的行律文我們現在 來看呢 五戒它分受全受 通通可以 你一條一條受 或是全部五條受 都可以 但是 現在看到的《成實論》 在〈七善律儀品〉裡面 講出家戒及五戒 都必須要盡形壽 不爾不成 如果是八關齋戒 依〈八戒齋品〉 八關齋戒你要分條受 或是要全部受 也通通可以 要一天一夜半日半夜 或是一個月半個月 也都可以 這裡的意思是說 《成實論》我們現在看到的 五戒也要盡形壽 所以他又講說《四分律》-裡面的記載 也是五戒都是約盡形壽 四分律的律文看到的也是都是約盡形壽 但是在道宣律祖寫-《隨機羯磨》跟《事鈔》 〈導俗化方篇〉還有-《業疏》卷二 下還有《資持記》 〈隨戒釋相篇〉 裡面表無表章等 都說他看到的《成實論》卷五 他是說八戒是隨意樂 你要受多久 一日一夜半月長短重 受減受都可以 這個五戒也是一樣 五戒跟八戒都是一樣 但是在《成實論》卷八 〈七善律儀品〉裡面 你說明明看到說 它的論文講 說 是戒律儀有二種 第一個盡形壽 第二個一日一夜 盡形壽是指 若比丘優婆塞 一日一夜者 如受八戒一日一夜 那這樣是事云何 等於說他在問說 有人講比丘戒或是優婆塞戒 或是八關齋戒 有些是指盡形壽 有些是指一日一夜 那這樣你認為呢 《成實論》認為是事無定 是事無定 就是說不一定的 不一定要 要盡形壽 也不一定要是八關齋戒是-一日一夜 有人講說你 優婆塞戒一定盡形壽 比丘戒一定盡形壽 八關齋戒一定只有一天一夜 沒有兩天兩夜的 他回答 是事無定 這件事情不一定的 不一定這樣硬性規定的 若一日一夜 或是一日或是只有半日半夜 只要他能夠隨受時都可以 但是出家就要盡形壽 出家受盡形壽的比丘比丘尼戒 他沒有說我只有一天一夜的-比丘戒 沒有 如果他講我只有一個月 或是一年 那這樣不名出家 後面又加了一句五戒亦爾 這句話就有諍論了 他說五戒也是要這樣 要盡形壽 我們看這一段呢 就是 會跟前面那一句「是事無定」有點 有點奇怪就是了 因為這樣就好像 只是在講八關齋戒 而已 而不是在講其它的戒 但是這個在《鈔批》 他就解釋說 賓云 依《成實》宗 五戒十戒要盡形受 因為他看到這裡的 〈七善律儀品〉記載 說五戒亦爾 所以他就講五戒跟沙彌十戒 都要盡形壽 只有八關齋戒 隨時長短也 所以準此等文 那這個 五戒盡形與上不同者 為什麼呢 《成實論》講-五戒要盡形壽 而為什麼道宣律祖 說《成實論》是可以分受 可以分時間 分日月 不一定要盡形壽呢 我們現在查大正藏的-《成實論》也是這樣 所以這個在扶桑集釋他就解釋 所覽不同歟 道宣律祖跟我們現在-看到的《成實論》不一樣 他們所閱讀到的不一樣 我們如果來研討一下呢 這〈七善律儀品〉-《成實論》裡面的回答 是事無定是結論 只是說除了出家戒以外 你必須要盡形壽 其它的呢 五戒八關齋戒 應該都可以隨日受乃至 或是盡形壽都可以 所以說是事不一定如你所問 你認為說 優婆塞戒跟比丘戒 一定是盡形壽 那八關齋戒一定一日一夜 我認為不是這樣 所以這裡 我是認為說這個五戒亦爾 應該是講十戒亦爾 全指這個出家才是 才能跟在家戒區隔出來 後代可能是傳寫刻錯了 所以道宣律祖所閱覽的論文 跟我們現代看到的不一樣 跟後代看到的不一樣 並且這樣呢 前後的文義比較通順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正藏-有時候 閱讀 跟道宣律祖真的是不一樣 他那時候所看到的比較多 比較齊全 我們現在看到有些都有刻錯了 這個我們在研究比丘戒 《行事鈔》的時候也有發現-這個現象 好 第二個 那《濟緣記》呢 它也講說五戒長短延促 任意都可以受 在廣律中也可找到-《十誦律》的根據 《十誦律》皮革法當中 它講到 有一個名叫億耳的優婆塞 他從大海求寶脫險回來 在歸途當中 他見到兩個事情 第一個是在晚上的時候 他過夜在大樹下 看到晚上突然有床出現了 有一個男子還有一個女眾 出現了 都載這個天寶衣冠 互相玩樂 可是一到了晚上結束 天亮了 這時候床 還有這個女眾 都滅掉了 結果很多狗來咬這個男眾 肉盡骨在 只剩下骨頭 每天晚上 都有這種現象 第二天也是這樣 所以億耳就問 才知道說 那一個 是 這個 男眾是在生的時候是一個屠夫 這個屠夫白天殺生造業 沒有辦法修善 後來由迦旃延尊者 教他說你晚上就受五戒 可以獲得改善 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 億耳又在白天的時候 又看到一樣 床出現男眾女眾出現 又在遊戲 玩樂 可是到晚上 結果有很多蟲出來 這個女人又沒有了 床又沒有了 把這個男人吃了肉都沒有了 只剩下骨頭 億耳又再問 才知道這個男子在生的時候 他邪婬人家的妻子 後來由迦旃延尊者教他 那你白天受五戒 你只受白天五戒 這樣可以改善 所以按照這樣的說明 《十誦律》的記載 五戒一天受 或是白天或是晚上受 或是單受半日半夜都可以 只要受了就有功德 就有這個善報了 這是《十誦律》的記載 我們看第三 可是在 《薩婆多論》它解釋這一段 他說凡是本生因緣不可依也 不可依據 他說這種說法非是修多羅 非是毘尼 不可以定義也 他說這個說法不是經 也不是正式的律文 所以不可以用這樣來定義 有人講說這個是迦旃延-要化度億耳 所以作變化來感悟他的心 所以這不是事實 在《大毘婆沙論》也解釋 若不許晝夜分受 如上律文 當云何通 《十誦律》講說可以分受 單受半日半夜 那《大毘婆沙論》也認為-說不可以 那這樣怎麼會通呢 回答 彼妙行攝非是律儀 受妙行果非律儀果 是以無過 我們前面講到也都是看到這裡 《俱舍論》《大毘婆沙論》 他們都認為這是妙行所收攝 不是呢 不是 律儀所收攝 這只是說他受了一個善的 善的一個功德果報福報而已 並不是真正戒法所講的-功德果報 所以他有這個福報 是善的福報 那這樣他有受 有善的福報 可是這不是戒 所以他認為這樣沒有過失 可是這樣的解釋 看起來是跟他本律相違 所以道宣律祖他有講 他說 接俗楷定於時數 嚴格不可以變通 這個《十誦律》他們的理論 他們接引俗人 很硬性規定 就要盡形壽 五戒 這個 八關齋戒只能一日一夜 通通不可以改變 楷定 我們看結論 第四個 部別不同 在《羯磨疏》 道宣律祖他就作結論 說雖然以《大毘婆沙論》-《俱舍論》來解釋 他們說這樣只是可以 半日半夜只能得到善行可愛果 不能夠得戒 但是我們四《四分律》-是依照《成實論》 按照《成實論》來解釋 我們是可以隨力多少 任意分時分受 為什麼呢 因為接引初機 我們化導 初機要來接受佛法 應該不用約束限制他 他的能力他的時間 我們應該讓他慢慢 來化導他 按照他的能力來受戒 所以他又講 法用濟時多有方便 亦多有方法 提誘唯存生善者 我們提攜誘引俗人 任他好樂多少的戒法 時間長短 那我們能夠讓他增長他的善根 開發他的信心 都可以傳授給也 所以古來我們在講戒 都是依照《行事鈔》-《成實論》的說法 較能夠巧應眾生的根機 我們縱使先規定說你一定要-盡形壽要滿分 才可以來受戒 但是這個人縱然不能夠 持戒滿分 他也可以馬上隨時逐條捨戒 或全部捨戒 所以在《薩婆多論》也講 如果我遇到惡的因緣 欲逼緣要捨戒 你只要找到一個人 你不用找出家五眾捨戒 你只要有一個人聽得懂你的話 跟他講我捨戒 捨五戒 或是捨這一條不邪婬戒 或是捨一條不殺生戒 只要他聽得懂 了解你的話 或是面對你要犯戒的那個人 你跟他講我捨婬戒 捨妄語戒 他聽得懂 就成就捨戒了 如果你以後要再受 也不難 所以佛法大海不拒細流 我們說一合掌一低頭 都皆共成佛道 況這個人他發出這個誠實 的這種心 要來受戒 要來受盡形壽或是是一年一月 半日 或是一日 要受一戒 或是要受三歸或 或是兩三戒 這些都可以 所以我們中土所通行的 不但是三歸依五戒 都可以分受 而且在五戒裡面也可以 受一分 就是說三歸依不一定要受五戒 可以分開受 不像《俱舍論》 《薩婆多論》講 一定要三歸依跟五戒要一起受 我們都可以分開受 你先受三歸依以後再受五戒 都可以 乃至五戒你可以受一條 三條 四條都可以 少分多分 這些都是化導他利益他 所以於這個道理也沒有違背 所以是 我們呢 都是這樣子來奉行 其次再看第四 丁四 四支七具 四支就是指這個 身三口意 七具就是指身三口四 我們這個戒律 這個五戒 它含攝的 我們的身業口業 它的範圍 這邊在討論 《成實論》卷八云 說問 離兩舌等 何故不名為戒 為什麼我們不把這個兩舌 立為一條戒 惡口立為一條戒 綺語妄語罵戒 這些都把它立為一條戒 你只有立一條大妄語戒 回答 是事細微 難可守護 這個很細微難可守護 你有時候會講綺語 有時候會罵人家 兩舌是妄語的等分 我們如果講妄語 就包括兩舌綺語 惡口等等 所以五戒裡面雖然-只舉出不妄語戒 不大妄語戒 實在也包括收攝兩舌惡口綺語 所以共成口中四過 所以講到不妄語戒就-包括四種過失 並且其它的我們的身業 殺盜婬這三種過失 那這樣一共 我們殺盜婬再加上-妄語兩舌綺語惡口 這樣一共七支 所以在《大智度論》的-卷二十也講 五戒當中的口律儀 但說一種不妄語則攝三事 所以按照《成實論》-《大智度論》 是包括 就是口業是包括四種 但是如果按照 這個 有部《薩婆多論》-或是《俱舍論》 他講五戒八戒十戒 沙彌十戒 只有但發身三口一 就是只有包括殺盜婬 還有這個大妄語 就是四支而已 要到比丘戒具足戒 比丘尼戒方斷七支 這個比丘戒比丘尼戒 它才會再另外 大妄語戒以外還再小妄語戒 綺語戒 還在有罵戒 惡口戒 我們比丘戒比丘尼戒-另外會列出來 可是你五戒沒有看到啊 你怎麼說可以 怎麼說有七支呢 所以他認為沒有 只有講大妄語 那這個在道宣律祖《羯磨疏》-他就講 說五戒當中為什麼不列-大妄語呢 為什麼只有但例大妄語 其它沒有列呢 因為佛法貴實 可貴在真實 這個人清淨口業 他不講大妄語以後 我們就知道這個人的口業-其它應該也都會去攝修 要把它了斷 所以在《芝苑遺編》 靈之律師解釋 多宗五八十戒唯發四支 多宗就是指《薩婆多論》 《薩婆多論》它認為五戒-八戒十戒 它只有講到身業 殺盜婬 口業大妄語 這個四支而已 比丘戒以會講到全部的七支 可是此宗七眾七支齊禁 此宗就是指《成實論》 《成實論》講到我們在家出家 出家五眾在家兩眾 七眾都包括攝修 我們不可以殺盜婬 不可以大妄語 不可以 乃至小妄語兩舌綺語惡口 通通不可以 齊禁都包括在內 所以我們看這裡 這個解釋戒相的義理 這個戒相有些呢 我們前面講到這些 這個 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 有部《薩婆多論》-他重視這個色法 他戒相的道理 他按照這個律文的制意 來 來解釋 來楷定 那這個《成實論》空宗 他比較在深入這個內涵 再引申比較多 我們說再到圓教宗 那更廣更微細了 就是說他側重的不一樣 譬如說你的律文只有大妄語戒 你怎麼還要再講說這個綺語 兩舌 沒有啊 只有大妄語戒 那就好像說 我們說你不喝酒 不喝酒只有不喝酒戒 沒有講 沒有講說不吸毒 有些人就會執著在這個戒相上 所以你要再微細的看到說 你不喝酒 或是你這一條戒叫你要誠實 戒要誠實就是你要攝修-你的口業了 那應該會包括你怎麼-還可以罵人呢 你怎麼還可以兩舌呢 這樣也是不誠實 這個口業也是不攝修 所以這裡在論典的 它的著重的地方 其實也是可以看出來 所以我們還是都是 會比較能夠往這個戒相的義理 比較深入去攝修 是比較好的 所以應該是包括兩舌惡口綺語 好再看丁五 自誓他授 《羯磨疏》云 如律文中 皆自誓受者 《薩婆多論》云 聽五眾受 兩俱得也 這前面也講過了 所以《濟緣濟》解釋說 本律《四分律》 《大智度論》都聽取自受 可是《薩婆多論》跟《俱舍論》 都可以從他人來受 這兩種都可以 你可以自己受五戒 發願受五戒 或是呢 這五戒必須要從他人 從師長 從出家眾那邊來傳受 他講準下八戒 八關齋戒你找不到 出家眾師長來受八關齋戒 那才開許你自己在家裡 自受戒 所以有則不許 所以《濟緣記》解釋 說《薩婆多論》五眾通授者 皆是弘法之人 出家五眾他們都是弘法的人 所以他們可以傳授你-五戒八關齋戒 那《成實論》跟-《大智度論》兩論 都開許可以自誓受戒 你不一定要找出家眾 自己也可以在家裡 自誓受戒 這個不是常途之行 不是平常的時間這樣作 要你真的這個地方通通-找不到出家眾的時候 才可以在佛前 心念口言自誓受戒 這個前面有說過了 所以無 沒有師長才開許 有 則不開 再看丁六 重受能否 可以重受戒嗎 《羯磨疏講 若準《多論》主張 前面講 戒體不重發 所以已經受五戒後後-就不得重受 這在前面戒體部份-已經說明過了 他說按照《成實論》及-《四分律》主張 戒體是可以重發 所以這個律論都開許重受 所以我們看佛世的時候 末利夫人他曾就第一次受完了 再第二次第三次重受五戒 可以證明是可以重受的 而且他的發心 越發廣大的心 他呢 從下品心到上品心 他呢 這個層層增上 所以《濟緣記》解釋 多宗五戒必須要盡形壽 所以你盡形壽 而且你只受一次 不再重發 所以義無重加 可是成宗《成實論》-跟他不一樣 他主張五戒 都可以受一年一月一日都可以 任時長短 隨受隨增 而且你可以再重新發戒 再重新增益戒 所以這些都可以重受的 我們越了解這個戒法的 這個戒相義理 還一直在重新 再受五戒 把我們的那個誓願力 培養越深越廣大越清淨 來 成就我們的資糧 所以這些都是可以的 再看第七 三皈有無 受五戒要不要受三皈呢 第一個主張 應該要先受三歸依 《薩婆多論》問 說不受三歸,得五戒嗎 回答 不得 一定要先授三歸依才得戒 《雜心論》也是這樣講 所以只有佛弟子 你成為佛弟子才可以受五戒 外道不得 在《大毘婆沙論》也是這樣講 說若不知先受三歸然後受戒 他相信戒師的話 就受了律儀戒了 那這樣他得到律儀戒 可是這個傳授的戒師得罪 他不知道他還受 受戒的時候他不知道要先 以前要先受三歸依 他就直接受五戒了 這個戒師也沒有先告訴他 那這樣這個戒師得罪 這個戒子得戒 但是他如果先了解了說 應該要先受三歸依 然後才可以受五戒 這是正式的儀式 可是他憍慢 他知道了他不去受三歸依 而且這樣子講說 唉呀 我就直接受戒了 何必再先 何必呢 去受這個佛法僧呢 那這樣的輕慢煩惱 這種纏心 這樣他受戒就不得戒了 所以《大毘婆沙論》-它是這樣子解釋 我們看第二種觀念 說外道亦得 《成實論》卷八問 說諸外道等 得此戒律儀嗎 回答 得 外道可以得嗎 外道沒有受三歸依啊 他可以受五戒嗎 回答可以 如果這個人呢 以深心離諸惡故 他深切的 他要來止惡修善 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 戒師教他 你從今日不應該要殺生-等等這樣造作 他也回答可以 這樣這個外道也可以受戒 所以在《大乘義章》它就解釋 十二卷 說《成實》法中外道亦得 在《阿含經》裡面也有看到 說外道得受八關齋戒 所以當知五戒應該也可以 外道也可以受五戒受 他事先沒有說他是外道 他不是三歸依 佛弟子 所以他來受五戒也可以得到 所以《涅槃經》講 說供養外道持戒者 你也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 那外道也可以直接 所以可見他沒有先受-三歸依也可以 所以我們看結論 這個《俱舍論》《大毘婆沙論》 他們是認為 這個 沒有只有受三歸依的 他們認為三歸依-以後一定要受五戒 才叫作近事律儀 所以他們講說 受三皈時即得近事律儀 故凡受三皈者 必須要受五戒 跟其他部律看法不一樣 我們現在依照平常的說法 仍然是可以先受三皈依 以後 成佛弟子以後 再修學這個戒法教法律儀 然後再來受五戒 那外道也是這樣 也就要先來學習戒法 他能夠受持也可以傳給他 可是慢慢引道導他 先來受三歸依 我們再看丁八約法辨時 《大乘義章》云 什麼叫約法 如毘曇中說 有佛法時 受戒則得 無時不得 你要受戒一定 佛法還在 佛法都不在了 你受什麼戒 因為這個戒必須依靠在 佛法當中 但是如果你已經先受戒了 以後佛法才滅 這樣你的戒成就不失 所以在《善見律》講 說五戒十戒 是學 若佛出世 若不出世 於世間中 此戒常有 佛出世時 佛 聲聞 他可以教授其他的人 如果佛未出世時 那這樣辟支佛 還有這些業道沙門 婆羅門 轉輪聖王等 諸大菩薩 他可以教授其他人 在《成實論》〈正行品〉裡面 他又再談到 說問 外道神仙無報得解脫戒 是人能得戒律儀不 譬如說外道神仙 他們出世的時候 沒有聽到佛傳的這些律儀 這些五戒八關齋戒 這解脫戒 那他們能夠自己受戒嗎 自己得到嗎 回答 是諸外道 從心生律儀戒 或亦口受 又諸餘人等 亦能得戒律儀所攝正行 如壽十歲人 受不殺法故 生子壽二十歲 這一段就解釋 說如果 這些外道神仙 他們自己的內心 產生說我要受不殺生不偷盜 不邪婬我不要這樣子作這種 惡的行為 口授 那這些人等 也能夠得到這些戒律儀 為什麼呢 他就舉出 這個在《中阿含經》-卷十五裡面有提到 佛法滅掉以後 人的壽命 慢慢鬥爭 戰亂 然後一直互相殺害 人的壽命愈來愈減短 減到十歲的時候 那時候父母兄弟姊妹-隨便拿一根草 一樣東西就可以殺人 而且大家都互相防備 結果後來 這個有人就覺得父母兄弟姊妹 連這樣都會 都要互相殺害了 他們就躲在深山裡面 不願意做這種事情 不願意在互相這樣殺害 他覺得要離開這種殺生之法 所以呢 這些人慢慢呢 躲起來以後 不跟人家殺害了 後來那他們那些人感覺到說 對啊 這樣是大家互相殺害 何時了 所以後來他們就慢慢 生下的孩子以後 本來壽命只有十歲 後來他們生下了孩子以後 也慢慢有這種觀念了 結果他們壽命就增長了 就變成二十歲 後來他們這個二十歲的孩子 也發覺 我們也要受不殺生法 不要再互相殺害了 他們生下的孩子 又增加歲數了 這樣一代一代 人類的壽命又一直增長了 增長到這個八萬 這個八萬歲的時候 彌勒佛再出生 所以可見他們自己心 受這個不殺生的法 這樣也有戒 也可以感到這個福報 所以外道仙人那時候-已經沒有佛法了 應該也可以 就像 我們這個佛法滅掉了 人類的壽命只剩下十歲 那時候的人也是這樣 他就再問了 說 既然沒有佛法了他怎麼受啊 回答說 那些人雖然沒有人傳授給他 可是他自己心發願立誓 自己要期 要斷這個殺生的惡法 這樣他也可以得到-不殺生戒 所以義理上 就是 佛法滅掉了以後 我們本來是有佛法你才能-聽到五戒八關齋戒 比丘比丘尼戒 那佛法滅掉了以後 五戒這些等等 如果還有聖人出世 辟支佛 或是沙門婆羅門 轉輪聖王 他還可以教 佛法雖然滅掉了 如果通通沒有了 你呢 發這個善心 大家如果互相在鬥-爭殺害的時候 你發這個善心 我不要互相殺害 立誓 要把這個惡法斷掉 那這樣 佛法雖然沒有了 你還是可以受不殺生的戒 所以這個是 這個法義 好以上我們不同的論典 這種 這個法義 我們把它表解如下 第一個對趣 這個在弘一大師 《在家備覽》 他有這麼樣寫 第一個對趣 對五趣來看 多宗跟成宗不同 多宗認為 其它的眾生 餘道眾生只有人可以受五戒 其它的眾生跟黃門二根人 他們不得戒 可是《成實論》他們講 人還有餘道的眾生黃門 二根都可以得戒 第二個漸頓不同 多宗認為 不具受不得戒 就是你要全部 一次受五條戒 否則不得戒 可是《成實論》認為 你可以一條戒三條戒五條戒 通通可以得戒 不具受也可以得戒 你慢慢受五戒都可以 第三延促 多宗認為 這個五戒必須要盡形壽 八關齋戒必須要一日一夜 可是成宗認為 你要延長到盡形壽也可以 你要縮短到一個月 一天 半天任意都可以 第四具支 多宗認為 這個五戒只發四支 他只講到殺盜婬妄語四個 《成實論》認為 他講的妄語就包括兩舌-綺語惡口 所以殺盜婬兩舌綺語惡口妄語 這些包括七支 第五 自誓 多宗認為你受五戒一定要從 師長出家眾來受戒 傳授 可是成宗認為 開許可以自誓受戒 如果沒有找到出家眾的時候 沒有人可以傳授你的時候 你可以自誓受戒 第六重受 多宗認為不得以重受 你受一次就永定了 成宗認為 你可以開許一次再受五戒 兩次再受五戒 把自己的心越往越上品的 越發這個堅固的誓願力 越深厚的這種資糧 跟這個 清淨的方向去 去攝修 第七三皈│┤│ 多宗認為沒有三皈不得戒 成宗認為外道他們沒有三歸 他們也可以來受戒 第八有沒有佛法的時候 佛法 多宗認為佛法已經沒有了 法無 法無時不得戒 就是沒有佛法的時候哪有五戒 成宗認為沒有佛法的時候 他也可以自己心生口言 自誓來斷惡也可以得戒 所以這個是在五戒的 的理論 的義理上 有些看法不同 我們也要了解一下 好 前面我們就把五戒的-律儀告一個段落了 我們受了五戒 必須要好好去防護 萬一有毀犯 要知道怎麼恢復清淨-懺悔的方法 所以我們看甲三懺悔防護 這一部份其實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不能只受戒 不曉得怎麼樣懺罪 因為我們以戒為師 戒是我們引導方向 可是我們有時候會跌倒 那你要再站起來 所以一定要了解 這個環境的方式 那受戒了以後要專精防護 你要了解這個詳細的開遮持犯 這次有時間講的比較廣一點 你要好好去把身口意攝修 不要違背我們自己的誓願力 所以基本上來看 我們在律宗裡面會講到說 如草繫比丘 他一根草都不敢把它 扯斷 因為有戒律 那寧可死掉也不犯戒 或是像鵝珠 如鵝珠 以前有一個比丘托缽乞食 到這個居士家 他恰好在串這個珠 他看到比丘來他去拿飯-要來給他 結果旁邊一隻鵝 看他那一顆珠就把它吞進去了 這個居士一出來看到珠不見了 就問比丘有沒有拿 比丘說沒有 沒有 我明明放在這裡 只有你在 怎麼不見了 那就是你偷的 你還說沒有 就打這個比丘 這個比丘被打的半死 這隻鵝在旁邊 看到比丘的血流出來了 他又去舔這個血 這個主人就很生氣連這隻鵝-也把牠打死了 這個比丘呢 才講出說 你那一顆珠 在那一隻鵝的肚子裡 牠把它吞進去了 這個主人真的把這隻鵝 肚子一剖開 那一顆珠在裡面 他說你為什麼不講呢 這比丘說我如果一講出 那一顆珠在鵝肚子裡面-你就把鵝殺掉了 我不能夠 殺生 所以這個主人就很慚愧 知道這個比丘 他這樣護持眾生的生命 我還把他 冤枉 把他打成這樣子 所以很懺悔 所以這邊講 我們不悔犯如來的淨戒 我們應該要好好去護持 乃至有煩惱起來好好去對治 如果有犯要好好去懺悔 所以下面 我們就是講這些懺悔-防護的方法 我們先講這個防護 再講懺悔 事前的防護 有時候你怕我怎麼樣去受戒 怎麼樣去怕犯戒 那我受了戒以後我要怎麼樣-好好去修行 這些都是一個 我們受戒以後 要把怎樣有漏的煩惱一直轉成 往這個無漏攝修的一個方向 所以在《賢愚經》裡面呢 它就有一品叫作-〈沙彌守戒自殺品〉 他講護持禁戒 寧捨身命 終不毀犯 如來的淨戒為什麼 因為戒為入道之初基 盡漏之妙趣 涅槃安樂之平途 如果我們能夠持淨戒 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譬如大海也是無量無邊 戒海也是很多善法功德 如果我們能夠持禁戒 便能夠得到聖道 他就舉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他雖然誦經 他也是誦這個 這個 這個 很多法藏 譬如說八萬法藏 他也是很用功的 可是因為後來生出惡念 沒有辦法得到阿羅漢果 他就造惡 要來殺佛 以後破戒 破戒墮阿鼻地獄 還有殺阿羅漢 又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所以他雖然誦經而且 他呢 後來也 也學了神通 可是墮阿鼻地獄 因為他不只是 不好好攝修自己的身口意 只是想要得到神通 還有瞿迦利 這個比丘他誹謗 這些舍利弗 目犍連等 人家告誡他也不聽 他就誹謗 結果也是入地獄 入地獄要去救他 他又誹謗 所以這個 這個口業不攝修 雖然你受了比丘戒 那一樣墮入地獄 可是這個周利槃陀伽 他什麼都不懂 只有誦一個偈頌 好好攝修自己的身口意 這樣來持戒 結果呢 得到大阿羅漢 所以可見 我們要去好好去防護這個戒 那才有辦法得聖道 如果你只是在這個文字 義理 在那邊鑽研而已 可是不好好去攝修身口意 還是有漏 乃至會去造業的 我們時間到了 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