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26 主講:本因法師 阿彌陀佛 我們再看一○二頁 剛才問說 我們只有作好事說好話 存好心 這樣是不夠的 必須還要再受戒 所以在濟緣記就談到說 因為戒有兩種意義 第一個有本期誓 第二個遍該生境 所以前面我們講過了 我受了戒以後 我不殺生 我緣念的是遍該生境 所有一切法界 的眾生 不是只有人類而已 我遍該生境 而且我發的是誓願力 你只是作慈善 可是你沒有發一個誓願力 你不作你就不作了 你就休息了 或是 殺生 你只是對這些海豹 或是這些稀有動物不殺生 你還是每天 殺豬殺羊殺雞殺魚的 你還是吃的很痛快 所以這個 沒有遍該生境 所以世間的善法跟-戒法就不一樣 因為它沒有誓願 沒有 收攝法界一切的有情 所以沒有那個願 沒有戒體存在 所以只能稱為善 有限 而且是有漏的 所以我們前面就講過 所以這是 不同的 而且它的範圍局限了 雖然也是好沒有錯 是善法 但是 是不夠圓滿跟究竟 範圍也不夠大 所以我們如果來受戒的話 你有經過師資授受的要約 跟期誓 誓不造惡 誓修一切善 還要遍攝法界的有情-無情的眾生來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婬 不妄語 不兩舌 不惡口 不綺語 你這樣的誓願力 對一切法界有情 這樣 生起戒行 生起防護的心 來修十善業 這時候的善法也叫作戒法 也叫作善戒 這時候 會把所有染污的因緣 變成清淨的因緣 一直朝向無漏的 無量的 整個功德資糧 去前進 才是 最究竟圓滿的 所以我們說 你只有十善 跟我們有受戒 受戒會包含大過於他太多了 而且是 會往清淨的去走 他會 不會被染污的 你只有善 可是你也 有漏的善 你邊造善邊造惡 這種人多 邊喝酒吃肉 或是怎麼樣 然後再準備作一點善事 有時候講一些 妄語等等 這就是說 善法它是有限有漏的 而且是不夠圓滿的 不如善戒 不如善戒 其次我們再看戊一 異於世間戒 佛戒不同於世間的戒 出發點跟目的地不同 我們剛才有稍微說明過了 世間戒也沒有戒體 性戒遮戒 或是戒 戒體 戒法 戒行戒相這四大科 或是染污的 清淨的 罪業的理論 通通沒有 它都不會談到世間的所有-一切戒它都不會談到這些 法律的一些戒也是一樣 或是其它宗教的戒 他們談的也不會這麼-深遠的理論 只是程度上 乃至 佛法裡面談的戒相 他跟我們的業性 業的道理 它都有相關的 你受戒 怎麼樣得到戒體 怎麼樣隨行 然後怎麼樣去防護 這個道理 在戒體理論 在業果的理論-也都會有談到 世間的戒就沒有了 在優婆塞戒經裡面-也有談到 在五戒品就說 說智者當觀戒有兩種 一者世戒 二者第一義戒 有兩種戒 一種是世間的戒 一種就是 第一義戒 第一義戒就是指佛戒 我們佛教的戒 佛教的戒通通會往第一義 會往無漏 會往 聖人的 究竟的 方向去走 若不依於三寶受戒 是名世戒 如果你不是 依止在三寶的淨戒來受戒 那你 得到的只是世間戒 你可能發個誓願 這只是一個世間戒 這個戒是不堅固的 好像如彩色無膠 彩色 可是沒有膠沒有把它防護 這個色彩很快就會脫落 不會堅固 所以優婆塞戒經就講 是故我先歸依三寶 然後受戒 若終身受 若一日一夜 所謂優婆塞戒 八戒齋法 他先歸依三寶以後 然後再受戒 有時候是盡形壽的受戒 或是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 這些都是戒 都是從歸依三寶 這些都是可以 證入聖果 下面它就比較 世間戒跟第一義戒的差別 他講 夫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 世間的戒 你受了 你以前造作的惡業你-沒辦法損減 也沒辦法破壞 我們說一般世間的戒 不管 其它的宗教也好 或是我們世間團體-發的一些戒 或是外道的一些 很奇怪的一些戒也好 乃至恐怖分子的一些-奇怪的一些規約也好 你都沒有辦法 把我們以前造的惡業 再把它損減再把它減少 不能夠破壞先諸惡業 乃至你只有加重而已 但是我們受三歸依 這個佛法的戒律 五戒八戒 就可以損減破壞以前-我們造的惡業 譬如說我們以前殺生 以前我們 作一些壞事 我們現在受了佛法的戒以後 我們會對治 損減它 我們整個修的福報 我們修的善法 累積的資糧 會把我們以前造的惡業 會一直損減掉 會 破壞它 破壞它 雖作大罪亦不失戒 何以故 為什麼你造作大罪了 你有受佛戒 也不會失戒 為什麼呢 因為戒力的勢力故 勢力威德緣故 戒力的勢力威德緣故 他說如有二人同共作罪 一者受戒 二 第二個不受戒 已受戒者 犯則罪重 不受戒者 犯則罪輕 何以故 毀佛語故 這裡啊 同樣的我們講 你受戒有很大的功德 戒法也可以破壞-你先前所造的惡業 那麼 戒法的勢力 威德的勢力 如果我們能夠一直護念它 堅持淨戒 我們所得到的 果報跟功德 它的勢力可以把我們-一些大的罪都消滅 但是反過來講 我們如果再去造作惡業的時候 你受了戒的人 你再去造作惡業犯戒 這樣罪就比較重 因為你會再加一個犯戒罪 除了業道罪以外 再加一個犯戒罪 就是毀破你的誓約 毀破佛語的緣故 所以下面 就會舉例了 說罪有二種 一者性重 二者遮重 是二種罪 復有輕重 我們罪 罪的差別 有兩種 一種是性重一種是遮重 性戒 性戒跟遮戒 我們後面會再講到 就是 它是違背 十善法的 它的本性就是惡的 本性就是惡的 佛制不制它都是一樣 是一種罪 遮 遮罪 遮重是因為佛制戒了 有譏嫌的過失 或是有修道的一些障礙 佛就制戒了 佛如果沒有制戒就不犯 譬如說喝酒 或是 出家人一些譏嫌戒 那是遮戒 這兩種罪也有輕重 一般來講 性戒會比較重對不對 遮戒比較輕 但是有時候不一定的 他的業報是不一定的 所以 善生經就講了 或有人能重罪作輕 輕罪作重 有些人 他造的是一個重的罪 性罪 可是作輕 他受的果報是輕的 有些人造作的是輕的罪 譬如他造作了犯的是遮罪 可是他受的果報是重的 如鴦掘魔羅 受於世戒 伊羅缽龍受於義戒 鴦掘魔羅破於性重 不得重罪 伊羅缽龍壞於遮制 而得重罪 鴦掘魔羅-跟伊羅缽龍 這兩件事情來比較 鴦掘魔羅在佛世的時候 他因為受了外道的 挑撥 他的師長的挑撥 結果以為他要殺了一千人 他就可以趕快可以悟道了-還是怎麼樣 結果他每 過路的人他就一直殺 殺了把他剁他的指頭 綁在 變成花縵 所以叫作指縵 指縵這個殺人的 外道 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以後 還剩下一個都找不到人了 因為大家都不從那邊過去了 他就沒辦法 後來他想到這樣-只剩下他母親 他就想要殺他母親 結果佛 知道了 他要來化度他 知道他有因緣 因為鴦掘魔羅是一個-根性很利的眾生 他應該要得道 佛 就去遮止他 說你不要殺她 來 結果 鴦掘魔羅就 看到佛來了 那這樣好了 我剩下一個人 少一個指頭 就來準備殺他 殺佛 佛就跑 他就追 追都追不到 就在前面 都差幾步都追不到 他拿刀就一直追殺 都殺不到 鴦掘魔羅就說 沙門 停住啊 停住啊 讓我 讓我追上 佛就說 我今常住 是你不住 我已經常 我早就住了 是你都不住 鴦掘魔羅就怪了 他說你都沒有停住是 怎麼會講說你停住了呢 他是一個很利根的 佛就跟他開示 說 我對於眾生 都捨掉殺業了 都不惱害眾生了 我已經停住了 放下了 你惱害眾生 不捨惡業 你 讓眾生 毒害都沒有停止 你 害這些眾生的生命 沒有一刻停止 我都停止了 我也沒有惱害眾生 我都沒有殺害眾生 我通通停止都放下了 你 在黑暗當中一直 在前進 你都沒有停止 鴦掘魔羅一聽 悟到了 就懺悔 說是啊 我真的沒有停止 我從 開始殺人到現在 一直要 一直要找人殺害 造這些惡業 今天碰到佛來跟我 說法 開解我 他慚愧懺悔 跟佛出家 結果不久就證到阿羅漢果了 他證到阿羅漢果 他以前殺人的惡業 我們說種子要起現行 要有因緣 惡業的因緣要起現行 可是他證聖果以後 那個因緣就沒有了 他不再受惡報 證到聖果的人不再受惡報 他因緣就沒有了 所以說 他雖然受於世間的戒 對於他師長 因為他 服從他師長的話 結果他破於性罪 但是他沒有受重報 他沒有受 墮入三惡道當中 他出家以後 頂多被人家丟石頭 漫罵一陣子而已 有受這個果報而已 人家說你出家了 以前你殺我們的人 丟啊打啊 他忍受 可是他不會死 他只受這個果報而已 他得輕罪 所以這是鴦掘魔羅 他殺害眾生 可是他遇到善知識 能夠開悟證果 惡業沒有辦法 成就 結果只結輕 重報輕受 但是伊羅缽龍 伊羅缽龍他前世是一個比丘 前世是一個比丘 他修禪定的時候 修禪定的時候 在河邊有一棵大樹 叫伊羅缽樹 樹葉很大 風一吹 常常 飄啊飄啊 他有時候在經行 樹葉就會打到他的頭上 這個比丘就很生氣 每次打坐經行他就 被這些樹葉會擾亂 因為佛制比丘不得 亂砍樹木 他就很生氣 有一天他就很生氣把樹葉 樹枝就砍斷了 就罵 無情物上有什麼戒可以守 何苦 這樣子制戒 他這樣一 一把樹葉砍斷 又這麼生氣 砍斷樹葉 只是一個輕罪 在比丘來看 判罪是容易的 改過是很容易 但是他因為造了遮罪 結果 不懺悔 又 罵戒法 他墮入龍身當中 而且 頭上長出樹 像伊羅缽樹 很臭穢不堪 痛苦難堪 來問佛陀 後來來問佛陀 什麼時候他可以脫離龍身 他以前是 好像是迦葉佛的時候 墮入龍身到釋迦佛 要來問說 什麼時候可以脫離龍身 世尊說 你等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再去問 所以這個惡報 他受報很重 所以他是輕罪重報 所以這邊講 輕罪作重 他壞佛戒 可是他是輕罪而已 可是他得到的是三惡道的重罪 所以一百零四頁就講 是故有人重罪作輕 輕罪重作 不應以戒同故 得果亦同 所以有業報罪 犯戒罪 業報罪跟犯戒罪 輕重 就不一樣了 你也不能夠等同說-果報也是一樣的 這裡講的就是 在佛法裡面的業果犯戒罪 在世間的一些戒來看 他也不會說明這些 他也 他也不知道而且他也會忽略到 他以為說 你殺人就一定墮地獄 鴦掘魔羅他殺人 殺九百九十九個人 他也沒有墮地獄 為什麼沒有墮地獄 這只有佛法的業果 有辦法說明 所以他不同於世間的戒 而且他的理論 有 圓滿的地方 所以善生經就講 說世間的戒 也有不殺生不偷盜等等 但是佛法的戒-也有不殺生不偷盜 乃至不飲酒 都有 但是世間的戒 如是世戒 根本不淨 受已不淨 莊嚴不淨 覺觀不淨 念心不淨 果報不淨 故不得名第一義戒 唯名世戒 是故我當受於義戒 好下面就再講 世間的戒 它可能也好的 好 我也不殺生不偷盜 但是 跟佛家的戒律又不一樣 別的宗教也有不殺生 基督教也有不殺生的 天主教或是 其它的宗教也有不殺生的 殺盜婬妄 好像都共通差不多 但是世間的戒 根本不淨 因為最清淨的我們要-遠離根本業道 你要遠離根本業道 這樣才是真正的清淨的 受已不淨 莊嚴不淨 他接受戒律的整個動機 不一樣 他不是為了 遍一切法界眾生 也不是為往莊嚴不淨 不是為往究竟無上菩提 莊嚴一切 佛果位 或是莊嚴一切世間-善法而受戒的 覺觀不淨 他 他的覺觀 就是我們講要覺觀不亂 要遠離一些 瞋恚貪欲 的惡行 只有佛家的戒律 它會教導你要遠離 瞋恚貪欲的惡行 但是世間的戒不會 他還是會這樣 他 他所覺照的地方 太少了 喝酒 唱歌跳舞 男男女女 這些世間的戒他不會軌範 只有佛家的戒律他會軌範-那麼詳細 念心不淨 我們說我們要攝念 攝念在哪裡 攝念在佛法僧戒上 世間的戒 他不會 他的念頭不會在一個 很清淨的一個目標 他念心不淨 乃至果報不淨 世間的戒他追求的果報 頂多生天 頂多生天 或是 頂多回到天 但是佛家的戒律 是回向涅槃果位 來護戒 不是為了世間的輪王 或是為了要得到世間的一些 名聞利養 或是 到天上 得到快樂而已 我們是要 這個果報是要 到涅槃實際 所以他果報不清淨 所以故不得名第一義戒 第一義戒就指佛戒 佛家的戒 唯名世間戒 所以我們從這邊來看 不同於世間戒 佛家的戒律才是-真正的究竟圓滿的 應該要來受佛家的戒律 這是第二個 所以這是在善生經-裡面有談到的 他從罪業 來看 從能夠 破壞我們以前造的惡業 罪業的輕重 還有它的整個 業果的道理 讓我們了解出世間法佛家的戒 它有它殊勝的地方 再看戊二 攝三業十善 我們講 十善的內容是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婬 不妄語 不惡口 不綺語 離貪瞋癡 離貪欲 瞋恚 邪見 所以從身口意上來看就是指 身三口四意三 所以叫十善業 能夠十善業這樣修行 就能夠到人天之道 所以叫十善業道 它的業道一定是 最後一定會生到 快樂的果報 這十善法的內容雖然很廣 我們在受五戒當中 就已經包括了 為什麼呢 因為兩舌惡口綺語-這是屬於妄語的分支 所以我們只要談不妄語 就會包括這兩個惡口綺語 貪瞋癡意業呢 是沒有智慧 源於沒有智慧 我們講不飲酒這一條戒 我們就可以智慧清明 三毒之賊沒有辦法干擾 所以不飲酒戒 就可以攝意業 這個三不要起貪瞋癡 你喝酒了亂性 或是喝酒了起瞋恚 這些呢 喝酒了昏昏沉沉的吃了 我不喝酒 常常保持覺觀 常常保持 正念 這個五戒就已經攝十善法了 所以在聲聞戒他就不另外-再立十善法戒 所以五戒十善通常是連在一起 所以十善法實在是-五戒的分化 離開五戒沒有說 還有另外的十善 因為五戒它就會包括它 所以這個表 我們看一百零五頁這個表 五戒這個表我們看 不殺生配仁 不偷盜配義 不邪婬配禮 不妄語配信 不飲酒配智 我們離開殺生 這是消極的 戒律上有消極的不可以造惡 也有積極的要造善 否則也犯戒 所以離開殺生並且要去護生 要去救護眾生 或是要維護 生命的 莊嚴 生命的 有生命的一些 眾生 離開偷盜我們還要布施 我們不要侵損人家的財物 並且我們要把我們的財物量力 去布施貧窮有須要的人 離開邪婬 而且乃至我們還要積極的 再去對治我們的貪欲 乃至 有時候八關齋戒有時候修梵行 清淨的離開男女的貪欲 這是身業能夠一直-往清淨的方向去走 語業呢 離開妄語 並且我們要講誠實語 離開兩舌語要講和合無諍的話 離開惡口還要講 愛軟語 離開綺語不要講戲論 要講質直 很有信用的話 誠實的話 這是口業 我們的意業 不飲酒來看 離貪瞋 離貪欲 我們意業要離貪欲 有時候你一下子作不到 我們還要修不淨觀 離開瞋恚我們 有時候還會起心動念 這些造作的時候 我們還要再修慈悲觀 離開瞋恨 離開邪見 我們對於事物的-因緣果報不了解 我們要再修因緣觀 所以我們意業 在佛教裡面 就要再叫我們 更往清淨究竟的方向去走 這才是真正的十善業 十善法 所以這是整個五戒配十善 在戒律裡面它有消極的 還有積極的 好再看戊三 五種大布施 有部律講 說佛言有五種大施 何謂五種 如果我們離開殺生 偷盜 欲邪行 妄語 飲酒 你離開這五種邪行 也就是五種大布施 為什麼呢 因為 由離五故 得無所畏 無諸怨結 妻室貞良 言則信受 常不驕逸 我們離開這五種惡行 我們不殺生 我們就得到不會被人家殺 離無所畏 我們 不偷盜 我們不跟人家結怨 不侵害人家 我們也沒有這些結怨的事情 我們不去邪婬別人 我們妻室就貞良 我們如果講誠實的話 別人也會跟我們講誠實的話 我們不放逸去飲酒 這樣 這就是一種布施 由這五種的緣故 感無量的樂 常處人天 所以叫作大布施 所以在彌勒菩薩所問經 也講說 言五大施者 謂受持五戒 此是如來所說大施 已能攝取無量眾生的緣故 成就無量眾生的快樂 所以我們講 我們不要去殺害別人 如果每個人在整個-社會國家裡面 每個人都能持守五戒 都講誠實的話 每個人都這樣做 你想 你碰到的都是善良的話 碰到的人都是對你和氣的話 都是講誠實的話 而且都不會放在那邊-都不會偷你的東西 你看這不是很好嗎 你看在國外 你看有些他們 都說很誠實的話 很直的 你看 西方的有些國家 他們都很誠實的 你要買東西 好 你自己放錢 那個東西 或是那些賣的米 或是他在郊區 稻田 他的東西你自己採了多少 採了多少農作物 你自己就放多少錢 非常誠實的 如果大家都這樣子 這樣時時都很快樂 而且 我這樣 別人也這樣 我們這樣作 就布施別人也不會侵害到我們 我們也不侵害到別人 所以這就是一種大布施了 你 這只是在世間法上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看而已 如果是說我們不殺害很多眾生 一樣的道理 很多眾生也不會殺害到我們 所以在善生經裡面我們再看 一百零六頁 善生經五戒品就講 說夫禁戒者 悉於一切可殺不可殺中 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 無量無邊 戒的果報 也是如是無量無邊 我們對一切可殺不可殺的境界 我們現在發願力是 不再造惡 這一切的境界是-無量無邊的時候 我發願不再造惡 反過來我就得到它的善的果報 就無量無邊 所以他就講 善男子一切施中 施無怖畏 我們對一切眾生 我們讓他不要怖畏 我都不會殺害你 不會偷盜你 都不會侵犯你 這是最為第一 我們說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施無畏最為第一 讓他不會恐怖 是故我說五大施中 當中就是五戒 然得無量無邊的福德 離是五施 不能獲得須陀洹果 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所以這五大布施 就是五戒 而且他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 乃至積集無量的資糧 再進修定慧 斷煩惱 得聖果 初果二果到四果乃至成就無上菩提佛果 所以善男子若受戒已 當知是人 為諸天恭敬守護 得大名稱 雖遭惡對 心無愁惱 眾生親附 樂來依止 所以我們如果能夠受戒 人家會 天人恭敬 乃至人家都相信你的話 人家都知道你是很慈悲善良的 乃至碰到惡人 我們心裡也沒有憂愁苦惱 一切眾生願意來親近 依止我們 所以在那時候這裡講 阿那邠坻長者之子 阿那邠坻就是指-須達多長者 給孤獨長者 他常常救濟貧窮的 他兒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 亦得無量功德果報 善男子 為財受戒尚得利益 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 他原來只是 可能只是不知道 好 為這個 跟人家 講這些金錢 好來受戒 可是 也會得到無量的果報 後來佛陀也化度他了 所以後來 他本來是受戒的動機 還沒有原來 還沒有正確 還得到那麼大的利益 何況我們是有心 是為了要解脫來受戒的 難道不得無量無邊-更多的利益嗎 所以善生經就講 說有五種善法圍遶是戒 常復增長如恆河水 你能夠好好來受戒 這些善法的一直跟著我們 什麼善法呢 第一個慈 第二個悲 第三喜 第四個忍 第五信 慈悲喜忍信 能夠 我們常常守戒相 守慈悲的心 我們慢慢能夠忍受這些苦惱 我們能夠慢慢 發 利益眾生的心 我們講話也人家會相信 慢慢積集很多資糧 所以五戒五大施到最後-可以度生死苦海 所以善生經講 如果離開五戒 你還說可以度生死苦海 是無有是處 是不可能的 所以這是 在經典上 講 一般也有講到這個利益 這是先比對 一般的布施 所以世間的布施 還不如我們受戒的布施 我們受戒了也是一種-無畏的布施 還可以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報 世間的布施他可能只緣念-某種類別而已 而且他 時間 範圍 還不是很廣 好 所以丁四我們看 高勝的戒德 所以在經典上就講 所以羯磨註就講說 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 四事供養 盡於百年 我們這樣布施滿四天下的眾生 這樣四事來供養他 一百年當中 你得到很多福報了吧 但是不如一日一夜-持五戒的功德 為什麼 以戒法類通有情無情的境界緣故 所以在羯磨疏業疏解釋 我們在受戒的時候 已行三施 已行布施來-普遍盡一切的眾生界 如果只是布施錢財 錢財是有量的 所以不及我們受戒的時候 所以我們盡形壽不偷盜 就布施法界一切眾生-的財物了 我們不會侵損他 就布施你財物了 我就不會 寧可吃虧我不佔你便宜了 我不殺生 我已經布施法界有情 無畏 讓你不會感到害怕 即用戒法來行己化他 法施遍一切眾生 財物還比較局限 我們 財物只是集散之法 你有收集來你就有財 財物是五家共有的 你生意失敗了 或是水災火災 或是敗家子 盜賊就可以把你-散掉你的錢財 生出你的煩惱惑害 但是戒法不會 你受戒了 你得到無量的功德法財 沒有人可以把你搶去 沒有火水可以把它燒掉 所以戒法清淨澄清 故絕斯事 所以 論上就講 由戒故施得清淨 我們因為有守戒 你這個布施 不管是戒法的布施也好 或是你物的布施也好 你那是得到清淨的果報 所以大智度論就講 若不持戒 結果你的到很多財物 來布施 乃至你因為得的越多 布施的越多 你的貪念也越多 不清淨 你可能要得到什麼名稱 或是有沒有人再發個-獎牌給我啊 表揚表揚 或是 是不是我這樣有-得到什麼利益沒有 我才要去做 所以這裡 多貪不淨 以制求利 惡求多求 故使來世受不淨果 你是有布施 可是你得到的是不清淨的果報 乃至還多求惡求 有些人講 我一定要 我一定要事業多大 我賺了多少錢我才來布施 我一定要中到樂透 我才來布施 你這是不清淨的 動機 跟不清淨的果報 惡求多求 所以經論上講 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 眾生 果報也不一樣 他們得到的食物也是不一樣 畜生道也是這樣 人道也是這樣 如果持戒的話 既絕惡求 清淨行絕 乃至得到佛果位 所以這是我們要 了解的 我們要了解的 殊勝的戒法的功德 這個是 才有辦法 把我們在在行善法 在布施十善當中 作一個最圓滿的規劃 我們要規劃我們人生 的財物 人生的整個方向 你要怎麼樣去規劃它 這才是 最究竟的 不要 越規劃貪念越多 越不圓滿 這個又是有漏的 所以善見律再講 說佛說戒律 為欲止惡 因止惡故 生不悔心 因不悔心故 得歡喜 因歡喜故 得生安樂 因安樂故 得生三昧 因三昧故 得生慧眼 因慧眼故 得生厭污 因厭污故 而得離欲 因離欲故 而生度脫 因度脫故 得度脫智 因度脫智 次第得入涅槃 所以我們從戒律 從止惡開始下手 止惡到最後 你不會作壞事以後 你就不會產生苦惱後悔的心 你不管是壞人也好 到最後他就會苦惱會後悔 所以我們不再造惡 不會懊惱不會後悔的心 得生歡喜 這個心愈來愈歡喜 到最後生安樂得三昧 得禪定 禪定有智慧生慧眼 厭離染污的境界 斷掉煩惱 斷欲 得到解脫了 而產生無漏的智慧 所以 這樣到最後入涅槃 所以為欲言故 為欲說故 為依止故 為欲聞故 如是次第 心得度脫智 是故慇懃當學毘尼 所以我們應該要這樣學習戒法 因為到最後可以得到度脫 可以得到整個涅槃的智慧 這才是 在整個戒律的一個整個功德 讓我們把 動機 能夠好好去把握 這是丁四 再看丁五 丁五就是性遮輕重罪 性遮輕重罪 在這邊 五戒 我們要了解 犯戒有可懺悔跟-不可懺悔的差別 前面四條戒殺盜婬妄 這是性罪 不要去犯到 因為犯到性罪根本重罪 就屬於不可懺悔 第五條遮罪 是輕罪 是遮戒 飲酒你可以懺悔 所以前面講 這樣 四條根本重罪 四根本的重罪犯到才不可懺悔 它四根本裡面還有輕的 就是你沒有到究竟-還是可以懺悔 所以你有時候會 反而會說我不敢受戒 所以我們前面會講說 在大智度論也講到說 蓮花色比丘尼 就是優缽羅花比丘尼 你不要產生說 我這樣不敢受戒 有破戒的恐怖 其實我們受戒了 你好好去持守 萬一遇到難緣 你還可以捨戒 隨時可以捨戒 以免犯重 以免犯重罪 縱使 你說我會破戒 我們說像 優缽羅花比丘尼 就是蓮花色比丘尼 她縱使 她出家以後 她犯戒 墮入地獄 可是她出來 還是一樣遇佛證阿羅漢果 所以在瓔珞經裡面講 有受而犯者 勝無受不犯 有犯名菩薩 無犯名外道 如果你永不受戒 就永沒解脫成佛的可能 我們一旦種下這個種子 必定獲得這個道果 我們有受戒 你才有犯戒 你有受戒你才有解脫-種下清淨的種子的可能 你因緣成熟必定會解脫 你沒有受戒 永遠是外道 永遠就不敢發願立誓 積集可貴的資糧 你不是浪費這一生嗎 所以 我們受戒當然我們不要犯戒 能夠要堅忍守護 可以免掉三塗的苦報 而且可以得到殊勝功德利益 所以要先把根本的重罪戒相 等等義理先了解 這才是我們受戒的目的 後面會再談到 罪戒兩種 犯罪戒業道戒等等 時間到了 下次再說明 我們今天上到這邊 向下文長 付予來日 回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