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25 主講:本因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家律學概要 各位蓮友各位居士各位同學 大家早安 我們今天 看九十八頁 乙二 五戒律儀 我們昨天上次把 殺 歸依 稍微講過了 其中有一段 沒有講到 我稍微再補充一下 我們講 我們說 要歸依 第一義諦僧 但是要 也要尊重俗諦僧 如果我們輕慢對一切 凡夫僧輕慢 也不能夠禮敬到真實聖僧 所以在神僧傳裡面 有記載天台國清寺 豐干禪師跟寒山拾得的故事 我們就稍微講一下 豐干禪師那時候 在國清寺 也是沒有人知道他的 聖跡 他只是每天 樁米穀米 供養大眾僧這些粥食 晚上就唱歌 然後 就諷誦 經典 有一天他出去遊玩 恰好碰到閭丘胤 他要出任台州的太守 他頭痛 結果 找不到醫生看 豐干禪師偶爾就到他家 知道他頭痛就說我可以治病 結果就用淨水噴一噴灑一灑 他就頭痛就很好 好了 所以他很恭敬 太守很恭敬豐干禪師 就請教他說 你從哪裡來啊 然後 那邊有什麼人啊 他就請問豐干禪師說 這邊有沒有 聖賢的高僧大德 他說有啊 國清寺裡面寒山-就是文殊菩薩 拾得就是普賢菩薩 你應該去見見他 太守 閭丘胤 他到任以後 馬上三天後就到寺裡面 問 說豐干禪師在嗎 他說沒有 就是他就住在經藏後面 那寒山拾得呢 寒山拾得在大寮廚房-後面那邊 在撿菜在燒火 結果他就去拜見 豐干禪師的房間 只看到老虎的 蹤跡斑痕 可是看不到人 結果再去見寒山拾得 一看到他們兩個就拜了 其它的人就說奇怪了 你太守大官 你不要拜這些瘋和尚 因為他們平常兩個人 都是吃人家的剩菜剩飯 然後 大笑 或是 一些 舉止很怪異 很狂 很瘋的樣子 大家都不認識他 他們只是幫忙寺廟在做一些 苦役 所以太守拜他們 他們也嚇了一跳 然後你們為什麼一直拜我 他說豐干禪師說你們是菩薩啊 結果他們兩個就笑著就出去了 不要拜不要拜 說豐干饒舌 你不拜見彌陀 為什麼來拜我呢 彌陀不識禮我何為 所以就 講說賊我賊退 賊我賊退 就這樣兩個人就又 繼續笑笑又退 又跑出去了 一個就到了山洞 一個就到石壁 就不見了 他們留下很多他們 一些唱的歌 詩歌 或是一些 對 修道人的警示的歌謠 所以就記載下來 然後豐干禪師以後也不知道-到哪裡去了 所以這裡就是說我們 對於這些一切凡夫僧 賢聖僧 通通要歸依 通通要歸依 我們到最後回向偈我們看 都會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般羅蜜 這是在歸依佛法僧 十方三世一切佛 我們本師是釋迦牟尼佛 但是我們歸依是對-十方三世一切佛 同樣的道理我們 要歸敬一切僧伽 因為你歸依的對像是一切的佛 一切的法 一切的僧 不是只有歸依-某個大德高僧而已 不是只有一個人 所以對其它的師長-也不可以輕慢 才不會生出這些過失 就好像我們 可以 生長很多福田 你不能只是顧到一塊福田 結果捨棄荒蕪了千萬個福田 這也是 沒有理智的 當然人情上 我們對我們曾經傳法 或是親教 教導我們的師長 我們會比較跟他 恭敬 在人情上這是無可厚非的 在義理上 我們對一切師長都是要禮拜 都是要恭敬 好所以這是在整個 歸依 歸依完了以後 我們講 看五戒律儀 再來就要進入正式要受 戒法的整個教導 所以我們看講義 這是指五戒 五戒我們分幾科來看 先講大意 丙一 五戒大意 那再分 丁一 近事五學處 華嚴經講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 一切如來所讚嘆 戒為惑病最勝藥 護諸厄苦如父母 癡暗燈炬生死橋 無涯業海為船筏 所以華嚴經講 我們要把整個無上菩提的 資糧 累積一定要先從戒 要具足戒法的整個資糧 也能夠去除我們-的一些煩惱病 醫好我們 很粗重的一些煩惱病 好像父母 這樣照料我們 呵護我們 不要跌倒不要受傷 好像 一個燈塔 指引我們往善法去走 好像一個橋樑 引度我們 不要落入惡業當中 的痛苦煩惱當中 能夠度過生死的大橋 所以五戒戒法 是一個從三歸以後 就要受 五戒 所謂人間天上的護照 要有這個護照 才有辦法進入人間天上 所以我們看講義 五戒戒法亦稱近事律儀 是居家學佛男女所受持之學處 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地方 學處通一切戒 所以五戒戒法 也叫作近事律儀 五種學處 這個近事律儀 印度話梵語 叫作upa^saka-sam!vara。 就是翻譯叫作鄔波索迦三跋羅 三跋羅 也是指我們別解脫律儀 也叫作近事擁護 能夠親近諸善法 諸善事 能夠親近佛法 來 供養承事 廣修眾善 所以叫作近事 也有翻作叫作善宿 這個律儀 叫作近事 有些 在部派講法不大一樣 在一切有部他主張說 如果離開近事律儀 就不能夠稱近事 也就是說你如果沒有受戒 你就不能夠 稱為近事 在經量部就強調 如果你有受三歸依 也叫作近事 在善生經-優婆塞戒經 他就說 如果你僅受一戒乃至四戒 五戒都可以叫作優婆塞 都可以叫作近事 所以廣義來看 你歸依三寶但三歸依 也可以叫作優婆塞 三歸依的優婆塞優婆夷 如果受五戒 就是五戒的優婆塞優婆夷 八戒就是八戒優婆塞優婆夷 一般優婆塞優婆夷-我們就叫居士 所以這個近事 近事男 就是呢upa^saka 就是鄔波索迦 近事女就是upa^sika^ 就是優婆夷 優婆斯迦 又叫作清信士 所以有親近三寶奉事如來 的義理 所以 近事男近事女 優婆塞優婆夷 在大毘婆沙論裡面 就解釋 它說 親近修事諸善法緣故 這叫近事 因為他的身心 一直在熏習善法 所以叫作 鄔波索迦 又說 親近承事諸善士故 因為他恆時能夠來親近 這些善士 所以叫作鄔波索迦 而且精進用功修行 他 於彼時 恆時愛樂修習 能夠修習想要速離開生死苦惱 速證涅槃 精進用功 所以這個人叫作鄔波索迦 所以他能夠親近善士 法隨法行 然後 想要脫離生死之苦 得到涅槃的快樂 這個人叫作鄔波索迦 毘婆沙論又講 親近承事諸佛法緣故 他能夠至誠受持 守護 諸佛法律 不惜身命 故名鄔波索迦 他能夠堅持淨戒 乃至 不惜身命他 要保護他的戒 因為 善法如果不堅持 就落入惡法當中 那生死苦海 更是苦上加苦 所以他堅持淨戒 不再造惡了 所以婆沙 婆沙就是指-大毘婆沙論 它就說 名稱 有多名 是近事者所應學故 所以名為學處 這是我們應該要學的 這個近事這個行為 你要學習 若有遊此便升無上智慧故 名為學跡 你能夠到這邊 來好好 看一看 走一走 走這個軌道 走這一條正路 這樣就能夠走到無上的智慧 那一條路上 所以叫作學跡 此為徑路 一切律儀妙行善法 皆得轉故 這也是一個 最捷徑最快的路 我們所有的一切律儀 妙行善法 你從五戒下手 你都是最快的 得到最微妙的善法 而且 都可以成就 皆得轉 如果沒有五戒 一切善法就法有辦法得到了 又如外道所受禁法 種種差別 以為標幟 如是聖眾 以此五種所學禁法 為初標幟 名為學禁 很多外道他們學習很多 奇奇怪怪的規矩 他們當作他們這一派別 他是 你看有些是 學狗戒 學牛戒 或是有些是裸體外道 有些是 有些你看印度還有些 舉一隻手的還是怎麼樣 他很多的派別 或是他是燒火的 或是浸在水中的 當作他的修行 說他們這樣是可以修行的 這種 是不究竟而且是不對的 我們佛法聖眾 以五戒來攝修-我們的身口意 來禁止惡法 這種才是我們佛教的標幟 才是真正清淨修道人的標幟 所以跟外道不一樣 所以名為學戒 所以 諸所應學 此為本故 這是最為根本的 所有應該學的 這五戒是最為根本的 所以名為學本 與涅槃路為基趾故 名為學基 要進入涅槃道路 這是最基本的一條路 所以叫作學基 所以五戒在這邊 就說明 什麼叫五戒 就是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婬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這五條戒 前面四條 殺盜婬妄 世間法跟轉輪聖王的王法也不許 不許你殺盜婬妄 這些世界都是一樣的 但是後面那一條戒 不飲酒 只有唯獨佛教遮止 所有宗教裡面只有佛教遮止 不可以飲酒 你看 其它的基督教 都也會喝酒 其它的宗教 乃至我們說儒家 儒家也喝酒 雖然不是很正式的宗教 但是其它的所有宗教 都會有喝酒 只有佛教不許喝酒 因為酒能夠亂心 增長放逸 乃至讓我們犯到殺盜婬妄 所以我們說 你一般的 這些 犯罪的行為 都是 喝酒 唱歌跳舞 然後到最後 就產生貪了 然後 一言不合就打起來了 就殺 殺盜了 就是放逸了 他放縱他自己的貪瞋癡了 所以佛教遮止喝酒 所以這是最特殊的 這五條戒的戒相 雖約境界來談 可是 它的衡量的 標準有它一定的道理 所以 事實上有它嚴-也有它寬的地方 我們按照戒相來受持 能夠得到無量的功德 所以上品能夠持五戒的人 能夠得到聖道 如果中品持五戒 得到天道 下品持五戒 得到人道 這五戒通在家出家 出家的四根本重戒-也是殺盜婬妄一樣的 只是出家人談的 戒相比較微細一點 但是判罪都一樣 所以 五戒 是從在家到出家 沙彌戒 具足戒 比丘戒 比丘尼戒的根本 也是菩薩戒的根本 菩薩戒 也是根本重戒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精進來受持 廣而推之 這樣 一切的善法功德 都能夠成就 所以我們能夠來接受-來了解五戒 這是 很重要的 不要輕視 不要輕視 這是先把名相說明 近事五學處 其次再看丁二 緣起與對治 五戒的緣起 怎麼會制這五條戒呢 在五戒相經 我們先看 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 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 頂禮恭敬 稟白佛言 欲所請求 以自濟度 唯願世尊 哀酬我志 在五戒相經 就 有提到 說佛在印度的時候 那時候是中印度 迦毘羅衛國是佛誕生的地方 現在屬於尼泊爾的境內了 世尊的生父 就是淨飯王來請求他說 希望世尊能夠回答 答應他的所願 所以佛言 可得之願 隨王所求 你希望什麼願望呢 可以講 所以世尊 就 告訴淨飯王 說你要求什麼願可以啊 淨飯王就白佛 就白佛 說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 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 世尊您已經為了 出家眾制了很多戒了 但是我們居士都還沒有 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 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 令識戒相 使無疑惑 我們雖然都也有受五戒 因為佛世的時候-受五戒很簡單 他都自己講 自今以去 我受不殺生戒 不邪婬戒 不妄語戒 我是優婆塞優婆夷 那些都是很利根的居士 但是詳細的戒相呢 因為很利根 他們也不會造惡 可是微細的戒相還是不清楚 知道世尊為比丘比丘尼-他們制戒 很清楚的戒相 他們也想要了解 所以淨飯王就請佛陀慈悲 來 說明這些戒相 佛就講 善哉善哉 憍曇 我本心念 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 憍曇就是指淨飯王的姓 古代稱父親的姓是一種尊稱 我們中國就不一樣 中國不可以 不可以稱我們的師長 的一些姓 姓名 可是印度 印度他們 你看西方人他們 他們的兒子 他們是還要再灌他父親的姓 父親的名字 他們就覺得這樣很好 所以它是一種尊稱 他說我久欲 也想要跟居士優婆塞優婆夷 他們分別這些五戒 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 以是因緣 當成佛道 如果你能夠這樣受持不犯 以後 可以成就 佛道 無上的佛果 反過來講 如果有犯而不悔 常在三塗故 可是你如果受戒又犯戒 不懺悔 這樣就會墮入在-三惡道當中 所以我們說受戒功德很大 但是犯戒 一樣也是罪過很大 這個前面講過了 那 你不能講說那這樣-我就不敢受了 我們說以前蓮花色比丘尼 她都要人家趕快受戒 乃至趕快出家 她說以前她曾經 是當演戲 因為穿袈裟 後來 有因緣出家了 在迦葉佛出家了 出家又破戒了 墮入地獄當中 出來了 這一世再遇到釋迦牟尼佛 結果再出家 證到阿羅漢果 她說因為我以前出家 縱然以前有破戒 可是因為還是有持清淨的戒 這個福報功德讓我有辦法再 親近三寶 如果你永遠沒有受戒 永遠沒有來親近三寶的話 你不可能得度 你更苦 所以有過失要懺悔 如果不懺悔那當然會墮入惡道 可是如果我們有受戒 事實上也會 有因緣再得度的 而且還是比不受戒的人 有這個因緣 這個在 後面也會再提到 所以國王聽到世尊這樣子講 他就很高興 頂禮佛足 遶佛而去 佛以是因緣就告諸比丘 說我今欲為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 可悔不可悔者 世尊就說 我現在就準備要跟 這些居士 來說明五戒的戒相 什麼是輕 什麼是重 什麼是可悔 什麼是不可悔 時諸比丘僉曰 唯然願樂欲聞 這時候世尊就跟這些比丘 說明五戒的戒相 所以就是講出這一部 五戒相經 我們後面講的戒相就是 以五戒相經-的戒相為主 因為五戒要開展出來的話 複雜也是很複雜 在我們比丘戒講的就很多了 這些就是我們以在家居士-五戒的戒相為主 這樣比較精簡扼要 為什麼 這邊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不向國王淨飯王直接-說戒相就好了 為什麼等他回去還要-跟比丘講 這在相經箋要 箋要就講 說 佛陀制戒都是在比丘僧-當中制戒 比丘是七眾之首 乃至比丘尼都依止比丘 來學戒 所以何況 在家五戒 也是一樣 居士也是從大僧來學習-戒法 從比丘或是從比丘尼 來學習戒法 因為這是一個 世尊 教導我們 戒法一個規矩 就是整個戒法的 傳承以後就是由比丘 去教導比丘尼 比丘尼再去教導其它的 如果有比較一些 複雜的 難以斷定的 都是由比丘 來作判斷 判別 所以在家居士一些犯戒-的一些戒相 有複雜的事情也是一樣 所以他是直接跟比丘講 講解這個戒相 他是在五戒相經-所說的一個緣起 在其它的經典裡面也有講到 我們看第二個 佛也是 以這個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推己及人 這種悲心自通之法 來說明這個戒法的重要 要令一切眾生來受戒 以這樣子來制戒 所以在雜阿含經就講 說佛告婆羅門 謂聖弟子作如是學 為什麼你要受五戒呢 佛就告婆羅門 他說 你應該要作如是念 若有欲殺我者 我不喜 我若不喜 他亦如是 云何殺彼 作是覺已 受不殺戒 不樂殺生 為什麼你要受五戒 如果有人要殺你 你喜歡嗎 如果有人要偷盜你 你喜歡嗎 如果有人要侵犯你的 妻兒 妻子女人 你喜歡嗎 所以我們不喜歡-也不願意這樣 所以 我們也不要去殺人家 也不要去偷盜人家 也不要去侵犯人家的妻女 所以我們就要這樣 受不殺生戒 不偷盜戒 不邪婬戒 然後乃至 不妄語戒 不兩舌等等 這就是一種自通之法 我們 推己及人這樣想 誰殺我們 當然每個人都愛自己的生命 這個是不對的事情 當然你去殺害別人的生命 人家也會痛苦 人家傷害我們 我們也會痛苦 侵犯我們 我們也痛苦 所以這是一個很平等的 所以從這邊我們看戒律 你說它是一種約束嗎 不是 它是一種自通之法 推己及人 一種同體性 同理心 它是很平等的 所以我們這樣受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 這樣不欺負他人 不欺騙他人 這樣受五戒 世尊就告訴這個婆羅門說 你這樣受戒以後 宜供養三寶父母師長 哀孤恤老 給施貧苦 勤作一切福利事業 還要好好供養父母師長 還要對一些 老弱婦孺 照顧他 慈悲憐愍他們 或是布施貧窮的 或是 一些生病的人家 作一些福利的事業 所以在下面 雜阿含經裡面 也都有提到 也都有提到 所以我們看 五戒 它就是這樣子講 所以這樣我們 乃至不妄語戒 包括不惡口罵辱 不兩舌 不綺語 不綺語 這樣 加起來他就講有七種 所以在雜阿含經裡面 後面它又講 我們這樣來 以自通之法 佛告婆羅門說 我當為說自通之法 這個自通之法 我們不喜歡人家殺我們 我們也不應該去殺人家 這樣殺盜婬妄 還有不可以兩舌妄語 罵辱 綺語 這樣我們也不喜歡-人家對我們這樣 這樣來受戒 這叫作聖戒 就是由自通之法 來 體會出 這就是我的軌範 這是一個社會國家-一個道德倫常 你如果捨掉了 大家就互相殺害 互相欺騙 互相擾亂 所以今天有些人會講 道德 道德值多少錢 或是這是一個什麼 什麼什麼封建時代的產物 這些話我們覺得 這是一個道德軌範 是我們人心一個最基本的 人性的一個規矩 如果你捨棄它了 這些都是不對的 都是違背我們世間倫常的 這個社會國家也都動亂了 我們受五戒 可以對治三毒 所以我們看第三 在戒本疏講 我們為了對治貪 立 不偷盜不邪婬 立第二條第三條戒 對治瞋癡 立第一條跟第四條戒 不殺生不妄語 瞋癡來對治 當然這是講比較大的 煩惱 因為通常 我們想偷人家就是你貪嘛 貪人家的東西嘛 貪人家的女色嘛 去婬亂人家的婦女 我們因為瞋恨起來了 所以你去殺人 或是 罵人 或是癡 講這些妄語的話 所以這是指比較大-的煩惱來看 所以三毒來配這四條戒 這個殺生 邪婬 妄語 是對有情 偷盜飲酒是對無情 是對非情 無情物 對這個有生命的 我們去殺害他 去邪婬他 對他講妄語 對沒有生命的 我們去偷盜 你說偷盜也可以偷有生命的啊 偷這些雞鴨牛 乃至偷人 當然也可以 就是大部份我們-這主要是這樣子 飲酒主要是對非情 無情物 所以這是一個大概的 這是一個主要的對治 所以這是一個整個五戒 為什麼要受五戒 這是一個自通之法 我們要從這個方向去了解它的 道德規範不是一種束縛 再看丁三 與世間的善行 五戒跟世間善行 有什麼關係啊 我們看第一個 在我國 儒家我們常講五常 仁義禮智信 這個很相似於-我們佛教的五戒 通常會這樣比喻 通常的配法 說不殺生就是仁 不偷盜就是義 不邪婬就是禮 不妄語就是信 不飲酒就是智 其它的有些地方 講的也有稍微不一樣 有些講 不偷盜是 智 或是 是信 是信 也有這樣子講 不邪婬是義 這個通常 講法有些會不一樣 不過大致上是以 仁義禮智信 配殺盜婬妄酒 仁義禮信智 配殺盜婬妄酒 但是世間的道德 標準 僅是精神的類比而已 類比而已 雷同 勉勵人家對倫理道德的 綱常能夠去遵守而已 它比較偏重現實上 它沒有推而廣之 究竟 的原理 我們譬如講講忠恕仁愛 忠恕仁愛世間人講仁愛 他只是仁愛自己而已 他不會去仁愛其它的很多生物 他也不會戒殺其他生物 他還要來拜祭 說忠君愛國 只忠我們這個君 愛我們這個國家 你就要去殺別人的國土 對其它的種族 只顧我們這個家族這個種族 你就會去侵犯別人的種族 不惜毀殺他人 毀破人家的家園 所以這在義理上 事實上是有 不足的 乃至他不會再進求形而上 出世的嚮往 因為他偏重在現實嘛 對人 人間的現實而已 所以在世尊所制的五戒 你說它是相近嗎 其實律儀 它 已經超出它了 我們從五戒看 性戒遮戒 它兼顧 還有他所講的業果的道理 戒相的分別 他能夠契理契機 適應哪些人 願不願意受 他可以去作決定 業果的道理它是合乎 整個我們 法性 人性的道理 所以只要我們能夠照著-這樣去實行 煩惱可以日漸損減 而且功德日漸增長 乃至我們社會國家 也是會安享康樂 遠可以成就聖道之根本 近則可以作為人天之因 所以不會偏在只會追求-我們人類的幸褔 只在談人類的幸褔 但是你就會殺害 破壞其它的生物 我們看現在這些 整個依報的環境 地球 我們慢慢知道了 我們是共同體 你殺害其它的生物 或是 不是生命的非情物 植物也好 你破壞大地的一個自然的生態 植物 到最後反過來是我們自己 我們受傷了 所以業果 我們可以看到 佛家講的 這個生態這個生物 生命的共同體 佛家會談到 是廣到 我們現在所講的整個 世界觀 不是單從人類的幸福來看 或是有些只是單從 有些宗教單從為了追求-後世生天的快樂而已 像一些 我們說一些 基督教等等 他是為了要服侍天主 上帝 追求以後生天的快樂而已 一切為這個目的 但是這整個道理跟業果的原理 他們沒有 沒有說明的究竟圓滿 只有佛教講的究竟-圓滿的業果的 還有功德的善行教理 這才是最廣泛最究竟的 所以五戒是在我們整個 居家學佛所必須要受持的 離開五戒 你也不能夠成為世間的好人 何況你說你是在學佛 所以在整個我們 古今中外 有時候談起道德軌範 那些名稱不大一樣 但是為了要安定社會 那他有 他這個事項 條目來 來建立出來 所以我們講戒律 在國家講戒律五戒 它也是這樣的 也是一種綱目 我們人倫的綱目 還有是我們讓我們人心不要 腐敗 防腐劑 防毒的 我們自己有一套防毒的軟體 現代的講防毒的軟體 一種機制 不會被 毒物所侵犯 不會被我們內心的毒來 殺害到自己 優婆塞戒經就講 說如果有人說離開五戒 能夠度生死苦海 這樣無有是處 所以不管你以後要進受沙彌戒-菩薩戒 乃至比丘比丘尼戒 通通以這個為基礎 為基礎 五戒 所以 所以五戒 跟世間的倫常是有相關的 可是它比它還究竟圓滿 世間人也會講十善 十善法 十善法通世間 但是在聲聞戒裡面 沒有制到十善戒 有些講 可能我們到菩薩戒 是以十善法為共通的綱要 但是在聲聞戒裡面事實上-沒有看到這個例子說十善戒 為什麼 因為在十善來看 劫初的時候 這個世界形成剛開始的時候 以後就有十善法 佛沒有出世的時候 沒有制立五戒 只有十善法流通在世 但是十善法不是以-三歸依為體 所以就不能夠成就-出世的津梁 因為要佛出世了 你才知道有佛法僧 有個出世的聖人 才有辦法解脫-生死輪迴的苦 如果你只是十善法 你不知道還有一個出世 出離生死苦惱一個機制 你只是在一個世間的倫常-一個善法增上而已 生天而已 所以你縱然來行十善 可是你不知道 往真正究竟涅槃-的出世的道理 你也不能超越世間的境界 我們現在 制五戒 是佛出世來制的 而且是依三歸依來學習 先受三歸依再受五戒 這樣 就可以進修到三十七道品 四諦十二因緣 所以可以 慢慢把我們的煩惱 把我們整個善法累積 到最後證入 清淨的 聖境 得證初果二果四果 我們從戒法去修行 得證聖果以後 這個人就不是普通的 一般的善人了 他比善人的福報功德 更高了 所以在四十二章經就講 你如果供養 飯善人千 不如供養一持五戒者 不如飯一持五戒者 你供養很多善人 千 成千上萬的 不如供養一個持五戒者 道理就是 因為他這個人可以向著 涅槃聖道所修的福報 來累積 其它的善人沒有 他還只是一個有漏 世間雜染的福報而已 好 這是跟世間善法有關係 可是 五戒的善法才是真正究竟 而且可以轉凡成聖 所以我們看第二個 在 羯磨疏就講 一切善作 盡是戒嗎 一切的善法 如果我也遵從 這樣是戒嗎 因為我也一樣不殺生 你說我不要去受戒 我也不要殺生 這樣可以嗎 這樣我也不會 我也是好人 我也是作好事 我也是說好話 這就是我的戒律啊 我不用去佛教-受戒律可以吧 回答 律儀所攝善作名戒 你要來受戒 得到五戒 戒體 這樣的善法 才叫作善戒 你如果沒有來受戒 只是其它的十善法而已 單稱為善 不名為戒 這在前面 也有說明過 善法跟戒法 它不同的地方 這在前面-講戒學總論的時候 也有說明過了 這邊是再讓我們了解到說 我不受戒我也不殺生 我也不偷盜 我也是善人吧 我可不可以累積資糧 事實上是不能的 詳細的前面已經說明過了 這邊是再提出來 我們時間到了 先休息一下 下課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