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17 主講:本因法師 請坐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家律學概說第十七次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午安 請翻開六十二頁 戒定慧三學各俱勝能第一個 上次我們講到戒定慧三學 各有它殊勝的功用 其次第二個次第增上 在戒本疏講 戒為眾善之本 滅惡之源 越生死之舟梁 趣涅槃之正路 理宜讚歎 令彼修學 使戒法興顯 萬載不墜 他讚歎戒 就是說我們戒定慧三學 可是你要次第增上 它們各有各的次第 殊勝的功用 但是基礎要了解 眾善的根本先學戒 或是先把它基礎打好 它可以滅我們的惡 它可以度過生死的舟梁 因為你一直這樣子來修學 可以生善滅惡 可以超凡入聖 到最後可以進入涅槃 因為從身口意要攝修到清淨 必然你會再總持定慧 我們能夠住持-三寶不斷絕 在功能上戒律是功居第一 所以比諸教門功居第一 所以稱歎戒 就是你要先下手 戒定慧三學 下手就是在凡夫的地位 要常常在身口意上下手 反省清淨 斷惡修善 在凡夫我們 你說你證到禪定了 你證到聖人果位的時候 他還是一樣不違犯戒律 只是聖人的話 當然他的智慧 他的慈悲心 他更深廣無邊 其實他的戒相也是一樣 所以在成實論也講 成實論云 戒如捉賊 定如縛賊 慧如殺賊 三行次第 賢聖行之 賊就是比喻貪瞋癡三毒 貪瞋癡三毒能夠搶劫-我們的善法功德法財 侵害我們法身慧命 所以我們要先看到-煩惱賊在哪裡 我們的身口意的過惡 貪瞋癡慢疑邪見種種 我們要先看到它 才有辦法把它綁住 讓它不動了 不再擾動我們了 才有辦法到最後把煩惱賊殺掉 戒律是對著境界 一樣一樣的境界 種種日常生活當中 應對進退的所有的境界 隨境禁制 每一個境界你都有規矩 違反規矩 就會被戒律的羅網抓到 所以就好像捉盜 這個境界 這個境界 八關齋戒 這個境界今天在唱歌跳舞 今天人家在做什麼樣的遊戲 玩樂 這個境界馬上 我們看到這個境界 聽到這個境界 我們馬上就要抓住這個煩惱 我很喜歡唱歌可是今天不能 今天受八關齋戒 就把它捉住了 這個煩惱就不會起來了 所以攝止一處故如縛 把我們的心念攝止在一個地方 心一境性 慢慢就有禪定了 好我們今天念佛今天修數息 今天觀無常觀無我 心中 或是今天修慈悲觀 今天把心都一直放在念頭上 這樣攝止一處 煩惱它不會起來 而且煩惱它就凍在那邊了 不動在那邊我們就-看得很清楚了 看得很清楚的時候就知道 哪個是粗的哪個是細的煩惱 這時候用智慧照破 所以故如殺 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常常擾動 我們心緒的一些念頭是什麼 我們每天 或是我們今年 或是我們這個禮拜 哪一個心念常常會擾動我們 我們要去觀照它 這個禮拜或是今天 是跟誰吵架 或是今天是什麼回事 心緒不寧 我們會看到它什麼原因 我們用智慧去分別它 為什麼會這樣子 什麼原因產生出來的 了解那個原因的時候 我們要觀 要觀這個原因是這樣 我為什麼要再生出-一個煩惱出來 所以我們說找到-這個原因的時候 智慧照破 找到這個原因的時候 你就要觀整個緣起 因為既然是緣起緣生緣滅的 就沒有一個所執著的自性 它讓我們擾動 讓我們不能夠割捨的 也就是說它沒有辦法一直 存在在那邊 一直擾動我們 它也會滅掉 既然它也會滅掉 我們為什麼要對這個原因 一直產生悲傷愁苦 或是心裡悶悶不樂 為什麼我們要被它所干擾 它不是實在的 它也是因緣生因緣滅 個人的每個人也是一樣 每一件事情也是一樣 事實上萬事都會這樣子 我們何必在這邊又生出煩惱 所以用智慧去照破它的時候 就好像把這個煩惱殺掉了 我為什麼要再起這個煩惱 悲苦愁憂不樂 我應該一樣把心 放在我的所緣上 念佛修觀修禪定 或是讀經拜佛 或是一樣修慈悲 一樣作我應該作的事情 所以這裡就是 在整個戒定慧三學 它要有次第 捉縛通凡 殺唯局聖 有辦法用智慧去觀照 真的把所有煩惱斷掉了 當然是聖人了 局限在聖人 當然我們只能夠降伏煩惱 看到煩惱綁住煩惱 這是凡夫 我們至少一定要有辦法 作到這個功夫 我們修學佛法每天每年 一年一年過了 有沒有進步呢 我們就要比較 我降伏煩惱的力量 有沒有增加 不是說我有沒有看到佛菩薩 我有沒有什麼大的感應 那個不是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 我有沒有增加 我降伏煩惱的力量 抓到煩惱的力量 把它綁住了 我力量越來越強了 我能夠抓到煩惱的 都是越來越微細的 我們學佛越來越進步了 因為你要斷煩惱是越來越 你這個都看不到了 你又怎麼有辦法斷煩惱 所以次第一定要了解 次第增上 我們再看 遺教經也講 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 及滅苦智慧 又律藏也講 為調三毒令盡 故制增戒學 我們由戒 戒法所緣比較多 慢慢我們把所緣 我們的所緣境 我們要斷惡修善 違背斷惡修善就是犯戒 現在我們把所緣境再把它縮小 違背你的數息法 觀呼吸的地方 違背你攝修佛號 佛號斷掉了 你就失去正念 就犯戒 你把範圍再縮小的時候 這樣就會得到禪定 用的道理是一樣的 我們說什麼該作什麼不該作 就是一個正念一個不是正念 現在把念頭攝修在數息 攝修在佛號 正念就是在數息在佛號 或是在觀無常在觀無我 如果不是正念 那就是邪念 就是犯戒了 要趕快再回過頭來 要趕快反省 要趕快改過 所以道理是一樣的 那你這樣 一直在運用 很熟的時候到最後-就會得到禪定 以及觀無常無我的智慧 就會生出來了 所以律上講 我們都是為了要斷-貪瞋癡的煩惱 所以學戒的 制定戒法也是一樣 所以戒法戒定慧三學它的次第 經律論講的都是一樣 又云戒者行根面首 它是我們眾行的根本 好像我們一個人的頭一樣 先看到你的頭 你這個人善惡怎麼樣 馬上就看出來了 集眾善法三昧成就 所以我們講 集眾善法 它戒法 集眾善法到最後 成就三昧 到最後要成就三昧 集眾善法我們要先-建立一套標準 我們學戒要先建立一套標準 要修善 要斷惡 先建立這一套標準 就好像我們現在買軟體 我們說買電腦軟體 你還要買 一個作業系統 而且有防毒的軟體 這個作業系統 它是有一個標準 如果沒有標準它就動不了 而且它會防毒 它會自己防毒 我們受戒學戒 也是一個作業系統 而且它有善惡的標準 它自己要反省改過 我們自己要淨惡修善 否則我們就犯戒了 而且我們每一樣都會記錄下來 所以我們如果 譬如說我們要聽好歌 我們要錄一首好歌 你用錄音機要選擇-好聽的歌的時候 你要按下去要去錄 你不是隨便按的 你要選擇你愛聽的歌去錄下來 對不對 一樣的道理 我們人生要留下來的 痕跡 你是不是要選擇善良的痕跡 把它留下來 善良的痕跡 什麼叫善 戒律跟你講什麼叫善 你不要留下不好的痕跡 你聽歌是用錄音帶錄下來而已 你還會選擇 我們人生是你自己 用你的身口意 自己去錄自己的歌 你是錄好聽的歌 還是難聽的歌 人家看到你就討厭 還是人家看到你就喜歡 是我們身口意在造作 你是唱的是美妙的 慈悲善良的 一種法音 或是一種法喜 讓人家感受到 還是我們是用惡的 惡念人家會記住你的 一樣的道理 所以我們從這邊 就可以了解 你要有一個標準 有些人講作好事就好了 何必受戒 我們前面也講過 你沒有一套標準 你沒有一套標準 你怎麼知道是好還是壞 你沒有一個章法 外道 外道盲修瞎練 它那個章法就不曉得 它要歸宿到哪一個地方 你看最近有些人講 學瑜珈術 男女雙修 你看如果你用外道的知見 或是用一般的價值觀你會覺得 反正多元的社會就是 隨便人家怎麼講 你什麼標準 不對的標準 也就是說你盲修瞎練 根本不是一個 回到清淨本來面目的一種作法 可是你不知道 反正你就覺得反正任何事情 身口意任何事情你覺得 反正不管什麼傳統 不管什麼 現在你可以創造出 一個很特異的一個 什麼樣的名詞名相 你就去作了 你沒有一個標準 沒有聖人的標準 聖人標準要防毒 而且要轉凡成聖 要淨化我們自己 你不曉得什麼是淨化我們自己 所以沒有章法 你盲修瞎練到最後 都墮入火坑就像這樣子 所以從善惡的標準 一定要是從聖人 所以了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什麼是清淨什麼不是清淨 到最後才有辦法成就三昧 斷煩惱成就佛道 再看智度論也講 說若無此戒者 雖諸苦行 皆名邪行 你如果沒有持戒 所修的都是苦行或是邪行 就像我們講這些都是邪行 結果也號稱什麼多元的社會 多元的價值觀 隨便人家怎麼講 亂修一通 入了邪道了還不知道 所以經上講 諸善功德皆不得生 所以有次第的 你一定要有個標準 修什麼一定要有標準 你講話 你不管學不學戒 學不學佛一定要有一個標準 你說不學佛法 你在人世間 你有倫理道德 公司行號 社會整個法律秩序 你還是有個標準 在智度論經上也都講 持戒的人到最後 因為他有這個標準 他心到最後不會後悔 他沒有作錯事情 有作錯事情我們改過清淨了 心不悔得到喜樂 越修越歡喜 得到喜樂 慢慢他心就回歸到一心 都在善 都只在一個所緣 慢慢得禪定 得禪定得實智 得實智得厭心 他厭離五欲的雜染 然後離欲 到最後解脫入涅槃 所以在經典上也講說 佛說有三種事情 一定得到果報 真實不虛 第一個 布施一定得大富 第二 持戒一定生好處 第三 修定一定可解脫 布施一定到最後-你可以得大富貴 持戒你到最後一定-可以生到好的地方 天上人間 一定比現在更美好更快樂 你修禪定 這個指正定 不是外道的四禪八定而已 是指佛家的正定 因為你修正定也會觀 四諦十二因緣 無常苦空無我 到最後一定可以證到涅槃 所以修定有慈悲 又有智慧 這三合一 可以得到三乘的果位 佛在經論上就這樣講 你如果只有單持戒 只是生天 所以要次第 要三個合在一起 所以第三我們就講說 缺一不可 缺一不可 在經論上我們剛剛講說 這三件事情的果報 是真實不虛的 我們現在在次第上 也跟你講說你要先學戒 為什麼要這樣子講呢 經論上也講 因為你先學戒的時候 事實上是比較容易 我不殺生容易作 我不偷盜容易作 然後佛經論上就跟你講 你這樣可以得生好處 你可以得到快樂 這樣容易作 對不對 你來受戒不殺生 你可以得到長壽 要不要 要 這個很好作到對不對 好了 就好像這個小孩子 小孩子你要叫他吃藥 他不吃 可是你那個藥很苦的時候 你包個糖蜜 棒棒糖裡面包個藥 吃棒棒糖好吃 他就吃了 他是吃藥了 但是他以為他在吃棒棒糖 所以其實學戒你要先下手 因為它比較容易 佛在經論上就講 這也可以比喻好像我們先服用 先服用先知道說 學戒有得到福報可以生天 可以生到好處 我們得到好處了以後 我們知道這個是有功德的時候 結果我們從這邊 因為我們都是有病 我們有煩惱病 這時候說我們吃了藥以後 我們學戒以後 我們把我們的一些煩惱 慢慢減少了以後 我們感到快樂了 我們感到快樂了 一感到快樂的時候 我們就去研究了 這是什麼藥 原來不是那個糖 是裡面有藥 原來是要對治身口意的煩惱 才是學戒的本意 不是為了要生天 所以他就發大誓願 我們從學戒 我們入了佛門以後 結果人家就教我們你有功德 你有福報 這個菩薩 好那我們就開始學 結果越教越深了 你要發大誓願要發心 這時候你就發大誓願 而且你按照正確的途徑 戒定慧的次第 一步一步這樣修學 所以從尸羅 從戒 從尸羅生出尸羅波羅蜜 在大智度論就講 從尸羅生出尸羅波羅蜜 波羅蜜是到彼岸 你看到的是本來只有戒相 或是只有生天的快樂得到好處 可是慢慢的你知道 不是為了這個 因為人家會再告訴你 天上也是無常的 而且你要得到 聖人的無量無邊 佛菩薩的無量功德 才是永久的 這樣我們就捨棄天上的快樂 天上的快樂你要修禪定 你要有觀無常觀無我的智慧 結果我們吃的藥越來越猛了 越來越有力量 但是那個藥其實越來越苦 你要修禪定你要盤腿 所以你腿會很痛啊 你要學經論你要來上課 上課越聽越不懂 但是這個藥每次每次你越聽 越打坐越盤腿 結果你的身心越來越轉變 這個次第是這樣的 所以你不了解這個次第 而且三合一的整個藥丸 缺一不可 下面我們再看 所以我們說戒定慧三學 是使人們出離身心苦境 得到安祥自在的法門 我們因為學戒了 能夠戒行精嚴 我們每個念頭 到最後身口意 正念而住正知而住 而住這個字打錯了 使心不為五欲的境界所擾動 所以這樣你進而修禪定 其實禪定的方法也是這裡 也是一樣道理 它只是所緣境比較小而已 運作的方法是一樣的 我們本來是在分辨善跟惡 善惡 惡就是正念跟不正念 一個是正念是善的 現在你修禪定 正念是數息 或是正念是念佛 或是修無我 你如果失去這個念頭就是邪 就是不正念 所以這裡你方法也是一樣的 但是到最後 你可以不為這個欲望 不為這個境界所擾動 而離欲而發慧 再觀無常 再觀無我 可以降伏我們內心的煩惱 乃至斷掉煩惱得到解脫 所以這整個是通往 佛法必經的大道 戒定慧也必須要圓滿的修持 才有辦法斷煩惱 因為你要除煩惱了脫生死 一定要有智慧 要有智慧一定無漏的智慧 一定要在定的基礎 有禪定才有力量 那個力量不夠 你還是被煩惱所擾動 所以真正定是修觀的方便法門 好像 這個在經論上就比喻 我們好像在一個深密 沒有縫隙屏幔當中的靜室 你要燃起燈燭光明 燈燭要光明清淨有力量 才有辦法照破一切黑暗 而且這時候不能夠有風來吹 來動盪燈光 因為風在吹燈光 它就一閃一爍的 你就看的不是很清楚 要沒有風 所以這個沒有風 沒有煩惱風 因為煩惱風已經被布幔 沒有空隙布幔包圍住了 然後你生出光明 這樣你那個定 沒有風沒有動盪了 我們說心一境性 沒有動盪就是禪定 沒有動盪的時候 這個燈光很亮 這個燭火很亮 這個燭火如果閃來閃去 他力量不夠 所以要有禪定發出來的智慧 才是真正的智慧 才可以真正斷除煩惱 我們有時候就是因為-那個力量不夠 所以我們雖然知道 可是你做不到 因為我們那個力量不夠 你還是猶豫不決 三心兩意 牽腸掛肚 就是因為你那個力量沒有統一 我們身心力量如果統一 這個不能作 好就不作 身心統一 你不會有葛藤 你身心不統一 你就會被那個境界 人家要怎麼講他又怎麼講 或是你就會 身心這個心念-也被他轉去了 你如果身心統一的時候 該止惡就止惡 該修善就修善 該怎麼樣去積聚-我們的菩提資糧 人事對待也好 或是我們日常生活也好 你就很有篤定的力量 你不會被一些雜七雜八的-境界所擾動 就是因為我們身心那個統一-的力量不夠 所以要有一點禪定 要有禪定的力量 禪定的力量其實就是這個 所以風中之燭搖擺不定 是不能夠破除一切黑暗的 所以你要學習禪定 要禪定一定要有清淨的戒律 沒有淨戒不易得定 因為你破戒犯戒 好像煩惱風一樣 你這個布幔有破洞 沒有圍起來 風就吹進來了 在經論上 所以這個缺一不可 缺一不可 在經論上阿含經 也有講到一個七車譬喻經 七車譬喻經我們這邊也講了 這邊漏了寫出來 在佛世的時候-有一天舍利弗跟 舍利弗他起來他就問一位比丘 這位比丘其實是滿慈子 就富樓那尊者 富樓那尊者他這時候 他還不認識這是舍利弗 舍利弗就問他 沙門 這位比丘你是從世尊-來出家修梵行嗎 說是的 你修梵行是持戒清淨-來修梵行嗎 他說不是 你是因為修禪定清淨 從世尊來修梵行嗎 他說不是 你是因為修到禪定以後 你見解正確 見清淨來修梵行嗎 他說不是 你因為見解清淨了 你所有的猶豫懷疑都斷掉了 疑蓋清淨來修梵行嗎 他說不是 這第四個 第五個你猶疑都沒有了 所以你見到正道了 道非道你知見清淨了 你這樣來修梵行嗎 他說不是 第六個 他說那你這樣知道-正道以後 你道跡知見清淨故 什麼是正道 什麼是聖人所行之道 你都知道了 你這樣來修梵行嗎 他說不是 你因為這樣知道道跡 然後你把所有的煩惱都斷掉了 道跡斷智清淨故 這樣得入涅槃 你是這樣修梵行嗎 他說不是 那你是因為戒律清淨而-來入涅槃嗎 不是 你是因為禪定清淨-入涅槃嗎 不是 一樣 這樣 心清淨 戒清淨 疑蓋清淨 道非道知見清淨 道跡知見清淨 道跡斷智清淨 這樣入涅槃嗎 這七個通通不是 舍利弗就問他 請問你是什麼意思呢 你是怎麼修行呢 你不是戒律清淨來修行嗎 你不是禪定清淨來修行嗎 你說都不是 那你怎麼修 世尊怎麼教 滿慈子富樓那他是論議第一 他就講 他說 就好像這有一天 拘薩羅國波斯匿王 在舍衛國他要到婆雞帝城辦事 那很遠 可是他這一天一定要到 要去那邊辦事 緊急的事 他怎麼辦呢 他在中間路途設了七輛車 七輛馬車 他從舍衛國乘第一輛車 到第二輛的地方 換第二輛車到 趕快跑到第三輛馬車的地方 再捨掉第二輛 再乘第三輛到第四輛 這樣一車一車到第七輛車 再趕快跑 跑到婆雞帝城 一天就到 辦完事 大臣就圍繞他 問說大王你怎麼有辦法 一天到達我們這裡 你是乘第一輛大馬車來的嗎 波斯匿王說不是 你是乘第二輛大馬車-來的嗎 他說不是 然後乃至到第七輛他說不是 那大王你怎麼來的 他說 我是乘第一輛車 然後換第二輛 第二輛車再乘換第三輛 然後乃至到第七輛乘 換上了才到這個婆雞帝城 所以我們修行 富樓那尊者也是講 說我們修行 隨世尊修梵行 非獨只有戒清淨 不是只有戒律清淨 你這樣在修梵行 不是這樣你可以到達涅槃 也不是心清淨 心清淨就是禪定 也不是禪定清淨 你可以到達涅槃 這樣修梵行也不是 也不是見清淨 也不是猶疑清淨 也不是行跡清淨 道清淨 知見清淨 得證涅槃 你必須要從戒律清淨 然後換上 戒律清淨有基礎以後 然後再乘第二輛 然後進到禪定清淨 禪定清淨以後 再進到知見清淨 知見清淨以後 然後再來疑蓋清淨 道非道清淨 這樣一輛一輛一層一層-這樣深入 到達涅槃 一輛車都不可以捨棄 捨棄一輛你就到不了涅槃 你的梵行就不清淨 你就不能斷煩惱解脫生死 也好比 你要到達七重樓 你說我是走第一層的樓梯-到達樓上嗎 不是 你是走第二層的樓梯嗎 不是 你一定要從第一層到了第二層 然後再走上第三層 一層一層這樣爬上去 每一層都不可以捨棄 每一層都是它的基礎 這才是我們修行梵行 隨世尊能夠到達涅槃的方法 所以舍利弗就讚歎富樓那尊者 富樓那尊者說 大德 您是哪一位 他說我是舍利弗 你是舍利弗 我如果知道你是舍利弗 我就不敢跟你論議了 因為他不知道他是舍利弗 所以這在七車譬經裡面講的 我們戒定慧三學捨一不可 缺一不可 缺一不可 好這是在講我們-整個修學佛道 你必須要有這種觀念 其次再看丙二 性遮二戒 我們受戒以後有性戒有遮戒 如來依眾生之業而制戒 可分為遮戒及性戒二種 所以受了戒 不可以隨順惡心來造作惡業 如果我們造作惡業 違破上面兩種戒 這種罪惡就變成遮罪-跟性罪兩種 你要了解 我們受了戒 或是我們身口意 犯的惡有輕跟有重 從這邊也可以看出來 第一個 性戒 他行為本性就是罪惡 性他的本性就應該要禁止 不可以造惡 不管世間法或是佛法 皆不容許 所以制止造作性惡的業 這種戒叫做性戒 故名性戒 戒疏云 戒本疏講 言性惡者 如十不善 體是違理 無論大聖 制與不制 若作違行 感得苦果 故言性惡 它本性是惡的 就好像十不善道 殺盜婬 妄語兩舌綺語惡口 貪瞋癡 它的本體本來就是違背道理的 不管世尊有沒有制戒 世間法你去殺盜婬 你說謊話 你罵人 世間法也不容許你的 而且你這樣做 你說我沒有受戒 你去殺盜婬 一樣會感到惡報 所以本性就是惡的 在瑜伽師地論攝事分-也講 云何性罪 謂性是不善 它本性就不善 能為雜染損惱於他 你作了就會損惱於他 能為雜染損惱於自 而且也對自己是有傷害的 雖不遮制但有現行便生惡趣 縱然沒有人遮止你 沒有人制戒說這個不可以作 但是只要你現行去作-這個殺盜婬的事情 你說沒有人制戒 這個國家法律我不管它 一樣你會生到惡趣 你偷人家的錢到最後 我跟人家倒會 捲款而逃 逃到國外 我們跟銀行借款不還 跑到國外 我們現在有些重大犯罪的 你說這些人警察也抓不到 他就是逍遙法外了 你不管有沒有受戒 或是說這個法律怎麼樣 抓不到他管不著他 他下一輩子要不要還 便生惡趣 他一樣要還 他一樣要還 你欠人家越多還得越多 作畜生道作種種的惡道 來償還人家 所以雖不還制但有現行 能障沙門 不管你有沒有制戒 只要你現行造作十不善道 能障沙門 出家人或是修道人 沙門就是指修道人的出家人 你是出家修道 就沒辦法成就 我們犯到十不善道 你修禪定修不上去 你要證聖果證不了 這個煩惱的習性太重了 所以我們講四根本罪 比丘戒的一些比較嚴重的 一些篇聚 前二篇的罪都會障道的 就是你修禪定修不上 所以我們講你修禪定 或是智慧不開展 我們要檢討戒律 要檢討戒律 檢討我們的身口意 我們有沒有作錯 此中性罪就是指十種不善業道 殺盜婬妄等 世間法也不容許 所以這個比較嚴重 第二種遮戒 遮戒者乃如來制為息世譏嫌 防止放逸 妨害修道 恐失正念而違犯性戒 所以來制戒的 所以為了要避世譏嫌 防止放逸 出家人或是修道人防止放逸 或是妨害我們修道 恐怕失去正念了 來犯到性罪了 所以補充來制戒 戒本疏講 言遮惡者 聖未制前 造作無罪 如果還沒有制戒的時候 你造作沒有罪 由非正業 無妨福善 不會妨礙你的生善修福 修福報不會妨礙 可是如果制戒了以後 塵染更深 就妨亂修道了 招世譏謗 所以叫作遮戒 所以譬如說飲酒 八關齋戒或是坐高廣大床 歌舞倡伎 或是比丘的墾土掘地 伐草 非時食 等 還沒有制這一條戒的時候 他沒有什麼過失 也不妨礙他修道 本來譬如說好 本來 飲酒可能還有一點飲酒 或是比丘本來也有墾土掘地 或是還有晚上去托缽 也不妨礙你修道 但是人家如果開始譏嫌的時候 或是你為飲酒 歌舞倡伎 遭到人家譏嫌的時候 身口有非議 這時候佛陀制戒了 你就不能作了 你一作就會有塵染 就會妨礙你修道了 所以這叫遮戒 所以瑜伽師地論云 云何遮戒 什麼叫遮戒 謂佛世尊觀彼形相不如法故 他的形相不如法 或令眾生尊重正法故 或見所作隨順現行性罪法故 你這樣作可能會犯到性罪 隨順性罪 譬如說你喝酒 唱歌跳舞 到最後你可能會去殺盜婬 你可能起貪心了 所以這些喝酒亂性等等 或是唱歌跳舞 這個就是講這些綺語 或是講這些不對的話 所以會犯到 會隨順現行的性法 或為隨順護他心故 因為世間人他有這個風俗習慣 古代認為草木-也是有生命的 土地也有生命的 所以比丘不可以砍伐土地 不可砍伐草木 你也不要讓他們譏嫌 所以比丘也不要作 或見障礙善趣壽命沙門性故 而正遮止 或是你這樣作會有-障礙我們的壽命 或是違背我們修道人 沙門出家人的本性 人家看了出家人怎麼可以-這樣子作呢 怎麼可以這樣貪心 怎麼可以這樣講話 怎麼威儀不齊整呢 穿衣服不穿好呢 所以這些都是現行如是等 都是叫做遮罪 就是要 最主要是要避人家譏嫌 最主要是要防止我們-放逸失去正念 而且最重要是它是一個圍牆 這圍牆好像保護我們-不要犯性罪 性罪好像是園中的這些花果 你一定要有圍牆 把它包圍起來 你沒有去唱歌跳舞 你一定 就不會去犯到比較重的殺盜婬 喝酒或是這些等的放逸的行為 或是結交壞的朋友 壞的朋友會講貪瞋癡的話 我們也治罪 你不可以講這些話 你有起這些念頭的時候 我們也要治罪了 所以你那個大的犯罪的因緣 性罪就會被遮止了 所以是在保護我們性罪 所以遮戒主要是這樣 下面遮戒也叫客戒 這個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先下課 下一節課再看 好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