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16 主講:本因法師 請坐 在家律學概說第十六次 我們再看第五十七頁 乙七簡別法義 我們簡別一下在戒法裡面 還有些意義 再分幾段 丙一戒與定慧 戒律跟定慧的一些關係 丁一三戒區別 有三種戒我們要了解 因為它跟定慧有關連 第一個別解脫戒 第二個定共戒 第三個道共戒 這三種戒 戒定慧都會牽涉到 第一個別解脫戒 就是指木叉戒 波羅提木叉戒 是欲界凡夫眾生依師資授受 在秉宣三歸依 或作白四羯磨法時 所受得的戒法 我們所受持的戒譬如說 五戒八戒沙彌戒 式叉摩那尼戒 比丘比丘尼戒 通通都是 叫做別解脫戒 由於這些戒法 你要經過作法才有辦法受 得到戒體 而且瞭解戒相 你能夠持戒不犯 生起戒行 止惡修善 對治自己的身口意 持一條得到一條的解脫 到最後都能夠把惡業束縛 通通解脫了 所以各別各別能夠得到-解脫的功能 所以叫做別解脫戒 你在戒 對治身口上 你可以得到解脫的功能的力量 這個力量也是止惡修善的力量 你在定禪定也有這個功能 你從戒律是 你經過師資師長傳給你 告訴你怎麼樣做 你了解了你去做 讓你得到一個力量 經過師長的教導 第二種是禪定 定共戒就是禪戒 禪定的戒 我們如果修學禪定 可以進入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你得到禪定的人也能夠感得 禪定共生起的戒 也就是說有禪定的人 具有清淨不犯戒的心念 有禪定的人會慈悲喜捨 你不會造作殺盜婬妄 並且在定中也不會造惡 心中自然有防非止惡的戒體 使身口意三業都善良沒有惡 有禪定的人也是慈悲喜捨 他不會造惡 這叫定共戒 你有禪定了 這些包括外道 包括一切的外道 它有禪定 事實上他也是善良的 他不會作惡 不管說我們說學道家的 或者說學印度的一些外道的 禪定或是修瑜珈術的 乃至其它的宗教 有禪定他也不會造惡 第三道共戒 道共戒是成就聖道必定有戒 這是無漏的戒 見道之後 證到初果以上的聖者 會發起無漏的智慧 能夠任運自然生起 防非止惡的戒體 常存在心中 他不會去造惡了 初果就不墮三惡道 他以前縱然有些惡的因緣 但是他證初果以後 他再也不會墮入三惡道 所以我們說他會焦業 他會把他以前惡的因緣 我們惡的因緣 本來要結到惡的果報 但是他證到聖果以後 他會把那個緣滅掉 他不會去感召惡果 所以他也不會再造惡了 過去也是這樣 現在也是這樣 過去當然就過去了 但是現在他證果以後 他防非止惡 他常常在心中 他不會再造惡了 六祖壇經也談到 說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無非他恢復到-本來清淨的心地 那一種沒有過非的面目 是無漏的業性 這是證到聖果以上的戒 這三種戒其實 也就跟戒定慧有關係 他們比較他的優劣之處 在行事鈔他有講到-薩婆多論 引薩婆多論來比較 薩婆多論講 第一個說波羅提木叉戒 佛在世的時候才有 要佛出世才會制定殺盜婬妄酒 或是非時食 故斷畜生命戒 比丘比丘尼戒 佛出世才會制很多戒 佛出世很少 所以波羅提木叉戒殊勝 比較殊勝 禪定戒跟無漏戒 佛不出世也有 你自己修禪定 佛不出世也有獨覺 緣覺 自己證果 所以說一切時有 第二個 木叉戒的戒法 防護是通於有情及無情 範圍比較寬廣 所以殊勝 其餘禪與無漏二戒局限 只是不惱害有情而已 範圍狹窄故不如 因為它對於無情範圍的境界 波羅提木叉戒它講的很多 你看盜戒酒戒 你看外道得到禪定 你看有些他還喝酒 所以他對無情的這些 他只是不惱害有情而已 他對無情的境界 怎麼樣慈悲利益 或是不損傷 沒有講到那麼多 範圍狹窄所以不如 第三 木叉戒是從佛的大慈悲心-發起故勝 佛所制的戒法能為佛弟子 未來成就佛道作因種 所以殊勝 第四 木叉戒者是被及七眾弟子 出家五眾在家二眾 能夠紹隆延續三乘正法 令三寶久住及成就三道的聖果 所以住持的功能特別強勝 其餘二種戒 就沒有這種功能後所以劣 第五 木叉戒只有佛弟子才有 其他禪戒的四禪八定 外道也有 所以不一樣 這三種戒其它還有 講到比較多的 我們把它列一個差異表解來看 看五十九頁 三種戒的區別差異表 在行事鈔十五卷有提到 第一個名目 波羅提木叉戒 別解脫戒 它是對萬境各別防護 有情無情的境界都有防護 對於很多境界 定共戒道共戒是從心業 共定慧 你有得到禪定才有辦法防護 沒有得到禪定就沒辦法防護 就會去造惡了 你有無漏的智慧 才會證到道共戒 沒有無漏的智慧就沒有了 第二個業體 別解脫戒波羅提木叉戒 是有漏的 是由凡夫欲界的眾生 主要他來師資相授 受到這個戒 所以它是有漏的 定共戒它也是有漏的 色界無色界都有禪定 欲界就有漏的 所以它是在三界之內 道共戒它是無漏的 它就非三界所收攝 從有漏會到無漏 所以別解脫戒 在濟緣記裡面有時候 會講到它是無漏的 其實那是對別解脫戒 波羅提木叉戒我們說它有 教行果 從果來看別解脫 他解脫了 在因地上來看他還是有漏的 也是他未來會得到無漏的果 但是他因地上 我們現在從凡夫來受-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還是有漏的 因為我們還沒有證到果位 還是有漏的 但是這個有漏的慢慢它會 縱然我們還是有煩惱 可是我們在熏習戒法當中 我們會熏習無漏的種子 會趣向無漏 等到證到無漏的時候 通通轉成無漏的種子 所以業體 它是通往無漏的就是了 它雖然本身當體是有漏的 可以它已經在通往無漏的 所以這是比較特殊的 階位 別解脫戒通凡聖 聖人也要受佛的-比丘比丘尼戒 聖人也有禪定 凡夫也有禪定 所以也有定共戒 道共戒只有聖人有 第四個生因 它產生的原因 別解脫戒要假緣生 要假借因緣而生 別解脫戒要有師資相授 你要到道場 要有師長傳授你五戒 八關齋戒 菩薩戒 比丘比丘尼戒 比丘戒還有具五緣成受 具五緣受是指比丘戒 其它的戒可能緣就-稍微少了一點而已 比丘戒譬如說要有和尚如法 阿闍黎要如法 七尊證要清淨 第四個羯磨法要成就 第五個眾僧要和合與欲 他要求的還比較多 別解脫戒 定共戒跟道共戒 是任心發起隨心生 它不用假借外緣 他只要自己內心有辦法 心一境性 好你數息 你念佛 你觀不淨觀 你得到禪定了 你就入定了 你不用假借外面的因緣 你用你的心 把你的呼吸控制住 你就入定了 乃至你就證果了 你去觀無常苦空無我 你證果了 這些都是你的心 所以隨心去造作的 它沒有假借外面的因緣 不用師長 不用一個道場 不用佛像 不用戒條 他不用 它就可以產生了 但是別解脫戒要 要假借外在的因緣 第五功能 隨身戒在盡形不失 別解脫戒你身形在你的戒就在 我們死亡了 報體失掉了 我們的戒就失掉了 五戒比丘戒就失掉了 盡形壽 定共戒跟道共戒隨心戒轉 這個心在 戒就在 心不在戒就不在 心在定中 在禪定當中 這個戒它止惡防非的力量就在 心如果不在定中 那止惡防非的力量 就比較不在了 就不如了 有禪定的人當然 他定中可以防非止惡 他出定了以後 基本上也比較不會造惡 但是就不如禪定當中 他還是會受誘惑的 他出定了以後 有禪定的人會比沒有禪定的人 他出定以後 譬如說他在日常生活當中 他不會那麼躁動 他比沒有禪定的人 不會那麼躁動 所以他應該也不會去造惡 但是並不保證他不會造惡 我們在比丘戒裡面談到 犯大婬戒的比丘 是一個證到四禪的比丘 他證到四禪了出定了以後 魔女變化 來擾亂他 來誘惑他 兩次三次結果呢 他不在定中 所以他被誘惑了 犯到大婬戒 所以犯到大婬戒是有-禪定的比丘 不是沒有禪定的比丘 他是出定了 所以隨心戒轉 這個戒會轉 就是你心在你會在 所以我們從這邊會看到說 波羅提木叉戒 事實上有它殊勝的地方 因為我不要只靠心 我要再靠一個波羅提木叉戒 為什麼 我的心不在禪定的時候 我就要按照戒條來守戒了 這個境界太強了 所以我們在講比丘戒的時候 常常講 這個境界太強了 你說我用禪定 你鬥不過它 你要用波羅提木叉戒 波羅提木叉戒說 這太誘惑你了 你就要趕快逃 三十六計走為上策 因為儒家也講 這個境界我們說 眼見受誘惑你就不要見 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 既然非禮就不要看就趕快走 就趕快逃 他不逃我逃 你守戒 你這是對的 因為你是用波羅提木叉戒-的戒條來攝修你 你不要說我用禪定 用禪定 會轉的 因為禪定不在你的戒就轉了 你就不在了 會很危險 再來下面有一句 生死不絕 你括號約三果 你如果證到三果 還是有生死輪迴 只是說我們講初果 二果三果到三果不還果 初果還有七番生死等等 所以這裡他的生死還不絕 三果不還果他在-五不還天那邊 只是他沒有來到人間 他在天上而已 要證到四果就生死斷絕了 證到四果就生死斷絕了 所以隨心戒轉生死不絕 你的禪定或是你的聖道 聖人事實上 他不會去故意犯戒 可是有些小的過失 他被迷惑的時候也會犯 一些小的輕微的過失 這個在比丘裡面會談到-這些複雜的 所以都一定要學習 波羅提木叉 學習波羅提木叉 這是它的功能 所以功能來看 隨身戒在波羅提木叉戒 盡形不失 這是比較特殊的 他是用身 他是用戒條來防護他 定共戒就用心 再看第六時間 佛出世才有別解脫戒 波羅提木叉 定共戒跟道共戒一切時 佛出不出都有 第七約教 從教而得 要人家教導 要有佛陀傳授 比丘比丘尼戒 要有師長傳授我們 五戒菩薩戒 你才得到 禪定跟道共戒 你修禪定以後 你會修了 你自己得到禪定 你就可以得到戒了 你就會止惡修善了 不從教得 因為你的心自己會止惡修善 第八約他 從他得是別解脫戒 定共戒道共戒不從他得 因為他自己會防護了 再翻過來看六十頁 第九受心 你去受戒 波羅提木叉戒三性心皆有 你在受戒的時候 是善是惡是無記心 都會得戒 三性心都有 這個在講比較複雜的 你那時候知道要受戒了 可是你那時候心是很散的 這時候好譬如說上品 得波羅提木叉戒 或你這時候本來是 你也知道要受戒 可是到了一半的時候 你的念頭轉成是惡的 可是你也會得戒 你會惡心得戒 或是你睡覺了 入定了 或是入無心定了 你也會得戒 無心 無記心得戒 所以三性心皆有 禪定戒定共戒跟道共戒 定一定要有禪心 就是要有禪定 你才有戒 沒有禪定你就沒有戒了 我們剛才講 你出定你可能會犯戒 無漏 你要有無漏心才會證到聖果 你如果沒有漏心 你還有煩惱 你就證不了果位了 第十六道 別解脫戒 是約人中有 這當然約薩婆多論來看 薩婆多論認為只有人類 才有得到五戒八關齋戒 不是人得不到 畜生得不到 如果是龍 他認為龍雖然經論上有談到 龍也受八關齋戒 但是他是得到善心的功德 他不行 他不得齋戒的功德 這是薩婆多論的講法 但是在成實論-後面會講到 我們在講 後面會講五戒的時候 會談到 龍得到八關齋戒 當然他會變成人形 變成人形他還會得到戒 所以這是當然理論上會一樣 可是基本上是約人來看 禪定跟道共戒呢 人天都有 人天當中 天上 譬如說他入色界天 色界天當然他就會-有慈悲喜捨 他也不會造惡 所以這是天中也有 因為他有禪定 聖人當然也有禪定 所以人天都有 第十一三界 波羅提木叉欲界有 道共戒定共戒是欲界 色界無色界都有 都有 身份十二身份 佛弟子他有別解脫戒 定共戒跟道共戒 佛弟子跟外道共有 佛弟子也會證到聖果 得到禪定 但是外道 他也有禪定 外道也有禪定 應該要在下面再弄一個 證聖果外道應該沒有 他要入佛法他才會入聖果 除非他轉成佛弟子 不然的話 所以這邊講外道共有 應該是他要證聖果 他應該要入佛講的真理 才會可以辦法證聖果 不然外道不能夠證聖果 我們以前我們看到 目犍連尊者 他有弟子生病他到天上 天上去找耆婆 求他醫病 耆婆生到忉利天的時候 他很快樂 他看到目犍連尊者 他就只舉個手 打個招呼 然後又跟了一大堆天人 又急急忙忙又走 又跑過去了 目犍連尊者就用神通 把他停下來 就問他說你怎麼沒有禮貌 耆婆就說 尊者我是佛弟子 我現在是天人已經很有禮貌了 你看其它天人 有沒有對你打招呼 都沒有 我已經很有禮貌了 你看其它天人是有外道 所以我們說其他天人是有 欲界的是有漏的 是外道共有的他要生天 他是有漏的 你看只有我 我才跟你招呼 還跟你嗨一聲 為什麼 因為欲界天人他太快樂了 他要行樂的時間 是他的主要目的 所以他沒有時間在聽經聞法 或是在禮拜三寶 除非他是一個佛弟子 他常常憶念波羅提木叉 常常憶念三寶的話 不然他會忘記 他生天了他會忘記 所以我們從這邊就可以知道說 佛弟子有啊 波羅提木叉戒在-八識田當中 我們說你持戒可以生天 但是你要持到什麼樣的地步 讓我們自己這個有漏 不要被天上的快樂-所迷惑了 不然你看耆婆 他醫病醫那麼多人 或是布施 等等有些他還會忘記 他也是會在只是享樂 雖然他以後的功德還會再展轉 只是說我們希望說不要耽擱 不要耽擱 所以這邊講欲界有 或是佛弟子有 乃至有些外道共有禪定 這些就是 身份不一樣 要得的果報也要注意 波羅提木叉戒是要解脫的 要別解脫的 再看第十三防境 薩婆多論講 通有情無情的境界 他防患這些境界 你持五戒殺盜婬妄 包括有情無情的所有的範圍 你禪定或是無漏 他如果沒有研究 他只是限有情的眾生 你縱然是獨覺 他也不會去偷盜 可是 他也不會講那麼多 外道的禪定他也只是 對有情的眾生慈悲喜捨 範圍他了解而已 其它整個無情眾生的 境界防非止惡 就不如別解脫戒了 第十四發戒 慈心一切眾生 我們去受波羅提木叉戒 是有大慈悲心 於一切境上起慈愍心 這樣得到戒體 你禪定不一定是慈心發起的 禪定 譬如說我修禪定我修數息而已 安那般那我就是觀我的呼吸 我觀我的呼吸觀到最後 忘掉呼吸了入定了 我不是從慈悲心入手的 我是從智慧 你有智慧可以把心攝住-在一個境界上 或是我是斷煩惱 無漏的果報 我是從智慧下手 觀苦空無常無我 我斷掉煩惱 所以是從智者 所以他不是慈悲心發起的 跟波羅提木叉不一樣 波羅提木叉戒是要我們 先慈悲一切眾生 不可以殺生 不可以偷盜等等 第十五功用 加被七眾 波羅提木叉戒 定共戒道共戒呢 他只有局限在自己 局己 聖 就是指聖人 就是只局限在自己 或是只局限在自己-成就聖道而已 我斷掉煩惱是我自己斷掉煩惱 我得到禪定是自己得到禪定 我在這邊我不會造惡 局限我自己而已 但是你別解脫戒他會加被七眾 你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戒 這些戒法波羅提木叉戒 他會廣泛讓所有的七眾弟子 都會得到利益 比丘得到了他又傳給人家 一個傳一個 所以不是局限在自己而已 十六住持 別解脫戒 它可以住持三乘道果 紹隆佛種 你從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戒下手 你可以得到三乘的果位 你如果只有禪定 外道也有禪定 你可以得到果位嗎 沒有 你可以住持正道嗎 三乘的 或是住持三寶的功能嗎 沒有 你只有禪定而已 禪定沒有了 外道也有禪定 如果是道共戒呢 道共戒只有自己有 別人沒有 你沒有講出一個軌範 還是比較 力量比較薄弱的 你要講出一個軌範 講出一個戒相 講出一個條理分明 一個開遮持犯一個軌度 或讓人家能夠持求一個方向 你沒有講出來 雖然你自己是聖人 你化度的眾生還是有限 所以劣 他住持的功能力量比較薄弱 比較小 不如波羅提木叉戒 比較大 譬如說好就像我們現在末法了 你看不到聖人的時候 我們還是受持五戒八關齋戒 比丘比丘尼戒 還利益到這麼多眾生 你沒有看到聖人 也可以利益到 你如果只有一個聖人 沒有戒法 那就是親近那個聖人的人 才得到利益 旁邊的人而已 其他的人不知道 所以它劣 前面兩種是有漏的 不究竟的 因為別解脫戒 你必須要嚴守戒條 不犯律儀才能夠解脫 如果你不持戒 犯戒了就墮落惡道 他只是說我們講 別解脫戒雖然是有漏的 但是它能夠漸漸與 無漏慧相應的時候 功成無量德 就必至到無漏的智慧 通往無漏的智慧 所以我們講別解脫 從果上來看它是解脫的 它是無漏的 但是從因上來看 它是有漏的 定共戒跟道共戒 定共戒有禪定才有戒 不容易犯戒 但是你禪定如果失掉了 消失了或是出定了 不注意還是會犯戒的 我們前面講比丘 比丘他是證到四果 四果他是證到四果 而才出定 證到四禪八定的時候 他出定他才犯戒的 所以你出定還是會犯戒的 所以這兩個都是不究竟的 要通到達道共戒 道共戒 依於無漏智慧而生的戒 才是圓滿無缺 你就不會再犯戒了 恆久不失 我們講你要證到初果以上 你就一定不會再犯 罪業墮到三惡道 這樣 才是直正的嚴持淨戒 所以我們比較這個可知道說 要圓滿戒律 單持守別解脫戒 或是只是戒條是不夠的 我們還要從戒律從身口意 再看到怎麼樣清淨 怎麼樣專注控制它 配合禪定的修習 以及智慧的開展 無漏智慧的開展 來助成我們的戒行 身口意三業才有辦法 真正的清淨 所以這是戒律也不能夠-沒有定慧的原因 所以戒律也必須要貫穿定慧 不是外相的防非止惡而已 所以這是三種的區隔 再看丁二 三學互融 第一各具勝能 第二次第增上 第三缺一不可 我們看第一各具勝能 戒定慧各別具有它們-殊勝的功能 資持記解釋 一切佛法不出三學 以諸眾生迷心為惑 動慮成業 你一動 就造作善業或是惡業 由業就感招果報 生死無窮 所以我們現在呢 生死流轉 欲脫苦果 要除苦因 我們現在生死流轉 要脫離這個苦惱的果報 必須要先除掉它的原因在哪裡 痛苦的原因 就是因為我們起心造業 起心造業我們先用戒律治其業 用戒律對治我們的惡業 攝修我們的善業 戒律講你要止惡 戒律講你要修善 你先把它條理分明 有一個方向了 然後 次以定慧澄其惑 用禪定用智慧 把我們迷惑不了解的地方 把它澄清分明 萬法萬事分類歸納 分析 它的自性 分析觀照它 了知它的真相在哪裡 這樣我們就不會被迷惑了 所以業分善惡 故止作兩行以相翻 我們造業 有善業有惡業 當然還有無記業 無記業就不說了 善惡業才會感招果報 所以我們用止持作持 止持就是不要造惡 作持就是要造善 然後來翻轉我們的 業 我們的惑只有昏散昏沉散亂 我們迷惑的地方就是昏沉散亂 所以我們要用禪定跟智慧 兩種方法來對破它 故定慧二法而對破 病因藥差 機藉教修 眾生有病 我們的煩惱病 我們的惑業苦的病 我們就要吃戒定慧的藥 來醫好它 所以機藉教修 所有的根機 都要藉整個教理來修 來攝修它 然後業盡惑除 情亡性顯 才有辦法斷惑證真 把我們惑業苦全部除掉 情亡性顯 就是我們的凡夫的執著煩惱 能夠把它消亡 我們的清淨本性 能夠顯露出來 所以教門雖廣豈越於斯 教門 八萬四千法門 很廣 講的只有戒定慧三學 他再講 三寶有四種 一體三寶 理體三寶 這兩個是就理而論 化相三寶跟住持三寶 化相一種 局據佛世 一體三寶理體三寶 後面會再講 就理而論 一體三寶是就我們凡夫而言 我們凡夫身心上 就具備佛法僧 這個就是就凡夫而言 理體三寶是就聖人而言 聖人而言他得到戒定慧解脫 解脫知見五分法身 功德他彰顯出來了 凡夫還沒有 凡夫只講一體三寶 聖人他就會講到 顯露出理體三寶 這些都是就理而言的 化相三寶 佛法僧 化相就是指兩千多年前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 佛住世的時候 有佛法僧在世 現在沒有佛了 就是講住持三寶 住持一位 通被三時 住持三寶 我們現在講的佛法僧 是指住持三寶 有佛像 有經典 有出家眾 通被三時 過去現在未來 都加被 所以住持三寶都是 過去也加被 現在未來都是可以 住持三寶功由戒力運載不絕 故如舟焉 佛法僧 我們有時候會再講戒 它的功能是 由戒力來運載不絕 所以就好像船一樣 故如舟焉 好像舟船一樣 為什麼呢 何以然耶 由佛法二寶並假僧弘 佛寶法寶 你怎麼知道有佛呢 你怎麼知道四諦十二因緣 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呢 你要由出家眾 你要由師長來弘法的時候 你才知道了 並假僧弘 出家眾僧寶所存非戒不立 出家眾跟在家眾 有什麼不一樣呢 就在戒律不一樣 所以非戒不立 出家眾如果沒有戒 他就不算出家人 所以如標宗中 順則三寶住持 違則覆滅正法 標宗顯德篇在行事鈔 第三卷 他講你如果順戒 三寶就可以住持下去 人家就會相信佛法 你自己都不守戒了 人家會相信你嗎 人家會相信你佛法會靈嗎 所以你違背戒律 這樣覆滅正法 又如華嚴講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 能夠令三寶不斷等等 都是在強調戒律的重要 所以入三寶位必須受戒 我們都是從三皈五戒 佛弟子一定是從三皈五戒 八關齋戒比丘比丘尼戒 菩薩戒來進入佛門的 你沒有三皈五戒 你就不成為佛弟子了 所以必須受戒以合舟喻 你才有辦法渡生死苦海 若論斷惑證真則慧為勝 現在來比較戒定慧 要斷煩惱證到果位 得到真相 你要智慧 你要有般若的智慧 它最殊勝 戒律只有止息身口意的惡業 禪定只有收攝散亂而已 這兩個不能夠證果 證果到最後要 用智慧來斷煩惱的 若約修行次第 必戒為始 但是約修行的開始 你要先從戒律開始 才有辦法生出禪定生出智慧 所以它是基礎因之而生 所以只有戒律 沒有辦法證到聖果 但是要證到聖果 沒有戒律也不行 戒律講這些住持之事 是經律所不談的 律典才有談到的 所以律藏講 剃染稟戒入道次第 你怎樣出家受戒入道的次第 以及在僧中受懺 受戒懺悔 安居自恣 結夏說戒 或是要怎麼樣治罰他勸諫他 師資上下 行住坐臥 師長是怎麼樣的角色扮演 弟子應該要怎麼樣服侍師長 上座下座的規矩是怎麼樣 出家人的行住坐臥飲食衣服 眾法在僧團梩面的規矩 個人的行為是怎麼樣別行 此諸事相 佛法綱紀 住持萬代 功由於此 戒律整個包括 所有佛法的綱記 怎麼樣住持僧團個人 它的種種的運作 通通有講 它的功能 止非 如果你不了解的話 你就沒有辦法成就 出家人的寺務 所以唯斯律藏委示規模 只有在律藏 才談到這麼詳細的 所以說出家人要研究戒律 也是這個原因 餘藏非宗經論沒有講到 所以故所不辨 所以善見律講 毗尼藏者佛法壽命 毗尼藏住佛法方住 就是這個原因 因為你沒有辦法 住持僧寶的時候 一切的佛法僧就沒辦法 出家人整個運作就散漫 沒有條理了 所以約住持來看戒律為勝 但是若詮理發智 破妄顯真 則經論為勝 要解釋這個道理 要開發你的智慧 哪個是虛妄的 哪個是真實的 這個道理講的比較透徹 比較廣泛的 是經論 是經論 若軌事攝修 滅惡生善 則毗尼獨尊 如果要軌範事相 攝修個人 或是僧團的運作 要怎樣滅惡生善 個人也好僧團也好 毗尼獨尊 是以戒律為最重要 所以經律論戒定慧 三藏各具有它們殊勝的功能 這個我們要了解 所以這是各具勝能的 這第一個 好我們就先上到這邊 下午再講 向下文長附於來日 回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