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15 主講:本因法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家律學概說第十五次 好請翻到第五十五頁講義 上次我們講到圓教宗 菩薩戒體跟它的關係 在芝苑遺編 上卷第六頁那邊 他有講到菩薩戒體 當體就是無作戒體 跟我們現在講的善種子 是一樣的 它所依的是心性 實在不是戒體 所以這個我們補充一下 在我們受在家菩薩戒也好 出家戒梵網菩薩戒 或是瑜伽菩薩戒 有人會問 我們現在受的瑜伽菩薩戒 或是梵網菩薩戒這些戒體 有什麼差別嗎 有人講 梵網菩薩戒是以佛性 我們說以清淨本源 清淨的佛性為體 瑜伽菩薩戒或是 我們在家菩薩戒是 現在講的圓教宗是善法種子 是用唯識善種子為體 這兩個不大一樣 如果有人這樣講的話 你認為呢 如果我們看芝苑遺編 這樣子解釋 事實上菩薩戒體都是一樣的 我們會講到說梵網經 梵網經在天台裡面講 能起之因是心性 我們從我們的心性發起 我們要來受戒 發菩提心要受菩薩戒 你的心性是所依的本 能起的因 是本有之心 所以說不起則已 起則性無作假色 是由心性來發起的 發起以後那個心性 所以要返回到我們本源 自性心性是以它為性 就是以它為所依的處 但是 你還是要發動你的心 要去受菩薩戒 參加菩薩戒會 你如果不參加菩薩戒會 我們的心性本來也是清淨的 因為雜染而不能夠覺悟 但是心性本來是清淨的 你沒有來受戒 心性還是清淨的 只是我們還沒有了悟而已 但是你沒有來受戒 你就不是菩薩 你要來受戒才是菩薩 所以你要來受戒 跟你原來的心性 那你不是說 你是從你的心性 要發動要來受戒 你不能說你原來就有心性 你原來就有菩薩戒 你不能這樣子講 因為你的心性本來就是清淨的 心性本來它不生不滅 在梵網經裡面講 欲長菩提苗 應當靜觀察 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來亦不去 不一亦不異 不常復不斷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莊嚴 所以欲長菩提苗 應當靜觀察 我們的心性本來是不生不滅 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 我們的心性本來是這樣 我們現在受戒要悟到 我們的心性 你沒有受戒 你沒有從三皈五戒 菩薩戒來入手 你沒有辦法了悟到 這不生不滅面目 所以我們說以增上的善心為因 但是你要用三番羯磨 三皈依來受戒體 你沒有來三皈依三番羯磨 你就沒有 成就佛道返回心性 本來面目的起點 你就沒有那個開始 因為你沒有一個增上信心 你沒有想要說 我要返回本來清淨的面目 所以這個當體 我們說你種下一個善法種子 是你今天來受戒 你受了戒 你受了戒 你那個戒相不一樣而已 你是在家六重 二十八輕 或是出家十重四十八輕 戒相不一樣但是你受的戒體 那個戒體就是你的業體 我們前面講過 那個業體的業性 就是要準備斷惡修善 度一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這個誓願力這個目的通通一樣 你受戒通通是一樣沒有兩樣 所以你說我受梵網經菩薩戒 他受瑜伽菩薩戒 你受在家菩薩戒 那個戒體都是善法種子 不會兩樣 不能講說一個是清淨 一個是佛性 一個是善法種子不一樣 心性不能這樣 它是一個所依之處而已 所以這個在蕅益大師 注解梵網經菩薩戒疏裡面 也是有談到這邊 後面我們會再講到這個 所以你看菩薩戒體 當體跟所依 我們要有一個了解 這是補充一下 其次再看丁四結示所歸 這應該是丁四不是戊 整個我們把戒體三宗 說明過了 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 我們談了一大堆 這個理論是立 目的是在講什麼呢 我們歸納 第一個人生軌範幸褔導引 在芝苑遺編 靈芝律師解釋 說夫戒體者律部之樞要 持犯之基本 返流之源始 發行之先導 指出了戒體的四大意義 在這裡 靈芝律師講 我們談到戒體研究戒體 是律部之樞要 持犯之基本 返流之源始 發行之先導 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 第一個律部之樞要 就是世間道德的軌範 世間一定要有 一個道德軌範 否則就沒有秩序了 社會要有法治 要有道德 佛家佛法要有戒律 要來軌範整個人生 宇宙的方向目標 如果沒有軌範 沒有辦法建立一個正確 存善去惡的人生觀 跟道德的標準 沒有標準我們人類社會 就動盪不安人心惶惶 也沒有辦法提升我們的文明 我們個人的生命 也沒辦法離苦得樂 因為你既然是動盪混亂 價值取向都是混亂的 你也沒有辦法 有一個正確的提升一個目標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 不管是世間法也好 出世間法也好 我們說世間法 講多元化價值觀 或是突破傳統 或是這些等等 不管是婚姻 社會政治 或是這些公平正義的價值 你越多元 你沒有一個標準的時候 雖然是多元可是你要 有一個正確的一個標準 要有一個真正一個合理 一個標準 不能說笑貧不笑娼 或是通通是凡夫的思惟 我們那個價值標準其實 會混亂的原因就是 我們都是用凡夫欲望的思惟 主觀的認知 認為那個是可以作的 應該去作的 凡夫的思惟是有漏不究竟 而且是煩惱性的 所以各說各話 或是思想混亂 在世間法上我們就可以看出來 我們提到道德法治 都是有智慧的人乃至是聖人 他們所建立的一個標準 我們社會應該要怎麼樣 有個法律 有個導引 我們人生應該要有什麼樣-的道德軌範 這些都是聖人或是有智慧的人 乃至我們講孔孟或是其它的 一些宗教的一些偉大的聖人 我們講佛教就是指佛陀 或是一些大菩薩大阿羅漢 他們的價值觀才有辦法 作為我們依止的標準 他們的價值觀都要提出 你要離苦得樂 你的苦在那裡 因為你不知道善惡的區別 你有善惡的分界點 去惡從善你就有一個 正面的人生觀 正面的意義了 那是我們佛家直接開宗明義 在整個萬法當中 你一定要先分出善惡 正面的要往正面的去走 你不能夠隨順俗流 凡夫欲望的雜染 來混亂了標準 所以第一個律部之樞要 其實就是要建立世間-道德的軌範 第二個 持犯之基本 我們戒法戒律 它楷定罪褔因果 戒律講行善得福 造惡得罪 行善造惡就從戒律來看 殺盜婬妄酒 或是等等更微細的戒 你順從它就是善 沒有順從它就是惡 所以有持有犯 乃至有重要輕 重戒輕戒 戒律說明它的道理 而且由不同部別乃至經論 我們前面講到著重角度不同 有些著重在身口 有些會通到意念 所以戒律它提示我們 攝修的一個整個方向 攝修的方向 就是你要淨化自己 因為你既然要從善去惡 得到福報 那你就要一直淨化自己 能夠得到福報 得到福報你要越提高標準 福報越大 你的道德標準越提高 越重要你所得到的快樂 你能夠去掉罪業越廣泛 你行善得福你越廣越深越高 你得的福越大 所以淨化自己一個-整個楷定 戒相講的重罪輕罪其實 反過來就是我們會得到 好我不殺生我不偷盜 其實我們得到反過來就是 得到大的福報 而不只是說我只是 避免罪業而已 乃至我們從這邊知道說 要護生要護念眾生 我要增長慈悲心 你得到福報更大 因為我們從不殺生 又能夠理解到要護念眾生 要慈悲眾生 你得到福報更大 你把護念眾生 要去護念他 不然我就犯戒 就像菩薩戒一樣 我沒有去幫助眾生我就犯戒 你又提昇你的標準 所以戒律你看五戒 比丘戒菩薩戒 它層次層次越來越廣 越來越高 他講的其實就是讓我們 一直淨化自己一直淨化自己 一直提高我們的廣度跟深度 這個基本準則你看到了 你研究到戒律的時候 你會覺得我的下手地方 都很實實在在 我這一生沒有空過 我很實在 第三 生死苦海之出離 我們說返流之源始 在前面兩個 可能還只在世間法上 有漏的福業來看 對於整個人生宇宙 終極幸福快樂的歸宿點 到底在哪裡呢 我們講持戒你可以 得到來生的福報 可是你只追求這個嗎 因為那並不是永恆不朽 終究還是會無常敗壞 所以如何解脫生死的不自在 能夠返妄歸真得到 究竟解脫的快樂 這是戒律其實要提示我們 最重要的課題 也是我們戒定慧三學 所討論的中心所在 所以要怎麼樣離苦得樂 到最後離開生死苦海 契入實相 要透徹真理你所必備的資糧 你要先從戒律 下手 因為你已經具備了整個 去惡從善一個基礎以後 你這個資糧就會一直增長出來 我們智慧就會一直圓滿起來 所以有些人 有時候我們學佛法 學習戒律我們會強調 先從戒律下手 有些人講說不一定 我們從智慧 八正道不是從正見開始嗎 所以應該要有智慧 有人就是這樣辯論 我們在大智度論 裡面也談到這個 大智度論講說 沒有錯 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 正語正業正命是戒律它擺在中間 正見是第一 正見第一是因為正見最大 因為它是眼睛 引導整個我們修道一個方向 正見 行道以正見為先 為引導 所以它最大 但是大智度論也講 修法的次第 還是以戒律為入手 初門 最初入手的門還是戒律 為什麼 猶如大地 你要蓋起一棟大建築物 這個大建築物要立在什麼地方 要立在大地 這個大地就比喻戒律 你要成就整個三乘的果位 你要蓋起一個三十七道品 一個成就 不管是大小乘的果位 你要蓋起來 你要戒律為基礎 所以講修道的初門 依法的次第還是從戒律 但是從這邊我們就可以知道 在整個正見 我們說八正道這個整個正見 包含戒律 你不能講說戒律不是正見 難道戒律沒有正見嗎 去惡從善不是正見嗎 所以這裡 正見的範圍應該是 你要得到第一義諦 你要分辨邪正 你要圓滿菩提佛果 通通包括的 戒律也是-包括在正見裡面 而且它是修道的初門 第四個佛果菩提之取證 我們說發行之先導 我們最初發心修行的下手處 最先的下手處 要直探佛陀的本懷 佛陀的本懷 要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所以我們下手處 我們現在研究戒律 我們在研究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 研究戒律到最後 我們要達到最後圓滿的目的地 我們下手處就是目的地 我們在修學戒律一下手的時候 我們就說我的行善 是要往佛陀的地方 我的去惡要去到最高標準的惡 從心地下功夫那一種惡 我們說有身口的惡 有心意的惡 我們研究戒法戒律的理論 有些只是重身口有些還重心 我們研究到這裡的時候 我們說我們直探佛陀的本懷 最後圓滿我們希望能夠 每次修學身口意清淨的時候 都能夠徹證到最後圓滿的目的 自己能夠徹證實相智慧 斷了一切惡修了一切善 離苦得樂得到究竟之樂 並且也能夠引導一切眾生 亦復如是 皆共成佛道 所以在我們研究到實法宗 假名宗圓教宗的時候 我們會得到這個觀念 你能夠作多少算多少 可是你知道有這個方向 所以在戒體論裡面 它講到怎樣融通取捨大小乘 跟三聚淨戒 道宣律祖把一代時教 其實就是判教 判教我們在修學戒定慧 我們在對治我們身口意 回復它的清淨本來面目的時候 你的次第有些是重身口 有些重意念等等 它整個教理從戒體的理論 來告訴我們有這個次第 啟發大家有為者亦若是 啟發我們應該要向佛陀大菩薩 因地去修行 所以戒體論講了很多 其實目的是在這裡 所以第一個它就是在告訴我們 人生軌範幸福導引 你可以導引自己往人天的果報 往出離世間解脫 往佛果本位的整個究竟幸福 究竟快樂的引導 我們研究戒體論 可以得到這個觀念 第二個持守淨戒自利利他 業疏云 羯磨疏講 今識前緣終歸大乘 故須域心於處矣 故經云 十方佛土唯有一乘 除佛方便假名說 既知此意 當護如命 如浮囊也 故文云 我為弟子結戒已 寧死不犯 又如涅槃中羅剎之喻 道宣律祖就講 說我們了解這整個道理 這整個因緣 還有它的整個次第以後 我們下手安身立命修學佛道 日常生活當中到最後 我們應該要終會歸到大乘 域心在這個地方 終會歸到我們斷惡修善 到最後度眾生成就一切佛道 我們的心要放在這個地方 因為我們的身心 我們已經從戒律看也是這樣 其實從經論看也是這樣 經論也會談到這一個 這個地方 所以在法華經裡面就講 十方佛土唯有一乘 除佛方便假名字說 所以既然我們修學佛道 到最後要終歸大乘 終歸一佛乘 其它都是方便假名字說的 那這樣從戒律下手我們就要 戒定慧三學 我們就要一步一步來的時候 應該把戒律清淨持守 好像我們的生命 好像要渡生死大海的浮囊一樣 不可以破一個洞 這在經論上就比喻 菩薩要過生死大海 他 載著 他乘浮囊 這個浮囊這個船 羅剎鬼就跟菩薩祈求說 你給我你的東西 給我你的槳 或是這一艘浮囊給你 不然你一點點給我好不好 菩薩都不給 因為這個浮囊破一個洞 這一艘船就要沉下去 就不能夠渡過生死大海 就比喻說 菩薩護念我們身口意 乃至一點點小過失 突吉羅罪 都不犯 連小的過失都不可以犯到 以渡過生死大海 不然就會被魔王羅剎鬼所侵擾 所以律文就會講說 世尊為弟子結戒以後 弟子應該要寧死不要犯戒 在涅槃經裡面 也是比喻羅剎鬼的義理 來警惕我們要護持淨戒 因為我們斷惡修善 假設不再斷惡修善了 或是小過不斷 大過不犯 但是資糧就會一直漏失 你還是沒辦法一下子過去-生死大海 所以必須要持守淨戒 自利利他 在資持記又解釋 說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 攬無邊戒法 歸無盡識藏 成善種子 作聖道基 翻無始惡緣俱為戒善 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 攬無邊戒法 歸無盡識藏 世尊制了很多戒法 讓我們能夠從這邊去斷惡修善 把我們所有的無盡的 識種都變成善法 都變成善法 以後都是成就三乘果位的基礎 所以翻無始的惡緣 通通成為戒善 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 到最後我們可以轉惑業苦 變成常樂我淨的 基本下手的地方 就是我們現在人修學 戒律的開始 到最後成就法身 就是我們現在斷惡修善 對治我們身口意的過惡 就是從這邊開始 到最後就成就法身 無漏的功德 妙淨法身 不是我們現在有漏苦惱的凡夫 業報身 所以下手處既然-到最後可以成就 如此功德妙法的時候 我們應該要珍重敬奉戒法 所以他講 我等云何不自珍敬 我們要很珍惜敬重戒法 不要破戒不要犯戒 這整個是佛大慈大悲 立我們一個方便 讓我們有個次第 入手的一個方法 所以佛恩深重 粉骨難酬 苦海導師 朽宅慈父 所以這整個能夠轉凡夫為聖道 基礎就是在這裡 是佛大慈悲哀愍我們 所設的一個方便的法門 所以我們應該 粉身粹骨都難以酬報-佛的大恩大德 所以他講 苦海導師 朽宅的慈父 願從今日盡於未來 竭力亡身 常贊三寶 廣度群品 少答聖慈 我們能夠從今天乃至到未來際 到最後有辦法 竭力亡身 能夠成就聖道 稱讚三寶 護持一切眾生 廣度一切眾生 這樣才有辦法報答佛的大慈悲 這個是自利利他 這樣才是我們整個修學聖道 依就奉行一個目標 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意義 發菩提心求生淨土 在濟緣記解釋 靈芝律師解釋 說我們研究戒體論 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 到最後圓教宗 講到唯識就是心 我們所作所為 所有的境界善惡的一些境界 都是我們心在造作的 所以他講今知唯識 唯有我們的心識在變現造作 沒有外面的塵境 故正受時通緣法界 所以我們在正受戒的時候 我們遍緣法界 有情無情的一切眾生 勇發三誓 斷惡修善度一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翻昔三障 我們要把過去的惑業苦 業障報障煩惱障把它翻過來 從戒法看到我們的身 看到我們的心 戒法看到我們的身 因為我們的身 我們的身會殺盜婬 口業會妄語兩舌綺語 看到我們的身 身體 身體造作看到我們的心在動 我們現在要把它翻過來 這個在躁動就是一種障礙 就是一種煩惱 就是一種報障 苦 一種苦 我們現在把它翻過來 翻過來要幹什麼 斷惡修善度眾生 這樣由心業力結成種子 這個力量 目為戒體 這個力量我們現在造作-這個力量 受五戒受比丘戒受菩薩戒 我們就有一個力量往這個方向 斷惡修善度眾生 這就是一個戒體 所以應知 能緣所緣 能發所發 能熏所熏 無非心性 能緣 我們用第六意識發動 我今天來受戒 我今天來學戒來持戒 持戒在哪裡 持戒所緣 在十法界一切眾生 我對人對畜生 對鬼 鬼道眾生 我對乃至對佛菩薩 十法界的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 我都要斷惡修善 我不可以毀謗 不可以去偷盜 不可以 要慈悲他 我第六意識我這樣發動 能發所發 我用三個誓願斷惡修善 發動度一切眾生 所發 我這樣發動 我得到一個無作戒體 這個無作戒體能熏所熏 無作戒體能夠再熏我的戒行 這戒行我的身口意又清淨 又沒有造惡 沒有造惡 我就不會妄動我的心 我所熏我用無作戒體 常常用戒定慧 來熏我的虛妄分別的心 我虛妄分別的心 就不會常常起來躁動 不會躁動就不會犯戒 所以我所熏 所熏就是指妄心 我們妄心不會再躁動 我用戒律 戒律一個力量 戒律那個力量 這個不可以作 不可以作那我要了解它的原因 我要用定力 我要用智慧去分別它 這樣能熏所熏 妄心就不會再一直再起來 這些種種的 力量都是從心性所發起來的 都是從本有心性所生起來的 心無邊故 體亦無邊 心無盡故 戒亦無盡 我們心是無邊的 所以我成就的境界也是無邊的 成就的戒體也是無邊的 無邊無盡的 所以我們了知 既然我斷惡修善 我所緣念的十法界是 無邊無盡的 包括我人眾生 都要恢復清淨本來面目 所以我們現在應該要了解說 當知即是發菩提心 要了解說我現在要受戒 所要感發的無作戒體 我就要知道心既然無盡 我就發無盡的心 因為它當體就是會無盡的 你不要把它局限了 我不要局限它 我的心是無邊無盡的 所以我現在所感發的 無作戒體也是這樣 所以我發斷惡修善 度一切眾生 這是我所發的菩提心 而感得這個戒體 我一定要發這個心 因為我的心是無邊無盡的 我當然要無邊無盡的心 無邊無盡的心是斷惡修善 所以它就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 就是修大慈行求無上果 修大菩薩的慈悲行 要追求無上的佛果的願心 所以我受戒的時候 我發誓 願向大菩薩修大慈悲 成就佛道 這種心來受戒 我感發得無作戒體 是上品的圓教宗的戒體 此名實道 此即大乘 這個是真實的 菩提道上成佛的資糧 我們能夠明白這個義理 這樣發誓願 終究歸入大乘 不管你受五戒 受八關齋戒菩薩戒 成就誓願所感發的無作戒體 這個就是發菩提心 這就是種下一個種子 所以他講 三世如來 十方諸佛 示生唱滅 頓開漸誘 百千方便 無量法門 種種施為 莫不由此 三世如來十方諸佛通通是 這樣子來成就佛道的 他們示生唱滅 示現降生在人間 唱演滅度 人生這一齣戲結束了 圓寂了 只有佛陀在整個講經說法 在人世間 他留下來啟發我們的-道理在哪裡呢 都在這裡 不管他是頓開或是漸誘 頓開他一下子講很高深的-華嚴經 一下子就開展佛道 怎樣成佛 怎樣成就菩薩行 或是他漸誘 或是他講 慢慢講從阿含經開始講 阿含經就先開始講世間 還有我們的五蘊 世間的無常 還有你看我們的身體 我們身體是苦的 我們的五蘊 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的 他就慢慢的讓我們先了解 講比較淺的 慢慢引導我們去了解這個義理 所以百千方便 世尊他無量的法門 種種的施為 通通是在這裡 所以經典上就講 故曰 雖說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這個法華經講的最多了 他講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所以這些都是整個-世尊他的本意 就是要我們安心 修道 我們說要修道的下手處 我們一定要知道-整個佛的本懷 所以這個是整個戒體論 會跟經論 會匯歸在一起 靈芝律師又提到了 他講 然而濁世障深 慣習難斷 初心怯懦 容退菩提 但是在五濁惡世 我們眾生障礙在比較深 我們的煩惱習慣 五欲熾盛 要斷惡修善 有時候不是很容易 或是我們要成就-無上菩提的資糧 初心怯懦 有時候也會退轉 也會退轉 所以他指出我們應該也要發願 祈生彌陀淨土 發願求生到阿彌陀佛淨土 你要趕快親近佛陀 所以他講 況復圓宗三聚 即是上品三心 圓教宗的三聚淨戒 就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三品三心 攝律儀戒 律儀斷惡即至誠心 攝律儀戒就是要斷惡 就是至誠心 攝善法戒 攝善修智即是深心 善法戒成就一切善法 那就是有智慧 修習一切善法 就是深心 攝眾生戒 攝生利物即迴向發願心 往生極樂世界 上品要發至誠心 深心迴向發願心 這個也跟三聚淨戒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有這三心 必登上品 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 不待多生 因為到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成佛菩提了無退屈 不再退轉 這又是行人究竟域心之處矣 因為我們有時候會退轉 我們如果能夠心不退轉 我們要修到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處不退 我們如果能夠先得到處不退 就是到極樂世界 淨土它不退墮到 雜會的五濁惡世穢土 所以我們說到淨土會有五不退 一般我們講修學佛道 有時候會有三個退 在唯識論講三個退屈 第一個我們會感到 菩提廣大深遠 無上菩提太高大深遠了 我們一聽到就嚇了就退了 第二個萬行難修 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 太難了 要修到什麼時候 這個我不敢 退了 退轉 還要這麼精進 這六度萬行還很難修 他就會退了 第二個萬行難修 第三個轉依難證 這妙果 三乘妙果 乃至如來菩提佛果 入大般涅槃難證他會退 他想這個太難了 如果我們往生淨土 你會得到不退 為什麼 因為佛的大慈悲 攝持淨土的眾生都不退 而且佛光照觸 第二個佛光照觸一切眾生 讓一切眾生不會退 你看彌陀四十八大願 在淨土裡面第三個 常聞法音不退 你常常聽到佛講開示 整個修學佛道的方法 所以你不會退 常聞法音不退 第四個你在淨土當中善友同聚 不會退 我們在五濁惡世 最佳損友一大堆 你可能會退 第五壽命無量你不會退 在五濁惡世你可能壽命 生病意外或種種你會退 你還沒有成就你的菩提資糧 可能就生命就結束了 但是你到淨土 壽命無量你不會退 你可以一生成就佛道 所以這是整個 我們研究戒體論 我們必須要圓滿菩提佛果 要圓滿菩提佛果 要對治我們的身口意 我們應該不可以退 不可以退 這一生如果我們還沒有-成就佛道 我們應該趕快親近佛陀 所以又指出 我們應該要求生極樂世界 求生彌陀淨土 你如果說那我不要 我要求生阿?佛國 我要到彌勒佛淨土 當然也可以 反正你要趕快清淨佛果 但是以彌陀淨土為最穩當 最容易了解的法門 所以這是在整個戒體論 我們就把它作一個總結 告一個段落 告一個段落 好我們來休息十分鐘 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