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14 主講:本因法師 在家律學概說第十四次 我們看第一個問題 這裡講為什麼叫善種子 善是指法體 就是我們受善法戒 受了善法戒就好像 譬喻我們可以有一個方向 到處播下善法的種子 以後它可以長出芽苗 開花結果 那你為什麼要有一個善法的 你說種子 很多種子為什麼叫做善法種子 戒律告訴我們 你必須要有清淨攝修一個方向 如果你沒有清淨攝修的方向 你亂灑種子是沒有用的 我們比喻說 我們說布施好了 你布施你有沒有方向 你忍辱有沒有方向 你精進有沒有方向 你如果沒有方向 沒有怎麼樣的方向 沒有一個清淨攝修 跟戒律一樣的方向 你那個不一定是對的 布施有很多雜染 你布施 但是你布施不一定是對的 你可能布施錯誤了 或你越布施你越貪 你越慢心 你越布施你越覺得我高高在上 我是護法會的大會長 我是怎麼樣 你越布施 你那個雜染可能沒有消除 你沒有一個清淨一個方向 你沒有再反觀 你自己的身口意 你越忍辱 越忍辱可是你越有我相 你要有善法的種子 你要跟持戒的方向一樣 持戒的方向 是要攝修我們的煩惱 破除我們的執著 所以你要有這個清淨的方向 你修禪定你有沒有方向呢 你修禪定很好 你沒有方向你就變成邪定 跟外道一樣 外道也有禪定 你沒有跟淨戒同樣一個方向 到最後你修禪定入魔道了 而且或是你只是為了自己 為了自己 獨自只是為自己而已 不為他人 持戒到最後他會為他人 他為自己攝修身口意 也為他人來著想 所以這個是一個善法 否則的話 你種下的種子 我們到處在種下種子 我為了家庭 我為我的事業 我為我的先生 我為我的兒女 你也種下很多慈悲的種子 善良的種子也對 但是清不清淨呢 是不是真的沒有雜染呢 有沒有往 戒律所說的 一個整個大方向去呢 所以事實上這個種子 我們剛才講 大小乘外道這些都談到 這個種子 他也是講你要種下 你過來歸依外道的神 你也是一個好的子民 上帝的一個子民 但是你種下的種子 是不是清淨的 你是不是真的是 當一個非常善良 而且是沒有為自己著想的 一個方向呢 不見得 所以要種下善法的種子 才有辦法真的開花結果 開花結果 我們講的花開 這個是指一個清淨的一個 非常光明有智慧的花 不是我們一般的 外道或是邪見 或是他成就一些魔道-的一些花果 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所以這叫善種子 善法種子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種方向 再看四十七頁 第二問 大小乘教義有其分明的齊限 今受小乘戒何須此示大乘理 為什麼現在在講五戒八戒 要講到菩薩戒 講到大乘的義理呢 為什麼要講這麼深呢 回答 為成就本宗分通大乘義故 何以然耶 如善戒經講 五十具戒等 迭為方便 是故受五習十 受十習具 受具戒習大乘 故前三戒 並名方便 善戒經講 你受五戒這只是一個方便 希望你以後 有些人受五戒 我不一定受五條戒 我受兩條戒而已 殺生或是喝酒戒 這邊少兩條戒 希望你再受五條 五條以後 再希望你有辦法再學習 更高的八關齋戒 再來出家沙彌十戒 比丘二百五十條戒 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 再來菩薩無量律儀 這樣後後勝於賢者 你前面學的都是後面的方便 所以我們戒律也有這樣 既然戒律也有五戒 也有十戒 也有二百五十條戒 可見那些都是基礎 所以戒的整個思想跟理論 應該也是這樣 實法宗 假名宗 圓教宗 那假名宗知道我們現在談的 是假名宗 知道權教所收攝 他能夠不住方便法 但是他知道這是一個基礎 應該要分通大乘 在持犯的義理上 他要有分通大乘 不是只有看身口意而已 還要看心 這樣才有辦法深契部主之意 所以為稟受 大乘菩薩戒法的先容 所以在行事鈔 就敘述我們受戒的時候 應該要先發心 斷惡修善度一切眾生 要成就三聚淨戒 你發這個心我受五條戒而已 我要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生 你不殺生也是可以 斷惡修善利益一切眾生 你不要殺雞 你去買雞肉就好 你只是受五戒而已 你不用吃素 你不要自己親手加殺 至少你斷惡修善 已經利益到這個眾生了 所以你發心的時候 慢慢從微細的 慢慢從小的地方慢慢發 再來越來越大 範圍越廣 範圍越廣 這樣是以後可以成就三聚淨戒 這個羯磨疏業疏說明 隨行 我們雖然只是受五戒 但是你的隨行 你的力量有到達那邊 你隨緣盡分 你可以成就怎麼樣的利益眾生 攝修善法的地方你都去做 小的地方你都去做 你的隨行 這樣你就慢慢可以成就 我們的法報化三身 願行相扶 所以行事鈔跟羯磨疏 彼此交相輝映 前面先講說我先受聲聞戒 發出離心 這個不能做這個不能吃 這個不能看這個不能摸 不是我的東西 這個出離心 把我們的欲望慢慢減少 佛法出世間法 看起來先減少我們的欲望 減少欲望 你說那這樣好痛苦嗎 出離好痛苦嗎 你沒有想到說 減少的欲望放在哪裡 放在大菩提心 大的願望 減少欲望 增加願望 這就不一樣了 我們說我們的欲望不可能 去擋住它的 但是你把它變成願望 願一切眾生離苦安樂 願我的家人 願我的社會國家離苦得安樂 你那個欲望變成願望 這下子不得了了 其實是更大的欲望 更大的好的 所以我們說 欲希求為義 你希望求到什麼樣子的東西 但是這裡已經不是-自私的願望了 所以這裡你發出離心 減少欲望 其實你是為了要增加你的願望 增加我能夠 把我的身口意恢復清淨 增加我能夠攝修我很多善法 增加我增加我的力量 可以來盡一分多為我的家庭 社會國家民族乃至世界 多盡一分心力 你的欲望減少 我布施 我減少我的欲望 可是你增加了 對別人的一種願望 祝福別人 你這個出離心 你把它轉移到慢慢的願望 後來變成菩提心 願一切眾生都這樣 所以期心後受大乘 廣積集我們的資糧 懺罪集資 同理心 同大悲心 這樣乃至我們雖然只是 得到聲聞戒 但是可以如實隨行當中 密修前大願 我們把欲望變成願望 所以你雖然受的是 聲聞戒的五戒八戒而已 可是你透過 我們現在講的假名宗 不是只有身口 這個戒會通到心 假名宗說心發動你的身口 至少你要知道粗的心 細的心要到圓教宗講 所以這樣分通的義理 你才有辦法了解 既然有粗的心細的心 這樣你後面還有一個圓教宗 大乘菩薩戒的義理 所以才了解 道宣律祖創設圓教宗 是有深遠的道理 所以你不能只局限說 只有身口 應該還有心 既然還有心 還有心識的種子 再第三個問 若爾 既然這樣 假名宗既顯示分通大乘義理 何須又別立圓教宗 你剛才講 既然已經有分大乘了 這樣就好了 人家也就知道有心了 何必再講呢 在圓教宗菩薩戒的義理 回答 假名宗義雖通大 義理雖然通大乘 可是判教還是屬於小乘 終局小乘 不可濫通 不要混濫了 你五戒 我不會判你說你心對念一動 我就判你犯戒 不可能這樣 你要去動手去殺 動手去盜 才會判你犯戒 不可以 判教還是屬於小乘 但是分通的道理是說 你要注意 因為你心越來越擾動 你沒有在去攝修的時候 到最後你就會動你的身口 所以假名宗會跟你講說 你要注意了 不是說不注意了 實法宗雖然講到身口而已 動身口才判你犯罪 但是他也是讓你知道說 犯戒是很粗的惡業 你難道要去做嗎 假名宗說心是很粗的心 難道你不知道嗎 你不知道你那個心 已經很粗了嗎 還不好好反省嗎 所以雖然不會治你 很急的治你罪 只是一個遠方便的 責心懺的罪而已 但是是不是還有更細的圓教宗 要去立呢 讓你知道說一切都是心 你心已經犯罪了趕快要 一定要改過了 規定你要改過 所以這樣才有辦法 隨順佛陀制戒的本意 我們原來在起先的時候 就在講整個戒法的本來 佛陀制戒的本意在哪裡 我們講了很多了 所以這樣才有辦法-窮盡戒體的道理 才不致於混亂大小二乘的宗途 所以道宣律祖 在立這三宗的時候 請你看看 前面說明 實法宗沒有一個心字 實法宗只講身口 沒有講到心 沒有講到意 假名宗 他講身口意 可是那個意是一個粗的心 第六意識 它發動你的身口 可是他不講到第八-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那個微細的心 所以沒有一個種子 所以他次第很分明 不會混亂大小乘 所以始見南山聖師 就讚歎這些都是 靈芝律師 元照律師他自問自答 讚歎道宣律祖深深體會 權實二教的教理 立三宗來分別大小乘的義理 融通大小乘 自餘凡愚未足擬議也 其它的 智慧比較愚劣的 還要在那邊辯論 就不用跟他講了 再問第四問 說羯磨疏云 於此戒體一法 三宗分別不同 故知分別有三 但體實不二 羯磨疏講說 你現在講的戒體 你受戒以後有一個東西 有一個力量存在你的身體 三個派別講的解釋不一樣 其實解釋的都是一樣東西 既然是一樣東西 請問 問 若言體唯是一 分別有三者 東西是一樣的體性 可是三種派別在解釋 這樣 前二宗中 但有虛名 竟無實體耶 前面實法宗跟假名宗 所談的難道就是虛妄的 就是沒有東西嗎 沒有一個實體存在嗎 就只是你講的圓教宗 才是正確的嗎 他們講的都是假的 就是沒有一個東西存在了 回答 宗派雖然有各別名稱計度主張 但是在戒體豈會乖殊有異 這戒體只有一樣 就是那個 你受戒就是五戒的戒體 現在我就是在講你五戒戒體 有假名宗實法宗圓教宗 三個派別在解釋不一樣 講的都是一樣的戒體 怎麼會不一樣呢 但是由彼謂異 強構他名 但是彼此認為不同 所以立的名稱都不一樣 應知 應該知道 多宗計種為色 成宗計種為非色非心 但後圓教指出前二耳 多宗就是指實法宗 有宗 計度 計就是指他的主張 計度 他的主張 他主張 善種子是色法 他說無作戒體是色法 成宗 假名宗第二個 他認為這是非色非心 後來圓教宗才指出說 這是善種子 所以疏云 所以這個羯磨疏講說 愚人謂異就之起著等等 前面講的文 靈芝元照律師他再用比喻 來跟我們陳述說明 他說 如世美玉 或人無知 好像世間有一塊 很莊嚴美麗的玉石 可是人們不知道 怎麼石頭有這麼亮的 這麼漂亮的顏色 這麼光潤 潔淨 前宗兩體 即善種子 你受了戒以後 其實受到的就是這個 非常光明潔淨 這個玉石一樣 這個善種子即前二種 就是前面二種講的名字 是則約此圓談 任名無在 如果約圓教宗來看 你講什麼名字都是可以的 任名無在 因為其實指的就是那一塊玉 指的就是我們受的五戒的戒體 指的就是我們現在 在整個生死流轉當中 可以積功累德 斷惡修善 成就法報身 這個作用 這個體性就是指這個 有人看到了 故謂玉為石 有人看到了這塊玉 他說這塊玉 你看跟石頭一樣 你是不是摸到了 你是不是看到了 所以是色法 摸到了可以摸的到可以看的到 不就是色法 有物質形狀 這叫實法宗 假名宗 或名非石 未能顯體 假名宗說石頭哪裡會這樣 這石頭不會那麼亮 石頭也不會那麼光明潔淨 所以不是色法 也不是心法 因為摸不到邊際 看起來不像石頭 看起來不像色又不像心 五義各求不得 所以沒有辦法講那是什麼東西 假名宗說 就是非色非心 什麼東西啊 就不是心也不是色 那是什麼 就不是心就不是色 反正就不是石頭就是了 但是什麼東西 說不出來 後人得實 指破前二 後來圓教宗才跟他講說 這個叫做玉 玉也叫做石頭 石頭的一種 玉是不是石頭的一種 對啊 所以叫玉石 所以由圓教宗來看 前面兩宗 我們不能說全部不對 他可以包容圓融他們 是身口也有心也沒有錯 可是真實的是從第八阿賴耶識 變現出身口意出來的 微細的是這樣子 所以指破前二 這是他們著重點不一樣 但是講的最圓滿的是圓教宗 側重的攝修的地方 有些攝修在身口的色法 有些有著重到一點心法 可是最重要的道理 其實全部都是心識變現的 你要側重在這個地步 所以若無玉體何有不識 喻今三宗相似法也 如果沒有這個玉 那他們怎麼會講的都不一樣呢 他們怎麼會不認識呢 就是一定有一個玉 而且玉他們搞不清楚 所以才會講說是色 講說是非色非心 因為他們搞不清楚 講的不圓滿 一定有一個很深微細的-一個道理 一個作用力存在 結果它變現的地方 有些人看的粗 有些人看的細 有些人看的深 所以一定有一塊玉 有一個東西在 這個東西 隨我們生死流轉 你受戒以後它會 變現 受了戒有功德 生天 受了戒修禪定修福報修智慧 到最後成就聖道 下輩子富貴 或是下輩子再繼續修行 因為你有受戒 因為你有修善斷惡 你這個力量一直在 執持在你的身心上 它在變化 有一塊玉 在我們的生死流轉當中 起了一個很大的作用 所以作比喻 你要圓滿解釋它 就比喻我們現在這個三個派別 三個宗派 相似法也 三個宗派講的道理 講的各有他的道理 但是最圓滿的是指圓教宗 指出來它整個方向 再問第五 此與菩薩戒體如何分異 你講這樣 受五戒八關齋戒跟受菩薩戒 不就一樣了嗎 都要發斷惡修善-度一切眾生的心 你又要講到說攝修要到心 這樣不是一樣了嗎 回答 必有同異 有相同有不同 你應好好自己去尋找 當自尋之 你會再問說 既發此體 後用受菩薩戒否 那我現在如果也這樣 發出善良的心 我也發菩提心了 你受五戒就叫我發菩提心 我也發菩提心了 我還要受菩薩戒嗎 我受一條就好了啊 我就發菩提心了啊 菩薩戒不是也有十重戒嗎 那我就受一重就好了 不殺生戒 這樣我就一條菩薩了 我叫一分菩薩戒 這樣我不去受了 我受五戒就等於菩薩戒了 如果是這樣 應約大判持犯耶 如果不須要受 你是不是應該要約菩薩戒-來判五戒 如果說 若云須受 如果說要再受菩薩戒 你這個無作戒體 是不是就重發了 你一定會再這樣問 然後你會再問說 性無作假色與種子如何 剛才天台宗講的 這個跟南山道宣律祖講的-善種子有什麼不同 並須細求不可相濫 這個要好好去研究 不要互相混濫 答案在哪裡呢 答案在後面 等一下看後面的表解 你要不要再受菩薩戒呢 要 你的判罪是用菩薩戒來判嗎 不是 但是你的發心當然你要 發菩提心 再問 第六 經論所說的菩薩戒 心性為體 此則善種 何言體同 這兩個 我們說梵網經也佛性 心性為我們本體 我們現在講 南山道宣律祖所說這個是 第八阿賴耶識的善種子 這樣怎麼會有相同呢 回答 這邊回答就把經律論所談的-戒體作一個區分 所以靈芝元照律師他就回答 他說經論分二種體 第一個當體的體 當體的體就是你受的戒體 你受的戒體在經論上講的 其實你受了菩薩戒的戒體 從我們這邊解釋 也就跟現在講的八識田中-的善種子是一樣的 與今善種不殊 沒有兩樣 完全相同 你受了菩薩戒其實也是 在你八識田當中 種下一個善種子 希望它盡未來際 斷惡修善度一切眾生 是不是這樣 所以跟我們現在受的五戒 也是八識田當中的善種子 盡形壽斷惡修善是一樣的 第二個所依體 我們所依的體是心性 這個心性但是戒體所依 實非戒體 故今不立也 經論上所講的心性 那個心性是我們戒體善種子 依存在那個地方 依存在那個地方 你要從心性 今天發心要來受菩薩戒 你如果今天沒有發心 來受菩薩戒 你這個心性還是一樣對不對 還是一樣的心性對不對 但是你如果發動了 要去受菩薩戒的時候 就有一個菩薩的盡未來際光明 的方向 種在你的腦海當中 希望你的心性越往光明的方向 去走 如果你沒有 你那個心性 當中 沒有受戒的戒體 你這一世沒有受戒的戒體 你那個心性 一樣渾渾噩噩的心性 沒有往光明的方向-的一個心性 所以這兩個不一樣 如果心性你有受戒沒有受戒 你那個心性都是常存不失的 但是不一定光明 你現在受戒 你會種一個往光明面的心性 所以你會種下一個善種子 在你的心性當中 所以心性不等於種子 但是那個種子會存在心性當中 所以這兩個不一樣 這所依體跟當體體 是不一樣的 好我們看表解 看四十九頁 你等一下看表會更容易了解 第一個始終戒要表 所以我們看眾生的識體 本自清淨本來自在 本來平等 本自清淨我們現在 結果 應該要離諸塵染 不要有這些六塵染污 藏污納垢 這樣它就恢復清淨了 可是我們一分別 虛妄分別 顛倒妄想 就變成煩惱 就不清淨了 就成惑 惑就是迷惑 你就迷了 就煩惱了 本來自在 我們本來自在 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 神通變化 智慧善巧方便 通通具足 但是一妄想顛倒的時候 就執著了 一執著我是人 我是人我就不能夠穿牆 鑽地了 我就受果報身束縛了 就結業了 就執著了 就執著這個業 我們前面講天人看到水是琉璃 人看到水是水 餓鬼看到水是膿血 你就執著了 你就沒有具足所有的神通力量 六根不能互用 眼睛要看到才叫做眼睛 但是事實上六根可以互用 但是我們已經失去了 所以不能夠自在 第三本來平等 無有彼此愛憎差別 結果我們不平等了 合我意則貪 不合我意則瞋 這樣就有妄想造成不平等 就有男女世間 十法界無量眾生的整個-貪瞋癡就對立 然後去造作惡業 然後生出生死的苦惱 所以惑業苦輪轉六道生生不息 我們現在知道這個道理以後 我們了解我們來學佛 了解這個道理 今欲反本故立三誓 我們立這三種誓願 我剛才講 你要把你的願望 你要把你的欲望變成願望 第一個發斷惡的誓願 第二修善誓願 第三度生的誓願 所以我來受攝儀戒 受攝善法戒 受攝眾生戒 能夠受這個戒 這樣修離染行 可以趣向無作解脫門 復本清淨 證法身佛 名為斷德 我們受善法戒 可以修方便行 趣空解脫門 復本自在 證報身佛 名為智德 我們受攝眾生戒 修慈悲行 可以趣無相解脫門 復本平等 證應身佛 名為恩德 所以我們返流歸元 返流歸元 從這邊可以讓我們了解 整個經律論三藏 如來要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有幾個道理 第一個要顯出如來-他自證三身妙果 令一切眾生信解行證之故 你要相信你要了解 其實你信解很重要 你信解是很重要的 你要常常能夠了解這個道理 你才有辦法去修行 積聚我們的資糧 第二個令眾生識知 我們心本有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 了因佛性 緣因佛性 而且我們要發三種心 這在經論上有講 要發直心深心大悲心 能夠證到三身的幾果 你發這個心 才有辦法證到法報應三身 你要種下這個因 才有辦法成就斷惡修善 度生三種妙行 所以這個也讓我們知道 我們眾生真如理體 這個體相用有殊勝的功德 必須要回到原來的本位 而且讓一切眾生成就三種迴向 迴向實際 迴向菩提 迴向眾生 迴向眾生 這樣才有辦法斷一切界內 三界之內三界之外的惑業苦 三種障礙 惑業苦三種障礙 才有辦法感到法身-般若解脫 得證斷德智德恩德 所以這是一個整個經律論 尤其是從戒法因為 下手處一定是在這裡的 你下手處知道你的-究竟歸宿點 你這一生就知道我沒有白費了 好再看第五十頁 業體比較圖 我們把實法宗跟-假名宗圓教宗畫個圖 你更可以了解了 實法宗認為作戒體是色法 它就是身口 它心 他也知道是心 可是他的心他認為這個能造的 你要以看到的為準 是受戒為準 所以你受戒得到了戒體 那個業體那個色法 因為天眼可以看到 你受了戒之後 你這個人往生了之後 因為有持戒的功德 所以會生到天上 你受了戒以後 你如果不持戒 你這個人往生的時候 會墮入惡道 天眼可以看到 可以看到就是色法 所以無作戒體無表色也是色法 你有持就有肥大 就長高了 你有犯就減少了 有損 就是色法 色法就是會有變化 所以產生善惡的果報 所以他成就這個果相 他認為因為他們的論典 講的道理每一部論 它主張不一樣 他認為除了無為法以外 色心心所不相應行法等等 都可以感召未來異熟因異熟果 他認為是這樣 但是這樣就是有個缺陷 假名宗會破斥它說 照你這樣說都是色法 受戒以後如果生到無色界天 他修禪定生到無色界天 這個人有受戒是色法 生到無色界就沒有色了 請問那個色跑到哪邊去了 原來有戒體就變成沒有戒體了 你怎麼解釋 所以實法宗 當然這一點他就不圓滿了 再看假名宗 假名宗他就把心包進來了 第六意識是心 他能夠推動身口 身口只是一個工具 所以作戒體是色心二法 能造的來去受戒 你口請師身禮拜所以來受戒 所以受了戒以後產生無作戒體 你受戒的業體在你的身上 可是非色非心 為什麼非色非心 因為五義求不得 沒有色法的五義 也沒有心法的五義 所以他沒有辦法解釋它 因為他只有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要解釋 這個很微細的心解釋不了 你已經昏迷了 為什麼你身體還在呢 為什麼你戒體還在呢 這個很難解釋 因為你的第六意識已經停止了 所以這裡不是心也不是色 所以他持戒的角度有能有用 持戒隨行防過緣非 可是他已經講的比較細了 重緣思覺 第二個念頭 你不可以再去造惡 不然重緣思覺 你還熏本心 這時候要判你犯戒 因為他有心了 所以第二個念頭不可以再犯了 要攝修對治你的惡念 他的理論主張認為 只有心心所有異熟的因 異熟的果 未來才可以感召果報 如果不是心 不是心所 你的色法不可能感召-未來的果報 你的色法你的身體已經滅掉了 怎麼會有未來的果報呢 沒有 一定是心 心才會結成一個作用 未來才會有感召善惡的果報 所以他的願有始終盡形壽 盡形捨戒 但是你講到這個心 是在這個第六意識而已 請問如果第六意識把它停止了 無心定 到無想天的時候 第六意識把它停止了 這樣是不是都沒有果報了 因為你認為心才會有果報 現在我把第六意識停止了 這個人是不是沒有果報了 他以前作好事受戒 請問他果報跑到哪裡去了 這個會有難以解釋的地方 所以要怎麼辦呢 再看圓教宗 五十一頁 說圓教宗這個心是很微細的 他確實是沒有辦法解釋 要用第八阿賴耶識-才有辦法解釋 所以第八阿賴耶識又包含-第六意識 它有心意識第八第七 還有前六識 所以作戒體是六識 因為你用第六意識 身業思語業思口業思 推動我們的身口去受戒 來受五戒來受八戒 受了戒以後 你得到了無作戒體 又是本藏識當中的善種子 你受了戒的戒體的業體 又存在你的第八阿賴耶識 你能夠回憶起來持戒防止犯戒 還熏你本藏識 所以本種熏新 你本藏識又再熏 再起現行 種子又起現行 現行又熏種子 這樣你的思心是無限 第八阿賴耶識它是無限的 所以我們所造的惡 我們說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善惡的因果報應 是這樣子的 絲毫不爽 因為它不會滅掉 它一定要起現行 所以思心無限 種子不亡 如果從第八阿賴耶識來看 種子不會失掉 但是它那個作用力你現在講說 盡形壽有這個功能 我捨戒可以 因為你捨那個功用 但是你沒有捨掉識的體性 你說我受五戒 我捨戒 你把這個功能停止了 暫時停止 但是你受戒的業性 還存在你的八識田當中 你以後還是會有 熏習的想要去接近-他整個作用 所以這個是種子不亡 所以是圓教宗 再看五十二頁圓教宗 要多了解一下 並且要把前面的解釋清楚 所受的體相圓教宗 南山律講 欲了妄情 須知妄業 故作法受 還熏妄心 這個是指說明作戒體 作戒體是心造 第六意識所造 第六意識去造了 所以上半部你看第六意識 我們畫的圖 你過去世的業到變成現在世 我們又變成眾生的一個報體 補特伽羅 我們有第八識 末那識 第六識身口 我們這一生當中 都在造善惡 無記三種業 所以作法受我現在在造的時候 我要造善的 我所有的善惡無記到最後 其實都會變成一個業的種子 不管你造善造惡 都會變成一個業的種子 所以 南山就講 能依的種子是善種子 於本藏識 成善種子 此戒體也 我們的異熟習氣 有等流習氣 你到最後善惡無記-會結成異熟的果報 有因緣增上緣-所緣緣等無間緣等等 到最後未來世感召又一個-阿賴耶識出現了 如果我們沒有成就聖位的話 所以這就是一個整個 你要一直往心中的-光明面一直去造作 種下善種子的光明種子 所以能依的體是善種子 天台認為所發的體-是無作假色 其實講的是一樣的 所發的體跟能依的體 無作假色跟善種子是一樣的 可是所依的觸是 南山講的是指藏識 可是天台講的是不一樣 看五十三頁 看天台講的 天台講說 不起而已 起則性無作假色 所以能起的因是心性 心性發起 所以全性而起是心性所發起的 所以經論講的當體的體 他的善種子是指所發的體 就是無作假色 戒體是指光明的業性 光明的業性在哪裡 藏在你的心性 藏在你所依的體那邊 所以還依性住 這兩個是有差別的 所以當體的體就是善種子 經論所講的就是一樣的 可是不等於你的心性 不等於你的心性 不等於你的心性 所以這兩個天台所講的 有點差別 所以濟緣記就解釋 這就好像燒香我們熏諸穢氣 猶如香盡 餘氣常存 你燒香就好像你去受戒 受完戒以後你這個香氣 常存在我們的身心上 你有這個力量不假施造 任運能夠恆熏 能夠改過遷善 能夠利益眾生 這是五十三 再看五十四 再看第三個表補充 所以我們的根身器界 有情的肉體跟自然界 你看阿賴耶識的種子 眼耳鼻舌身意識 還有末那識跟內識 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他互相種子現行 互相傳輸 他根身執我 執持這個就是我 所以末那識認為阿賴耶識 執相分認為它是我 所以他對外境來看 對外境它接觸色聲香味觸-的時候就有反應了 反應到這個種子 它又認為這是我 其實這是誤會了 這些都是我們內識-第八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 可是我們反應的時候 我們會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認為這是我 我的眼睛 我的耳朵 我的身體 我接觸到了顏色 我接觸到了香味 聲音 這是我 我看到了 其實這些都是隨緣變現的 再看第四 芝苑遺編當中 天台的心性是指能起之因 本有之性 就跟南山的藏識所依之處-是一樣的 你看連的線 天台的無作戒體所發的戒體-的無作假色 就是等於南山的阿賴耶識 善種子是能依的體 受戒的本體這兩個是一樣的 再看第五十五頁 所以最後我們看 菩薩戒的戒體 當體是無作戒體 就是跟現在所受得善種子-是一樣的 但是你還是要再去受菩薩戒 但是你所依的是在你的心性 心性 經論講的心性 以我們的佛心性為體 實在不是戒體 因為你沒有去受戒 你的心性還是一樣 但是你有受戒 那個心性就有光面 所以是不同的 好我們今天就上到這邊 下面結示所歸 下一堂課再說明 向下文長迴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