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8 主講:本因法師 我們看十八頁 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這個戒法 軌凡從聖 戒是聖法 使我們凡夫 成就到聖人的方法 叫做戒法 所以但述功能 就是它有這種功能 你受戒要幹什麼 要成就聖道 你得到的是戒體 戒體就是一種業性 你得到一個成就聖道 我們說 你得到一個作業的一個系統 我們現在有這種名詞 你有一個運作一個中心 什麼中心 你要止惡修善 那一個中心 你有一個機制 這個機制 所謂業 業就是一種造作 你有一個機制在造作說 我要分別善惡 去惡從善 你有一個機制了 叫做戒體 這後面會再詳細講 你先簡單了解說 為什麼要這樣子講 因為這樣子講-你會很容易瞭解說 你現在在說什麼 你現在在幹什麼 第三種叫做戒行 戒行就是略示攝修 就是你要修正自己 你的身口意 所以 按照這個戒相 你要好好的在你的身口意 在戒相當中的軌道上實行 所以他講 若非辨相則一無所想 因為法體行 沒有別的法體行 你要辨別這個戒相 你才知道 你是不是有在守戒 有沒有在持戒 你不是不偷盜不殺生嗎 你不飲酒不歌舞倡伎嗎 你今天怎麼酒味那麼多 今天怎麼還上卡拉OK 他看到你的相狀就知道 你有沒有法體行了 看到你的相狀 你就沒有法體行 所以辨相方曉 教詮篇聚 就是在教法上 會解釋出你的 一類一類一篇一篇 哪一條戒的重輕的相狀 所以戒法即相 即相是法 相狀 戒相 其實戒相也是戒法 戒法就是我們的目的 目的地在哪裡 總相就是體 戒相的整個 我剛才講 你的機制的運作 你那個 就是你的願力都是在止惡行善 你的機制 就是你的體 你這個體性 你受戒了 你要當菩薩啊 你要當比丘啊 你要當在家五戒弟子 你的體性就要開始運作了 這是你的願望 你發了誓願 履相是行 你要履行你的戒相 你的行為要在戒相軌道上中轉 所以戒體跟戒行 好像呢車的兩輪 鳥的兩個翅膀一樣 意思是說 你有受戒你要持戒 受戒 譬如說你受酒戒 你怎麼還喝酒 那就等於沒有受一樣 你車子 掉了一個輪子怎麼走啊 所以體跟行 它互相要配合起來的 相呢 就可以看出來了 你這個人正在持戒 你有修道人的風格 你有那種氣度內涵 你講話 有慈悲 有在口業上攝修 這個就是 我們會了解到 這個人 他在修正他自己了 所以這是 一個整個法體行相 道宣律祖詳細解說的 所以看 再看第十九頁 所以總的來講 若昧餘三 直爾釋相 既無由序 不知所來 徒自尋條 終難究本 你如果不了解 這整個四種的梗概 你直接只是說 戒律就是 不殺生 怎麼樣叫不殺生啊 一條一條這樣子講而已 你那個次序 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子講 為什麼要不殺生 要到 到達什麼樣的目的地 不知道 徒自尋條 就只是一條一條解釋而已 終難究本 你這個 戒律的一個本懷 我們為什麼要講這麼多 就是 你這個總綱 你這個本懷 抓住到的時候 不用人家要求我們 我們自動 往這個正路去實行 所以四科總別 你看到一個行為 隨成一行 四義整足 看到一個行為 其實就具備法體行相 但是我們要分析它 所以 言有次第 行不前後 我們要分析它 所以我們會 次第的這樣來 用這些名句 來解釋它 行不前後 可是他的行為 其實沒有分開說 啊你看到這裡叫做戒法 啊你看那裡叫做戒體 沒有 他的行為動作 整個是具足法體行相 只是我們要分析它 我們可以這樣子來解釋 資持記就講 欲達四科 先須略示 聖人制教名法 納法成業名體 依體起護名行 為行有儀名相 這是宋朝靈芝律師 他解釋了 聖人所制的教 就叫戒法 聖人教導我們你要怎樣做 你的人生觀是什麼 人生的目的 到最後到達什麼地方 要怎樣去做 聖人教導我們的人生觀 你的生涯規劃在哪裡 其實就是聖教 先講戒律 所以 先講你的生活舉止 當然他會講經論 世尊教導我們說 他當然會講 講緣起性空 講苦空無常無我 講四諦十二因緣 就是 在破我們的整個執著 所以 納法成業名體 你知道要領納聖法 在你的心中 要在心中轉法輪 所以這個就叫戒體 依體起護 要防護你的行為 你的行為就有威儀了 有這個相狀 可以看出來是在修正 是在修行的人 有的人講說 你沒有受戒的時候 叫做法 受了以後 叫做體 宋朝靈芝律師講 今謂不然 因為戒法的意義 是貫徹始終的 沒有說你受了戒以後 就不可以叫戒法 安有受已不得名法 你有受戒 你受了五戒嗎 受五戒你就要有五戒 你得到五戒的戒法 你說那只能叫戒體 不可以叫戒法 他說不是這樣子講的 每一個法體行相 每一個 戒法是一個總目的 下面 都是從第一個戒法-才得到這個名稱的 所以每一個都可以叫做戒 而且每一個都可以叫做法 都可以用法來貫徹它 它是一個法 是一個聖人的法 所以才能夠顯出我們說 戒體戒行戒相 它非餘泛善 它不是其他的泛善 泛善就是 其他的只是一個做善事 慈善事業而已 它是一個聖人的法 跟一般的慈善不一樣 所以他就是提出一個問題說 為什麼你只有四種 不要多一種 也不要少一種 回答說 攝修始終無缺剩故 隨成一行 四義整足 言有次第 行不前後 我們的攝修從頭到尾 也沒有少一個地方沒有講到 也沒有多一個地方-說你講太多了 因為你從戒法-一個整個目的地 然後講戒體戒行戒相 你恰好把他的整個行為 意義 全部把他說明圓滿 所以 你不可以再說 你怎麼不多講一個 也不少講一個 所以 這是 把這個法體行相 為什麼要講解這個 先說明 好我們看第一個 丙一戒法 什麼叫戒法呢 就是指如來所制一切 五戒八戒十戒 沙彌十戒 具足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 就叫具足戒 還有菩薩戒等等諸律儀啊 這些是如來所制定的聖法 我們受了五戒 就就是得到五戒的戒法 受了八戒十戒也是這樣 所以行事鈔中就講 說戒法者 語法而談 不局凡聖 直明此法必能軌成出離之道 要令受者信知有此 所以我們講戒法 它沒有侷限在凡夫或是聖人 凡夫聖人都一定有受戒 聖人也有受戒 他受了五戒受了菩薩戒 或是受了比丘戒比丘尼戒 他成就聖道了 凡夫也有戒啊 聖人的戒跟凡夫的戒 通通是一樣的 沒有兩樣 是一個證到無漏的果位 一個還沒有而已 這些聖法都是要 教導我們要出離 出離什麼 出離之道 出離什麼 出離我們的貪瞋痴煩惱 出離我們這些整個 生死的攀緣執著 所以我們要 讓 接受戒法的人 接受佛法的人 相信知道有這一條路 應該要去走 你不要殺生 你不要偷盜 你不要邪婬 你要走這條路 這條路才是正確的 你不要說 我是修道人 我是要學習什麼樣的宗教 或是 你自己 還在殺生還在偷盜 還在講謊話 這是不對的 所以你要出離 你要學習聖人的方法 所以 我們現在講說 凡聖通有此法 雖然凡夫也有五戒 聖人也有五戒 你看有些在家居士 他受五戒受八關齋戒 他證到初果阿羅漢 他只是受五戒啊 也有 他是變成聖人了 我們現在還沒有變成聖人 你為什麼叫做聖法啊 因為 今所受者 就已成而言 就未來會成就的結果而言 所以叫做聖法 你按照這個方法 未來會成就你的聖道 所以叫做聖法 我們看今天發的講義 在戒法裡面我們補充一下 應該是丁一 因為在戒法裡面講的 後來我看 我們還可以再講一下 應該是丁一化制二教 丁二戒善二別 在弘一大師 他就把它放在戒法裡面談 本來我要放在後面再談的 不過看時間還夠 把它講一講 所以戒法就會談到 化教的法跟制教的法 前面我們有講過了 這稍微說明一下 化教跟制教 因為我們的法 你的方法 其實有很多方法 佛講的方法 道宣律祖把它分成兩種 你要成就聖道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一般的方法 一種是 可以講是 強制的方法 強制的方法 所以其實我們-若約強制的方法來看 你一定要經過強制的方法 我們強制的方法把它廣泛來講 包括所有的戒律 當然後面弘一大師會比對說 五戒八戒其實是一般的方法 它只是 你接受一般的方法 裡面也有強制的作用 強制你要學習 你強制要學習的時候 你進步比較快 我們說 你是特種部隊 你是那個精進班 你 我們現在有魔鬼訓練班 你加強訓練 成就比較快 加強訓練 要求你比較高 你進步比較快 要求你要學戒 要求你的身口 再要求你意業 你的意業不行 不行要修禪定 這個逼得很嚴 進步得很快 你如果渙渙散散的 進步比較慢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 當然這裡有專有的名詞 我們現在看一下 所以 化教 化教它是 業疏 羯磨疏就講 業疏說 化教是通被道俗 專開信解之門 它是加被 出家眾或是在家眾 要讓他們相信佛法 了解佛法 所以一般是指經論 經論 制教就是指行教 它是專局限在出家眾 所以它的定義 道宣律祖的定義是 是這樣定義 它是專限出家眾所受的戒法 唯明修奉之務 它只是說明 你就照著這樣子做就對了 你要這樣修行 要這樣依教奉行 這是你的任務 你有這個義務 要受戒 所以出家眾的戒律叫做具足戒 具足戒就是少一條都不行 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師父可不可以少一條 兩百五十條 三百四十八條 太多了 少一條可不可以 不可以 在家眾 可以 你要少兩條 少五條 都可以 所以只有奉行你的義務 你就是要受戒 那你要不要學戒呢 不學戒再加一條罪 出家眾不學戒 再加一條罪 那我不知道戒律 不知道戒律再加一條罪 出家眾是這樣子 所以這裡 我們看濟緣記解釋 說十善五停四弘六度一切觀行 並化教業 所以講經論 這些 講到這些 你要修十善 你要修五停心觀 我們前面講 多貪眾生不淨觀 多瞋眾生慈悲觀 愚癡眾生因緣觀等等 你要修觀 這些 經論會講這些義理 或是你要發四弘誓願 你要六度萬行 這些 一切的觀行 都是屬於化教 所有的善法 你要這些 你要經論的義理比對 也都是化教 毘尼所詮的開遮持犯 戒律所講的開遮持犯輕重 一切律藏 都是歸於制教 都歸於制教 所以講得比較廣泛 我們剛才講 你看前面它比較狹隘的是 只是說出家眾 那你如果講 所有的戒律 也包括在家眾 但是後面會再簡別 所以 化據理性 理有順違 制就教法 教有持犯 化教 依據 要培養你 光明的本性 你要知道它的分門別類 你的整個人生 是什麼樣的狀況 六道輪迴 業道怎麼樣去輪轉 他講這個道理 還有講它的性質是什麼 你要不要順從 或者你要違背它 那是看你 你聽得進去 你就按照經論來修學 有些人聽到佛教 他聽了聽了他也懷疑 他也違背它 他也不管它 所以你要不要照著經論去走 隨人採取 可是制教 就教法而言 你就必須要受持 你有戒律 你一定要受持 你不受持就犯 犯就有過失 除非你捨戒 所以資持記就解釋 一代時教總歸化行 開其信解 用捨任緣 故名化教 因為化教只是 要開導他 讓他相信讓他了解 要不要用 就隨他的因緣了 你要不要聽 就隨你的因緣 師父也沒有強迫你一定要聽 要不要這樣子來念佛 來打坐 來拜佛 也不能強迫 你要來才來 你要不要來聽講 也沒關係 沒有人聽 我就對著鏡頭看 說給我自己聽 只能這麼樣 這叫化教 制教呢 就是你一定要修行 要遵奉 你違反了就有過失 所以也叫行教 制教也叫行教 你必須要這樣子去實行 我剛才講 這是強制學習的 這是 這是精進班的 所以弘一大師他有列一個表 到時候我們會稍微解釋 化教制教它的義理 在這邊有一個問題說 請問五戒八戒這兩條戒 也是戒律 既是戒制 應該就屬於制教了嗎 行教所收攝 宋朝靈芝律師回答說 是屬於化教 所以在家戒 是屬於化教 比丘沙彌戒比丘尼戒 這是屬於制教 五戒八戒是屬於化教 為什麼呢 所以我們來看 因為它也是戒律也是制定你要修學的 所以其實 所以在這個 弘一大師就講 說 五戒八戒是屬於化教 南山律當中 它為什麼這樣分判呢 今案 五戒跟八戒跟常途的化教 當然也是有差別 有異 它屬於化教 這句話 我們可以講說 它義理 正當也是制教 異當制教 可是義理雖通制教 它的教法終於局限在化教 所以講它是化教 就是 它一般還是化導俗人的 為什麼化導俗人的 這樣子的方法 俗人 你五戒八戒化導 你聽了也可以接受 也可以你不相信 你今天受了戒以後 回去你就捨戒了 也沒關係 你今天八關齋戒不能夠持 捨戒了也沒關係 反正 違順任緣 任你的因緣 所以他就解釋說 好像四分律 它正屬於小乘 可是它分通大乘的意思 可是你講它的教 它是屬於小乘教 所以我們講五戒八戒 五戒它是加被俗人的法 是一個通規的方法 通規的方法 所以 就是把它化導 一般人的方法 所以還是把它化導-在這個化教裡面 好這是比較特殊的 其次我們再看 我們現在講到戒法 剛才也有講到 所以順便來談 戒善二別 看丁二戒善二別 我們剛才講持善或是泛善 跟我們現在戒律的善 一不一樣呢 戒律也是善 這兩種善有沒有一樣 為什麼一定要受戒啊 這個一定要清楚 受戒有什麼好處 或是 我就是做好人 說好話 做好事 就好啦 何必要受戒啊 那就 業疏就問說 一切善作通通是戒嗎 回答 律儀所收攝的善 才叫做戒 其他的十善業 單稱為善 不名為戒 你做好事 或是你說好話 做慈善事業 你是行十善道 你是行善業 可是不叫做戒善 不名為戒 不叫戒善 你如果是受戒以後 你去做好事說好話 你成就的功德是一種 有戒又有十善的功德 是不一樣的 是更高的 為什麼呢 濟緣記解釋 濟緣記是宋朝靈芝律師寫的 他解釋說 戒有兩種意義 他這個勝過 一般的善法 第一個有本期誓 第二遍該生境 餘善反之所以不叫戒 戒有兩種意思 你會本期誓 你會發一個誓願 我盡形壽歸依佛 盡形壽歸依法 盡形壽歸依僧 盡形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 盡形壽 我發願 乃至我發願發菩提心 度一切眾生 斷惡修善 度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你有一個誓願在 一般的做好事 比較泛善的 通常是沒有 我就是隨喜功德 或是壞人 或是好人 或是不管什麼人 他就隨喜做好事 他沒有一個誓願力 我們這個有誓願力 是你不做不行的 而且 所以那個力量 就不一樣了 那個力量 因為我是發誓願 所以我一定要做 我一定不可以殺生 有些人 那沒關係吧 他沒有受戒 他就 譬如說你吃素 他也吃肉 我做好事就好了 何必要吃素 對不對 他沒有一個誓願力 你有誓願力的 不行不行我不可以吃肉 不行不行我要怎樣子做 他有一個誓願力 所以那個力量 就勝過於一般的 泛善而已 不殺生 美國人或是外國人 我是不殺鯨魚 不殺這些貂皮 不要買貂皮大衣 不要殺貂 不要殺什麼樣的 珍貴的動物 他只是珍貴的動物 保護而已 他可能也是 有時間才去做這個善事 而且 他的範圍 沒有遍該生境 我們受戒是 普遍緣念 遍該就是遍滿生境 遍滿十法界的一切眾生的境界 你不殺生 你是緣念-所有的有情無情十法界 從十法戒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 我都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 你有看到了 你的地水火風空識 人家的土地 你也不可以偷盜 你不可以破壞 你知道的不知道的 通通不可以 什麼樣的動物 認識的不認識的 珍貴的不珍貴的 通通一樣 一律平等 都不可以殺 是這樣子的 你那個緣念的境界是這麼廣泛 一般的慈善 有嗎 沒有 所以它比較弱 好我們再看 另外一個表 我列一個表 另外一張 所以看 善業跟戒善 其實這一些都是善業 戒善也是善業 所以 濟緣記 行事鈔 它就有做四句 做四句 是善非善 非善是戒 是善非戒 第一句 是善但是不是戒 譬如說 它是善法 譬如說有些人他 做好事說好話 他不貪不瞋不癡 不邪見 他行十善戒 他是化教所禁止故 所以是善 他是 他是一個好人 可是他沒有受戒 所以他不是戒善 他沒有戒 所以也不是身口七支的戒 所以這裡講 就比較深一點 我們戒律裡面 它不制單心犯戒 在十誦律摩得勒伽論講 你起心動念貪瞋癡 還不是正犯 所以我們心中 乃至我們心中這些 我們也是做好事 我們心中有些念頭 雖然有些是不好的念頭 可是不是犯戒 但是你要去對治它 所以在四分律裡面有講到 重緣思覺 即入犯科 你不要 知道了以後還故意去 去想 故意去 想要造作 故意要 去攀緣 這樣你就會有一個即入犯科 你沒有對治的念頭 就犯遠方便的罪 你要在佛前要懺悔 所以這樣也可以同入戒收 所以為什麼說 四分律會分通大乘 義理也就在這裡 本來小乘是制身口 這個心念不治罪的 但是四分律講 你還是 要約束一下你的心念 你這樣才會有 更圓滿的 更精進的 一個地步啊 如果講菩薩戒 如果比較嚴格來看 你起心動念 你就會犯戒了 你就要懺悔了 所以十善通通是戒 第一句是善非戒 第二句非善是戒 不是善 譬如說屠夫 宰殺動物 劊子手 獵人 這些是 他造這些惡業 那是戒 是戒 為什麼是戒呢 譬如說 他持牛戒狗戒 惡律儀 它是戒 他看到牛狗升天 他就學習牛 學習狗 它是戒 可是不是善 學習好 當狗當牛 學習不好 就下地獄了 再第三句 是善是戒 我們說十善業的前七支 身三口四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 這些 這個是 都是善 可是它沒有期誓 沒有加這個誓願力 只是這樣修行而已 做好事說好話 這樣是善 是善 不是戒 那我們呢 又是戒的話 就是我們 受了戒以後 我們策勵自己去受戒制約 不犯殺盜婬妄 而且你又去做好事 做布施 行這些種種的善法 隨分來修行 要期普周 那就叫戒 所以這個功德果報 我們前面不是比對過了 這功德果報 你受戒了 你勝過他 你一樣受戒 你布施一百塊 他布施一萬塊 功德 你有受戒的人 你緣念的 那功德力更高 再來第四個 非善非戒 譬如說自己身口無記 睡覺說夢話 那不是善業 這是無記 不是善也不是惡 也不是戒 打瞌睡 或是 生重病 頭腦昏昏的 亂語 或是發呆 妄念 這個也不是犯戒 只是妄失 好 所以戒法 這邊我們再詳細的講 好再看 戒體 丙二戒體 看二十頁 什麼叫戒體 戒體就是 經由 師資授受的儀式 把清淨的戒法 領納在我們的心中 具有任運生起防非止惡 出生眾善的功能 這種業性叫做戒體 我們來寺廟受戒 或是在哪邊受戒 師父傳授你戒法 五戒八戒 或是菩薩戒 你也願意領受 願意領受以後 你的心中常常知道 我要防非止惡 你有這個業性 這業性任運 為什麼叫任運 你以後不用再人家提醒你了 你以後不用再人家提醒 你自己應該會知道 這個業性 這個 這個機制 你知道你要防非止惡 所以行事鈔 就解釋 他說 戒體者 若以通論 明其所發之業體 一般講戒體說 一般經論上 成實論 俱舍論 雜心論講的是 它的業體是什麼 後面我們有時間 我們會再補充 是說明它所發的業體是什麼 現在 我們是 正式顯出 直接說 由我們受戒的人 你能夠來受戒 請問你的心是什麼 所以我們 正式用能領的心相 來說明你的戒體 你這樣會比較了解 不然它很無形無相 你怎麼知道 所以你的心 這時候來受戒的時候 是什麼 謂法界塵沙 二諦等法 以己要期 施造方便 你對於十法界 依正二報 我們剛才講 你對於不管餓鬼畜生 地獄餓鬼畜牲 人 非人 天 佛菩薩 你對這十法界 塵沙二諦等法 所有的整個依報正報 無量的 所有的境界 二諦就是指 空有二諦 空有二諦真理 是實相的空理 俗諦 真諦俗諦 是一般的道理 你對於有真理這件事情 你不要毀謗 你不懂 你也不要毀謗 你口業 也不要毀謗 你對俗諦也是一樣 所以你對塵沙二諦這些法 我現在用自己的誓約 我發願 盡形壽不殺生不毀謗不偷盜 不去侵損他們 所以以己要期 我自己發這個誓願期誓力 施造方便 我用我的身業 或用我的口業 這叫方便 我現在 造就我的口業跟身業 來善淨心器 來把自己的身心 我現在了解了 我要來受戒 我現在把我的心 安住在清淨光明的地方 必不為惡 我以後對十法界的-種種的境界 我都不再造惡業了 你今天來受戒 就是用這種心情 這樣測思明慧 你發 而且你發出這個上品的心 我們說上品的心 斷惡修善 度一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你測思明慧 就是用你的思 就是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 你 你的意業 如理如法的 明白這個道理 你有智慧說 啊我應該往究竟的 這個戒法 往究竟的義理 你有智慧 往究竟的目的地 要斷惡修善度眾生 這個方向去走 我現在要受戒 是這樣的動機 所以 也就是說 冥會前法 你能夠冥合會通 法界塵沙二諦的法 你就跟 十法界的善法 就相應了 就跟它和合了 你跟佛法 跟整個最究竟的道理 都和合了 這樣以此 要期之心 與彼妙法相應 我們現在能緣的這個心 發這個誓願力 我要不殺生不偷盜 我要出家等等 你遍遠塵沙的法界 這個境界 你這個心 跟這個殊勝的妙法 每一個境界 殊勝的妙法 佛的境界 有祂的殊勝的妙法 你要圓覺菩薩 祂也有殊勝的妙法 祂有一個方法 能夠進入那個境界 結果你現在發願 我也要進入那個境界 就跟那個-境界的妙法相應了 相應了 於彼法上有緣起之義 就是反過來說 你對那些殊勝的妙法上 你隨你心想 你心裡想 所以生出這個緣起了 你心裡想我要成就佛道 你心裡想我要成就聖人 你心裡想我不要殺生 我要下一輩子比較好 你心裡想 那個法 殊勝的法 就跟你心裡想 產生出來了 我以後要像他這樣子 所以那個殊勝的法 因為你心裡想 有緣起這個毅力 如此領納在心 這叫做戒體 這樣心隨法生 法隨心起 心法相應 這樣 成就在你的心中 做一個機制的運轉 有一個法輪 有一個法的機制在運轉 這個業性 你造作了 心中這個願望 你記住了 這個叫做戒體 所以從我們受戒人的心來想 你就比較了解 我去受戒 你都永遠記得 師父我那一天-如果在睡覺 我在打瞌睡 你跪著還可以打瞌睡 那你也很厲害了 可是你還不是記得你在打瞌睡 是不是 你還是記得你在打瞌睡 所以這個叫做戒體 好這個簡單的講 再看 丙三戒行 什麼叫戒行呢 就是隨順我們的戒體 守護不犯 運心策動如法的三業 檢察你身口威儀之行 這叫做戒行 你應該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 或是今天受八關齋戒 不要香花鬘 不要抹胭脂 不要唱歌跳舞 你運心策動 我這樣身口意 今天要這樣子做 而你檢查你的威儀 是不是這樣子 這叫戒行 所以行事鈔講 戒行叫做 受了這個戒以後秉之在心 必須要廣修方便 檢察自己身口威儀 克志專崇 高慕前聖 持心後起 義順於前 這叫戒行 你仰慕 一些聖人的道德風範 智慧慈悲 我們希望跟他一樣 持心後起 我們現在來受戒 我們現在的心 是聖人的後面 我們要學習聖人 聖人在我們前面 可是我們義理上 我們就照聖人的方法去做 我們的行為都是照這樣 這樣 也合乎戒體 這叫做戒行 再來 戒相 丙四戒相 戒相有兩種 丁一約戒法為相 譬如說 我們受了五戒八戒十戒 具足戒各種戒法當中 每一條戒的戒文 都有開遮持犯 或是境緣的輕重 種種差別相狀 這個 約這個戒法而說 所以叫做戒相 所以你看 下面那一張 所以戒法 戒相 一般我們研究 我們第二大段 我們就會研究戒相 你所犯的境是什麼 境現前了 那個是人嗎 那個是金銀財寶嗎 那個是畜生嗎 那個境界是什麼 好 你的心是什麼 心是殺心嗎 所以所犯相 你的心境跟他相當 好 犯了 你如果沒有 缺一個緣 那不犯 或是降一級罪 開不犯 犯了是輕還是重 還是方便的因 還是根本的果罪 這裡就是在講 這個研究這個戒相 就是用戒法整個 我們說毗奈耶 就是講這個講得很詳細的 其次我們再看 丁二以戒行為相 我們如果明暸這個 戒法的持犯以後 身口的三業 語默動靜 相應這個戒法 不令他有違背 離垢莊嚴 美德外彰 你看到這個行為 就知道他有這個戒相 我們譬如說 你今天受八關齋戒 受八關齋戒 我看到你 不抹胭脂 不擦口紅 而且不歌舞倡伎 很清新脫俗 你守八關齋戒 八關齋是戒法 你的戒行 你的戒行看到你的身心 就非常清新脫俗 很有莊嚴的面目 這是你的戒行 你守了就是你的戒相 因為你有得到八關齋戒的戒體 你今天就是非常 在十善業上 在修行 所以你威儀 動則稱法 美德光顯 所以這叫戒相 你看到你 也就是一種戒相 很莊嚴 所以我們看這個表 表一 總論 所以以上再來看 法體行相 我們編了一個表 法就是聖人的制教 是我們所受的 它能夠軌成出離之道 有濟物之能 就幫助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 出離生死苦海的聖道 所以就是指這個 如來所制的 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 還有大乘菩薩戒 這些等等戒法 什麼叫戒體呢 納法成業 是我們能得到的戒體 我們領納這個戒法 生出防止 垢非的一個力量 在我們的心中 是立行之根本 所以我們把戒法領納在心中 生起這個防非止惡之心 其實是具備有防非止惡之心 你要不要生起 是要看你有沒有戒心 所以應該講說 具有防非止惡之心 可是你要不要生起來呢 不一定 你受了戒不一定會生起來喔 你忘記了 你現在受戒了 師父我犯戒了 為什麼 因為我忘記了 我忘記了 你忘記你受戒了 為什麼 因為今天聽我講戒律 才記得你受戒了 也有這樣子 在戒行 所以你要依體起護 隨順我們的戒體 持心修三業 你要修正你的三業 身口意 你要對治 止作二行二持 要止持遮持二業 作持 你要造善 所以秉戒運心廣修 你的檢查你的身口威儀之行 戒相 以行為相 以法為相 他的身口如法 為行有儀 美德外彰 三業語默動靜相應戒法 離垢莊嚴 這就是戒相 是以行為相 以法為相 就是在解釋五八十戒 開遮輕重 還有一篇一聚 每一條每一條 開遮持犯 不同的相狀內容 好這一總表我們看 別解 法體行相 它們有些分別的異同 法跟體 有時候不一樣 有時候一樣 我們看 同非同 法是能依的體 體是法所依的本 法未必是體 你還沒有受戒之前 體是無情的 只是叫法而已 那個戒法你還沒有受 跟你是沒有相干的 它只是一個藥味而已 所以 法跟體不大一樣 戒法跟戒體不大一樣 可是也可以講一樣 非異 因為法是所納的戒體 你說你的 受了五戒是什麼 我就是五戒的戒體 那你戒體就是 領納你的戒法在你的心中 我以後不可以殺生 不可以偷盜 所以戒體一定是戒法 你加了期誓 而且要緣領納 我發誓願 盡形壽 要這樣去做 依心成你的業性 所以此法有功 就和合成為藥丸 而且你藥吃下去了 我們的戒行跟戒相 區別 戒行是秉之在心 順義能察 所以以心為行體 屬於意業 以持心來防護 看看 檢查一下你的戒行 檢查一下你的行為 所以這是你的戒行 用你的第六意識來檢查 戒相 一般我們講 是外面的身口的威儀 那是由你的心在檢查 所以為行所檢查 所以以行為為相 所以一個是重視的 是心 我們有時候講戒行 有時候講戒相 是看你的身口的外儀 可以這樣區分 戒行跟戒體 我們很重要是 你受了戒以後 是要期思願 你好像建築一個宮宅 宮院 或是一棟房子 你要先蓋圍牆 好像你有眼睛一樣 可是你要蓋房子 圍牆蓋好了 你裡面要建築起來 所以這些區別 還要再細細分分 這後面 有些比較複雜一點 我們時間到了 我們今天 就上到這邊好了 好 迴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