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7 主講:本因法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家律學概說第七次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同學大家午安 請翻開講義第十四頁 我們看乙四戒律名義 什麼叫作戒律呢 我們分幾科來看 丙一梵語三名 在印度話它三種名稱 第一個丁一毘奈耶Vinaya 我們看第十五張 梵語印度話Vinaya 以前簡稱叫作毗尼 我們說佛以大慈悲心說毗尼藏 這毗尼翻譯叫作滅調伏善治等 正確它的意思 一般就是翻譯成律 毗尼毗奈耶就是律戒律的律 律是禁制之法 以此為準繩 則能夠滅除惡非 把所有的惡法非法過失滅掉 可以調伏我們的煩惱 善治我們的身心三業-身口意能夠得到清淨 所以在薩婆多論就講 說毘尼者言折伏 能夠折伏我們的貪恚癡故-諸律也 我們如果能夠善加運用 戒律的力量 它可以伏滅我們的貪瞋癡 你按照這個規矩法度 安排我們自己的身口意 它有這個功能 戒本疏講說律者法也 從教為名 律什麼叫律-律就是法 我們一般講法律法律-合在一起來 其實律就是法 它從教而為名-是因為佛教導我們的 你應該要怎麼樣作 不應該怎麼作 或是出家眾應該要怎麼樣生活-僧團的運作 這些都是世尊教導我們的-所以從教為名 他會談到比較詳細複雜的 有關於生活細節的犯罪事項-判斷輕重 來楷正這是持還是犯 這是可不可以開 或是應該要遮止不可以作 是非法還是如法 這些種種有些複雜的狀況 所以全部都是在律教裡面 都是要一步一步的-都去請教世尊的 世尊來教我們的 所以這個律是佛所禁制的法 佛為我們佛弟子 制定的管理自己以及團體的法-可以這樣講 怎麼樣管理我們自己呢 你的善惡或是該作不該作 那個規矩在哪裡 要管理自己 管理團體也是一樣 團體要怎麼樣有個制度典章 這是佛所制定的 你要照這樣作 照這樣作就比較沒有紛爭-而且比較沒有煩惱 所以依此律法來楷定是持是犯 來詮量輕重 或者開緣或者是遮止 也可以了解 你這個是因罪 還是果罪 是方便罪還是究竟罪 因罪就是你這個是方便 還是你這個是究竟罪 是果罪 你真要偷盜 你得手了沒有 得手了就是結果了 還沒有得手 那你就是只是那個方便-就是你還是在進行當中 進行當中就是只是一個因罪 還沒有達到這個結果 所以它賞罰分明不令雜亂 所以故從教為名 它完全是世尊教誡我們的 戒律只有世尊-他可以判重還是輕 所以這裡制所有佛弟子-所共同遵守奉行的生活軌則 能夠照這個軌則就有辦法 把我們的煩惱滅輕到最小 再精進用功修定慧 就可以伏斷它 所以不可以乖越 這是律法 一般我們講法律 所以毗奈耶就是律 它是比較廣的 就像我們六法全書一樣 其次我們再看丁二尸羅Sila 尸羅梵文的意思-它是履行的意思 你要去作 所以你要去作作到什麼 變成變成你的習慣 那個習慣是好的習慣 是利益人家的習慣 一種好的品格 所以變成一種道德 所以你要去作 作到好的習慣 變成一種善良的道德 這叫尸羅 所以這裡 正翻尸羅叫作戒 戒呢它的意義 義訓為禁也 戒就是禁 禁止的禁 也是警策警告 警誡我們的警 要警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禁止這個垢非 有時候講禁止這個業非 你的業不要非法 警策就是你要去作 你要作善 所以戒其實不是只有-你不要作什麼 禁止你作什麼 你說不殺生 其實不是只有不殺生 你還要護生 你護生-眾生就不會被殺害了 所以它還有積極的意思 所以警策三業是一種積極的 你還要護念善法 禁止業非禁止我們的罪垢 惡業的非法 這個是要息滅我們的惡法 這個是你要把我們的壞習慣-要改正過來 所以戒本疏它就講 戒有何義 義訓為警 由警策三業遠離業非明其因也 來說明它在因地上是這樣的-修行用功 能夠消除自己的惡業 積極的策勵善業 這個叫作戒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善良的道德 所以在大乘義章也講說 尸羅叫作清涼 此名清涼也 也叫戒亦名為戒 三業之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 戒能防息故名清涼 我們產生煩惱 或是非法的事情 其實我們心裡會 會不自在的 我們傷害別人 你說傷害別人的他很高興 他偷啊搶啊 他會很高興他已經習慣了 這是一般他已經惡的 他不會去觀照 但是事實上 他也知道這冥冥當中-他也是會有不安的 他知道他也會被人家殺的 被人家偷盜的 我們善良的人-只要有一種過非的時候 我們就會有覺得我們不對了 因為我們反省的力量會更強 所以我們作錯了 會焚燒我們自己 好像很熱惱一樣 假設我們能夠事先防範 能夠息滅這種過非 你就得到清涼了 所以清涼之名正翻彼也 能夠防禁這個過非 所以叫作戒 它是從功能來看的 這個善戒-它有這個遮止煩惱的熱 這種熱火焚燒我們的心田 所以你能夠遮止它 我不要放縱我的貪慾 偷啊搶啊殺啊或是邪婬 不要放縱我的貪慾 不要放縱我的瞋恚 這樣你的煩惱熱就息滅掉 我們就可以得到清涼 所以在大智度論講 戒秦云性善 秦云就是指這個中國 中國人認為說它是性善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 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 大乘 戒法常以這個尸羅-來說明戒律 它從它的品性來強調 品性來強調的時候 它的習性 它的習慣都是作好事 而且不自放逸 約習慣跟習性來看 有好的習慣也有不好的習慣 這後面會再講到 但是如果約好的習慣 你受了戒以後一定要行善 所以有些人也沒有受戒 可是他也行善 那也是一個好的習性 所以這些都可以叫作戒 有些人他自己約束自己 我就是要作好事 我就是要參加怎麼樣慈善團體 我就是要去作他可能沒有受戒 或是有些人-他就發願要修橋補路 要作什麼好事也有 所以這個很善良的習慣 我們看以前老一輩的人-也都是會有這樣的 所以這個叫性善 是戒的本意 是約強調這個內心 它自動自發發出來的習性 就好像我們受五戒 我們會覺得受五戒 沒有怎麼樣啊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這個容易作 有些人不一定 有些人不一定說這個容易 所以這是約善良習慣 有些容易培養有些不容易培養 但你能夠自動自發的 覺得我這個很容易作 我這個習慣很容易養成 這個是一種-內心自發的那個力量它比較強 所以尸羅它重點後面會講 它重點會從這邊來看 所以行事鈔又講說 戒者性也性通善惡 如果約習性來看有善有惡 惡戒禁善 他如果受的是惡戒 惡戒就是譬如說-你加入這個黑手黨了 加入這個偷盜的團體了 你一定要偷盜 你一定要殺人-你是恐怖的團體 你就是禁止作善事了 你是獵人你是屠夫 你就是參加這個團體 你就要捕殺 捕殺眾生 所以這個叫作受惡戒持惡律儀 再看第十六頁 所以如果是善戒 它就禁止惡法了 你如果受的是善戒 我們一般講戒是善的 你就禁止去作壞事了 不可以殺生偷盜邪婬妄語 不可以作這些傷風敗俗的事情 好像學道的人 學佛法的人 這樣受善律儀 有些其它宗教呢 他們也是有這些善律儀 好的宗教正統的宗教-一般的基督教天主教 乃至我們道教-這些都是會有善的律儀的 一般正統的宗教-也是勸人為善的不許造惡 所以這些都是取禁止之意 乃約善惡的因行防護而言 在因行防護我們-應該要從事作善 不從事就不對了 所以尸羅-原指是內心自發之行為跟習慣 還有我們性格的軌範養成 這個有好的有壞的通於善惡 所以道宣律祖-他講尸羅的時候 他講的意義比較廣 通常尸羅也跟這個律儀互用 律儀梵語翻譯是Samvara Samvara這個是等護 平等護持防護禁戒的意思 通禁止名為律 造作有相名為儀 律儀事實上是比較廣義的 有時候我們講戒儀 現在是尸羅對不對 有時候律儀 有時候講戒儀也有 在道宣律祖講的時候 有時候又比較縮小它的範圍-叫戒儀 就是你受不殺生戒 不殺生戒 約這一條戒來看 你是持守這一條戒的戒儀 可是約 你約 你守這個不殺生 你對其他所有的一切眾生 你也是持那個律儀-它比較廣泛 所以這些是相通的 有時候會把它細分 但是都是互通的 所以善戒亦也叫善律儀 我們現在講戒 通通都是指這個善的戒 來說明的 尸羅-是從內心自發的行為習慣 善的習慣 所以它是一種因行 在佛沒有制戒以前 弟子他只要聽佛說啊 你要好好反省你自己 你的身口意不可以造惡 這些弟子就證到阿羅漢果了 可見這個尸羅的 反省自省的力量-從自己內心發動出來的力量 那是一個最重要的-修道的一個力量 不是說你為什麼要來學佛法 你為什麼要受戒呢-因為我怕下地獄 因為我怕被怎麼樣處罰 不是這樣 是師父要處罰嗎 是閻羅王嗎 是佛菩薩嗎 其實都不是 所以這種警策自己 從內心反省的力量 這個個人來看 你能夠反省一個力量-然後去改進 你為什麼能夠反省呢 因為你可以 你可以觀照到-你整個人生的軌跡 乃至在你的整個生命過程當中-你會觀照到說 我是在作什麼 我的身口意是落實在什麼地方 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 你有沒有觀照力 你有沒有反省力 你有沒有改進的力量 有這個力量的時候 你看獨覺 獨覺不用人家教 他一反省一觀照 就證到阿羅漢果了 他看到這些日出日落花開花謝 有一個國王 他帶了一批妃子到花園去 百花盛開非常漂亮 他帶這些他的宮女夫人去那邊 他們看到了很高興-就採花 然後 一下子之間不久以後 本來是非常漂亮的花 完全就踩遍的蹂躪 掉了滿地了 國王本來很高興 大家也很高興 結果她們就到處採花到處玩 不到幾十分鐘完全變樣了 花通通沒有了 國王一反省 觀照這個整個世間的變化 當下證到阿羅漢果-當下證到獨覺這個緣覺 所以我們看佛不在世 也可以出聖人 因為他這種反省的力量 他還非常強 佛在世 世尊不講很多的法 只告訴你 你要注意你的身口意 他們反省力量很強的人-也證到阿羅漢果 所以我們 應該要好好培養 我們自己內心的這種力量 也不是說是佛 硬逼我們的 是菩薩不然的話或是 什麼天王神明-要處罰我們了 我們才要來拜宗教要來信佛 不是 我們是從內心往善的 在越高階的你到天界-他的因果越分明 並不是說他要來處罰你 你說鬼神也是一樣 這些鬼道眾生-他也不會無緣無故去找你的 所以我們自己內心的自省的-觀照力跟反省力 能夠反省過去策勵將來 觀照整個我們的足跡 這個是在修學佛道 乃至我們說世間法 也是一個最重要力量 你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團體 你有沒有辦法觀照 整個你的不管你的士農工商 你現在在作什麼 你會不會被淘汰你有沒有進步 我們世間人不是就學這個嗎 如果沒有你就很危險了 我們如果都不想到說 我現在作什麼-我們就很危險了 我作了-結果我產生什麼樣的利益得失 你都不去反省衡量的時候 我們就很危險了 世間人也是這樣 你的利潤有沒有啊 業績有沒有啊 你的薪水有沒有調高啊 你有沒有想到你未來啊 你這個利弊得失 你如果沒有去反省-你就很危險了 世間人衡量的標準是這個 我們修道人衡量標準是 你的善惡業力 哪一個比較積集的多 你造的身口意的善業-有沒有比較多一點 你沒有反省 你也很危險 你比世間人 世間人反省的方法是不對的 你沒有用出世間人-這種反省方法那你更危險 所以這個是我們-一定要好好去思惟的 好再看丁三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 翻譯為別解脫別解脫 亦云處處解脫 或云別別解脫隨順解脫-最勝無等學 這是從隨分果-來得到這個名稱的 你學戒其實你還沒有解脫啊 但是為什麼叫作別解脫-或處處解脫呢 因為我們七眾弟子-所受持的諸戒 其實都叫別解脫戒 你能夠受持一條戒 各條戒它的犯緣都不一樣 每一條戒都不一樣 你能夠就那條戒我不殺生-我好好持守 不偷盜我好好持守 各各防護 所以你就該戒不殺生 你就會一一得到這個-防非止過的利益了 你不殺生你就不會得到恐懼 你不偷盜你就不會-害怕人家來侵損你的財產 如果依我們修學戒法 你很成功的時候 你是這樣-你不殺生你會得到長命 你得到很多利益 你看以前那個是清涼國師-還是誰 他不偷盜有人家送他鞋子 放在他門口忘記拿了 好幾天了他也沒有注意 路上的人都可以看得到 那一雙鞋子都不會被拿去 他問說師父你怎麼沒有拿 這雙鞋子都沒有丟 那麼多人看了怎麼都沒有拿 國師跟他講 因為我持不偷盜戒很清淨 沒有人會侵損我的東西 所以你看薄拘羅尊者 他持一條不殺生戒 他的後母把他丟到海裡 把他丟到熱鍋要煮 要把他煮死 煮不死 丟到海裡被魚吃了 大魚吃了大魚吃了在肚子裡 人家抓到魚-把牠剖開他又跑出來了 害不死他 因為他持一條不殺生戒-歷劫清淨的時候 他的壽命不會被人家這樣殺死 所以這個好好持一條戒 各條戒防護你就得到利益了 所以叫作別別 為什麼解脫呢 你能夠持戒-能夠免掉惑業的繫縛 能夠得到-有為無為的兩個解脫果 所以叫作解脫 我們剛才講你如果解脫 你看有為的 人家一些造作的殺-殺害你啊偷盜你啊 讓你起煩惱 你可以解除這個起煩惱的繫縛 有為的果報 乃至到最後得到-無為的解脫的果報 有為的我們 雖然還沒有證聖果-但是有為的果報 我們也不擔心人家 要來我們也不害人家 我們也不擔心人家要來害我們 所以你就解脫這種恐怖的煩惱 所以這個叫解脫 遺教經講-戒是正順解脫之本 所以故名波羅提木叉 正順解脫之本 因為這個波羅提木叉 我們能夠持戒為因 到最後就能得到解脫的果 所以從果上望因 所以故名為解脫 所以近解脫-是約一個因行的持戒伏惑 遠解脫是望這個後面 我們到最後-能夠把煩惱斷掉了 證到聖果 了知一切真相來說的 別別也叫處處 就是說我們比丘戒-兩百五十條戒 你持一條戒得到一條解脫 乃至全持全部得到解脫 就是你不會有-執著攀緣的煩惱 你會減少 一條一條減少 你所持的那一條戒 當處就不為業力所繫縛 譬如說你不可以晚上又要去 或是看電影偷吃東西 托缽乞食 或是你不可以跟人家-怎樣的嘻笑 你本來如果有這個習慣 你就改變了 慢慢就改變了 當處得到解脫了 這些都是約處處解脫來看 波羅提木叉一般也跟這個 定共戒跟道共戒來作分別 我們修禪定的時候 你的心已安住在這個善法 你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也是有善法 你得到無漏的聖道 你也是有無漏的善法 這叫道共戒 也一定是解脫的 也一定是善的 但是這兩個 它跟波羅提木叉不一樣 這兩個定共戒它通於外道 外道也可以修禪定 但是外道沒有波羅提木叉 所以波羅提木叉-只有佛傳授下來 我們依照佛的戒律再持守-才有波羅提木叉 這個是有點差別的 波羅提木叉也叫無等學 如善見律毘婆沙它講 於諸光明日光為王 於諸山中須彌為最 須彌山最高 日光照耀 最光明了 一切世間的學問 波羅提木叉為最 你有沒有觀照自己的人生啊 有沒有稱量稱量稱量呢 我們未來整個生死業果 是要落實在哪裡呢 你有沒有學習這個學問呢 你有沒有計算計算 你的業績-只是在用錢計算而已嗎 你的業績這個業績 世間法的業績-跟我們佛法的業績一樣的字 但是你那個業-跟我們的業不一樣 你用金錢在算 佛法-是用你身口意在算善惡業 所以你學習這個-才是真的完全面對你自己 這個學問才最深 所以如來出世便有此法 若無佛出世-沒有眾生能夠豎立這個法 再看十七頁 所以身口意你造行諸惡業 佛以無等學而制 我們只有佛出世 豎立我們身口意一個標準 所以沒有人-再有辦法等同佛這樣來 來制立這個-最勝的規矩跟方法了 最勝義 在毘尼母經它就講說-波羅提木叉者名為最勝 為什麼呢 它是諸善之本-以戒為根眾善得生 所以叫作勝 這前面也講過了 它好像樹根一樣 一切眾善的根本 你一定要所有的萬事萬法 有情世間器世間 正覺世間-通通是要先分清楚善惡 先分清楚善惡 所以是最勝的 復次戒有二種 一種是出世間一種是世間 世間者-它能夠為出世間作這個因 所以叫作最勝 我們一定要在世間上 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 我們當然一下子不是馬上就-解脫這個生死 所謂出世間就馬上解脫-這個生死的束縛了 我們一定是在世間的 世間 我們一直把我們的身口意 戒定慧一直攝修 作這個因 從有漏的因變成無漏的果 能夠出世所以這叫最勝 復次戒有二種 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 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為首 所以我們先看到我們的身口 然後身口其實從心看到了 可是一般人當然要從身口 來先 你不要喝酒啊 你不要去唱歌跳舞-今天受八關齋戒 可能你的心也會動 但是你的身口先不動 這樣也持戒了 先持這個身口的戒 慢慢習慣了以後 你的心就不會動了 不要抽煙啊剛開始 你手不會去摸 但是心還是癢癢的 後來你的心就不會動了 所以要先依身口再依心 所以這個是有次第的 你學到心的戒的時候 你就會學習定慧了 因為心的戒 你有辦法觀照它 一定要用更深的方法了 所以經論-會合在一起來了 所以我們七眾的律儀-都是防止身口的垢非 雖然是比較粗顯的相 但是善法當中最為根本 你最根本的基礎要先作 如果沒有具備這樣 定慧就沒有辦法產生 要斷煩惱解脫生死超凡入聖-更不可能的 所以下手之處-要在這邊叫作最勝 以上三名 顯三次第一化始終 世尊教我們學道的步驟 一步一步是這樣子的 亦即教行果 世尊教我們怎麼樣作 你要按照這個方法去作 到最後就會解脫成就果位 所以毘奈耶是律 它是詮釋法教 尸羅是戒-它屬因地的行業 因地的修行 修證我們的行為 因地上你應該要怎麼樣修正 從內心上去反省去改過改進 到最後你有辦法-得到解脫的果位 波羅提木叉乃克果 所以我們講 佛制的律教 到最後我們現在 講的是一條一條的戒 不管是五戒八戒菩薩戒 或是我們出家眾的一些比丘戒 我們先講的是 波羅提木叉的戒條 那是一條一條的戒 一條一條的戒-就反過來要推讓我們說 你因地要這樣子實行 所以就反過來要要求我們 你要從內心要去實行它 不違律教 所以從因到果 這些都是佛所設立的教法 我們能夠深入這樣-持戒的因行 到最後-把我們的煩惱繫縛斷掉了 就有辦法得到解脫的果 所以這是-整個戒律的主要名稱 主要名稱-我們在修學戒律的時候 也要回到這個源頭 而不是說-我們在修學戒律的時候 又產生種種煩惱 跟自己也好跟別人也好 你又忽略了這個源頭 這個源頭是最重要的 不管出家在家-我們學了戒律以後 有些人怎麼會越學越煩惱 或是好像你來受戒不得了了 越受戒越苦惱 剛才我們講戒律不是清涼嗎 不是解脫嗎 你怎麼沒有清涼沒有解脫 所以這個源頭很重要 我們為什麼要花一些時間 先把這個理論的概說-要先說清楚 因為你後來的細微的枝末形相 你都搞不清楚 因為那個源頭-你都沒有一直抓住 所以這個是-我們學習戒律要重視的 好再看丙二其他名義 有時候講戒律也叫學處 丁一學處 所有的威儀戒法-都是吾人所應該學的地方 所以也叫作學處 在優婆塞戒經就講說-戒者名制 有時候講制教後面會講 戒者名制 能夠制一切不善之法-所以故名為制 又復戒者名曰迮隘迮隘 迮隘就是很擠迫 雖有惡法性不能夠容 就是這裡很擠喔 這裡只能夠有善人擠進來喔 惡人擠不進來 所以惡法它-不能夠容納它進來 我這一條路-只能夠容納善人善法 好的習慣才有辦法進入 如果你是不好的習慣 那就是不能夠進來 所以這個是迮隘它很擠的 很有很有選擇性的 又復戒者名為清涼 能夠遮煩惱熱不令得入 又復戒者名為上 能夠上天堂 上到乃至到無上道 又復戒者所以你學戒 你當然可以上天 能夠升天 但是這不是我們主要目的 你應該再升到無上道 無上道就成就佛果 或是成就聖道 所以我們說阿羅漢無學了 無學了 他呢佛是無上道了 所以這個是我們要學習的 又復戒者名為學 學調伏心 學智慧諸根 你調伏你自己的煩惱 你能夠觀照自己的六根對六境 這個叫學習 學學處 所以這邊來看 我們再看丁二也叫制教 所以律教所詮能夠制諸不善法-所以叫制 能夠制止諸不善 剛才優婆經-菩薩戒經 善生經所講的 亦有強制你要學的意思 不同於化導俗人 或是一般出家眾也化導的制教 化導制教一般講的是經論 但是化教是以經論為主 但是戒律一樣有時候 講五戒八戒有時候也屬於化教 這個後面我們會再講 那麼一般講制教是比較廣泛的 狹義的來看 專對出家眾所講的戒律-止作二持 出家眾所學習的-比丘戒比丘尼戒 或是沙彌戒沙彌尼戒 正式的它叫作制教 有時候有些人-也會講說這是制教 他把所有的戒律都叫制教 這是比較廣義的 其實如果按照我們出家眾學的 真正出家人的戒律 才叫制教 但是你從制止不善法或是強制要學習 戒律要強制學習 我們想想戒律強制學習-也是對的 就是強制你要學習道德的教育 我們世間人 你要學習四書五經禮義廉恥 你要強制他學習 分工合作合群榮譽 勇敢這種-服務仁愛要有正義 你要強制他學習其實也是對的 我們修道人更不用說了 強制你要學習 要慈悲不可以殺生 要不可以損害別人 不可以偷盜 其實也是對的 所以你看佛陀在世的時候 那些弟子在家弟子 他一信佛了以後 請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 我在世尊面前我受 我皈依佛法僧我受持五戒 是這樣子的 他自己皈依以後他就強制自己 我受持五戒 所以說制教也是對的 就是我要約束我自己 往一個道德軌範去走 修道人是這樣 世間人也應該是這樣 因為他本身就是一種 整個道德倫理的一種教育 如果人類這一方面 沒有了 其實就跟動物一樣 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好其次再看乙五法體行相 道宣律祖他把戒律 他詳細分成四門四大科來解釋 戒法戒體戒行戒相 其實要好好的解釋這個宗體 就是戒法跟戒體的意思 因為一般人講的戒 只有在戒相而已 所以他有很深厚的意義 所以我們要了解 為什麼他要總論-戒的四科呢 本來戒只有一種 講戒就是講不殺生不偷盜-五戒就是五條 不會還要多一條 但是講的角度 以及他的廣深 道宣律祖用這種方法來講 讓我們了解更深的義理 其實這裡會跟經論-有些會合在起來 合在起來的 我們先看這四科 軌凡從聖叫作名法 就是叫戒法 什麼叫作戒體呢 總攝歸心就叫戒體 那麼戒行要三業造修叫作戒行 你的三業要改造要修正 叫作你的戒行 什麼叫戒相呢 覽而可別這叫戒相 所以你受了戒 由戒法來成就你得到戒體了 因為你戒體 有了戒體了你要起這個戒行 你要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了 你怎麼知道-哪個地方要不殺生呢 哪個地方不可以偷呢 行必具相 你要依靠戒相 戒相其實就是法體行相 沒有別的相 所以它四種有它的區別 我們先簡單把這個名義講清楚 下一節課 我們再把它微細的地方 來詳細說明 我們先休息一下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