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 6 主講:本因法師 我們看丙二尊勝大用 看第十三頁 戒法它有非常偉大的作用 也非常尊貴 華嚴經講 具足受持威儀教法-行六和敬 善御大眾心無憂悔 去來今佛所說正法-不違其教 能令三寶不斷法得久住 我們能夠這當然有時候是專對 不管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 能夠受持威儀教法-行六和敬 我們戒法所講的-是調御我們自己的身心 同理大眾的規矩制度典章 所以大眾有辦法按照這樣 身心安頓規矩攝修 這樣就身口意戒見利-六和合 所以心無憂悔 這樣就會在正法當中 好好去精進用功了 這樣戒定慧好好用功 佛法僧就能夠-常久住世在世間了 月燈三昧也講 月燈三昧經也講 雖有色族及多聞-若無戒智猶禽獸 你雖然 種族或是知識學位很高 但是你沒有戒智 你沒有攝修你的身口意 你沒有這些道德倫理道德的-整個智慧或是學養 就好像禽獸一樣 雖處卑下少聞見-能持淨戒名勝士 你雖然種姓 或是我的知識不是那麼高 但是我可以修身養性 長養我的道德智慧 受持這個淨戒 這樣是非常有智慧-很高勝的人格 所以涅槃經也講 欲見佛性證大涅槃 必須要深心修持淨戒 你要證到佛性大般涅槃 要證入佛果位 你一定要從你的-身心淨化開始 若持是經而毀淨戒 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我亦不聽受持是經 你說你可以證到佛果 你受持涅槃經 你說你可以成佛 但是你根本不學戒律 或是毀謗戒律 這個是魔的眷屬-不是佛的弟子 你也不能夠成就佛道 所以這些都是在告誡我們的話 當然啊 這些犯戒或是破戒 有些罪惡的果報-在經論上也會講到 我們再看-大般若波羅蜜經 大般經-我們看一下 這裡也講的很好 大般若經 是我們要修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甚深的智慧 最了義的智慧-你要怎麼樣去得到 那時候 當然-大般若經它有很多段 我們現在舉這一段就說呢 初發心的人-還是要重視這個戒法 爾時最勝復從座起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最勝是一位天王 最勝天王他就從座位上起來 當然-我們有些人就把它省略了 偏袒右肩或是合掌向佛 恭敬禮拜來請問佛陀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能如是知路非路者-心緣何住 這些大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這些大菩薩大聖人 他們在心入到這個 一切法畢竟空無我無我所 究竟理諦的時候 他們能夠知道 應該-什麼是路什麼不是路 就是應該他們能夠知道 哪一條路是平坦的 哪一條路是危險的-不可以走的 這個路 就是你應該怎麼樣有辦法 進入到般若波羅蜜多 你怎麼樣能夠得到聖道 他們都知道 你這樣是危險的-是崎嶇不平的 是不安穩的 那一條路你不可以走 你也不能夠入聖道 他們知道 這時候-他們的心在哪裡呢 心緣何住啊 他的心是安住在什麼地方 他才有辦法去分辨 什麼是正確的-什麼不是正確的 什麼是道什麼不是道 什麼是路什麼不是路呢 請問佛陀啊你能告訴我說 那些大菩薩 他入這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 他知道這個方向那個方向 他的心是在哪裡啊 可不可以讓我們知道 我們要入這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佛就告訴最勝天王 他說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這些大菩薩大聖人 他們入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正無亂 他的心那時候是直正 沒有顛倒妄想的-是無亂亂 我們說你習慣很多妄想 你的習慣知見很多顛倒 什麼叫顛倒 苦的說樂的無常的說常的 世間是無常的-你認為是常的 或是你把自己 以為我的四大假合的身體-就是我 你對於萬事萬物 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看到的事物 你以為那些都是真的 其實是假的 你把假的當成真的 所以是顛倒 然後你就感到-很多的是是非非 幻得幻失的一些觀念-在你的腦海當中 你的心雜亂 你的心不是正確的一個 看待世間萬物 也沒有看待你自己 你的心安住的是錯誤的 所以你怎麼有辦法入-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呢 這個心 我們常常習慣都是錯誤的 都是不對的 所以佛就告訴我們說-所以者何 他的心很正確-在哪裡呢 是諸菩薩善修-身受心法念住 這些菩薩其實他們的心都安住在 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我們說四念住 他的心對於他自己本身 對於他的心-他的生理他的心理 還有對物理-還有對萬事萬法 他整個他都是安立-非常正確的一個觀念 對我們自己本身 對我們自己的心念-對於外境 還有對整個宇宙萬物-的一切萬法 他看待的通通是正確的 身受心法就是這樣 我們每個人其實 我們的身受心法-有時候看待的都是錯誤的 你對你的身體 四大假合你以為是真的 你對於你的心 你也搞不清楚心在哪裡 你對於外境這些 或是你的感受 外境對於你的感受 你也被它迷惑了 對於萬事萬法你更是不懂 所以他就講-你要修學四念住 要修學這個身受心法 這個比較詳細的-我們就沒有列出來了 所以他先講一個簡略的 說凡所遊行城邑聚落 聞說利養心不貪染 如佛世尊戒經中說 善自憶念離諸煩惱 他就簡單講說 當然-有些是針對出家眾來看 他說-你在遊行城邑聚落的時候 出家眾聽到人家要供養 聞說利養心沒有貪染 佛在這個戒經 在比丘戒比丘尼戒 他都有講過這些戒律 善自憶念離諸煩惱 或是我們講七佛略教戒經 或是世尊的略教戒經 善護於口言自淨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此三業道淨 你要好好的-把你的身口意攝修 或是我們說拘留孫佛-的略教戒 譬如蜂採花不壞色與香 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 不違戾他事不觀作不作 比丘入這個聚落 我們說就好像蜂採花一樣-不壞色與香 你入這個聚落 你要接受人家的供養 你不要違戾他事 不要違背你自己的威儀 不要擾動信眾 不觀作不作 但自觀身行若正若不正 你要看待自己的身行 是不是正確的威儀 你要憶念你的善法 你要離開你的煩惱-不要造作攀緣 世尊在告誡這些-出家眾弟子的時候 常常這樣子講 在家眾也是一樣 你在各行各業 你在你的家庭 或你在各個領域裡面 你要扮演好你的角色 敦倫盡份啊 該當好公民好的官僚 好的賢妻良母 或是你對父母-要當一個好的兒子 你看到這個境界 你應該要怎麼樣來知道 我要攝修我的善法 善自憶念 所以這裡善自憶念 是我們修行的要點 我們要能夠改變自己 你要常常憶念這個善法 憶念聖人的善法 憶念聖人所說的道理 下面他就講 你怎麼樣修你的身念處 修身念處 你要看到你的身體是假的 是不乾淨的 你要看到你的心 你的感受 感受是無常的 是苦的是不長久的 你的念頭就好像火輪一樣 變化無常的 你的念頭你的心 是永遠在不停的在轉的 可是你好像看到你的心 其實你的心-沒有一刻鐘是停下來的 所以世尊就講說 你要觀察這個是真相 你的身受心法-這是真相 這些我們就略過了 大家要看就去查原文 所以這裡他就講 說天王-云何諸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修法念住 他在對於萬事萬法的時候 世尊他就講說-那你要注意 你要怎麼樣修這個法念住呢 你看他怎麼下手-修這個法念住 萬事萬法我們講到最後 其實般若波羅蜜經-它講的是什麼 是一切法畢竟空 沒有自性都是緣起的 它是一個很深的一個道理 你要好好去觀察 任何萬事萬物都是互相對待 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 是互相對待的 有這個還有另外一個 這一個不是獨立的 那個也不是獨立的 沒有一樣是獨立的產生的 所以它是一個甚深的義理 但是它下手的地方-是用事相 你看它下手的地方是說 你要修法念住-觀待一切萬法的道理 謂此菩薩能如實知-世間所有惡不善法 謂貪瞋癡及餘煩惱 你第一個 你要看待這個世間 所有的所有的萬法你要分成 善惡兩個方面 哪邊是惡的不善法的-你要知道 就是你要看到貪瞋癡-還有其它的煩惱 你要如實的了知 有些人呢-我們說不學佛的 或是我們有時候學佛的 我們也會常常忘記-我們是有貪瞋癡 或是覺得反正都是向善-念佛拜佛誦經 我們應該貪瞋癡比較沒有了 其實我們還是很多 我們要如實的了知-我們真的是有這些法 如實的了知 所以你一定要分清楚善惡 你下手的地方 萬事萬物下手的地方 外面的世界也是這樣 內心的世界也是這樣 外面的世界有些是染污的 惡的法惡的因緣-你也是要分出來 你不可以去攀緣 內心的世界也是這樣 內心的最大的就是貪瞋癡 還有其它的煩惱一些心所 嫉妒怨恨埋怨或是 很多啊生氣啊 或是把別人的是非-變成自己的是非很多 我們很多煩惱-其實我們有時候不知道 所以第一個你要先了知-這樣子 第二個-於諸煩惱應修對治 謂修貪欲瞋恚愚癡-及餘煩惱對治差別 第二個你知道了以後 你下手的地方-你知道了以後 你就要開始說-我應該去惡存善 而且我應該如何找到-那個正確的方法 把我的惡對治 把我不好的習慣 不好的-不對的觀念改正過來 你的貪瞋癡 還有其他的煩惱-的對治差別 這對治差別 就是有不同的煩惱 你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對治它 這在經律上常常講的-是用五停心觀 經律上不同的煩惱 比較大的煩惱-譬如說貪心比較重的 多貪眾生不淨觀 你要觀察-你喜歡這些男女的色相 出家在家-有時候都要必修的 不淨觀-不要貪戀這個色相 多瞋眾生慈悲觀 比要會生氣的人-你應該要修慈悲觀 多愚癡眾生 你都不知道-你要多修因緣觀 或是界分別觀等等 你要常常去找這些-因果相應的道理 要去了解要去分析它 不然你都懵懵懂懂的 多散眾生要數息觀 我們散亂比較多 你剛開始要心靜下來 你先觀你的呼吸出入息 你的生命就在出入息上 你都沒有注意你的呼吸 多障眾生 我們有時候講念佛觀 你要多念佛 你有障礙那你念佛 所以要看到你的-其它煩惱的差別 然後你要對治的 當然還有很多觀法 很多對治的方法 你要去修去對治 第三個你知道方法以後 如實知已即迴起念 你知道以後要幹什麼 要實行 知道 你沒有實行 就等於不知道一樣 所以你要如實知已即迴起念 就要生起這個正念 就要生起這個正念-就要轉過來了 迴就是要轉念頭了 就要去動作了 就要生起你的正念了 不行彼法亦令他離 不行彼法-就是不行這個貪瞋癡的法 不行這個攀緣執著-或是散亂 這些法 就停止你的散亂 停止你的虛妄分別 停止你的貪心瞋心 你已經用你的對治方法 一生起貪心了-一生起瞋心了 我們趕快修不淨觀 趕快修念佛趕快修慈悲觀 我們就停止這個念頭了 或是我離開這個境界 我很生氣我就先離開 你停止跟它直接衝突 亦令他離 亦令他離-就是也教別人這樣子 也勸別人這樣離開-這個煩惱 所以天王-云何諸菩薩摩訶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境起念 佛就再講 說這個大菩薩-他們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對於這些 於境起這個念頭 於境 它這邊是指總說 因為前面已經-把身受心法 它的一個大致上的-一個下手的地方 你都應該要知道了 你知道了以後他就總說 你對於這整個境 你身受心法 你怎麼樣對待-你前面的境界呢 你那時候的念頭-是安住在哪裡 你的正念應該要在哪裡 你對待那個境界的時候 這時候我的念頭-應該要在哪裡 我了解了身受心法-的觀念以後 那我的念頭對待這個境界-怎麼樣對待它 他就講說 謂此菩薩-若遇色聲香味觸境便作是念 這些境界 其實就是指六塵的境界 就色聲香味觸 六根對六塵嘛 你應該要這樣子-起這個正念 說云何於此不真實法-而生貪愛 你對於所有的色聲香味觸 你已經了解了它是會變化的 任何的東西都會變化的 色你所看到的顏色物質 通通會變化的 香香等一下就沒有了 味道很好吃 吃到嘴巴一入口就變臭了 所以你說香等一下就臭了 所以這些都不真實的法 為什麼不真實 因為它是無常-會變壞會敗壞的 剎那剎那會變化 所以它是不真實的 那我怎麼要去產生-那個大的貪愛啊 或是大的瞋恨啊 有些他是不喜歡 那你不要起那麼大的瞋恨 所以這個就是 此乃異生愚癡所著-即是不善 這是我自己如果這樣的話 我就愚癡了 我就這樣子執著了-這是不善的 所以你呢 你的念頭對境界的時候 你了解-身受心法的時候 那你對著這個-色聲香味觸的時候 你就會看到說-它會變化的嘛 我為什麼要-一下子就要對它執著 然後愛著啊 所以世尊他就講說 如世尊說-愛即生著著即迷謬 世尊也常講 這愛就生著 著其實也是愛 貪著其實是比愛欲稍微重 其實也是愛 只是好像說你抓到一個東西-你不放手 你一樣愛這個東西 只是說你不放手-你還有力量 你那個力量-比剛才那個還要大 所以你不放手也就愛著 愛著以後就迷謬-就顛倒了 就迷惑顛倒了 以為這是真的-以為這是我的 以為這是可愛的是永久的 是我必需要永遠保留它的 這是顛倒-因為它最後會變成不可愛 它最後會變成不永久 世間上的所有的境界-都是這樣 色聲香味觸都是這樣 色包括一些物質的 所有的東西都是色 你的六根對六塵-所對的東西 這些東西通通呢 我們是錯誤的觀念 所以我們不要這樣顛倒 所以由此不知善法惡法-以是因緣墮於惡趣 你因為不知道善法惡法 你就執著它 你不管事實上-你對這個境界去執著它 或是有時候自己在打妄想 有時候沒有 我就在家裡啊 或是我自己打坐啊 自己打坐妄想紛飛 或者我坐在家裡也無所事事 你也是想東想西 然後愛著那個 愛著那個就瞋恨那個 你也沒有直接對那個境界 可是你自己在家裡也好 在打妄想也好在打坐也好 你也可能生出這些妄念出來 不要說你真的面對那個境界 面對那個境界-那更是你不能夠控制自己了 有些人看到酒非喝不可 有些人看到他所喜歡的 他就非碰不可 所以這個就是 自己妄想-自己獨處的時候也會 自己面對那個境界也會 這個就是我們-不知道這些善惡的分別 以及自己的-身受心法的念頭 應該要怎麼樣安置 這樣我們就會墮入惡道 就是我們會執著嘛 會執著就產生這些不快樂 不快樂就想要去佔有 佔有到或是佔有不到 到最後都是傷害到自己-或是傷害到別人 就會墮入惡趣三惡道當中 所以你對這個境界 你應該要知道這是不真實的 不應該對它執著的 然後自己要安住在自己的-身受心法的正確念頭上 所以你要提起正念 所以這樣-菩薩如是自不漏失 不著境界令他亦爾 你提起這個正念以後 自己不漏失 不漏失漏就是虛妄分別 顛倒妄想你就漏了 你就沒有保持你的功德法財-保持你的正念 你就失掉-對於世間上正確的一個看法 你就會被境界迷惑了 所以-我們自己要這樣提起正念 令他也是這樣子 所以他下面就講了 說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念佛世尊所說禁戒-謂作是念 他也是要好好學習戒啊 所以你看初發心的人 我們有些人他好樂這些-經論空性的道理 他覺得我們講戒學習戒法-是很鈍的很沒有用的 你最高的地方 你下手的地方-是最基礎的地方啊 你學習般若波羅蜜多-你下手的地方 你看般若經都是一樣 你要從戒律下手 你講的畢竟空很深的道理 你下手的地方-是很粗淺的事相 你一定要先把握 否則你沒有辦法到-最深的道理 最深的道理-當然你要聽人家 長老大德一些法師 或是我們經論上-你要去研究聽聞 或是聽講或是你要來聽課 我們出家眾-有時候要上佛學院 我們有時候-要再去聽人家解釋 聽長老大德開示 所以你一定要聞思修 要聽聞要思惟義理-要去修 聞思修 所以最高的義理也是這樣 你下手的地方 你也是要先去分辨 要去先分辨它的事相 哪邊的事相是對的是錯的 是善的是惡的-是不可以做的 然後不可以做-為什麼不可以做 你就會研究了 因為這個境界-是不可愛的是不真實的 你又為什麼要去做呢 所以你去分辨的時候 你這整個次第-你就很清楚了 其實戒律講的 講到最後只有兩個字 戒律講-到最後只有兩個字 心跟境 戒律講到最後說-你的心是什麼 是善心是惡心-是盜心是殺心 那你的境界是什麼 你的境界是 現在我們講的是色聲香味觸 你的境界是人嗎-是非人嗎 你的境界是財物嗎 是男女的色嗎 你的心是什麼 所以戒律其實講到最後-也是兩個字 你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講的也是兩個字 你的心 在身受心法有沒有呢 你的境 你對於這些境界-你有沒有提起正念呢 所以我們講戒定慧-三學用的方法 到最後都是一樣的-沒有不一樣的 所以他就講了 為作是念-三世諸佛皆學此戒 成就無上覺證大涅槃 如是知已精勤修學 天王當知 諸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為化有情及自修習 少欲喜足著糞掃衣 心常清潔信力堅固 寧失身命於戒不犯 他修般若波羅蜜多 他化導一切有情 或是自己要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你看他下手處在哪裡 下手處 三世諸佛修般若波羅蜜多-都要從戒律下手 畢竟空的道理 難道離開你的心-跟離開你的境界嗎 沒有嘛 一定要在你的心-跟這個境界上 你能夠攝修到 否則的話-你怎麼有辦法甚深的緣起 我們要化導別人也是這樣 我們自己的身口意 心境沒有辦法掌握 我們有辦法化導別人嗎 所以你看下手處 乃至你對境界 都不要攀緣貪婪的時候 他就舉這個-頭陀行的比丘來看 頭陀行的比丘有些-他著糞掃衣 他把他的境界還有他的心 攝修到最少的欲望 維持自己最少的欲望-生活可以過就好了 所以心常清潔信力堅固 寧可自己身命都不顧了 他也不要毀犯這個戒律 所以這是我們講-我們可以警惕的 可以作一個勉勵的 我們初發心的人 我們要往最高的第一義諦 那你下手的地方 你應該要尊重戒律 要好好來發心-受戒學戒持戒 然後對這整個心境 才有辦法去掌握它-甚深的義理 其次我們再看明了論 明了論就講 說本音毗柰耶-就是戒律 這是略言叫做毗尼 它有五種意思有五義 這個漏打了沒有印出來 第一個能生種種的勝利 戒律能夠生出種種的勝利 能夠謂引出世間的善法-還有出世間的善法 世間的善法-還有出世間的善法 第二個-能教身口二業清淨及正直 戒律能讓我們的身口二業-清淨正直 第三個能夠滅罪障 我們如果修學戒律-能夠滅掉我們的罪障 你來持戒你來受戒 可以把我們的罪障 為什麼可以滅掉呢 因為你以後-就斷掉那個惡緣了 你不會再去造那個壞事 你的生活習慣慢慢改變了 你那個障礙就慢慢減少了 你不要用以前的生活-習慣觀念 你要用現在-止惡行善的一個觀念邏輯 去改變自己的整個身心 所以你就會把障礙-減少了滅掉了 第四能引勝義 在家者能夠引令出家 乃至引到梵住聖住無餘涅槃 能夠引他更殊勝 乃至在家修也可以 當然有些還可以引到出家 乃至引到梵住 就是梵住能夠生到天上 這個色界天無色界天去了 初禪二禪這些梵天去了 或是聖住了-或是乃至解脫生死苦海了 聖住無餘涅槃住 第五勝人所行之事 謂最勝人是佛 其次是獨覺還有聲聞 這些都是很尊勝很高貴 很有智慧的人 他們都實行這個戒律-皆行其中 若凡夫這樣實行-也是殊勝的人 也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夠行這個事 在大莊嚴經論裡面-曾經講到一個事情 他說以前有一個出家眾 跟一個婆羅門在一起 出家眾結夏安居 婆羅門也是很用功 一起共修 他也持戒修苦行 他也信佛 出家眾-沙門就問婆羅門說 你持戒也很好 你有沒有什麼目的啊-什麼目標啊 我們出家人-當然我們是要得涅槃 超出生死苦海 你有什麼目標沒有-我們談一談啊 他說有啊 我以後要當國王 就像我們現在-我以後要當總統 當皇帝一樣 這個沙門 這個比丘聽到他這樣子講 就笑笑啊-那這樣一定也可以的 你好好修行吧 因為他看他很決定 這個抱負很大 他也不敢多說 不過他知道這是不對的 有一天這個婆羅門生病了-很嚴重 看醫生 醫生叫他說你要吃肉-去燉藥才會好 他就照醫生的話 印度就像我們現在南傳的 他們有些還是吃肉的 這個婆羅門就請求這個比丘 你跟我化緣一下肉吧 比丘說好啊-讓你病趕快好啊 我幫你去化緣 他就化緣一大堆肉 什麼肉 他牽了一頭羊過來 羊肉很補的 他說居士啊肉在這邊 最新鮮的肉一吃馬上好 一頭羊 咩咩咩 婆羅門一看到就很生氣 你明明知道我持不殺生戒 我不殺生戒-你怎麼還叫我要殺羊 這什麼意思啊 我持戒的人-豈可宰殺羊來吃肉 這個比丘就逮到機會了 他說這樣子喔 你今天因為憐愍這一頭羊-不吃牠的肉 要維護你的不殺生戒-那很好 那你以後當了國王以後 你當了國王以後-你每天吃著滿漢全席 會殺多少眾生啊 你以後還要去征討領土 派兵去打仗-死了多少的命啊 那個還可以計算嗎 你當了國王以後 到最後福報享盡 終究墮入三惡道當中 所以你沒有聽過說佛講啊 持戒的人-你若只是想有限的要生天 你不追求-究竟的快樂的時候 你那個福報享盡就破戒了 你當了國王以後-你就破戒了 所以持戒的人-到最後你就破戒了 為什麼 你未來世你就不持戒了-你就造罪了 婆羅門一聽,恍然大悟 很後悔很慚愧 就跟比丘懺悔說 我的動機錯誤了 所以這裡講說 我們要引最勝義 我們可以得到世間的福報 天上的福報 但是你的心不要安住在這裡 要往勝道因為我們後面講-戒是聖法 戒不是一般的法 世尊講戒其實它是聖法 聖人的方法 聖人的方法你看佛-佛家的戒律啊 佛家的戒律-你不去比對世間上的道德 或是其他宗教的戒律-不一樣的 你研究戒法-我們後面會講到戒律的時候 你看跟世間上的這些法律-有沒有一樣呢 不大一樣它更微細 其他的宗教更不用說了 其他宗教的戒律-也不如我們出家 也不如我們佛家的戒律 因為它是聖人之法 其他的都是凡夫之法 他不會想到那些 也沒有辦法研究到這麼深入 所以我們了解這個道理 這樣就是有智慧了 好再看薩婆多論 薩婆多云-毗尼有四義餘經所無 這戒律有四種意思-其他經典上沒有記載 沒有的 第一個戒是佛法平地-萬善由之生長 第二個-一切佛弟子皆依戒而住 一切眾生由戒而有 一切佛弟子都依戒而住 我們七眾弟子 你三皈五戒 你排班 都按照你受的戒的多少-身份來看 又說一切眾生皆因戒而有 怎麼說呢 我們說你能夠得到人身-是因為你有守五戒 你如果犯戒呢 你看你犯什麼戒啊 偷盜偷盜一天到晚 或是你這些小偷強盜 你以後就去當這些畜生-去還人家的錢 所以你看這個標準-其實都是在戒律 做善的做惡的 戒律在分他的果報 善惡果報 所以說一切眾生由戒而有 你持了更清淨的無漏的戒 就變成聖人了 有漏的戒-那麼我們還是凡夫啊 所以一切眾生皆由戒有 第三個趣涅槃的初門 趣涅槃的初門 第四個 趣涅槃就是你從戒律 你可以下手以後 你可以入到不生不滅的 你可以知道-這個境界是無常的 到最後你有辦法超脫無常 得到不生不滅 得到我們的解脫 所以涅槃是不生不滅的境界 第四個是佛法的纓珞-能夠莊嚴佛法 所以有這四種意思-功能比經論還強 所以我們講-戒律它是初善 有些經論它講 我們講諸惡莫作 你以後會得到-不會後悔的道德 你把你的惡行染習-通通淨化掉了 所以你修學戒律 你會有一個淨化的力量 有一個對治的力量 你有一個反省的力量 那你在進修禪定的時候 你可以得到-愛染煩惱的淨化 降伏的力量 你在有智慧明辨這些 顛倒惡見把它去除掉 你就會有正確的智慧-產生出來了 所以這些都是-你第一步一定要有對治 你第一步要有戒律-你要先止惡 你那個善法才是清淨的 你不止惡-那個善法是不清淨的 所以說它是佛法的平地 再看我們最後看-行事鈔也講 如來隨制一戒-皆有十種利益 這在比丘戒裡面有講到 戒律的功能很大 第一個攝取於僧 第二個令僧歡喜 第三個令僧安樂 這三個是生眾功德 第四個未信者令信 第五個已信者令增長 第六個難調者令調順 第七個慚愧者得安樂 第八斷現在有漏 第九斷未來有漏 前面六個是生別人的功德 生善 有些是滅惡-下面四個是滅惡 最後可以令正法久住 讓我們佛法長久住在世間 興建正法 所以戒法它的功德很高 我們一定要在學習教法 這個下手的地方-要從這邊開始 不然的話大地啊 善法如大地 它不能夠建立起來的話 你後面會歪歪曲曲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要檢查 我們在家居士-你要檢查的時候 你說我的福報-我的智慧我的快樂 你要怎麼樣檢查 你是用有形的物質來衡量嗎 你要用檢查 你檢查方法-其實你可以用佛法的道理 你檢查就是檢查我的 剛剛我們講-檢查我們的身口意 你反省我的善法-有沒有比較多 我的惡法有沒有比較小 這個你就得到快樂了 你這裡就得到功德跟福報了 你那個價值的標準 你不要還是用老的方法 你價值的標準-你要用佛法的方法 這樣才是我們真正的快樂 所以你衡量的方法-如果是錯誤了 你永遠追求不到真正的快樂 你衡量的方法是正確的 你雖然只有一百塊 你得到的快樂 你得到的善法的功德-是圓滿究竟的 所以這個一定要注意 我們今天上午就上到這邊 下午再繼續上 迴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