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 5 主講:本因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家律學概說第五次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同學 大家早安 請翻開講義第十一頁 上次講到戊二衰落 四分律在道宣律祖-弘揚最鼎盛的時候 研究行事鈔一共有六十幾家 那唐朝佛教最興盛以後 到唐宋 宋朝到北宋的時候 還有允堪律師 元照律師中興起來 本來也有沒落的時候 可是他們兩位大師-又把它中興起來 可是到南宋以後 乃至一些律書都散失掉了 到元朝明朝 那研究戒律的人更少了 典型盡失 明朝末葉 蓮池大師 蕅益大師 弘贊大師 元賢大師 也有一些律學的著作 希望把戒律再提起來-讓大家重視 可是已經這個大勢不振 所以就成就也就比較小了    在那時候有一位如馨律師 如馨 如馨律師 他專門弘揚戒法 走到五台山求受具足戒 感到文殊菩薩來受戒 後來弘揚戒法 他的弟子有寂光三昧和尚 創立這個寶華山的戒壇 寶華山的戒壇 到這個整個清朝 寶華山傳戒 來帶動整個學戒的風氣 可是也只是以這個開壇傳戒 為主要而已 事實上 是不是真的了解義理 或是整個戒法的弘揚 那就是沒有那麼興盛了 僅只在戒場上 這些禮拜唱誦 或是保持這個威儀的齊整 所以對於出家眾來看 他也是一個功不可沒 能夠來延續一個戒法-的一個傳承 所以從這個北宋以後 到清朝幾乎有七百多年的時間 這個戒學是衰弱 到了民國時代 比較有名的 是有弘一大師跟慈舟律師二位 在弘演這個戒律 慈舟律師也有一些著作 那弘一大師他就-下了很大的一個苦功 他把這個南山三大部 那時候清末的時候有一位-徐蔚如居士從日本請回來 弘一大師他本身也有 這個古版行事鈔 在天津刻經處印出這個-南山三大部 可是錯誤很多 所以弘一大師他自己冠科校正 注解 這個南山三大部 他一生當中 標點 表列 這個律學的著作 讓我們現代的人來閱讀-南山三大部 能夠很好的做一個理解 他也請回來日本的一些注釋 他請回來這個《桑釋》 這個《通釋》跟《濟覽》 他把它集合起來-叫做《扶桑集釋》 對對照行事鈔 所以我們現在在研究-南山三大部 都是依據弘一大師的基礎 否則的話 也沒有辦法了解它的真實義理 所以弘一大師他嘉惠我們 貢獻非常卓著 那麼當然我們近代-也有一些長老大德 也有在注釋或是弘揚 這個民國以來還是有 只是不是很多就是了 我們白聖長老傳戒 或是聖嚴長老也有寫很多-的律學的書 懺公師父懺雲老法師 那時候也辦齋戒學會 也利益很多學人 海公 上道下海律師他也學了 在大陸慈舟律師那邊學習 回來這邊也在弘揚一些-隨機羯摩 等等的作持 我們這個廣化老和尚 也有些這個畢生-注解這個比丘戒弘揚戒律 所以陸陸續續還是有一些-長老大德在弘揚 但是當然氣勢也比較-沒有那麼多了 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再把-這個戒定慧三學 大家能夠提起來 好好在把整個佛法的基礎紮根 更能夠在聖道上-作一番的精進努力 其次我們在看 乙三功高嘆德 丙一聖道本基 這裡戒律儀它本身 它的功德以及它的 為了要修學聖道的一個作用 是我們應該要去重視的 整個修學聖道最基本的 基礎其實就在戒律 所以《華嚴經》它就講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若能具足持淨戒 一切如來所讚歎 又說 戒為惑病最勝藥 護諸厄苦如父母 癡暗燈炬生死橋 無涯業海為船筏 那麼這句話呢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你一定要在聖道上的基礎 聚集資糧 一定是先止惡行善 一定要清淨自己-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這樣才有辦法到最後-圓滿整個菩提道 而且戒法也是好像一種 良藥或是解毒藥 來醫治我們一些貪心的病 瞋心的病 醫治我們的一些重病 戒法對治的是我們重病 因為你一下子殺人了 偷盜了 邪婬了 你看這個是不是很重的病 你說我只是愛睡覺而已 或是愛吃什麼東西的 這有時候當然我們說這是小病 當然會說-這是小病 所以這個重病你不對治 你說你有辦法改正 你一些小小的壞習慣嗎 顯然是很難的 所以他在呵護我們的 提醒我們的力量 就好像父母一樣 就好像我們生死大海-當中的燈塔一樣 或是一艘大船能夠過渡-這個苦海的船帆 《遺教經》也講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 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要好好學戒 好像如闇遇明 貧人得寶 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 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後面又講到說 因依此戒 得生禪定及滅苦智慧 《遺教經》 我們在律上也是講 你應該要以戒為師 以法為師 就好像黑闇當中遇到光明 貧苦的人遇到寶藏一樣 我們剛開始學 你可能還不會很覺得 可是你要去比較一下 或是了解我們的過去 你會發覺我有一個方向 這個方式是戒律指示出來的 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 我有一個基礎的要求自己 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錯的 那這不是光明嗎 那我們得到這樣的力量的時候 自然產生智慧跟福報 所以就好像貧人得寶一樣 所以會講說以戒為師 因為你的下手的地方 你說我們是學佛的人 那不學佛的人 不學佛的人他也要-有一個道德標準 如果你沒有一個道德標準 檢查自己 你說我沒有道德 不須要道德標準 那你總要有一個標準 你的標準 我的業績 或是我要吃多少的飯菜 我要得到什麼樣的快樂 你會有一個標準 你會有一個目標吧 你那個目標 當然 有時候是錯誤 你若是往正確的一個標準 向善的 那一定是向善的標準 或是你是錯誤的是惡的 那也有一個標準 你惡是惡到什麼程度 那請問這個標準 在世間法來看 其實就是一種法律 或是大家共許的 共許的善惡的一個標準 所以出世間法來看 這個就叫戒律 這些法就講道德 法治 典章 規矩 所以你第一個要了解的 你每天要了解 其實你就是按照這個標準在做 但是我們有時候-只是沒有指出來而已 當你把它指示出來的時候 去研究它 去發揮它的功用的時候 那 就好像你把自己一直無上的 清淨 淨化 往無上的一個標準去努力 所以到最後有辦法成就聖道 因為你要達到一個標準 我們一直 那個標準其實就是一種-反省改進的一個力量 佛也是這樣成就聖道的 所以說汝等要跟著-這樣子來學戒 你能夠學戒 一直往一個標準 一直往善的一個標準 那就是好像佛一直在教我們 你要一直反省改進 然後呢 一直增上 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我們會把粗的-煩惱一直對治 然後我們就要修學-對治自己的煩惱 或是我的念頭 或是我的心所 或是我為什麼會有-這些妄想雜念 這時候你就會學習禪定 你會好樂學習禪定 怎麼辦呢 我還是有些妄想 好 那你這時候你就要對治你的 念頭 你就會學習禪定 而且你會想學習 你會想了解 為什麼我有念頭 你怎麼會知道你有念頭呢 我們後面會講到一些 因為你先學習戒律了 你說我先學習禪定-我也會知道啊 但是事實上有些很粗的 你也不知道 你的次第沒有把握住 所以為麼說因依此戒-得生禪定及智慧呢 因為你先學習看到我的身體 看到我的嘴巴 看到我的心在做什麼 因為戒律說你的嘴巴在做什麼-你要知道 是做好事還是壞事 所以你要先看你的嘴巴-在講什麼 那你的動作 你是要合掌還是要準備打架 你先看到你的身體 然後你再看到你的-心裡在想什麼 戒律先教你說 你要先看到你這個粗的 你在做什麼 你常常在看 後來你就會看到微細的 因為這個粗的你已經很熟了 你就會看細的 看細的這是你的念頭 這時候你就會學習禪定了 那你的念頭在那裡呢 那這時候啊 所以戒定慧三學 經律論講的方向 通通是一樣的 它的方向通通是一樣 它只是一個大範圍 比較大的範圍 慢慢縮小慢慢縮小 你用的方法是一樣的 但是你要先有辦法會用 你才有辦法 就好像你有辦法看到-那個大的目標 才有辦法集中力量 打到那個靶那個中心點 你連那個靶都看不到 你怎麼有辦法打到那個中心點 最微細的心我們是不知道的 所以你這時候才有辦法去 滅掉那個最根本的煩惱 得到那個最根本的智慧 所以會講說 因依此戒得生禪定及滅苦智慧 所以在《瓔珞本業經》也講 一切眾生 初入三寶海 以信為本 住在佛家 以戒為本 那你要 改變我們的人生觀 你要先相信三寶 我們說你要改變命運 一個最究竟的方法就是 你要相信佛法僧 世間的人常常 在《大智度論》講 世間的人心動 愛好福果報 不愛好福因 他只愛好看到那個結果 家財萬貫 功名利祿 五子登科 這些妻財子錄 他只愛好到那個果報 他不找到那個原因 那個原因在那裡 他不好好研究 世間人不好好在研究那個 福報的原因是什麼 或是他的貧困窮夭 這個下賤等等它的原因是什麼 世間的人不好好去-研究這個原因 他研究的方法也是-比較表面粗糙的 只有佛法它研究的方式 是最深入的 他研究到過去研究到未來 業果的整個 還有整個世間不只是-我們這個動物人類而已 還包括一切的動物 還包括一切的植物 還包括山河大地 你看看 他對於人類處的社會世界 他研究的程度這是整個連環的 那才是真正的原因 所以佛家講業果 所以世間人只是看到一個-短短片面的初學的一個果 他不會研究原因 你一定要從三寶要從佛法入 你才有辦法相信 這整個很深而且很廣泛的原因 所以求有不求滅 只是喜歡有有有 可是他不喜歡人家講沒有 不喜歡人家講死 不喜歡人家講老 不喜歡人家講滅 他這個不相信 或是講佛家講的都是-悲觀消極的 這些都是誤解-而且都是不正確的觀念 因為你看到有 就應該要看到沒有 看到生就應該要看到死 這才是整個宏觀的-透視整個人生 透視整個人生 你看到業果的時候 你就會了解業果的整個流續 跟他的止惡修善很有關係 其實業果的分界線 其實就在善惡 善惡分開 好的業果跟不好的業果 所以我們說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其實戒為本就是當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 第一個 你第一個你要分清楚善跟惡 你說我不用我都空了 我都無所求無所謂 這是不正確的 你沒有一個智慧來觀照-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是惡的 那什麼都無所謂無所求 那惡法也無所謂嗎 善法也無所謂嗎 善法你要求啊 為什麼不求呢 惡法要有所謂啊 所以這個一定要分清楚 那個分際 分際點 所以我們說住在佛家以戒為本 我們要相信我們自己 可以改變我們的人生 我們要自己做實驗 你要實驗自己 你用佛法來實驗自己 你已經用世間法-試驗自己幾十年了 你用的方法都是老掉牙的方法 你都不想想還有新的方法-可以實驗 新的方法就在佛學裡面講 你要先看透你的人生 你要先看看你的 整個身口意的善惡 你要先看看我們這整個世界 那未來是要怎麼樣的安身立命 你何不用這些新的觀念 再來想想你的人生呢 難道只是執著你現在所學的 或是你的士農商的一種-知識領域而已嗎 幾十年下去其實-就是這樣子而已 也是一樣一個人 這樣 但是你一進入佛門的時候 不是一個人 是整個心量 整個 我們入了佛門以後 整個心量擴大了 不是只有我一個人 是整個人類 是整個宇宙 所以這個才是我們最根本的-人生的要去研究探討的 要相信這個道理 好 其次再看 第十二頁 《大智度論》也講 大惡病中 戒為良藥 大恐怖中 戒為守護 死暗冥中 戒為明燈 於惡道中 戒為橋樑 這些都在讚歎戒的功德 比喻它像明燈 它像橋樑 它像大船一樣 死海水中 戒為大船 好像良藥一樣 或是守護我們 它是我們的守護神 戒它是我們的守護神 你很恐怕的時候 它是我們的守護神 我們說後面會講到有五戒 你守了五戒 會有護戒的善神幫助我們 這些就是在讚歎戒的功德 又說 譬如大地 一切萬物有形之類 皆依地而住 我們都是站在地上 沒有地我們就活不下去了 戒也是一樣 一切善法住處 因為戒就是要求我們-要止惡行善 你如果不止惡行善 你也不會快樂的 你看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做壞事的人 他就要躲躲藏藏警察的追緝 他也不會快樂 我們能夠住在善法領域當中 我們內心每天就是很快樂 我們不是作奸犯科的人 我們都是要-住在這個善法當中 就好像沒有腳 無足欲行 沒有翅膀想要飛 沒有船想要橫渡大海 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沒有戒要得好的果報 也是一樣不可能的 亦復如是 他又講 復次若人雖不出家 但能修行戒法 亦得生天 我們學習戒法 當然你不一定要出家 而且你可以得到生天的果報 你未來世一定比這一世好 我們好好持戒好好修行 你好好誦經禮佛拜佛 好好做慈善事業 也是會生天 要是你能夠守戒那更好 那你再進一步 若人持戒清淨 行禪智慧 欲求度脫老病死苦 此願必得 你再進一步你要學說 生死苦海 在修定慧 那一定可以得到 因為這才是戒法的目的 所以我們講這在古代 有一個 佛世的時候有一個貧苦的婢女 他生活貧苦也很貧賤 有一天到這個河水邊 去拿這個水 一想到自己的人生 身體也不好 又這麼貧窮下賤 一想起來就痛哭流淚 恰好迦旃延尊者行腳到這邊 看到他在痛哭就問她什麼原因 她說我就是這麼貧賤 那個可憐 結果尊者就跟她講說 你為什麼不把妳的貧賤 身心不自在把它變賣掉 把它捨掉 怎麼捨 就是貧苦啊 種姓不好啊 身心嬴弱 我怎麼捨 我怎麼賣 怎麼買 誰會買啊 結果尊者就告訴她說 可以啊 你只要願意就可以賣掉啊 好 那我願意 怎麼賣 好 你現在發出歡喜心 很歡喜的心 你相信一定可以賣掉 你相信我現在用這個-供養的功德 我對出家眾產生歡喜心 你把你的瓶子洗乾淨 盛很乾淨的水 供養給出家眾 然後呢 恭敬三寶 用這一瓶水來布施給三寶 然後呢 你相信世間不是只有這樣子 還有未來世 你還可以修福報 那這樣來受三皈依 我再跟你授五戒 他聽了說好 我相信 結果把這一瓶水 很恭敬的供養這個迦旃延尊者 尊者就為她授三皈依 傳五戒給她 然後你要好好念佛 當然那時候是叫她-念釋迦牟尼佛 好好憶念佛 憶念佛的功德 那這個貧窮的女人 她覺得這個出家眾對她講的是 很至誠懇切的 所以她也就這樣相信了 後來不久命終 她往生到忉利天 忉利天當天人的-那當然福報要很好 才有辦法生天 因為她有受戒有皈依 而且布施阿羅漢的功德 她看到她過去世-原來是一個貧窮的人 她死掉她的主人就把她-丟到這個寒林 就是印度以前都是-丟到這個樹林裡面 給這些野獸吃 屍陀林裡面 所以他就這個天人就拿花 來散供養這個屍骨 供養這個白骨 感謝她在生的時候還有親近過 三寶 還有親近過出家眾 所以我們講 你只是三皈五戒 你只是憶念佛的名號功德 那也是可以生天 也是可以生天 我們要把這整個心一轉 我們把一轉轉壞的 捨棄它 你往好的就可以得到-那個果報的 這些都是在經論上 或是我們這些典故上-常常會有看到的 乃至在依戒來修行定慧 那更可以得證聖果 我們再看《希有校量功德經》 也講 說佛告阿難 若三千大千世界 滿中如來 如稻麻竹葦 若人四事具足供養 滿二萬歲 那麼多的如來 三千大千都遍滿了佛陀 你用很多的一些四事供養 衣服飲食臥具醫藥 而且供養時間很久 等到這些佛滅度以後 你又起這個寶塔 來用種種的香花供養它 你看這個人得到福報多大 是不是很多 其福甚多 但是其福雖然很多 不如有人以清淨心歸依佛法僧 他能夠歸依佛法僧所得的功德 這樣百分不及一 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還比不上他受三皈依的功德 那受三皈依的功德 乃至復以一彈指-他受這個十善戒 他的福報比前面更加殊勝 然後他再受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 那這樣更殊勝 又比他福報更多 若盡形受持五戒 沙彌戒 沙彌尼戒 式叉摩那戒 就是女眾的出家眾 的女眾兩年以後再受具足戒 先受式叉摩那戒 然後再受比丘尼戒 或是比丘戒 那他這樣一層層的福報 比前面更多 福轉勝前 不可為喻 不能比喻 這個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你有形供養 這個我們要講一下 我們講身口意 身口意都可以成就我們的善根 也可以成就我們的惡業 請問那個力量最大 你的身體力量最大 還是你的嘴巴力量最大 還是你的心意最大 那個最大 心最大 答對了 所以你的心你的意業力量最大 所以你感到的快樂也最大 對不對 你的心 所以這個 在經論上也正在這樣子講 你看古代以前有一個人 這個在《了凡四訓》有記載 他叫魏仲達 他當官的時候 他有一天 死掉了 被攝到這個閻羅王那邊 這個閻羅王就看他的-整個善惡果報 原來我們聽說有一本薄子 看你生死薄 然後記錄你的善業 記錄你的惡業 他看他的惡業很多 那一本薄子寫了好幾張 善業很少 寫了一兩頁 這個閻羅王就把這個-善惡業秤一秤 善業那麼少 惡業那麼多 秤一秤 看那個比較重 一秤 善的比較重 惡的比較輕 這個魏仲達他就很奇怪 他說這個大王 我才這麼年輕 我才二三十歲 二十幾歲 我怎麼有造那麼多惡業 我做壞事 我才這麼年輕 那有做那麼多壞事 你怎麼有記錄那麼多 他說你有很多 你有很多思想還有觀念 都是惡的 你雖然沒有去做 可是那也是惡的 不一定要做了才算是壞事 你有很多壞的思想 壞的習慣 那也是你的惡 那我為什麼善呢 會比較重呢 你的善他說 曾經朝廷要興建這個宮室 你寫了一個奏章報告皇帝 說要造一作石橋 要利益這個這整村這整個鄉民 這魏仲達說我雖然有造一個 報告寫一個文章報告皇帝-說要建這個橋樑 可是皇帝沒有採納 我也沒有做什麼善事啊 這個閻羅王就回答說 你那個奏章雖然皇帝沒有採納 可是你那一篇文章-是要利益整個鄉民 所以那個力量 利益到上萬的民眾 已經很大了 如果再建造出那個橋樑 那功德更殊勝 這是真實的故事 所以我們講 你志在天下 那為善 你做的雖然事情很小 可是你功很大功業很高 你如果志在一身 你只是為了自己 你雖然名位很大 可是你的善業很小 乃至你有惡業 所以這個意念很重要 所以這邊講 你受戒為什麼會功德那麼高 我們受戒就是在用意業 你受五戒八關齋戒 菩薩戒 比丘比丘尼戒 你受戒的功德 你受戒的時候 不殺生不偷盜 你沒有說我只不殺人而已 你沒有這樣子講 你不殺生 你緣念的是十法界一切-有緣無緣的眾生你都不殺生 而且所有的人 乃至動物的東西 只要是別人的不是我的 我就不偷盜 十法界的所有的善法 你那時候的心說我都-不要這樣子做 你看那個力量會多大 所以那個善的功德會很大 雖然我只是我也沒有做什麼 我只是守戒 我不敢去做壞事而已 我會去做好事 你去做好事那個力量-也會很大 因為我們去做個好事 所以我們這邊講 能夠布施的 所以前面為什麼他供養很多佛 也會供養也會布施 好人也會布施 反過來 壞人也會布施 能布施的不一定是好人 所以作賊難道不可以布施 作賊也可以布施 所以能布施的不一定是善的人 做好事不一定是善良的人 但是善良的人一定會做好事 對不對 做好事不一定是善良的人 對不對 這句話有點奇怪 你布施 布施這一件事情是好事 我的意思是說 他在之前他這整個過程 他這個人不一定是-完全善良的人 布施這件事情是善的沒有錯 但是他這個人本身 或是他是偷盜來的東西-他來布施 偷盜它本身是惡的 他這個是一個惡人 對不對 所以你行善你布施 但是並不保證你那個功德力 並不保證你這個人整個-是一個很清淨的 但是你如果持戒 就不一樣了 你能夠持戒 你能夠受戒守戒 那你一定是善人 而且你會清淨你自己的-身口意 你再來布施的時候-那一定是善的 所以你的功德力會勝過-那個沒有持戒 那個只是純粹布施的人 或是他都不學的人 是不是這樣子 所以他供養很多 或者他都也是我就是有錢 好吧有錢我就是供養而已 就不如你了解這個道理 我為什麼要供養 我了解那個意義 我要來受戒 我要來學習整個人生的義理 那我作的供養布施 剛才那個人 如果他是一個受過戒的人 他是一個學過佛法的人 他去供養佛陀香花 就像我們現在佛弟子 各位受戒五戒菩薩戒 我們大家做一些香花 供養 或是灑掃庭院寺院 護持道場 你的功德力就勝過-沒有學過佛的人 沒有受戒的人 原因也就是在這裡 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 所以這個 這個業果 意業 第六意識 你的心很重要 你的心一下子不能把握 你一定要先從身口 要有一個規矩 所以要從戒律來開始 下面再看 《成實論》也講 道品樓觀以戒為柱 禪定心城以戒為郭 三十七道品好像要-蓋一個大樓一樣 你到最後有沒有辦法成就聖道 那你底下的基礎是什麼 是戒律 你戒律學得越多 你看蓋高樓大廈 那個地基越高的大樓 那個地基是不是越大越深越廣 所以說我要學習戒法 你要學越深越廣 我受的戒要越深越廣 你以後成就的功德會越高 你學習的越高 不要反過來說 我一條件就OK了 所以這個是要以戒為基礎 禪定心城以戒為郭 禪定心要以戒把它圍起來 否則你做壞事 你一貪瞋癡你的禪定就沒有了 度生死河以戒為橋樑 入善人眾以戒為印 人家看到那個印就相信這個人 因為這個人不會講謊話 八直聖田以戒為畦畔 八直聖田就指八聖道 我們要修學八聖道 我們說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念正精進 你的身口意 正思正語正業很重要的 你說這個人有沒有正見 那你看他在作奸犯科-怎麼會有正見 他的思想行業 或是他的常常在罵人 或是不正念 這個人沒有正見的 所以如田無畔水則不住 如是若無淨戒則定水不住 你沒有清淨的身口 你的意業怎麼會清淨呢 定水你的禪定 我們禪定的力量 你一定要有一個很善良的-來保護自己 否則你不會有禪定照 定水不住 所以《成實論》就講 戒如捉賊 定如縛賊 慧如殺賊 戒好像解毒劑一樣 你要先看到煩惱 要先看到我的壞的習慣 先把它捉出 我要改善它 然後呢 再來呢 把它綁住 定就是我要一直 我要一直研究它的道理 然後把它對治 然後把它解決的方案改進它 到最後慧 你有方案了常常去做 用那個方法常常去做 那就是你的智慧 養成一個好的習慣 到最後你就改進這個壞的習慣 壞的煩惱了 這是比較粗的 如果是比較細的 我們在修戒定慧的時候 我們的一些執著 我們一些妄想 這些分別 這時候我們分辨它的時候 慧學它就會把這個 你的執著跟妄想把它斷掉了 所以我們說慧如殺賊 這個首先一定是-你要先看到煩惱 先看到執著 先看到攀緣 先看到你的身 先看到你的六根 好 那這個是我們講戒的基礎 我們下一節課再看 先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