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4 主講:本因法師 我們再看 丙二中土弘傳 比如說整個經律論三藏-傳到中國北傳來以後 它整個弘揚的狀況是怎麼樣 看丁一律典的翻譯-戊一現存的律藏 中國最早是在三國時代 才有這個戒律傳來 在曹魏嘉平二年 大約是西元二五○年左右 由中印度中天竺 曇摩迦羅在這個洛陽白馬寺 翻譯出這個《僧祇戒心》 以及《四分羯磨》 後來呢就按照這個呢 所以我們中國一開始傳授戒律 出家眾是-按照四分律的羯磨法來受戒 其餘的律部呢 也陸陸續續翻譯出來 到現在漢傳佛教 還存有主要的律藏有六部 我們看第一部份呢 是中印度的摩偷羅-有部的《十誦律》六一卷 最先翻譯出廣律-在十誦律來看呢 是在西元四○四年姚秦 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出來的 所以在中國原來北傳的時候 研究十誦律的是最多 十誦律那時候研究是最多 到最後第二個-才傳來《四分律》六○卷 法藏部就曇無德部 姚秦的時代四一○年 由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翻譯出來的 我們講這個律 是一個廣律就是整個律藏 不是只有戒本 不是只有出家戒-或是簡單的幾條戒而已不是 是整條是整個戒律制戒的因緣 還有它的變化是怎麼樣 它整個都有記載 整個廣律 殺戒是怎麼樣制戒的 又怎麼樣開緣的有什麼情況 或是婬戒怎麼樣制的誰犯的 那每一條都很清清楚楚的記載 這些講律藏是指這個 不是只有講一個戒條而已 是整個來龍去脈都有在記載 再來是第三個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四○卷 是東晉佛陀跋陀羅-共這個法顯大師翻譯的 西元四一五年 《摩訶僧祇律》是屬於大眾部 有些講它保留古代大眾部的 大眾部我們相傳是比較有-大乘思想的一些義理存在 但是有些講就是說它的源頭-有時候被人家這樣子講 但是在比對上-當然每個人的看法會有點出入 那就是僧祇律 第四部是《五分律》-三○卷化地部 是在劉宋時代西元四二三年 這一部律其實是-法顯大師帶回來的 可是他沒有翻譯就圓寂了 後來由佛陀什大師-跟這個智勝法師 還有一些法師潤筆翻譯出來的 這部律《五分律》化地部 道宣律祖稱讚它說是-文簡意賅名不虛稱 它講的義理很簡要而且很圓滿 但是沒有廣泛的流傳 第五部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 這是西北迦濕彌羅新有部 它跟這個《十誦律》 《十誦律》也是有部薩婆多部 我們說《十誦律》-是屬於薩婆多部 這個根本說一切有部-叫作新有部 它是跟薩婆多部-可是又有些又不一樣了 又分出來的 這個是在唐朝西元六七五年 義淨三藏義淨大師他翻譯的 他為了要解決這些疑問 他又去印度留學 回來的時候已經六十一歲了 再把這些有部律翻譯出來呢 已經七十九歲了 我們看古代的高僧大德-那種精神很值得我們敬佩 再翻譯出來-再去留學回來已經六十一歲了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有部 有部是現在西藏 我們現在有三大傳承佛教 藏傳佛教它是用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 南傳佛教就是下面講的 銅鍱部《銅鍱律》 北傳佛教就是《四分律》 所以這個你一定要了解 第六個是南傳上座部 有些講它是從分別說呢 說部出來的巴利藏 南傳泰國緬甸、斯里蘭卡-這些都是巴利律 我們現在會看得到 台灣在七十九年 一九九○年-這個南部元亨寺 通妙按照日本的翻譯本 再翻成中文 當然-這裡就會有一點錯誤產生 因為它是從日本人翻譯的 那你是第二手的資料了 所以有些地方呢 有時候會看不大清楚 所以這個《有部律》-跟《銅鍱部律》 道宣律祖沒有看過 道宣律祖看過前面的四部律 所以他會把它作一些整理 我們現在沒有 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呢 我們現在就是說 有些地方有部律講的-會跟前面有些不一樣 我們說部別不同 判斷的也有些-所以在出家眾會研究這個問題 所以像弘一大師 他接觸到是-《根本說一切有部律》 弘一大師那時候-他要弘揚有部律 因為有部律有些觀點 它很多有些大乘的思想存在 有些地方比較適合我們現在 那時候弘一大師-曾經要弘揚有部律 乃至他有時候會 會覺得《四分律》-好像不是很恰當 可是後來呢他也改變了 他也反省也不對 所以他不能用有部 我們剛才講部派 每個地區有它的特色-跟它的思惟或是它化導的因緣 經律論也是這樣 我們研究戒法或是我們出家眾-這當然是對出家眾來講 可是在家眾也要了解-因為有時候你們會研究戒律 你不能用這一部破那一部 那一部破這一部 用這一部經破那一部經 其實呢 我們說佛講的法啊 初善中善後善 對不同的根基講 通通是利益他的 你用這一部經破那一部經 這部律破那部律 結果會怎麼樣 結果大家就會全部破掉 或是大乘破小乘小乘破大乘 也是這個問題 就是說你要-找出它的共通點相異點 這個是 這是讓你思惟的空間 而不說來推翻或是來否定它 你到這個地區-它就是有這種風俗習慣 它就是這種思惟 它就是這種-這個修行的一種模式 你不能夠-完全推翻它這種方式 或是不承認它 這個是 不是整個佛教的一個目的 所以弘一大師他就改變了 就弘揚《四分律》 後面我們會講到 像能海大師啊 他學習的是西藏的密教 他也是一個成就-有成就的人 西藏應該是有部律 但是他在中國的時候 能海大師一樣弘揚《四分律》 我們看義淨三藏-翻譯出有部律的時候 他當然對《四分律》-也有些批評 但是他翻譯出有部律的時候 也事實上沒有弘揚開來 當然這就有很多原因了 我講這個意思是說 就好像我們現在的人 有些會好樂巴利藏 南傳的《銅鍱部律》 我們現在有些修南傳的 不管是打坐方法也好 或是好樂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好 但是你也不能用南傳的巴利律 來否定北傳的律本 一樣的道理 一樣的道理 所以這個是有它時代的因緣 跟這個風俗-或是它的整個眾生的根基不同 所以這是主要的律典 那這主要律典呢 在家居士 因為為什麼會講這個呢 在家居士你判斷的-或是有時候呢 你們當然現在講的-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這些 它的來源有時候會-出家眾在解釋的時候 它的輕重或是它的角度 它的切入點-因為跟他所學習的律部有不同 你問一個西藏喇嘛 你問一個南傳比丘 你再問一個北傳比丘 師父啊奇怪怎麼問出來的結果-都不太一樣 因為他們所切入的角度 他跟你解釋這一條戒 你的殺盜婬妄戒 可能有時候 有時候啊 因為這個是重戒啊-大部份應該是一樣 可是有時候-他們有些講的語詞呢 會有點切入的側重點不同 這個你要了解的 好再看其它-戊二再看其它看第九頁 所以主要律部五論 我們其它翻譯出來其實很多 律典呢很多 我們主要講-解釋律部的五大論 《毗尼母論》《摩得勒伽論》 這兩部論是忠於宗薩婆多部的 來解釋的 薩婆多部就類似《十誦律》-有關的《善見論》 古代認為這是解釋《四分律》 現在的人研究認為它是-解釋《銅牒部律》 再來是《薩婆多論》-是解釋十誦律的 《明了論》這是正量部所造的 也是屬於上座部的 這個律本呢 正量部的廣論沒有傳來 我們只有論而已 為什麼要講這個呢 一樣的道理 這一部論在講解的是-對哪一個宗派來解釋 所以它的義理-有些偏重的角度會不一樣 我們現在人研究也是會這樣子 當然這些呢 在家居士比較少看 其它鼻奈耶經-梵網經瓔珞本業經 這在家居士比較會看得到的 五戒相經這些 或是八種長養功德經 受八關齋戒有關係的 或是善生經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本經 這瑜伽瑜伽部的-瑜伽戒瑜伽菩薩戒 菩薩戒本經就是瑜伽菩薩戒的-另外的翻譯本 那很多很多啦 所以今日漢傳佛教 其實保存了-世界上最豐富的律論典籍啊 你看藏傳只有一部 一部律啊 其它的那些論沒有我們這麼多 南傳也是一樣 南傳他們也只有一部論 他們自己的論也不會很多 而且他們也不會-承認其它的律跟論 他們也認為說-只有我們這一部是最圓滿的 而且他不承認的 所以我們北傳事實上-我們保存是最多的律論 但是可惜不受重視 我們研究的不管學術界的-或是出家眾的 研究的人都很少 學術界的也重視日本人-重視南傳的 根本不重視我們中國的整個 一些祖師大德的一些研究-的成果 這是比較可惜的 我們也很忽略它 其次我們再看 傳過來以後怎麼樣弘揚 丁二四分弘揚 因為這個源頭你要了解-到我們現在會怎麼樣 戊一興弘 第一個我們講《四分律》-是五部當中的曇無德部 這部律藏傳到中國來 它本來是佛滅度後百年 我們剛才講優婆麴多尊者 他的五大弟子之一的法藏部 就是曇無德部-又叫法正法護法密 這是曇無德尊者 他在上座部當中呢 律藏啊 他從八十誦律-把它結集摘要契同己見的 合乎自己可以用的 他隨說所止而為一分 四度完結所以這叫《四分律》 所謂《四分律》《五分律》-《十誦律》 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幾次幾次-這樣把它講完這樣子 所以這個四分-不是按照義理而判的 而是按照四度結集 分成四個篋函這樣叫作四分 這個《四分律》呢 因為我們現在研究律法 不管在家戒出家戒 其實這整個傳承是有關係的 它傳到我們中國是在 曹魏嘉平二年曇摩迦羅 他用這個《僧祇律》的戒本 秉《四分律》的羯磨-來傳授三壇大戒 出家眾三師七證傳授比丘戒 所以他那時候-只是有翻譯這個羯磨文而已 就是出家人怎麼樣受戒 它的程序啊它怎樣作羯磨 所謂作羯磨就是出家人 怎麼樣承認他是一個比丘 它有一定的規矩 傳過來呢 他先翻譯這個羯磨文而已 沒有一個律藏 這個律藏要到姚秦弘始十二年 西元四一○年的時候 才有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翻譯出來的 佛陀耶舍那時候-他也沒有帶梵文本 他是用背在腦海當中的 《四分律藏》你知道多大嗎 《四分律藏》我們現在看的 三大本一本這麼厚 背在腦筋一本 那個國王啊 佛陀耶舍-他會背這個《四分律藏》 姚秦王姚興他不相信啊 哪有可能有辦法背那麼厲害的 我先考考你 他就拿三本呢三四本呢 戶口名簿跟這個藥典藥書啊 戶口名簿就是-什麼人出生在什麼地點 住址是什麼 幾年幾月 然後還有這個藥書藥草藥本 治什麼病長得什麼樣的草啊-三本 三天內你給我背過來 不然的話就殺頭你騙我 三天以後考試-一字不漏完全背出來才相信他 所以說厲害 古代的高僧大德都很厲害的 所以他把《四分律藏》背出來 翻譯出來以後 以後再找梵文本來對 所以是沒有錯的 這個在元魏的時候孝文帝啊 法聰律師曾弘揚這部律 他本來是學習《僧祇律》 後來研究我們受戒 出家眾受戒的戒體 因考受戒的戒體 他才弘揚《四分律》 所以到這個道覆律師呢 才作這個《四分律疏》六卷 這個也只是問答立義而已 沒有很深入去-詳細來闡揚它的義理 到惠光律師才作章疏 開四分律藏的解釋 用疏文呢來解釋它的風氣 開始了 怎樣把律部分門別類 它的每一條戒的整個架構呢 很詳細的把它比對 以後慧光律師還有智首律師 相繼提出《四分律》 提倡《四分律》 智首律師 尤其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物 他是道宣律祖的師父 他的親教師 道宣律祖聽他的戒律聽二十遍 聽二十遍 智首律師-他那時候已經把律部呢 我們有傳來各部律 他已經在研究它比對它的義理 為他講這個五部區分鈔 所以道宣律祖-承襲他師父的整個法義 後來他創出南山宗 我們看第十頁 所以成就一代的祖師 變成中國南山律宗的祖師 集《四分律》的大成 號稱南山宗或叫南山律 後面會再講到 那時候除了南山宗以外 還有法礪律師的相部宗 懷素律師的東塔宗 在唐代的時候研究律法很興盛 唐朝是整個佛教最興盛的 八宗共弘啊 禪宗這些八宗共弘 共弘是整個佛教文字武功-在唐朝是最興盛的 那時候這個有這三宗 一般所稱的律宗-其實就是指四分律宗 後來相部宗跟東塔宗都廢絕了 只剩下南山一宗傳世 這個《四分律》-在南北各地盛行 成為中國古代最有影響 乃至到現在-最有影響的佛教戒律 傳到現在漢地整個佛法 不管出家眾受戒 通通是用《四分律》的 研究也是這個《四分律》 而且《四分律》在法藏部來看 它沒有再分派 它沒有再分裂 它從法藏曇無德尊者那時候 他下來都沒有再分裂了 道宣律祖-他曾經聽學於法礪律師 相部宗的法礪律師 曾經聽他上課學習它 後來他寫行事鈔 南山三大部的時候 他把律部整理出來的時候 後來法礪律師也有看到了 他以為是智首律師寫的 這個人不得了 怎麼有辦法寫出這個行事鈔 他整理的非常有條理 他以為是智首律師 智首律師是道宣律祖的師父 因為他認為才有這個水準 其實是道宣律祖寫的 這個懷素律師呢 他也曾經聽過 法礪律師跟道宣律師的課 可是後來他們的意見不一樣 意見不一樣主要是因為-對於戒體還有它的來源 律部的判別不一樣 這講到這個戒體論的時候 跟這個有關係 但是可能沒有時間講 所以那時候對這個律部呢 到底是小乘大乘 有些判這個律部是小乘 有些判大乘 有些講它是非色非心 有些講它是心法 有些講它是色法 所以這個懷素律師-他是忠於這個俱舍論 這個法礪律師他忠於成實論 道宣律祖是用這個唯識 法相唯識來解釋 所以後來 這個相部宗-跟東塔宗它們兩個呢 兩派呢兩派鬥爭啊 國王調停也沒辦法 後來也就滅就沒落了 只剩下研究《四分律》 因為《四分律》的南山宗了 因為道宣律祖那個 寫出來的南山三大部呢 後來流傳的很廣 所以這個是-為什麼南山宗會一門獨秀 所以我們看第三 我們要講這個就是 因為我們現在所研究的義理 不管比丘戒在家戒 其實我們都要從道宣律祖 他整理的資料來判別 在家戒也是一樣 出家戒也是一樣 會運用他的智慧來判斷 道宣律祖他是居住在終南山 他著述很多 其中以這個《四分律行事鈔》 《四分律比丘戒本疏》-簡稱戒疏 還有《四分律羯磨疏》-簡稱業疏 因為羯磨就是業 簡稱業疏 這三部並稱南山三大部 它當然其它還有 他的著作不只是這樣 他寫很多歷史的書 《續高僧傳》《廣弘明集》-很多 他寫的著作等身 不得了的事情 他把那時候的歷史典章制度-都整理 那是一個不得了的祖師 這個是律宗的權威著作 南山三大部 他寫的時候以《四分律》為主 兼採其它部律 旁徵博引具備眾長 文簡理詣義圓事彰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在研究的 我們這一時代 我們這一代研究律法的 一定會研究南山三大部 那一研究下去 大概頭髮就白了 已經過了十幾年了 所以弘一大師也是一樣 弘一大師 他研究南山三大部 一研究就二十幾年 所以這裡呢 他這個三大部裡面的義理 包含精博 整個戒定慧三學 融通它的義理 各位可能不會感受到這個觀念 因為我們有稍微涉獵-南山三大部 我們在看現代人的一些著作 或是日本的一些-日本人有些著作 或是有些人寫的一些巴利律的-一些比對的一些著作 當然我們不是看得很多 但是稍微這樣看的時候 會覺得奇怪 那個深度跟廣度 你再去比對南山三大部 我們還是讚歎道宣律祖 你真的就拿現代人寫的 你再來看比對道宣律祖寫的 看它怎麼樣 你不要用偷來的資料-來批評人家 你就用以前的資料來看 你有沒有辦法寫出來 事實上 應該要承認 但是現在的人很少願意去研究 主要當然是它是文言文 因為道宣律祖的文章太好了 他駢體文是第一名 他參加玄奘大師的翻譯的時候 那個文字的修飾 道宣律祖是第一名 他的文章太好了 但是太好了我們就看不懂了 因為它幾個字就代表很多義理 所以這個就是一個障礙 但是我們還是要把它研究清楚 就是你一直在看-你就會慢慢了解了 道宣律祖他的重大貢獻-我們要了解 因為這關係到我們現在-研究整個戒律的角度 持戒的方向 你學習的態度 跟你義理歸宿在哪裡 三大部 它有講到這些 所以南山宗它整個 最主要的重點跟它的貢獻 我們講它是一個劃時代的著作 在哪個地方我們列出四點 這個續明老法師他有講到 第一個立化制二教 他把如來一代時教-區分成化教跟制教 後面會稍微講到 化教就是化導眾生的一個方法 制教就是制定眾生必要學習的 這主要是講出家眾的戒律 其它都是通在家眾的 所以他把它化分成兩種 就是世尊講法有二種 一種是講專對出家眾 一種是專對可以化導在家眾 你講這些五戒十善 或是講這些經論 那是指在家眾 出家眾當然也有 但是出家眾-特別的是在戒律叫制教 制定你要學習的 而且它又三教判攝一代的化教 他用性空教攝一切的小乘法 用相空教攝淺教的大乘法 用唯識的圓教攝一切大乘的深教 它按照解深密經的義理來判教 這個判教當然-古代是一個很重要的工作 世尊講經說法那麼多 我們後來的人-看到的經典那麼多 請問世尊為什麼這部經那個講 那一部經這個講 他的方式還有內容深淺不一 你怎麼樣去吸收它 所以就有不同的分類 你看天台宗用藏通別圓 賢首宗用小始終頓圓 我們現代人又不同的判教了 又不同的化分了 用歷史文獻 判攝這些這個 這個性空唯名虛妄唯識 真常唯心 用不同的方法 再把世尊的教法-作一個整理分析 你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 古代有很多很多方法 道宣律祖他用的方法是 他採取的是這樣子 這個在懺悔篇的時候會講到 這個懺悔篇-你怎麼樣懺悔的時候 它會用到 那也表示是道宣律祖的思想 他認為經典的安立 從淺到深 或是你從修學戒律的人-的角度來看 你應該要怎麼樣-把自己的身心清淨呢 破掉自己的煩惱 再來破掉自己的執著 再來證到最終的圓滿地步 你的次第是什麼 你要破掉自己的煩惱 那你要修學戒律 那你犯到戒了你要改過 那改過呢 最大的原因是你的煩惱 那你要破你的煩惱 那你要破我執 你要有性空 緣起性空的觀念 那你那個執著還有更微細的 還有相空 乃至你要發這個菩提心 大乘的這些義理呢 那他再用唯識圓教的解說 所以這個是 一代時教這個內容 以後大家有機會再研究-這些你們都可以研究的 當然每個人角度不一樣 這邊其實你要研究它的話 先不作一些批判 你應該思惟-他為什麼要這樣子講 你可以受用利益到自己 才是重要的 而不是說 你一定要用別的角度來批評它 現在人當然都不是這樣子的 我們應該是先說 我先吸收它的整個精神-跟利益到我自己的層面是什麼 我這樣來學習經律論會比較好 尤其是道宣律祖 他為什麼要這樣子講的角度 其實都是從這裡出發的 不然的話你只是-比對分析批判 那你有沒有-吸收到你要的東西呢 利益到自己的方法呢 你找到方法了沒有 你通通沒有 你的資料只是一個資料而已 跟你沒有什麼關係 但是道宣律祖講化教跟講制教 跟我們是有關係的 我剛才講他是-從懺悔篇那邊開始講的 他是要你去 真實的把你的身心 作一個實實在在的淨化的工作 他的次第 你有沒有發覺 人家為什麼要這樣子講 不是一種義學的比對 是一個身心的實驗 身心的實驗 它是一個真實的修證者 道宣律祖晚上不睡覺的 他是不倒單的 他是在打坐的 人家是真心身心一個實驗的-告訴你 人家每一個祖師大德 其實他都有-他修行證悟的一些經驗 我們要吸收人家的整個法義 那才是我們後代的人要學習的 而不是只是用這個比對那個 或是不同的看法這樣子而已 再看第二個融通大小乘 道宣律祖判《四分律》 教宗小乘 但是義理分通大乘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創見 在當時有些講 慧光律師講這是大乘 懷素律師講-這是完完全全的小乘 他說《四分律》-是從這個上座部來的 《四分律》是怎麼樣 所以是小乘 你講大乘跟小乘有什麼分別呢 因為這裡在-身口意的持戒修行的態度 會分出來的 乃至有些判罪的要領 也會有不同的 所以它義理它講 應該小乘-就是你要注意你的身口意 這個後面講到戒體論的時候 還會再稍微 稍微講一下 所以它分通大乘就是說 你持戒的角度 你要注重自己的身口意 可是你的意業呢 分通大乘而不是完全是大乘 大乘的話它很重視你的心 你心裡起心動念 你錯了就錯了 就犯罪了 大乘純粹大乘 但是呢道宣律祖講 《四分律》呢 我們還是重你的身口 你要表現出來才犯戒 但是你的心你如果在動啊 第二個念頭以後-那才要結你的罪 這後面會再講 所以義理分通大乘 遠超諸部深合此土的根基 所以它融通大小乘 他在寫《四分律藏》的時候 他引經據典 而且把這個律部呢 他在哪裡呢 有五個地方分通大乘 他講出來 這劃時代的一個創見 所以宋朝靈芝元照律師 我們現在看到的律部 這靈芝律師也是一個大功臣 因為行事鈔的解釋 有些地方我們看不懂 靈芝律師再把它補充說明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三大部 是這兩位大師的著作合在一起 這叫行事鈔資持記合起來看 我們才有辦法看得比較懂 後來弘一大師又加上一些註解 我們現在的人研究-就比較容易了 所以宋朝靈芝律師-他就稱讚道宣律祖說 他貫攝兩乘 囊包三藏 遺編雜集 攢聚成宗 大小二乘全部融通了 而且他講的戒律不是只有戒律 經律論通通包涵在一起 而且歷代古代所有的 乃至他當時唐朝啊 所留下來的解釋戒律的角度 一些疏文遺篇雜集 全部把它彙集在他的行事鈔 所以才成為集大成就的-一部劃時代的著作 他的分析跟歸納 我們現在去看呢 那是不得了的事情 古代沒有電腦啊 你看他引經據典啊 我們現在再用電腦-去回溯找出來 有些地方我們現在找不出來了 因為我們現在的大藏經 也流失了一些了 但是我們會很讚歎太厲害了 因為他都記在腦海裡 你看大藏經你看過 你現在要寫出來你會記得說 哪一部律哪一部論嗎 你忘記了 你還可以寫出幾句話出來嗎 忘記了 所以古代的智慧啊 那是非常高超的 他可以引經據論寫出來 沒有錯誤 而且分析它的義理 經律論讓它彙通歸納分析 那是一個了不起的一個工作 第三個創圓教戒體 它說明制教的戒體 劃分成三宗 用實法宗、假名宗、圓教宗 來解釋這個你得到戒體 那你依止的方向 持戒的角度在哪裡 所以他依據-法華經楞伽經涅槃經 它的義理來解釋 以識藏熏種說明無作戒體 這個在講戒體的時候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 他用這個大乘的思想 法華經楞伽經是唯識的義理 涅槃經是整個扶律談常 有一個佛性的一個道理 到最後一定成佛的道理 你為什麼要受戒呢 你受戒了幹什麼用啊 你修學佛道 你的下手處在哪裡啊 你的目標在哪裡啊 你有沒有搞清楚呢 就在戒律戒體裡面來跟你指示 所以他說明這個義理 是正依成實旁用多宗終歸圓教 他正式的《四分律》-是用這成實論來解釋 可是他也引用多宗 多宗是指薩婆多論 薩婆多論它主張的是實法宗 是用色法 成實論是用非色非心法 終歸圓教 圓教宗它是用心法 用這個八識田中的善種子-來解釋這個戒體 這後面會再講 會再稍微跟大家解釋的 目的就是讓我們知道說 你這一生有一件大事情 你不要忽略了 就從你受戒開始 不管你受五戒八關齋戒 具足戒菩薩戒 你這一生有一件大事情 你不要忽略了 好像呢我們這一生 比如說我要到美國去看看 我要留學拿個博士 我這一生 我要得到一個-什麼樣的財富官位 好 請問你這一生 你應該有一個下手的地方 有一個方向吧 是不是這樣 世間人是這樣的 出世間人也是這樣 你這一生你要修學佛法 那你的目標在哪裡呢 你的目標在那裡的時候 請問你的下手的地方 你是不是要跟它 依循那個方向呢 你來受戒-也要考慮這個問題啊 跟你學習佛法是有關係的 所以它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讓我們不要忽略了 你懂這個道理的時候 你戒定慧三學 你就可以互用 你就可以一直非常很有興趣 很有興趣 而且你會覺得我的方向 我的動機我的過程當中 我完全能夠觀照我自己 這是在戒體論的時候 它的目的 其次再看第四 戒分四大科 它總明戒學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大科 闡揚受隨相稱、解行相應-的道理 這個戒律 我們一般講戒律頂多講 你就是五戒八戒比丘戒菩薩戒 這戒法是什麼 那有幾條我就解釋幾條給你聽 我們一般講戒律就是這樣子講 直到道宣律祖出來的時候 他講戒律不是這樣 他講的更細了 他分成四個方向 戒法就是 戒法是什麼好五戒八戒 那你的 你還有戒行跟戒體 還有更深的 這個受隨相稱 受就是受戒 受戒有一個得到一個戒體 就是你那個業性在哪裡 你整個動機 你整個方向感你有沒有把握住 隨 隨就是你有沒有要去-持戒學戒啊 隨你要受隨相稱 就好像你有眼睛 那你有沒有走去 你看到那個方向 那你有沒有走去啊 沒有走去 你看到了跟沒有看一樣 你說我要吃蘋果 你有沒有走去那邊-把蘋果摘下來 你沒有 你有看到蘋果-跟沒有看到是一樣的 蘋果對你-是沒有什麼很大的用處 所以這裡啊 道宣律祖 他就講解這個義理 所以以戒為基定慧斯立-出生眾行之理 他講出這個道理 講這個道理 所以這是分四大科 這個後面也會講 因為這些有些重要的地方啊 你要了解 因為這是整個戒律 我們不是只是-單純在戒相在看 戒相其實是比較枝末 一般人研究戒律好像是 不殺生我就不要殺人就好了 是比較枝末-為什麼不要殺人 你如果都不知道戒相 不知道這個義理 你雖然受戒 你所得到的功德跟力量 是比較微弱的微薄的 你知道義理你知道方向 以及你受戒-你產生那個力量動機呢 那是很廣大無邊的 你睡大頭覺 你這個人受戒 你今天發了菩提心 發了出離心 你受了戒 你知道這個義理的時候 那你產生的力量 你確實 你可以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 非常的有力量 這才是我們 學習戒法一個-要把握的一個要點 不然你會覺得-殺盜婬妄我不會 這樣就OK啦 我受完戒以後-我就睡大頭覺了 跟你了解-一個真正持戒方向的人 他睡大頭覺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些人為什麼會犯戒 有些人為什麼會討厭戒 有些人為什麼-對於戒法他不了解 原因就是你根本小看戒律了 因為戒定慧三學-我們剛才前面講 那三而一一而三的事情 它分開來講就是戒 可是它裡邊有相關的地方 你通通不知道 所以你受戒了 有時候會覺得 這也沒有怎麼樣 可是有些人受戒 我們說為什麼-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為什麼可以產生-你淨化的力量 你如果能夠認識它的時候 那你發的誓願力 你的善業呢 那是非常深厚的 所以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好 這個戒法呢 道宣律祖興盛了以後 我們看這個戊二衰落 唐朝最興盛 可是唐宋元明清-到我們現在民國 四分律宗從宋朝末年以後 就開始逐漸衰落 律書就散失了 有些是戰亂 有些是佛教被破壞 後來元明之際啊 也乏人問津典型盡失 到了明朝末葉有蓮池大師 蕅益大師弘贊律師元賢大師 他們很多也有些著述 要扶持這個律教 但是廢墜不振已經很久了 所以也就很難有成就 那這一段呢 這個典故當然呢 這個要講我們下一次再講 這個那我們現在要了解說 我們現在有機會在研究律法 也應該要感到難得 這個因為有衰落的時候 我們現在還可以研究 所以要慶幸 這一段我們下一次再看 我們今天就上到這邊明天再上 回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