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2 主講:本因法師 好,我們再看第三頁講義 佛說法,為什麼要說戒律? 我們看第二個 異於外道─尊高避譏 佛講戒律 那要表示不同於外道 而且佛法尊聖高超 以及為了要避免譏嫌緣故 《四分律》卷四○,它就講 爾時世尊在舍衛國 有一個國王叫波斯匿王 他有異母,信樂佛法 以國王所著的大價 很高貴的錦衣,衣服 布施給大眾僧,四方僧 布施完了以後,便命過 這些比丘把他的衣服 拿來做什麼用呢? 用做地敷,舖在地上 有不信樂佛法的大臣 到這個寺院來看 到僧伽藍中一看 看見這些比丘-把這大貴價的衣服 放在地上,他就譏嫌了 他說:沙門釋子不知厭足-多貪畜遺餘 自言我知正法-如是觀之何有正法? 這個話呢-常常外道譏嫌都會講 如是觀之 沙門說他們有正法-哪有正法啊? 他們用國王所用的-大貴價的衣服 那麼高貴的衣服-怎麼放在地上在踩啊? 檀越雖施受者當知足 人家布施給你的東西-你應該要知足來好好用 你怎麼不知足呢 浪費啊、奢侈啊 或是不把人家的東西-用在適當的地方啊 就這樣批評 所以這個比丘-聽到人家在批評了 所以就報告佛陀 佛陀就講 以後不應該以國王-所著的大價衣作地敷 自今已去-聽用作臥褥、坐褥 作枕頭、作覆上衣 你應該作臥褥,床舖 舖在床舖,或是枕頭 或是覆蓋自己的上衣-這些都可以 不要讓人家有批評 那很多啊 我們只是舉一個《四分律》-裡面的一個文而己 乃至還有很多 也有些比丘 他們就把頭包著-到佛那邊說 大德啊!-此是頭陀端嚴法,願佛聽 世尊啊!我現在修頭陀行 頭陀行有很多 樹下坐、塚間坐、日中一食 很多,頭陀行是一種-少欲知足的一種苦行的方法 佛就講:你這裹頭不對 這是白衣法 你如果以後裹頭如法治 如法治就是有過失,非威儀 世尊講如法治呢 在當時是小的過失 但是一講了以後-比丘都不敢再犯了 他講如法治 我們講,就是突吉羅罪 可是很小的過失-就不敢再犯了 乃至講 有些比丘穿一件衣服 世尊!我少欲知足啊 除了大小便處-那我只穿一件衣服 我不要三件衣服 出家人有三件衣服 三衣在身 下裙安陀會 然後上衣鬱陀羅僧 然後大衣就是僧伽梨 三件衣服 我們看南傳比丘就知道 只用三件衣服裹在身上而已 沒有那麼多衣服 那我只要一件就好了 世尊說:不可以 不可以-此是白衣法,若著如法治 有些比丘穿著皮衣 佛也講:不可以 以是像白衣之法 或是有些比丘拿木缽 佛也說:不可以 木缽是外道法 若畜如法治 有些比丘拿繡手的衣 或是草衣-裟婆草衣、樹皮衣 穿樹葉的衣 我這樣比較苦行 有些穿的是珠瓔珞衣 或是外道的皮衣 或是人髮欽婆羅衣 這些鳥獸的毛作的衣服 或有些比丘露身 就像裸體外道一樣 我都不要穿了 世尊!我最少欲知足了-我都不穿 世尊說:不可以! 如是癡人-隨我所制復作餘事 如是一切外道法-包括白衣 這些都不應該作 這個以上是對出家人而言 制的一些出家的戒律 所以我們出家戒律呢 原來制戒都是-先從出家人開始制 也是先對出家人講 然後再從比丘那邊-再化導在家居士 所以雖然對象是出家眾 可是相對的有些地方呢 像五戒相經等等 有些地方就開始也在化導 讓在家眾也應該要去奉行 所以它緣起是要 制戒的緣起-跟外道白衣有關係 所以外道不受佛化-別行邪法 在印度我們通常講-有六師外道 有六種最主要的外道-什麼叫外道? 本來是在講 揀別印度教以外的-叫做外道 印度那時候-有他們本身的婆羅門教 揀別於他們的思想、行為 跟印度教是不一樣的 學術,還有他們的軌範-是不一樣的 後來我們世尊-他創建這個佛教以後 所有,除了佛教以外-都是外道了 我們也講-心外求道,就是外道 他不懂這個-真真正正的真實義 就是外道了 佛法它是正確能夠-了解真實義的 所以一些邪說異端-的一些思惟 我們就-除了佛教講的正確的以外 我們也就講-那其他就叫外道 乃至其餘的宗教也好 或是一些學術論說也好 不是正確的知見,都叫外道 那些外道最主要的有六種 在恆河流域裡面-我們說外道 乃至講,這個外道 九十六種外道-或是六十二種見 常常會講這個 他們講的呢 師父講的-跟弟子又不大一樣 他傳授給弟子 師父傳授的法 傳授給弟子也不大一樣 那個外道就很奇怪的 連弟子,各個也不同 所以他們立的法,規矩 有些是苦行的 就是說持牛戒、持狗戒 或是倒立、或是烤火 或是露體 或是你看現在有些外道 你看印度有些也有-每天舉個手 然後說為什麼你會舉個手 因為我不曉得-是不是這樣舉個手 有些是露體的 每天都這樣舉個手 這樣在修,在修什麼呢? 也不知道 他看到牛、看到雞生天了 他就學牛、學雞 世尊說:你若學得成 才變成牛、才變成雞 學不成,你就下地獄了 所以這些,別行邪法 外道不受伏啊 他們的知見很奇怪 別行邪法 不是正道 那你受了那麼多苦-學那麼多法 其實都沒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看六師外道 我們也稍微講一下 因為這個跟我們-現在整個知見 我們現在學習佛法了 你的知見有時候 或是有些人-我們針對有些人 他沒有學習佛法 他有哪幾種的思惟呢? 第一種懷疑,懷疑論 他沒有建立一切世間上-普遍的原則跟真理 他認為沒有什麼真理 他只要講什麼? 你講東,他就跟你講西 你講有佛,他就講沒有佛 你說有覺悟-他就說沒有覺悟 所以統統是懷疑的-一切不可知的 他不會再去研究這個道理 我們有些人也是這樣 他就是為反對而反對 他不會去了解他的本心 第二種、唯物論 唯物論就是否定這些因果 有人講順勢派-為了追求快樂 我們現在不學佛的人 他就是唯物論 人死了就沒有了 那我們世間上就追求快樂啊 乃至不擇手段都沒有關係了 哪有什麼因果報應啊 這是你們宗教家要騙人的 要哄騙人家的 唯物論 好好來享受人生吧 一般人就是這樣 第三種、宿命論 宿命論,我們佛教要注意了 有些學佛的居士呢 可能還是有宿命論的 你常常去擲筊、算一下命 看看我今年的運途怎麼樣 宿命論 有些宿命論它是自然產生的 過去世是怎麼樣 這個已經決定了-你不用改變了 宿命論 那你就被人家算定了 你應該要好好看了凡四訓 或是有些講:這個自然的啊 自然的外道 一切都講自然的 或是講宿命的,已經決定了 第四種-有些講是沒有道德論 他否定善惡的業報 沒有道德 道德就是你們這些人-自己在建立的 他認為沒有什麼道德 善惡果報-這些是你們自己在解釋的 哪有這些啊 第五個是沒有因論-無因論 完全是憑自己的感覺 沒有這些原因產生的 你現在感覺最好了 什麼原因他不管 他也不會去追查那個原因 乃至我們看有些唯物論 有些是講第一因 你看第一因 有些講是上帝-或是誰創造的 到最後那個不能再追上去了 無因 是神所創造的 可是在追上去,他不能講了 無因,到最後也是無因 不能再研究說 那個神從哪裡來 沒有就沒有,不能再研究了 有些一神論也是這樣子 有些是一神論 有第一因 可是第一因追到最後呢 還是沒有因 不能再追了 神從哪裡來,不能再講了 人是神創造的 人是跟神差不多的 那神是永遠存在的 為什麼人不能夠永遠存在呢 那神是由誰創造的呢? 那時候大地宇宙在哪裡? 神在什麼地方? 他不能講了,無因-不能再懷疑了 這也是一般的外道 一般的一神論也是這樣子 有一個創造主啊 追到最後,沒有辦法講了 或是他講神無所不在 神在哪裡? 有些講無形無相 無形無相是什麼呢? 不能再講了、不能再研究了 這也是無因 憑自己的感覺-憑自己的想像 第六種是尼犍陀子 他主張苦樂罪福前世所造 並不是這一世能夠斷定的 那你都要受報,你就要還啊 有些他就用相對的-一些來解釋 這個是耆那教的-跟佛教很相同 耆那教現在還有 可是他們修的是苦行 這些講的都是很相似的佛法 不是很正確的 每一種外道-他的弟子有十五個 稱以六就九十個-在加上六個 就九十六種外道 一般的解釋就是這樣子 他們有六十二種見 認為身體、心是在哪裡呢? 這個主人在哪裡呢? 有些是在你的身體 有些是在身體之外 有些說或有或無 這在研究這整個主宰-人是誰啊 他們的意見都是錯誤的 叫做六十二種見 所以外道在解釋人生的道理-都是錯誤的 只有用佛法 所以佛就講戒 開始引導三皈五戒 讓你分辨善惡 讓你解釋人生宇宙的-善惡因果道理在哪裡呢 你了解這個以後 你按照這樣子去走 這樣你就可以把自己的身心-安頓很好 然後啊,能夠解脫-能夠得到自在 而且你可以當自己的主人-成就聖果 所以戒是聖法 受之者聖財內備 行之則美德外彰 你能夠學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 五根、五力等等這些 學五戒、八戒、菩薩戒-六度萬行 你能夠學習這樣的話 你到最後能夠轉凡成聖 每個人都一樣 所有的佛弟子 每個人都一樣,沒有不同的 而且到最後,跟世尊一樣 這才是最正確的 沒有一個例外 所以為什麼-不同於其他的宗教啊 你能夠這樣子去受持 你聖財內備 你整個資糧,你具足了 你能夠這樣實行呢 你呢,美德外彰 所以世尊講這個戒法-也是這樣 他為了要避免-白衣外道的譏嫌毀謗 所以來講這個戒法 乃至講這些經論 曰呢,要避譏嫌之過 跟白衣不一樣的 跟外道不一樣的-後來制這些戒 我們舉這個例子-要告誡我們什麼? 這邊對的是出家人講 但是我們現在-要注意一些附佛的外道 附在佛法裡面 有時候你自己在修學佛法 有些人好像進入佛門了 可是他不一定是正確的方法 你如果不按照戒律的時候 你可能還是附佛的外道 或是有些人講的 你為什麼會這樣有興趣呢 他講的是不對的-可是你不知道 為什麼呢? 因為他是聽受佛的法義 夾雜個人的名聞利養 或是他完全講的-跟白衣外道都差不多 而且我們有些呢 大家不好好去研究一些-戒定慧學 或是有些只是講 啊,我將是有些泛泛的講 新時代啊 或是大乘佛法的-菩薩道的行者怎麼樣 其實到最後都是跟-白衣外道一樣的時候 你要注意啊 大乘佛法 佛法一定揀別於-不同於白衣跟外道 而且是不會被譏嫌的 真正利益眾生的時候 他的開緣,或是他的身份 他的講法,他才會這樣子講 但是一定到最後 回歸到最後-還是要讓眾生得到利益 轉凡成聖,而且降伏煩惱 並同絕對不能有譏嫌毀謗 不然的話-這樣我們講的人就有過失 學習的人就是盲目的 要注意啊! 不是說,我現在學習佛法 我就不是外道了 我就是完全往正確方向 不一定的 或是有些人親近的人 或是你學習的方向 你有沒有去省察呢? 要注意這整個 所以為什麼要跟你講來源呢 還有你的源頭在哪裡 所有的一切開展出來的法門 一定要回到源頭 沒有回到源頭 你就要反省了 好,其次我們再看 丁三、加被勤機─隨根稱益 所講戒律 他要加被眾生的根機 而且隨著眾生的根機-稱合他的利益 我們看第四頁 所以不管佛講聲聞戒 講三皈五戒、八戒 沙彌十戒 比丘、比丘尼具足戒-菩薩戒 隨不同的根機眾生-都得到奉行的利益 佛講的聲聞戒-乃至會有不同 五部律輕重緩急,各別不同 連講律部都不大一樣了 不要講說,有五戒、八戒 或是這些不一樣 對不同的根機講的法門 深淺難易不一樣 連菩薩戒 我們說菩薩戒-傳承有不同的版本 戒條有時候不等 但是不妨礙眾生-你只要能夠奉行 我守一條呢 五戒,我守一條兩條-你也得到利益 你能夠三皈就好了-你得到利益 你還能夠受八關齋戒-乃至出家 或是你來受菩薩戒 你都得到很大的利益 所以教行有殊,理果不別 到最後證到的真理-是大家都一樣的 所以我們從-聲聞戒、比丘戒來看 《大集經》就講 五部雖別-不妨諸佛法界涅槃 《無量義經》也講 法水是一-而以江河池井,分其異耳 在聲聞律裡面呢 我們會有不同的部別 這後面會再講到 可是你怎麼樣修的 你只要從這個法門入 你按照這一部律的戒法 來攝修你的身口意 就好像你在家居士 你按照你所受的五戒-八關齋戒 你今天你應該要怎麼樣做 或是你是盡形壽-你是盡未來際 那你應該要怎樣做 你就照這樣去做了 依教奉行 到最後,大家入的-雖然不大一樣 可是到最後都能夠成就-諸佛法界涅槃 能夠得到大般涅槃 能夠證聖道 所以《無量義經》也講 佛說的,好像法水一樣 好像大雨一樣 法雲呢,來滋潤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有些呢 他是小草 有些是小樹、有些是大樹 那有些到最後匯流了 有些是江、有些是河 有些是池、有些是井 他吸收到的水份 每個人是一樣 可是他都得到利益 可是你看起來就好像-他吸收到的水份 那個法水不一樣而已 你是五戒弟子 你是八關齋戒、菩薩戒 比丘、比丘尼 不一樣而已 但是你領受的法水是一樣 大家都是佛弟子 我們都是世尊的弟子 都是應該好好在身口意上-去努力淨化的 道宣律祖,他也講:理本一也,悟有淺深 有機涉明昧,計有利鈍 故入觀也,人法雙亡 及其出也,不無緣習 這講經說法 乃至光是在講戒律 講戒律,有時候要講深一點 有時候要講淺一點 那講經也一樣 有時候講念佛也是一樣 講念佛有些人 那我們就只跟你講-持名念佛就好 不要再講太深了 那有些師父比較智慧深一點 他就會跟你講深的 你要觀想念佛、你要修禪定 怎麼樣來入實相的道理 他會講深的 念佛也是這樣 修禪定 有些人修禪定 止觀的法門 修一個所緣境-修簡單一點,不要太複雜 因為本來要讓你入的理-都是一樣的 我們祖師大德,或是聖人-這些阿羅漢 或是我們講佛也好 祖師大德入的理呢 大家入的呢 真空緣起的道理 入到的都是一樣的 三聖同坐解脫船 證悟的理是一樣的-沒有兩樣 見到的空性-見到的真相、實相 是每個人-每個聖人都是一樣的 所以聖人他們沒有紛爭 理和合 但是悟有淺深 可是不妨礙呢 你悟的還是有淺深 你看到了空淨,還是有淺深 它的範圍,還是有大小不同 而且根基有些呢 對照了他是比較利根的 有些比較鈍根的□□裡面 有些他是用比較迂曲的方式 入到那個理 有些是直接就入到個理了 你那個也不大一樣 你學習數學啊 你要怎麼樣算出這個結果 那你用的方法不一樣 有些人一下子就跟你講-你就這樣子 有些人你要用代數啊 代來代去代到最後-已經OK了 你才代出來那個結果 有些要用比喻的 等等有很多方式 所以入觀也,人法雙亡 及其出也,不無緣習 你真正入觀的時候 那大家都一樣 我空、法空-都得到第一義諦 但是等到他要講出-這個道理的時候 每個人的習慣 有些人先講因-有些人先講果 有些人先講這個過程 有些人講解的方式-就不一樣了 而且他的風俗習慣-語言文字 他的個性-有些人也是不一樣 我們講禪宗 那他講的方法不一樣 那你如果講,天台、華嚴 這些講解的方式善巧不同 但是道理都是要讓我們-入到第一義諦的 所以你看戒律-也是有這種程度的不同 但是你看經論也是一樣 在《妙法蓮華經》卷一-也是講說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 這九部法-是指小乘的九部法 在一般我們講呢 涅槃經講的是大乘的九部法 可是也有大小乘的九部法 這邊九部法其實就是曰 一切佛所說的教法來看 佛所說的教法-我們說長行重誦並孤起 這些呢… 他講很長的 或是在講比較短的偈頌 或是再重新講 或是講這些本事、本生 我過去世是怎麼樣-本生 或是未曾有-你都沒有聽過的 或是講這些因緣啊-或是用譬喻來跟你講 或是用論議-用辯論的方式來跟你講 或是方廣、或是講授記 或是我不用問,我自己講 這些呢 我們講三藏十二部 這個十二部-有些會講,變成九部 如果是講小乘的呢,就講 沒有這個授記、無問自說 沒有方廣,少掉這三部 有些講呢 若除去這個因緣、譬喻-還有論議 那就變成大乘的九部 所以這個其實就是在講 一切的教法 統統是隨順眾生的根機-來講的 而且目的要幹什麼? 入大乘為本 所以佛,他講經說法 你一定要有這種觀念 我們有時候-在比對分析的時候 或是你在思惟法義的時候 你一定要先抓住這個總綱 就好像我們講孔子因材施教 孔子以仁愛忠恕的道理 要引導他的弟子入這個道理 可是弟子有他的不同根性-也是一樣 老師教導學生也會因材施教 可是他的目標是一樣啊 你們要有辦法去領悟-這整個人生的道理 好好在自己的道德-技術、學業、事業 禮義仁智信上能夠自利利他 老師他的最大心願也是這樣 你能夠好好把握自己-認識自己 發揮自己、創造自己 利益你的家庭、社會、國家 是老師最大的希望 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 所以講戒律、講經論 佛也是這個心意 我們了解這個-我們要幹什麼 你研究戒律、你研究經論 你也要了解 不要打架 不要自己先打架 你不要先自己起煩惱 有些人研究了 人家還沒有起煩惱 自己先起煩惱了 怎麼那麼多戒律啊 怎麼這邊經-跟那邊經講的不一樣啊 所以,根機不一樣 講的道理有深、有淺 所以你要了解 好,再看丙二、本意 佛,這整個目標 這整個目標要注意 我們在講這個大綱的時候 卻是是一個整個你修學佛道 戒定慧三學的總綱 我一直在強調 到最後一定要回到這個總綱 否則我們都會失去方向 所以本意 丁一講-為調三毒,求證四果 《四分律》裡面它就講 說:爾時阿難-在波羅梨子城雞園中 那時候有一個孔雀冠婆羅門 到阿難所-問訊已在一面坐 就問阿難說:沙門瞿曇 沙門瞿曇,就是指世尊 指佛陀 沙門就是出家人 瞿曇就是他的姓 為什麼為諸比丘制定增戒學 增淨行學-增波羅提木叉學? 為什麼要教導這些比丘-你不可以這樣子做 這戒律 你要清淨自己的行為 淨行學-就是清淨你自己的行為 到最後有辦法證到果位 波羅提木叉-就是能夠得到解脫 這後面會再講 為什麼世尊要制這些戒呢? 阿難就回答 所以爾者,為了要調伏-貪欲、瞋恚、愚癡令盡故 世尊為諸比丘制戒 為了調伏他三毒的煩惱 這個戒法的本意是這樣 所以我們說-為道制戒,本非世福 為了求證聖道而制戒 不是為了要世間的福報 我們如果受戒、學戒 我剛剛也講 你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你可以得到更好的人生幸福 你從戒律下手 你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人生跟幸福 你下一輩子-會比這一輩子還好 這是真實不虛的 你可以生天-可以未來有富貴 但是佛法不是為了這個目的 我們說啊 有情無量入佛法 眾生有異學亦別 增上生與決定勝 如是二途一切攝 你入佛法-眾生的根機不一樣 你只有兩種,兩條路走 一個叫增上生-一個叫決定勝 一般人以為:我只要家快樂 或是我來世比較好一點 富貴、幸福一點,好過 不要那麼辛苦、煩惱 增上生,未來世比較好一點 你如果相信有未來世 或是外道有天堂的快樂 佛門也講-有六道輪迴,有天上 你信佛-你只是想要得到天堂的快樂 當然一定也可以 你可以得到增上生 但是這個享福報、生天堂 並不是佛法的目的 佛法的目的-要讓我們幹什麼? 決定勝 決定得到勝利,這一世呢 這一輩子要決定勝 就像我們講說-你要念佛,要幹什麼? 決定勝 這一輩子 你要成就佛道-親近阿彌陀佛 到那邊要一生成佛-決定成就 你如果修行戒定慧 也一定要決定勝 這一世要好好把-貪瞋癡煩惱降伏 最好到最後斷掉 你如果沒有斷掉 那你這個方向呢 要決定勝,要往解脫的目標 你不要有葛藤了 這個是我們呢 我們說人生的規劃 你規劃的目標在哪裡啊 你人生的規劃 如果只是很淺近、淺短的 你的作法 你有些你就會產生不自在 你只有規劃很遠的時候 你那個心胸啊 你看的視野就很廣的時候 你就不會被自己絆腳了 你看得很遠 所以這個要很重要 你為了要得到求勝 若曰自己來看 斷掉煩惱,求得阿羅漢 證四果阿羅漢 第二個,丁二-令證三身,獲致佛果 能夠得到法報化三身 到最後證到世尊大般涅槃-成就佛道 這是我們所說的最終目的 所以《梵網經》也講啊 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誦我本師戒 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瓔珞珠 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梵網經》裡面-它一開始是頓智 佛成道以後 盧舍那佛化成千百億釋迦 千百億釋迦又各坐菩提樹 一時到各個世界 那都說-一下子就說菩薩戒了 如來道菩薩戒是這樣子的 那這個菩薩戒 你從這個菩薩戒 就是從這個方向、這個規矩 有一個成就佛道的方向 你要怎麼樣積聚資糧-六度萬行 到最後,你按照這個目標 你若不按照這個目標-就有過失 你若有按照這個目標-你就成就佛道了 所以微塵菩薩眾 統統是從這一條路-進入佛道的 你從戒,然後你要守護戒 所以你要修定,你要有智慧 所以一下子就跟你講 你按照這一條路來走 《梵網經》一開始-是跟我們這樣子講 佛,他自己講的 那當然,這是頓智的 所以佛為我們 因為只有聖人 才知道整個最正確的方向 所以世尊他講 諦聽我正誦,佛法中戒藏-波羅提木叉 大眾心諦信,汝是當成佛 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我現在已經成就佛道了 這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 你們也會成就佛道 你要相信,我不會騙你們 你如果這樣相信 那你就照我的話-所講的來做 我的話在哪裡呢? 我的話就在戒定慧三學 你一開始照我的話-其實就是戒律 就是說,以戒為師 因為佛一開始講的 你照我的話去做 已經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所以你這樣相信的話 你到最後一定會成就佛道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 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所以你能夠這樣子相信 那這樣到最後啊 你就會去反省改過-精進用功六度萬行 受這個佛戒,菩薩戒 那你不是一下子-開始受菩薩戒 那沒關係 那我就先講比較淺的 五戒、八關齋戒、具足戒-到最後菩薩戒 那你因為這些… 聲聞戒就是菩薩戒的基礎 菩薩戒講的是三聚淨戒 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你要圓滿菩薩戒-要這三種戒圓滿 那你的基礎呢 一定要有五戒、八戒-具足戒 所以攝律儀戒,你要斷惡 所有應該要改過的地方-統統要改過 就算你要成熟自己的善法 那你統統要學習 怎麼樣布施、持戒-忍辱、禪定、精進 智慧的法門 不可以做的,都不可以做 妨礙這個法門的修學-善法積聚 你沒有積聚善法,你就犯戒 你要積極去從事這個工作 不然你就犯戒 所以你還要行善 你還要好好用功 到最後你要利益眾生 你如果不利益眾生-你就犯戒 你就不能夠積聚無量的福報 而且違背你的誓願 所以你要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所以你能夠這樣子相信-你都要實行 這樣到最後就位同大覺已 你一受戒的時候-為什麼從果地來看因地 你一受戒就已經入佛位了 由於那個方向,種下的種子 到最後成熟,就開花結果了 所以《妙法蓮華經》也講 佛告舍利弗: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 諸有所作,常為一事 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所以講到最後 我們說,你一定要把握 我們說,起點到終點 我們現在開始起點了 那你要看到終點 終點是什麼? 佛為什麼要講戒定慧? 佛要叫我往哪個方向去走? 你一定要搞清楚那個終點 所以佛是要以佛的知見-來開示悟入一切眾生 所以他就講 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 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 我們有時候會講呢 聲聞戒,聲聞-或是講緣覺、或是講菩薩 聲聞、緣覺、菩薩三聖 事實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就是只有一佛乘 所有的道理 都是要導入眾生相信 你一定可以成就一切種智 我們本性的光明-能夠開顯出來 就在我們的身心上 你要相信,而且你去開發他 你就可以跟佛一樣 所以,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所以,除了佛方便說 佛方便會講總總的法門 讓眾生按照這個法門-來引導他 說佛智慧故 就是用佛的智慧來引導他了 所以,諸佛出於世-只有這個事實 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這是一個真正的本懷 我們只要想一想 一個… 我們現在-如果我們有成就的人 我最大的心願是什麼? 我所有的智慧、慈悲-技術、工巧 我希望統統給你 我們的院長,海公他講 什麼叫原始佛教? 最原始的就是佛的本懷 希望你也跟我一樣 母親,父母最寶貴的經驗 希望你也跟我分享 這是最原始的佛的本懷 所以有時候他會方便講 像經論上會講 有些人講,他就比喻啊 從這個城市挑水到這個地方 這個國王說這邊有五百由旬 有些眾生他就覺得很辛苦 喔!五百公里這個太遠了 這個挑水挑不到啊 這個太遠了,我們不要去 這個太遠了 世尊就方便說-沒有!只有三百公里 真的哦!很短-只有三百公里 那這樣我們去 我們就挑水,只有三百公里 耶!他就挑了 其實那個距離-跟路線是一樣的 可是世尊就改個方式 不是五百公里-是三百公里而已 喔!那這樣比較短了-我就挑 他開始修戒定慧 修四諦、十二因緣 那證到阿羅漢果的時候 到了三百公里了 佛再跟他講 耶!裡面是一個化城啊 還有兩百公里啊 那這些人已經得到利益了 他這時候-就完全相信世尊的話 你挑水,你得到那個智慧-你得到利益了 你解決你身心的痛苦以後呢 你就相信佛說的話了 佛再跟你講-還有兩百公里的時候 你不會氣餒了 你就會一直再前進 那有些眾生是 佛跟你講三百公里-五百公里,他都沒關係 佛告訴你,你要跟我一樣 你要怎麼樣修學佛道 他馬上就相信了 他是直往的菩薩 所以說我們修學佛道有兩種 一種是迂曲的,回小向大 一種是直往的菩薩-都沒關係 你要先修三百公里也沒關係 像我們在家居士 你先修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那很好 你到最後也會成就佛道 有些人:好,那我要出家 那也很好,你也會成就佛道 你發菩提心,你要出家-那也很好 所以這些就是-佛用種種的方便智慧 讓眾生得到利益 當我們入佛門以後 你修學五戒、八關齋戒 具足戒、菩薩戒 我們身心改變了 我們的煩惱減少了 我們得到利益了 我們完全相信佛說的法 我們很感動 我們可以講說-我們對三寶是很感動的 佛再怎麼樣講,都沒關係 因為我們真實得到利益了 所以這個是佛講戒律-佛講經論的目的 這個重點要把握 我們這一節課就先教到這邊 向下文長,我們下回再上 迴向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