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主題:在家律學概說-01 主講:本因法師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在家律學概說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早安 請放掌 請翻開講義第一頁 我們這一次 準備 研究這個在家律學 在這邊 也是因為這個曉光空佛院 要開這門課 所以我們有這因緣 大家一起在這邊研究這個戒律 我們準備上四十堂課 也是很緊湊 所以我們在教堂上 這個就只能抓重點部份 來跟大家一起談 我們主要分三部份 主要分三部份來看 第一部份呢-就是先講戒學的總論 戒學的總論 理論、名相 或是學戒受戒的-一些重要意義 我們會在戒律總論這一部份-跟大家說明 第二部份呢就會講律儀 五戒八戒菩薩戒這個戒相律儀 分第二部份 當然有一些-細微的戒相-跟大家解釋 這兩部份是主要的部份 還有時間的話-我們會再講第三部份 就是針對在家居士 在串習戒律上 應有的一些認識軌則 看時間的長短 我們會把它作簡要的說明 我們這次講解主要的是依據 弘一大師他編輯的《在家備覽》 《在家備覽》的一些要點 來跟大家淺釋的說明 《在家備覽》是依據 南山三大部-《行事鈔、濟緣記、羯摩疏》等等 來作些整理 這一部份-當然有些地方比較深澀 我們就是要淺顯扼要的講解 其它我們也參考-近代一些大德長老 所寫的一些白話淺釋 像聖嚴法師 或是續明法師的一些 戒律一些概要來說明 還有我們引用-一些律藏的資料 整理一些資料 希望短短的時間讓大家了解-這整個律學在佛法當中 重要的意義 以及我們如何持戒 學戒的一個方向 弘一大師在《在家備覽》裡面 他分四大部份來講 他分這個<宗體篇、持犯篇、懺悔篇> 還有<別行篇>來講 <宗體篇>講戒法戒體的要義 <持犯篇>就是講這個-五戒八戒的戒相 然後再懺悔怎麼樣 犯戒以後 或是要怎麼樣恢復清淨 還有<別行篇> 我們主要是在此, 時間不多 所以我們-就只能約這個重點來談 這次針對的是 我們在家眾學戒的主要方向 我們必須要了解 為何你要學習戒法 我們必須要把佛教所講的理論 實際上運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的 身口意當中 隨時能夠作自我的檢查 努力於佛法來改造我們自己 清淨我們的三業 淨化我們的身心 並且有辦法去幫助別人 讓一切眾生都能夠離苦得樂 達到究竟圓滿 這是我們學習戒法的一個-最主要目的 所以這個在四十二章經就講 佛子離吾數千里 如果能夠憶念吾戒 必定證得道果 在吾左右 如果雖然常常看到佛陀 可是不順吾戒 不順從這個戒律 終不得道 所以我們有志學習佛法的人 我們應該要依照佛的教示 常常來身心淨化自己 把自己在戒定慧三學上 是不是能夠如實踏實的去修行 這是才是真正學佛 如佛所教 才有辦法證得道果 反之那這樣 我們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整個佛教的法門裡面 我們說各大宗派 或是各大法門裡面 乃至大小乘 我們不管學習禪淨律密教 或是各種禪法 到最後整個佛法的建立基礎 都是在戒學之上 就好像你現在喜歡佛法 你嚐試各種美味的佳餚 希望得到它的佛法的法味 可是你要拿什麼東西來-盛這個美味的佳餚 你能夠受用 能夠得到它的滋味 這個盛 盛這個佳餚的容器 就是戒律 你這個容器越大 越堅固 它就不會漏失 你就有辦法 嚐到很多很甘甜的滋味 乃至整個身心 得到活力改變自己了 如果你破戒或是你不學戒 你根本就拿不到-這個非常美好的 而且你不曉得-在哪邊能夠拿得到 或是有漏洞 你就吃不到這美味的佳餚 所以這個是一個最大基礎 我們說 毗尼久住正法常住 而且我們整個身心的清淨 才有辦法真正的 心地才有辦法清淨 沒有說我們的身口-是污穢穢惡的 這個人卻能夠證悟 或是把自己的煩惱斷掉 那是不可能的 你這個容器如果已經是染污了 或是我們像一塊白布 你要把它染成非常漂亮的顏色 你必須這一塊布要先沒有染污 要先清淨 要先洗乾淨 你才有辦法-再加上其它好的顏色 否則還是一樣-是穢惡的一樣 所以這個容器 你這塊布如果已經染污了 你必須要用戒律的法水 把它清除乾淨 否則我們是不可能得到 好的一個身心-莊嚴表相 個人如是,團體、佛教亦復如是 一個團體 它如果沒有-好的典章制度、規矩法律 來約束來共同制約如法來實行 也會必定紛亂鬥爭 所以我們沒有戒律 那團體也是一樣 它沒有辦法清淨 它也沒辦法把團體的紀律把握 乃至我們講說戒律-其實是一種因果道德的教育 你沒有因果道德的教育 你所學的所修的 可以講到最後會歸入魔道 你不能講說戒律 是讓我們得到束縛 是不自在的 你越懂得法律 越懂得怎麼樣在法律當中 如法去運行的時候 事實上你是最自由的 你是最快樂的 有些人怕學戒律 以為它就是苛薄-或是認為它是束縛我們的 這些恰好是相反 守法的公民 那些法律對他來講 根本就是好像沒有一樣 不守法的人 那他就會隔隔不入 如人家所講的- 是一些約束 所以這裡 我們一定要把自己 學習佛法的一個態度 你一定要好好把握住 在戒學裡面 我們也可以這樣子講 它是一種管理自己的學問 我們世間法你會管理你的公司 或是你想要-怎樣好好支配你的整個環境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 最難管理的是人 並且最難把握的是自己 你如果能夠管理自己 創造自己、修正自己、淨化自己 這才是我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課題 但是我們事實上,都忽略了 我們不想管理自己 我們也不想面對自己 我們更覺得 這個是枯燥無味的事情 可是事實上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首先應該要思惟-這個重要的課題 所以我們有辦法面對自己 看到自己的真相,去管理它 修正它 ,創造它 才有辦法提升我們自己 所以一般我們講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 你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你要找對方法 你有辦法增上自己的 整個福報智慧 你要用得上正確的方法 那是什麼方法呢 第一個方法其實就是戒律 因為它是從止惡修善 面對自己 淨化身心開始 這個就是有辦法-改造我們的命運 創造我們的生命、活力的地方 我們在佛法裡面 我們有一本《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去深思閱讀 它是改變我們命運的方法 它用立命之學、改過之法 積善之方、謙德之效 它用這四大科 怎麼樣看到自己-整個一生的過程 是什麼在操縱我們-一生過程的因素 你要把它抓住 你的命運是誰在操縱的 你要先有這種觀念 再來是你了解了以後 你怎麼樣操縱自己的命運 你要改惡善的改過 你要建立善的你要積善 然後你要謙虛,長養自己的道德 這本書《了凡四訓》-這個人呢 袁了凡呢 他是一個-親身實證的實驗報告 他實驗報告我們如何從戒律 從道德,從自己止惡修善 來改造自己 如果我們從戒律來看呢 它就是一個實驗報告 當然 他談的有些地方比較簡略而已 事實上其實就是止惡修善 我們現在講的 會比較廣而且會把這個因果 身心善惡的一些業果變化 它的道理會開展出來 範圍會比較大 所以希望我們大家 在這個短短的課程當中 能夠了解這整個戒法的意義 培養學習戒律的興趣 能夠好好修戒定慧 如實的奉行 來按照佛陀所開展的 菩提大道去實行 所以經論上講 我們要得到種種的利益 我們得到種種未來生的好報 或是要斷掉生死的苦惱 憂悲苦惱 我們要讓一切眾生得到安樂 讓自己也得到安樂安穩處 來學戒、來持戒、來受戒 我們為了要修禪定 我們為了要得到 這個解脫的智慧五分法身 來學習戒律 所以這個是我們學習的-一個整個目標跟方向 這邊 我們的課程 有些是在-空中的佛學院的同學在上課的 那也是呢 你不要學到最後變成空中了 你要如實的去學 不要空中樓閣了 我們要好好的,忠懇的 不是用聽的而已 你要確實如法去奉行 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子的 這樣才有辦法得到本身的利益 好 這個我們就是講一個前言 其次我們再看 看教材 , 第一頁 我們下面就看第一大項 我們先講戒學的總論 甲一戒律總論 這邊我們會分幾大要項-來跟大家談 第一項乙一先講律教的興義 丙一分兩科 一教興 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有戒律的制定 戒律從什麼地方來的 你要了解這個來源 律教怎麼興起的 再看丁一 佛為什麼要講律教呢? 我們分三部份 第一部份 大悲愍物--因業制戒 佛以大慈悲心憐愍一切眾生 因為眾生發生一些 身口意的不當事業 我們來制止他 我們看第一個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它就講說 復次諸佛出世皆說三藏 哪三藏呢 謂素怛纜藏 毘奈耶藏、 阿毘達磨 這三藏 素怛纜藏就是指經 毘奈耶藏就是指律 阿毘達磨就是論 阿毘達磨就是對法 論 論義 它就問說 世尊 講這個經律論 這三藏有何差別? 有人就講說 沒有差別 或有說者 無有差別 為什麼呢? 一切佛教從一智海之所生故 隨一覺池之所出故 等力、無畏所攝受故 同一大悲所等起故 如果我們講經律論三藏 有些人講應該沒有差別 因為都是從佛的一切智-一切種智所流漏出來的 佛都是以他的覺悟境界 讓一切眾生要跟著他學習 而且他用這個四無畏 這佛的十力四無所畏 來攝受一切眾生 而且是從大慈悲心當中 來化導一切眾生 入佛的智慧之海 所以如果這樣來看 經律論三藏 它只有講的方式 講的方式不大一樣而已 但是引導的目標都是一樣的 引導目標都是一樣的 所以這裡 即使到最後-我們是要歸到這個地步 我們學習到什麼方向 經律論到最後事實上 也是要歸到這個大慈悲心 歸到佛的一切種智 歸到讓自己身心- 身口意 整個作一個-往薩婆若海去成就 到最後是沒有分別的 戒定慧到最後是沒有分別的 只是側重的角度有不同而已 如果我們要分別 它下面就講 復有說者亦有差別 也有人講說 也應該有差別吧 叫經律論 所以他就講 , 且名即差別 那個名字就是經律論 名字就是 素怛纜藏、毘奈耶、 阿毘達磨藏 所以那個名字就不一樣啦 當然是有差別的啊! 所以 如果我們要講差別 稍微分別一下 我們用幾個角度-來分別經律論 他就講 復次依處亦有差別 依處他所依的地方 比如說他所針對的地方 側重的地方不一樣 謂若依增上心論道是素怛纜 若依增上戒論道是毘奈耶 若依增上慧論道是阿毘達磨 他側重的地方 經 – 素怛纜藏 它側重的地方 是要增上心 戒律呢-毘奈耶 它側重的地方 是增上戒 戒 是調伏啊 止惡啊 那經呢? 是讓你能夠統一你的心緒 你的心緒很雜亂 你應該 怎麼樣知道你的心在哪裡 他講一些 那些經義 論--這個阿毘達磨-對法 論義呢 它就是要增上你的智慧 經,律 各部經或是各種律 它有些 比對分析名相 或是它的淺深義理 把它發覺出來 讓我們的智慧更能夠明白 它不同的地方 或是 應該要往什麼方向 所以 所依處的也不一樣 所以這是依處有差別 其次講 所顯亦有差別 謂素怛纜依次所顯 它所顯露的呢 它們表達的方式呢 表達的方式 經律論表達側重的方式不一樣 謂素怛纜中應求次第 何故世尊此品無間宣說彼品 這個經 你應該要求次第 它所顯露的 這個 世尊 有時候這一品 對這些人 他講這樣的經 對那些人 他講那樣的經 次第 對有些人他講人天的法門 有些講 要他 講出世間的法門 有些要他講行菩薩道的法門 它的次第 有些是要破他的執著 有些只是讓他種福田 有些是要讓他 斷煩惱證聖果 或是在顯示這些正義 它所顯露的 在經上 就是有不同的次第 來表露這個道理 這是經 律呢? 若毘奈耶緣起所顯 律 -它會表露出 每一個事相的緣起 什麼時候發生 然後呢 世尊做了什麼樣的那個 決定 你以後應該要怎麼樣做 所以 謂毘奈耶當中應求緣起 每一條戒律 或是每一個事相 毘奈耶是在講事相 它顯露了一個事相的緣起 這一條戒或是這個事相 或是這個善業 這個罪業 它表露在你的身口意上的時候 你應該要怎麼樣來攝修 如果不要 不能這樣攝修 你就有過失 所以世尊依何緣起 制立彼彼學處? 世尊就制定我們 你發生這種事相 你應該要攝修你的身口意 要這樣學 你如果不這樣學 就判你犯罪! 你犯罪就告訴你 你會有果報 每一種事相 世尊就會告訴你 會顯露這一部份比較主要的 而你做了什麼事情 這種事情可不可以做 這種事情可以做 還是不能做 為什麼 或是有什麼原因 世尊會跟你講這些緣起的事相 第三個是阿毘達磨 阿毘達磨性相所顯 謂阿毘達磨中-應求諸法真實性相 不應求彼次第緣起 或前或後或無緣起 俱無過失 阿毘達磨它側重的角度 講這個法義 它怎麼樣? 它是講性或是講相 講這個理體的 它的真實道理 或講它的相狀阿毘達磨 就是這個論 有時候是講 這個實相 這個真實的理體是什麼 你的性質是什麼? 性質是無我的 是空性的 或是 這個事相到最後是 引歸到怎麼樣的一個地方 有些它講這個相 它表露出來的 是 你的心 眼耳鼻舌身意 或是你的什麼樣的心所 或是什麼樣的名相 所以 阿毘達磨這個論典當中 應求諸法真實性相 它就會把每一種的理體 它會比對 到底哪一種是第一義諦呢? 那一種是 是俗諦呢? 它會了解 你要了解它的整個比對分析 它有時候講這些 不管怎麼樣講 它的方式其實 所以它講說 你不應該求次第緣起 你若在講論的時候 有時候會破斥 或是會把這個次第 或是這些事相 就會把它 泯滅啊 泯滅這些事相 或是前後 或是這些緣起 有時候東說西說 到時候會整個破斥掉 這樣 因為它要顯露這個真實義 它沒有過失 它沒有過失 所以你要知道 經律論不能夠互相打架的 因為每一個法義 它側重的角度不一樣 你不可以拿般若經 來破 人家持戒的角度 你也不可以拿持戒的角度 來批評別人的 現在 這個怎麼呢 講第一義諦時候 講到都 所有的相狀都不用執著啦 所以這個是 你要知道側重的顯露的法義 每個地方會有不一樣 再來其次它就講說 復次等流亦有差別 等流 世尊他講經說法 他主要等流 就是他 主要依據的那個心 依據那個心緒 是在什麼地方 他能緣的那個心 他是安立在什麼地方 他就講 謂素怛纜是力等流 毘奈耶是大悲等流 阿毘達磨是無畏等流 這講經是十力 佛 十力 不共一切菩薩 他以這個大力 來說明這個經 這個力 就是他所說經的義理啊 最有力量 一切所有的外道 或是所有的 世間上的人們啊 畢竟無能屈服它 世尊所講的經 所有的人沒有辦法讓它屈服 他不管怎麼樣講 五乘共法 三乘共法 大乘不共法 所講的通通是對的 沒有人能夠屈服他說 你講的是錯的 他所應機契理的地方通通成就 這是經 毘奈耶呢 是佛以大悲 我們講呢 佛以大慈悲心 說毘尼藏 佛所說的尸羅波羅蜜 戒學 他說這個戒學要救濟 救濟一切苦惱的眾生 離開這個三惡道的苦 為救濟惡趣 故以大慈悲心啊! 讓我們知道 你一下手處 就應該要止惡行善 這樣我們就 這一輩子不虛此生了 不會再墮落惡道 你會增上生 到決定勝 後面會再講 所以大慈悲心就是要 讓一切眾生先離苦得樂 那先用他的方法 你要先把善、惡分清楚 用尸羅的方法 所以他是以大慈悲 好世尊就 看到你們這樣做 他是有智慧的人 看到你這樣做不行啊 那樣做才可以啊 這樣做不對 要處罰 就好像母親帶小孩子一樣 讓我們 一步一步的跟著他的腳步去走 要這樣子做 那個水很燙 不要摸啊 你看戒律 世尊都是這樣講 這個不能做啊 很繁瑣的事情 就好像媽媽 母親一樣 很繁瑣的事情 他來把它 一樣一樣的事相去安立 論-是無畏等流 四無所畏 他問答抉擇 無所畏 你問佛 不管外道 或是我們自己 佛弟子問佛 佛 問答抉擇 他的法意 無所畏 所有的法相真實當中 他善能夠安立一切的名義名言 所以這個是 等流有差別 好我們再看第二章 它在講 復次所說亦有差別 謂種種雜說是素怛纜 說諸學處是毘奈耶 分別諸法自相共相是阿毘達磨 他所說的 雜說 就是素怛纜 它講的範圍很廣 很廣 經啊 他不管講的是染污的法 清淨的法 講的只要讓你了解 對那個機 所說的經 他只要讓這個眾生他得到利益 他說的很雜 對不同的眾生 說不同的法 雜說 說諸學處是毘奈耶 專講你怎麼樣學 怎麼樣依教奉行 這個是戒律 分別諸法的自相共相 它的本質是什麼 有沒有 它的相狀是怎麼樣 比對分析 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 所有一切法 法義 或是一些業果也好 或是你所看到 出世間清淨的 或是世間染污的 萬事萬法他去分析它的義理 所以說的也有差別 再來 復次所為亦有差別 謂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故說素怛纜 已種善根者令相續成熟-故說毘奈耶 相續已成熟者令得正解脫-故說阿毘達磨 他說了次第 我們注意看 剛開始沒有學佛的人 其實他會從經入手 道理呢? 佛教道理是什麼? 你跟我講講看啊 有時候外道會問難 這些呢 還要讓他種善根 用聖言量 比量 這個呢 種種的方式 現量等等 來告訴他義理 讓他種善根 他相信了 然後讓他再相續成熟 你要來受戒啊 你要來學戒啊 你要知道整個 人生一個方向 你要趕快聚集你的無量的資糧啊 無量的資糧在哪邊 戒法會跟你講 這些 善惡因果的道理 就是你聚集資糧的地方 讓它相續成熟 到最後 有辦法得到解脫 就是要 他講 你要更分辨它微細的地方 用論 用論典 相續成熟的令他正解脫 這時候 你的心續安立 這個比對分析 更微細的地方 讓你注意 其實就是把經跟律 把它和合起來 讓我們 經律論 讓我們整個身心 去破除煩惱 證得道果 一個 做一個最後的一個整理 再看 復次分位亦有差別 謂依始業位說素怛纜 依已串習位說毘奈耶 依超作意位說阿毘達磨 在剛開始 你的三業造業當中 這些業果業道的問題 在經上會講很多 染污法、清淨法 染污業、清淨業 你要繼續串習 你要培養你的正確的習慣 你要學佛 你要安頓你的人生 你人生的價值在哪裡 你這個整個方向呢 你要好好去串習 就是你要好好去把它安頓 你的身業要在哪裡 口業在哪裡 你的意業在哪裡 你有沒有去安頓好 而且你要習慣 變成有力量 串習就是 你要變成有力量 沒有力量都沒有用 你要串習它 到最後 超作意位說阿毘達磨 這時候對這些義理啊 或是你的微細的這些地方 讓它 顯示諸經 或是諸律 甚深義趣的名言所在 這個論 會再把它講得更明白 再來 復次進趣亦有差別 謂未入正法令入正法 故說素怛纜 已入正法令受持學處 故說毘奈耶 已受持學處令通達諸法真實相 故說阿毘達磨 是故三藏亦有差別 這個跟前面差不多 你呢 我們說 你要進入三寶之門啊 你要以信為本 你要先相信 所以讓他 還沒有入正法的人 告訴他為什麼你要相信 你怎麼樣呢 所謂相信 相信就是 整個人生的道理 是佛 聖人來說 他講的是一樣的 讓他令入正確的軌道 軌道就是法 你有沒有進入正確的軌道呢 你人生有沒有進入-正確的軌道啊 你看透了人生的真相了沒有 你還沒有的時候 請你聽聽佛怎麼說 這才是正確的軌道 正確的人生觀 所以我們講佛經 就是在講這個 令他入正法 正法就是 讓他正確的觀念 看待人生看待自己 看待宇宙萬物 然後呢 進入正法以後 讓他能夠受持學處 好 你要怎麼樣學了 你的方向在哪裡呢 到最後 讓他通達諸法的真實相 通達到一個真實意地啊 清淨的地步 所以我們說佛用他的 身口意 教令輪、神足輪、憶念輪啊 這些等等 來令一切眾生 都能夠歸入佛道 所以三藏經律論 看起來是有差別的 因為它側重的角度不一樣 不一樣 但是 也可以講沒有差別 這些角度 我們就可以了解 所以佛是以大慈悲心啊 來呢 為眾生 說這個毘尼藏 所以我們就了解 側重的方式 你也可以從這邊了解 我們現在要學戒的 整個義理在哪裡 其次我們看第二 《四分律》藏六十卷它也講 說爾時世尊在跋闍國池水邊 告諸比丘 他就問這些比丘 說我到底是為什麼-要跟你們說法呢 這些 他就說 你們認為我是為了衣服飲食 疾病醫藥床座臥具-來為你們說法嗎 這些比丘就報告佛陀說 世尊啊大德啊 我等不敢生如是意 我們不敢這樣想世尊啊 說世尊是為了衣服臥具等-為我們說法 佛就問了 我如果不這樣為你們說法 請問我是什麼樣的心-為你們說法啊 諸比丘就回答說 我等作如是意 世尊慈念眾生故 而為說法 下邊當然還有些文句 他說世尊你是以大慈悲 來教導我們 怎麼樣做 怎麼樣做 怎麼樣修行 怎麼樣看待這些人世間 所以這個 是在律上講的 世尊當然說 對啊 我如果是用慈悲心 來跟你們說法的時候 你們要不要照我的話去做啊? 你們怎麼還做出-這些犯罪的行為啊 後面就有些論的 說法啊 就是 有時候要先讓他肯定 我這樣教你們的時候 你要順從我的意 我沒有是 我沒有要得到你們的供養 名聞或是要奉伺我 我不是這個意思吧? 所以我教你們怎麼樣依教奉行 也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目的吧? 是的! 世尊你是完全為我們的好的 好像母親一樣 為了孩子 她沒有說要得到什麼目的 純粹是以慈悲心而已 所以這邊就講 釋尊成道後 初十二年 僧眾清淨 僅為無事僧 說這個略教誡之法 世尊 半月半月 只說這個一個偈頌 他誦這個偈 後面還會再講到 他就講說 善護於口言 自淨其志意 身莫作諸惡 此三業道淨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他十二年當中 半月半月 世尊他都誦這個偈誦 你們各位弟子啊 好好守護你的嘴巴 好好把你的第六意識 好好把你的心意清淨 你的身業不要造出惡業 我們的六根對六塵 你要好好攝護 不要被它迷惑了 你能夠如是對治 調伏自己的煩惱 你就有辦法 進入這個菩提大道 能得如是行 你怎麼樣行呢? 按照這樣走路 走到什麼道路? 菩提大道 這條菩提大道 你到最後 這樣走 你就會積聚你的資糧 你就能夠升天 斷煩惱 了脫生死 度一切眾生 成就大仙人道 大仙人道就是比喻 我們說 中國人以前講大覺金仙 其實就是指成就佛道 所以它原來只是講很簡單的 你要約束你的身口意 後來才講複雜的 因為 原來戒律是因為 對出家眾開始 出家的人越來越多了 本來是很利根的 只要告訴他 這些人馬上就證到阿羅漢果了 後來出家的人越來越多了 龍蛇混雜啊 所以造很多些身口意的惡業啊 所以世尊就一條一條來制戒 一條一條來制戒 我們講 過去七佛 佛法住得長久否 無不是以-有沒有制這個戒法來決定 這戒律關係佛法的常住久世 之間是很大的關係的 所以他才一條一條來制戒 這在我們後面 在講略教戒、廣教戒的時候 會再來講 也就是說 原因是因為出家者多了 世尊以大慈悲心 再按照出家者的身口意三業 再來對治它 你應該要怎麼樣做 要讓這個正法久住 能夠積聚他的資糧 這是世尊 為什麼要制戒的原因 好 所以後面我們會再加以說明 七佛 常常我們會講出這個七佛 這個是我們 天人或是世間上 他們都是會看到這些七佛 所以他們會知道 世尊講的是誠實的話 七佛裡面 有毗婆尸佛跟拘那含牟尼佛 有些人就講 他們沒有制廣教戒 所以這個世尊的教法會比較 很快就滅掉了 所以原因也是這樣 所以這個戒律 一條一條的制戒 關係整個佛法住世 很重要 這個我們下回再詳細解說 我們的這一節課 就先上到這邊 我們先休息一下 下一節課再看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 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