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39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佛經 我們介紹到 已經接近了後面的尾聲 現在就是剛好要來講到 中品下生 也就是 講義第八十一頁的第二段 經文上說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孝養父母行世仁慈 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 為其廣說 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 四十八願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經七日已 遇觀世音及大勢至 聞法歡喜得須陀洹 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是名中品下生者 可見如果要轉為 阿羅漢要一小劫 那我們之前的中品中生 它要轉阿羅漢 只要半劫就可以 看講義的八十一頁 第三段就來消文 中品下生者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孝養父母 這是人世間必須要盡的 一個孝道 在儒家的思想 他們是覺得要孝養父母 但是孝養父母 不是給他吃喝住 就是衣食住行 這樣的供給 叫做孝養父母 他說如果沒有那個孝順之心 那你這樣跟養家裡的家畜 有什麼不一樣 就是要孝養父母 除了給他吃給他用 那當然還要恭敬還要順從 那有人說 有的父母親 溝通不是很好 有時候就是說 當彼此的意見 沒有辦法做到一個交集的時候 最好也不要挑起那個話題 曾經有一位菩薩 他說他腳扭到 可是已經好了好幾個月 他的老菩薩每次看到他 那你要走路小心 不要再扭到了 他說他已經過了好久了 他還記得那件事情 所以有人就建議說 對於父母長輩 因為他們所能記的事情很有限 所以有時候事情 他們就一下子 會特別對那個事情有印象 所以對他們就要報喜不報憂 那不然 他一直在說 剛剛講的那個居士 他的腳扭到 過了幾個月 還在跟他說 你走路要小心 不然你腳會扭到 過了一年半載 他的老菩薩 看到他 還是提醒這一句話 他說我都自己忘記了 這一件事情 所以在大家的認同當中 就是說孝養父母 就是很多事情 不要讓父母親擔心 也許你以為說 事情已經過了很久 對你來講 根本就沒有什麼事情 只是對他們來講 他們所能夠面對跟處理的事情 非常有限 那有人就說 老人家跟小孩是一樣 你要哄著他 你要順著他 要不然他就會覺得他被忽略了 或者人家已經不再孝順他 就會有失落感 甚至於就會自怨自嘆 其實很多事情是沒有那麼嚴重 相對的是有時候 是長輩他們的時間比較多 所以一件事情 他們就會反覆的 一直在想那件事情 煩惱那件事情 所以 透過大家的一個感受 還是說儘量很多事情 不要讓他們煩惱 因為他們的承受度也有限 他們的生命力 有時候已經到了某些年齡 身體的病痛 也有一些顯現 最好不必要 讓他們做過度擔憂的事情 就我們自己處理 所以甚至有人 有時候因為婚姻感情 不如意也不敢回去講 有時候是看對象 有時候父母親長輩 他們有一些經驗 或許他們有一些人脈 或許他們能夠 疏導我們一些情緒 可是如果你明知道 他們是沒有辦法處理 你這些事情的話 那當然有人就建議 相對的你就乾脆不要講 不然你已經處理好了 他一直還在反覆 跟你提到那個話題 所以又增加你 已經處理過 已經很累了 就還要再說明 說明之後 還要聽取他們的意見 然後還沒有照他的意見 他們還會一直念 所以現在有父母 當然這個是非常重要 是在一些角度上 還有事情的拿捏 就大家有一個經驗分享 那還有一位 他就是兄弟姐妹 大家對於每個月拿給父母親的 非常有限 但有一位 他就特別在自己的日常所需 特別撥了一些給父母親 所以其他的兄弟姐妹都沒給 他給了 可是慢慢的長輩要的愈來愈多 要這個要那個 愈來愈多 他的負擔也愈來愈重 如果有一點點 那個數字沒有符合長輩的話 長輩就罵他不孝 他就很傷心 人家沒有給都沒事 我給了還有事 所以這就是要斟酌 看是要夥同兄弟姐妹 大家每個月就是拿出一些 那真的做不到的話 就不要勉強 就是一個月也拿出 一千二千三千 就是在你的能力範圍當中 應該是大家還是做得到的 父母親養育我們 他從來不會跟我們計較說 什麼東西都先留著自己用 他都是先給子女 先子女優先 然後委屈自己 所以相對的子女 輪到他們要去孝養父母 他們就是 這是我的小孩子要用 這是我家裡所需 那麼擠不出來就是擠不出來 不管你父母親有得吃沒得吃 不管了 所以這個是一個相對性的 孝養父母 真的是要以父母為優先 有一次有一個年輕朋友 他這個媽媽叫他去買什麼東西 因為他那天還要去那個地方 所以那個地方 是買的那個東西 好像有個期限或是什麼的 然後就這年輕朋友就去買了 買大家就排隊排排排 然後大家就會因為人多 互相聊天 他說 你買這個要幹什麼 年輕人來買這個幹什麼 他說我媽媽要用的 哇大家就嘩然 吃驚一下 現在的年輕人 還會為媽媽買東西 趕快讓你優先 所以他就回來就跟他媽媽說 你這個媽媽的招牌還真好用 我一說是幫媽媽買的 大家就請讓我優先 所以這個是變成一個 很稀奇的一個 值得嘉獎的一件事情 所以其實子女之間 對父母親的辛勞能夠體會 或是略盡一些 口頭上的安慰或感謝 父母親一般都是會 很高興才對 那常態來講 父母親也不一定說 兒女一定要賺大錢 你一定要買豪宅給他住 或是你一定要當大官 其實一般的父母親 只要他子女平安 然後生活上很平順 他們就很安慰 很高興了 那當然你能夠有什麼成就 有什麼才華 那是你每一個人 在這個社會上 一個打拼 一個努力的結果 對他們來說 也許是有加分 可是 常態上的父母親 只要子女平安健康 他們就會非常的滿意了 所以孝養父母 在五逆罪 殺父殺母 這個是要不得的一個惡行 不要殺害父母 至少也不要傷害父母 讓他們傷心 有些人為人子女 沒有孝養父母 還做一些事情 讓父母親去傷心 或是要父母親 白髮斑斑 還要出來為子女 處理一些 不是他們的能力範圍 所能承受的 這些事情的一個壓力 其實是很不應該 那有的人 沒有孝養父母 還會對父母親 有時候有所指正 或是有所教誨的時候 還頂嘴 還怎樣的 當然心平氣和的 表態我們的意見 讓父母親能夠聽進去 這是為人子女的一個希望 只是有時候父母親也急 有時候他的訊息也沒那麼多 所以有時候你就口頭上順一下 然後技巧上 再做一個宛轉的處理 不要讓他們覺得 跟你講什麼都沒有用 然後娶了老婆就是變誰的了 嫁了先生又變誰的了 其實一點點口頭上的尊重 對他們來講 也是非常可貴的 所以孝養父母 並不是說 單單的給他們吃給他們住 慢慢的一般的 比較年輕的工作者 他其實能夠養活自己也很有限 再要結婚養家 已經非常困難 再叫他撥一些出來孝養父母 那真是難上加難 所以大家有這種心 能夠把父母親 也列為我們生命中的 很重要的人物 曾經有一位教授 他做一個實驗 他就說 每一個把你寫上 你人生中 最重要的二十個人的名字 然後看那一個同學 願意來跟大家分享 他有那些人 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 二十人 那就有一位同學上去了 他就把他的名字寫下來 這二十位 這個是誰誰誰 然後這個教授說 那你就因為我們總是在碰到 危急的時候 你必須要刪除掉某些人 你就把它刪掉 他一直刪到最後 剩下三個人 一個就是父母親 就是說你如果有父母親 就是他一個單位 所以是刪掉父母還是刪掉母親 自己做抉擇 然後一個單位就是你的丈夫 一個單位就是你的子女 當你在剩下這三個單位的時候 你會選擇誰 然後那個去跟大家分享的人 就刪掉父母親 然後再需要的時候再刪掉子女 就剩下他的結婚的伴侶 配偶 那他就在這個當下 他也哭了出來 他說真的是很難取捨 也非常痛苦 那大家就聽他把他的內心 敘述出來 教授是希望說 你為什麼會做這樣的選擇 他說刪掉父母 因為父母親年紀大了 留在世間也沒有很久 所以就把它刪掉 那為什麼刪掉子女 子女長大了也不在身邊 他也不會聽你的 只有老伴 少年夫妻老來伴 所以他就把它 老伴是做為 他人生最後的一個選擇 很多人碰到了 對婚姻還有對家庭的觀念 有時候不是很健全 或是感情的忠誠度不夠 變成很多人對於離婚 或是彼此的語言 或是身體的傷害 有時候不是很理想的一個數據 所以人與人之間 彼此能夠有共同的互相的 感情去維繫 還有誠意 然後去建構一個家庭 讓它能夠永續的經營下去 是一個很必要的 可是人心 人的耐煩性有限 對人的信任度有限 所以佛法的推廣 宗教的信仰 對於宗教的信仰的忠誠 然後推廣為對人與人之間的 彼此的尊重 所以婚姻的維繫 有時候 能夠回歸到宗教的信仰當中 去做一個堅持 然後有時候 也是一個很無奈的一個結果 所以到後來 目前對於婚姻感情的維繫 大家的那個忍受度跟?度 已經不比以前了 所以這個是 現代社會的一個現象 所以當你的人生 也許不一定 因為這個是同學他的 最後的選擇是他的配偶 但是有人選的 也許是他的子女 也許選的是他的父母親 也許他的選擇是另外一種選擇 那不管他怎麼選擇 畢竟他所選擇最後的時候 表示這個是對他生命當中 是最重要的人物 而當這個生命當中 最重要的人物 來背叛他的時候 那是情何以堪 所以我們一般站在教學的立場 或是心理學的立場 生命教育的立場 通常會勇於說出來 你愛那個人 讓他知道你真的是愛他 那你如果不說 他也不知道 有時候親子之間的一個代溝 他會有時候會覺得說 父母親的要求 或是父母親的期待 沒有得到一個滿足 那小孩子來講 他也有失落感 甚至他覺得他被重視的 那種感覺度不夠 那子女有這樣的心態 那父母親有時候沒有說出來 對你的期待是怎麼樣 那也許不是一個苛求 可是彼此的交集 有一個落差的時候 不管是夫妻 子女 還有父母親之間的感情 沒有一個交集的話 那產生了落差 產生了彼此的誤會 造成了遺憾 那才是後悔莫及 所以有時候真的要勇於表達 對對方的愛 要讓對方知道 不要讓對方 懷著遺憾 不是很理智的去處理這些事情 會造成一些不理想的結果 所以你連說道歉都沒有機會 那不是很遺憾嗎 所以我們從孝養父母 到延伸 對待我們自己彼此 生活上一起的對象 還有子女 真的都是其實 不單單是一個孝養而已 都是一個彼此的惜緣 互相尊重這樣的一個因緣 那是非常重要的 講義八十一頁的 第三段的第二行 他說孝養父母之後 行世仁慈 對於社會上 這些仁慈的事情 我們都能夠去參與 有時候 我們也會發覺 在這個社會上充滿愛心的人 也很多 有什麼事故出來 有這個捐款 其實真的是大家 拿出來不出 可是數量 就是人數一多的話 它就成為一個很可貴的資源 所以人有時候 有很不理想的結果 或是不幸的事情 其實也要勇於把它說出來 然後看看有沒有什麼方法 來解決它 當然我們不一定說 碰到困難的人 他一定要依賴社會的善心人士 幫他去把事情解決掉 而是有時候從這個當中 他有的時候透過什麼管道 或是有什麼方式 讓他做到一個最圓滿的結局 所以有時候面對年輕朋友 或是社會上的一些人士 不管他碰到什麼問題 也是怎樣 把它勇於說出來 也許問題沒有解決 可是那種情緒那種壓力 那種不愉悅的感覺 得到一個舒解 那當然能夠由各個的管道 來得到一個解決的方案 何嘗不也是 對眾生的慈悲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都是在眾生當中 我們亦是眾生的範疇當中 那麼我們既然但願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 這個是滿偉大的 那如果我們也是 但願眾生得離苦 也為自己求安樂 因為我們也是眾生當中 我們為什麼要把自己 摒除於眾生之外呢 所以有問題有困難 大家來共同面對 或是商討一個好的方式 才是一個比較理智的一個方式 那麼行事仁慈 也就是說 我們碰到一個 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我們能夠傾我們的力量 去幫助他 或是給與善意的關懷 然後精神上的鼓勵 那當然對方也會感受到 這個社會的溫暖 或是同參道友之間的一個鼓勵 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我們佛門當中 有這個愛語 這個愛語當然就是 講對方喜歡聽的話 但是要切合實際 你真正的鼓勵真正的讚嘆 真正的關懷 那對方一定會曉得 包括現在父母親跟子女的因緣 有時候是因為上班上學 大家彼此碰面的時間不一定 比在學校多 或在公司的同事之間的多 也就是說 小孩子去學校 跟同學相處的時間 跟老師相處的時間 反而比跟父母親相處的時間多 父母親在職場上 跟同事之間的相處 也許也比跟子女相處的時間多 所以相對的 這種家庭的那種親情 如果沒有善於表達的話 他會有讓人覺得說 有冷淡下來 或是冷漠下來 其實父母親如果真的 有時候看到小孩子睡覺了 你去跟他蓋蓋被 摸摸他的頭髮 當然輕輕的 不要把他吵醒 那這樣子 他一定在八識田中 也可以接受到父母親對他的愛 跟鼓勵 所以只要我們有心 任何事情 都可以得到一個解決 那麼善心人士 就是我們去幫助人家 那很多 他就在外面可以當志工 可是當一個善心人士 去幫助人 那反而對自己的家人 沒有辦法做到一個付出 那也許他的付出 家人沒有辦法感受到 他的心態得到一個不平衡 所以這個都是要在心智上 心理上做一個調適跟成長 這個是很重要 甚至於有的因為 結婚 或是感情的處理 自己都還沒有做一個 很正確的心理準備 或是一個很完善的一些 責任義務的認清 所以有時候也不是很稱職 但是當他不稱職的時候 沒做自我的反省 而去責怪對方的話 那這個感情的壽命 就會比較容易早夭 所以大家都是必須在 面對人生一個抉擇的時候 要做一些思考 還有這方面的 一個資訊的一個補充 甚至於有的國家 就是你們要步入這個結婚的話 彼此要去上課 做為一個夫妻之間 應該負那些責任義務 對於一個家庭的建構 如何讓它延續下去 這是一個 很重要的一個學習跟認知 那有很多父母親 他自己都不懂得 如何做一個父母親 都不懂得如何去教育他的小孩 相對的他的小孩 在不是很正常的 一個成長的空間給他的話 那變成小孩子的價值觀 對生命的認知 有扭曲的話 有時候也是社會上的不幸 所以這個都是非常的重要 都是環環相扣 那這裡提到 一個慈善家 我們知道他是對社會人士的 慈善 其實他對我們每一個家庭上的 每一個分子 都能夠去慈善的對待他 包括自己也是眾生 也要好好的善待自己 曾經有一些離婚的 這樣單親的家庭 那他們透過心理的輔導跟鼓勵 就是叫他們要好好的愛自己 那你如果擁有健康的身體 擁有一技之長 那你才有辦法在這個社會上 立足下去 那才有辦法肩負起 教養下一代的這些能力 所以很多事情 佛法跟世間法是沒有切割的 我們一定要 秉持這樣的一個善心 對待社會上的人士 對待所有的眾生 那當然也包括 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也包括自己才對 那麼這裡就是說 聞到善 因為有的人他行善 是一個行善的人 可是他沒有聞到佛法 所以他只是一個行善的人 可是他有善根 所以他因為這個善根 所以有時候會延續到這一輩子 有去行善的能力 甚至於如果他的因緣 能夠接觸到佛法 那就是非常殊勝 有行善又有佛法 那就會更增上智慧 甚至於能夠在行善當中 三輪體空 沒有一個我布施的人 沒有一個被布施的對象 也沒有這個布施的東西 或是事情 所以這樣才叫做三輪體空 才是真正的昇華 那臨命終時能夠遇到善知識 那他如果在臨命終時 能夠遇到善知識 能夠給他什麼呢 就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 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 所以廣結善緣 如果有人 他能夠去跟人家廣結善緣 也去幫助人家 這個善根因緣 有時候會互相串連 所以好的磁場跟好的磁場串連 有的人講磁場 那壞的磁場就跟壞的磁場串連 這就是報應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不是不報 如果要報的時候 反而是聯合報 一起報 所以不要說 很多事情 有的人說這怎麼會輪到我 真的輪到了 怎麼輪到我了 老天爺不公平 其實一切都是非常的公平 所以我們佛門中講的 自業自得 就是這樣的一個觀念 那麼因為有善根 所以當他往生的時候 有善知識為他來說法 所以也常常有人 會來邀請師父 某某人要往生了 是不是有人 大家蓮友去跟他助念 或是師父去跟他說法 讓這個往生者能夠放下 萬緣 然後提起正念 然後觀苦空無常 然後好好的藉由大眾的念頭 然後激起自己的正知正見 也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業力清淨 那如果有時候因緣上不具足 剛好是我們自己的親人 我們也可以儘量的在他的耳邊 跟他說我們都會順從佛法 因果的善法因緣 去做這個佛事 然後也儘量圓滿你的願力 然後也就發心念佛 然後看到佛菩薩來的時候 就要割捨一切的牽絆 好好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裡提到 跟他說 法藏比丘的四十八願 那麼讓他知道 極樂世界的一個殊勝 然後那邊有阿彌陀佛 有過去世他是法藏比丘 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了四十八願 然後講給他聽 這個有時候不是佛教徒 那你也可以 用他能夠接受的語言 善巧 來跟他講 其實人當要往生的時候 神識很混亂 也許也緊張 那這個簡單的明了扼要 那你說我根本不會講話 到那時候一急 什麼都講不出來 其實碰到事情 反而更要沈著 穩重 用你的誠懇的心 藉由佛菩薩的慈悲 告訴對方 那你說我沒有辦法 我沒有能力 那誰才有辦法 誰才有能力 碰到的這件事情 最有資格去處理的人 那這樣子當下 給他法喜充滿 當下給他一個正知正見的 一個方向 讓他也心不會慌亂 當你的心很慌 有時候這個心識波動的串連 他也覺得你心好慌 所以你說 看到一個人要上台演講 唱歌 看得出來他很緊張 對不對 因為他會流露出來 所以我們碰到事情 反而要沈著 要穩重 要很真心真意的 藉由佛菩薩的慈悲 加持 來幫助這個人 或是幫助我們自己 萬一我們碰到什麼事情的時候 緊急的事情 那也希望佛菩薩 來給我們 助我們一臂之力 甚至於我們在生命當中 給我們做更多的支持 那我們在課誦的時候 會講到四十八願度眾生 然後根據這一句話 聞此事已尋即命終 所以社會上人士 或是孝子 臨命終的時候 因為有盡孝道有行善 所以臨命終時 就會碰到善知識 給他開示念佛法門 所以他就可以往生了 所以有的人說 我們能夠把握 你往生的時候 一定能碰到善知識嗎 不如自己常常提起正念 這個是很重要的 你靠人不如靠己 有時候因緣很難講 所以隨時隨地 自己起心動念都是要如法 起心動念 都要跟戒定慧相應 講義八十一頁第三段 第十行 倒數第十行 他說 譬如壯士屈伸臂頃 即生西方極樂世界 壯士就是有才藝的人 或是特別有特異功能 他的手臂一屈一伸 當然就比尋常人來得快 也許他有一身好功夫 所以他動作很快速 人與人之間 如果各位看過那個武俠片 或是大家在打鬥 所謂會贏的人 就是他的動作快 出拳快就是他出手快 能夠避免對方的攻擊也快 那閃得過 那就非常的容易成功 所以這個是形容 當生命無常面對的時候 就好像你有一個武功的人 你跟生命來做一個 最後一搏的時候 那你要非常的清楚 這個業力的因緣 然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 有正知正見 提起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願力 這裡就提到就是說 中品下生的人 怎麼沒有看到阿彌陀佛來接 這是有來接的 只是在中品上生中品中生 這是佛來接 而且有隨從眷屬 比丘來接 菩薩沒有 那麼中品下生也是怎樣 有佛來接 他是要遣化佛 化菩薩 派遣化佛還有化菩薩來接 所以這個地方是有佛來接 那他藉由佛菩薩來接引 跟隨而去 若是自己往生到那邊去了 就是他前面 也有修這個觀想念佛的行人 他自己觀想成功 蓮華就開了 自己坐到蓮華上面 蓮華再合起來 然後就到了西方 那這種人 他有這樣的功夫 叫做修觀想念佛三昧 那麼三昧成功了才有辦法去 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來迎接 也可以自己去 那麼其他的眾生 都要等到佛來接 那講義八十二頁 我們從經典上來看到 好像沒有特別提到 是有諸佛菩薩來接 那這是一個省略 因為依照 中品上生中品中生 都是有佛來接 所以經過七日已 講義八十二頁第一段第一行 他生到西方極樂去 七天以後 蓮華就會開了起來 那麼這個地方沒有說 坐蓮華或是蓮華開了 這也是一個省略 因為前面都是這樣的經過 好第三行它這邊提到 遇到觀世音及大勢至 那他的根性 比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 還略遜一籌 所以沒有看見阿彌陀佛 只看到西方三聖 旁邊的那兩尊菩薩 一尊是觀世音菩薩還有 大勢至菩薩 來跟他說法 那麼聞法歡喜得須陀洹 就聽到這個佛法 就會有歡喜心 得到須陀洹初果 所以一般的眾生 你跟他講好話 勉勵的話 他會感受到這份溫暖 那你如果一個人要往生了 跟他說法 叫他放下 他會非常的直心 去領受 所以很快他就可以得到須陀洹 那過一小劫成阿羅漢 經過一小劫長 這個修果的時間 是比中品中生又多了半劫 所以是名中品下生者 這個是對於中品的 上生中生下生 做一個介紹 那接著 我們來介紹 是名中輩生想 名第十五觀 這是一個結論 介紹到最後的一個結語 講義八十二頁的第二段 這中輩往生的三品中 前二品一一中品上生 中品中生 全是持戒 不過上中品之持戒 少有不同而已 那不同的地方很有限 那麼中品下生為世間善人 這三種人 通通不會作惡 所以要記住這個一個大的方向 持戒的人行善的人 他們畢竟不會去行惡 因為他去行善 就表示他們願意對眾生 所有幫助 既然會行善 他會去行惡的因緣 就不多 當然話不能說滿 因為有的眾生他碰到事情 就好像有人外出去 不同的區域做生意 那為什麼有人會被騙 有的人會被坑 騙他坑他的人 有時候一開始 大家也是希望能夠對等做生意 可是有時候一看 不騙他那些資金就不見了 或是那些金錢的數目 就少賺了 所以人就是會起那個貪念 才會做出這個惡行 所以因果的觀念 法治的這個常識 要廣為推廣 所以做人處事當中 能夠彼此有誠信 彼此能夠信任 才有辦法能夠永續的經營下去 那這邊有一個結語 就是告訴我們 叫做中輩生想 也對十六觀當中 己經剩下最後一觀 叫做下品生觀 那講義八十二頁 第三段經文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上生者 或有眾生作眾惡業 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爾時彼佛 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 至行者前 讚曰 善男子 以汝稱佛名故 諸罪消滅 我來迎汝 作是語已行者即見 化佛光明遍滿其室 見已歡喜即便命終 乘寶蓮華隨化佛後 生寶池中 經七七日蓮華乃敷 當華敷時 大悲觀世音菩薩 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 住其人前 為說甚深十二部經 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 經十小劫 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 是名下品上生者 得聞佛名法名 及聞僧名聞三寶名 即得往生 這個是下品上生的一個內容 那我們來做消文 也就是講義八十三頁的第一段 我們從上品觀法 還有中品觀法和下品觀法 那我們都看到 佛陀還是對這個阿難及韋提希 一一的教誨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 作眾惡業 下品也分三種 就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那麼下品上生 就是說或有眾生作眾惡業 好事不做 專挑壞的事做 那就是人的一個惡習 所以人能夠在你的 時時刻刻的起心動念當中 能夠起善念 這個是難能可貴的 必定會碰到善知識 那如果時時刻刻碰到這個 起這個惡念 做這個惡行 那也必定碰上惡知識 所以人都是希望好的地方走 那要時時警惕自己的起心動念 是不是有所不軌 或是有所不當 那麼下品上生 就是這些眾生有作眾惡業 是說 下品往生的眾生 都是凡夫 而且是一些作惡業的凡夫 這裡做一個歸類 下品的人 就是一般的凡夫 而且是身口意不是很清淨的人 等而下之的 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的人 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在淨土法門 有提到帶業往生 這個身份的慈悲 無非也是對於下品往生者 一個慈悲跟方便 他們雖不誹謗方等經典 如此愚人多造惡罪無有慚愧 這些愚癡的人 雖然不會去誹謗大乘經典 可是他不誹謗 就沒有造這些惡業 可是他造的一些身口意的惡業 就非常多了 所以要有慚愧心 可是他因為沒有善知識的開導 也沒有碰到好的修法門 所以他們要起慚愧心 也比較困難 講義八十三頁第二段 命欲終時遇善知識 他今生作了一些的惡業 還不知道慚愧 但是他前生前世也許曾經 做過善事 也許有修行 所以激發了他這一世的 善根顯露 那在臨命終時 會遇到善知識 善知識就會跟他開示 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因為他快要往生了 給他詳細講一部經的內容 可能時間有限 所以這個時候 就跟他講經典的一個題目 名字 經名 還要對他說 要發心往生 極樂世界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微妙法 就是淨土三經 就是佛說阿彌陀經 觀無量壽佛經 還有無量壽經 其實就是用善巧方便的方式 讓他的八識能夠平穩下來 然後一直很安詳的 等待諸佛菩薩來接引他 所以因為時間有限 也無法一一介紹經典內容 所以首先就他講這個 大乘經典的題目給他聽 我們如果接觸晚課的課本 那就會有在念 大方廣佛華嚴經 就念了三遍 這個也是 把這個經文 讓對方知道 那麼以聞如是諸經名故 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所以不單單是臨命終人 我們隨時隨地 能夠跟佛菩薩相應 聽取佛菩薩的經典名字 聽到這些善知識 古德的一個開示跟勉勵 也都是有它的法喜同在 他臨命終的時候 能夠聽到善知識 為他講諸經的名題 能夠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所以我們大家如果有人往生 來不及讓他聽很多的經典 那麼可以為他稱念 這個經典名號 這樣就可以 因為有的人他很堅固 我執 甚至於他是 因為你是他的晚輩 他不可能聽你的 或是他覺得他自己 有一套的宗教信仰 他才不聽你的 他沒面子 所以眾生的面子 也是造了很多業 為自己 那麼一個人往生的時候 善知識為他講解這個經的名題 可是除卻千劫極重惡業 那麼他今世造的一些惡業 都給他消失了 那麼他前生 再前生前世 千劫以來所作的極重惡業 通通消除了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那麼智者就是指那個善知識 給他說了大乘經的題名 還有教他如何修行 這很重要 給他魚吃不如教他如何捕魚 所以你回向給他 或是拿經典給他去誦經 你不如讓他有一個機會 好好的讓他去打坐修行 所以在叉手的時候 你能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那麼智者就是善知識 所以這個題目是很大的 智者復教合掌叉手 稱南無阿彌陀佛 智者就是那個善知識 跟他說大乘的題目 還教他如何修行 平常他也許連合掌都不會 有人都是會 但是他不願意 他對宗教有懷疑 或是對佛菩薩 有另外的看法 這個就是 自己有其業力因緣 如果有誠心的人 他就會隨時合掌 這時候智者才教他合掌叉手 這樣就稱南無阿彌陀佛 教他念佛的名號 注意這個稱 前面所說的是觀想念佛 回向發願念佛 沒有寫到持名念佛 這個地方下三品 才提到持名念佛 也就是口稱阿彌陀佛的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 那持名就是要從心來出發 也是要從口 稱佛名故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這個佛菩薩真是慷慨 念個佛號 他就去除你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因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 教他唸佛之故 唸一句佛名號 就除卻一個很大的重罪 前面聽到這個經題 能夠去除千劫極重的罪業 千劫很長 當然比起這個五十劫 那就不夠看了 所以他一稱佛號 去除了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所以我們有信心的話 一定可以到達 我們要去的地方 祝大家法喜充滿 一切吉祥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