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36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我們觀無量壽經介紹到 第十四觀散善觀 就是對於修行 尤其觀無量壽經裡面 已經提到的這個九品 散善觀就提到這個上品上生 我們看講義七十一頁 之前我們已經把這段的經文 作一個誦念了 把它讀了一遍 對於經典的內容 我們今天來作一個解釋 七十一頁的第二段 就是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就是這兩位當機者 上品上生 因為眾生我們透過念佛 淨土法門的修行 有分上中下這樣的分法 因為眾生的根機不一定 有的可以修行到上品上生 有的可以升到中品 有的是在下品 上品往生的眾生 他又再分為上中下 中品也有上中下 下品也有上中下 所以總共是九品 後來朝代這些當官 也有用九品的方式去分 所以還有分這個官位 第二行提到 因為這個因素 所以就有分上中下 這裡就先介紹上品上生 第三行提到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我們大家在現在講話當中 即便怎麼樣即便怎麼樣 變成一個講話的用詞 所以在經典裡面 也有這樣的用詞 即使這樣 便能夠怎樣 所以這個是一個轉敘的方式 假若有這種眾生 他能夠生到彼國 生到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經上有提到 這三種資糧 就是信願行 在修行上信願行 其實是不管你修什麼法門 是非常重要的三資糧 又有信心 或是你相信了這個法門 一般的眾生是有三疑 疑心疑鬼的疑 疑法 這個法門可以讓我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嗎 這個法門能夠讓我解脫生死嗎 這個法門怎樣 就有很多的懷疑 另外一個懷疑 就疑師 這樣的指導者 他有這樣的功力嗎 甚至於有很多人 透過他修行之後 接觸善知識 然後第一個他會問說 你有修道嗎 其實他如果在這個經驗上 早我們一些的話 就值得跟他學習 當然學得到佛 成佛 才叫作究竟解脫 還沒有到成佛 畢竟他有他的心得 在一般的稱謂上 好像是學長是前輩 他們如果願意把這樣的心得 跟我們分享 其實也是這位前輩 這位學生發心 所以我們要去拜師學藝 稱他為老師 稱他為師父 是因為他這個方面 已經有所專精了 有所心得 在修行的路上 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學的才藝也是要有老師 或是一個專家來給我們作領導 當然有的人根機也不錯 他有時是無師自通的 也是有 或是他看一些書本 自己摸索 早期當經濟起飛的時候 歐美各國都有些很好的產品 研發出來 日本就跟他模仿 模仿之後 微妙微肖 甚至於比這些原產的國家 還要精緻 所以後來帶動整個日本的 經濟起飛 是因為他比原來產生的國家 還要精緻還要漂亮 還要實用 所以模仿也許是一個過程 在我們透過善知識的指導 我們也透過念佛修行禪坐 那是一個模仿一個階段 到後來我們對於 整個經典的深入 還有善知識的指導 要去跟佛法 佛陀所開示的這些內容經典 甚至於三法印 去作一個印證跟結合 應該就不會違背 我們成佛的目標太遠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法印就是對一切法的印證 就好像說你來著印章 然後通過這種審核 通過這樣的印證之後 我們修行到怎樣的結果 有時候善知識也給我們 一個審核一個印證 所以叫作印可 我們修行的法門 有某些心得 是經過善知識的一個印可 所以華嚴經裡面就有提到 這個信是很重要的 所以裡面有一句話 信為道源功德母 信是一切道 修行道的這些基礎 它就好像這些修行的母親一樣 道源 功德之母 這樣一個很基礎 很必要的條件 所以你不相信那就很難 所以剛剛講 一般的人有三疑 疑法 這個法可以嗎 疑師 這個老師可以教我嗎 這個師長可以教我嗎 在佛教的師長叫阿闍黎 這是我們對法學習指導的教授 另外是疑己 懷疑自己 我是不是這個料子 當然我們透過學佛之後 有的人很謙卑 必要的謙虛是有必要的 可是過份了 就是太否定自己了 相對對自己沒有自信 有的人對自己沒有自信 所以有時候很多事情 就存有太多的疑慮 或是太多的考量 所以變得很多事情 就拖拖拉拉的 那麼疑己就是對自己沒有自信 可是如果指導者 跟我們肯定 我們可以修行這個法門 或是我們對於修行的路程 能夠再拉長一點 所以勤能補拙 也許就在修行上更能夠 更上一層樓 所以信心是非常重要 第二是發願 在諸佛菩薩他們是發了很多願 觀世音菩薩也有發願 像我們阿彌陀佛的前生 是法藏比丘 還發了四十八願 藥師佛發了十二個願力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 是不是自己有必要重新發願 是看個人 如果說這個善知識 這個佛菩薩發的願 跟我很符合 藥師佛的十二願我也很願意 你就去遵循這樣去做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其中有八個願我很喜歡 也可成為一個願力 所以願力可以自己重新發 也可以遵循這些佛菩薩 已經發的願 或是你作一個集合 觀世音菩薩的願力我很喜歡 我就採取幾樣 藥師佛的願力我能夠採取幾樣 阿彌陀佛的願力我採取幾樣 地藏菩薩的願力幾樣 可以作結合的 重新組合自己的願力 有願就必成 沒有願就很難 這個願就是直心 真心 觀無量所說的 這些三心 你就會去實踐 去落實 碰到任何的困難都會去完成 如果沒有的話 一般來講 就說有一些夢想 或是一些理想 你沒有扎扎實實的去落實 它還是一個理想而已 或是一個夢而已 當然有的善知識會說 夢能夠實踐 當然就美夢成真 可是當這個夢沒有辦法 去實踐的時候 我們也要放下 因為很多事情是有它的因緣性 如果沒有辦法成就的話 畢竟也是一場夢 所以還是要釋懷 另外檢討那一個方向 可以讓我們去落實 跟成就圓滿的目標更近 所以邊做然後可以邊修正 行呢 顧名思義就修行 去落實 去實踐 這樣才能夠到達 古代的人講 登高必自卑 行遠必自邇 你要登上高山 要從低處開始爬起 你要去遠的地方 要從近的地方要踏出第一步 不管這個路途的遙遠 不管目標遠或是近 都還要實踐 講義七十一頁的第二段 第五行說 這十六觀經上處處也是在講 信願行 願生彼國就是發願 至少你願意 你修行淨土法門 當然就是發願要到 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是先決的條件 為什麼要加一個信 這是因為有信才會發願 你相信了 你就會有一個理想 你才會去實踐 沒有信心就很難發願了 有眾生有信有願 願生彼國 他就會發這三種心作一個落實 而來迴向往生佛國 這個三資糧其實是通各個派的 不管你修什麼法門 其實一定要有一個信心 你對自己有信心 對自己修行的法門有信心 對能夠指導你的人 善知識有信心 這樣就是相輔相成 所以這個雙管齊下 所以就很容易去落實 我們接著講義七十一頁的 第三段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聽到這句話 修淨土法門的人心就安下來 有三種眾生 能夠往生西方的 何等為三 是那三種 各位注意 第一個是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慈心不殺 不去殺害眾生 對於種種的戒我們能夠去持 在佛弟子們最基本的就是五戒 不要殺生不要偷盜不要邪淫 不要妄語不要飲酒 其實在家戒出家戒 也都是這樣延伸的 我們每一個人這輩子會當人 也就是因為我們過去世 曾經持這五戒清淨莊嚴 你這輩子才會投胎來當人 所以不用懷疑 也不用自我詆毀自己 很多人是剛剛講的 謙虛謙卑沒錯 可是不要把自己貶了 真的很不如 就太沒有自信了 我們來當人是必有其先天 我們有持過五戒 這一世跟佛法有因緣 跟佛陀的教法有因緣 跟善知識有因緣 所以更能夠從這方面去增上 自己覺得不如法的地方 透過懺悔 好像一塊布弄髒了 要把它洗乾淨 也許痕跡還在 可是你透過修行 它也不失去這塊布可以使用 這樣的功能性 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世間 有的人說愛賭博把指頭切掉 但是你把手指頭切掉 你還是想賭博 你可以用腳指頭賭博 問題是那個心不是那個指頭 如果你戒掉賭博 這個指頭就可以做很多事情 可以利益眾生 可以護持佛教 所以問題不是在指頭 不是切掉你討厭的這些器官 而是你的心要去面對 所以古代人有這個三不 非禮勿聽 非禮勿視 非禮勿說 有一種很調皮的猴子刻的 用猴子來非禮勿看 非禮勿聽非禮勿說 很可愛的 那是形容我們那個心 不要去攀緣 不如法的事情 不要去說不要去看不要去聽 它用一個動作是作一個提醒 畢竟也是用手遮住而已 不是把這個眼睛挖掉 把耳朵割掉把嘴巴縫起來 這樣子激烈性 甚至於器官的破壞 問題是在於這個心 所以這裡提到有三種人 可以當得往生 當得就是會去的成份很高 必當往生 在慈心不殺 就是我們講的五戒的第一條 這個不殺生顧名思義 是沒有殺死有生命的眾生 其實更廣泛的就是說 就是可以用的物質 不要提早它的使用年限 也是不殺生 就說這個筆可以用兩年 可以用一年 因為你不喜歡把它破壞了 當下可能用了一天不喜歡 丟掉了 不喜歡或是不合我們用 我們可以去跟人家分享 或是把它轉布施出去 有的人有一個觀念 就說古有名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其實也不一定 己所不欲還有很多人想要 己所不欲 看看有沒有人要 我們也是跟人家分享 如果己所不欲 別人也不欲 別人也不需要 我們可以資源回收 所以很多東西 其實它可以從各方面 去跟人家分享 或是從各方面 去發揮它的實用性 人也是 你如果說過去世 做那些不對的事情 我們經過懺悔 然後重新出發 而不是一直浸在懊惱的 情緒當中 一直懊惱一件事情 也是自我的傷害 對於有用的東西沒有愛惜 也是一種傷害我們福報 所以也是一種殺生 另外一種我們有一個觀念 時間就是生命 你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 所以彼此要尊重 有約事情 如所約定的時間到達 你如果沒有到達 像學生上課自己遲到五分鐘 全班三十個人 就浪費了兩百五十分鐘的時間 他剩下一百分鐘 二十個學生 一個人 你遲到五分鐘 就浪費這個二十個學生 就一百分鐘 有四十個學生 你就浪費人家二十五分鐘 這個就是殺生的行為 我們比較廣泛的來講 有的人就是處理吊兒郎當 遲到一下五分鐘沒關係 十分鐘沒關係 不曉得這個不知不覺在殺生 在一般的因果觀念當中 殺生的人通常身體比較不好 因為這個業力牽引 這裡不是說 對於色身比較不健康的 你就是愛殺生 過去世 很多事情我們是不清楚 只是在因果業報當中 是有這樣的一說 我們是有這麼一說的話 而不是去責備別人 或是自我指責 而是一種提醒 所以要把這個身體不好的地方 起了懺悔心 更能夠珍惜時間 所以有人說修行要帶三分病 這個是因為提醒我們 你身體太強壯太好了 沒有在修行上用功太可惜 不如有三分病 給我們作一個提醒 生命的一個無常 所以並不是說 修行一定要帶三分病 你有強壯的身體 很健康的精神 很愉悅的心情 其實是適合的修行的 講義七十一頁第三段第二行 第一個就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 願生彼國 前面這三種心是一起發的 叫做具發 具發 一起叫具 發心就是立志發願 既然發了願就是要修行了 以大願立大行 行是行門 就是修行的工夫 你得用功修 就是沒有修行 發了再大的願也是沒有用的 這是空願 所以一個人往生了 有三個因素 隨願隨業隨習 發願要去那裡往生 可是你發願沒有去做 這個願也是很難成的 隨業就是隨你的業力因緣 造善業惡業 如果惡業太多了 你要發什麼願就很難 所以有人去簽什麼獎簽什麼樂 為什麼會中 有的人不中 其實跟你過去世累積以來的 這個福報有關 通常你發願是利益眾生的 來成就眾生那個願 要抽什麼獎 要簽什麼樂 那個會得的比率比較高 當然有人說 腳踏實地的人他比較不會去簽 什麼樂 有時候他能力不夠 所以他希望借由大眾的力量 所以一般抽過什麼獎 或是簽了什麼樂 得獎了 能夠撥出部份來做一個回饋 或是救濟比較貧窮或不幸的人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行為 一方面培養我們的福報 二來也能夠跟更多人的分享 藉由他們的感恩 去除他們的這些痛苦煩惱 也相對對我們福報的增長 是有所幫助的 這個分享的觀念是很重要的 我們用佛教的用語 惜福啊 大家比較通俗的 與人家分享 好東西跟好朋友分享 當然把你的福份跟人家分享 也是一個培福 也是一個惜福 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所以你發願了沒去行 那就是空願 所以說以願立行 以行填願 就是用這個願力 去立定你要去實踐 用你的實踐添滿了我們發的願 就是圓滿了我們的發願 這三種眾生都是修的行門 就是腳踏實地做的工夫 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包括前面所提到的福報 第一種跟第二種的福報 所以慈心不殺就是第一種福報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就是說你如果單單的說 慈心不殺 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必須要先修這個行門 行門的第一種挑出來 就是要慈心不殺 因為我們發了菩提心 菩提心就是大慈悲心 我們能夠救護一切眾生 給一切眾生快樂 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 這個就叫慈悲 眾生沒有樂我們給他樂 這叫慈 眾生有苦我們拔去他的苦 叫作悲 所以悲智雙運 這個慈悲 又能夠給眾生快樂 當然這個不是說 他要去殺人 你給他一把刀子可以去殺人 滿足他的快樂 這是不行 殺人的快樂那是造惡業 他沒錢求學 你提供一點資糧 讓他得以求學 這個就是增上緣 這個才叫作給他快樂 他有不好的行為 你跟他相應了 你成就他了 就會共同去面對不好的 業力的感招 所以什麼叫作真愛 什麼叫作寵愛 就是這樣 真愛你真的是為他好 各個方式讓他也能夠知道 寵愛溺愛 就是讓他往不好的地方去做 當然是滿足他的要求 滿足他的願力 可是那都是不如法的 不清淨的 那就是不行了 講義 第七十一頁 最後一段 具諸戒行 修行的行 一般來講就ㄏㄣˋ 持戒的行門 行門就是工夫 這個四聲 具諸戒行 我們在家菩薩 有在家菩薩的戒行 出家有出家法師的戒行 我們基本都是以五戒為出發點 所以一般在家菩薩 所以他就要歸依 然後持五戒 甚至於能夠持菩薩戒 有因緣的話就去參加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就是我們在家菩薩 一日一夜過出家的生活 是非常的殊勝 所以能夠參加八關齋戒 非常的殊勝 就是五戒再加上第六戒 第七戒第八戒 講義七十二頁 第六戒是不著香華鬘 不香塗身 不掛一些裝飾品 不塗香味 第七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不唱歌不跳舞也不去聽 第八不坐臥高廣大床 這個就是高大的床 是容易讓人家產生高慢的心 這個說法的法座 一般都弄得很高 所以說法的法座有人說 獅子吼座 在萬獸當中 獅子在森林一吼 百獸都會歸伏 上了這個法座一說法 讓眾生離苦得樂 讓眾生發心要修行 讓眾生能夠願意護持佛法 恭敬三寶 所以發獅子吼 獅子座 坐在這個獅子座 這個是因為要說法 所以有必要 平常我們在家居士 簡樸簡單 然後簡要 過的日子就非常惜福 這八條戒再加一個不非時食 就齋 吃飯 早期不非時食就是 過午不食 這午就是午時 古代我們對於時間的計算 早上十一點到下午一點 這叫午時 過了午時就不再吃飯了 這個是佛陀所制的戒律 吃過飯之後 就要打坐修行誦經 做一些修行功課 古代是因為交通不方便 所以大家要去求法 就翻山越嶺的 到有善知識的地方 或是佛陀在世的時候 去佛陀所居住地方 去向佛陀請求 現在因為交通方便 資訊也很發達 所以講經說法的法師 他有時候會去各個地方講課 講經 或作關懷 所以現在能夠用過午齋 那個機會也比較少了 在以前過午不食 可是晚上他因為身體的需要 體力的補充 所以叫作藥石 吃藥的藥 石頭的石 就把這個晚餐當作藥 來治療我們的飢餓 甚至於石頭 是因為住在山上的這些修行人 天氣很冷 所以這個石頭 就把它烤得熱熱的 當然是以不會燙皮膚為主 然後靠近胃 讓胃比較舒服一點 所以有飢餓的時候 可以這樣做處理 講義七十二頁 這邊就提到這個 第二行 第一段第二行 不坐臥高廣大床 以上八個戒再加上非時不食 不是吃飯的時候不吃飯 就叫作八關齋戒 五戒是很重要的 五戒的第一條就是要戒殺生 因為殺生是了斷了眾生的生命 這是一個很大的惡業 第二不偷盜 偷人家的財物 這是觸犯國法 偷呢 顧名思義是偷偷摸摸 盜是強盜 明著強的 這個就是不行 我們總歸不予取 就是人家沒有給予的 我們不能去給誰家拿 可是你到空曠的地方 到一個沒有人沒有住家的地方 也有很多地方的東西 它也許屬於國家的 國家的你就不能亂破壞了 國家所有財產權 或是你說拔一棵樹 或是拔一個草藥 這是因為個人需要 還是要向整個法界報告一下 這個草藥可以強身 可以救人 所以我拔了這個東西 要去救人 當然有人說拔草藥是要賺錢 你還要向大地報告一下 畢竟大地孕育了萬物 成長我們 所以人隨時隨地 要心存感恩 當我們心存感恩的時候 就不會一直抱怨 所以就不會造口業 所以第四條 這個妄語 我們隨時說好話 鼓勵人家的話感恩的話 這個就不會造口業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修持 第三不邪淫 出家是要全斷淫欲 在家他可以正淫 邪淫不行是因為不能 正式的夫妻關係之外 不倫的一個行為就不對 現在時代不同了 有很多人不願意結婚 可是他們住在一起 也許是同居 也許是男女的感情 也許不一定是男女 以前是兩性平等 現在叫作性別平等 因為有的人他的性格上 外在產生是男性 外在看起來 內在也許是女性 有的人她的身體也許是女性 可是他內在是男性 有的人可男可女 這個就是因為他所呈現的 因為人權的尊重 所以現在如果 不叫兩性平等 叫性別平等 對人權的尊重 他可以工作權 他可以感情的權力 所以只要是彼此大家認定的 一個對象之外的 那些不倫的 那就不行了 這個就是不能邪淫 就是說雖然你是在家眾 當然彼此認定之外的 這種劈腿偷吃 這個就不行了 好 當然就是法律所不允許的 或是社會道德公約所不認同的 所以時代不同 有不同的一個看法 更早期這個男女授受不親 男婚女嫁還靠父母的作主 或是靠媒人的介紹 時代不同了 自由戀愛了 自由戀愛之後 共同組織一個家庭 現在變成說 你組織不組織家庭 那是個人的意願 但是住在一起就彼此的尊重 彼此要負起責任跟義務 彼此生活在一起的 應該付出的這些責任 這個是隨著時代的不同 觀念而有所改變 講義七十二頁的第一段 這邊講到 第四個不妄語 妄語有大妄語跟小妄語 大妄語就是以凡濫聖 就是凡夫自己亂稱自己是聖人 叫做未得謂得 或是有人說未證謂證 還沒有得到那個果位 說你已經得到那個果位 也有人說還沒有證到那個果位 說你證到那個果位 那個是大妄語 然後小妄語就是口是心非 有的人做生意 都會講這樣子 所以有人做生意說 他們做生意 難免都要講一些妄語 可是你要有點事實根據 誇大也許是可能 但是不要違背事實 這個藥可以治感冒 你可以誇大它的效果 或時間一點點 你說這個藥可以治感冒 可以治高血壓可以治糖尿病 那就太誇大其詞了 那個人誇大太多了 就像可樂 不要說品牌 可樂當初的配方 它就是感冒藥水 大家喝起來甜甜的 有點氣泡就變成飲料 所以你感冒的時候去喝點可樂 它是有分解我們油膩的東西 當然它也有一些它的效果 所以可樂有些廠牌 它們的祕方是絕對不對外公開 它們會變成感冒的藥水 會變成一個飲料 甚至於也有人把感冒藥水 當作他提神的 所以有它各個的效果 這是說淺嚐可以 如果變成一個習慣性 不但對你的提神沒有幫助 不但對你的感冒沒有治療 會產生一個弊病就要很小心 就好像有人說人參很好 可是你不能一天到晚都吃人參 可能有一個時段性的吃一下 有人說水果很好 你不能一直吃那個水果 都要變化的 要配合你的體質消耗 有需要去作斟酌 所以修行上調食 是一個很重要 面對你的體質作各方面的調整 這是有必要的 剛剛講的這個小妄語 在佛教是可以通懺悔的 或是簡單的小小的妄語 就是還可以懺悔 但是不能觸犯國法法律 也有人說善意的謊言 那個人就生病 大家就安慰他 你會好 你會很快回家 就是善意的謊言 可是現在醫療上的一個認知 以前都是用一種安慰 希望他趕快好 讓他能夠安心的治療 可是現在的醫療觀念就是說 比較開放一點 比如說你看對方 如果能夠承受的話 你還是要跟他據實的講說 這個是什麼病 然後生命期限是多久 我們這樣跟你作治療 能夠達到什麼效果 讓他有個心理準備 不要到後來 他發現自己不能好 可是你們都說會好 你們這一群人 就這樣欺負這個生病的人 他也許不會去從 大家善意為他好的 這個出發點去想 而是因為生病就很煩 就很痛苦了 然後就把這個情緒怪罪於說 大家結合起來騙他 這個生病的人 有時候要考慮到他的心理上的 承受度還有他的反應 所以還是先慢慢的 大家比較提倡於說 還是有機會據實的跟他講 現在的人也比較能夠面對現實 而不會說非要一定要好 沒有好的話 他就罵天罵地 抱怨什麼的 這有時候要跟他開導 或是作一些心理的輔導 讓他身心能夠去承受 這樣的事實 第五個是不飲酒 其實喝酒它不是法律規章規 所規定的 當然也有的國家 他們是不能飲酒的 但是他們也喝別的 他們就很喜歡喝飲料 聽說有的禁酒的國家 他們的人就喜歡喝花露水 這個是以前一個 有點香味的東西 現在比較少了 因為可能它這個香味 然後它有點揮發性 所以有一點點酒精在裡面 所以他們就可以這樣喝了 所以這個就是上有政策 下有對策 飲酒所不應該是因為 酒會亂性 喝了酒 就胡作非為 有人喝了酒去開車 現在都有酒測了 就是酒精的濃度高於多少 就不行 低於多少還被允許的 因為喝過酒之後 精神恍惚 或是他自己在判斷 或是警惕的心 比較減弱很多 所以多提倡喝酒不開車 開了車絕對不喝酒 這個就是他會產生一個 真正會喝了酒會亂性 喝了酒會產生一些災害 這是不允許的 後來大家又研發了毒品 什麼鴉片 鴉片是早期的 它具有提神 但是它能夠把我們的身體 弄壞掉 後來有很多化學的藥品 種種的稱呼 紅中白板搖頭丸 它恍惚我們的神智 一般的人就是他壓力過大 然後有時候工作要完成 或是太無聊了 所以他借由藥物 來麻醉自己的身心 剛剛講的壓力太大 他必須要放鬆 他必須做身心的轉折 有假日的時候 去跟大自然接觸 一來強化我們的身心 二來也能夠轉換我們的心情 釋放我們的壓力 所以也借由外出的當中 跟朋友跟家人 同事之間一個互動 然後潤滑了我們人際關係 現在人的工作 要面對著機器太多了 面對電腦面對電話 面對種種的一些機器的東西 那麼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機會 相對的減少很多 曾經有一個居士說 小孩子放學回家 就關在房間裡面 他做作業也要上網找 他什麼都在電腦裡面 所以他要看很多電腦 所以沒有時間跟你們坐在客廳 共同來看共同的節目 所以現在以室內裝潢來講 客廳也不用大了 以前是因為大家 只有那一部電視 所以共同坐在那邊看電視 看是誰主導權 是爸爸看的 大家跟著要看 小孩子要看卡通 大家跟他看 不能說誰的主導 然後大家就陪著他看 可是相對的時代變遷了 年輕朋友他們自己有電腦 他要看什麼影片 他要看什麼資料 他自己就在螢幕上找 他才不要跟你在客廳裡面 大家窩在那邊 還要看你們大人要看的節目 也許對他有需要 甚至於他產生無聊 或是不平衡的一個心態 所以客廳的功能 隨著電腦的進步 它的功能性也被取代了 又因為它的價錢便宜 所以有客廳一部 有的是房間一部 所以各看各的節目 不互相干擾 所以客廳的定義 以現在的室內裝潢 它又有新的一個定義 以前大家住家很大 你客廳就要占多少面積 現在就可有可無了 可能餐廳需要客廳就隨便了 下班放學 就各自回到自己的房間 客廳就變成客人來的時候 才坐了 而不是我們一家人坐在客廳 來做共同的娛樂或是溝通 這個就變成生活上 他們就有一個觀念的改變 所以很多事情 它就變成功能上的一個調整 剛剛提到這個不飲酒也是 因為以前人只有飲酒 這個東西會亂性 到後來發明了毒品 所以必須隨著時代的不同 而來調整這樣的一個界定 第二就是讀誦大乘經典 我們剛剛在經文讀時候有提到 陀羅尼 講義的七十一頁 這邊第一段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這個註釋在七十一頁下面 第三十六個 它就是總持的意思 能持能遮 即能總攝憶持無量的法門 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所以換言之 陀羅尼是一種記憶術 大智度論卷五 還有佛地經論卷五也說 陀羅尼為一種記憶術 即於一法之中持一切法 於一文之中持一切文 於一義之中持一切義 故由記憶此一法一文一義 而能聯想一切之法 總持無量佛法而不散失 陀羅尼能持各種善法 能遮除各種惡法 所以菩薩以利他為主 為教化他人眾生 故必須得陀羅尼 得此則能不忘失無量之佛法 而眾生在大眾之中無所畏 發出無畏的布施 同時亦能自由自在的說教 有關菩薩所得之陀羅尼 經論當中提到的非常多 及至後世因陀羅尼之形式不同 類同誦咒 後人將它與咒混在一起 所以稱咒為陀羅尼 然一般以文字長短加以區分 長句的叫陀羅尼 短句為真言 一字二字的為種子 這邊我們剛好要介紹 讀誦大乘方等經的 過去大家對於陀羅尼一個稱呼 它是有點細分 在經文上比較長的就是陀羅尼 比較短的叫真言 真言就是咒語 六字大明咒 然後六字真言的意思 一個字兩個字就是種子字 唵 唵嘛呢叭咪吽 唵它可能就是一個字的時候 它就有一個種子字的代表 當我們在看佛菩薩 所介紹這些法門 都有它的分類 所以我們憑自己的根器 或是憑自己的發心 所以陀羅尼早期的界定就說 它能夠幫助我們的記憶 一些法門 然後幫助我們的記憶 然後來作修持 度化眾生的方法 因為認知上 它有一些多重的意思 所以在翻譯經典有時候 它這個名詞有多重的意思 它就沒有跟它翻過來 所以就用陀羅尼來代表 剛好我們有提到 這個大乘方等經典 就是讓我們借由這個當中 來作認知陀羅尼是什麼意思 我們後面還會再作一些 細部的解說 所以在發心當中 這個五戒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