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35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經我們介紹到 這個普觀 就是普遍的觀法 也一說叫作總觀 在講義第六十七頁 第三段 就是對前面這段經文作個消文 這個第十二觀叫做普往生觀 普就是總字的意思 就是總觀想 觀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前面從第一觀講到 第十一觀 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 正報莊嚴 通通觀想成功了 從第十二個觀想 就是想著要觀想自己 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叫做普往生觀 講義第六十八頁 就是對經文的消文 見此事時 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見此事時 指的就是將西方極樂世界的 依報莊嚴和正報莊嚴 都能夠觀想成功 真是可喜可賀 能夠觀想成功實在是不容易 西方三聖的真實色身相 能夠觀想成功 指的就是這個現象 能夠一一的觀想成功 這個時候你就觀想 自己要生西方極樂世界 而且從自己的心裡面生起 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於蓮華中結跏趺坐 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 就是要修這個觀想的時候 要怎樣修要怎樣觀 自己要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的觀想 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不是等一個人死了 往生了那才叫往生 你還是活生生的 還能呼吸的時候 你就可以作這樣的觀想 在蓮華當中結跏趺坐 結跏趺敷坐就是雙盤 我們叫雙盤 一個字一個字來講 跏就是交加 趺就是腳背 就是兩個腳背交加起 放在我們的大腿上 這樣的坐姿就叫作結跏趺坐 結跏趺坐就是雙盤 我們看佛像大部份都是雙盤 菩薩有時候是隨意坐 你看那個自在觀音 有時候他就不一定是跏趺敷坐 他有時候是散盤 有時候是單盤 因為他代表瀟灑自由自在 這個地方就是叫行者要修觀 面前有一個大蓮華出現 自己就坐在這個蓮華上面 兩隻腿雙盤起來 在這個蓮華當中 叫作結跏趺敷坐 在想我們在這裡面 蓮華合起來 合起來就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 自己就觀想這個蓮華開了 所以作蓮華開想 蓮華開的時候 有光明 有五百色的光明來照著 我們的身體 西方極樂世界遍界都是光明 到處都是光明 這個時候觀想有五百色的光明 來遍照自己的身體 眼睛開著的時候想 作光明照遍自己的身體想 眼睛閉著的時候 也是覺得前面非常光亮 所以眼睛可以開叫作眼目開想 眼睛一開 看到佛菩薩在虛空中充滿著 真是極樂世界 遍虛空都是佛都是菩薩 這就是化佛化菩薩 畟塞空中這樣的意思 這個時候 不但看見還聽見 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的音聲 皆演妙音 眼睛看到的 這樣的奇觀 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 看見佛菩薩充滿這個虛空 還有聽到這個水聲 耳朵還聽到這個水聲說法 佛菩薩在說法 鳥叫的聲音也是在說法 所以從阿彌陀經就可以 很具體的描繪 這個念佛念法念僧 這些鳥叫聲 水流聲 乃至風吹樹林的聲音 也是在說法 所以諸佛菩薩都在說法 就是有情無情通通在演說法 有情就是有生命的眾生 叫有情 無情就是沒有生命的眾生 叫無情 所說的妙法跟這個十二部經 相符合 所以我們之前有介紹十二部經 有長行有偈誦有孤起有什麼的 種種的一個方式 這些諸佛菩薩在演說妙法 我們非常的清楚 而且山河大地流水鳥聲 也無非在演說這個至真至善 解脫的這些妙法 有時候我們每一個人 就喜歡到清淨的地方 然後身心放下這些忙碌之事 甚至於名利的糾葛 把自己身心放鬆下來 好好的作一個禪修 其實這也是人間最美妙的享受 有人認為說享受是住豪宅 去旅遊吃大餐 這個是享受 但實際你胃腸不好 看到大餐也吃不下去 色身無法做主 我們說生老病死苦 如果色身它四大不調合 你去那裡玩 也沒有辦法玩得很痛快 這個豪宅給你住 你也是這邊跑醫院 那邊看醫生這邊吃藥 所以能夠身心安祥 自在健康 你隨便吃一個粗茶淡飯 也怎樣 嚼得菜根香 你如果身心自在 這個草茅 或是簡單居住的地方 也是非常的舒適 所以身心健康就是最大的財富 如果能夠有這個因緣 去修行 進場維修 這個身心放下重新出發 這是一個最大的福報 我們常常說要修行沒有空 要做什麼 等因緣 其實多發願多迴向 佛菩薩會成就我們的 相對的有我們的同修 我們的道友 我們這些種種的 跟我們有因緣的眾生 需要去修行的話 我們要能夠去成就他們 所以菩薩是互相成就 不是說別人應該來成就我 別人應該來聽從我 在重男輕女的社會當中 男人要做什麼 女人就乖乖的配合 在人權普遍的時候 大家就互相的提攜互相的成就 這樣子 眾生才叫作平等 不是說 誰才可以去修行 誰不可以修行 這邊也提到有情無情 通通在演說妙法 所以有情無情通通也可以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乃至於在修行的過程 都能夠得到究竟的解脫 這樣才叫作真正的平等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自己 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 正確的知見 講義六十八頁第二段 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 這裡就是告訴我們出定 憶持不失 就是我們剛剛所提到的 這些就是入定看到的這些 入定就是念佛三昧 得到念佛三昧一心不亂 自己往生的觀想 有的人說念佛法門 是仗他力的法門 是靠著佛力把他接引到西方 你知道我們這個十六觀經 就是一一的觀法 你光靠佛的力量 還是要怎樣 自己的力量去修行 去念佛 去觀想 所以十六觀經第十二觀 完全就靠自力 這段經文 就還是說到 一一的觀法 尤其提到三輩九品往生 才有說到佛菩薩來接 第十二觀並沒有提到 佛來接引 而是自己觀想的力量 我們要往生到那裡去 怎樣想就會怎樣去 因為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的 都是我們認知上 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娑婆世界 還是五濁惡世還是三惡道 尤其我們心想事成 所以你要往生到那裡 當然自己的心念很重要 我們造作的身口意 這也是決定我們要去那裡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 是依正二報的莊嚴 西方極樂世界依報還有正報 這樣的莊嚴我們都能夠成功 我們自己也可以到 西方極樂世界去 這個都是靠自力 自己怎麼修就是怎麼去 心力是不可思議的 這就強調心的力量 完全是靠自己的 心是怎麼想的 就會得到這個念佛三昧 沒有得到念佛三昧 想去也很難 所以要作觀也觀不來 所以要修到一心不亂念佛三昧 當然要到那個結果 是有一些功力 可是簡單舉個例來講 我們念佛一個禮拜 尤其是阿彌陀經 念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 這個就好像一天就好像兩天 就這樣不間斷的念佛 所以若一日若二日 或是說你念一念 還有吃飯還有睡覺還有散步 這個若一日如果要很嚴謹來講 一天二十四小時 不管是行住坐臥都在念佛 你才能夠把這個佛號住在心中 如果有因緣你參加佛七 念佛七日 如果透過禪修 如果止靜 心一靜下來 你透過念佛 就會念得非常容易入定 所以重要的是身心要放鬆下來 身心要摒除雜念 各位如果參加早晚課 或是佛七 有佛念佛會繞佛 繞一繞會止靜 止靜靜坐 有時候止靜當中 是眼觀鼻鼻觀心心念佛 有時候心要念佛 有時候是嘴巴還是要念 念到後來止靜了 當大家都止靜下來 這時候怕這個心起了妄念 所以心還是要念佛 念而無念 差不多從一天兩天到第三天 那個覺受就慢慢顯現出來 你會發覺自己念而無念 你沒有說要起一個念佛之念 或是一個動作或是心這樣想 它自然 嘴巴在念佛 耳朵也聽到念佛 心也在念佛 這個就是功夫成一片 身口意都已經溶入 念佛的境界當中 慢慢的 因為這個念佛可以讓我們 摒除妄念 就像佛陀往生的時候 弟子請示佛陀 佛陀你往生的時候 我們以什麼為師 佛陀說以戒為師 戒什麼呢 就是要常思惟法 談論法 你的思惟你的談論 就是正語 正思惟 這八正道 都要以法為根據 就好像我們現在一般世俗人說 聊八卦 在修行的當中 思惟法談論法 眼觀鼻鼻觀心心念佛 常常正念提起 就不會去聊這個是非 不會去聊八卦 所以你的身口意要怎樣 都攝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要把它收攝回來 這樣子才有辦法 在念佛當中成功夫 有時候說一片 身口意念佛成一片 這樣才有辦法得到念佛三昧 所以一定要有一個步驟 所以你沒有步驟 然後就說要變成怎樣 要變成那樣 這個不是按鈕不是開關 也不是變魔術 所以修行的覺受 是透過訓練透過時間的投入 所以有正知正念是最重要 最好就是能夠配合實修 不然沒有實修的話 你很難去想像什麼叫一心不亂 怎麼可能 我們亂七八糟那有不亂 可是你要知道 你透過止靜 透過念佛 禪觀念佛 整個所有的妄想 都懶得打的時候 就是一心不亂得到念佛三昧 講義六十八頁第二段的第五行 所以這十六觀經要告訴我們 光仗佛是不夠的 還要靠自己的力量 自己的力量不念佛 很難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當然你的心要想佛 才有辦法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所以這十六觀經的第十二觀 就是來告訴我們 就是要靠自力 三輩九品才有收到 這第十二觀是靠我們自己力量 因為一切是唯心所造 西方極樂世界它的依正二報 都是莊嚴的 我們自己沒有發起一個心 要到那邊去 這個是很難到那裡 這個心力是不可思議 所以心的重要性 所以心能夠行善 能夠修行 能夠幫助人家 你的心就會得到好的報應 所以有的人說 為什麼老天爺對我不公平 為什麼讓我這個遭遇 其實那個遭遇 是你覺得不夠感恩 才覺得這個遭遇是不好 如果你換一個角度 這個遭遇也許比別人的遭遇 已經好太多了 你感謝都來不及 就不會抱怨 所以真正富有的人 不是他擁有的多 而是他抱怨少 所以有的人 他就是習性喜歡抱怨 這個也抱怨那個也抱怨 什麼都抱怨 把自己的福報都抱怨光了 所以我們有所得的時候 應該一一以心存感恩 這樣子福報才會越積越多 修行的因緣才會越來越具足 講義六十八頁 倒數第四行 所以強調心的力量靠自己 如果得到了念佛三昧 如果沒有得到念佛三昧 很想去就很難去得了 因為觀想沒有觀成 所以要自己入定 自己要觀想自己 要往生西方極樂 出定之時就憶持不失 就是這個影像 烙在你的八識田中 所以很難忘記 所以有人在小時候唱的兒歌 小時候背的外國語言 反而他年紀大了 什麼都忘記 他還記得兒歌 他學得那些外國語言 所以有時候在很單純的時候 年紀記憶 很多雜物 思想都還沒有進入 我們的思想體系的時候 你那時候記的東西 反而有覺受 反而能夠憶持不失 印象非常深刻 也有的人去到一個地方 發覺這個地方 怎麼那麼熟悉 或是碰到某些人 這個人怎麼那麼面善 這就是過去世 你曾經去過的地方 或是過去世你曾經跟某些人 結過緣 所以會怎樣 影像在那邊 憶持不失 只是眾生有隔陰之迷 很熟是很熟 但是已經忘記了上輩子 或是前幾世曾經跟誰結過緣 或是曾經跟那個地方 有結下這個因緣 所以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廣結善緣 你要去修行比較不會有障礙 你要去那裡比較有因緣成熟 這個是很基本的 以現在的術語叫作公共關係 溝通 同理心 其實世間的道理 跟佛法是不會相違背的 有人說學那世間法要幹什麼 世間法是讓你在這個世間 存活的一些力量跟善巧 當然要解脫生死 還是要出世間法 可是你世間法不圓融 出世間法基礎上 會有不足的感覺 所以還是世間法跟出世間法 都能夠圓融 講義六十八頁最後一行 你能夠入定得到念佛三昧 三昧就是定的意思 你能夠進入念佛三昧 這個定力 你出了這個念佛三昧 就出定的時候 會怎樣 憶持不忘 就不會忘失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 就一直憶念不忘 不會讓它失去的 所以這個是功力 常常有人會自己家裡 設一個佛堂 有個佛像 隨時隨地做功課 甚至於有些大德 每天工作不論是怎樣忙 最後他還是每天把自己的本份 所發心的功課做到完 當然也有些菩薩會問 到底我要誦那個經 我要做什麼功課 原則上以不要太久的時間 或是數量太多 譬如說你做功課不要占了 你每天日常生活太多 因為也許你要上班 也許你要做一些家務 修行是有專修跟兼差的 專修就出家修行 或是萬緣放下 不管你有出家沒出家 你通通就是往修行路上 兼差就是你可能有工作 可能有家庭 就找有空的時間來修行 當然身口意就能夠跟修行 很密切的結合 這些外緣盡量摒除 應酬還有享受種種的 所以你念佛五分鐘 總比你去打妄想五分鐘好 你靜坐十分鐘 總比你去逛街十分鐘好 除非你有說 需要買一些什麼東西 有時候是你想要的 或是你所需要的並不一致 這樣子你能夠常常的規劃 自己精進的修持某段時間 每一天的某段時間 或是一年的某一段時間 或是一生的某一段時間 印度人他們從小就有規劃 這個是你求學的時間 這個是你結婚的時間 接著他們也有規劃 要修行的時間 就是離開家裡去修行 所以他們也有短期出家 也有離群索居的 就在一個道場去實修 所以有時候人生看你怎麼規劃 你要忙這些世間法 當然是忙得沒完沒了 永遠做不完的 這個就是說你對於自己的人生 有什麼運作 或有什麼規劃 活出自己的法身慧命 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事永遠是做不完的 永遠也是忙不完的 所以你在自己的人生當中 你有一些規劃 有些階段的任務 這樣才有辦法 從這個忙碌的生活當中 作一個抽離 有人提到修行 有時候無可奈何 其實有時候你會 作另外一個角度來想 如果沒有這個生命的時候 你的抉擇是什麼 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想到 我們生命會結束 所以才會一直忙那些 跟生死解脫背離事情 講義六十九頁就提到 第一段 此處點出結名 普往生觀的道理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 我們自己親自去看到了 前面所見到的 也是我們所觀想出來的 就是自己親自這樣走了一趟 正報的無量壽佛 依報的各種莊嚴 親自到西方極樂世界 去遊觀了 當然坊間有出一些書 到那裡去遊什麼 這個有時候要注意 這個遊有時候是他的精神意識 我們講的就是靈魂去那邊而已 他不一定有修觀想去那邊 而且有時候我們要去 面對一個事實 他去那邊要幹什麼 那麼去到那邊能夠解脫生死嗎 去那邊遊地府 遊天堂 去那邊讓我們知道 有天堂有地獄 能夠解脫生死嗎 這才重要 有人說我去美國我去溫哥華 我去日本 去那邊能夠解脫生死嗎 當然有人是因緣性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當然是重要 你生命的規劃當中有必要 但是它是不是究竟 非究竟的事情 你是偶一為之 你不能說你生命 通通投入在那邊 當然有人他不知道修行的法門 所以他到處為家 到處行腳 也許是他人生的方向跟願力 但是很多事情要歸結到 這樣做有意義嗎 這樣做能夠解脫生死嗎 有時候我們必須 做這方面的檢討 所以坊間有一些著作 跟佛法所說的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法印沒有相對應的 這些著作演說 可能就要有所保留 這裡提到普觀 就是一個總觀 這個前面也有提到 這些觀想就跟經典裡面 提到的觀想要符合 這樣才叫作觀成 如果不是的話 這個就是邪觀 所以這裡也是 講義六十九頁的第二段 這是說明觀想成功 所能得到的利益 有西方極樂世界 化身的西方三聖 常常到我們的地方來 那就會讓我們永遠不會退心 也永遠不會退心的法門 所以入定可以到西方去 出定又能夠憶持不失 所以三寶常常加被我們 得種種力 那就是已經往生西方 這樣的方式 這樣的路也已經決定了 這個就是經過佛菩薩的認可 肯定 才叫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 也不是說人斷了氣才去 所以這個裡面的觀想 就是我們還活著的時候 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講義六十九頁 第三段這邊又提到 第十三觀叫作雜想觀 剛剛是普觀 就是普遍的總觀 這邊雜想觀內容是什麼 經文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 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 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 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阿彌陀佛神通如意 於十方國變現自在 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圓光化佛及寶蓮花 如上所說 接著講義六十九頁的第四段 我們就來消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 如先所說的無量壽佛 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這第十三觀 就是教我們觀想佛像 下手的方法 前面說的這些觀法 都是因為無量壽佛的身量無邊 數量還有那個身高無法想像 怕我們眾生心力不及 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 我們先從前面的觀想也可以 但是再把它回收回來 就是把觀想的力道回收回來 觀有一丈六尺的 阿彌陀佛的真像 想的數字 或是它高度 比較縮短一點 不然動不動就二百由旬 一十五由旬二十五由旬 這個有時候不是我們能力所及 但是你把它放大之後再來縮小 就很容易 然彼如來宿願力故 有憶想者必得成就 這是排除我們的疑惑 世尊恐怕我們以為觀想 一丈六尺的佛像不是佛的真身 這會沒有功效 這樣往生西方會去不成 所以他解釋說 然彼如來 彼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有宿世的願力 宿願力就是講 阿彌陀佛他在因地的時候 作法藏比丘 有發了四十八個大願 有那一個眾生憶想到我阿彌陀佛 就必得成就沒有不成功的 這個阿彌陀佛的願力 但想佛像得無量福 況復觀佛具足身相 這是以淺況深 用簡單的很淺顯的 讓我們來了解深的地方 那麼觀想佛像 就能得無量福 何況能夠觀想佛的具足身相 我們能夠面對佛像 也是我們非常大的福報 所以剛剛講的 能夠面對佛像 種種的一些外緣 把它去除掉 所以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我們未成佛道先結佛緣 要成佛就更快 要跟佛相應又是更快 所以講義六十九頁倒數第三行 阿彌陀佛他有大神通 他有如意身神通 所以叫作身如意通 因此能於十方國土變現自在 佛菩薩的神通這個是無庸置疑 他們的偉大 他們的慈悲 他們的智慧 是無遠弗屆的 所以到處也都可以去親近 去觀想 有的人會在家裡設一個佛堂 然後吊的佛像 或是供奉佛像 這個是非常好的 地藏經也有提到 如果你雕塑繪畫地藏菩薩像 就會得到很多的功德殊勝 這樣就是跟佛菩薩結了佛緣 結了菩薩緣 講義六十九頁倒數第二行 或現大身滿虛空中 或現小身丈六八尺 他如果顯現大身相 是充滿虛空的 或現一個丈六高的小身佛相 不管是大或是小 就是讓我們能夠很明白的 很準確作一個修行 這裡就說你現的是一丈六尺 小身的佛像 或是現八尺高的小身佛相 這個講義第七十頁的第一行 所以一丈六尺或是八尺 這兩種尺寸 讓我們一個方向 一個尺寸可以去體會 不管是大或小 都有一個原則 所現之形皆真金色 無論現在是大身或是小身 所現出來的佛像都是金色的 又圓光化佛 寶蓮華等與前面所說的 都是一樣 他們的清淨 他們的莊嚴 他們的殊勝 都是一樣的 講義第七十頁第二段 接著雜想觀這邊的介紹 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 於一切處身同 眾生但觀首相 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是為雜想觀 名第十三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所以這裡就把這個十三觀 再作一個消文 就說觀音跟勢至兩菩薩 常常以同樣的形像出現 但是他們頭頂上的裝飾 還有手中所拿的是不一樣 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 知是大勢至 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的 身相是一樣 就是外在長得是一樣 但是首相 觀世音菩薩的帽子 有一尊化佛 大勢至菩薩的肉髻上 頂著一個寶瓶 所以他們的首相 就是頭頂之相 就知道他們那一尊 是觀世音菩薩 那一尊是大勢至菩薩 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 這兩尊菩薩是阿彌陀佛的 左右助理 所以這個雜觀想用這樣來觀想 叫做第十三觀 所以觀世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 兩尊在外相上是一樣 所以有稍稍不同的地方 讓我們作一個辨識 所以這個叫雜觀想 你前面觀想的時候 佛像很大蓮華很大 這邊雜觀想是縮小版 而且還是一佛二菩薩的造型 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 來作這個觀想 能夠觀想成就 這個是正觀 講義七十頁 第四段這邊介紹第十四觀了 散善觀 散去的散 還有善法的善 經文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所以我們前面有很多觀法 都有佛陀提到這兩位 就是阿難跟韋提希夫人 這個就是一個提醒 在座有很多 但是提醒了這兩位 大家也都要注意 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 何等為三 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 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三者修行六念 迴向發願生彼佛國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 即得往生 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 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 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 無量諸天七寶宮殿 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 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這段文就是來介紹 觀世音菩薩 還有大勢至菩薩來接 七十一頁 我們再把這段經文念完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 讚歎行者勸進其心 行者見已歡喜踊躍 自見其身乘金剛臺 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 見諸菩薩色相具足 光明寶林演說妙法 聞已即悟無生法忍 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 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 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是名上品上生 所以這裡就在介紹上品上生 我們先來針對 提到發三種心 講義的七十頁 這個註解三十四有提到深心 深心就是三心之一 又稱深信 此詞在佛典中之語義 大家的解釋有不同的看法 惟通常係指深求佛道之心 有很深的深刻的求佛道 或指掃除猶疑不定 而對佛法真實確信之心 或指樂集諸功德之善行 又深信愛樂之心 所以這個是深心 這個提到講義七十頁提到的 第四段提到的 有三種心 至誠心深心還有迴向發願心 接著後面這兩行 下來兩行有六念 六念就是註解三十五 又作六隨念六念處六念法 第一個是念佛 大家非常熟悉 念佛之大慈大悲無量功德 第二是念法 念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經 利益眾生 第三是念僧 僧要具足戒定慧 作眾生的福田 第四念戒大家要修戒去除諸惡 第五念施要布施有大功德 能去除眾生之慳貪 第六念天 這個三界諸天 都是往昔有修戒 才有辦法得這裡的果報 各位此世這一世能成為人 就是過去世你有持五戒 沒有殺生沒有偷盜沒有邪淫 沒有妄語沒有飲酒 所以你這一生才能夠得到人身 所以不要懷疑 過去世大家都已經在修行 所以這一世又能夠跟諸佛菩薩 結了殊勝的法緣 能夠讓我們在修行上 更能夠殊勝的去進行 在佛國淨土當中 有提到三輩九品 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 上品下生 還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 中品下生 還有下品上生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 我們先把這段經文上品上生 先念給大家知道 我們再來一一一作為介紹 祝大家早日得證上品上生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