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34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經我們介紹 觀世音菩薩之後 接著就介紹大勢至菩薩的觀法 講義第六十五頁 就是我們講完了 大勢至菩薩的觀法 他的裝飾就是跟觀世音菩薩 有所不同的地方 觀世音菩薩他頭頂是一尊 站立的化佛 手拿著是柳枝還有淨瓶 大勢至菩薩他上面是蓮華 手中拿著也是蓮華 這個經典內容 在六十五頁的 第一段 第五行 就是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 這個就是紅色的蓮華 我們講義六十四頁最下面 就註解第二十九就有講 最後一行 就是它的根莖肥大可供食用 就是它的莖非常的豐厚 它柄內的細絲可作燈心 翻過來在講義的六十五頁 這邊底下的註釋 它又有註明 印度自古以來 視此花為水生植物中 最高貴的花 在所有佛典當中 也每次稱讚它是七寶中之一寶 又在所有的經論當中 常常與拘物頭華 優缽羅華 芬陀利華並舉 如果在舉這個一些殊勝莊嚴 好看這些花朵都會提到 缽頭摩華 這個也是佛菩薩的寶座 或是觀世音菩薩手中 所執的一個莊嚴 他們身體的一個用具 是非常莊嚴的 這個莊嚴佛像 是一個必備的 佛菩薩都是因為具有 非常圓滿慈悲與智慧 所以從外在他們這些莊嚴 你無非來突顯佛菩薩的 慈悲智慧 所以佛菩薩我們看到他們的 裝飾很多 所以真正一個學佛的居士 大德們 並不是說一定要穿得破破爛爛 這樣表現他在修行上 有什麼結果 其實我們看佛菩薩 都是非常的莊嚴富麗 這個是代表他們的萬德莊嚴 至於有的羅漢像 有時候就現出衣服破爛 或是一副比較沒有笑容的面孔 這個是在羅漢當中的一個示現 講義六十五頁的第二段 這邊的經文就提到 餘諸身相如觀世音菩薩等 無有異 此菩薩行時 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當地動處各有五百億寶花 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此菩薩坐時 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從下方金光佛剎 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 於其中間無量塵數 分身無量壽佛 分身觀世音大勢至 皆悉雲集極樂國土 側塞空中坐蓮華座 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我們接著來作消文 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 這說明了 其餘的身相 我們說他們兩尊 就像雙胞胎 只是他裝飾的東西不一樣 來作為辨認 如觀世音這個如就當作同字解 如同觀世音菩薩一樣 等無有異 就是沒有兩樣 除了頭上一位是頂著化佛 一個是頂著寶瓶就這樣子 其他都一樣 第三行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這裡再講到大勢至菩薩 他的德號 因為他的威德勢力到了至極 他走路的時候 不但整個世界在動 連十方的世界都一切震動 這個震動 是整個的法界在讚歎 或是在感動 所以這個震動是讓你有覺知 可是心生恐懼 在經典裡面有提到六種震動 有的是波浪式的 有的上下跳動式的 這種種的形容 一波又一波的 或是一起一落的 這個都是在一種震動上的形容 這個就好像波浪 就是捲著 或是旋渦的 或是怎樣的很多種 可是你感覺到但是不會害怕 尤其是佛菩薩或是定力夠的 也感覺到 就是好像有常常禪坐的人 他知道氣血循環在動 有時候是力道很大 有時候慢慢的慢慢的 有的人是整個靜止 這個就是整個身心的變化 就好像外境 這個環境的變化 所以有的 尤其是道家來講 外在的這些 山河大地叫作大周天 我們的內在叫作小周天 所以地水火風空識 這個內外交融 內外的塵歸塵 土歸土 身心的變化 這個修行上是有所感覺 但你的心裡不會產生恐懼 而且透過善知識的指點 你就知道這樣的現象 會有怎樣的結果 很多人就透過修行有所覺知 身心的活動 空有無 有時候是靜止的 有時候是氣血循環 有時候是很微細的 甚至滲透性的 所以當你覺知到 這是身心的變化當中 那就不會心起恐慌 如果說沒有人指點 或者是自己在修行上 沒有正知正見 覺得氣血循環的波動 覺得這個就是修行的一個功力 可能就會產生不理想的結果 或錯誤的認知 這個就是善知識在我們修行上 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有的人自己在修行當中 然後自己對修行方法的 一些認知沒有相應的話 就會自以為已經修到了 這個就是 結果就修到氣動 或是變成乩童 或是變成種種的現象 這個就是認知上 跟修行的一個正常方向 沒有接軌 這個就比較不理想 講到這個六種震動 或種種震動 這個是讓我們覺知 諸佛菩薩的威德 而不是來恐嚇我們 所以在這個震動當中 眾生有的是覺知 不會心起恐慌 有的眾生他沒辦法覺知 因為你無法承受 他就不會用這些現象來恐嚇你 所以這個震動 是你定力的一個覺知 像我們地球的轉動 地球的轉動 地球是非常大的 整個轉動的聲音 跟波動性 當然會大到我們人類 無法接收這種聲波 或是它震動的一個現象 所以這個並不是說 我們耳朵聽得到或看得到 超越了我們人類的覺知的範圍 他的聲音或是他的範圍太大 你就看不到 或是超乎我們所能夠覺知的 範圍太小 小到我們看不到 所以這個空氣當中有很多的蹣 我們看不到 這個空氣當中有很多的佛菩薩 我們也看不到 這個就是眾生 有一些無法認知的地方 你要看那個蹣 你要用特殊的顯微鏡 檢測出來 你要看到佛菩薩 當然是要有修行的功力 或是跟佛菩薩有緣 佛菩薩才會讓我們看到 並不是說我們看不到 他們就不存在 這個就是眾生的誤解 所以很多人 為什麼他沒有宗教信仰 為什麼他們對於佛菩薩 無法認同 有時候是因為他們的肉眼 看不到 並不代表他們不存在 就好像我們的祖先 一代傳一代 已經隔離太久了 我們看不到了 可是你可以否定 我們的祖先存在嗎 當然他們是存在 只是時間拉距太遠 空間拉距太遠 我們也是看不到 這裡就來作一些解釋 講義六十五頁 第三段 第三行 這裡就提到 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整個十方世界 就因為大勢至菩薩行動當中 會產生很多的震動 講義六十五頁 第四段 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 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所以正當這個震動的時候 有五百億的寶蓮華 這些寶華非常的莊嚴 而且高大顯明 就像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就是在形容這些莊嚴殊勝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講義 六十五頁的第三十的註釋 它提的是佛事 佛事就是我們剛剛講的 諸佛菩薩 尤其是大勢至菩薩 在講義六十四頁 最後一行 就是講這個大勢至菩薩的 一些莊嚴裝飾 肉髻上有一寶瓶 盛諸光明普現佛事 普現佛事就是 凡發揚佛德之事都稱為佛事 又作立地 根據維摩經下卷 這個當中有提到 佛陀將一切事皆視為佛事 以此表示佛之性德 在禪宗當中 以指舉揚佛法之行事 如開眼安座 就是將佛像安在於堂內 拈香上堂入室普說垂示 均為佛事 後代稱為在佛面前 所舉行的儀式稱為佛事 或是法事 法會 或是指超度亡靈的誦經 這個是我們之前有提到 就是把它歸類這一些 其實佛事不單單是 只要超度亡者 所做的這些宗教儀式 它這些安座開示 在佛前所舉行的這些 所有的這些行為 都叫作佛事 那麼六種震動 我們講義六十五頁第二段 第一行後面就 十方世界一切震動 註釋三十一就提了 這個震動我們的認知當中 有六種 指大地震動之六種相 又作六變震動 六反震動 簡稱就是六震六動 那麼大品般若經卷一 這個序品有提到 依地動的方向舉出東湧西沒 就是東邊高起西邊就低下 或是西湧東沒 西方高起東方低下 或是南湧北沒 北湧南沒邊湧中沒 中湧邊沒等六相 接著就是南方高起來 北方低下去 或是北方高起來南方低下去 或是旁邊高起來中間窪下去 或是中間高起來旁邊窪下去 就是這樣的現象 類似浪花在滾動 浪花就是有起有落 這邊有時候東方起來西方落 西方起來東方落 這裡有點波浪性 以這個力道來講 它每一個力道 都有一個推舟的順次 順次推舟 這樣的前後左右中間旁邊 這些力道都是存在的 所以地震也是一個力道的宣洩 地球當中有一個力道 它把它宣洩出來 所以它有時候經過火山爆發 產生海嘯 或是從地出來 它就變地震 地震有的是會恢復回去 有的恢復不回去 走山 這邊就是因為力道起來 所以這個山跑上來 或是這邊力道起來 這個山倒了或是被移動了 所以有的人到潛水的地方 看到海底有城市 有城牆 這個是代表過去曾經這個地方 是繁華的都市 經過地震 就移山倒海 所以就整個景象變化不一樣 或是建造水壩 所以那個水一沖就下來 本來是在地面的東西 它又因為被這個建造水壩 所導引的這個水 這個城市都不見了 建築物都不見了 沉到海裡當中 所以我們這個萬事萬物的 無常現象 有時候就是這樣的顯現 我們講義六十五頁 就講到了 這一朵一朵的蓮華 這個寶華非常莊嚴 非常的高大顯明 好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 看講義六十六頁第一行 為什麼要這樣的形容呢 他是因為發願要把十方世界 變成清淨的國土 這個就是大勢至菩薩 他的願力 所以才有這個感應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 他不但走路 十方世界會震動 連他坐在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也會動搖 這個動搖剛剛講的 是一種莊嚴是一種讚歎 不會讓眾生感覺到恐懼 怎麼知道是西方極樂世界呢 因為這裡說到七寶國土 所以不但西方極樂 這樣也會動搖 甚至於下方 還有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 都會震動 從下方金光佛剎 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 剎就是世界 我們這世界的下方還有下方 所以說我們的地球 透過這個地球中心下面是那裡 如果你看地球儀就知道 這樣直線當中下去 可是你透過物理的方式 這個挖下去是不是就到 那個地方 這個要很準確的座標去進行 這裡提到我們的下方還有下方 這是定中的感覺 定中的認知 下方有佛世界叫作金光佛剎 顧名思義金光閃閃瑞氣千條 我們的上方還有上方 最上方的世界 叫作光明王佛剎 最下方到最上方 就是這樣互相的認知 沒有妨礙 這個光光相照塵塵剎剎 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 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 皆悉雲集極樂國土 從下方到上方世界無數 分身的西方三聖亦無數 究竟有多少 所以我們光文字的敘述 你就聽到上方下方 這個無量無邊的佛菩薩 還有分身無數 光聽到這樣佛菩薩的雲集 就非常的法喜充滿了 到底有多少呢 將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 每一粒微塵當中 有一尊分身的無量壽佛 和一尊觀世音菩薩 還有一尊大勢至菩薩 所以非常莊嚴 那麼有無量數的微塵 就有無量數的西方三聖 所以隨時隨地就跟佛菩薩 常相左右 這都是變化出來 皆悉雲集在極樂世界 畟塞空中 就是充滿 這個我們都比較少用 這個就形容有無量無數的分身 西方三聖 雲集在極樂世界 充滿了虛空 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通通坐的是蓮華座 坐在那裡演說妙法 度苦惱的眾生 所以前面的第八觀 觀聖像時已經講到 七寶行樹 這個就是極樂世界的特色 一一樹下各有一佛二菩薩 遍滿彼國 那裡講的西方三聖的化身 已經很多了 這裡又提到大勢至菩薩 由他坐下來的震動 化西方三聖無量數的分身 也雲集在極樂世界 這裡是應一切眾生的根機 有這一類的眾生 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境界 聽這樣的說法 他才能夠得到利益 這是各應一類的眾生 他是應機示現 所以佛菩薩是觀機逗教 有這樣的類機 所以才有這個相 有這個機才有說這個法 有這個機緣 這個佛菩薩就是觀眾生的根機 觀眾生的因緣而說的法 做老師的 做父母親的也是 學生有學生的個性 思想 小孩子也有小孩子 每一個人的思想 都能夠去跟他了解 尤其做一個國家的領導者 或是做一個團體的領導者 國家在戰爭時候 那麼有兵士傷亡 一個領導者 應該是一一的去慰問 這些受傷的是往生的 好像也是這些兵士的父母親 一樣的去痛哀這些每一位 為國犧牲的份子 一個團體的領導者也是 每一個付出的 都要心存感恩 每一個參與的都要跟他們 很好的獎勵 當然獎懲要分明 不對的也要給予適當的制止 跟懲戒 這樣才不會亂了章法 這裡我們都會看到 佛菩薩的應機示眾 觀機逗教 這是看眾生的根機 所以怎樣不同的教法 都得到很好的成就 講義六十六頁 第二段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 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 者名第十一觀 所以觀世音菩薩第十觀 這邊是第十一觀 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作是觀者不處胞胎 常遊諸佛淨妙國土 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 及大勢至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所以就可以看到 這個大勢至菩薩 非常的莊嚴 剛剛講義 這邊六十五頁 第二段 最後一行 側塞空中坐蓮華座 這個就塞得滿滿的 講義六十六頁 第一段的倒數 第九行 這個就是另外的一個寫法 就是充滿 一般來講就是塞得滿滿的 正面也塞側面也塞 就是充滿其間 講義六十六頁第三段 對於這個認知 經典作一些消文 我們先看到了第二行的 阿僧祇劫 這個註釋三十二 下面有解釋 Asajkhya 它這個音譯 Asajkhya 就是印度的一個數目之一 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 又作阿僧伽 阿僧企耶 或是阿僧 或是僧衹 意思就是說無法計算 算也算不清楚 或叫作無量數 無央數 據說一個阿僧祇有一千 它這邊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有八個萬 有一千然後加上八個萬的兆 兩個萬叫作億 萬億叫作兆 這個數目是多到無法數 所以印度人的數學很好 最近大家提這個金磚四國 提到這個印度 經濟科技突飛猛進 尤其他們的數學頭腦很好 然後電腦 就是他們的邏輯思辨 非常的清楚 所以他的電腦是世界上頂尖的 因為他們的國民所得比較低 所以很多人就喜歡聘用 印度的這些工程師 所以他們有專業 很純熟的技術 然後工資又不會很貴 所以他變成了 印度他們可以把數字 可以延伸到這麼長 有十六種數目的單位當中 阿僧祗為五十二數 它有六十種 當中有五十二個 這個阿僧祗 這是阿僧祗 印度的數學頭腦非常的好 所以他們的邏輯思辨 所以也很好 他們的辯論學叫五明 講到五明 聲明工巧明內明醫方明種種的 你在修行上有五種一定要清楚 就是醫學方面 還有因明方面 就是邏輯辯論 工巧明就是技巧方面 還有語言學你要很清楚 還有內明 就是你自己的專業領域 你是修奧義書的 或是你是修佛學的 或是種種的 內明就是 你自己份內之內 所應該要清楚的 所以就非常的專業 講義六十六頁 第三段 這邊提到 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 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 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 色身相是他真正的色身 簡別不是像觀 不是去觀他的一個畫像而已 而是真正的觀到 大勢至菩薩的色身 後面又提到 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 就是說我們如果把大勢至菩薩 觀成功的話 所得到的利益 能夠得到阿僧祇 我們中文所說無量數的 生死之罪 你能夠將大勢至菩薩的色身相 能夠觀想成功的話 就可以消除這些罪過 好 講義六十七頁 這邊就提到 能夠消除無量的生死之罪 會消除無量生死之罪 作是觀者不處胞胎 常遊諸佛淨妙國度 其次若想到勢至菩薩 把他觀想成功的話 不受輪迴 也不受入胎出胎之苦 這就是神足通 所以入胎出胎是非常痛苦的 入胎就是我們說眾生有四種 胎濕卵化 一胎一胎生出來 濕就是沼澤地方 有濕氣的地方 卵就就是產卵 再孵化出來 化就是化生 胎生以人類來講 他要父精母血 經過胚胎狀 還有種種的七天七天的變化 大概是要滿十個月 一個月有四週 經過四十週左右 將近四十週然後才生出來 種種七天七天的變化 從這個類似細胞的結合 胚胞狀 然後從肉塊 一開始是好像是蛋的 很細的 靡靡糊糊的 好像是蛋一樣的 很細 然後又糊狀的 然後長出一塊肉 慢慢形成了一些器官 四肢 才有肺部 因為他是在母親的胚胎之內 靠著母親的輸送養份 所以母親的情緒好壞 會決定到小孩子的脾氣 好壞的養成 所以有人就建議 在懷胎的時候 要看佛菩薩的像 要聽梵樂 最好是要修行 慢慢的小孩子就受到這個胎教 就在母親懷胎的時候 就能夠去除自己的業障煩惱 然後就非常的歡喜 跟佛菩薩佛法的相應 所以出生的時候 也相對的 會比較好生產 這個胎位的出生 最怕是他肢體相反 一般接胎 接生的時候 是頭部先出來 所以頭一出來 身體一拉 就拉出來 怕的是他腳先出來 腳一伸出來 他腳沒有併攏就很麻煩 又因為腸子 沒有處理好的話 怕在拉扯之間 把這個脖子勒住了就很麻煩 所以如果能夠頭部出來 這個在接生上就比較安全 如果胎位不正 或是胎位相反 變成接生上一個很大的危機 所以有人說生得出來 就可以吃麻油雞酒 如果生不來 產生生命的危險 只有四塊板子送給你 四塊板子就是棺材了 所以父母親養育我們 之前的生產才是最大的痛苦 跟危險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來到這個世間 一胎一胎的生出來 是母親一胎一胎的 從生死的關頭 把我們接生出來 所以我們的生日 叫作母難日 就是母親受苦受難的日子 那有心情祝賀 所以更應該緬懷母親的辛苦 有些父母親不在的時候 子欲養而親不待 樹欲靜而風不止 這個就是你在面對 生命無常的時候 往往有很多的無奈 這個就知道 我們眾生分為胎濕卵化 生為胎眾的眾生 這個入胎出胎是非常痛苦的 以嬰兒來講 他要離開母親的肚子 經過產道這樣出來 再接受外面的空氣 要用肺部來呼吸的時候 也是非常痛苦 所以我們說人間 有八苦 生老病死 生出來也是很痛苦 老也是一個痛苦 病也是很苦 死也是很苦 這生老病死 這個就是生命的過程 還有求不得 怨憎會 愛別離 五陰熾盛苦 前面這三個是心靈上的煎熬 後面是身心的不調 所以來到這個世間 真的要感恩 父母親給我們這樣的色身 三寶成就我們的法身 然後能夠為這個社會 為這個國家盡心盡力的付出 能夠修行 解脫輪迴之苦 才不浪費了我們在入胎出胎 這鬼門關走一回 所以應該要好好的珍惜 不要動不動就想要自殺 動不動乾脆死了算了 其實生命是何其的可貴 講義六十七頁第二行 就提到 如果觀成了 大勢至菩薩的觀法成功 不受輪迴 不受入胎出胎之苦 成就這個神足通 念佛的人要到往生極樂世界 也是叫作神足通 遊於十方諸佛世界 作勢至觀觀想成功 就在娑婆世界 就可以得到神足通 所以有人說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是最殊勝的 這個娑婆世界很苦 這也是一個分別想 你真正得到法義 能夠去西方極樂世界 帶業往生也罷 花開見佛悟如來 其實娑婆世界也無非佛國淨土 是眾生有分別才會覺得說 這個娑婆世界很苦 釋迦牟尼佛也曾經針對 人家的質問說 西方極樂世界很莊嚴 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你的淨土 有莊嚴嗎 釋迦牟尼佛就姆指一按 也是展現了 跟西方極樂世界 無二無別的淨土 因為眾生的因緣 剛剛我們有提到因緣 你跟那個佛菩薩有緣 你就可以看到那一尊佛菩薩 你跟那一尊佛有緣 你就可以看到那一尊佛的 莊嚴國土 所以是一樣的 娑婆世界也是非常的淨妙莊嚴 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 大勢至 這是將前面的第十觀 觀世音接起來 叫做具足觀他們的色身相 這是把他們兩個結合在一起 所以觀世音菩薩 跟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 是非常非常的有緣 接著我們來介紹 第十二觀叫作普觀 普遍的普 講義六十七頁第二段 經文說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見此事時當起想作心自見 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於蓮華中結跏趺坐 作蓮華合想 作蓮華開想 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 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水鳥樹林及與諸佛 所出音聲皆演妙法 與十二部經合 若出定時憶持不失 見此事已 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是為普觀想 名第十二觀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 與觀世音及大勢至 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所以這個普觀 它就作一個綜合的觀想 所以它的經文就簡短了 因為前面就類似說細觀 很微細的一一作觀 後面再作一個綜合 這裡提到了十二部經 我們來看註釋的三十三 這是佛所說的法 依他敘述的形式 而內容分成為這樣的方式 分為十二種類 我們比較清楚的 第一個契經 又叫長行 長行就是類似散文 以散文直接記載佛陀的教說 即一般所說的經典 就像我們剛剛念的那一段 就像一段文章 就叫長行 第二應頌 就是與契經相應 即以偈頌重覆 闡釋契經所說的教法 亦叫重頌 好像詩一樣 五個字一句 或是七個字一句 但是它沒有押韻 沒有平仄的要求 所以蠻好記的 就是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就好像我們在普門品 這個長行之後 後面就有這樣偈誦 第三是記別 又作授記 就是教義的解說 後來特指佛陀對眾弟子的未來 所作的證言 第四諷頌 又叫孤起 全部都以偈頌來記載 佛陀的教說 與應頌不同的 應頌是重述長行的意思 這裡則以頌文頌出教義 所以叫孤起 第五自說 就是佛陀沒有等待人家請法 他自己就說法了 於自行開示教說 第六因緣 記載佛說法教化之因緣 如諸經的序品 就是為什麼要說這一部經 有什麼因緣 有什麼典故 第七是譬喻 用譬喻來宣說法義 來舉例說明 第八本事 就是用本生譚 就是佛陀還沒有成佛之前 佛陀與弟子他們前生之行誼 就好像孔子跟他弟子一樣 就作論語 或開卷語有佛如是說之意思 第九本生 就是佛陀生前 修行之種種大悲行 他過去世也許是鹿王 也許是猴王 或是度化什麼眾生 他都不會把自己藏私 第十方廣 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 叫方廣 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個是方廣 第十一希法 又作未曾有法 就是說明了佛陀跟他的弟子 比較稀少難見的一些事情 十二叫作論議 就是記載佛陀 論議抉擇諸法的體性 分別明了其義 就是再作一些說明 這十二部是大小乘共通 我們講經律論 經就經典律就是戒律論就論說 論說就是解釋經典的內容 這個論議它是對法的一個解說 一般在經律論 這個論就後來祖師大德的解說 比較多 當然也有一些創作 龍樹菩薩的中論十二門論百論 這個就是對於般若性空 這些觀念的一些解釋 所以這些經典內容 有種種的不同面貌 來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這也就是佛的慈悲跟智慧 對一些教法 他不是用一成不變 就是一個模子印出來 他有很多的方式 很多的譬喻 或是簡單的引一些故事 讓我們來了解 所以如果各位有經驗 聽人家在演講 或是解釋一個內容 如果都是教條性的解說 有時候會覺得枯燥無味 我們看到佛陀的慈悲智慧 他都很清楚的 有時候舉一個故事 或是舉他過去的經驗 然後跟我們分享 他不是用強壓性的 一定要聽我的話去做 如果不照我的話去做 你們業障現前 或是怎樣的恐嚇眾生 佛的慈悲 他大雄大力大慈悲 值得我們去效法 跟依教奉行 我們今天先介紹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