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30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經我們介紹到第九觀 也就是真身觀 那前面 我們介紹了很多相好的莊嚴 甚至讓我們知道這些 觀想成就 他其實佛菩薩的身相 是非常寬廣 佛菩薩的示現 也是無量無邊 講義的五十八頁 就提到我們已經對於這段經文 就做一些解釋 這裡就提到了 就是佛心者 就是經文的第一行後面這邊 佛心 就是慈悲 就是以大慈悲心 來攝化眾生 那麼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 這個就是我們一般 大家非常熟悉的 佛菩薩度化眾生的慈悲 慈就是給眾生快樂 悲就是拔除眾生的痛苦 那麼到底眾生有多少痛苦 這有時候以佛菩薩的立場 跟見解 其實天下本無事 庸人自擾之 眾生就是把一些 鎖鎖碎碎的事情 來庸擾自己 來苦惱自己 也像是我們大人看小孩子 在煩惱的時候 他們會為了小小的事情 非常煩惱 要交個作業或考個試 就煩惱 大人有時候 以佛菩薩的立場來看 他可能為了做生意 可能為了談個感情 可能為什麼事情 在煩惱 所以在大家認為景氣不好 或是整個的局勢不是很理想的時候 那就窮算命 就是愈窮就愈想算命 到底我們什麼時候 能夠脫離這個苦海 那麼眾生所認知的苦海 就是這一些 可是什麼才是真正的苦海呢 生死輪迴之苦啊 才是苦海 眾生就認知上 跟佛菩薩不一樣 佛菩薩的認知 在生死輪迴當中 起起落落 那才叫做真苦 那麼眾生呢 所謂的苦無非是八苦 生老病死苦 求不得苦 怨憎會苦 愛別離苦 五蘊熾盛苦 那佛菩薩 對於眾生的這些苦惱 也是非常慈悲的拔除它們 所以也是同體大悲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那我們看到經典的這邊 就說佛心者是大慈悲士 大慈大悲就是佛的心 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無緣就是沒有因緣 我們去跟它創造因緣 或是把握因緣 那眾生都是錯過因緣 無緣我們就創造 所以無緣 另外的解釋就沒有因緣的眾生 他也能夠去度化眾生 所以叫大慈大悲 我們知道佛的心是慈悲心 所以我們要發心學佛 我們就是發慈悲心 這邊提到慈悲有三種 第一眾生緣慈悲 那麼凡夫要學佛發了慈悲心 叫眾生緣慈悲 慈悲這兩個字 就是慈能夠與樂 悲能夠拔苦 予一切眾生的樂名慈 就是給眾生所有的快樂 那剛剛提到 到底眾生有多少痛苦啊 眾生的痛苦是站在眾生的立場 他覺得很痛苦 那當然佛菩薩 也會有這樣的認知 給他們所需要的快樂 拔除他們所痛恨的痛苦 這叫悲 眾生是凡夫 我們發慈悲心的人 也是凡夫 我們的眾生相 沒有空 所以叫做眾生緣慈悲 我們一般的凡夫 要去度眾生 眾生要度眾生 這個當中要有佛菩薩的智慧 來當我們的因緣 但眾生的緣慈悲是怎樣的發起 先要觀眾生的苦 所以剛剛提到眾生有那些苦 我們要站在他們的立場去體認 不能說 啊那算什麼 忍忍就過去了 那麼這樣的話 是不是能夠解除他的痛苦 如果能夠的話 也許這樣想有它的效果 有時候大人對小孩講話 哎呀那算不了什麼嘛 忍一下就過去了 但是以小孩子的想法 你根本就沒有解決我的痛苦 一樣 菩薩在對待眾生也是 祂是要站在他的角度 來看他所發生的這些痛苦 到底是什麼 所以要先觀眾生的苦 眾生有那些苦 一切的眾生都是在受苦 眾生也都在迷啊 那他也不知道 所以都在那當中顛倒 反而以苦為樂 有時候一直追逐 我欲往之 對於欲望一直追求 對於顛倒的事情 一直去努力 所以叫做顛倒的眾生 我們一般凡夫要起修 當然就能夠這樣的觀察 眾生非無就是在忙這些事情 就是在痛苦這些事情 所以你能夠以這樣的觀察 才有辦法把你的慈悲心 啟發起來 所以你沒有站在 眾生痛苦的立場 來觀照他們的痛苦 就無法解決他們的痛苦 所以眾生沒得吃 那你要給他們吃 但是吃得下去 能夠讓他溫飽而不造反 像有的人小孩子 喜歡吃炸的什麼東西 那這個吃下去 能夠上火 而且這個蔬菜的纖維素又不夠 所以光吃那個 容易上火 容易不聽話 容易讀書沒辦法集中注意力 那我們修行也是 你光吃你喜歡吃的 營養不均衡 或是判斷錯誤 人家說生機飲食 也跟人家吃生機飲食 那吃生機飲食 有生機飲食的體質 好 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 吃生機飲食 那綜合維他命呢 就是希望你每一餐 吞很多顆的維他命 吞很多維他命的人 也有吞維他命的體質 那我們一般的人 如果不適合那種體質 或是不需要那麼多的 營養成份 吃下去變成一個沉澱 曾經有人很喜歡吃美食 吃很多美食呢 每一年就長了很多腫瘤 再來開刀 那個就是因為囤積 甚至於沒有消化 所以他就囤積在體質裡面 有時候這邊長起來東西 有時候那個地方長東西 所以必須要開刀 那還好他有發現 那開刀了事 可是以整個人體的結構來講 你每開一次刀 都消耗很多的能量元氣 那這個開過刀的地方 切掉東西的地方 他很難復原 比如說你切掉胃 胃有時候它還可以做消化 有的切掉肝 有的切掉什麼東西 它以目前的這種 人體的再生 他沒有辦法再生 你不像那個壁虎尾巴掉了 它可以再長個尾巴出來 你人體來講 它切除掉的東西 它很難再長出來 你說少一塊肉 還可以長一點點肉出來 那真的是很大的凹洞 它還要其它地方來補 它骨斷了也沒辦法再處理 它是用人工的骨補上去 或是用鋼釘把它接起來 有很多東西他壞損了 就沒有辦法 這個就是目前的醫療 或是科技沒有辦法做到這裡 眾生 所知道的就是局限在某一部份 人家說什麼 就以為是可以這樣做 不一定 某些人說修什麼法門 那就修什麼法門好 那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修 為什麼這樣多法門 因為八萬四千眾生 有八萬四千的煩惱 所有八萬四千的法門 當然最殊勝的法門 就是離苦得樂 就是佛陀所說的 讓眾生的苦 能夠去除 這樣子究竟的苦去除了 他才能夠得解脫 所以我們介紹了這些觀法 也不說每個人都適合修 有的人就不耐煩修 有的人也不喜歡修 他觀東西 他沒有那個注意力 他沒辦法去觀想的 他會產生很多的妄想 甚至於煩惱 所以修行的本意 本來是要解脫 如果他不是這個根器的話 或是這個法門跟他不相應的話 反而他變成一個煩惱 反而成為一個障礙 那甚至於從此 再也不願意修行 或從此再也不願意接觸佛法 這就非常可惜 所以再站在眾生的立場 去觀照他們的苦是什麼 去觀照眾生的需要什麼 這樣才是佛菩薩的慈悲智慧 好 講義五十八頁第三段最後一行 觀眾生的苦 發慈悲心這個心叫菩提心 那麼大悲心 就是以無緣慈 攝諸眾生的心 就是站在眾生的立場 到底他們需要的是什麼 常常有的父母親 會對他的小孩子說 我是為你好 一直唸 一直要求 一直批評 然後唸一唸結論說 我都是為你好 那結果這樣有沒有對他們好 因為站在被批評的 被否定的 被這樣一直 被罵被責備的小孩的立場 這樣一點都沒有對我好 我一點點也沒有感覺到 所以這樣到底好不好 所以可以就是 雙方面要做一些考慮的 有時候長輩會用這樣的立場 用他的方式在要求 用他的方式在對待 他所要要求的對方 結果結論是 我都是為你好 可是對方一點都沒有覺得好 所以這樣到底好不好 這個就是要去好好的 思惟的事情 那麼什麼叫做為他好 讓他覺得你有真的為他好 那個好還有一點好 那我們大人都用自己的立場 用責備用消遣用瞧不起 用嘲弄的這個態度 對方很難會覺得好的 所以佛菩薩在處理事情 他很少是用情緒的 都是用慈悲跟智慧來處理 那這樣的觀察 你的慈悲心才真正的 發起來 你這樣去度眾生 去成就眾生 也覺得不是一個煩惱 也絕對不是一個要求 講義五十八頁最後一段 捨身他世 生諸佛前 得無生忍 捨身 就是這個身體 該活到八十歲 一百二十歲 三百歲 這個壽命盡了 那這個身體就是要捨掉 捨掉的第二身就叫他世 那一般的人 都很怕往生 這個有的年紀比較大一點 或者他的思想比較老一輩的 這樣的觀念 耶你絕對不能在他的面前 提到死 他會認為不吉祥 或是他會認為 你巴不得他趕快死 其實這個字 不是說往生了 就一定當下往生 而是大家會變成 害怕提到這個事情 其實這個事情提出來 讓人家好處理 到底要什麼方式 所以這個都是要善巧 剛剛說到要去除對方的苦 要站在對方的立場 那麼要提出 一些問題 達到一個圓滿的解答 有時候也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 像晚輩要跟長輩提到生後之事 那要一些善巧 或是舉例 直接說以後你死了之後 要怎麼處理 這個應該能夠忍受這樣的說法 不是很多 那麼相對的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 以人的壽命 其實人體的構造 活到一百三十歲都沒有問題 但是 因為我們對身體的照顧 養生的這些常識 有時候就很快 讓他活到八十九十 就已經走掉了 五六十的那就也常有聽到 二三十的 意外災禍的也有 所以最難受的就是 這個白髮送黑髮 相對一個立場就是說 生命本來就是無常呼吸之間 這一口氣不來就走掉了 那在生命的無常的認知 是我們能夠放下生死的束縛 而絕對不是說 怕死 或是執著一個死 或是執著一個生 生死本來就是一如的 能夠用這樣超然的態度 來面對我們人的生命 那我們隨時隨地 可以走的非常的瀟灑 所以佛法的認知 是能夠讓我們愈親近 愈能夠和顏悅色的 來談論所有的問題 所以這邊說這一世往生的時候 然後有下一個人生的開始 當然你說 下一輩子是不是當人 那就不一定 下一個生命的開始 那你如何去面對他 這個就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 講義倒數第二行 他世生諸佛前 就是隨你的願 你愛生那一個國土都可以 這個就是我們說 人往生有三個因緣 一個是隨業 隨你的業力 一個是隨願 發願的願 一個是隨習 那麼有人說業障業障 其實業不一定會成為障礙 不好的業才會成為障礙 業有善業惡業 無記業 那麼惡業才會成為障礙 業分善業惡業無記業 那麼惡業才會成為障礙 善業 就會決定我們要去那裡 就會隨我們的願力 如果業力大於願力的話 那只能隨業了 就是你要往生哪裡 那麼業力因緣的牽扯 就很難講了 如果善業造的多 就是能夠隨我們的願力了 我要去哪裡去哪裡 那尤其淨土的法門 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其實他也可以往生其它 佛菩薩的淨土 比如說要往生東方琉璃世界 可是他一生都在唸阿彌陀佛 可是他往生的當下 他只要轉一個念頭說 我想往生這個藥師佛的國度 藥師佛也是很歡迎的 藥師佛不會說 你從來沒有稱念我的佛號 你都稱念別尊佛的佛號 你就別想到我這個國度來 這個就是眾生 往往會用這樣子的心量 跟設限來處理事情 佛菩薩不會 只要你臨終一念 你本來都是念西方極樂世界的 你可以往生藥師佛世界 你都是稱念藥師佛 你臨終的時候發個願 你要去阿?佛 或是寶生佛 隨便那一尊佛 都可以去 因為成佛有成佛的標準 往生有往生的標準 只要你達到往生的標準 那你要往生到哪一尊佛都可以 那麼你要成就 你能夠成哪一尊佛都可以 當然藥師佛不是只有一尊 觀世音菩薩不是只有一尊 阿彌陀佛不是只有一尊 還有無量無邊 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 這個化佛無數 那化菩薩也亦無邊 這個就是有一尊佛 祂可以化現很多尊佛 那我們修行成就 我們也可以成為 某一尊佛的化佛 這個也是可以的 所以佛菩薩的心量 廣大無邊 不是我們一般的凡夫眾生 這樣的一個思量 或是一般眾生這樣的看法 所以 這個色身如果好好的使用 他可以用很久 活到一百三十歲都沒有問題 這邊倒數第二行 他世生諸佛前 即是隨你的願 所以剛剛提到 隨你的業力還是隨你的願力 另外就是說你造的業 就是業有分三種 是善業惡業無記業 那你造的都是無記業 沒有什麼好壞之分 那就隨你的習氣 你喜歡抽煙的 就去抽煙的家投胎 你喜歡賭博的 就去賭博家 你喜歡念佛的 就去念佛 你喜歡修行的 就去修行的家 就是會隨你的習氣 生活習慣 或是你比較喜歡的 那個方向去投胎 所以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 養成好的生活上的嗜好 也是正確的 有人喜歡收集佛像 那剛好投胎這 有收集佛像的家裡 那你就省著再去買了 再去請了 那你喜歡去修行的地方投胎 你要去修行就沒有障礙 當然相對不好的 就會產生不好的因緣結果 所以能夠生諸佛前 生生世世都能夠生在 有佛的地方 就往生到佛國淨土 隨我們的願力 那愛生那一個國度 就可以 接著就提到 得無生忍 是說你見到十方一切佛 通通都能夠證到無生法忍 那麼講義的第五十九頁第一行 就說無生法忍 就是我們本來是一個凡夫 那麼修到 這個要觀想 能夠捨生後他世 不論生到哪一尊佛的面前 都能夠證到無生法忍 證到無生法忍 在別教裡面 叫做初地菩薩 圓教就是初住菩薩 那麼這個別教跟圓教 這個是華嚴宗 對一個經典內容 他們做一個判教 這個是屬於天台的 這個屬於華嚴的 屬於阿含的 那麼他的判教有藏通別圓 藏然後通教 別教圓教 那麼圓教他們認為是最殊勝的 所以能夠證到無生法忍 在別教這個叫做初地菩薩 就要修到初地 才有辦法得到無生法忍 那圓教裡面 只要修到初住 這個是菩薩的五十二個位階 這個信位相信的信開始的 那麼住位迴向位 這個種種的方式 接著 在講義的第三行 五十九頁 是故智者 應當繫心 諦觀無量壽佛 這裡就提到 這個心量的廣大 能觀到十方三世一切佛 觀到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佛的身 也觀到佛的心 所以能夠捨身他世 才能夠看到這個諸佛 這個叫做無生法忍 這個還能夠生到諸佛的面前 叫做無生法忍 這是做觀想的功德 是不可思議 所以下手的方式 還是要我們能夠觀無量壽佛 是故智者 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 那也就是說 有智慧的人 應當怎樣的下手 應當繫心 這個要專心繫念 把你的心跟你綁在一起 就這樣就好像綁在一起 一樣的用功 先觀想一尊佛 像無量壽佛 而且還要諦觀 就是詳詳細細的觀 實實在在的想 把這一尊無量壽佛 觀想成功的話 有人說十方世界 都有諸佛的清淨佛土 那為什麼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所以剛剛我們有提到 你想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可是當你往生的當下 突然想往生東方琉璃淨土 東方琉璃淨土的藥師佛 不會拒絕你 因為怎樣 你只要往生哪一個佛土 都可以去 他絕對不是我們一般眾生 那個心量之狹窄 你都沒有念我怎樣可以來 那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也不會說 那你都念我 你怎麼可以離開 這個都是 這樣的舉例就是用我們的 眾生的心量去做推測 其實佛菩薩都沒有這個問題 那很多人會延伸很多問題 都是因為站在眾生的立場 去推測佛菩薩的淨土 所以才會有很多很多的觀念 需要去做釐清的 這裡提到既然十方諸佛 都可以觀想出來 那為什麼要觀想無量壽佛 這個是一個次第 你先觀想西方極樂世界 才能夠見到十方淨土 那麼能夠把觀無量壽經 提到的無量壽佛觀想成功 你才能夠見到這個十方的諸佛 那因為我們凡夫 都是怎樣 散亂心 所以你散亂心要去觀想一樣 就很難 所以這個有個次第 所以顯教也有修行次第 不是說其它的宗派 才有修行次第 這裡提到我們眾生的凡夫 這些散亂的心 如果不把他統一起來 專觀想一個世界 或是觀想一尊佛 那是很難成功的 一定的 這個就好像 你要煮菜 這邊菜炒一炒 然後這邊的火又不注意 那邊的火不注意 三弄四弄沒有一道菜是成功的 修行也是 你這個法門弄一弄 那個法門摸一摸 你到時候很難成就 我們是學佛的開始 可以各宗各派 這個概要做個了解 那之後呢 最好能夠一門深入 那因為你在這一門深入 沒有善知識 我們就佛菩薩 做我們的善知識 必然就會碰到善知識 那有的人 這裡這個修學法門 不是熟悉 他又去接觸別的法門 這個法門又沒有相應 又去接觸別的法門 所以一年到頭 都好像人家在換工作一樣 學習法門 這個他也可以談一點 那個他也可以談一點 但是都沒有究竟 就非常可惜 講義五十九頁 倒數第六行 所以你要觀想就很難成功 那麼觀十方諸佛 說的是很大 結果一尊佛也觀不成功 這個剛剛提到 就是散亂心 就是眾生的散亂 那為什麼會散亂 就是妄想紛飛 我們很多事情 東想想西想想 剛剛講的東摸摸西摸摸 初學的時候 你可以遍觀 或是做一些初步的了解 大綱的了解 然後就要一門深入 這樣才不會 人家說修這個法門好不好 修那個法門好 其實都好 沒有什麼不好的法門 只要是正法都對 但是要看根機 看個人的根機 跟相應度 那麼眾生 都是因為散亂心的和合 凡夫的心 本來就是東想西想 現在觀佛的像 東想西想怎麼想得成 很難的 所以有人就善巧方便 就真的有一尊佛像 在我們的面前 或是一個佛像的造形 像是相片 或是影印 有個佛像在我們面前 隨時隨地來提醒我們凡夫眾生 懈怠 這個眾生是很懈怠的 所以人是有惰性的 必定要了解 所以應當凡夫的散亂心 自心一處才無事不辦 所以你把一個心 專注在某一點的話 沒有辦不成的事情 那會辦不成的話 我們再來做分析檢討 是你的初發心錯誤 或是這個當中 溝通上有問題 所以這個都要耐煩 不要說到修行 平常人與人之間的這些 交際的關係 或是共同處理一件事情的 一個默契 都是要非常能夠共識才好 那麼我們觀想這個無量壽佛 成功 就一定要觀到成功 不要觀了三天 哎呀還沒有 不想觀了 再耐個心 再觀個七天 哎啊還沒有 不要 其實一個法門的深入 就好像我們研究世間學一樣 有時候是一二十年的功夫 投下去 才能夠得到一個很粗淺的一個結論 所以修行是一個長遠的路 絕不是說要急救章 這個就很難 那麼是不是修行也有急救章 或是快速的成佛 包括有人說 即身成佛這個身體的身 這個都是靠你下的功夫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可能性 但是要有善知識的 這個指引 還有要善觀想自己的根器 這個我們之前常常提到 一根竹子 你要把彎成一個彎彎的話 或弄個圈 你要慢慢的調 慢慢的調 而不是說你要圓的就圓的 你要方的就方的 除非他的屬性 那個你是麵包團 當然他可以做很多形狀 你是橡皮筋 他也是靠著你的指頭 他是圓的 可以被你變成是方的 那這個就是你在這個當中 能夠去把他完成 所以這裡提到要 置心一處無事不辦 這個是禪宗的一個用語 所以只要你專心的話 那天下沒有辦不了的事情 所以這兩句話 也可以來勉勵那個 對生命灰黯的 或是對生命 已經毫無希望的人來講 其實你只要用心去處理的話 沒有事情辦不了的 沒有事情不會有出入的 所以都是要做一些善巧 乃至靜下心來 去檢討利弊得失在哪裡 那這樣子 把他的得失當中 做一個認知 那你下一步要怎麼走 我相信就很清楚 所以這個觀想 就是能夠置心一處 把他觀想到成功 這樣才能夠見到十方諸佛 所以說見過十方諸佛 得了利益之後 還是要回過頭來 就是有智慧的人 還是要專心繫念諦觀無量壽佛 這樣子跟無量壽佛 習習相應 那就是我入我所 那麼你跟菩薩 或是佛能夠非常的相應 隨時稱念 那這個佛菩薩的智慧 就會展現在我們的身口意當中 所以有不對的事情 有不如法的事情 我們懺悔 然後當下就要趕快精進修行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一直 沈溺在這個懊惱當中 這樣子反而 你說要去修行 其實懊惱也是一個妄念 講義五十九頁第二段 這邊經文 觀無量壽佛者 從一相好入 但觀眉間白毫 極令明了 見眉間白毫相者 八萬四千相好 自然當見 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得見無量諸佛故 諸佛現前受記 是為遍觀一切色身想 名第九觀 作是觀者 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所以我們從第一觀 到第九觀的最後 都有這兩句話的叮嚀 你要觀對啊 觀對就正觀了 觀不對就是邪觀 這是很必然的 就好像你是照著食譜炒菜 那你炒出來跟食譜講的 這個色香味一樣 那是正觀了 很多人說看食譜炒菜 食譜是一個樣子 我自己炒是一個樣子 那這個就是看是看 但是結果就是不一樣 有時候是火侯 還有用的這個食材 那還有產地 有的是這個下鍋的次序 有的是這個要先放 有的那個要先放 那有的是自己的習慣性 這個有人蒸饅頭 這個慢慢蒸 蒸個五分十分 那不會蒸的 這個水冒氣了 這樣就可以了 結果就沒蒸熟 煮飯也是 你飯熟了 這個電子鍋或是電鍋跳起來 一般還要再悶一下 讓他這個米心 才會透 那有人跳起來 好了這可以吃了 結果一吃呢裡面米心沒有透 所以這個都是經驗 你的經驗跟食譜所說的 沒有相符合 那個結果就必然不一樣 所以食譜可以做參考 那有人透過食譜會做的 比食譜更好吃 這個好吃與不好吃 也許是蠻主觀的 有的人就我煮得比食譜好吃 那有人覺的說 食譜比較好吃 那就看個人功力 所以青出於藍 你本來是一個廚師的話 那當然食譜的東西 你可以炒得比他好吃 或是你還可以做變化 那我們在作觀法 這個就是一定要 一點一滴的按照這個 經典上所提的 自己不要做變化 自己也不可以做增減 那你一增一減 有時候就變成 出來的結果就不是 經典所提的那樣的效果 所以他會叮嚀我們 要做這樣觀 才叫正觀 如果沒照這樣觀 就是邪觀 那講義五十九頁最後一段 這邊就是對於經文的一些解釋 上面說不要一下手 就觀十方諸佛 應該先觀一尊這個無量壽佛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 那每一相有八萬四千好 所以這個法門 就是從一相好入 這是從微細的地方做起 就好像你在擺供菜 那個碗是同樣大小的 那至少他有花紋 你那花紋就要一致 你不要說擺供菜擺上去 同樣這是同樣公司的 結果花紋怎樣 沒有對齊 有的是前面的花紋 有的是左邊的花紋 這樣就沒有一致性 那你要做到很微細的地方 非常的細心觀照 至少花紋一樣 或是菜色要一樣高 那有的菜色有的高有的低 當然那個菜有的切得粗 有的切得細 就像那有人供水果 那他就有的大顆有的小顆 當然儘量把高度排得一樣 那插花也是 一般我們比較喜歡插對花 一對一對的 所以兩邊至少高度一樣 這個如果說高度不一樣 然後對齊的可能性又不高 這樣整個壇場或這個佛堂 這畫面就不是很理想 所以他說從一相入 從一個很細小的地方做起 那麼從一個相好來入觀 你這個相好來入觀 能夠觀得好的話 然後就能夠再做第二觀 那這裡他所說的 從第一個相好來觀起 就是觀這個眉間白毫 就是說先觀這個阿彌陀佛 兩眉之間的一個白毫相 這個極令明了 要觀的非常清楚 那麼見眉間白毫相者 八萬四千相好 自然當見 我們前面有提到白毫 這個寶珠就好像 五個須彌山一樣大 那這個白毫 這個光非常的光芒 這個就說非常的殊勝莊嚴 然後這裡提到 你把這種白毫光 這個光能夠觀好 然後八萬四千的法門 我們都一樣一樣的去著手 所以很多事情 不能一蹴可及的 就好像年青的朋友 看到演藝人員 他們穿著光鮮亮麗 當他們還沒有成功之前 他們吃了多少苦 那你看到某個電影 成名了 其實他當初的辛苦 要製作這樣的劇本 或是他自己本身 學一個技術的一個過程 都是非常的心酸 所以你去看人家表演 看人家的演出 其實不是看到他的掌聲 他今天的成功是 背後累積多少的血汗 這個才是每一人每一人 在他生命的歷程當中 這樣不同的寫照 然後產生不同的結果 所以生命是值得 我們去好好的尊重 成佛當中 他提到了就是說 你要去修行 其實你人生的態度 一樣無二無別 那這邊佛菩薩也很慈悲的 告訴我們修行的法門 有他的次第 有八萬四千的相 那八萬四千相 每一相中有八萬四千的好 所以他這個好又從那個 白毫觀起 所以講義五十九頁最後一行 他說阿彌陀佛 有八萬四千的相好 那我一項一項的觀 你也一下子都觀了 所以會觀不成功 因為太多了 所以你有時候觀這個 有時候觀那個 觀不成功他就告訴我們 如果下手 所以他就告訴我們 要先觀白毫相 我們來看講義 六十頁第一行 那麼你把白毫相觀成了 八萬四千的這個相通 這個相都能夠通通讓你觀出來 這就是佛的大慈大悲 讓他的經驗 跟我們分享也就是 告訴我們下手的次第 所以人家說擒賊先擒首 所以這個首領先把他抓住了 那這些賊子賊兵 就會跟著倒了 那一樣你在觀想的當中 這邊先從這個白毫光先觀起 講義六十頁第二段 見無量壽佛者 即見十方無量諸佛 那我們把第一尊的這個佛 白毫相觀成功了 那無量壽佛的八萬四千的相 就會次第次第的觀成功 那麼我們把每一尊 這個無量壽佛觀成功了 那麼十方無量諸佛 也能夠通通的見到 這個就是次第 就是整個的串連 得見無量諸佛故 諸佛現前受記 那麼現前受記 就是現前受我們成佛的記號 就說你以後會當總經理 以後你會當大將軍 這個就是一般人說 耶你還沒有到那個地方 先跟你怎樣 一個封號讓你高興 那我們這個成佛 是佛跟我們受記 叫做授記 也就是當來必定成佛 然後叫什麼佛 所以我們看這個三千佛 每一尊佛都非常殊勝 所以有人出家的法號 或是師父給我們歸依的法號 有時候會取這些佛號 來給我們提醒 或是來鼓勵我們 就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他過去 他碰到燃燈佛授記成佛 他跟他授記 這個釋迦牟尼佛 他的前世還沒有成佛 所以碰到燃燈佛說 你以後就會成為釋迦牟尼佛 那我們本來都是凡夫 能夠把這個觀想成功 那十方諸佛都見到了 都證了無生法忍 十方諸佛每一尊佛 給我們授記都說 你這個眾生 已經有成佛的資格了 你在某一劫某一世成佛 那這個佛號是什麼名字 他都跟我們講出來 就好像燃燈佛跟釋迦牟尼佛 受記一樣 所以這個觀法 是遍觀一切諸佛的色身想 所以講義六十頁的第三段 這邊提到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它觀者名為邪觀 所以這個回到原來的話題 就是你照著經典去觀 就叫正觀 你不照著經典 就是邪觀 所以他就好像我們剛說 一個食譜 你照著食譜那個次序 那個數量那個火候 那你才有辦法跟他 成為一樣地食譜的那道菜 那修行也是 你要去做觀 那你要跟這個 所做的這個觀法的次第 一一來下手 必定能夠成佛 必定也能夠得到 諸佛菩薩的受記 所以成佛是不是困難 其實在於你的發心 其實也在於使我們能夠 依教奉行 這個才是重要的 所以十六觀 我們也介紹了第九觀 所以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路上 能夠精進相隨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