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27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我們觀無量壽經介紹了 這個第七觀像觀 這個佛像的觀法 所以也介紹了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在講義的五十二頁 倒數第三行上面這一段 介紹了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就是要觀想佛之時候眾生心 要變成佛的心 就是我們的心要跟佛心相應 所以這樣才叫作心心相印 因為觀想這個佛像 先觀個應身佛 那麼應身佛有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 這樣觀了就會讓諸佛的法身 入眾生心想中 所以我們的觀想 可以讓我們從前方便當中 觀出一個佛像 所以如果沒有作觀想 要把佛像觀成的話 可能沒有辦法那麼容易 所以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觀想 而且很細緻的 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都能觀出來 那麼講義五十二頁 最後一行就提到 經文說的 十方三世佛 接著翻過來 講義五十三頁 第一行 一切唯心造 應觀法界性 這個就是這樣的意思 那麼阿彌陀佛 亦是從心造出來的 心生種種法生 所以也是這樣的觀想出來 所以要作觀想 是心作佛 觀想就是修行 那麼修行修作一尊佛出來 把佛觀想出來 就好像把一尊佛修出來 是心就是佛了 所以你的心就是佛了 就像我們從前面說到了 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即是八十隨形好 我們這個心就會變成佛的心 我們這個心就會變成佛了 這就是佛本身 就具足自己本性佛顯現出來 所以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叫做性修不二 就是本性如此 佛性如此 又修出來如此 是心是佛就是我們的本性 具足佛性 性就是理的意思 所以叫做理具 是心作佛 作就是造作的意思 是按事相上來觀想 然後觀出一尊佛來 或是造出一尊佛來 叫作心作 這修出來的佛 和我們本性所具的佛 沒有兩樣 所以叫性修不二 性具的佛和修造的佛沒有兩樣 這個就是是心是佛 這叫做依性起修 全修在性 一一性就是理體 又叫作本性 合稱本體自性 就是真如法界的理體 人人都具有這個理體 有這個性 這個本性 佛性 那麼這個性能夠明白了 我們來觀想就觀想成功 一個簡單的概念就說 你先有這樣精神的一個宗旨 一個佛性存在 你要去修才有辦法去修 你要去觀才有辦法去觀 所以信解行證 你先有個信 你先有個方向 你自然而然在操作方法的當中 你就會去想跟行 就會合而為一了 所以這邊文字上的敘述 有點繁瑣的感覺 可是它在繁瑣當中 好像是我們在觀三十二相 八十隨形好一樣很細緻 很細緻的作一個敘述 所以在性上 佛性上 在觀念上在原則上是這樣子 那麼在起修上 你也可以來作相應 所以全修在性 即是依著自性來起修 一一作觀想 那麼觀想成就 佛境現前 它亦不出自性之外 這叫全修在性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非常重要 我們說它是十六觀經的經心 就好像金剛經所說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人家說金剛經的重點在那裡 差不多就是提出這八字 這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就是觀無量壽經的一個重心 這兩者是相同 因為這個屬性不同 經典的屬性不同 所以方法不一樣 所以這裡提到 金剛經是從空門 般若性空下手 觀無量壽經是從有門下手 金剛經從空門下手之方法 第一句應無所住 一切住就是執著 不要執著 不但眾生凡夫不被六塵境界 不要執著在那邊 連佛法都不要執著 這個叫作應無所住 一切都不應該住 因為我們已經在佛法裡面了 就沒有一個法可修 也沒有一個佛可成 這個有佛有眾生 就是因為有個對立 有一個佛必須要有眾生 有了眾生都要有個佛 所以你通通是佛 通通在佛性當中 真如本性當中 就沒有一個佛 跟一個眾生的對立 所以這個都是對應的法門 所以金剛經是從空下手 般若性空下手 不要去作執著 連執著也沒有執著 連不執著也不執著 這樣才叫作一個究竟的執著 有人說不執著 他就執著一個不執著 說執著 他是執著一個執著 所以執著一個不執著 也不執著一個執著 這樣就說非常的圓融 沒有罣礙 好 這邊提到 一切都不住 這個時候真空的境界就現前了 真空的境界現前的時候 而生其心 在一切的真空之中 這個心出來 這個叫作有 但是從真空心上出現的心 這叫妙有 由真空而現出妙有 十六觀經是從有門入手 你先有一個相 有一個佛的相 然後再來一個心要作佛 這個佛的相不是眾生的相 這個作佛的相是不可思議的相 這個叫妙有之相 是心作佛 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我們把這個像觀想成功了 你這個是心在作佛 忽然之間跟自己的本性佛相合 我心就是佛 這叫自性彌陀現前 自性彌陀就是真空的理體 所以妙有即是真空 下手處不同 金剛經的下手 跟觀無量壽經的下手不同 但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這個目標都是一致的 前面的六個觀法 都是作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清淨國土的觀想 所以維摩詰經就說 心淨則國土淨 所以心能夠淨 你看的這個國土就淨 你看的眾生是污濁的 因為是你內心的污濁 我們舉過這個蘇東坡 還有佛印禪師 彼此打坐 佛印禪師就跟這個蘇東坡居士 對坐兩個法喜充滿 佛印禪師看到蘇東坡居士 坐的很莊嚴 所以彼此就對問 你覺得我坐的怎樣 這個蘇東坡回答佛印禪師說 佛印禪師先贊歎蘇東坡居士 你坐的好莊嚴像一尊佛 那麼蘇東坡居士 因為他每次跟佛印禪師論辯 都輸給他 所以趁此機會報仇 就說佛印禪師坐起來 像一坨大便 這個蘇東坡很高興 就給予語言上 很污穢的東西 就給佛印禪師 佛印禪師就笑一笑也沒作辯解 蘇東坡很高興回去了 跟他的蘇小妹說 我今天終於報了 很久以來所累積的一些仇恨 其實也不是仇恨 因為每次都辯輸了 所以也是蠻嘔的 今天終於報了一箭之仇 蘇小妹說你在高興什麼 到底是什麼事 蘇東坡就把這個過程說一遍 蘇小妹就笑了出來就說 哥哥是因為你內心都是大便 所以你看出來的東西都是大便 人家佛印禪師內心 都是清淨的佛 所以看你就像一尊 清淨莊嚴的佛 所以你到底是贏還是輸 所以心淨則國土淨 你心非常的清淨 你看的一切眾生都很清淨 所以學佛是能夠以清淨心 來看一切的眾生 當你看到眾生不是你所認知 那個清淨 是因為他們還在因位 因果的因 位子的位 還在因位上修 所以不是學佛就等於成佛了 他還是要有修行的 一個心態的轉折 習氣的改變 業障的消除 所以我們透過學佛的時候 又更能夠慈眼視眾生 能夠包容眾生的見解看法 還有做法 所以這個叫作心淨國土淨 這是個原則 我們的心如果沒有淨 那麼淨土就沒有辦法現前 坐在娑婆世界那就是個穢土 如果你心清淨了 這個就是一個清淨的淨土 所以問題是我們心有沒有清淨 這邊就是這樣的一個介紹 所以你心清淨 你看到了就是西方極樂淨土 那就是個淨土了 所以是心是佛 就說我的心就是佛 所以我們的心跟佛法相應 所以修行佛法要了解 是心就是佛 何必觀呢 這個你要知道是知道 但是你還要做到 所以還是觀 在事相上我們還是個凡夫 我們凡夫所起的還是凡夫心 如果能夠把凡夫心 變成佛心 這個就是一個方法 是心是佛 就是作觀想 就是把凡夫心變成佛心的方法 講義的五十四頁 第一行 就是把凡夫的心變成佛的心 這樣修行的法門 看我們能不能先有這個觀念 然後再去起修 如果心能夠有這樣的觀念 我們的心才能夠表現 佛的現象出來 所以沒有這樣的觀念 我們的心還是凡夫心 根本不是佛心 所以你說你的心 要把它觀成佛心 那是困難的 所以也沒有辦法有那個耐煩 去把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 都把它觀想出來 有心才有力 所以有人心力不及 你有心自然就有個力 所以說十方三世佛一切唯心造 造的就是我們內心的佛 心中有這個力量 才有辦法觀成這個佛像 我們都是凡夫的境界 所以沒辦法觀出來 所以也沒有辦法造出一個佛 這個是一個很確實 也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我有心幫你 你還是要去幫才叫幫到 我有心幫你 那是嘴巴說要幫你 沒有去做 就還是嘴巴說的幫 我有心要學佛 還是要去學 還是要去做 才有辦法成佛 這是一樣的意思 講義五十四頁的第二段 諸佛正遍知海 從心想生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 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 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這個是依著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的道理 去修佛像觀 那麼觀想成功了 就得到了佛的智慧圓滿 智慧的圓滿這邊叫做正遍知 正知和遍知叫正遍知 所以學佛要有正知正見 諸佛菩薩當然有他的正知正見 我們是觀這個佛像 我們心跟佛像一樣 我們的正知正見也要跟佛一樣 這正遍知的智慧 甚深甚廣 猶如大海 所以叫做正遍知海 我們修佛像觀 就可得到佛的這種大智慧海 怎麼得到的呢 從心想生 因為我們觀想佛 觀想成功了 我們的心就變成佛心 佛的智慧就顯現出來 所以經文上說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 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菩提 這本來就是一尊佛 把他分為三種尊號 多陀阿伽度是梵語 就是如來的意思 那麼阿羅訶也是梵語 他中文叫應供 三藐三菩提 這個叫作正遍知 我們知道如來有十號 這個就是十種德號 如來呢 其實就是如來如去 所以我們在稱呼上 就簡稱用如來 應供 以小乘的說法 修到至少四禪 所以叫作阿羅漢 所以阿羅漢在小乘的修法 他是已經所作已辦了 所以不受後有 所以應接受人天的供養 那麼三藐三菩提就正遍知 無所不知 佛的三種德號就是佛的意思 就是要我們一心諦觀彼佛 阿彌陀佛 這個應供正遍知 因為修佛觀 想成功了 你的心變成佛的心 就得到了一個大智慧 佛陀我們又說他是調御丈夫 調御我們種種的煩惱 這個眾生最麻煩的 就是他的煩惱無法降伏 或是明明這件事情沒那麼煩惱 怎麼越想就越煩惱 他還沒有察覺他的煩惱 怎麼越想就越煩惱 想到飯也吃不下去 覺也睡不著 然後人家在問他什麼就動怒 所以有時候這個煩惱 還真的不容易調伏 然後能夠作一個調御丈夫 就是形容佛陀智慧圓滿 而且非常的周圓 調御丈夫這個是佛陀 一個很難得的殊勝 善逝 另外一個稱呼叫善逝 就是要離開這個世間很快 人家說好死 善終 就是他在生死沒有罣礙 即使對煩惱也是 煩惱也是善逝 馬上就消失了 沒有罣礙 那麼世間解 就是世間上 這個無所不知 這是佛陀的一個厲害的地方 他無所不知 但是他不標榜無所不能 眾生他的業力 有的說是定業不可轉 佛陀能不能轉 佛陀沒有把話講滿 只是有時候眾生業力 沒有把它清淨 是讓眾生去面對跟承擔 我們接著就來看他 對於佛像觀 一些敘述 講義第五十四頁 第三段 這個經文提到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 閉目開目見一寶像 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像既坐已 心眼得開了了分明 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 寶池寶樹行列 諸天寶縵彌覆樹上 眾寶羅網滿虛空中 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這個就很簡單了 把這整個現象 跟觀的一個方法 來告訴我們 這個提到了 就是想彼佛者 先當想像 那麼我們凡夫眾生 心就會有贏有輸 有高有低 有好有惡 如果用這樣的心態去面對佛像 去面對佛陀的莊嚴 是很難想起來的 所以我們先有一個佛像 讓我們觀 就像我們看到這個世界上 木頭雕的或是塑像 他坐在這個蓮華座上 先觀佛的像 這個是一個方便 然後經文上說 閉目開目見一寶像 所以你眼睛閉起來 開著都能夠看到佛的寶像 這樣殊勝莊嚴 就是我們秉持三十二相 八十種隨形 這樣很細緻的去認知他 好 講義的五十四頁 第四段 第三行 閉目開目見一寶像 閉著眼睛想 或是開著眼睛想 都能看到一尊 七寶莊嚴的佛像 有人說觀像念佛 或是觀想念佛 持名念佛 持名念佛就是持著佛號一直念 觀想念佛就是觀著這個佛號 來念佛 觀像念佛就是觀想著佛像 來念佛 這裡就提到說是觀這個像 他沒有提到念佛 那麼念佛其實它可以觀像念佛 也可以好像佛像在我們的面前 這樣一直去念他 當然能夠嘴巴念 我們的意識上能夠去作觀想 這樣子更能夠手口並用 這個心也能夠來作觀想 第四行就說 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 金色的佛像坐在那個蓮華上 那個蓮華座 就是第七觀的蓮華座 所以先觀這個蓮華座之後 然後再來觀想佛像 這個是非常殊勝的 見像坐已心眼得開 所以你看到了佛像 你心中有所觀想 也讓你觀想成功 從心裡面就得到了 與佛像能夠相應 當然能夠觀想成功 也是一個非常殊勝的 殊勝的 也就是說你至少能夠得到 這個天眼通 才有辦法看到這個佛像的莊嚴 殊勝 所以心眼得開 這個眼睛看到佛像 所以這個胎教 也是你隨時隨地在佛像現前 那麼在佛像的面前 做功課 然後讓這個有懷孕的人 她看著佛像 觀想佛像 然後專心的念佛 這個小孩子在母胎裡面 也會隨著母親的意念 還有口稱的佛號 也會跟著念佛 所以這個小孩子的八識田中 就會非常的莊嚴 就會跟著佛像長得很相像 所以有人說胎教 有種種的方式 有人說聽音樂 有人說看美好的風景 所有的胎教當中總歸起來 大家公認 是用佛像來作胎教是最殊勝 最莊嚴 這邊提到來觀想佛像 也是這樣子 你開著眼睛閉著眼睛 佛像就現前 就是能修到這樣的功力 講義五十四頁倒數第三行 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 怎麼看到這個坐像已開了 已經顯現了 心眼也已經開了 會有疑問說 這樣叫天眼通 一般的凡夫很難有什麼天眼通 也不能遠觀 也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時候你觀想成功 你可以看到西方極樂世界 還有七寶莊嚴 這個就是神通的一個展現 講義五十五頁第一行 寶地就是七寶的地上 不管是有金銀 還有琉璃玻璃赤珠瑪瑙硨磲 有這些七寶合成的 就是普遍在地面上 還有寶池 寶池也是七寶的蓮池 還有寶樹行列 就是這個樹上 有的樹這個葉子是黃金的 每個黃金當中 這個葉子與葉子當中 又有這個寶珠相串聯 這個我們在前面的樹觀也是 它每個葉子脈絡也非常清楚 葉子的形狀也非常的廣大 而且都是黃金現形的 葉子與葉子當中 後面提到諸天寶幔彌覆其上 這個幔就好像窗簾 一條一條窗簾的流蘇 每一個流蘇就串滿了寶珠 各位如果看過元宵 有的城市街道當中 有一些樹 樹就掛上小燈泡 那個小燈泡就閃閃發亮 所以可以這樣當中 來作一個想像跟串聯 每一棵樹 我們剛剛講的是金色 樹與樹之間又很多寶珠 像一個網狀把它蓋住 剛剛提的是小燈泡 我們在觀想當中 它這個寶珠與寶珠當中 就好像一個小燈泡一樣 閃閃發亮 所以這個諸天寶幔彌覆其上 就蓋在上面的寶珠網羅 就好像一個網 所有的寶珠就好像編成一個網 蓋在這個上面 滿虛空中 遍滿虛空 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 這裡心眼已經開了 我們也得了天眼通 然後對著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 他的依報跟正報的莊嚴 都看得很清楚 很清楚 所以就好像看自己的手掌 一樣的清楚 就好像你的掌中種種的脈絡 紋路圖案 就好像看你的手掌一樣 這邊就是形容佛像觀 還有周遭的這些配備 非常的莊嚴 又非常的清楚 好像在看你的手掌的掌紋 一樣的簡單 講義五十五頁 第二段 這邊經文就提到 見此事已 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左佛左邊 如前蓮華等無有異 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 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 亦放金光如前無異 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妙光 其光金色照諸寶樹 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 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 遍滿彼國 這裡就是你在觀 這個佛像的當中 這些菩薩的配置 就好像我們在照片的時候 誰坐左邊誰坐右邊 誰坐第二排 誰又站在第三排 他有一個配置在那邊 你把這些角色來賓 你配置成功的話 他的畫面就會很整齊 不會左邊的人多 或是右邊的人少 或是有人被頭擋住了 有的人就擠在一起 參差不齊 那個畫面看起來就很不協調 或是很緊張 或是沒有一個愉悅的感覺 所以各位如果你們拿到相片 差不多我在那裡 站在很醒目的地方 笑得好自然 如果有的照相 照到眼睛閉起來 怎麼那麼不會照 把我的眼睛照到閉起來了 這個才奇怪 閉起來是你自己的眼睛 不是那個攝影的人 特別把你的眼睛怎樣 關起來 讓你的眼睛沒有辦法照出來 所以一般在攝影的時候 都會提醒說 眼睛不要亂眨 這個就忍耐一下 然後這個畫面 才會看到你的眼睛 有的人因為眼睛自然會眨眼 所以一眨一開當中 如果攝影的手法 時間上沒有拿捏恰到好處 所以這畫面有時候會看到 有人是睜著眼睛 有人是閉著眼睛 有人還沒排好 有的還在跟人家講話 當然如果是生活照相 是很隨性 很自然 很可愛 如果團體照 當然就是比較莊嚴肅穆了 所以也就要求比較多 這裡就是在提醒我們 你要作觀想的時候 它有這些配置 講義五十五頁 第三段 這邊提到見此事已 就是把阿彌陀佛的 觀想成功之後 還有旁邊的一些配置 其他還有菩薩 因為你阿彌陀佛觀成了 還有其它的寶樹寶池 周遭的一個環境我們很清楚 但是他是有一佛二菩薩 他旁邊還有菩薩 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 所以我們觀想了 有一個蓮華座 上面把佛觀想成了 現在又要觀想一個大的蓮華 在佛的左邊 在佛的左邊 如前蓮華等無有異 就再觀想佛的左邊 有一個大蓮華 這個大蓮華跟佛的蓮華 是一模一樣 就是同樣的一個造型 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 所以再觀想一個大蓮華 在佛的右邊 而且觀想出來的兩個蓮華 除了蓮華之外 還把這個主角觀想出來 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 亦作金色如前無異 所以觀想左邊蓮華座上 有一尊觀音菩薩 他也是金色的 和前面的佛像的金色是一樣 所以有中間的主角 還有左邊的觀音菩薩 他是一佛二菩薩 所以他的右邊呢 想必就是大勢至菩薩 坐在右華座 如此就非常的圓滿 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 所以西方三聖的坐像 都觀想成功 然後再觀想佛菩薩的像 都能夠放光明 我們人也是有光明 因為你有能量 所以有的照相機 它就可以把佛光 如來性光 照出來 所以有的心 透過特殊的照相機一照 你身體的光是藍色的 你身體的光是紅色的 你身體的光是綠色的 但是很均勻就表示你的精神 一個情緒的狀態 如果很混亂 或是火的那個火焰在茂盛 差不多就在描寫 或顯現的就是我們內心的忿怒 憂愁悲哀 就是七情六欲 就會顯現在這個身光當中 身體的光芒當中 所以隨時隨地 要保持情緒的平穩 以頻率當中能夠跟佛菩薩 來相應 所以這樣的觀想最快速 也是最如法的 那麼觀想中間的佛像 還有左邊的觀世音菩薩 還有右邊的大勢至菩薩 這三尊佛都觀想成了 而且都能夠放光明 其光金色照諸寶樹 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 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 遍滿彼國 佛菩薩像放出來的光明 呈現金黃色的 這放出來的光明 是不可思議 它能夠照射到七寶行樹 每一顆樹下又都有三朵蓮華 每一個蓮華上面又有一佛 二菩薩像 這個西方三聖坐蓮座的妙像 遍滿彼國 所以我們如果有機會看到 人家在畫這個西方三聖 一般就是有寶座 有蓮池 然後有蓮華座 一尊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然後又有很多的諸天 飛天 還有空中掛著這些法器 還有很多同樣小尊的佛菩薩 在寶樹下面的蓮華座上 所以這個經典有這樣的描述 所以歷代這些繪畫的藝術家們 有時候他要很詳細的 研讀經典的內容 還有他的配置 就是這邊該畫什麼 那邊該畫什麼 整個的一個畫作當中 他要呈現的是以什麼為主軸 然後配置的 是要怎樣的一個角色 所以你會發現 如果他在畫這個西方極樂世界 是非常的豐富 而且非常的遍滿 這些佛菩薩還有經典所說的 當然我們提到 古代這些作家 就是繪畫的這種作家 他們要恭敬的心來描繪 這些佛菩薩像 大部份是齋戒沐浴 那是不可免的 都是非常恭敬的把這部經的 經典 一再的熟讀 了解 甚至於草圖都要畫 差不那一段經文提到什麼 那一段經文又提到什麼 所以他們先要有一個構思 草圖 然後在顏色上的配置 譬如說這個佛像是黃金色的 那寶樹 樹在我們的觀念當中 它是產生綠色 但是綠它也是新發芽的 這個草綠色 或是已經著重了 比較中等的綠色 比較粗枝的樹幹 它又比較深色的 所以有時候他在層次上 遠見上都會作一個配置 當然我們說觀念當中 比較遠的 它會產生比較暗沉的顏色 比較近的景物 它會產生比較鮮明淺色的 一個顏色 所以他在配置上 就已經對一個經文的內容 非常的熟悉 甚至於剛剛講的要齋戒沐浴 不一定只有三天 也許他要經過一段 相當長的時間閉關 然後自己在構思上 不斷的一個重覆 甚至於他會誦這部經 或是誦持這個佛號 阿彌陀佛的聖號 所以身口意在非常的清淨當中 甚至於這些祖師大德 尤其我們知道這些翻譯佛經的 這些祖師大德 都還是有實修實證 所以這些繪畫的大師 當然他能夠把這個經典的內容 表現出來 除了是很恭敬的心 相信他們在修持上也有相當的 發心才對 所以這些經典的翻譯 他能夠把經典發揮的詳實 而且非常的流暢 好像讓我們看到這個經典 就好像你已經進入了 西方極樂世界 他每一個步驟 每一個場景都好像替我們 佈置好了 所以剛剛提到 對經典的內容 這些翻譯的大德 還有這些潤筆的大德 他們都有相當的修持 至少他們的善根 也是非常的深厚 如果我們看到這些歷代 有很多作為佛教 譬如說阿彌陀佛的畫像 西方極樂世界的畫像 種種菩薩的造型 或是提到這個西方極樂世界 這樣的一個景觀 如何表現它的寶樹 寶池 還有它的水柱 還有蓮華 還有法器 還有這個彩雲 有時候他是要相當的 繪畫基礎一定要 配色的功力一定有 所以剛剛還有講到 遠近層次感 所以我們如果看到了西方三聖 中間的佛菩薩是特別大尊 剛剛提到了 這個寶樹下面的蓮華 還有三尊的阿彌陀佛 還有觀世音菩薩 還有大勢至菩薩 可是相對的他們在構圖上 就會比較小尊 這個其實他在整個禪定當中 所表現的是無二無別 只是在遠近當中 用一個透視的手法 讓我們知道一個主角 還有配角 或是近的一個場景 或是遠的一個場景 所以這個都是一個非常殊勝的 這個顏色的配置調合 剛剛講了 深還有淺 遠還有近 有時候是同設計的 或是一個不同設計的搭配 會讓原來的顏色更跳脫 或是讓另外一個顏色 更能夠鮮明 所以這裡提到的 這些種種的顏色 或觀想 都是一個非常莊嚴的事實 五十四頁講義 這邊提到經文 就是閻浮檀金色 它就是非常高級 非常莊嚴的金色一個色澤 在我們世間上講到這個黃金 它還有它的純度 是九十九的 還是K金的 這邊提到就是黃金的一個純度 跟它的殊勝莊嚴 所以用這樣的一個字眼 來形容它的等級 這個就是我們能夠心眼得開 了了分明 能夠讓這個佛像 也非常的莊嚴 這個佛像周邊的環境 非常的殊勝 所以我們介紹這個佛像的像觀 他非常的令人產生無限的法喜 後面它也會再介紹 這個觀想的殊勝 我們知道極樂世界 還有這個白鳥在飛翔 而這些鳥類在念佛念法念僧 而且這都是阿彌陀佛的變現 那麼相對的 這個寶樹寶池 這些種種的諸天寶幔 都也是佛菩薩莊嚴的一個象徵 所以在佛國淨土當中 他們要顯現什麼 其實都是非常的容易 我們既然能夠把這個佛像 觀想成 就希望有的人他沒有因緣 去修這個像觀 佛像觀 所以就有人去把他畫出來 所以當我們沒有作這樣的觀想 我們對於佛菩薩的莊嚴恭敬 在有的人的畫像當中 去作一個展現的話 也是作於膜拜 或是在修持上的話 也是無可厚非的 所以也希望我們隨時隨地 跟佛菩薩常相左右法喜充滿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