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24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佛經我們介紹到 經過一一的介紹這些觀法 第七觀就是華座觀 從它的蓮華座 那麼在經典裡面提到 我們要觀想佛像 先從這個蓮華座來觀起 那麼一一的花瓣 有一一的金色 有一一的光明 所以在講義四十九頁 我們再來作一個補充的地方 就是這邊經文說 這個華 又叫作妙華 這個座 所以有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 一一臺一一幢 所以非常殊勝莊嚴 在這個裡面的觀想當中 可以讓我們感覺到 這種殊勝還有莊嚴 可見在佛國淨土 它的莊嚴是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它實在是非常的莊嚴 有人說天衣非常殊勝 很薄 很輕又很莊嚴 那麼天食呢 也很美味 可是佛國淨土的佛衣佛食 其實在佛國淨土 是不用吃的東西 相對的在我們人間 我們要去供佛 是因為我們拿著東西 要來食用的時候 就好像我們對於長輩的尊敬 有東西要請問長輩 是不是先使用 所以我們就有供佛 供花供果這樣的莊嚴 那麼在第七觀的前面 也有講到這個 種種觀想的殊勝 還有它的寶蓋 是七寶合成 在講義的四十九頁 第五行講到 這個華座然後還有寶蓋 這個寶蓋也非常的殊勝 也是七寶合成 那麼七寶我們之前有提到 它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 赤珠瑪瑙 當然玻璃是高級的玻璃 不是說我們隨便裝的玻璃窗 那個玻璃 它是非常高級的 非常的殊勝莊嚴的玻璃 其實這個七寶 目前在我們世間還是看得到 無非它就在講是 七覺支 就是用這樣莊嚴的東西 來告訴我們 這個殊勝的寶物 其實是在我們修行上 是值得我們去認知的 那麼七覺支又叫作七菩提分 所以在三十七道品它是屬於 在修行上 一個很莊嚴的 是五根五力所顯發出來的 七種覺悟 那麼第一種叫作擇法菩提分 就是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 所以智慧非常的重要 我們在講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個般若就是妙智慧 我們要有智慧的布施 這個智慧才能夠把這個布施 做得如法 那麼持戒也會持的很莊嚴 也避免這些懈怠 還有這些不精進 這個智慧其實在學佛的立場上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養分 這個擇法菩提分 就是以智慧來簡擇法的真偽 第二叫作精進菩提分 我們剛剛有提到六度 精進非常的殊勝 眾生都是有惰性的 所以要不斷的靠著善知識 或是同參道友 甚至自己的自制力 來提醒自己要不斷的精進 不然人一懈怠 他一開始懈怠 就會一直縱容懈怠下去 所以有這個精進菩提分 在修行上是一股勇猛的力量 是我們力行正法 一個很重要的支撐 第三是喜菩提分 我們說法喜充滿 透過學佛修行 或是聽經聞法 又產生很多的法喜 法喜就是能夠讓我們心得善法 而生歡喜 所以這個法喜的喜悅 勝過於我們得到獎 或是升官 或是發財 這種世間的物質 這種歡喜是無法跟我們 聽經聞法修行 那種法喜所能夠比擬的 很多人就是在修行上 我們常常強調修行從修養開始 修養從口德開始 我們嘴巴能夠讚歎眾生 能夠鼓勵眾生 這是口德 包容 不要動不動用嘴巴去傷人 甚至有人的嘴也可以殺人 一句話就殺人 所以要多鼓勵多包容 多以正面的一個想法 當然相對的我們內心 有那種法喜 有一種感恩的心 隨時對你我之間的是是非非 都能夠提醒自己放下 曾經有人說 如何放下煩惱 其實煩惱你沒有去提起 就沒有放下的必要 這個叫作百花叢裡過 片葉不沾身 煩惱的事情隨時隨地 就在我們周遭產生 你隨時隨地要把它-往自己身上攬 當然就是沾了好多的煩惱 所以必須要跟它放下 如果煩惱是煩惱你知道就好 不要跟它相應 不要跟它交涉 就不會惹煩惱上身 就沒有放下這件事情 很多人就覺得說好多煩惱 再來如何放下 何必 我們一開始就沒有-拿到這個煩惱 一開始沒有沾到這個煩惱 當然有人說 這個是不容易的境界 所以這是心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心裡常常產生煩惱 當然就不容易產生法喜 如果我們的內心常常產生法喜 煩惱就算它湧現了 或是它沾到我們身上了 我們也會法喜把它沖淡 或是法喜把煩惱放下來 維摩詰經就有提到 證到阿羅漢 他碰到天女 天女散花 沾到他的身上 這個阿羅漢是不能花鬘著身 是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花枝招展是不當的形容 比如說他不能把自己 打扮的很好看 所以要很樸實很清修 很苦修的阿羅漢 所以當這個花灑下來的時候 他起一個念頭 我不能花鬘著身 所以要把那個花弄掉 結果那個花弄不掉 所以他就很著急 奇怪我沒有把這個花插在身上 沒有把它放在身上 怎麼自然黏上 就好像我們現在發明的 叫作魔鬼沾 魔鬼黏 它自己就黏在身上 嚇死這個阿羅漢了 嚇死舍利弗了 其實是你先起一個執著 所以才有執著染身 先起一個煩惱 才有一個煩惱需要放下 所以我們面對煩惱即菩提 所以你能夠面對煩惱 一念之間把它轉為菩提 何不也是一個讓人慶幸的事情 所以這個菩提分 就是剛剛講的轉煩惱為菩提 所以這個喜菩提分 能夠得到這個善法 得到這個修行聞法心生歡喜 感恩 佛法難聞 人身難得 修行都來不及了 珍惜都來不及 有眾生來成就我們 都要非常的感恩 有人就是學佛就是學佛 碰到事情的時候 還是用自己的習性 用自己的煩惱去面對 所以他還是有很多煩惱 甚至於因為學佛 而產生更多的煩惱 因為他認為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然後產生很多的不行 佛法是放下很自在的事情 是放下我們的煩惱 自在我們身心 結果因為一個學佛 自己衍生了 很多這些不必要的負擔 所以是非常的可惜 第四是輕安菩提分 就是去除身心麤重的煩惱 而得輕安快樂 這個講一個比較世俗的話 就是我每天都能三通 大號也通小號也通排氣也通 身心何其輕安 我們人就是一個什麼 活動的廁所 裝了很多污穢 必須要排泄的東西 為什麼要那些東西 是因為我們進了很多東西 所以要排出很多東西 那麼透過自我的反省 或是善知識的提醒 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進來 我們必須把它排出去 能夠把身心這種麤重的煩惱 也都能夠放下的話 無非就非常的輕安 所以人家說無官一身輕 有官是有責任 當然能夠把一些事情 用歡喜心去完成的話 其實有沒有那個官 有沒有那個位 名位 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是人的發心 如果一個人願意發心 他其實沒有一個頭銜 他也做的非常歡喜 有人執著一個名稱而已 但是不發心 或是執著那個所得 而不願意去發心 這個就是很難輕安的 因為業力因緣 你拿了多少就要付出多少 沒有付出多少 必須有因果報應 所以說很必然的 所以我們一般在學佛 這些菩薩大德 能夠多發心 不要怕被人家占便宜 多發心 能夠多發心 付出我們的所知所學所能 無非也是眾生來成就我們 讓我們培養更多的福報 然後去除更多業障煩惱 所以也是一種輕安的施捨 第五 念菩提分 就是時時刻刻觀念要正確 而令定慧均等 所以戒定慧 戒定慧就是你的正知正見 我們說八正道 這個正念 你有正念的話 相對我們所修行所持的戒 也必定是正確的戒律 我們發的定 也是正確的定 所發的慧也是如法的慧 所以這個是相對性的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就是我們穿衣服 如果是扣扣子 你第一個扣子扣對 後面的扣子就很難扣錯 所以這個正念 能夠有念的菩提心 隨時隨地有正知正見 那麼正知正見 就好像我們去一個地方 一個方向感 你方向感對了 你先能得到心解脫 慧解脫 然後就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脫 你的慧沒到達解脫 你的知見沒辨法解脫 得到身的解脫 身體的身 身體的解脫 就比較困難了 所以能夠定慧均等 這個念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七覺支的第六個是定菩提分 所以這個禪定 提到的是心為一境而不散亂 做事情有人是比較提倡說 一次做一件事情 把一件事情做好 有的人是提倡 一次可以做多件事情 你可以不用浪費很多時間 其實這個要看事情的輕重緩急 還有每一個人的能力 有人對這個事情很熟 他可以同時進行很多樣 沒有關係不影響他的品質 有人對這個事情 是熟悉可是在心力上的不及 他就不一樣 一直做很多事情 有人可以一邊接電話 一邊談事情 有的像年輕朋友 他一邊可以上網 一邊可以聽音樂 一邊還可以準備考試 所以可以一心多用 如果你要讀書沒有音樂 他沒有辦法讀下去 沒有看你的電腦螢幕 他有時候漏掉一些資料 因為他們現在要抓資料 有時候一心多用 這是見仁見智 什麼叫對與錯 只要你把那個效果能夠提出來 那是最重要的 所以定菩提分 當然主要是在談到 你處理事情的一個心態 還有修行的一個心境 能夠達到不散亂 那是最重要的 第七是捨菩提分 即捨離一切虛妄的法 而力行正法 那麼四禪叫捨念清淨 其實這個捨掉一些 不必要的念頭雜亂 這個雜念 妄念 那麼能夠捨棄 其實是我們修行上 一個很重要行為 我們就是因為抓取太多了 所以才有捨得捨得 你要捨才能得 我要這個我要那個 就很難 曾經有人來請問問題 問了半天 才能夠達到 他比較理想中的那些情況 必然先要捨 你的觀念必須要做一些調整 你的生活 你的行為 必須做一些捨棄 一些不正確的 或是不宜的一些事情觀念 你才有辦法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那眾生都是 這個也抓那個也抓 然後要變成他所希望的 那個境界 那很難 這是要去參加魔術營 變魔術的 才有辦法變出來 不然你的身口意都不清淨 身口意都不做調整 怎麼會產生你所理想中的 一個境界 這是很難的 所以這個觀念是有 但是必須要所捨 取捨當中才會有所得 眾生往往都是在執著上 要這個要那個 但是你叫他捨 他又通通不捨 那就很難了 剛剛有說那個輕安 你的煩惱你的習氣你的業障 都不用捨 那很難輕安的 所以眾生在想事情做事情 都有很多很多的矛盾 你要一一的跟它剝 分析剝落 他才有辦法了解 你教他一句放下 他很難了解什麼叫放下 甚至有人請問問題 都講那種概念 如何放下煩惱 什麼叫煩惱 你先定義什麼叫煩惱 或是什麼事情 能夠讓你構成煩惱 對不對 有人對這個事情 他不痛他不癢 不構成煩惱 可是對某人 它是一個很大的煩惱 我們就先從他所定義的煩惱 是什麼 或是舉一個實例我們來做剖析 有人就喜歡作名相的解析 你的煩惱跟他的煩惱不一樣 我的煩惱跟他的煩惱不一樣 我們先有個初步的定義 然後來說 這到底是大煩惱還是小煩惱 還是無謂的煩惱 眾生常常產生很多無謂的煩惱 那才是麻煩的事情 這邊提到這個第七觀 四十九頁最後一行 一一幢皆令分明 剛剛我們提到 這七菩提分 七菩提分這個擇法菩提分 二是精進菩提分 三是喜菩提分 四是輕安菩提分 五是念菩提分 六是定菩提分 七是捨念菩提分 那也怎樣 要一一的菩提分 都讓它能夠分明 這邊就是提到 它每一現象每一個觀 都要非常清清楚楚明明分了 所以我們做人做事 也能夠清清楚楚明明分了 就不會落人口舌 也不會落入因果上的一個報應 所以我們說佛法的殊勝 它可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都可以落實的 所以佛法其實不是切割的 而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你生活的心態 就決定了你修行的結果 這是在提到華座觀的時候 我們來認知 其實很多事情就是要了了分明 這裡講義的五十頁 這裡是提到 第二段 我把第七觀說了 觀想的方法之後 在告訴我們這些當機者 這是妙華 如此的妙華 就是這個蓮華座 這個妙華 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 法藏比丘是在世自在王的時候 發了四十八大願 這個講義第五行就有提到 我們也對這個四十八願 作一個補充 眾生也有很多願力 我要蓋高樓 我要住豪宅 我要升官 我也能夠去修行 我也能夠中獎 這個願力不一而足 當然也有人發願能夠聽聞善法 能夠去打禪七 能夠親近善知識 能夠去護持道場 所以有很多願 那麼我們在經典裡面也會看到 佛菩薩很多的願力 這個四十八願 是阿彌陀佛在因地 做法藏比丘所發的四十八願 請問我們每一個人 發了是什麼願呢 這個願是不是跟法藏比丘的願 有一樣 像藥師經有十二大願 普門品也有觀世音菩薩 所發的願 比較普遍性大家所知道的 你是用什麼身來得度 他就現什麼身來度我們 其實這個就是我們現在 心理學講的同理心 你用什麼態度 跟觀念來理解對方的想法 這樣子有同理的慈悲心 必然能夠攝受眾生的想法 發四十八願 是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 所發的這個願 第一個願他說 無三惡趣願 不要碰到三惡道 那麼三惡道就是畜生餓鬼地獄 這個就是發的好願 好願在人間 他就是沒有這個三惡道 那麼三善道就是人道 還有阿修道還有天道 因為天道的福報大 壽命長 是一個好的地方 但是不究竟 福報享盡了壽命享盡了 還是墮落輪迴 所以三善道跟三惡道加起來 叫作六道輪迴 就是指這個 阿修羅呢 阿修羅瞋心重 雖然他們也很聰明 阿修羅女 他們女眾長得非常漂亮 美若天仙 長得不比天女醜 所以這個天人也閒閒沒事做 所以有時候會去搶阿修羅女 阿修羅種性就容易生氣 就跟天人宣戰 有人就形容喜歡跟人家宣戰 挑釁的 脾氣暴躁的 就是阿修羅的種性 畜生不明事理 有人說他做的事情 簡直是畜生一樣 這個畜生 餓鬼是慳貪 地獄是做了五逆罪 殺父殺母殺阿羅漢 他已經證到阿羅漢把他殺掉 然後第四是出佛身血 佛陀在世的時候 把佛陀弄受傷了 佛陀不在世的時候 這些佛像雕像 種種的作品 因為你的瞋恨心或是怎樣 把他毀壞了 斷手斷腳斷頭的 譬如說有人在抽什麼獎 簽什麼獎 他沒中了獎 就拿這些佛像神像洩憤 就亂丟亂甩 這個就非常的惡質 就是出佛身血的一種 另外就是破和合僧 人家在修行的道場 不護持便罷了 還去破壞 讓人家沒有辦法安心修行 這個就是地獄的眾生 所產生的原因 這邊法藏比丘說沒有三惡趣願 不要去三惡趣的地方 這個是基本的 也很重要 第二不更惡趣願 更就是不會再去了 就算有去過了 但是不要再去了 有機會去那就不要再去了 去一次就很糟糕了 很衰了 第二不更惡趣願 就是有去過了就不要再去了 第三悉皆金色願 通通都是金色 黃金鋪地 所有地方都是這樣 那麼未來彌勒菩薩 來住世的時候 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 這個彌勒佛住世的時候 我們世間到處也都是黃金 非常的莊嚴 那時候的人就是福報很大 智慧可能就要作一些加強 第四無有好醜願 沒有長得好看或是難看的 大家都一樣莊嚴 我們佛教對於好看的東西 漂亮的東西都說莊嚴 一般世俗人他不懂什麼叫莊嚴 他覺得莊嚴 是很嚴肅的一個形容詞 所以他們有時候說 莊嚴那就很肅穆 肅穆莊嚴 所以他們會覺得 莊嚴是很嚴重的形容詞 他們就比較了解 就是漂亮可愛美麗 你說莊嚴 就是我們佛教的一個通稱 第五宿命智通 有宿命通 宿命就是過去世的事情都知道 這是一個神通 佛陀在世的時候 曾經有一個佛弟子 就跑去佛陀的道場說 他要發心修行 佛陀那天剛好不在 佛弟子有一個就入定去觀察 五百世你沒有出家的善根因緣 你不合格 別想要出家 佛陀剛好回來跟他說 他五百世之前 曾經有個因緣可以出家 就是他到山上碰到老虎 老虎追他 他就害怕爬到樹上念了一句 南無佛 就是這樣一句念佛的因緣 所以這一世發心要出家 所以這個宿命通 要看你能夠通到第幾世去 有的功力是到五百世之內 那也很不錯 有人說三世因果 能夠看到三世因果也不錯 功力也不錯 有人說要做七世夫妻 這個就是業力的牽纏 這個是感情的執著 情執 那問題是 這個是他發的願力 當然最好是能夠怎樣 得到究意解脫 這個神通只是修行的一個過程 第六天眼智通 第六是天眼通 我們眾生是肉眼 天人是天眼 所以他修行能到達天的境界時 有天眼 再來有法眼慧眼 還有這個佛眼 天眼通 看到一些超越人間的範疇 第七天耳智通 這個耳朵聽得非常遠 我們說千里眼順風耳 這幾個就是神通的一個顯現 第八他心智通願 就能夠他心通 你想什麼我都知道 其實有時候你當老師當慣了 你教了很多學生 那個學生有什麼想法 你差不多都知道 父母親面對子女 子女有什麼習性差不多都知道 他做那一行 這個客人一進來會不會買 或是買什麼價位的東西 其實這有時候是專業的 一個敏銳度 也不是說他是有什麼他心通 所以老師在看學生 他的想法還有範疇 或是他的舉止差不多怎樣 都是很清楚 第九神境智通願 神境就是能夠神足通的意思 去到那裡 就好像很神速 這個是後面的 他這個神境 就是有點像那個天足 想到那裡就去到那裡 第十速得漏盡 漏盡 漏就是煩惱 能夠很快的就把煩惱去除掉 所以有人說提起跟放下 如果一個痛苦一個煩惱 一直拿著 就一直罣礙著 它真的一直罣礙著 或是障礙著你 所以對於那些煩惱 不好的知見 最好能夠馬上覺照 覺知 把它放下來 第十一住正定聚願 要有正定 正確的禪定 有人邪知邪見 以為修行 剛剛講的有天眼天耳 或是神足就以為自己很了不起 已經到了 其實還很早 那只是修行當中 一個殊勝的境界 但不代表解脫 所以它這裡第十一個發的願 能夠有正定 第十二光明無量願 光明無量 這個第三願是皆金色 很多東西都是金色的 金色的必然會產生光明 有時候除了金色之外 也有很多東西會產生這個光 我們提到這個 蓮華座 所以一一葉 就是每一個葉子 蓮花的瓣都非常的清楚明亮 一一珠每一個寶珠 一一光就是每一個光 所以這個花瓣 配合這個摩尼寶珠 還會產生了種種的光明 所以七寶合成 這個金色有金色的光 銀有銀色的光 琉璃有琉璃的光 玻璃有玻璃的光 硨磲有硨磲的光 赤珠有赤珠的光 瑪瑙有瑪瑙的光 種種的光 就會互相的輝映 所以光明無量 第十三壽命無量願 壽命無量 就是剛剛講的 天人的壽命很長 還是有盡 天荒地老有時盡 還是會怎樣 會盡的一天 所以天人的壽命很長 有時候長到他們覺得說 好像那個壽命長到 長生不老的感覺 其實他們透過這個消耗 還是慢慢的衰退 天人五衰 就是壽命已經到了時候 他們頭上的花冠會枯萎 身體的天衣會骯髒 腋下會流汗 身體會有骯髒的感覺 然後不樂本座 心神不寧 其實在人間也有不樂本座 那種過動兒 或是那種心思很多的 不樂本座 就是太浮躁了 第十三它就是壽命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講的就是 無量光無量壽 所以第十二願就是無量光 第十三願就無量壽 第十四聲聞無數願 聲聞就是聽到這些 念佛念法念僧 或是說阿彌陀佛的境界 這個有水聲 鳥聲 無非在念佛念法念僧 所以能夠聲聞無數 第十五眷屬長壽 就是你自己長壽 你的眷屬不長壽 活了那麼長壽 也沒有一個談話的對象 為什麼說有代溝 就是這時代人的想法說法 這時代人的想法所不一樣 沒有交集 所以才會有代溝 眷屬能夠長壽 大家都那麼長壽 這樣子才有辦法在溝通上 或是在修行上 才有這個同參道友 或是講話有個交集 共同的話題 第十六無諸不善願 就是所有的不善都不會產生 所以一切都是善法 我們剛剛講到這個七菩提分 這個善念 這個善念很重要 善菩提分 就要感恩 然後歡喜 這邊擇法菩提分 還有輕安菩提分 這個都是我們能夠心生法喜 心存感恩 這樣就非常的 很多的法眷 很多的這些菩提眷屬 所以這邊提到就是能夠 所有的不善都不會產生 第十七就是諸佛稱揚願 我們所作所為人人稱讚 能夠通通有人跟你誇獎 當然是很好 這裡就是所有的佛都來稱讚 都來讚揚你 這個是很大的殊勝功德 你要做事情 做到所有的人通通來誇獎你 那就不容易 有人知見不同 有人說手指伸出來 五根指頭沒有一樣齊 因為怎樣做都會怎樣 有人不平嘛 有人有不同的見解 所以你能做到大家都稱讚你 大家心都很平 那就不容易 這個人際公關做得很好 還做到諸佛都能夠稱揚 稱讚 讚揚 這個是非常不容易 第十八念佛往生願 念佛往生 這個是淨土法門 一個很殊勝的願力 能夠念佛往生 然後花開見佛悟如來 能夠念佛到了佛國淨土去 第十九來迎引接願 就是往生的時候 有佛菩薩來接引 一般有的是西方三聖來接引 阿彌陀佛還有觀世音菩薩 種種的這些善友 為我們助念 然後大勢至菩薩也跟著 阿彌陀佛跟著觀世音菩薩 來接引我們 第二十繫念定生願 有發那個願 心想要到西方極樂世界 一定往生 必定往生 這個是我們前面 提到了這些觀想 你觀想了什麼 必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樣一個肯定的 第二十一就是三十二相願 三十二相願我們後面再來介紹 他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長得非常的莊嚴 第二十二必至補處願 我們有時候一生補處 就是他這一生是他最後的一生 他再來就怎樣 要去當佛了 這一生就是補位 就補了做菩薩 補了要當佛位 所以這四十八願一定會讓你 到那個位階 一生補處 到那邊補要當佛陀 第二十三願供養諸佛願 所以能夠發那個心供養諸佛 常常去發心供養三寶 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實踐 不要說我那有什麼好東西 那個心 拿一個水 拿一個供花 拿一點點資糧 就是盡你所能的 然後去做一些供養 這個就是供養諸佛 隨時隨地都能夠去 第二十四供具如意願 供具就是你要供養 那麼剛剛講的你要供養諸佛 供養諸佛就是供養的對象 跟諸佛菩薩這個對象 供具就是你要供養這些東西 都非常具足 就是你要供養花燈塗果 香花燈塗果你都可以具足 想要供養花就有花可以供養 想要供養錢就有錢可以供養 反正就是你想要供養 那個東西就很具足 這第二十四願 就是供具如意願 供具就是你要供養什麼 都如你的願 也是啊 你透過學佛如果你精進 身口意很清淨的話 你會發現很多事情 就是會如你的願 你想這個這個就來 你想要那個 那個就可以讓你完成 所以你越學佛 這個當中就是一個清淨心學佛 有他的感應在那邊 但是感應只是說 你學佛的時候 諸佛菩薩給我們一個回應 你的修行沒有偏頗 怕的是這個感應 是因為你在修行上沒有偏頗 少得為主 這就對了 我修這樣就對了 然後就放下來了 就要去濟世 然後要去度人 然後要幹什麼 或是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 你就可以做什麼的 其實這個還沒有到究竟的解脫 還是在半路而已 有的是連半路都還沒有 就在起步而已 第二十五說一切智願 就是說一切的願 所謂道種智 一切智 這個就是一切的智 都能夠圓滿 都能夠成就 第二十六那羅延身願 這個也是很清淨的 第二十七願須嚴淨願 這個都是以莊嚴方面的 第二十八見道場樹願 這個道場有樹 這個是一個莊嚴 像我們說祇孤獨園 有人發心樹 有人發心場地 第二十九得辯才智願 辯才無礙 有人口才很好 但是他所辯駁的 就是為了財色名食睡 為要欲望這些 而不為了生死的解脫 或是為了度眾生 那就不是真的好的辯才 辯才無礙能夠利益眾生 第三十更進一步的是 智辯無窮願 第二十九是得到這個辯才 第三十又能夠辯才無礙 這個無窮 這邊寫的是無窮 這個智辯無窮 有智慧的去辯論無窮 第三十一國土清淨願 這個就像我們說 阿彌陀佛的國土清淨 莊嚴 這裡也是 第三十二國土嚴飾願 這個國土莊嚴的非常的圓滿 第三十三觸光柔軟願 所有的光 我們有提到種種的光 這個光又非常的柔軟 第三十四聞名得忍願 聽聞這個名號 能夠得到安忍不動 這個非常的發心 第三十五女人往生願 女人往生 其實往生男人女人都需要往生 只是佛國淨土沒有男女相 那麼一般有時候介紹佛國淨土 其實是沒有男女相 但是有人就把它歸類說 沒有女人相 其實那個沒有女人 不是代表他本來那邊 是男人的國土 男人的世界 而是沒有男女相 男相女相都是眾生相 男相女相畜生 這都是眾生相 佛也是眾生相 但是他是沒有這些 男女的雜染 所以那個是佛國淨土的莊嚴 所以有人特別會說 你是女眾業障深重 你是女眾怎樣怎樣 特別貶低女眾 其實在一個國家或是一個區域 有時候那種男女的觀念 比較重男輕女 或是女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落 會有這樣的一個現象 所以才特別說 女人能夠往生 其實男人也可以往生 只是我們更應該跳脫 這種男女相一個束縛 第三十六常修梵行願 梵行就是清淨 沒有身口意的這些雜染 身體不做殺盜淫 妄也是可以包括 口呢 就是沒有妄語 沒有兩舌 沒有惡口 沒有綺語 那麼意呢 就沒有貪瞋痴 所以能夠身口意 能夠長期持善業 就是梵行 第三十七人天致敬願 所作所為除了諸佛能夠認同 人天也能夠恭敬我們 第三十八衣服隨念願 你要穿什麼都滿你願 這簡直到天上去了 想到穿衣服 就有好的衣服可以穿 第三十九受樂無染願 你享樂種種的沒有污染 第四十見諸佛土願 能夠看到諸佛 我們下面的願會提到 這個佛像觀就會提到 第四十一諸根具足 諸根眼耳鼻舌身意 這些六根 器官外在 五官端正 四肢齊全 第四十二住定供佛願 住的非常安定 然後要供佛都能夠滿你的願 第四十三生尊貴家 這個生尊貴家 當然豪富之家 但是能夠尊貴又能夠發心學佛 比較重要 第四十四具足德本願 有德有行 第四十五住定見佛願 能夠見到佛 第四十六隨意聞法願 你要聽經聞法非常容易 尤其現在的時代 你一開電視就有 你要去道場 交通也很方便 你要請教善知識 也非常的慈悲 但是要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 第四十七得不退轉願 不退轉 一心念佛 或是一心要能夠成就 第四十八三法忍願 就是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你生活下去 要忍受四季的變化 冷熱的變化 叫生忍 法忍呢 就是修行要忍受 修行上的一些訓練過程 所以念佛 口乾舌燥 打坐 腰酸背痛 這些你都願意 為了修行的成就而安忍 那麼無生法忍 隨時隨地能夠跟正法相應 種種的事情你都能夠去忍受 都能夠去安排 所以我們四十八願 是法藏比丘所發的 這個四十八願 希望大家也能夠發心來修行 發清淨的願力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