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20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我們觀無量壽經講到 講義的第四十二頁 提到這個水觀 其實是池水池觀 很多水從摩尼水柱上流下來 所以提到這個水 我們也補充說明了 這八功德水指的就是八正道 甚至於在我們接觸大自然 到青山綠水的地方去踏青 也是非常好 古代的人講說 在水識魚性在山識鳥音 在水的地方能夠去了解 魚的性情 如何到山上 能夠去了解鳥的聲音 所以這個在水識魚性 認識的識 在山識鳥音 就是可以從這個當中來發現 其實你能夠順應這個環境 或順應這個水性 可以了解這其中的妙義 講義四十二頁最後一段 其摩尼水流注華間 摩尼我們說它是梵文 翻成中文就是寶珠的意思 又叫作如意珠 所以一般的人取名字 有的叫如意有人叫寶珠 可是在年紀較增長一點 他覺得這個名字有點菜場名字 這個其實無非是我們的父母親 給我們取的名字 是希望我們像寶珠一樣 這樣的可貴 當然是不是他也知道 它的梵文是來自於摩尼珠呢 這就不可考了 最後一段的第二行 其摩尼水就像前面所說的 從這個如意珠流出來的 此水不是在池當中不動的 而且會上下流動 流到這個華上面去 甚至於流到樹上面去 所以我們看到它說尋樹上下 這個尋 尋找的尋它就是順著的意思 順著這個樹木的上下 樹是指蓮華池岸邊的七寶行樹 尋樹上下 就是這個八功德水 是流到岸上 順著這個樹上下流注 這是不可思議的 水流起來就有聲音 那麼聲響就是說法的聲音 其聲微妙 說法的這個聲音非常的精微 玄妙不可思議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三乘的妙法就講苦空無常無我 大乘的法也是一樣 前面講過這個苦空無常 是小乘人修為 大乘人也要修為 所以叫作三乘共學之法 小乘其實就是一般大家對於 原始佛教或是以自我解脫為主 其實是因為有個大乘 所以對稱他們就是小乘 而修小乘的人 他認為他們是原始佛法的修行 苦呢 剛剛提到 這個苦是 苦有種種的苦 之前介紹是八苦 生老病死苦求不得怨憎恚 愛別離五陰熾盛 我們的生命當中 有很多是自尋苦惱 很多事情並沒有那麼嚴重 可是也許你就覺得 自己是很悲慘了 自己是怎樣怎樣 越想就越可憐 我越想越痛苦 所以這個苦 是苦不堪言 那麼苦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現象 娑婆世界是苦樂參半 有苦有樂 當然這個苦的對稱 是希望能夠離苦得樂 什麼叫離苦得樂 也不是說把這個痛苦滅除掉 就得到快樂 一般來講離苦得樂 是指這個輪迴之苦 這才是究竟之苦 實在是有夠苦 生老病死這是有情眾生的 一個生命現象這樣輪轉 求不得 你想要要不到 愛別離相愛的偏偏要分開 然後這個怨憎恚 討厭的人偏偏要聚在一起 五陰熾盛就身心不調合 所以人生就是有些 不是盡如人意 那麼空 這個空就是一切沒有實體 這個時間空間 其實人間範疇的時間空間 是我們人間範疇的認知 你離開了人間的範疇 時間空間的認知就不一樣 當然往上修行 往上升到天界 這個最簡單四天王天 他的壽命長福報大 他們的壽命有五百歲 他們的五百歲就是五百年 不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 他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 所以他們壽命很長 這個四天王天 福報很大 所以天人享受是天衣 天食 想到什麼就可以吃到什麼 穿著天衣就非常的飄逸舒服 你講求什麼名牌都比不上 所以佛陀的弟子 剛開始要發心修行 難免還是有習性 因為他娶過老婆 修行之後 可能遇到障礙了 或是瓶頸 想起家裡的老婆 佛陀知道了就帶他到天上去 帶到天上 天女非常的漂亮 剛剛講的 天衣天食 還有天人的外在 這個五官 幾乎都非常的美好 佛陀就問這個弟子說 你看看這些天女比起你老婆 怎麼樣啊 他就很坦白說 這真是美如天仙 我老婆比起她們 就像老猴母一樣 根本就不能比 佛陀就是破除 他對於世間老婆的執著 一個天女這麼漂亮 所以跟他老婆一比 比母的猴子都還要醜 後來佛陀又帶他到地獄去 地獄上刀山下油鍋 有一個油鍋裡面怎麼空空的 沒有東西在裡面 這個弟子就問說 這個爐怎麼空燒著 沒有人在裡面 或是沒有眾生在裡面 他說對啊 不久之後 這個爐就要燒某某人 他講了那個人就是問他話 是佛陀的弟子 他嚇一跳 為什麼要燒我呢 他就請問佛陀 佛陀說對啊 你就修到有福報上到天上去 去享福 福享盡了就下來這邊報到了 所以人不要去羨慕人家 得到什麼 擁有什麼 有時候你必須要去承擔 你不是說我拿到什麼 或是我享用什麼 這是我的厲害 你要想到後面 你要去面對的這個報應 是什麼比較重要吧 所以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菩薩是在因地的時候 謹言慎行 眾生胡作非為 碰到境界的時候再來說 這個我不要那個不要 才來求神拜佛 碰到境界碰到報應的時候 何不我們發心的時候 就能夠怎樣 明了因果 絲毫不爽 報應非常的正確 而且非常的迅速 那麼空就是沒有自主性 沒有一個實體 無常一切都是變化的 時間的變化心情的變化 感情的變化 說到感情的話 日本他們有很多婦女 到了先生退休的時候提出離婚 因為一輩子為他洗衣生小孩 打掃家庭做了很辛苦 又沒有薪水可領 現在他老公退休了 有退休金 她提出離婚順便把這個退休金 分到一半 她自己好好的貽養天年 不是那個在家裡的垃圾 所以當感情變化的時候 一個長期 就變成家裡最大的垃圾 這個是當感情變化 時間變化歲月變化 人的外貌也會變化 這個無常一切都是變化性 一切都是沒有實體 一切唯心的 一切都是如意的 因為你把它想好它就好 你想不好就不好 所以很多情有它的一體兩面 你說苦 因為你知苦你才會修行 人太享樂了 就一直覺得說我的福報 本來就應該這麼多 很多中了什麼樂的 或是他得到了什麼名聲 他以為他這一輩子 都能夠光鮮亮麗 他以為他這一輩子都可以出名 沒有想到有時候會怎樣 這個職業上 不一定能夠如他所願 還有工作也不一定如他所願 所以這個無常 其實不是一個消極的意思 它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在演變 你才能夠好好珍惜你的時光 你的歲月 或是你的感情 無我 就是剛剛包括了 我們講到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這個就是這樣的一個認知 來衍生的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 就是我們從生死的此岸 透過認知苦空無常無我 然後到解脫的彼岸 講義四十二頁的最後一行 諸波羅蜜是大乘不共之法 小乘人不會修的 只有菩薩才會修 為什麼呢 因為提到這些修道 這些阿羅漢 他因為得到了四果了 他就認為已經修到了 不願意再自利利他 所以在阿含經佛陀也會呵斥 這些人叫焦芽敗種 就自我解脫 所以沒有利他的觀念 所以佛陀會呵責他們 講義的四十三頁 第一行它說 波羅蜜是梵文 翻成中文就是到彼岸 諸波羅蜜是說波羅蜜不止一種 一般來講是有六波羅蜜 那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般若 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 財我們說錢財乃身外之物 生不來死不帶去 講得很灑脫 但是能夠去真正布施 他有時候會考量 這個我要幹什麼 那個要幹什麼 所以你真的發了一個心要布施 就不要想太多 好先出去再說 這樣才能夠捨 有時候慳貪的習性一起來 有時候就很難捨 其實布施是很好的 一個福報的增加 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 福報是非常有限 如果你不再培福 不再種福田 福報用完就沒了 所以布施呢 是一個很好的種福田的因緣 財施 財有分內外之財 外財就剛剛講的 身外之物 你的衣服你的錢財 你的汽車你的房子 都可以布施 內財呢 就是我們身體的器官 有什麼東西可以去移植給人家 或是去幫助其他的人 所以有人現在身上 有大體捐贈的同意書 或是一個證明 或是器官移植的一個小卡片 就是碰到狀況的話 他願意器官移植或大體捐贈 這是一個很好的布施行為 就是內財把自己身體布施出去 把自己的器官布施出去 這個是要難捨能捨 當然站在民俗的立場說 這個人往生要有全屍 其實那一樣是全的 如果是火化都燒掉了 如果是土葬 你的每一個器官都被蟲咬掉了 所以那一樣是齊全的 所以人慢慢的會開化 就是接受這個時代 還有這些科學衛生一個發展 所以會延伸到樹葬海葬 這種種的一個方式 為了環保 或是捨掉我們這個色身 臭皮囊 如果樹葬 我們這些骨灰 就變成樹的肥料 海葬就布施到海裡面去 給眾生去食用 回歸於 塵歸塵土歸土 這個是非常環保的 你說後代子孫的祭拜 這個有時候當然大家考慮到 一個少子化 有的到後來都不生了 結婚也不生小孩 誰來祭拜 這就成為一個問題 後來有的人能夠購買房子的 能力也越來越少了 所以他也沒有地方 供奉誰的牌位 或是他的觀念沒有宗教信仰 或是他沒有祭拜的觀念的話 他也不可能作這些動作 所以這個就變成 我們準備要往生的人 自己要去面對 要能夠轉化這種執著性 布施剛剛講的有財施法施 無畏施 法施 就是像法師們講經說法 這叫法施 你如果有一個特別的專長 把它布施出來也是一個法施 你會電腦 你會開車 你會烹飪 你會開車 你會烹飪 或是你會數學 就是把你會的 專門的技術布施出來 也是法施 所以我們每一個人 就像有人假日 他到一些機關去 對老人家義剪 剪頭髮 或是去作一些社會的關懷志工 也是一個布施 無畏施呢 就是讓眾生免於恐懼 這個軍人保衛國家 警察保護這個百姓 父母親保護子女 老師保護學生教化學生 這個就是也有法施也有無畏施 所以當一個人他很喪志 或當一個人他的心情 很不好的時候 你給予他安慰 鼓勵 這樣子也是一個無畏施 人最怕的就是當他徬徨 無助的時候 沒有一個傾訴的對象 沒有一個心情宣洩的窗口 所以才會造成 很多人在精神上有些壓力 或是他精神上有很多的疾病 這個就是在這個社會上 很多需要善心人士來參與 所以無畏施呢 還有這個法施 這個都不用花錢的 所以我們講到布施 有的人他一想 又要收錢了 其實布施在錢的部份 是占一點點而已 那持戒呢 我們三歸五戒 身為佛教徒是很基本的 三歸就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就是歸依了之後 我承認我是一個佛教徒 我願意護持佛教 我願意護持三寶 所以好像你到一個學校註冊 你認同你自己是一個學校的 一個學生 就好像民俗上 你去給媽祖做兒子 你去給關公做兒子 所以有人就把它解讀 我給佛祖當乾兒子 也可以 這個善巧 就是說即使佛陀 也好像是母親一樣 他就這樣無怨無悔的 這樣照顧我們 這樣眾生就好像 離鄉背井的孩子一樣 父母親其實都是 心心相繫著我們 我們如果碰到挫折痛苦的時候 才會想到父母親的愛跟偉大 所以這個念佛 我們這些凡夫這些眾生 就好像離鄉的小孩子 碰到痛苦了 碰到種種不幸的時候 才會想念父母親 我們就凡夫俗子 念佛 這個就好像父母親 無怨無悔的對待我們 持戒 最根本的有五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 持戒它廣泛的就是 不應該做的我們就不要做 或是對利益眾生有幫助的 我們都去做 所以它的消極性跟積極性 都非常的廣泛 甚至於在我們生活的 環境裡面 我們應該遵守的法律規章 生活公約 這個就是在一個持戒的範疇裡 戒就是不應該做的事情 有的時候禁止 它積極義就是只要有益眾生的 就努力去做 忍辱 忍就有生忍 你要生存下去就要忍辱 有法忍 為了修行 剛剛說法布施 會為了布施 你要犧牲你的時間 布施你的體力 還有種種的因為修行 可能念佛喉嚨會乾 打坐腳會酸 或是你要犧牲你的假日去修行 這個就是法施 最究竟就是無生法忍 這個就是最究竟的忍辱 精進 精就是專精 進就是進步 所以我們透過佛法的認知 就要精進修行 如果你沒有去精進修行的話 就好像知道是知道 但是沒有去修道 就無法見道 這個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不要只停留在 知見上的認知 而沒有去實修實證 實修的功夫 就好像我們進廠維修 這個機器用太久了也要保養 車子開的太久也要維修一下 你才能夠用的更久 禪定就是透過修行 然後讓我們的身心 生理心理物理 得到一個很好的規劃跟安排 得到一個解脫的境界 般若就是智慧 大智度論提到 這個六度當中 如果沒有般若的話 前五度如盲 就會以盲引盲 這個是非常危險 所以有智慧的布施 才不會怎樣 爛慈悲 有智慧的持戒 才不會修這個邪教 邪見的這些知見 有智慧的忍辱 才不會誤認為忍辱 是沒有是非對錯的 只要一昧的忍辱就好了 沒有智慧的精進 你會用錯了功夫 沒有智慧的禪定 就會得到邪定 這個就是非常可惜的 講義四十三頁的第二行後面 它就提到 波羅蜜就是到彼岸 從生死的此岸到彼岸 就是由凡夫此岸 到達涅槃的彼岸 就是轉凡成聖 所以修此六度的法門 能夠轉凡成聖 這是大乘菩薩所修的 所以叫作大乘不共法 佛法的法相很多 這些名詞很多 所以光被這些六度十二因緣 你就光會背這些名相 但是沒有去做實修 就非常可惜了 所以法相越學越多 或是自己覺得 不容易學佛 不容易修行 其實也不 這個道理很簡單 那就看每一個人的發心 這邊第五行提到 就是會覺得法相很多 道理很深 會愈學愈深 其實它都有綱要的 沒有記得很多也沒關係 主要的這個苦空無常無我 六波羅蜜能夠記得 其實三乘的法門就統統具足了 要學佛法 這邊提的就是要知苦 如果不知道苦 對於學佛就無法去修行 他把佛法當作世間上的學問 口裡講但是不修行 是沒有辦去得到法益的 如果能夠知法 你才能夠斷集 剛剛說苦集滅道 那麼我們的煩惱如果集合起來 這個是會讓我們生死流轉的 人有三個根本煩惱 叫作貪瞋癡 貪就是根本中之根本 貪 擁有還要再擁有 多還要再多 所以多多益善 問題是善的事情可以多多益善 壞的事情就不能多多益善 貪不到便生瞋 得不到 這個就求不得 不應該貪而貪 不應瞋而瞋 又生貪又生瞋 就是癡了 所以貪煩惱 這些是根本煩惱之首 所以要知苦要斷集 斷集第一個就是要斷除 貪的煩惱 之前有人請問師父 如何放下煩惱 我回答說 如果沒有拿起來 何必要放下 你沒有煩惱來沾身 幹嘛還要有一個放下的動作 煩惱從那裡來 就是你去把它抓取的 你去抓取了它才成為煩惱 它本來就在 貪瞋痴本來就在我們周遭 是你把它抓取起來了 才成為你的貪成為你的瞋 成為你的痴 你不去抓取它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貪瞋痴本來就在我們周遭 你好像進入到一個百花園 你從來也不去貪取說 我要摘這朵花 我要摘那一朵花 你不貪取的話 你就片葉不沾身 煩惱不會自己跑到你的身上的 那麼貪煩惱如何斷除呢 它就是要修空觀 空觀當然就是因緣生因緣滅 這邊講的 如何修觀法 但觀此身有生必有滅 壽命有長短 終有死亡之日 到了人往生的時候 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 你到那個時候才發覺 萬般帶不去惟有業隨身 就太慢了 所以我們寧可在修行的道上 時時警惕自己 同參道友也常常要警惕 隨時要放下 因為眾生還是會拿起來 才有放下這個問題 所以平日要多修空觀 第三它說要作無常觀 要知道一切是無常的 我們的生命當然是無常 不能長久永存 縱使讓你活到一百二十歲 也有離開世間時候 所以四十二章經說 人命在呼吸間 真的一口氣不來 你擁有多少房子 擁有多大的官位 擁有多少的子女 都是幻化 能作無常觀現在就是空 所以不必等到一百二十歲 才是空才是無常 那麼第四要無我觀 這是小乘佛教的根本觀法 他們就是將無我觀空 才證得阿羅漢 無我觀是如何觀法 就要觀此身是地水火風 四大假合 乃色受想行識這樣的作用 內外八法合成假相本無有我 這個外在地水火風 內色受想行識 受想行識 其實這個認識的更深層 地水火風有延伸到六大 地水火風空識六大 色受想行識 還有一個色 如此觀想成功便證得我空 小乘人證到這裡就為止了 大乘人不但破我空還要破法空 所以眾生就我執跟法執 大乘的不共法叫作六波羅蜜 叫六度 六度當中第一個叫布施 財施法施無畏施 大乘法門為什麼叫作大 因為它利益一切眾生 所以它叫作大 那麼有的人認為有錢能夠捨掉 不生貪心 自己不貪心得了利益 只有自己利益了不能利益他人 所以大乘的菩薩會利用錢財 會怎樣去布施 因為有布施所以有福報 有福報又去利益眾生 用財產去布施眾生普濟眾生 所以如果是污染法的錢財 你把它變成利益眾生的 微妙淨財了 但是以財施還不夠 還要為他們說法 令他們知道今世窮 就是前世未修布施 今世更應該行布施培福 所以名為法布施 佛陀的弟子當中也有一位 他以前去托缽 盡找那個貧窮人家去托缽 他的觀念認為說 他就是貧窮 所以他要把他貧窮布施出來 來世才有福報 也有的弟子他去托缽 盡找那有錢人布施 為什麼 他說他有錢 所以更應該讓他布施 然後去利益更多的眾生 其實佛陀說 平常心對待 你要去布施你不要挑 一戶一戶的去托缽 他能夠布施他的福報是好 他能夠布施他的貧窮也是好 都他的業力因緣 所以不要去執著 如果你托缽了七家 都沒有托缽到東西 也怎樣 回到精舍去 不用再托缽下去 因為你今天的福報就到這裡 已經七家了再托不到東西 就是你的福報 那麼至於精舍 就是讓我們精進修行的地方 叫精舍 所以早期竹林精舍 什麼精舍 都是佛陀為了講經說法 或是為了利益眾生 精進修行的地方 現在有人就把它解讀為精進 就是小道場 他就住精舍 他住在小道場 其實一開始它的意思 沒有小大之分 是你精進修行的地方 好 那麼剛剛說它有財布施 還為他說法能夠利益眾生 然後培福所以叫法布施 那麼眾生有了這個災難 我們去協助他叫作無畏施 六度第二個就持戒度 它分攝律儀戒攝善法戒 饒益有情戒 這個三聚戒 攝律儀戒就是應該 不單單是五戒 菩薩戒 只要是要遵守的法律規章 生活公約這些應該遵守的 就叫作攝律儀戒 攝善法戒只要是利益眾生的 這些善法我們都去做 饒益有情戒就是只要這些行為 對眾生有所幫助 叫作饒益有情戒 所以這邊再做一些 進一步的解釋 一攝律儀戒者凡是不合戒律 不合威儀統統不犯不作 包括大小乘戒 例如不殺生戒 小乘戒也有大乘戒亦有 那麼小乘一切戒 皆攝在大乘菩薩戒的 攝律儀戒當中 第二攝善法戒 是無論大小的善事 都應該當做 你不做叫作犯戒了 所以對的事情要積極去做 對的事情沒有去做就叫犯戒 小乘的戒重於防非止惡 若不做惡則戒行清淨 那麼小乘的戒就到此為止 大乘的戒不但持攝律儀戒 還諸惡莫作還要眾善奉行 善事不做犯菩薩戒 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這個善太小了 我那是做這種小事的人 我是做大事的人 這個小的善就不屑 這樣是偏見 不要以為說這是小小的戒 小小的過錯 沒關係 這也不行 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 講義第十三頁倒數第三行 第三饒益有情戒 大小戒律的不同 小乘戒這些人只圖了生脫死 出離三界 就認為已經達到目標了 眾生的苦他是不管的 大乘的菩薩戒就不是這樣 因為菩薩行人發了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所以會多多做一些 利益眾生的事情 這個是大乘戒菩薩的觀念 講義的四十四頁 第一行 所以這個饒益有情戒就說 你應該去利益眾生 你不去做就犯了菩薩戒 再來講這個六度的 第三忍辱度 行菩薩道是於眾生界行 可是度眾生的過程當中 若遇到眾生不受度化反加污辱 應予慈悲忍受莫退道心 因為你要去幫人家 或是要勸化他 他不但不接受還反過來毀謗你 罵你 你就要慈悲忍受不要退道心 凡是逆境現前必須要忍 所以叫作忍辱波羅蜜 這個是非常難忍能忍的 第四精進度 凡夫懈怠成性 初聞佛法 這個是初步的初 初一十五的初 初聞佛法 剛開始聽聞佛法怎樣 發勇猛心 所以有人說 學佛三日佛在眼前 學佛三年佛在天邊 剛剛學佛的時候發勇猛心 後來你看 就用功還要自利利他 但不到幾天就懈怠了 所以一定要用精進度 這個人都是有惰性的 你如果給自己懶惰的理由 他變成合理化了 所以要精進度 不要教他退墮 精進不但要對自己用功 還要可以用來度人 就好像你度人遇到障礙 決不怎樣退此道心 更不求別處度人 所以精進是積極的利己利人 第五禪定度 禪定度散亂 眾生是很散亂的 這個散亂就亂無章法 我們用一個一般人 比較能夠理解的話 他做事情有次序有規劃 有的人就亂槍打鳥 隨便亂抓 這個也抓一點那也抓一點 這個知見上很散亂 生活也很散亂 思想很散亂 修行也很散亂 換來換去不知道要修什麼法門 這是用功的方法 我們眾生散亂心 如何讓它定下來 所以要用禪定的功夫 所以能夠修禪 就有禪定的波羅蜜 所以穩定這個軍心是很重要的 第六度就是般若 般若我們就翻成智慧 這個智慧不是我們世間講的 聰明學問 那個叫作世智辯聰 佛經上講的般若 是人人本具的般若智慧 要把它啟發出來 如何啟發呢 我們講的三漏學 叫戒定慧 持戒然後修定 然後啟發智慧 其實戒定慧它不是一個次序 只是說這三個項目 也許你啟發智慧了 你可以去修禪定 你也去持戒 可能你有定力 然後你啟發戒律 啟發智慧 這個是可以互為替換的 或是輪轉的 持戒修定定修成功 般若智慧自然啟發出來了 我們認知了這些佛法 有的人著作很多 註解很多 但是這些內容就離不開苦空 無常無我六波羅蜜 所以能夠做到這裡 自我的啟發 又可以自利利他 所以能夠做到圓成佛道 所以這裡經典提到 這個極樂世界的水 發出來的聲音 這個水的當中又能夠說種種法 這個是帶業往生的凡夫所說的 因為帶業往生的眾生 我沒有空 法亦沒有空 諸波羅蜜還未曾修 所以要用極樂世界的水來說法 讓他們能夠悟道 這個就是一個方便法門 凡夫眾生就是我執跟法執 能夠去除掉 就能夠花開見佛 這邊的方面 所以這四十四頁 第一段的倒數第三行 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 佛的相好是從修無量功德 得來的 我們讚佛相好 就是要能夠令帶業往生的凡夫 聽了能夠發起大心去修 所以有的人 是需要這個方式去入手 有的人需要這個方向去 就是啟發他們的道念 或是道心 或是他們的發廣大之心 說到如意珠 這個如意寶珠的珠王能夠生水 有說這個如意寶珠 又能夠放大光明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 所以阿彌陀經也有提到 是諸眾鳥 皆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這裡所說的如意珠王 涌出的光明所變化的 可能看起來好像跟阿彌陀經 不一樣 其實這個如意珠 摩尼寶珠也是阿彌陀佛 所變化的 所以它們其實沒有什麼差別 所以和鳴哀雅 常讚念佛念法念僧 那麼鳥聲哀雅是世間相 這裡的鳥牠還是常讚嘆 念佛念法念僧 所以每一個念當中 都從你心中而念 所以這個念是今天的今 加上一個心 當下這個念都是非常的清淨 所以你的心如果能夠常常念佛 念到法念到僧 祂便讚嘆你 你不知道念三寶 祂就讚嘆念三寶的功德 你如果念佛念法念僧 所以這個是非常殊勝莊嚴的 修此法門 接著它又提到 是為八功德水想 揀別的它這邊 不是第二觀的水觀 名為第五觀 所以它是在十六妙觀當中 第五個的觀想 所以它作一個界別 所以第二這個水觀是內的水 這個水觀是整個八功德水 所以希望我們在這個修持 跟聽經聞法的認知當中 都能夠得到殊勝 當然能夠佛法相應是最好 生活當中能夠落實 才不會說佛法是佛法 知見是知見 我行我素 這樣佛法沒有落實在 我們的生活當中 佛法是跟我們背離的 這樣就非常可惜 也枉費了佛對我們娑婆世界 講了這樣殊勝的妙法 還有這樣很好的修持法門 所以能夠去認知 去修持 其實是我們眾生 要有智慧的判斷 所以講到六度 這個智慧是非常重要 所以沒有知識沒有常識 至少我們無法苛求 每一個人都有智慧 但是你在這個社會當中 你在這個現實的世間 普通的常識知識要具備 譬如說剛剛講的 這個持戒的戒律 還有法律規章生活公約 彼此的尊重 才能彼此在這個世間上 共結這個好緣善緣 乃至於法緣 甚至於你成佛了 就是共結佛緣 所以才不會枉費佛陀 在經典裡面所介紹的 甚至於告訴我們 這麼好的十六妙觀 所以一一的觀中 當然能夠去修持是最好 沒有的話 至少在我們日常當中 都能夠起好的善念 然後去自利利他廣結佛緣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