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14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觀無量壽經 那韋提希夫人 在被禁在這個監獄裡面 她就向佛陀祈求 她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佛陀也開示了 這樣的殊勝的法門 甚至於也告訴了這個 韋提希夫人 如何才能夠 到這個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種種的方式 雖然韋提希夫人 是這個經典的當機者 也就是主角 可以這樣的方式 告訴了韋提希夫人 無非也是讓一切的眾生 都也能夠 當你發心 要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侯 也是同樣的 可以用這樣的心態 還有認知 來進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它在二十八頁 就這個經文有提到 這個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因為這個阿難就是佛陀的侍者 所以這個阿難也在場 其實只要是你在場的 佛陀就是會很平等心的 面對這樣的問題 告訴所有的眾生 所以相對的 當時沒有在場 可是以後 他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陀也同樣是 他能夠好好的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 為煩惱賊之所害者 說清淨業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這個就是佛陀 讚嘆韋提希夫人 她的這樣的提問 那上一次我們就 在前面的經文有做一些消文 就是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這已經就是佛陀很平等的面對 所有的眾生 沒有遺漏的來告訴他們 就是要來解釋說 善思念之 就是在講義的二十九頁 第九行 就如何去進入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善思念之 就是好好的思惟好好的研究 在這個解釋裡面 就是配合這個三慧 這個諦聽就是聲聞慧 善思得思慧 念思得修慧 所以它是配合聞思修三慧 那麼總稱為聞思修 那麼前面三種福 後面再來認知三種慧 在修行方面 聞思修是非常重要 像有的人他能夠聽聞正法 而不是聽聞多法 有人聽很多 可是不一定是正法 那有人聽很多 都沒有進入生死的解脫 好高興 或是滿有趣的 就樣這樣子 聽的情緒還不錯 心情還滿愉悅的 可是對修行是不是有幫助呢 那有人就是 因為他對經典的心 就好像在挑小說 看我喜歡看的 這個章節 或是看我喜歡看的 那種故事情節 至於是不是跟生死解脫 他可能不是沒有想到 因為可能 就是他縱容自己的習性 挑他好惡的 那有的眾生他真的是沒有-去想到這個問題 可能他一輩子當中 都沒有想到要生死解脫的問題 都還停留在行善 或是布施 頂多念念佛 消消災 可能就沒有想到說 我自己本身是不是也應該 透由聞思修 由修然後得到解脫 所以這個眾生的根器很重要 當然他們能夠由這個根器 而來讓自己的生命 更加豐富 那這是非常的難能可貴的 那麼接著呢 如來今者 為未來世一切眾生 為煩惱賊之所害者 那麼淨土的法門 在當時的情況 是為利益韋提希夫人 因為這一部經 就是他是主角 就是為他講 可是實實在在 依這個傾向來看 多份的是為利益末法的眾生 也就是利益你我大家 末法的眾生善根淺薄 業障深重 善根淺薄故福報少 這個我們在時間認知上 有正法像法末法 當然你的心 都跟正法相應的話 我們都永遠生活在正法之中 所以這個提到末法 也是善巧方便的 來提醒眾生 這種時間系列的演進 已經到了末法的時期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懈怠 不能再疏忽這樣的重要的課題 那麼當然善根淺薄 他們就福報少 所以能夠供養三寶 護持三寶 除了他真的 也真的是福報非常的殊勝 他才能夠發起這個心 甚至於能夠去好好的修行 那麼業障深重故所以煩惱多 所以有的人 你跟他說不要想那麼多 那他說好 可是他的好的下面 又還是很多煩惱 那你說叫他放下來 好試試看 可是他試試看之後 還是在很多的心裡的負擔 那麼有人說他就沒辦法放下 你叫他放下 那到底怎麼辦呢 叫他放下 他沒辦法放下 就要轉移 所以人 就是說要有一個忙碌的對象 或者是工作之外的一個興趣 或是他不要讓自己一直閒下來 看要當志工 或者是幫助別人 或是在做修行上 就是時間做一些分配 那不要一直面對 他會產生煩惱憂愁 的問題上一直鑽 有時侯愈鑽就鑽牛角尖 愈鑽不出來 相信大家也有一個經驗就是說 你碰到問題 你愈去想 你就愈想不出一個結果 你把它放下來 放輕鬆了 去做別的事情 我暫時不再想這個問題 可能剎那之間 你無意間 可能就這個事情你有譜了 你知道怎麼做了 所以有時侯 真的不要往這個死胡同 就是在那邊鑽 非要鑽出一個結果來 反而你把他放下來 它更能夠去面對跟解決 甚至有人這樣的經驗 晚上睡不著 那當然以前的人有很多的方法 數綿羊 數什麼 那愈數就愈多 精神就愈抗奮 愈睡不覺 不如你就放輕鬆 那有一群羊管它是幾隻 他們鑽過來鑽過去 只要他們鑽累了 他們就睡著了 當他們睡著了你也睡著了 所以其實不要太在意 就是沒有睡著到天亮了 你也告訴自己 我睡的好飽 從來沒有睡這麼飽過 精神太棒了 一切是這樣的如意 一切是這樣的歡喜 所以歡喜心去面對一切的結果 它必然是歡喜的 也許它很痛苦 也是很歡喜的痛苦 那這個煩惱賊 就是來用煩惱來譬喻是賊 比如是賊 那麼賊能夠害我們的生命 煩惱能夠損我們的慧命 所以它也是賊 說清淨業 這句話是說 牒前標後 牒者重牒 就是前三面 前面的三種福 是非常重要的舉標 標舉後面的十六種妙觀 皆為清淨業 然後能夠修三種福和十六妙觀 那煩惱賊就害不了你了 韋提希 就是佛陀說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 你問的實在是真好 繼續問吧趕快問吧 就是讚嘆當機的大士 這個大士就是菩薩的意思 佛正告訴他們這個淨土法門 要告訴他們淨土法門是什麼 所以在淨土法門 能夠利益末法的眾生 所以她問的非常恰到時機 就好像鑰匙就進入了鑰匙孔 就正好 他這個問題就好像鑰匙 眾生的疑問 就好像這個鑰匙的孔 它一進去剛好就把這個孔 轉動啟開了這個疑惑之門 所以就豁然得開 所以問的真是恰到好處 佛陀就是非常的歡喜 說你問的真好 所以趕快我們來面對這個問題 講義二十九頁 第二段經文就提到 阿難 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 如來今者 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 觀於西方極樂世界 以佛力故 當得見彼清淨國土 如執明鏡自見面像 見彼國土極妙樂事 心歡喜故 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那麼無生法忍 我們之前也有解釋過了 這個註解的第十四 它這邊提到 就是觀諸法 無生無滅的理 來認知它 安住且不動心 所以叫做無生忍 或是無生忍法 修習無生忍 它是三忍之一 仁王經所說的五忍第四 這個仁王經也有提到這個忍 大智度論卷五十 也有提到 這個無生法忍 在生滅諸法的實相當中 信受通達無礙不退 所以在我們修行上 你認知的實相 是非常的重要的 它是沒有任何的障礙 也不退轉 是名無生忍 接著這裡又提到 大乘義章卷十二說 從境為名 理寂不起 稱曰無生 所以一些的現象 都是因為境界而起 所以有人說 他有很多的煩惱 他很多的壓力 就是他對境起心 這個心擾亂了他的見解 因為是境所以心擾亂 所以判斷事情 就很難精準 就很難用智慧去做抉擇 所以用比較現代的話 就是說他有時侯碰到事情 沒有辦法理性 眾生都是感性 或是種種的執著 那麼從境界上來稱他是名 那麼這個理道理上 它是寂靜沒有起伏的 所以叫做無生 那麼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所以智慧就是這樣的道理 所以叫做無生忍 所以這個是一個修行的境界 難能可貴 所以是我們要 非常的認真來面對 至於消文 在講義的二十九頁第三段提到 這是 這個是囑累阿難 就是要來交待阿難 應該來受持法藏 弘法利生 那麼受持者 受是領納於心曰受 所以他真的從內心去感受 從內心去接受 領納 持是憶念不忘曰持 所以什麼叫持什麼叫受 所以受持正法 那麼就是從心裡面 真正的領納 憶念不忘就是持 即是我現在要為韋提希夫人 說十六妙觀之法了 你統統要聽到要記住 佛陀當初說法的時侯 阿難隨侍在側 那阿難又多聞第一 聽到很多佛陀說的法 所以當佛陀往生 這些眾多弟子要結集的時侯 就是會讓阿難來參與 那一開始大家說要証阿羅漢果 他那時侯還沒 阿羅漢是修行的果位 那阿難他卻是 因為仗勢著他是佛陀的侍者 他要聽經聞法太容易 他要修行 佛陀隨時可以問 所以這叫做是 近廟欺神 他就沒有好好在修証上下功夫 所以等到人家要挑選 這個結集的這些大眾 他卻沒有得到這個阿羅漢 所以他不能進去參加 所以他非常的懊惱 當下精進修行 終於給他達到 所以他這個是臨門一腳 他已經多聞了 已經慧解脫 可是欠缺一個身解脫 所以他馬上就去努力一下 就達成了 好 那講義二十九頁的倒數第三行 阿難都要藉助 去替我轉法輪 你知道之後要大轉法輪 廣為多眾宣說佛語 所以法師要弘揚佛法 那麼信眾要來護持佛法 那這個佛法才能夠久住 下面經文 有回到靈鷲山的意思 到耆闍崛山 那麼阿難重新為大家宣說一遍 如來今者教韋提希 及未來世一切眾生 所以你看 他好像只有對韋提希夫人 其實一切的眾生 都是在佛陀的教誨之中 所以佛陀 是不捨任何一位眾生的 所以你不跟佛法相應 所以有人修行 他覺得沒有相應 其實法永遠是對的 在這裡不搭的就是人的心 那麼人的心 它跟法沒有辦法相應的話 他就覺得這個法不適合他 或是覺得這個法 他沒有辦法再進行下去 所以其實人的心 是佔比例非常之高 那麼及未來世一切眾生 不僅是教韋提希一個人 是要教未來世一切的眾生 所以我們都是在 佛陀所教誨的 未成佛的一切眾生 都要這樣修 所以其實沒有別條路了 修行是解脫唯一的路 大家都要來信受奉行 修的是什麼法呢 觀 這個講義第三十頁 第一行 觀於西方極樂世界 這邊就是因為韋提希夫人 受到他兒子阿闍世這樣的迫害 所以他激起了他要修行 他要往生 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意圖 那佛陀就諄諄告誡 佛叫阿難應當受持 即是受持此 觀於西方極樂世界 的觀想念佛法門 那麼將來結集法藏 就是說把這個法集合起來 然後重新編排 然後統一版本 有人在聽 這個佛陀講經 有時侯是聽有時侯是沒有聽 所以這等等 有增有減有長有短 但是不會很離譜 但是佛陀還是希望把它統一 這些佛弟子們 希望能夠佛法有個統一版本 才不會參差不齊 那流通未來利益末世 就是這個佛法在末世 末法時代 能夠利益更多的眾生 那麼以佛力故 當得見彼清淨國土 如執明鏡自見面像 它因為有消文 我們就來認知它 我們下面講的十六妙觀 是教韋提希修觀想 她是凡夫 修此觀想怎能夠觀想成功 所謂我們念佛有持名念佛 觀想念佛還有實相念佛 這邊就提到 你要觀想 怎樣觀才會成呢 有佛力加被 所以淨土法門 不完全靠自力 它很強調他力的 甚至於有人修淨土法門 他有什麼事情 我來卜一個卦 這個不是說鼓勵大家卜卦 而是有時侯他覺得說 我就用一個比較習俗的方式 但是用我很虔誠的心 對我很虔誠的教主 希望他也能給我一個指引 也是善巧 講義三十頁的第四行 修持觀想怎能觀想成功 這個就是一個疑問 有佛力加持 所以淨土法門 不完全靠自力 先要靠佛力 有佛力來加被故 當得見彼清淨國土 這裡的地方講佛力加被 可以看到極樂世界 我們觀想成功 見到極樂國土的時侯 那就如執明鏡自見面像 就好像自己拿著鏡子 自己親自見到佛陀 所以它下一行就說 看得清清楚楚 若是你依照佛說的十六觀行 來修觀法的話 決定是可以見到極樂國土 所以這邊就提到 見彼國土極妙樂事 心歡喜故 應時 所以這個時侯就會 即時生 無生法忍 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 能生種種不可思議的事情 不思議的樂 所以叫做妙樂 所謂禪悅為食 法喜充病 這個都是修行上的一個法喜 一個妙樂 修觀想念佛的行人 見到那種種妙樂之事 就應當即時可證得無生法忍 所以剛剛提到的 這輩子都沒有遇到 什麼叫無生法忍 有人可能知道但是是慧解脫 透過佛學院 或是佛學大學的種種科系 這些人的激盪 把這些觀念 把它用佛法的方式 把它流傳出來 這個是更不可思議 所以人生種種不可思議事 故不妙樂 那麼修觀想念佛的人 見到那種妙樂之事 當時即可証得無生法忍 所以它可以這樣的推斷 現在我們來略為解釋 什麼叫做無生法忍的意思 無生法忍 是一個修持功夫的名相 在無生法上的一種忍力 還有一種忍耐力 名為無生法忍 那麼無生法 就是諸法本體自性 原本就是不生不滅 法界本來就是清淨沒有染著 我們的本性也是佛性 是清淨沒有染著 但是一念無明 太閒了 就是有的人說安逸 覺得好無聊 就好像你朋友 生活過的很平靜 他就好無聊 太平順了沒有樂趣 一點都不刺激 所以他們要尋求刺激 尋求比較有趣的事情 那當然人生過了一些境界之後 看到的這個花開花落 人生的成功與失敗 反而會覺得說 平安就是福 這個能夠住著茅棚 能夠嚼著菜根香 反而是人間一個人幸福的事情 這裡說 法的本體 自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 清淨沒有染著 眾生是被無明所覆 無明 明代表智慧 無明就是沒有智慧 妄想執著 就是把它卡上去了 一念妄心起 於無生無滅法上 妄見有生有滅 所以這個是眾生的妄想妄見 此生滅法 因緣聚會則生 因緣分散則滅 所以你的這些見解 有的時侯會顯現 就好像有人就會說 我好衰 我好業障 他老是想這些衰業障 他真的就會去招感這類的事情 招感這些業障的事情 如果他的想法說 那這個因緣碰到就無法面對 一切都是欣然接受 一切都是佛菩薩給我們的課題 那我們都盡心盡力的 去把它完成 感謝諸佛菩薩 給我們一個這樣的課題 給我們這樣一個歷練 所以你心存感恩 其實在這個當中 也許是絕處逢生 這個反而你才有發現 自己有無限的潛力 人在太安逸的時侯 永遠就會處於一種 沒有鬥志 沒有奮鬥精進的一個力道 所以很多的方面 得失就看你的心境 如何轉折了 那麼這些因為眾生的妄心一起 所以才有生滅 才有幻生幻滅 但是它的本體自生 本來不生 名為無生法 此無生法 我們沒有得到這個工夫 就是說 我們還沒有這個功夫的時侯 很難去想像它是什麼樣子 所以說解脫菩薩佛 當你還沒有解脫 當你還沒有開悟 當你還不是菩薩 不是佛的時侯 你都是用個人的知見去了解 開悟是這樣子的 菩薩是這樣子的 佛是如此如此 其實我們如果更能夠踏實的話 也就是碰到事情的時侯 這個事情 如果是釋迦牟尼佛碰到的話 他應該會如何處理 所以你就把自己的釋迦牟尼佛 那種佛或是菩薩的那種 智慧與慈悲激發出來 所以不要怕 這些種種的 不是你所喜歡的 或是不是在我們預料之中的 這些因緣果報 你去面對它 你才會想說 有的人就還滿自傲的 但是有點 看來我也不錯 連這種事我都撐得過 其實很多事情 我們都撐得過 我們都先設定 我不行我不能 我不可以 那當然就不行不能不可以 你可以試再看 你也可以全心全意去試看看 你可以投其所有的生命 去面對它 結果很多事情 並不是那麼嚴重 所以這個佛法的 不可思議的妙用 那本體是 自性是本來不生 所以無生 這無生法 我們沒有得到這個工夫不曉得 得到了這個工夫 就自然知道這個無生法忍 所以我們來解釋這個忍字 它有忍可跟安忍二個字 忍可是對無生法認識清楚 即是真正開了悟 真正見到無生法的本體 故名忍可 這個是屬於智慧 那麼安忍者 就是不動的意思 一得就永得 你得到的話 就永遠擁有 悟道的人 對於無生法安住不動 此屬於定 所以這個是慧 前面安可是慧 那麼這個忍可是定 安住不動 那麼忍字就有這二種解釋 就是定慧一如的境界 名為忍 那麼對於無生法真正見到了 叫做忍可 我們既然得證無生法 就不會再失掉 就失去了 安住不動叫做安忍 要證這個無生法忍 別教須初地菩薩 所謂別教 這是天台華嚴 他們對於種種佛陀所說經典 有分為藏通別圓 這個是天台 那麼華嚴就是小使中頓圓 所以它的別教就是藏通別圓 它的分法 所以在別教當中 他要初地菩薩 在圓教當中 是要初住菩薩就可以證得 這是五十二位階 從信入手 然後再回向 然後住 再來最後就是定 那麼當知圓教初住位 那麼它是從信從住從回向 那麼再慢慢的去到了地位 菩薩別教初地位 菩薩證無生法之後 漸次上進 豁破一分無明 親證一分法身 所以這個有簡單的說法是說 破一分的無明 証一分的法身 所以法身是這樣慢慢的証得的 圓教初住位菩薩 證到無生法忍 那麼他就是 得到一分本體的自性 便起妙用 而能百界作佛 就是他到處可以去成佛 於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 同時示現八相成道 這個是八相成道 是在敘述佛陀出生弘法 修行降魔這些故事 他的人生從接觸到修行的法門 然後再這個修行 然後還開悟度眾生 入涅槃種種 所以有人會到 佛陀出生的地方 去參觀八大聖地 就是這些 他的過程他的一生的過程 此處謂未來世末法時代 修觀想念佛的凡夫 見思惑未斷 所以眾生有見惑思惑 要依佛所說 至誠修行觀想念佛 它這邊提倡觀想念佛 所以能夠觀想成功的話 見到西方極樂世界 心裡就生大歡喜 所以有時侯我們說胎教 胎教給他看一些世界名畫 聽一些世界名曲 其實佛教也可以胎教 給他放這個梵唄 念佛聲 給他看佛菩薩的殊勝莊嚴 他就慢慢的身心 就會跟佛菩薩的業力因緣 來結合 就少去了這個輪迴之苦 即使輪迴的話 他也是相貌堂堂 然後得遇善知識 講義三十頁 第一段的倒數第四行 第五行 此處謂未來世 末法時代修觀想念佛的功夫 見思惑未斷 祇要依佛所說 至誠修行觀想念佛 所以這裡強調觀想的重要 這是必然的 十六觀就是在講觀法 觀法成功 見到西方極樂世界 心裡就生大歡喜 法喜充滿故 有人就很高興 高興到吃不下飯 這個有一點可以說法喜充法 真正的法喜充滿 它可以就是從法益上得到的 那法喜充滿故 立即證得無生法忍 所以這個佛法是不可思議的 不要再說你學佛多久 你吃素多久 當你跟佛法相應就是佛了 那麼這些心生歡喜 法喜充滿 立即証得無生法忍 以博地凡夫一下子 超出別教三賢圓教十信位 所以古德謂觀想念佛 它就是從觀想念佛 來跟這個密教的觀念 來做一個結合 所以他這個天台的 華嚴的觀念 別教三賢圓教十信位 這個各個的方法跟見地 就把它點出來了 所以古德謂觀想念佛 是頓教頓超法門 它這裡還把它拉高它的地位 它跟這個頓教是沒有差別的 其實都好 歡喜就好 大家有修到比較重要 這裡是在講十六妙觀之前 告訴大家在修十六觀 所能夠得到的利益 那當然有人會從經典上 一些文字上 來認知 比如說地藏經 為亡者誦地藏經 這個亡者得一分 誦經的得六分 有的菩薩說這樣的經典 很有賄賂的感覺 那整個誦經的得六分 其實我們誦經 碰到親朋好友父母師長往生 傷心然後為他們念佛都來不及 誰會跟他們計較這個順位 但是有沒有人計較 還是有 只是我們不去強調它 我們強調的是正法的弘揚 跟如理的修持 那講義三十頁 就是要來開始 介紹這個十六觀法的方式 佛告韋提希 汝是凡夫心想羸劣 未得天眼 不能遠觀 諸佛如來有異方便 令汝得見 異方便就是在翻過來三十一頁 這邊有提到異方便 即指佛為使眾生開悟之時 所用的異方便 根據這部經的經文 智顗法師觀無量壽經 然後認為 他念這個觀無量壽經疏 這個疏就是做一些解釋 疏 那麼要 即是該經所說之十六觀 而非以直觀稱為方便 然後又以佛力之故 然後見彼佛國亦是方便 它就把這些方便點出來 現在看到這些文言文 就是方便我也懶得看了 你如果跟我講白話的時侯 這就是我給你方便 你可能還說 謝謝真是體貼 現在人都不耐煩了 所以有誰會替你想 所以還是自己要調適比較重要 他這邊就提到異方便 那我們看講義第三十一頁 消文就提到 佛告韋提希 說她是凡夫 此話告訴韋提希 就是告訴我們這些 未來的末法時代的眾生 我們末法時代才出生 有一個卑劣慢 自己瞧不起自己 所以之前提到的 這些憂鬱症躁鬱症 這種最好不要去刺激他了 讓他回復平和就好了 那像尤其夏天 多給他喝降火的果汁 蔬菜 不要讓他吃太油膩太炸的 變成他的情緒 一下又high起來 那一下沒電了就還好 一下子有電了又開始發作 所以還是要小心為要 這個我們有講說小的症狀 他就是講吃到什麼東西 也是很麻煩的 他可能要痛個幾天 那佛告韋提希 說他是凡夫 此話告訴韋提希 就是告訴我們這些 末法時代的眾生 我們末法 時代的一切眾生 有中等的或是不好的 比較差的或是上等的 所以有些人他去大賣場買東西 他差不多買到中等價位 那你是從這個當中 可以看到佛陀一直提到 韋提希夫人 提到這個 就是說 他的發心他願意去受持 他也願意讓大家來跟他參與 所以有一個卑劣慢 卑劣慢自己瞧不起自己 自以為我是末法時代的眾生 然後不動 所以有人說 之前九二一地震 他去賑災 結果發現有的災民 有少部分 就認為說 你們是應該來救濟我的 那你們來救濟我的東西 應該是我們需要的 不是你們認為說 這個需要毯子這個需要口罩 就堆過來了 其實有時侯他們已經有了 所以要有點發問 然後真正的了解情況 這樣才不會造成無謂的浪費 跟這個 那麼怎樣才能修正觀 這個法門 我實在居住在這個世間當中 那麼他可以從這樣的認知 去面對自己的心態 就是說你是末法的時代 那你怎樣去修觀法 那當然我們不比提希 因為他是 佛同時代出生的一個大菩薩 所以這樣一來 如何產生了卑劣慢 就為卑劣慢所障 不敢往望聖道 就是不敢去面對這個 解脫的聖道 佛因此告訴韋提希 叫她不要生這個卑劣慢 不要起那種慢心 或是自卑心 所以同時也告訴我們 未來的眾生 要發起道心 其實無事的 本來也無一物的 那這個是眾生 自己心情的起伏 還有對事情的看法 就是這樣的結果 那麼發起這個道心來 就跟韋提希學 那韋提希他是一個凡夫 所以他心想贏劣 未得天眼不能遠觀 所以你說你是表演 或者你跟人家鬥法 你贏了 可是贏沒有贏 輸贏的無力感 劣是優劣 那凡夫的心念 羸弱惡劣 想不到遠 這就是說凡夫的心差不多這樣 可能也相去不遠 又未曾得到天眼通 看不到遠處 所以諸佛如來有異方便 有令汝得見 他有種種的方式 甚至於是方便 來讓你看見 所以淨土法門 是靠佛加被 異方便是奇異 就是比較特殊的 特別之意 起信論叫做勝方便 所以眾生有時侯要方便施設 淨土宗則是有個方便法門 但非普通的方便 這個還是有一些因緣條件 而是特異 特殊的方便 所以它叫做方便法門 這個勝法 這個勝就是特殊的意思 那麼諸佛有這種 特殊的方便 可以讓我們看見 這令汝得見 就是所標的一個經文 這個前文所說的 這個佛陀眉間放光 把西方極樂世界攝照過來 再佛頂金臺上 韋提希夫人已經看到了 韋提希夫人是凡夫 她能看就是 因為佛陀產生異方便 讓她看到 所以這裡就是讓我們知道 有十六種觀想法門 我們依照 這十六種觀想法門去修 觀想成功就可以見到 這個極樂世界 這也是如來的異方便 所以佛陀在教化眾生 有種種的善巧 無非是希望我們得到解脫 也希望我們能跟解脫道相應 就是說不要走偏頗去了 不要走偏路去了 浪費了我們的法身慧命 祝大家一切吉祥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