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12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觀無量壽經 那韋提希夫人 被他的兒子關在密室裡面 當然就好像監獄一樣 就跟釋迦牟尼佛請求 她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當然也有一些必要的條件 所以我們講義的二十四頁 就在經文裡面有提到 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有幾個條件 這邊就要來消文 二十四頁的第一行就是說 一者孝養父母 還有 要奉侍師長 那麼可見觀無量壽經 在提到淨土的觀念 那麼淨土的觀念的前提 就是要孝養父母 還有侍奉師長 那在第一 先修世間凡夫的這些福報 也就是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能夠在世間的為人處世 那要孝順父母 還有奉事師長 這裡就提到 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就可一生成佛 那麼既然到了極樂世界 一生成佛 那我們就一生成辦 就是這一輩子 你就可以達到這個願望 那麼先要修成一個好人 如果不先把自己的修養修行 成為一個好的人 那就變成惡人 那麼惡人造惡業 那麼惡業就會起障礙 怎麼能夠生到西方去呢 所以要先修人間凡夫的福報 修世間凡夫 那些福報呢 第一個就是要孝養父母 第二要奉事師長 因為父母跟師長 對我們有很大的恩惠 這個是我們在待人處事 一個很基本的條件 父母還有師長對我們的大恩 父母有養育之恩 師長有教育之恩 所以第二段就提到 心不殺修十善業 所以要這些觀念 要做好 在講義二十四頁的第二段 就是提到十善業不修 就是變成十惡業 所以身三口四意三 十惡業不犯就是十善業 那麼修十善業 是佛法的基本功夫 我們就在大乘起信論 有提到這個真如 修真如三昧 那麼真如三昧就是要一念不生 就是真如現前 所以這裡是 修十善業的一個基礎 如果不造十善業 那就是十惡業 所以這裡就是提到十善業 的這些觀念 那麼這個我們之前有提到了 就是身體不要殺盜婬妄 嘴巴不要綺語還有妄語 妄語 當然大家就知道 不能講虛偽的話 不真實的話 那就有人會有 一個另外的念頭就是說 那善意的謊言呢 比如說那個人明明要往生了 你還跟他說 不會你會馬上好 你趕快要把他弄好 這有人說 那這樣算不算妄語 當然是妄語 只是算一個善意 那我們就要看情況 他明明就好不了 應該跟他曉以大義 就是生命的無常 這個身體不要去執著他 他已經不好了 那我們是不是能夠去面對 無常的這樣的觀念跟現象 那有的人他就覺得說 我一輩子都沒有做壞事 我一輩子甚至於行善助人 那我為什麼要離開這個世間 因為他沒有無常的觀念 他認為他行善布施 他就不應該離開這個世界 所以我們要告訴他 生命的輪轉 本來就有去有來 那麼有來就必定有去 所以才講說 生命的輪轉 所以叫業力的輪迴 那當然業力有善業惡業 那既然他都有做善事 行布施 他還是要面對無常的現象 只是行善他可能就升天 享人天福報 那麼造惡 他就到三惡道去報到 所以往生 並不是一個可怕的事情 它是一個生命 時間空間的一個輪轉 就是說你這一世造好的業力 到天界去享福 所以天界的壽命是長 天界的福報也是大 他就不用擔心說 他做了善事 還是要面對生命的結束 因為生命的結束是必然的 只是生命的結束之後 另有機會 往生到好的地方去 所以除了行善布施 他如果能夠修行 那是不是更能夠跳脫 這六道的輪迴 所以一定要把 這樣的訊息讓他知道 可是有人不知道 不知道怎樣跟他介紹 所以要有善知識來指導他 所以我們儘量對於要往生的人 或是生命 已經到了一個相當的階段 最好善知識來跟他開示 那如果說因為地緣上的不方便 那我們的家人 至少要讓他放下 放心 我們會秉持你的意思 或是一些社會道德倫理 所遵從的這些原則 幫他辦的非常莊嚴 讓他能夠放下這樣的罣礙 而不是說 你會好啦 你不要煩惱 你馬上就好 他明明知道我這個身體 全部都壞掉了 我怎麼可能會好 所以你跟他說 你馬上會好 他就不相信 所以善意的謊言 是我們自己覺得善意 對他有沒有幫助 那可能就要思考了 所以他明明就知道 自己已經不可能好起來了 那麼我們就是要面對 這樣的生命的無常的現象 讓他知道 人生起點到終點 終點之後 往生就是這裡結束 另外往一個地方去生 所以並不是說 到這邊就劃休止符 就生命的句點 再下去就沒有了 其實還有 還有很多 所以才能夠讓我們更珍惜 我們這一生要做的 到底是什麼事情 所以能夠好好的把握這一生 去布施去行善去修行 那當然剛剛講的 身口意 都能夠往修行的路上去相應 那當然有人說行善也不究竟 對啊 修行是解脫生死 行善是人天福報 這是必然的結果 而我們並不是否定行善 行善是必須的 可是它的結果 我們必須要去面對 所以修行是解脫唯一的一條路 那麼剛剛講 我們往往就是說善意的謊言 往往是自己在解讀 這叫善意的這個是為他好 那你的善意你的解讀 讓他並不能夠放下 是不是這種善意不要也罷 所以有很多事情 是要靠智慧去做抉擇 而不是靠我們 主觀的意識去判斷 那所以 他既然已經了知了生命的危脆 甚至於身體能夠應用的 色身可以實用的 到了一個階段 所以不如引導他的思想 能夠來面對 甚至我們來念佛 或是我們來放下 來最莊嚴的心態 跟自在的觀念 來面對人生最後的一個路程 這樣應該是 與其自己認為 那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讓他沒有辦法接受 還是讓他能夠 很坦然的面對無常呢 那有人說 那就太殘酷無情了 情能夠帶來什麼 情反而會帶來更多的 那我們無情絕對不是 用苛責的用厲罵的 你的身就結束了 你還執著 當然這大可不必 生命是要結束的 但是它還有可能性 所以有人說 我這一生行善幫助人家 那下一輩子不知道往那裡去 那也不一定是好的報應 其實我們只要問心無愧 那麼來生會去那裡 那就是一種 我們的業力因緣 去造化的 當然你覺得行善會有好的報應 行惡會有惡的報應 那我們當然 就會更積極的去行善 去修行 這也是一個激勵 所以這個好的身口意 是必要的 那麼妄語 最大的妄語 就是說未証謂証 就是你還沒有証到那個果位 說你已經証到那個果位 那為貪求名聞利養 或是貪求人家的膜拜 這個心態就可能是當事人知道 那這個是所謂的妄語中 最嚴重的一個妄語 那惡口 就是用惡毒的話去罵人家 有時侯有人他說 我是刀子嘴豆腐心 那相信一般的人 比較能夠接受刀子心豆腐嘴 寧可他嘴巴講話 讓人家好受一點 而不要講話像一把刀子 就刺在你的心臟裡面 這個當然 以現在的人際溝通來講 人家就不太喜歡惡言相待 所以激勵或是安慰的話 相信是比較有人願意聽 那種惡毒的話 讓人家聽下去 根本就沒有辦法呼吸 就好像一個手掐在你的脖子 那麼我們自己不願意 相信我們也不要去 用這樣態度去對待別人 那有人說 忠言總是逆耳 忠言逆耳 可是你要看對方能不能接受 對方不能接受 反而變成惡口 反而變成他的仇恨 所以很多事情 不是我們自己用主觀的意識 去判斷說 我是為他好 我不跟他講 他也不知道好歹 或是他這個用罵的都講不聽 我還好言好語跟他勸 那是不可能的 有時侯 我們有時侯用自己的模式 去對待對方 甚至我們也常常說 你認為為他好 但是在他的感覺並不好 那你是不是要講呢 就是我講這句話是為了他好 可是他覺得並不好 那個感覺很不舒服 那種 聽了之後很痛苦 那是不是我們必須要調整 我們認為好的 對方不一定認為好 語言是這樣 動作也是 甚至有的說 我這樣做是為他好的 當時用 我這樣想是為他好 我這樣做是為他好的 那是不是真的為他好 所以我們常常會提醒 就是說你要讓對方覺得 你真正的是愛他 而不是用你的方式 來認為說 我對他好 我講的是對他好 我說的是對他好 對方沒有覺得好都一點也不好 所以還是要講對方認為好的 或是做對方能夠認為好 以這樣為前提 可見我們在好與不好當中 其實都很多主觀 對方也不一定覺得好 所以寧可就不要 這個惡口這個語言的對待 那麼綺語 綺語就是好聽的不真實的話 這個不實的廣告 或是無謂的承諾 我這個要幹什麼 我那個要幹什麼 當然有夢最好希望相隨 可是你如果這個變成信口開河 或是講的畫一個大餅在那邊 那永遠做不到 那這樣就會 減低了人家對我們的信賴 常常有人會信仰一個宗教 或是參加一個團體 他是針對某一個人 言行的信賴度 而去參與的 所以我們必須隨時隨地 保持我們值得信賴的 品質在那邊 那剛剛提到的這個妄語 還有惡口綺語還有兩舌 這個都是屬於這個妄語的 範圍當中 那兩舌就是東家長西家短 挑撥離間 有人會說 有的事情要跟師長報告 父母親報告 那這樣會不會變成造口業 所謂造口業就是無中生有 或是添油加醋 或是專門在扯後腿 或是亂吹牛的 那你如果說要對師長 長官父母親據實以報 某些事情的話 那叫做據實以報 那雖然對方的言行不是很理想 但是你要做一個 很確實的一個報告的話 那叫報告 那不叫做造口業 你說去講人家不對的事 那叫造口業 那個不對的事也是你妄加的 你自己因為要讓別人 對他不好的印象 你隨便加上去 那當然那叫造口業 或是沒有發生的事情 你為了醜化對方的言行 醜化人家對他的印象 你妄加的 那才造口業 那他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 就好像對法官秉告 你如果要對法官 或是要敘述一些過程 當然就是叫做據實以報 而不叫造口業 可見這個嘴巴 人家說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 所以真的有時侯在講話 要三思 要三思 那在人的心態當中 身三口四 身三就是殺盜婬 殺人殺動物殺眾生 殺我們的時間 殺我們的法身慧命 這個也都是殺 盜就是不與取 人家沒有給我們的 他的前身是偷盜 偷就偷偷摸摸 盜就是強盜硬要 這個不管是偷的或是搶的 他只要是 不是對方 所給與我們的 就叫做盜 那婬 在家眾可以正婬 那這個如果要清淨修行 這個也是要斷婬的 那再來有這個貪瞋癡意三 眾生就是一個貪字 貪這個貪那個 包括貪剛剛說的親情 剛剛不是有提到 這個他明明身體不行 壽命也快結束了 但是為了不讓他傷心 為了他能夠多留一點 所以就用妄語的方式 叫他你好好的養病 馬上就會好 這一個是貪 貪情執 你捨不得他走就是貪 然後你認為你這個方式是對的 也是一種貪 所以有時侯是會牽涉到 所以十善業十惡業 有時侯會互相牽扯 瞋就是瞋心 你得不到的會生氣 看別人得到你也生氣 無明火 所以有一句話叫火燒功德林 一念瞋心起 所有的障礙都開展了 那一念瞋心一燒的話 很多功德都燒光光了 那這個都是要非常的小心 在古德這個善知識 也一再提醒我們 要以慈悲之心對待眾生 那瞋心一起 那真的是所有的障礙 門都打開了 那麼愚癡就是我們在修行 非常重要的觀念 就是要有智慧要有般若 眾生有時侯就是非常的愚昧 那愚昧你又不能罵他愚昧 你說這個是比較不理想 如果怎麼做會比較好 你一罵那個對方笨 他會說 我那有笨 你才笨 所以還是在語言上 不要落入惡口 只是說 這些事情 我們是不是 另外一個角度來切入 來理解或是來進行 這樣子也不會造口業 然侯他也不會起瞋心 然後引導 他離開這個愚癡的言行 二十四頁的最後一段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這個我們之前有提到 這個三皈 那第二種的福業同於二乘 就是聲聞乘跟緣覺乘 聲聞就是 聽聞人家念佛誦經 講經說法 而悟道的 緣覺就是體悟了十二因緣 中的因緣法而悟道的 那麼這二乘人的福 是出世間的福 是出世間的福 那要怎樣修呢 第一個就是要三皈 三皈就是皈依佛法僧 皈依佛法僧 能得到大的福報 因為你皈依的話 有很多的護法來護持你 那來保護我們 所以第一受三皈 受了還要能持 所以要叫受持三皈 受持皈依 他是出入佛門的第一步功夫 他是學佛的總綱 是在家居士非常重要的一個 課題 所以都要來皈依三寶 出家還是要受持三寶 這是必然的 所有的戒律都是從 皈依佛法僧來延伸的 因為三皈依通徹全體佛教 它通於小乘通於大乘 那麼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那麼剛剛講的 這個所有的戒律是從 三皈五戒而延伸的 所以你皈依之後 還有些戒律應該持的 就要去持戒律 具足戒當中包括 四眾弟子 出家的二眾 比丘比丘尼 在家的二眾有優婆塞優婆夷 所以是男居士女居士 這樣的戒法 那麼在家二眾戒 是先受三皈 然後受五戒或是八戒 這個五戒就是在家五戒 還有菩薩戒 那八戒一般是泛指 這個八關齋戒 它就是五戒再加上 不坐臥高廣大床 還有不觀聽歌舞 然後有這個不過午不食 這個過午不食 這個是過午了之後就不再用餐 一天有兩餐 歌舞觀聽 這個都是 還有不戴花蔓 這個都是從這個當中 去來受持一日一夜的 出家人的一個清淨的生活 它也有大的功德 那出家二眾 戒律比丘二百五十條 比丘尼三百八十四條 這個具足 都是因為具足圓滿 那麼有人就 這個比丘是兩百條 然後就說比丘尼五百條 他就是用這樣去 就是倍數這樣去乘 其實它的精神 都還是從五戒延伸的 說了三皈依是通於大小乘 受戒不同 小乘有小乘的戒法 大乘有大乘的戒法 大乘的戒法就是菩薩戒 可是出家 他要受沙彌戒還有具足戒 還有菩薩戒 也是要受菩薩戒 四眾弟子都應該受 出家就受出家的菩薩戒 那麼在家人受在家的菩薩戒 這個是十六觀經的經文 裡面有提到 但是這個是在受戒的一個常態 它必然都是要受菩薩戒的 出家二眾受具足戒 就究竟圓滿 但是出家人有出家的威儀 威就是很莊嚴的意思 所以叫做威嚴 那麼孔子說 君子不重則不威 就不莊重 那麼這個就是 要非常注重這個威儀 舉止舉動 那麼威是有莊重之意 不做威猛講 它不叫做 它是講莊嚴 不是講威猛 儀就是儀者規者 出家人受持具足戒法 行住坐臥都有一個威儀 統名四大威儀 細分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都統統要受持 不得毀犯 那為什麼它要指出家人 出家人是人天師範 不但要眾生作為典範 所以人家都稱出家人是師父 就像師長就像父母一樣 所以還要 天道一切眾生 都來皈依三寶 所以行住坐臥 都是非常的要莊重 那麼出家人是 特別說到戒律 還有這個威儀 所以這個持戒 和守威儀 都是很基本的福報 那麼佛菩薩像都是給我們 做模範的 我們學佛 就要學佛的威儀 因為出家眾他就是人天師表 他就是代表了佛 所說的法 而把這些內容 把它展現出來 所以這個經典裡面 有提到這個威儀 這個是非常特別 要大家來遵守的 那麼學佛也要學佛的威儀 那麼這個佛像 坐的站的臥的 有臥佛 那你看他們是怎麼站 他們是怎麼坐 他們是怎麼臥 這是非常的規矩 非常的威儀 過去佛法興隆的時候 想要學佛法 都必須要講戒 所以居士就要先皈依 三皈依 然後再為他們講五戒 或者是八戒 才能夠 先讓他們認知三皈五戒 然後才來講這個經論 出家人更嚴格 所以他們的時間 還是有限制 所以剛出家要先學戒律 要學滿五年的時間 學了五年經過考試 這個是以前叢林的一些規矩 畢竟以前大家受的教育並不高 所以這個 一個戒律一個威儀 都是要非常的考究的 那麼讓他清清楚楚的 言行觀念當中 是不是都能夠如法莊嚴 把它當作考試的 然後才可以學經論 若是考的不及格 要再慢慢的再去補充 那居士們所以能夠受三皈五戒 就算是很有善根了 因為居士他還要養家 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所以至少他們有三皈甚至五戒 種了善根之後 然後護持佛法 那在這個出家師父 弘揚佛法 那這樣子 不管出家在家 大家四眾弟子 都是佛門弟子 然後來共同來弘揚佛法 所以出家的師父 在佛陀的期待之下 更希望他們能夠法輪常轉 所以弘法是家務 這個是佛陀對於出家的 這些人天師表 他們一再的一個期望 那麼 當然也有人會觀念上說 有佛法有正法有像法有末法 在時間的換算上 現在是屬於末法時代 可是你如果時時刻刻 與正法相應 其實現在也是正法 祖師大德在入定當中 一看靈山會上 還是沒有散 所以你的觀念當中 我們如何來護持正法 然後讓正法久住 而不是有人會把那個觀念說 現在是末法了 末法的眾生 難教難調 就是很難教化 很難調伏 所以這個是末法的時代 能夠這樣的灑脫是很好 而不要變成這樣的一個 比較負面的觀念 所以必須大家好好的 去做心態上的一個認知 那有的人 就因為佛理沒有清楚 諸佛不分 以為拿香拜拜就是佛教 所以有人說他小時侯 這個學校問說 你信仰什麼宗教 是佛教 其實什麼叫佛教 他也不知道 就以為拿香拜拜就是 我們看看佛法 有人去弘揚 所以有人在接觸佛教 原來佛教不是一定拿香拜拜 你拿著香只是一直薰著佛菩薩 跟我們解脫沒有相關 香是一個供養 那心香是最重要的 不是把香 幾炷香或是一大把香 去薰佛菩薩 這個香的開始是供養 香炷的作用 早期是有在環境的薰陶 後來大家又發明蚊香 薰蚊子的香 那這個就是 其它有它時代的需要 還有季節的需要 只要是我們的心 能夠好好的供養 這個諸佛菩薩 如法去修行 依教去奉行 相信這個比你燒大把香 去薰那些佛菩薩 佛菩薩會更高興 好 這裡就是給我們一個提醒 就是說要有正知正見 不要顯異惑眾 或是亂學一些 扭曲佛法的 那麼佛法的學識 就是三種無漏學 就是戒定慧 三無漏學 戒學 這邊提到 末法的時代 比較少人去鑽研戒學這方面 可是也很可喜的就是說 大家對於八關齋戒的推廣 還滿護持的 那麼定學 其實在宗派的修行 各宗各派 那麼戒律其實就是通各宗各派 定學也可通各宗各派 你念佛念佛念一念 它要止靜 那就是打坐 禪定的意思 那你禪修 當然它就是比較禪定上了 那就是更強調 所以這個戒律跟禪定 其實是通於各宗各派 那麼慧學 就是有這個慧解脫跟身解脫 身體能夠解脫生死 那有的人是從慧解脫 知見上先解脫 這邊這個講義的二十五頁的 這個倒數第二行 這邊就提到一個比喻 就好像你蓋三層樓 然後先蓋第一層樓 如果第一層樓沒有蓋好 你就別想蓋好 第二層樓第三層樓 這個百喻經裡面 就有提到 說有人到朋友那邊接受宴客 因為他朋友新屋落成 他去道喜 那這個房子蓋的很好 很漂亮 一問之下 誰幫你建造的 這是某某人幫他建造的 他說我也有一塊地 我也希望能夠建造像你這樣 堅固好看的房子 他說好啊好啊 之把這個蓋房子的師傅 介紹給你 那他就跟這個蓋房子的師傅說 我這個朋友的房子蓋的很好 很滿意 一樓二樓三樓都很有特色 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三樓 所以你給我蓋第三層樓就好了 這個蓋房子的師傅 沒辦法幫他蓋 一樓沒有二樓沒有 怎麼蓋第三樓 所以這個就是一個比喻 空中樓閣怎麼蓋 那這裡就是強調 戒學非常的重要 那麼我們的教主 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的時侯 這些弟子們都非常的捨不得 所以有修有証 難免在師長要離開的時侯 還會有所不捨 這個阿難就說 佛在世的時侯 我們以佛為師 佛涅槃後 我們以誰為師 釋迦牟尼佛一離開了 我們怎麼辦呢 佛陀說以戒為師 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 有看到 常常有人寫以戒為師 來提醒我們出家在家二眾 這個真的是一個 非常重要的基礎 所以戒定慧非常的重要 那麼由此可知 戒律非常之重要 我們現在不學戒 就比較難去如法去持戒 不明白戒學 就很容易 以自己的妄心來當老師了 所以以戒為師 那因戒學沒有很清楚 就以妄為師了 這個叫師心自用 這個就是以師長或是 釋迦牟尼佛的心 但是以自己的觀念 或是以自己的妄想 去進行 或是去認知 這個就是人家說的依文解字 這個於體就很遠 講義的第二十六頁 第一行這邊提到的 第一個是要孝順父母 奉養師長 第二就是要這個受持戒定慧 那再來 第三就要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那麼我們在認知上 這個是同於大乘菩薩修的福報 我們要學這個大乘菩薩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 在有一本著作叫勸發菩提心 是省庵法師所寫的 所以這菩提心非常重要 那麼菩提心就是菩薩行 早期還沒有推出 要大發菩薩的心 所以就先用菩提心來 做這個勸導 這個菩提就是菩薩 菩提薩陲 那麼是覺悟是成佛 所以要証得無上正等正覺 所以這個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 這邊第二行就提到 要先發菩薩心 菩提是梵語 翻為我們華語 就叫做覺有情 就是要發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 為發菩提心 第二要深信因果 這個有因有果 這個才是如法的 如果錯了因果背了因果 造了罪 所以要深信因果 除非你修到菩薩了 乘願再來 所以可以遊戲人間 所以正人行邪法 其法也正 邪人行正法 其法也邪 所以要到菩薩地上的 你才能夠遊戲人間 要不然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任運自如 所以因果 有時侯是 剛剛講覺悟了 你會覺悟 人才有辦法去遊戲人間 那沒有就還是要 因果的定律來進行 好講義二十六頁的第四行 深信因果在凡夫位 所以相信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這樣的因果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 叫做現世的因果 人了知因果 是能夠通達三世的 叫做深信因果 所以這個經上有說了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 今生做者是 你要知道過去生的因 你這一輩子所受的這些就是 你的結果 那麼你要知道來世的結果 那你這一輩子所做的 就是它的因了 所以因果 因果都掌握在你的手中 所以要不要算命要不要卜卦 所以有人說 那很多事情我還是沒辦法解決 那沒關係 你把那個問題放在心上 放在心上你怕有時侯打妄想 那沒關係寫下來 放在佛前 做做功課 請佛菩薩給你一些指點 給你一些靈感 那自有因緣 該怎麼辦該怎麼弄 自有因緣 很多事情都非要照你的意思 那是我們自我的執著 所以這個事情應該怎麼樣 那麼事情應該怎麼樣 那個是你自己的觀念 如果今天你是佛菩薩 你會怎麼做 所以你是覺悟的眾生 你是覺悟的覺者 那你會怎麼做 所以有的人在思考事情 在判斷事情 往往是用自己的主觀意識 如果能夠跳脫自我的執著性 那是不是用佛菩薩的智慧 來處理這個事情 那該如何辦 所以眾生有我執與法執 我執就是我最厲害 我最棒我最行 沒有我不行 所以很多事情非要我不可 那麼我的方法是最殊勝最聰明 最不得了 所以要照著我的方法去做 這就是執著心 該放手就放手 該放鬆就放鬆 該放下就放下 你才能夠任運自如 不一定要執著我的方法 我的觀念 我的見解 只要是達到結果 那就好了 那麼能夠這樣的認清之後 就沒有解不開的難題 也不會有解不開的問題 所以每一件事情 你都可以好好看一看 層層般若 般若 這個徹底了知 那如果不知道因果通三世 其實因果只有通三世嗎 不是 是無始劫以來無始世以來 跟延伸到未來世 所以他是這邊給你點一點 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還有過去 現在還有過去的現在 還有未來的現在 所以過去現在未來 是我們在時間的認知上的 一個次第 過去現在未來 其實它有無限的延伸 就像我們剛剛講 現在已經過去了 對不對 我們剛剛講未來 未來已經變現在 甚至於未來也變成過去了 所以時間的交錯 是沒有一個定論 那是非常的延續性的東西 而只顧現世因果的話 行善之人 以因果說應當享福 可是他生活很艱苦 那麼有的造惡的人 在理論上應該受苦 可是他生活卻優裕 因此有人就會對因果產生懷疑 甚至於不敢相信 那麼我們從過去現在未來 來認識 你這一世很享福 過去世曾經有讓你享福的因緣 那麼他這一世做不好 可是他這一世又很享福 是因為過去世他做得好 所以這一世有享福 這一世又不好 來世必然受報 所以不能看當下的眼前的事情 欲知來世果 今生做者是 惡人享福 這也是前世修來的 但他今生作惡 就是決定了來生的結果 不但當個貧窮人當不到 可能他就墮落到三惡道去了 那善人的生活很艱苦 還能夠行善 來生一定有好結果 一定可以享這個人天福報 只是我們不強調 享這個人天福報 能夠解脫生死比較好 可是眾生 他都比較會看現世的這些 結果 所以說他如果行善 應該也能夠享福 應該有享福報 所以今生行善的 他可能來生也得到好的報應 不但能夠生天能夠享福 所以今生你造的是什麼因 來生得到什麼果 你要夠好好去相信它 就叫做深信因果 能夠深信因果 通三世過去現在未來 那其實是無量世 是累世 所以叫做深 就是你能夠很深刻的了解 它是很多時間的 錯綜複雜的交錯 但是在凡夫位上 他能夠深信因果 若講二乘的因果 則凡夫位的三世因果 是世間的因果 是叫做淺位因果 能夠修四諦十二因緣 超出三界 了脫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 辟支佛 信心就更深了 叫深位因果 所以這個是有淺有深 他那個時侯根基 都能夠應眾生的根基 而來跟他說明 那麼這邊提到了三種的福報 叫發菩提心以後的因果 就是大乘的因果 跟二乘的因果比起來 那二乘的因果叫淺信 所以一定要相信大乘的因果 才叫做真正的深信因果 那麼大乘因果 就是我們因位作菩薩 在因這個地方做菩薩 果位就能夠成佛 作菩薩修的什麼因 六度萬行 修六度萬行 就是會開種種的行門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所以佛法是有層次的 所以有人說 修行有那個次第的 本來就是 有人認為說 密宗才有次第 顯教沒有次第 其實都有次第 是你什麼根基 你就由這個次第去接受跟認知 那麼大乘又分為 權教大乘跟實教大乘 權教大乘是權巧方便 為二乘人希望他迴小向大 迴小的心量 迴向大的菩薩心量 說的權巧方便的大乘法 他們修的是六度法 是依事相來修 而實相大乘是真實的大乘 他們修的六度 是按理性修的 所以相信修六度的因可以成佛 若是著了事相 非深信因果 要相信修六度 而是依著六度的理性起修 亦即是依自己 本具的佛性來起修 那才是真正成佛之因 能夠證得成佛的果位 這是要認知這樣的道理 能夠接受這樣的道理 才叫做深信因果 所以楞嚴經有提到 佛陀對阿難說 辯論成佛的真因不厭其繁 為什麼要跟他知道呢 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這個是很重要的口訣 你因地不真 你果怎麼會是正確的呢 若因地有差錯了 絕對得不到正果 修行是因 而權教大乘人修的是大乘之因 是權巧的方便法 不是真實的大乘的因 這就是因地不真 那麼因地既然不真 所得到的果 可能就有困難了 所以必定迂曲 所以繞了一個大圈子 而且不會得到真實之果 所以學佛要有一些步驟 信解行證 發菩提心 所以我們要從這個方面來下手 希望大家能夠齊成佛道 速証菩提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