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11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觀無量壽經 提到了韋提希夫人 也跟著頻婆娑羅王 各自被關在密室裡面 那韋提希夫人 就非常的悲痛 就向佛陀請求懺悔 希望能夠往生淨土 佛陀就示現種種的 清淨的佛國淨土 讓她選妳要那一個 她就選擇要去西方極樂世界 在講義的第二十三頁 就提到了這個種種的諦觀 它就是現了種種的佛國淨土 然後讓她去選擇 所以佛陀 也告訴了韋提希夫人說 其實阿彌陀佛並不遠 他離我們其實是很近的 所以上一節就提到 它不遠是因為佛力的加被 所以佛陀一放光 我們就看到了 這些清淨莊嚴的佛土 第二個 是我們的內心 就是一片的淨土 第三是因為你的定力 所以可以看到 佛國淨土的殊勝相 所以在認知上 還有選擇上 都非常的清楚跟明白 就是這樣的 沒有任何的遮障 沒有任何的瑕疵 在這裡就提到這個諦觀 我們先看 二十二頁的這邊的經文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 汝今知不 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就剛剛提到 有三個因素 讓我們感覺到 佛陀所展現 這個西方極樂世界 離我們不遠 它的經文 它就說 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 欲修淨業者 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那麼我們就順著 這個經文的內容 來做一些消文 就是解釋 二十二頁的第一行 就提到了諦觀 就是好好的想 仔細的看 彼國淨業成者 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時 在他的 自在王佛前 發了四十八大願 這個法藏比丘的四十八願 就成就了 這個阿彌陀佛的淨土 四十八願 因為大家要去查很容易 很熟悉 所以無非都是一些願力的成就 那一樣的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發願 所以信願行 發願可以去那一個國度 發願你可以度眾生 那你發願 可以依照你的願力去執行 那有人說 那我沒有願好發 這佛菩薩發的願都很莊嚴 我還要再發願嗎 可以 別人的願就是你的願 別人的願 像佛菩薩當然他們能夠去實踐 那麼一般的凡夫眾生 有時候發願 發願 他嘴巴講講就算了 那就人家講的 嘴巴講一講而已 他不一定會做到 如果我們能夠做得到 我們當然是很莊嚴 所以說到才能夠做到 秉持著佛菩薩的願力 我們也去實踐去落實 所以佛菩薩發了願 我們沒有再發願 我們在行願 信願 我們把這個願力 佛菩薩 或是他們在願力當中 有一些非常莊嚴的 我們也去實踐 這也是發願 不一定說 你別人發願 你也要發願 你去行願 也是因為你有願力的實踐 也是經過發願的一種 所以這裡提到 這個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願 那這個成為一個極樂世界 普度十方的眾生 發願之後依願修行 這叫做清淨業 這個是非常清淨的 靠著願力來實踐 經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 才把極樂世界莊嚴成功 經過很多時間 要締造一個王國 要經過很多的設計 還有材料 建構裝潢 才有辦法完成 那一個莊嚴的佛國淨土 也是要經過很多時間去打造 這個都是一個願力的圓滿 那麼人生發了很多願 或是有很多期待 那這個就好像 我們畫圈圈 你把它圓滿了 這要圓滿 那如果說講一講 做一做 沒有圓滿 有的是講 有的是做一做 有的是有講沒做 有的是有做沒講 有的人是沒做完 有的沒講完 就是人生有好多的 要希望做的事情 很多願望要傳承 比較通俗就是說 好多的夢想 但是都變成白日夢 那沒有去完成 那如果能夠 一步一腳印 對的事情 我們去把它完成 就一個圓圈一個圓圈的 我們把它圓滿了 人生就沒有遺憾 那不對的 沒有必要的 意氣之爭 那個就把它放下來 就好像吹那個肥皂泡沫 吹一吹就算了 它也隨著業力因緣就消失了 好的願力就去成就 所以這叫依願修行 叫做清淨業 經於無量無數阿僧祇劫 才把這個極樂世界 莊嚴成功 西方極樂世界 是由阿彌陀佛的清淨業 所成就 所以有的人的觀念 就是我要往生淨土 那就非常的 執著有一個淨土可以去 你家就是淨土 你的心就是淨土 你先從你的心有一個淨土存在 那有人說在工作職場 在那裡那裡 被人家欺負了 或是不如意了 不得志 有些不如法的事你不願意做 所以你內心先要有一個淨土 然後你才能夠跟淨土相應 眾生相 當然是眾生行 眾生他所表現的外在的身口意 當然就是眾生的習性 那你一定要去要求他們 或是去否定他們 或是去指責他們 他們會改 那好 不會改 你反而變成顧人怨 他反而說你造口業 說他們怎樣怎樣 大家還不是這樣 這個有一個小故事 就是有一隻猴子 五官都很齊全 突然到了一群 通通沒有鼻子的猴群 那一群猴子都沒有鼻子 所以他們都習慣看到 沒有鼻子的猴子 那叫做猴子 突然有一天 有鼻子的猴子出現 他說這一隻不是猴子 這是什麼怪物啊 一樣 你到一個地方去 大家都是烏魯木齊 那你去你要改革 你要怎樣 當然要先有內心淨土 然後有步驟有方法去落實 不是叫我們說 人家做的不如法 我們就跟著同流合污 不是 而是你內心有願力 有股信心 然後才步驟實現 那當然這個當中要很多的方便 跟善巧 跟策略 而不是說 你去跟人家硬碰硬以後 最後挫折或是挫敗 然後就敗陣下來 所以有時候人是有那種 遠見或是有那種骨氣 可是有時候禁不起長久的摧殘 有時候鬥志消沈 所以不容易 所以內心先建構一個淨土 然後慢慢的去激發每一個人 內心的那個淨土 那這樣子就可以 大家的淨土顯現出來 串連一片大的淨土 那我們之前有提過一個故事 就是一群盲人 接受一個企業主的贊助 然後他們就不單單去學按摩 他們會唱歌 然後去有一技之長 有人可以靠這樣賺錢 有人去監獄去唱歌 去給那些受刑人 那當然他們也去過 養老院或是一些 需要他們歌聲傳播的 所以每一個人 當你的內心有一片淨土的時侯 他就會串連了更多的淨土 更多人來參與 善心人士 像我們救濟低收入戶 救濟偏遠地區 救濟種種的 不幸的一些國家 或是災難的地方 那你不要去跟人家比較說 他出多少錢 我出多少錢 那份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心保有那個淨土的心 那個慈悲或者是智慧這份心 然後慢慢去擴展 這個有志必成 所以你所看到的 都是跟佛菩薩串連的心願 所以德不孤必有鄰 你是有德行有德行的人 你不會孤獨 這個聖賢 常在我們的左右 貴人也常在左右 佛菩薩也常在我們左右 所以曾經有一個家族 他們就是兄弟姐妹共同創業 結果有一個人想獨吞 他一起這樣的行動之後 他馬上得了絕症 就是有一句話應證 人在做天在看 他吞不下去 所以馬上這種 引起公憤 業力馬上現前 所以是屬於 我們說世間的財富五家共有 大家共同所擁有的 不是我一個人的 那你要獨吞 那就好不了了 你再看什麼醫西醫中醫什麼醫 很難好 因為一個貪念 就聚集了很多的業力 放下 所以欲界的眾生 我們之前有提到 証到三果二果初果還有四果 那你一証 它去除它的惑業苦 就是他們的思惑見惑 那這個都是微細的 那前面還有業力 這個業力 然後講的 你的身口意業 那剛剛提到 獨占 吞人家股份或是吞人家的財產 詐騙集團 那其實這個都是業力的展現 所以有人說 這個方式賺錢容易 但是這個受報的話 要還 生生世世牛做馬 在那邊還的很辛苦 還是自己腳踏實地的 乾乾淨淨的得來的 一分一毫多麼的自在 那有人 他因為不義之財得來容易 所以他也不會珍惜 所以他也亂揮霍 一下又沒了 沒有又造業 所以這個 因為我們常常要輔導一些 受刑人或是青年朋友 或是社會人士 有時候你在聽到 他們所講的那個過程 不可思議 怎麼有這種糊塗的人 怎麼有這種糊塗的事 但是你又不能說他糊塗 他說他有的時候一念慈悲 有時候他是一時不察 所以走到這個地步 你要同理心去理解 然後用法律社會道德 乃至於用佛法因果 去跟他分析 指引他一條路 不然他有時候 就自以為自己 這樣叫做慈悲 自以為這樣叫做有情有義 自以為這樣子 也是行善 結果都是扭曲了 行善還有助人的這個認知 所以就會搞得自己也很不舒服 然後就說好人做不得 其實好事可以做 好人可以做 好人可做 好事可行 自己對於好人好事的認定 扭曲了 然後受到一些挫折 或是一些不如法的 這些遭遇的時候 才說不能做好事不能行善 那這個是社會人士的本質 那更有的人 他標榜他也修行 標榜他有宗教信仰 結果對於修行宗教信仰 也是扭曲 瞎修盲練 還說人家瞎修盲練 所以這個有時候就各說各的 各有一套 各吹各的號 所以能夠在佛法 很正法的這個流傳 然後讓更多人受到好的法益 所以這是非常殊勝難得的 所以我們說 先從自己內心清淨起 自己內心無貪無著 法界的東西 本來就是透明的 業力就是清清楚楚的 你行善作惡清清楚楚 所以人在做天在看 這個是我們一般世俗人 他有這個因果觀念 他沒有宗教信仰 他都可以接受這一句話 何況我們有宗教信仰 所以你所作所為的 在業力因緣的牽扯當中 善果就必然有善報 有因有果有報 這是必然的 所以有人說了一套 做了一套 那當然就兜不起來 然後再來說 不是念佛會怎樣怎樣 可是你念佛的前提 你做的都不對 或是你打坐 你打坐會怎麼樣 那你打坐的前提 你的心怎麼樣 這都是要問自己問清楚 你的心態 不是純正的 你的心態沒有去除貪瞋癡 你來念佛你來打坐 都還是自己 認知的一個主觀意識當中 所以這個四十八願 無非是一條一條的 來挑起眾生的願力 慈悲智慧 然後成就眾生 這個是不管是那一條 或是那一尊佛 那一個菩薩的發願 你覺得殊勝的 你也可以去行 你覺得非常有意義 你也可以去發這個願 可以實現這個願 所以這裡就提到 這個法比丘發的四十八願 你可以這個四十八願 我只做其中一願 也可以啊 只要有志者事竟成 那麼這邊提到的就是淨土 我們的觀念 就是從內心清淨起 從你家做起 你的家就把它打掃的乾乾淨淨 就是淨土 不是裝潢的富麗堂皇 是乾乾淨淨 說風水風水就是這樣 空氣流通 然後清淨沒有雜染 這個就是淨土 那你住在這個淨土裡面 每一尊都是佛菩薩 你對每一個眾生都非常的尊敬 就像供養佛菩薩一樣 你每天煮飯給他吃 就每天在供佛一樣 多歡喜多有福報 而不要一邊做一邊埋怨 欠他們家多少的債 為什麼還要煮 為什麼還要洗 為什麼還要怎樣怎樣 所以要歡喜心的去面對 那不如法的 慢慢的從自己改起 然後跟家人分享 然後達成共識 一個企業團體也是 或是一個種種的組織也是 都是要形成一個優質的文化 而不是一味的在利益上去斟酌 或是用那種很醜陋很齷齪的心 在彼此鬥爭 然後爭奪那些名利 所以這個四十八願是非常的 清淨 非常的莊嚴 二十三頁的第三行 這個是發了四十八願 成就一個極樂世界 然後普度十方眾生 發願之後依願修行叫做清淨業 經過無量無數的阿僧祇劫 才把極樂世界莊嚴成功 那麼這個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 是由阿彌陀佛的清淨業所成就 故名淨業成者 那我們的內心有一片淨土 我們的家就是成為淨土 也是淨業成者 西方極樂世界 除了阿彌陀佛之外 還有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菩薩 清淨大海眾菩薩等 他們統統以清淨業 來莊嚴極樂世界 還有十方念佛往生 到極樂世界的眾生 所以極樂世界很熱鬧 這個善知識很多 也是這些佛菩薩眾生 也都是因為清淨業 才能去往生的 生就是清淨業 成者的一份子 故統統都是清淨業成者 能成者是教主跟化伴 所成者為極樂淨土 能成的就是 能夠去成就的 是阿彌陀佛叫做教主 化伴就是這些 助手菩薩 譬如說觀世音菩薩 大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 還有這些往生的 那麼所能夠被我們成就的 就是極樂世界 一個主觀一個客觀 一個能一個所 就是一個主一個客 二十三頁的第二段 它解釋 我今為汝廣說眾譬 我會一一的舉例告訴你 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 欲修淨業者 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這是和韋提希夫人說法 教她怎樣思惟 怎樣正受 所以韋提希夫人 她提出這個需求 那佛陀就滿她的願 一樣的 我們剛剛說到團體 組織家庭同學之間同儕之間 你有什麼看法 你有什麼見解 你要把它表達出來 你不表達出來 沒人知道你在想什麼 有的人就大家起衝突就說 他應該知道我在想什麼 我們相處這麼久了 他應該了解我的意思 但是你說很難的 畢竟 他不是你肚子裡面的蛔蟲 不是你肚子裡面的寄生蟲 他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 你不如就講出來 講出來了 你把它解釋清楚 總比他在那邊猜 應該更清楚 那麼有什麼差 有什麼沒有聚焦的地方 再修正修正 所以就是這樣溝通 你不講誰也不曉得 然後就說他們不了解你 他們不愛你 他們排擠你 其實沒有那回事 你都是自己想太多了 不願意說而想太多 就變成很多的猜忌 這樣就很辛苦 那這邊就是韋提希夫人 她有這樣的需求 所以她表達出來 那佛陀也把它做出來 所以你看這樣經典 佛陀對一切的眾生 這種溝通 真的是溝通高手 沒有障礙的 那你到一個團體 你到一個組織 你到一個家庭學校等 就是要展現這樣子 每一尊都是佛 你沒辦法要求他 那他是每一位 就是將成佛的眾生 你也要耐心的跟他溝通 這樣才會清楚 沒有你最偉大 沒有你最有能力 天底下沒有這一回事 共業共成 大家要出一份力量 然後共成這個道業 所以佛陀就教他怎樣思惟 怎樣正受 說法怕她聽不懂 所以要舉出種種的譬喻 你說佛陀有多慈悲 當老師的也是 舉這個例 舉那個例 讓你能夠清楚 父母親有時候也是 教化子女 也是不厭其煩 那麼指定十三觀 這個就 種種譬喻就提到十三觀 總共十六觀 它這邊先講十三觀 那麼經文之後會提到 雖然是利益當機者 就是當下來求法這個 韋提希夫人 但是佛說法 是利益一切眾生的 他不會說韋提希夫人 妳供養比較多 或是韋提夫人 妳對我講話比較客氣 韋提希夫人 怎樣怎樣 那我就只有跟你說法 不會 佛陀是對所有清淨的眾生 他的業力清淨就通通說 業力不清淨 他另外也就說 讓他能夠 這個業力能夠清淨 讓他能夠知道 修行的一個妙法 所以佛陀並不是只針對 某一個人講 但是佛陀的智慧跟辯才無礙 會讓很多眾生 佛陀是針對我說法的 有時候也是 這個菩薩居士說 師父在講這些話 好像是針對我在說的 這個有時候是剛好 我們講些什麼事情 說些什麼話 剛好契合他的因緣 心有戚戚焉 所以提醒到他 是圖利一切眾生 第二段就是 所以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 欲修淨業者 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那麼淨土法門的加被 不光是當時的韋提希夫人 也要加被未來世的眾生 以及加被未來世的一切凡夫 我們都是凡夫 在佛那個時候 我們都是未來世的一切凡夫 我們都發願西方 我們都得修淨業 修淨業就統統得生 就是修這個業力清淨 就可以得生 這個西方極樂國土 這個是針對 站在這部經的角度來看 只要你的業力清淨 你不一定要往生西方 東西南北到處都是淨土 五濁惡世也是淨土 你們家就是淨土 你的組織就是淨土 你所去的每一個地方都是淨土 人家說好的棋子 擺在那裡就是贏 你這個爛的棋子擺在那裡 就是一攤爛攤子 這個就是 問題就是 你自己把它定位在那裡 你是一尊佛 去到那裡都可以感化很多眾生 你是凡夫眾生 這邊說的 是未來的一切凡夫 現在是凡夫 過去也是凡夫 你定位是凡夫 你就是一直做凡夫 那你說 我過去是凡夫 現在是凡夫 我未來不一定是凡夫 可以啊 本來就是 過去現在未來是串連的 凡夫與佛也是怎樣 一個清淨的 所以一念成正覺 你當下那一念清淨 你就當下那一念就是佛了 所以我們只要 身口意隨時隨地保持清淨 從一秒鐘的佛做起 二秒鐘五分鐘十個鐘頭 然後慢慢的去累積 那這個成佛 其實並不是困難的事 你把它想為困難 它永遠就在困難 你想三大阿僧祇劫 它就三大阿僧祇劫 那你能夠一念當下 業力清淨 然後就當下 你這個清淨業 與佛的清淨相應 二十三頁的第三段這個經文 就提到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所以這一部經的行動 就在這一段經文 有前言序言 然後有這個正文 就是整個文章的內容 然後還有流通序 那麼這一部經提到說 你如何去實踐如何去做 就在這裡點出來 十善業 這個註解第十二提到 它說身口意三業 身三口四意三 加起來就十 身三 這邊就十善業 十善根本業道 十白業 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 叫十惡 又作十不善業 十惡道業 十不善根本業道 那當然這邊提到的 十黑業道 就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兩舌 就是脫離這個不好的話 還有這些妄語 它包括了兩舌綺語 這個後面還有講 第六是惡口 這個兩舌妄語 兩舌挑撥離間 惡口就是惡毒的話 第七綺語 就是不真實的 那也許是很好聽 但是不真實 或是說染著心而發的 第八就是貪欲 貪愛貪取慳貪 第九是瞋恚 第十是邪見 愚癡 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就是殺盜淫 口四就是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意三 意業有三 就是貪瞋癡 這個就非常清楚 所以十善業 是能夠清淨我們的業力 這邊就提到了 第一個孝養父母 那我們孝養父母是很重要的 我們從很多的經典當中 也看到了 這個孝順父母 是佛陀非常推崇的 講義的二十三頁的第一段 我們就來做一些消文 那這邊有提到皈依 皈依在註解的第十三 這個三歸依 它又叫三歸 三自歸 三歸戒 趣三歸依 歸依它是有救護趣向的意思 三歸依即是歸投依靠三寶 請求救護 以永解脫一切苦 即指歸依佛 歸依法 歸依僧 是成為佛教徒必須的儀式 這個皈依三寶 三寶就是佛法僧三寶 我們說無事不登三寶殿 所謂這個三寶 就是非常的尊貴殊勝 所以才叫做三寶 當然有一體三寶的認知 所謂一體三寶就是這個法界 一切的真理的這樣的本體 精神依歸 就是一體三寶的佛寶 那這樣莊嚴的殊勝的 這些法界的真理的內容 就是一體三寶的法寶 那麼展現在這個法界當中 這個清淨無為的 這些和合現象 和合眾就是一體三寶的僧寶 所以不分在家出家 不分男女老幼 所以你在法界當中 業力清淨 那僧俗 佛凡夫 都是一個對立的 一個相對性的稱呼 而當你的內心都是清淨的話 佛性本來就是無差無別 是不是 所以一體三寶就這樣秉現了 整個法界真理的這樣的真實相 那麼在歷史上 佛陀示現在這個世間 這個出生世間 然後修行度眾 這就是我們所知道的 現前三寶的佛寶 那因為他示現在這個世間 那要度化眾生 所以在歷史上 他是活了八十歲 那從小叫做悉達多太子 遊四城門 第一個城門看到有人生病 然後就問他的隨從 這個人怎麼眉頭深鎖 走路不穩還要人家扶著 這就是病人 他就問了 我們都會病嗎 對啊我們都會病啊 然後再走到一個城門 看到一個年紀很老的 皮膚很皺的 那有時候咳嗽 有時候又走不穩 要人家扶著 悉達多太子又問 這一個是誰呢 他說這是老人 那我們都會老 會啊 我們都會老 他就體認到無常生死病苦 然後又到一個城門 看到有一塊布 裹著好像一個人形 放在板子上面 有人就這樣躺著 那後面好像是家屬 哭哭啼啼的跟著後面這樣走 悉達多太子問說 這又是誰呢 他為什麼自己不下來走路 還躺在那邊 用布跟他包起來 他難道能夠呼吸嗎 他說他不能呼吸 他是死人 那我們都會死嗎 會我們都會死 所以他這種無常的觀念 就顯露出來 因為他從小的時侯 看到農夫在掘地挖土 開墾的時候 挖出蚯蚓挖出這個蟲 天上的鳥 或是比較大的動物 就把它吃下去了 他就看到這個弱肉強食 這個眾生要生存下去不容易 他就起了悲憫心 要出家修行 父王跟他擋著 還蓋了三座皇宮給他 又跟他娶了很多的老婆 這個皇宮有一座是夏天住的 天氣太熱 他就住那個比較舒爽的地方 最近有人回來台灣觀光 那夏天的話 當然就要去阿里山 或是杉林溪 或是溪頭 就是比較高緯度的 比較清爽 那你冬天就去墾丁啊 就是比較澎湖 比較熱的地方 那你如果夏天去很熱的地方 當然就沒辦法接受 他說 不是說很好玩嗎 台灣島很好玩 怎麼來到這個地方又熱又怎樣 他受不了 不同的季節去不同的地方 不對的地方 他覺得不好玩 那這個悉達多太子 他的父王淨飯王 就跟他蓋了一個夏天的宮殿 就很舒服很涼爽 再蓋一個 春天跟秋天可以用的宮殿 那就也是美景當前 那再蓋一個冬天的皇宮 冬天他就蓋在一個 氣溫比較溫暖的 然後不會那麼寒冷的 又跟他娶了很多嬪妃 讓他一直吃喝玩樂 要想用這樣的名利欲望 來綁住悉達多太子 過來他就在有一天的夜晚 就看到這些嬪妃睡覺的時侯 醜態百出 白天打扮的漂漂亮亮 晚上披頭散髮的 咬牙的 流口水的 他想再好的美色 也有不美的時候 那這種欲望的享受 也畢竟沒有究竟 那他就想要出離要去修行 那麼這個就是在這個 現前三寶的這個佛寶 由於他一個出家 那淨飯王就不放心 送五個隨從去跟他保護 服侍他 後來這五個隨從聽了他說法 也跟了出家 所以叫五比丘 就是現前三寶的僧寶 那他所說的這些四諦十二因緣 這些五戒 六度 三十七道品 這些很基礎但是很實用 很結構性的這樣 說法的內容 就是現前三寶的法寶 就是我們這個修行上的 苦集滅道 這些認知 就是如何了脫生死輪迴 那佛陀往生了 很多眾生想念他 那有的要畫畫 有的要雕刻 都是因為太恭敬 所以開始對佛陀的想念跟紀念 都是刻法輪或是佛足 到後來才把他畫下來 刻下來 所以要正法久住 流傳萬世 所以就有這個佛陀的造像 把他做下來 是住持三寶的佛寶 那他永遠讓我們知道 他是這樣的在歷史上 甚至於我們看到這些有修的 能夠善知識給我們一個榜樣 後來因為印刷術發達了 所以有流通的經典 當然這個經典的結集 是也透過佛陀往生的時侯 佛弟子大家來統一版本 統一版本大家就口誦耳傳 但是畢竟這個時間一久 怕有參差 有掉落或是有增減 所以就把它 印刷術發明之後 就把它印出來 現在我們看到的大藏經就是 就是三寶的法寶 那麼隨著五比丘出家之後 這些陸陸續續有人跟著出家 這些護持正法大轉法輪的 就是這個住持三寶的僧寶 所以皈依三寶就是 皈依佛 法 僧 承認我是一個佛教徒 是這樣的意思 所以你要皈依三寶 那當然因緣上 能夠受戒 有人就受五戒 受菩薩戒 那也是很殊勝 沒有的話 說有的人不敢皈依不敢去受戒 就認為說 皈依就是要出家 皈依就是要吃素 這個是看個人因緣 你皈依 就好像你到你到一個學校註冊 我願意當你這個學校的學生 註冊這樣子 所以沒有特別規定 說你要出家 或者是你要吃素 你吃素有 一般來說就是受菩薩戒 不食眾生肉 他才吃素 所以持五戒 他有時候是因為工作 還有他的因緣不是很具足 所以佛陀就慈悲說 眾生可以吃三淨肉 不是你自己殺的 不是你叫人家殺的 不是見殺隨喜 就是現成的 到市場買現成的 那麼這也有供需的問題 只是佛陀的慈悲 一個方便的法門 那至於出家與否 這個看個人的發願 也還有業力清淨才有辦法 有時候這個紅塵滾滾 有時候業力現前 當然也有人希望這樣 但是不具足 就又被另外的業力牽引走了 那我們看講義的二十四頁 這邊就是提到經文的 就是第一個要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再講這個 這一點 是我們在世間上 一個很基礎的福份 這邊就提到說 第一先修世間凡夫之福 就是說 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若是生到極樂世界 那就可一生成佛 若是生到極樂世界一生成辦 故今現在 就應該先修成一個好人 若不先修成一個好人 那就成為一個惡人 惡人造惡業 惡業就會起障礙 所以有人說業障業障 那麼業不一定成障 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 那麼善業就有善報 惡業才有惡報才有障礙 無記業非善非惡 所以它也沒辦法 來成為我們的障礙 所以有人說 什麼事情會有障礙 或是什麼事情有不好的結果 其實也不一定 有時候很多事情 是自己把它想到負面去的 所以剛剛提到的 你內心先要有淨土 那麼就是內心先要有正念 有正面的想法 正知正見是很重要 但是正念的想法 也是一個很好的表相 就是你很多事情 往好的地方去想 不要很多事情往壞的地方去想 人家講一句話 他在挖苦我 他瞧不起我 他這個話中帶刺 話中有話 自己做好多文章在裡面 所以人家講了一句話 有則改過 無則嘉勉 那個人造的個人的業 個人去擔 所以我們如果沒有 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 必要的時候 我們可以做澄清 可以做調整 甚至剛剛也有提到溝通 有什麼事情 有什麼看法 我們表達出來 那你沒有表達出來 人家就誤非為是 誤認為不對的事情是這樣 那你又不說 我懶得跟他們講 跟他們講不清 你也不講 人家就誤會這個 誤會加上誤會 真的就愈描就愈黑 所以要有耐性 那如果真的是秀才遇到兵 有理說不清 那只要靠迴向了 這個講義二十四頁的第一段 第四行了 所以它就說 造惡業就會起了障礙 當然就沒有辦法到西方去了 唯應先修人間凡夫的福報 修世間凡夫的福報 第一要孝養父母 第二要奉事師長 因為父母師長 對我們有大恩大德 所以我們的迴向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這個四重恩就是父母恩師長恩 國家恩還有眾生恩 那麼這個最起碼的 這個父母養育我們 師長教導我們 第二事奉師長 是因為師長對我們有大恩 父母有養育之恩 沒有父母 就沒有我們了 所以父母恩最大 第二奉事師長 師長有教育 父母有養育 那沒有師長 我們待人處世的 知識技術 一切做人的道理 統統就沒有了 這些都是師長教導我們的 所以師長對我們有大恩 應該報父母恩 師長恩 所以更應該孝順他們 伺奉他們 所以我們一再強調就是說 修行要有善知識的指導 這都是必要的 那麼善知識在修行上 可以給我們做一個明燈 那麼當然人生的導師 也是非常的不可或缺 二十四頁的第二段提到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那麼十善業 我們剛剛有做一些解釋 就是說 身三口四意三 所以十善業不修 就變成十惡業了 那惡有惡報 就必然就有業障現前 十惡業不犯是為十善業 這個是一體兩面 你善的不修變惡的去 你惡的不去行 你就變善的 修十善業是佛法的基礎工夫 那麼我們如果 在大乘起信論裡面 有知道這個修真如三昧 真如三昧是如何修 那這裡提到 就是要一念不生 就真如現前 但是修十善業 這個是有修十善業的基礎 如果不修十善業 造十惡業受業報 怎麼能夠證得真如三昧 那這本經叫我們做十六觀 那你如果造惡業 那就免修了 就免觀了 然後觀想西方極樂世界 是依正 依正二報 依報跟正報 若是天天在作惡造罪 那怎麼會觀想成功 所以這個身口意非常的重要 修十善業 就是修行的基礎工夫 那麼不修十善便造十惡 所以無論那一部經講到這裡 都是同理可證 十善業就是一定要這樣 去清淨 那麼這邊提到的這個十惡業 就是十善業的一個相反 殺盜淫 然後妄語 綺語 惡口 兩舌 還有貪瞋癡 希望早早的發心修持十善業 早生淨土 業力清淨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