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9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我們觀無量壽佛經已經提到 韋提希夫人被他的兒子 阿闍世關起來 關起來她心情就很不好 就像佛陀祈求 她希望往生到淨土去 所以講義十六頁這邊就提到 她被關到這個監獄裡面 就是一個密處 非常的心灰意冷 話說這個阿闍世就生氣 他的母后到監獄 結果她都送吃的給他 送吃的還不是明目張膽的送 是把那個炒熟的麥麩 類似我們現在講的麥茶 麥茶粉 她就敷在身上 她掛的瓔珞項鍊 裝了一些飲料酒 然後讓國王來飲用 所以這個國王的身體 就沒有衰壞 也沒有餓死 所以阿闍世王就非常生氣 要殺了他的母后 他的臣子就趕快告訴 阿闍世王說自古以來 只有殺父 就是篡位 只有殺父王的沒有人殺母后的 你這一殺下去 這是創歷史之第一位 那會帶來很多的災難 所以講義十五頁這邊的經文 就提到時韋提希被幽閉已 就是被關在那邊 所以她就悲愁憔悴 就是心情很不好 所以她向佛陀那個地方 向佛陀作禮 她向佛陀作禮 如來世尊在昔之時 恆遣阿難來慰問我 就派阿難來慰問她 所以這邊就提到 這個韋提希夫人她被關了 然後想起這些種種的遭遇 不僅悲從中來 所以在十六頁的經文就有提到 她希望能夠往生極樂淨土 希望佛陀能夠帶她到淨土去 她不要在這個五濁惡世 碰到這些地獄餓鬼畜生 那些三惡道的眾生 她都不希望碰到 所以她就今向世尊五體投地 求哀懺悔 十六頁的經文最後一行 她起了這個念 就是她的發願感 佛陀示現在她的面前 就是應 所以我們說感應感應 就是她起了這個念頭 心有所感 佛陀示現在她的面前 叫作有所相應 所以有人說我學佛念佛 很有感應 其實這個感應就是跟佛法相應 跟佛心相應 當然這個感應當中 後來就變成我念佛念一念 睡覺的時候也在念佛 我念佛念一念 聞到檀香味道 變成都在感應這一些 好的這些現象 不能當作解脫 只能說有這些現象 那是佛菩薩在鼓勵我們 有起正知正見 如理思惟 如理修行 所以有一些好的殊勝的境界 但是這不代表解脫 所以是有感應 那麼感應道交 難思議 這個是佛菩薩在修行的時候 我們也能夠激起正知正見 這樣你才能夠 譬如說要往生淨土 才能夠往生淨土 往生娑婆世界 才能夠到娑婆世界 當然這部經 這個韋提希她是不願意 在這個五濁惡世 其實這個娑婆世界 也是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 一個淨土 這個是因為她在這邊碰到 一些她不愉悅的事情 所以她說要離開 從經文來看到 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就是希望佛陀 這個日就是日後 或是有空的時候 當然也有人說佛陀的智慧 就像太陽一樣 像日光一樣 希望佛陀的智慧能夠教導我 所以這有些引申之處 那麼在這裡的一些解釋 這是前面對於這些經文 它就提到 我們上一堂課就有提到 韋提希夫人她就見佛世尊 她起了這個念 佛陀就示現了 甚至可以說佛陀是不請自來 我們在維摩結經有提到 不請之友 因為看到朋友需要 不要等他開口 你就自動伸出援手 這就叫作不請之友 你等到人家開口了 還要人家開口請求 好像慢了半拍 佛菩薩是針對於眾生的心念 隨時可以做 去感化他們 教化他們 甚至去成就他們 當然我們的前提 我們也能這樣成就一切的眾生 所以自助才能夠天助 自助才能夠佛助 這個是不違因果的 不可能說我們都不願意付出 我們連發一個願都沒有 我們連去幫助人家 成就人家那個意願都沒有 佛菩薩不可能示現來成就我們 這個是互為因果 所以說感應道交 但是互為因果 也是在佛法的內涵上來講 都是同樣這樣的意思 可以說這一開始 這個韋提希夫人她就是不喜歡 這個五濁惡世 所以這裡就點出了 這個欣跟厭 欣就是希望 欣求往生極樂世界 厭就是厭離 所以這個淨土的觀念 它有時候是強調說 你必須厭離這個五濁惡世 然後欣求這個淨土 所以你對這個地方 念念不忘 難以割捨 然後說我還希望往生極樂 這個當中就比較不容易達到 有時候學佛成就 像我們說這個菩薩 有五十二位階 他也是 他是初信的 或是他是初地的 那就差很遠 所以一個初信的菩薩 所以他必須要信心堅強 所以我們說信解行證 所謂這個信心是很重要基礎 行呢 他已經在行了 已經在修行了 在落實了 這又不同了 是不是要先厭離這個五濁惡世 厭離這個娑婆世界 然後欣求淨土 這是一個五十二階菩薩 一個很初階的概念 你先不喜歡這個地方 然後才要去一個淨土 到了成就了 大成就了 你成菩薩了 成八地菩薩了 成佛了 其實五濁惡世 真的有五濁惡世嗎 娑婆世界真的那麼可恨嗎 這個是因為起厭或起欣 厭惡的厭 欣求的欣 也是二分法 也是好惡的 那這個是善巧 對於初信的菩薩 初學佛的眾生 一個讓他先有的選擇 如果各位有去逛百貨公司 或是買東西的時候 有的時候到底衣服是買這一件 還是買那一件 那就很模糊 這個送貨人員 他們有接受這個專業訓練 他不能跟客戶說 你穿這件很好看 你穿那件也很好看 不能這樣 你只能講其中一件說 你穿這件膚色很搭 還有跟你的工作 非常的有加到分 這個人就買這一件 你就說這件也可以 那件也可以 他就會通通不會買 這個是行銷學的一個策略 所以你一定要肯定的說 這件是最適合你 這個淨土是最適合你 他就希望去淨土 這個衣服你穿起來會變胖 會變老 這個娑婆世界它是讓我們 非常的痛苦的地方 所以它必須要一個 比較鮮明的好惡 先點出這個初學的 一個方向 那麼他到了最後 成八地菩薩成佛了 一切眾生怎樣 悉有佛性 一切眾生如此的平等 如此的莊嚴 所以沒有什麼好惡之分 也沒有什麼欣厭之分 直到後來最高階的 當然一開始 還是要給他一個方向 他才好做 剛剛講到銷售人員 這樣子他才能夠把東西賣出去 這件也可以 那件也可以 她拿不定主意乾脆都不買了 你的業績就沒有辦法進帳 這個是他們在對客戶 一個很肯定然後表現一個專業 認同的態度 客戶就會接受他的選擇跟建議 這邊就提到韋提希夫人有所感 這是念頭有所動念 有所感 佛示現就是應 所以感應道交難思議 學佛必然會感應 學佛不感應也是在感應當中 因為你有所感應 怕的就是你落入感應之中 人家有聞到檀香味 我怎麼都沒有聞到 就一直在那邊等檀香味 那不是很簡單 你買一點點檀香點了 就有檀香味 他說人家念佛念一念 都有聽到木魚聲 你自己敲一敲不是有木魚聲 只是著在事相上 而沒有落實在解脫上 這個有時候是佛菩薩的 善巧教化 所以我執跟法執是修行上 一個很大的 必須要去面對的課題 我執 我的法門最好 我的修行是最殊勝的 甚至於有人就會分化一些 不是正確的觀念 比如說誦地藏經裡面有介紹 什麼鬼啊 介紹什麼地獄啊 那就有人就去散佈說 你這邊一念的話 這個鬼也出現地獄也出現 所以你家裡不能擺這種經 你的家裡不能誦這個經 但是經典裡面也有佛菩薩 你誦佛菩薩 菩薩也示現 既然那個出現 佛菩薩為什麼不能出現 既然那個會出現 佛菩薩出現就會要度化他們的 所以地藏菩薩說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所以他去地獄 就是去推展菩薩道的精神 我們誦經 我們做功課 也是推展我們是一個佛弟子的 一個功課 學佛就是學著跟佛一樣 佛就敢說這個法 為什麼我們不敢誦這個經 所以這個邏輯上來講 一戳就破 所以破邪顯正 至少我們佛弟子 真的要聽聞佛法 正知正見聞思修是很重要的 所以正知正見 也是修行一個很重要的基礎 這個觀無量壽經 也是藉由這些主角 韋提希夫人還有這個阿闍世 這些人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 而是在這裡他扮演了 他們度化眾生的一個善巧 在這個經典裡面 當然他有他故事性 在佛教界有人用藝術的 戲劇的手法 表演這個梁皇寶懺 還有慈悲三昧水懺 甚至於有人演一些高僧 大德的一些傳記 這個都是一個很難得的表現 有時候我們看經典 你就眼睛用心去體會 有時候一個螢幕 一個戲劇的表現 讓更多的 他也許沒有宗教信仰 可是他有藝術的涵養 他可以藉由這方面 來認知佛教的故事 還有佛教裡很殊勝的 很究竟的一些義理 所以這也是非常的善巧也難得 我們說到這個韋希夫人 他就希望能夠往生淨土 然後去到一個沒有煩惱的地方 那麼我們也提到 現在人的壓力 工作種種的抗壓性很低 所以給自己一個休閒 放鬆的地方是必要的 所以有所有工作非常辛苦的人 他就擁有一些財力 他就買一塊地 就是能養老 或是當作第二春 第二個工作的時候 他弄個民宿或是什麼 當然這個是一個很好的 一個規劃 可是有一個故事 就是有一個富豪 他到一個島去渡假 看到有一個人就在那邊釣魚 也沒有年紀很大 他就問他說 我看你年紀沒有很大 你怎麼沒去工作在這邊釣魚 他說你怎麼在這邊-渡假沒去工作 他問這個富豪 他說我很努力的賺錢 我終於買了很多的土地 也擁有很多的財富 我今天這裡一塊地就是我買的 這遊艇是我買的 所以我就是來這邊渡假 你這年輕人應該趁年輕的時候 像我一樣好好的工作 賺很多錢再來享福 這個年輕人就笑一笑 我現在就在渡假我就在享福 我等我年紀老時候 走也走不動 看也看不太清楚 釣魚也釣不動 我現在就有工作 那一段時間有假日 我就來休閒 我為什麼一定要拚著老命 到了你真的擁有了財富 但不一定擁有健康 擁有那種心情來渡假 現在就可以享受晚年的渡假 為什麼要等到晚年 所以這個是觀念 時代的觀念不同 以前就拚啊拚啊 有二個兒子有二個小孩 就拚二棟房子給小孩 現在呢 管他小孩大孩 反正我能夠過下去 就已經不錯了 我還管那個小孩 所以沒辦法留財產給小孩 也乾脆不要生小孩 所以現代人的觀念 已經改變了 那麼渡假休閒也是 等到退休再來渡假來休閒 現代已經改變了 你有假日週休二日 就是讓你休閒 這個是現代人的觀念 其實你站在佛教徒的觀念 週休二日就是這二天 你要好好的修行 不是休閒 其實休息也是必要 但是完全去休閒 是不是在 或是在人生的這些智慧 知識是不是也作一些提升 韋提希夫人就提到她的心情 跟感覺 碰到佛慈悲的指引 所以我們是很需要人生的導師 或是在人生的路上 給我們指引的一個善知識 那麼十七頁 講義的十七頁下段 就提到這個唯願世尊為我說 無憂惱處 這個也就是我們說的淨土 一個休閒減壓的地方 讓我們鬆懈放鬆的地方 所以工作的環境 或是我們每一個人 都要有一個功課來做 碰到問題的時候 把你儲藏起來的資糧 可以拿出來用 你有誦經 你有打坐 或是你有拜佛 這些都是平常在消我們的業障 增加我們修行的功力 也就是說我們修行 儲藏起來的資糧 當你碰到逆境 當你碰到有人說業障現前 你才有存款 你有資糧拿出來應用 所以有人碰到事情 慌了 亂了 就是因為他平常 沒有做修持的功課 又沒有善知識可以指引 有時候就會做一些 不理想的事情 這邊大義 我們幾乎在上一堂課都有提到 講義第十七頁的倒數第三行 唯願佛日 佛日就是說佛有大智慧 就像白天的太陽 所以叫作佛日 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她希望往生那個地方 然後也能夠清淨 我們的業力因緣 這個是在經典裡面 作一些簡單的介紹 講義第十八頁 當然佛陀是為了教化眾生 必然眾生有所求 就會無所不感應 講義的第十八頁第三行 這段經文叫做欣樂 或者叫做欣樂 欣 歡欣的求生極樂世界 這段經文 也是發起十六觀經的因緣 所以叫作發起序 就是序文 我們看文章 它有這個序文 然後還有本文 然後還有結論 所以前面這個就是在講序 開頭 開頭一些開場 就是一些因緣故事 或是劇本 為什麼會寫這個劇本 男女主角這個是介紹 十八頁的第二段 發起序提到的厭苦和欣樂 二段經文 那麼這是淨土法門中的 兩大法門 一定要有一個方向 讓眾生作一個選擇 淨土都是有兩個法門 叫作欣厭二門 亦叫取捨二門 喜歡叫作取 你不喜歡的就捨 曾經講到這個得失 得 你喜歡的就希望得 你不喜歡的 你就希望趕快捨得遠遠的 趕快失去它最好 這個也是眾生的一個感覺 欣就欣喜 歡喜極樂世界的快樂 厭就是厭離娑婆世界的苦 因為欣喜所以欲取 因為你喜所以希望得到 我們知道這個十二因緣 這個愛取有 你愛 你就要占有 你就要取到它 你才要占有所以愛取有 講義的十八頁第二段第三行 因為欣喜所以欲取 所以你想要拿到 這個就剛剛提到的十二因緣的 一個現象 你不喜歡的當然就相反了 這個惟恐避之不及 那麼欲取什麼 欲取得極樂世界 因為厭離所以欲捨 所以你就不要它 捨棄這個娑婆世界 所以欣厭二門又叫取捨二門 可以看出眾生 很多事情就是用這樣的標準 在做決定 有人反駁這個淨土法門 所以說學佛的目的 是在求證實相妙理 那麼實相妙理的體 它的本體是不垢不淨 所以不垢不淨故 所以無取無捨 當然這個是以空相的立場來講 淨土法門有欣厭取捨 怎能求證實相妙理 因為下手用功就錯了 當然因為這些宗派不同 還有剛剛講的 這個階段不同 這個修行有修行的階段 他一開始的初信 你必須要有一個方向給他 也可以說有一個好惡在那一邊 給你選擇 當然剛剛講八地菩薩 菩薩摩訶薩成佛了 他就沒有這種好惡之分 也就沒有欣厭之別了 那提到的是無著 沒有著 沒有執著 不垢不淨 就好像那個心經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個空性的觀念是到最後 至少八地以上的 或是地位的 就是初地二地 有地位以上的這個菩薩 所以我們世間的人在講說 他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這個其實有時候那個內容 跟佛經有時候是引用 或是剛好巧合 他是有身份地位的 這個修行修到地位以上 初地以上也是有地位的 他就比較能夠觀空 比較能夠體認 這個般若性空的不垢不淨 無增無取 不增不取的這個觀念 眾生剛開始起手在修的時候 你就必須要有一個東西 有所依憑讓他去認知 這個就提到了 這本書叫妙宗鈔就答覆說 取捨之極與不取捨亦無 沒有什麼差別 那麼淨土法門的下手要取捨 取捨到最極致 也是怎樣 不取不捨 所以剛剛講了 這個慢慢往上 他就越不執著了 所以這不是兩條路 是歸元無二路 方便有多門 所以一開始他下手在修的時候 是有方便的 有方便 方便當然就是同理心 雖然講同理心 他的觀念一定要這樣子的話 他才有發心要去修行 不是他有個發心要淨土去 那麼今天我們來認知 或是以王舍城的這故事 是讓我們來了解 這些因緣跟故事 然後啟發我們對佛理的認知 好像我們到王舍城去 到王舍城有很多城門 那麼那一個門都可以進去 所以不一定說非走那個門 也不是說你是東方人 你就進東面的那門 你是西方人就從西方去 你不能從南方去 所以不管你是那一面的人 你就走你最近的路 最適合那條路 修行也是 個人有個人的根機 你是禪宗的根機 或是空性的根機 你就可以不用執著 那淨土的根機 有時候他就是必須要 有一些認知 所以這邊也提到了 歸元無二路 有人認為說淨土法門有欣厭 取捨是不能求證實相妙理的 這個觀念 他就把它講出來 都是方便的 有些善巧 那麼圓覺經有提到不取不捨 這句話 那麼宗密大師的疏鈔又有提到 西方淨土有取有捨 是權巧方便法門 權巧就是方便的意思 有這些貶低 這個淨土法門的價值 今天也可用上面的這些舉證 大家來作一個導正 所以沒有什麼好壞對錯 而是他的根機方法 那麼就好像你教小朋友 一加一等於二 他老是忘記 你拿一個蘋果再加一個蘋果 等於二個蘋果 所以你寫數字的一加一等於二 拿一個蘋果再加一個蘋果 變成二個蘋果 同樣在講一件事情 只是方便拿一個蘋果 你能不能拿香蕉也可以 一根香蕉二根香蕉就等於二 一加一就等於二 所以看你用什麼善巧方便 他最喜歡吃那個糖果 你就吃糖果 一顆糖果再加一個糖果 等於二個糖果 讓他也能夠認識 只要他能夠認知 這個佛法比較重要 或是剛剛講的 你要讓他認知數學是這樣子 算數是這樣子 他能夠記起來 能夠理解 能夠融會貫通比較重要 而不是說 你為什麼要舉糖果 你為什麼要舉蘋果 你為什麼不直接用一加一 等於二 很多的物理現象 還有一些生理 心理現象 一加一不等於二 無限的展現 一加一不等於 你所期待的那個數字 對不對 所以有時候是你有所變化 那是有很多因緣條件的 才說不要去執著 所以這個淨土法門它一開始的 下手處是有欣厭二門 一是要欣極樂世界之樂 是要厭離娑婆世界之苦 這個是他們在下手上 一個方便 淨土宗提到了往生的三資糧 信願行 要起這個信 信心 那麼第二個願 就信願行第二個願 就是要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麼一般的眾生是娑婆世界 是我們比較熟悉 西方極樂世界就不一定熟悉 當然有去過的人 除非他回來跟我們講 不然去了 到底有沒有去到了 沒有人曉得 不是在經典裡面有一再的提到 這個佛菩薩慈悲 甚至於有很多祖師大德 有去西方極樂世界 有些念佛 就有一些著作出來 這個都是可以作為參考 還是自己實修比較重要 那麼凡夫生西方 是因為有娑婆世界的業帶著 所以要有這個厭離心 起懺悔心 所以有人拜佛會哭 會傷心 你碰到佛的清淨 那會感發自己過去-所造身口意業 會起慚愧心會懺悔心 有人說奇怪 我看到佛菩薩都會哭 我誦經也會哭 這個是善根的顯露 哭一哭就好了 擦乾眼淚繼續修行 或是行有餘力要行善 要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這樣很多企業家他說 他做這個企業 不一定為了要賺錢 那有人說 誰說的 無奸不成商 這種生意人不賺錢 那你來做什麼 今天是你賺到錢了 所以你就講大話 不是有的人是他真的 那個出發點是為了造福社會 或是讓某一個需要這方面的人 能夠得到這個善的使用 或是結果 所以相對而來的 他起了一個善念的心 相對而來就有福報財富現前 他如果能夠 因為這個理念能夠堅持下去 所以也會怎樣 福報不斷 所以不用怕餓死 就是這樣觀念 真的 你如果起了善念的話 佛菩薩就會保佑你 說保佑就比較剛剛說 又求又拜的 自然而然這個善的因緣就顯現 就不用怕餓死 這邊就提到 就是初學的 是一定要有一個方向給他 那麼你如果只說希望往生西方 但是又不願意捨離這邊 當然這個講義上說 是個死路 這是因為對於初階的人講 當然你如果是像菩薩 你就可以來去自如 遊戲人間 那麼臨命終時 尤其是初學佛的 他沒有很清楚的一個方向的話 他有時候就會覺得 到底要怎麼辦 會覺得人生苦短 我們墮入的就是苦海 其實這個都是念頭的一轉 你覺得這個逆增上緣 也是很好因緣 那就非常的歡喜心 有一位就從事於旅館飯店的 這位企業主 他就說你要做一個服務業 一定要心甘情願的 為你的客戶付出跟服務 如果你覺得說 我為什麼要為他服務 我為什麼要跟他噓寒問暖 這種高高在上的一個心態的話 你就很難做服務業 就必須很真誠真意的 要去把最好的那一面 去為大眾服務 那麼賺到的錢 也不是留著自己享福 曾經他贊助 爭取一些政府機關 贊助一個單位 眼睛瞎的 瞎的人一般就是去按摩 或是幹什麼 他就讓他們能夠學唱歌 聲樂 就是把自己的過程 生命透過一些訓練 不單單只要會按摩就好了 他們也學得很不錯 但是因為補助不夠 所以這個企業主 他又向人家募款 就說你們也可以去表演 學了之後去表演 但是表演不要說非要賺錢 能夠賺錢是有必要的這最起碼 如果有能力的話 你們就去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他們這種人 我眼睛就瞎 又靠著人家來贊助 我們才能夠學得一技之長 唱唱歌或什麼的 那我們能夠做什麼事 可以 你可以去監獄 你可以去監獄唱歌給他們聽 但是不要只有唱 唱 他們就哦 反正關在裡面很無聊 難得有個休閒 娛樂 你要把你人生的歷程 你的故事講出來 所以有一個人就說 我們是一群生下來就看不見 這個世間的人 可是我們都非常勇敢的 去面對我們的人生 我們也希望透過歌聲 能夠讓大家知道這個人生 還有很多的方向跟路可走 結果他們就因為去監獄現場 所以就有人在啜泣 在哭 我們好手好腳的 不好好的去為社會奉獻付出 還為非作歹吸毒搶劫 這些不好的事 你看這一群眼睛看不見 而且是從出生就看不見的 他們還這樣努力的 把他生命的光散發出來 那這不是菩薩是什麼 所以他們就會面對這樣的人 而自己的身體是這樣 人家的身體是這樣 自己還不好好學 說起來慚愧 所以會起懺悔 所以這個比指著他們的鼻子說 你們這些業障愛造業 或者不知好歹 指責他們 更有怎樣說服力 所以你讓對方覺得慚愧 而不是難堪的話 應該是讓他從內心 而起了一個慚愧之心 而起了一個懺悔之意 這樣的一個效果 應該是更好才對 這裡就是韋提希夫人 她覺得這個娑婆世界的痛苦 就好像一般的人 他到了監獄才知道 監獄真的是不自由 這個吃飯也很多不自由 時間作息有很多不自由 才知道自由的可貴 當然就要意志堅強 出去了不要再進來 怕的是意志不堅強 碰到境界又使壞去了 那就糟糕了 這裡十八頁呢 就是提到因為你發一個心 要到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去投胎 所以佛也是一個慈悲 讓你能夠過去那邊 用智慧來把我們 你要欣求淨土 你就要用智慧之劍 斬斷你這個什麼 煩惱業障那些牽絆 所以人的煩惱從那裡來 很簡單 就是想太多 人家講那個風涼話 或是那個不真實的話 一笑置之 你如果有體力解釋一二 你要解釋三四 對方也懶得聽 所以很多事情不牽涉到當事者 他也是當故事聽聽 人家能夠勸你的 或是勸對方的 也是怎樣 公事 形式上不講 好像對人家不好交代 或是我也有盡這份力 這樣子而已 對當事者來講 那才是他真正內心的體會 然後面對種種的這些現象 那對旁人來講 根本就不痛不癢 當故事聽聽就過了 所以我們希望往生西方 靠由佛陀的智慧 斬斷我們這些牽絆跟煩惱 才能夠往生到我們想去的地方 那麼講義的第十八頁最後一行 他說極樂世界的眾生 是蓮華化生 那麼蓮華一開呢 就能夠看到阿彌陀佛 為我來說法 一聞佛法即悟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 就是遠離生死的真如實相 這個理體 我們說忍辱有生忍跟無生法忍 生忍就是你生活下去 生存下去 必須忍受春夏秋冬 冷暖這些叫作生忍 法忍呢 是因為你修行要忍受 因為修行的這些法門 受持當中的這些調教歷練 念佛 口會乾啊 你要放個水 或是你要用什麼方式來念 讓他不至於那麼乾 你要念 要怎樣能夠持久 要用丹田去念 或是觀想去念 或是觀像去念 或是實相念佛 看你有什麼法門 無生法忍這邊提到 就是遠離生死 這些真如的實相 那麼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 謂之無生法忍 所以真理是不變的 所以它叫作不動 娑婆世界有生滅 所以叫作生滅法的世界 這個就是物質的還有時間的 還有人心的 這都是變化無常的 究竟解脫的真理 它是不變的 講義的十九頁第二行 極樂世界是一個妙有的世界 雖有種種的清淨莊嚴 那種有是不可思議的有 是妙有 那個妙有就是真空 所謂真空妙有 看起來好像有生有滅 那它本體是怎樣 不生不滅 清淨無為 所以到西方證到無生法忍 既然證到無生法忍 還有什麼垢 就沒有什麼清淨跟污垢 清淨跟污垢也是眾生的分別心 本來都是非常的清淨無為 所以這邊提到 還有什麼垢 還有什麼淨 還用得著再取再捨嗎 所以證得無生法忍之時 與不取不捨的工夫是一樣的 一模一樣無有高下 諸事要讓它有一個方向 有一個取捨 有一個好惡 那麼你到了菩薩位 可以遊戲人間了 可以展現了 這個真空三昧 妙有三昧 那麼這個就非常的清淨無為 那不清淨也非常清淨 不污垢也非常污垢 污垢跟清淨你不會受干擾 這樣才是跳脫 講義第十九頁 這個經文提到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 這邊有提到一個放眉間光 眉間 這邊有提到一個註解 第八個註解 佛菩薩的色身所放的光明 叫作外光 身光 所以我們看佛菩薩的那個造型 有的畫畫有的是塑像雕刻 他們有身光 就是菩薩背後的這個光 還有所表現 其實有的人就透過儀器 才有辦法法看 那有的人透過他的眼光 也可以看 這個人都有他的光 所以有一種照片 你坐那邊給你照下來 你的身光是藍色 是黃色的 白色的 因為他作生意 你是藍色光 所以你的念珠要用什麼材質的 要用什麼顏色的 這個是因為要配合搭配 其實這個光 無非就是我們的業力 因緣的展現 你的心量是正的 那你就光明正大 沒有什麼好畏懼的 一切的眾生都是平等的 一切的現象都是非常的清淨 莊嚴的 你看到那種長得 非常不好看的眾生 你要起悲憫心 所以有人看到蛇 早期的人看到蛇 蛇啊 打死牠 打死牠 蛇也沒惹你 牠也是在這個萬物之中的一種 牠也只是剛好從那邊經過 給你碰到 牠咬你的時候 你再來做處理還來得及 牠根本就沒惹你 那你為什麼跟牠過不去 還有這個民俗所傳的 你要將牠打死 你打不死牠 牠就回來再咬你 諸位 莫名其妙一條蛇牠長成這樣子 也許也不是牠願意的 那莫名其妙被人打死 這個就以訛傳訛 其實這個蛇有時候 他們就有接觸這種眾生 其實牠比我們更害羞 牠也比我們更不願意說 去嚇到別人 有時候是用我們自己個人的 主觀去看一些事情 這個身光 因為種種的色光之中 由佛的全身所發出的光 叫作舉身光 就全身的光 由一相放出之光稱之一相光 全身有全身的光的稱呼 叫作舉身光 那麼身體的某一部位 叫作一相光 由白毫相就是這邊眉間出來 放的光叫白毫光 毫光或是眉間光 由毛孔出的叫毛孔光 項邊發出的圓光就叫頭光 由佛背產生的光叫作後光 所以頭部有頭光 後面叫背光 這個是種種的一個稱呼 有的人就說某某人看到佛放光 我沒有看到佛放光 我是不是業方比較重 這個就是剛剛講的 這是初階的學佛 然後有些徵兆現象 他就好奇 或是想要看什麼 其實本來就放光 你燈一開就有光 看你要什麼光 你的心量是大的 你的心光就遍十方三世 一切佛淨土 遍一切剎土 時間空間的完全展現 還要 這個就是眾生的一個設限 這邊提到就是眉間光 就是其光金色 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還住佛頂 這個光出來的時候 但是還停留在佛的頂上 化為金臺如須彌山 就好像化為須彌山一樣 十方諸佛淨妙國土 淨妙國土 皆於中現 十方三世的這些佛都怎樣 都展現在這個佛放出來的 光當中 剛剛提到你的心量 跟佛相應 那佛就在你的心中 所以也祝大家墮時隨地 能夠跟佛菩薩常相左右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