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4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介紹觀無量壽佛經 的內容之前 已經提到了這個阿闍世王子 他要把他的父王 禁在這個七重的密室裡面 然後讓所有的大臣都不能接近 這個當中就延伸了 這個母后還有父王 祈求釋迦牟尼佛 然後來告訴他們淨土的殊勝 因為他們想說被關在這裡 也應該必死無疑 被關在這裡他們的自由 都已經失去了 人生的方向養兒育女的結果 竟然是遭遇到如此的悽慘 所以他們內心就欣求 這個淨土的心願 那麼淨土當然是有很多種 我們之前有提到 除了阿彌陀佛的淨土 還有藥師佛的淨土 也有這個彌勒菩薩的淨土 甚至於也有人提到 文殊菩薩的淨土 那麼有一個淨土 就是說我們唯心所現 所以叫作唯心淨土 那麼唯心淨土 這個在維摩詰經裡面就有提到 在佛國品祂說若菩薩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個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心淨則國土淨的一個觀念 那就是眾生 要把這個現實的環境 變現成我們內心清淨的淨土 所以心淨則國土淨 所以讓這個心淨的觀念 隨時隨地能夠展現 因為要過十萬億佛土 到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 或是到那一個淨土去 有時候是要透過修行 那不如我們當下 就清淨我們的身口意 那就可以跟淨土相應 所以這個淨土 就是能夠從淨心開始 那麼淨了我們的心之後 這個就是淨土的展現 所以這個是維摩詰經 把他方世界的淨土拉回到 我們自己心中這樣淨土 這個是在很多的淨當中 一個很特殊的一個觀念 其實也是非常受用的觀念 像我們也常常提到說 其實淨土就在我們的內心 就在我們的家裡做起 我們把家裡打掃乾淨了 就是展現一個佛國淨土 那我們每天所煮的飯菜 給家裡的人吃 就好像供佛一樣 也有很多人他可以到別的地方 去當志工去發心當義工 可是回到家裡 因為大家相處的非常熟悉 已經沒有在語言上的客套 所以講話就非常直接 甚至非常的衝非常嗆 在外面都非常慈眉善目當志工 回來到家裡 一個一個都變成夜叉或是羅剎 這個就是那個阿修羅 所以就有人說 這樣學佛 根本就沒有落實在生活 或是對於家庭更沒有慈悲 所以我們會提倡乃至於鼓勵說 菩薩們你們到外面當志工 當慈眉善目的菩薩 那回到家裡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應該是更親密 生活在一起應該是更直接 我們更應該把在外面的 那份慈悲那一份祥和之氣 帶回到家裡 這樣不是更能夠落實我們學佛 然後落實我們整個家庭 就展現一個淨土 所以在這個維摩詰經 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強調 所以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 我們這個世界是釋迦牟尼佛 他所建立的這個淨土 娑婆世界 其實也是一個淨土的展現 那麼舍利弗從現實出發 認為這個淨土不淨 就是因為剛剛講到這個佛國品 當然在這個維摩詰經 有舍利弗這位大德 他內心就是有所執著 所以天女向他散花 花著在他的身上 他就說不行我是一個修行人 我不能把這個花鬘著身 其實是他心裡有所著 當他心裡沒有著的話 這個花自然就掉落 其實是佛陀來告訴我們 眾生的執著心 其實是非常的不可思議 所以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其實是何等的清淨何等的灑脫 剛剛提到舍利弗 看到這些現實的生活 有丘陵有山石有種種的現象 認為這個佛國淨土不是很清淨 那這個釋迦牟尼佛 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 所以就對他一個教育 他說那裡不是清淨的 而且對於瞎的人 你跟他說你面對環境是漂亮 還是不漂亮 他也沒辦法去感受 但是盲人他可以去感受到 那個 清淨的 所以一般來講說風水 風水就是你的空氣流通 沒有這個障礙 到處行走都非常的暢通 所以叫作風水 風聲水起 如果一個盲的人瞎眼的人 他沒有看到整個家裡的佈置 或是什麼東西擺那裡 可是他可以去走動 他可以去感受 他手一摸這裡沒有灰塵好乾淨 這個一摸這個植物很新鮮 聞到整個空氣是那樣輕清晰 他知道這個是一個 很美好的淨土 我們也是 我們家裡可以佈置一個淨土 那你不必的東西不要怎樣 堆積在那一邊 外在的不必要的東西不要堆積 內在心靈的障礙心裡的塵埃 是不是也應該把它除掉 所以心淨則國土淨 我們從我們內心的淨土來做起 我們自然而然會感招 我們的環境就一樣一樣的 產生了淨土的效益出來 所以有人會說我學了佛 我的家人不一定會跟著學佛 我學了佛 我的同事不一定認同我學佛 我們如何去度化他 我們常常會跟他建議 先從自己做起 你自己做到非常的清淨 那不受這些外在力量 到底誰學不學佛 到底誰信不信佛 不要受他們的干擾放下 自然而然我們的言行舉止 會感招到他們那種學佛的一個 心胸氣度 比較一般人說 也有人感覺到那種學佛的 一個風範跟氣質 慢慢的他們也能夠來 跟我們討教學佛的一個殊勝 或是如何來解決他們內心的 一些痛苦 所以一般的人 他學了佛之後做事情待人處事 有時候受到委曲 他們會來請教說 師父那我們學佛 不是也很多的這些障礙跟痛苦 還有一些無奈 面對的社會職場一些齷齪的 一些很不如法的事情怎麼辦 我們會跟他建議 你的內心要存有一片淨土 是最重要的 外在的環境別人的想法 我們很難去左右跟做一些建議 從我們內心清淨做起 自然而然 他們需要展現淨土的時候 他們就會來向我們要求 或是來親近我們 所以真正的一個盲者 不是說他看不到東西 這個是海倫凱勒 一個瞎眼的大著作家 他說瞎眼的人是內心盲掉的人 而不是眼睛盲的人 所以到底我們是盲了沒有 是不是真的是瞎眼的人 那就要問自己了 那麼舍利弗他看到這些現象 所以他就認為 這那裡是個清淨的地方 佛陀就反問他 甚至對於盲者說 你沒有看見那你知道這個 是不是日夜的過錯 盲人他沒有辦法看到東西南北 紅黃綠白 這個是不是日夜 太陽跟月亮的過錯 不是 是瞎掉眼睛的人 他自己的業力因緣 所以應該是從這個當中 來認知自己的現今 不是怪罪於外面的 所以外在的有山河大地 它是不是清淨 其實是我們如何讓它展現 淨土的一個能力跟這個方法 所以佛陀在教化眾生 有時候是慈眉善目 但是有時候也是金剛怒目 所以這個問話也是非常的犀利 無非是要敲醒 我們自己的我執性 當然佛陀就說 一個瞎眼的人他看不見 他不應該怪太陽月亮 是應該來面對自己的業力因緣 所以佛陀他的腳指 一按這個地面 整個展現了 三千大千世界的莊嚴 有若干百千珍寶嚴飾 譬如這個寶莊嚴佛 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就是非常清淨的 這樣的淨土展現 一切大眾歎未曾有 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所以你是不是坐在蓮花上面 還是你是坐在垃圾堆上面 這個就是看我們的心態 佛的意思 就是我們的國土 本來就是這樣的清淨 是為了度化下劣的眾生 就是根器比較差的 才隱去了清淨顯示不清淨 好像大家都同在一個 金缽裡面吃飯 有福份的人吃的是好飯 沒有福份的人吃的是不好的飯 因為有人根機是這樣子 如果各位去吃過飯 看到這種餐廳 如果裝潢的富麗堂皇 你會想這個吃一頓飯下來 可能不是我的能力範圍所及 所以大部份就選擇 不要進去這一家 如果說我的能力 就只能吃路邊攤 我們就選個路邊攤就進去吃 也許就比較省 可是有時候也有例外 這個大的餐廳 它來一個週年慶 或是什麼慶節 它打了折扣非常便宜 所以可能就跟路邊攤的價錢 差不多 所以有時候這個機會 是自己要去發掘 不要看到富麗堂皇 不行這樣是很奢華的 我們不能這樣子浪費金錢 可是有時候這種人的口福因緣 就很難講 有的人買東西也一樣 像有的人在過年時間 會到百貨公司去買福袋 福袋它就是一個 不管你是那一樣東西 它都那個價錢 可是它裡面的東西不一而足 所以有的人拿到的是等同 你去買福袋的那個價錢 有的人裡面就是很特殊的東西 譬如說那個福袋就賣一千塊 可是裡面是一部汽車 你就賺到了 裡面可能一部音響 大的音響你就賺到了 所以很多人就會懷有一個 期待的心 我可能運氣怎麼樣 所以在販賣福袋的時候 就會很多人去排隊 很多人去等待一個大獎 所以人的內心 會有所期待的時候 是他知道這個價錢出去 是不同的價值的東西出來 所以人生很多抉擇 就是價格與價值 所以有人說他的價值觀不一樣 是的 很多人覺得說 我去汲汲營營的賺錢 這個就是我人生追求 有的人是他在賺錢 他自己會去規劃他的時間 規劃他的財富 乃至於他會去規劃他的健康 所以全面的觀照 其實是一個智慧的展現 曾經有一個人他賺了很多錢 終於他找到了時間 找到了地點去那邊渡假 他看到有一個人在旁邊釣魚 釣一釣呢 他就收起來要走了 他說你是釣不到魚嗎 他說沒有 我釣的時間差不多了 我也夠用了 我就要回家了 他說你怎麼這麼不勤快呢 你應該努力的工作 然後釣很多魚賺很多錢 那個釣魚的說然後呢 他說然後你才能找時間來渡假 然後找時間好好的享清福 那個釣魚的說我現在就是了 我釣一釣我夠用了 我就可以好好的享清福 我就好好可以渡假 為什麼要到了你所說的 所有的錢都賺夠了 然後你覺得時間夠了 再來享清福 可是有沒有想到 當你覺得夠時候 你也許體力不夠 當你也許賺到夠了 你的健康不夠 很多人就是用健康去追取金錢 可是等到年紀大的時候 卻要花很多錢去追取這個健康 那不如我們適當有了花費 然後能夠回饋或是能夠去發心 這樣把身體做一個 精神做一個 也能夠在道業上有所堅固 當然也有人說我拚一拚 賺來的錢作為修行的資糧 當然也是無可厚非 只是拿捏上時間點的拿捏 是非常重要 所以人生到底你要怎樣規劃 可能就要問我們自己 那麼這個佛陀的意思 就是告訴我們 你的心境是怎樣 你當然就可以去享受 如果說你很有財富 你去享受大餐豪華的 可是這個是你的財富所及 可是當你的財富 無法所及的時候 它也特價的時候 但是佛陀的慈悲就是怕內心 根機比較下劣的 就是自覺的不夠 或是有一點自卑的眾生 你那麼弄得太富麗堂皇 他們就好像看到 高級豪華的餐廳 不敢進門來享用 所以就展現了娑婆世界 這樣的現象 其實你有慧根你有福報 你還是可以碰到釋迦牟尼佛 所展現的這個莊嚴的淨土 當然佛陀的意思 就是說我這個娑婆世界的國土 本來就是這樣的清淨 只是為了怎樣根器的眾生 所以才示現這樣的面貌 把我的清淨隱藏起來 但是並不代表我這個地方 不清淨 所以有人就說真人不露相 那麼這個真人不露相 是因為他不要鋒芒太露 所以他並不是沒有能力的人 所以我們有時候不能以貌取人 所以很多事情是要去做深入的 一個探討 那麼這個眾生的心有清淨 或是有污穢 所以不一樣 所以如果人的心清淨 就可以看到娑婆世界的 這個功德莊嚴 就說客觀上這個淨土 有清淨有污穢的分別 可是這個清淨與污穢的分別 乃是在人的心 眾生的心所造成的 所以淨土並不是在塵世當中 一般有塵垢的這個世間之外 另外有一個新的國土 而是人的心只要你由污穢 變成清淨的當下 這個塵世也是一個佛國淨土 所以這個佛國淨土的作用 也是在安慰苦難的 這些眾生的心靈 然後去除他們內心的污穢 這個不淨 所以追求這些清淨的 心靈上的解脫 其實是宗教家 或是一個宗教信仰 或是一個道場或是一個法門 所以能夠給我們得到一個解脫 所以這個維摩詰經的佛國品 是說隨其直心而能發行 隨其發行而得深心 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隨意調伏則如說行 隨如說行則能迴向 隨其迴向則有方便 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 隨佛土淨則說法淨 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隨智慧淨則心淨 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所以這個觀無量壽經裡面 有提到三心 其中有提到這個深心 這個至誠心深心還有迴向心 所以我們的深心很重要 深心以比較白話的意思 很多事情你要去深根 深入的研究 深入的扎根 所以這個深度廣度 其實是你要經營人脈 經營一個企業 或是經營某一個方面的專業 都是有必要的 那麼這一段的佛國品說的 首先就是要直心 所以直心是道場 所以直心就是要誠心的信佛法 信三寶 然後樹立有信心 那麼信心能建立了 就能夠奉行眾善 眾善累積起來 心就能夠隨著這個信 而能夠跟著深入 那麼這個心 能夠深入的話 就不會隨著眾惡 然後會棄惡從善 所以這個叫調伏 所以我們如何調伏我們的心性 調伏我們的業障 調伏我們的煩惱 這個環境非常重要 所以淨土就是一個環境的展現 當然善知識也是非常重要 能夠親近這個善知識 親近人生的導師 省得讓我們走很多冤枉路 有的人對建築不懂 他在建築上走了很多冤枉路 有人對於什麼不懂 花了很多冤枉錢 當然他可以自己自圓其說 繳一點學費有什麼關係 只是這個學費有高有低 所以我們當然是有必要繳學費 可是繳了學費 如果代價太高的話 是不是也要做一些斟酌 那麼這個調伏 就說你的心變便能調伏 那麼就遇善即行 所以你碰到的事情 你自然而然會去跟善的願力 相應 所以到碰難行 你也會因為這個是 菩薩道的精神 這是度化眾生的精神 或是自利利他的事情 你就會去堅持 所以有人學佛之後會碰到煩惱 碰到痛苦 我們都跟他鼓勵說 只有成佛這條路要堅持 那麼成佛這條路之外的枝節 是非對錯人家的口沫 就是口舌這些 那就不要理他了 你才會埋頭前進精進 才不會浪費時間跟生命 在人我是非當中 眾生要炫耀的 要自以為很了不起的地方太多了 這個貪瞋痴慢疑 貪這個要那個也要 一個房子二個房子 一個什麼 瞋 他得不到會生氣 或是失去了他也會生氣 得不到就是求不得苦 有人是已經求到了 可是它會消失 或是它會離開或是它會敗壞 他心裡又不舒服 慢 就是自以為很了不起 自己的方法最棒 自己的見解最行 自己的技術了得 所以這個慢 它就有執著的意思 我們一直講眾生有我執跟法執 我執跟法執 他就自然而然就慢起來 就憍慢起來了 我的最棒 我的方法最殊勝 疑 就是懷疑 當你擁有的時候 你怕人家來奪取你的權利地位 或是什麼 所以他懷疑他是不是跟誰串通 或是他這個話 是不是在挖苦我 或是他這動作是不是另有什麼 計謀 當然在佛教講說 眾生比較糟糕就有三疑 疑自 自己懷疑自己有沒有能力成佛 有沒有能力修行 然後疑法 這個方法可以嗎 這個方法可以得解脫嗎 疑師 這個老師可以教我嗎 我看他不怎麼樣 所以這個就是三疑 然後把自己人生慧命 都懷疑光了 就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這個調伏 可以讓我們碰到難行的事情 也能夠發心去做 秉持著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 這個很基礎的一個觀念 就可以得到我們很殊勝的 跟這些善的因緣去相應 所以能夠迴向佛道 迴向佛道則能夠產生方便 這個維摩詰經有提到方便 這個方便也是在淨土裡面 什麼方便有餘土 這個也是希望更多的眾生 能夠來到這個淨土 而不斷的趕快修行成就 另外這個心淨國土淨的觀念 也有另外一個觀念 就是靈山的淨土 這個是法華經裡面的 這個如來壽量品有說 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 壽命無量阿僧祇劫 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 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 今猶未盡復倍上數 然今非實滅度 他說往生他不是真正的往生 而便唱言當取滅度 而來無量劫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是為要度眾生才方便出現涅槃 而時不滅度常此說法 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雖近而不見 所以顛倒的眾生看到佛 沒看到 就是在眼前也不認識 這個就是白白錯過 擦身而過 他是為了讓眾生不要怎樣 懈怠 如果佛陀不涅槃的話 大家會覺得說佛陀就在那邊 我有空就修行 有問題就去問他 佛陀就常常在 所以佛陀他就是要示現涅槃 眾生知道有無常的觀念 所以才不會這邊依賴推託延 所以這個是佛陀很智慧的 一件事情 另外還有人提到蓮華藏世界 蓮華藏世界 是華嚴經所提到的 或是這個梵網經有提到的 祂也是屬於唯心的淨土 所以我們提到唯心淨土就是說 舉了那些經典有這些觀念 尤其在華嚴經 你不看華嚴經不知佛家之富貴 華嚴經洋洋灑灑有四十卷 六十卷八十卷華嚴有三版本 裡面都提到屬於比較唯心的 一個觀念 像華嚴經十地品之三 祂有一個三界虛妄但是心作 是心來作成的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所以一切唯心造 什麼都是心造的 是山河大地是清淨法身佛 都是我們唯心所現 這個就叫作三界唯心 那麼這樣子去推論的話 那麼佛跟其它的世界 都是超出三界 也是心所造的 所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心造諸如來 這是華嚴經 祂另外一個版本的寫法 那麼諸佛須了知一切從心轉 若人如是解彼人見真佛 所以你能夠知道這樣的原理 你才能見到真正的真佛 就好像原始佛教的時候 這個經典所記載 佛陀去講經說法 蓮華色趕快跑到第一個 去迎接佛陀 跟佛陀說我第一個來迎接佛陀 佛陀沒有 能夠觀空性的 這個舍利弗 才是第一個來迎接我 所以是以法相應 不是說你一天溺在佛陀的身邊 他就看到真正的佛陀 是你跟佛法僧都能夠相應 這樣子更具足了 所以華藏世界 是一個唯心的淨土 另外有一本叫作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也有提到 祂說釋迦牟尼佛名毘盧遮那 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常波羅蜜所攝成處 我波羅蜜所安立處 淨波羅蜜滅有相處 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 意思就說這個華藏世界是怎樣 是圓滿的 常樂我淨 所以這個四德常寂淨土 其實有很多的經典 就是帶到這樣的觀念 那麼梵網經也有提到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花臺 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 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一時成佛道 祂說觀到那個一個葉子上面 都有一尊佛 所以有人插花 一葉一如來一花一世界 其實你可以從一個地方去看到 種種的一個現象 莊嚴殊勝的 當然在觀無量壽經它是提到 這個阿彌陀佛的淨土 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淨土 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那麼現存的經論當中 有記載阿彌陀佛跟他的淨土 有二百多部這個經典 所以是非常多 大約占了大乘經典 大概三分之一 最早傳入這個漢帝 這個宣傳阿彌陀佛信仰的經典 則是東漢之前所翻譯的 般舟三昧經所提到 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剎 當念彼方佛 就是那邊的佛 不得缺戒 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 過七日已後見阿彌陀佛 用是念佛故當得生阿彌陀佛國 所以很清楚的 這個在般舟三昧經的行品 你可以看到 這個念佛七晝夜 那就是在阿彌陀經也有提到 也延伸到我們現在打佛七 打佛七念佛七晝夜 那麼就是日夜一心 稱念阿彌陀佛便能夠見佛 並且在死後往生他的佛國淨土 所以般舟三昧經 祂其實是在阿彌陀佛 信仰的經典當中 是一個很早期的 一個代表的敘述 專門在論說阿彌陀佛信仰 最早的經典是東漢 聽說已經失去了 就是沒有辦法看到了 就是後初阿彌陀佛記 祂總共有五言句 然後五十六句 那麼祂就有附這個 阿彌陀佛說咒 那麼祂有提到這些觀念 這個都是在文獻上有提到 當然你如果從事於論文文獻的 一個考證 當然他有他必須提出這個資料 一個必要性 還有它的說服性 提到這些經典 也很多是提到這個阿彌陀佛的 當然我們這一部觀無量壽經 很多提到這個阿彌陀佛淨土的 這些經典 當然我們今天介紹的 這個觀無量壽經也是其中 一個代表的著作 那麼彌陀名號 我們在一開始是有作一個介紹 因為每一個翻譯的人不一樣 翻譯的朝代也不一樣 所以阿彌陀佛的稱呼 也有不一樣 我們一開始有介紹佛陀 很多的念法 那麼阿彌陀他的梵文 也有叫阿彌都阿彌 這個種種的稱法 所以簡稱叫作彌陀 所以他的翻譯是十分的有趣 那麼阿就是阿字大明咒 是梵音的頭一個字 所以是一切音聲所有的文字 都不離開這一個阿字 所以在我們漢人的地方 聽到這個烏鴉在叫 啊啊啊 那個看到烏鴉黑色的 就覺得牠是不吉祥物 所以看到烏鴉就說可能要帶衰 所以這個民族性的觀念 可是日本人他聽到這個阿字 阿字本不生 所以就是一切咒語的開頭 所以他們聽到這個烏鴉在叫啊 他們都很高興 因為他們隨時隨地都在持咒 這個阿字本不生 所以你看這個民族性不同 同樣一樣東西同樣一個叫聲 有人就覺得真的很帶衰 這個很不吉祥 但是 你看另外有人 這個就是一切法的根源 一切咒語的發展處 所以一切都法喜 所以越聽就越高興 越聽就越舒服越法喜 所以這個真的是 我們回歸到前面講的唯心淨土 這同樣的東西 你的觀念不一樣 就產生不一樣的現象出來 那耳濡目染之下 這個比較負面的想法 他一直存留這樣子 似是而非的觀念 那麼所有這種積極面的 這個民族性 他們就是還很積極 所以在學佛有提到唯心 我們是應該隨時隨地 保有這個正面的陽光的 這種觀念 所以這個阿字 其實在印度的語言 它是屬於無的意思 沒有那個無 所以它是一些萬物的根源 諸法的本體 所以它的含意是非常廣泛的 那麼彌陀的意思也不少 阿彌陀就結合在一起就是無量 無量無邊的意思 這個之前我們就有提到 順便一提的就是 無量壽經有提到 這個名號的發展 祂說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 這個無邊光佛無礙光佛 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 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 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所以它這一個阿彌陀佛 就有很多的意思 所以這便是人家說的 阿彌陀佛有十三名號 如果你這樣來認知就知道 這個無量無邊的稱讚 那麼阿彌陀佛的成佛 這個也是在其它的經典 也有提到 祂的願力或是祂的本行 當然能夠在願力上而展現 很多經典是有 藥師佛有十二願 大家熟悉的就是阿彌陀佛 有四十八願 那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 他也是展現在無量壽經上面 有提到 祂這邊就是希望眾生 不管你是在那一界的 都能夠成佛 所以才會這個帶業往生 這樣觀念 所以關於阿彌陀佛的本願 還有一本經叫作平等覺經 就是它會在這個內容上 作一些詳細的說法 所以以四十八願 這樣所形成的阿彌陀佛的淨土 剛剛提到的無量壽經 還有這個阿彌陀經 還有一些其它的經典都有提到 都是殊勝跟莊嚴 大體上就是這個器世間的清淨 我們生活的環境叫作器世間 器具的器 你那個器世間也能夠清淨 器世間也跟著一樣的清淨 所以其實阿彌陀佛 這個淨土的觀念 就是回歸到現在我們一個 很重要的課題 就是環保的觀念 阿彌陀佛 有人說他是一個最美好的 莊嚴的境界 那現在我們都提倡環保綠化 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地球而已 所以佛教的義理 其實可以落實在現實的生活上 去展現 甚至於可以說在現實的生活上 它是環環相扣 比如說提到環保問題 綠化的問題 你看阿彌陀經就提這樣的觀念 就說珍惜我們的資源 愛惜我們所生長的一個環境 所以阿彌陀佛的淨土 是一個沒有自然壓迫跟危害 安樂之處 在那裡你要什麼 都可以得到滿足 穿的用的 還有很多的珍寶 要吃什麼就有什麼 當然這個是因為修行 能夠到達這個 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是這樣子 當然回歸到我們的生活環境 你愛護這個環境 珍惜這個資源的話 你要用什麼當然就沒有匱乏 很多的資源它用盡了 馬上會延伸 代替的能源 所以人的智慧 其實是有無量無邊的發展性 所以其實說資源會用盡 或是世界會末日 這個也是講到成住壞空 可是我們不是碰到 這個成住壞空的問題 而來起恐慌 而是會揭發我們更多的智慧 去面對我們的生活 然後研發更多的資源 讓我們在生活上源源不絕的 所以這個淨土的觀念 它可以擁有這樣的特色 剛剛說的是有幽美的自然環境 這個第一個特色 第二個特色它是能夠平等 和諧的社會生活 所以到了這個阿彌陀佛的淨土 是不分你任何根機 我們知道這個觀無量壽經 也有講上輩中輩下輩 所以你是上根機中根機下根機 你只要稱念這個阿彌陀佛 隨你的根機就在那裡 跟阿彌陀佛來相應 這個是非常的殊勝 所以在現實的社會當中 有階段畫分 甚至於我知道印度的四姓階級 促成釋迦牟尼佛 來創造佛教 就是要消除這個階級畫分 世俗的生活也是很難做到 人與人之間的平等 所謂社會就畫分了一些 男女階級白領階級 甚至於有這個提供勞務的 或是提供資產的 這樣種種階級 那麼統治者以及被統治者 主人跟奴僕這樣的不同 所以透過淨土的認知 一些的眾生悉有佛性 所有的眾生都是平等 所以佛陀是我們的導師 教化者 但是他不是我們的剝削者 統治者 因為他說的 性 所以一切眾生都會成佛 大家都是生而平等 所以在這樣的淨土裡面 看不到損人利己 也不會看到只求自己得安樂 不管他人的生死如何 所以才能夠在淨土裡面 得到無上的菩提 那麼我們也提到 這個淨土的特色第三個 祂是身心健康的 身心健康其實有很多人 在學佛或生活當中 都把一些好的東西 認為永遠就是好的 比如說吃五穀雜糧 營養產品 那是好的東西 那是營養的東西 但是過量 甚至有人覺得說人參很補 可是人參吃太多了 就造成很多的弊病 好的東西營養的東西 可以補的東西 你要看氣候看體質看需要 同樣一個感冒藥 男眾女眾 這個體質不一樣 大人小人體質不一樣 他是重冒藥他是輕微的冒藥 這體質不一樣 所以藥量就有增減 所以人家說好啊 不能三餐都吃那個東西 你可能一個禮拜吃個一次二次 這樣就好了 在現實的當中 有存在的一些人生不滿的 或是痛苦煩惱 那麼在淨土裡面呢 能夠包括我們的生理心理 物理都能夠做得好的調適 所以調食調心 調睡 調息 這種種的調養 讓我們的身心健康 所以身心靈就是有重新來過 所以在稱讚佛的法身 有三十二相好 所以又健康又莊嚴 所以在學佛的過程當中 應該也展現自己健康陽光 身心靈非常清淨的方面 那麼透過修行 當然是能夠出離三界 還沒有出離三界 他會顯現各樣的神通 比如有種種天眼天耳他心 或是神足宿命 佛陀是漏盡通 所以神通不是修行的目標 它只是一個過程的展現 所以佛陀並不積極 鼓勵眾生去顯這個神通 甚至於亂顯神通 佛陀還會罵 他會顯神通的人兩個現象 就這個人他不用神通 沒有辦法度化了 那你就顯神通 另外會神通的這個人 你要入涅槃了 你要離開這個世界了 希望借由神通來提醒大家 好好努力修行 就可以秀上一段神通 讓大家知道神通也是在修行上 一個殊勝 所以淨土 是有它一些種種的特色 無非是希望我們能夠智慧開明 然後生死解脫得大無礙 所以淨土的介紹 其實最終還是落實在 我們的心裡 落實在我們的環境 我們今天就介紹在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