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3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觀無量壽經 提到這個與會的這些菩薩 非常的多 在講義的第八頁有說 菩薩來了三萬二千人 那當然這個前面一句 就是與大比丘眾 千二百五十人俱 所以這麼龐大的一個僧團 或是這個菩薩會眾聚在一起 在佛門中是有提到六和敬 就是在很多人 居住在一起的時候 那如何來共同生活在一起 乃至於共同的修行 所以在講這個各宗各派 都是一樣 沒有離開六和敬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一個條約 第一就是見和同解 就是見解要相同 那麼大家就是要有一個共識 一個團體一個僧團 包括一個家庭 如果大家都沒有共識的話 各吹各的號 各做各的事情 那當然就不能集中火力 然後目標向前 那麼這個和 理和跟事和 所以一般的人也有說到 家和萬事興 所以這個和是非常重要 整個生活在一起的 第一個必須要講究這個和 那這個團體 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的話 就不會互相的爭吵 那意見 就互相的融和 當然住在一起或是一個團體 他有時候是合議制的 就是多數決定之後 少數要服從 那當然多數的要尊重少數的 也許他們有一些互相去融合 或搭配的地方 或是這些多數人的決定 那事情做了結果之後 也不代表多數人的決定 一定是正確的 反而有時候是某一個人 洞燭心機 他的看法反而是最正確的 所以很多人在團體裡面 組織裡面 都能夠表達他寶貴的意見 是非常好的 而且我們說溝通 是現在在組織裡面 團體裡面 一個很重要的一個互動 那有溝才有辦法通 所以要把你的意見表達出來 你的看法表達出來 那這樣子 才能夠收集各方的見解 當然我們在表達的時候 情緒要和藹態度要平穩 不能說我的見解是最好 我的看法是最棒 那你們沒有辦法採取就這樣 訴之於情緒的語言 那當然人家不一定會接受 常常我們會有三個建議 就說當你的意見被接受 全然接受當然是皆大歡喜 那麼你的意見部份被接受 當然我們也能夠很欣然的 去面對這樣的結果 可是你的意見人家全盤不接受 就是否定 我們也能面對這樣的事實 然後虛心受教 這樣子呢 你在一個團體在一個組織裡面 就不會產生抱怨 或是一些不必要的 負面的一些語言或是行動出來 所以我們都要適度的 把你的看法表達出來 那有人說我跟他相處那麼久了 我現在想什麼他應該知道 為什麼一定要講出來 那麼你不講出來 對方或是其他的人 對你所了解的對你所熟悉的 不一定全盤 都能夠把它表達出來 或是全部能夠掌握 所以我們人與人之間 要把你的看法感覺 趁能夠有這個機會 我們把它敘述清楚 這樣子才不會造成說 當初我要講也沒人要給我講 或是我講也沒人要聽 這個都是比較屬於情緒的 一個語言 所以能夠把它很健康的 很平穩的一個態度 把它表達出來 所以見和同解是很必要的 尤其很多的場合 它有時候是必須集眾人的 一些智慧跟看法然後來執行 這個是有必要的 那麼如果沒辦法 大家見解一致的話 就是沒有辦法共識的話 那你要共住在一起 那是不可能的 那要共修在一起也是很困難 所以這個修行第一個 這個見和同解 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 那麼可見我們每一個人 在一個團體當中 要面對的是我們每一件事情 都能夠去尊重體制 那麼當然這樣子就不會起煩惱 第二個提到就是戒和同修 戒律生活規範 其實在講各宗各派 這個戒律是各宗所遵守的 當然我們有律宗 可是戒律 是各個宗派必須要去遵守的 比如說共住公約 或是法律規章 甚至於大家所遵守的這些規定 這個戒律是很重要 如果大家在一起 沒有這個公約的話就會亂了套 我們也不曉得怎麼做 所以必須要戒律 來作為我們生活的規範 那麼法律的規範固然是重要 是我們身為每一個公民 必須要去遵守的 可是佛教的戒律呢 跟世間的規定是有所不同 世間的公約是要大家遵守 佛法的戒律是叫我們自己遵守 所以別人怎麼樣 那是別人的事情 戒律是來規範自己 規範自己 當然這樣僧團自然就會和合 也不會起這個紛端 當然你會看到別人有過失 又有羯磨 每半個月還是羯磨 大家把看到不如法的事情 或是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都把它提出來 經過大家共同來擬出一個共識 然後共同來遵守 所以在佛門的戒律 其實它是要叫我們遵守 不是在叫別人遵守 所以你自己能夠規範自己 心就清淨了 換句話說別人不守戒 別人不守規矩 我們的眼睛一直在看這些 反而是讓別人的言行而擾亂了 自己的清修 所以這個自己要注意 來迴光返照 然後來規範自己 所以佛陀制這個戒律 是要我們自己來遵守 不是叫別人遵守 別人破不破戒 守不守戒 其實跟我們不相干的 我們可以透過這種機 就是剛剛講的 是舉發或是懺摩 有這樣的機制 我們來進行 然後讓生活在一起更能夠清淨 所以佛說眾生悉有佛性 那麼生活在一起保持清淨 莊嚴平等 這是持戒一個很殊勝的妙用 那麼現在有的人 他當然對於戒律非常的遵守 可是相對的 會看到別人不遵守的時候 反而起了一個煩惱 這個有時候是自我的擾亂 那你說別人不守戒律 難道干我們什麼事情 或是別人不守戒律我們不講 難道讓他一直壞下去嗎 這剛剛有提到 每一個團體 有每一個團體的機制 一定透過方法管道 讓大家共同來遵守 所以持戒的目的 是讓我們也能夠在修行上 更能夠精進 所以戒 定 慧 持戒然後能夠讓我們增長定力 定力又能夠讓我們起長智慧 當然它的步驟不是非要戒定慧 這三個步驟 而是修了戒的成就之後 它可以滋長定的成就 定的成就圓滿之後 它可增長慧的成就 所以它可以相輔相成 我們對於戒律的因素跟看法 都能夠從容的去認同它 所以我們都能夠以身作則 自己自律自己 這個團體就非常的健康 第三是講身和同住 這個住是共住在一起 那麼共住的時候 就是秉持前面有戒律有公約 然後大家在身口意能夠清淨 所以身和 當然能夠在身體的健康 造成我們在修行上的幫助 那是最好 所以我們說每一個身體會生病 其實是從心裡的病開始 那身體有那些病呢 當然我們在世間上 吃五穀雜糧 面對的是春夏秋冬 吃的飲食要注意衛生 當然修行也不一定說 要吃那個很不好的食品 因為以目前的物質來講 三餐溫飽而且注重營養 是必要的 那麼營養與新鮮 在目前我們的飲食上 應該都沒有很難 這個飲食的東西 都是具有很大的一個生命力 所以它是最健康的 最營養的 所以不一定是精緻的東西 才是較好 可見我們吃這個飲食的 很新鮮的東西 可以滋養我們的色身 有人說修行要帶有三分病 這個是祖師大德他是怕我們 因為色身太強健了 所以修行不耐煩了 不如讓它有三分病解決一下 然後知道這個壽命身體無常性 它是有這方面的教化 如果我們對於修行的堅持 道心的這個堅行 堅定的話 你沒有身體這個病 也是可以很快速的得到解脫 所以這個其實是一個善巧方便 並不是說非要每一個修行 都要帶三分病 其實真正的有一個病痛的話 不要說修行 有時候還是蠻擾亂我們生活 有時候你為一個感冒 你必須要看醫生或是要吃藥 或是有一點那裡不舒服 你一定要把它處理好 不過這個身體不好 是真的要當下趕快處理 我們說當下當下放下放下 那身體色身 所謂放下不是放著讓它生病 放著讓它病倒 放著讓它往生 而是它有狀況的話 你要好好的照顧它 你這個色身照顧好了 要修行當然就可以得利 所以身和同住 使大家能夠好好的 對於身體的照顧 另外就是共住在一起 可以互相提醒 早期修行的場所 大部份都是睡通舖 生活起居 就一起大家能夠互相的砥礪 互相的提醒 所以比較不容易犯這個過失 現在因為生活環境不一樣 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的職事 或是每一個人 每一個人的生活習性 所以變成這個居住的環境 就有所改變 好像變成沒有套房 或是沒有單獨的房間 好像大家共住在一起的習慣性 反而不能統一 這個就是一個時代的演變 所以第四個我們再來提到是 口和無爭 這個爭是爭吵爭 剛剛有講到你可以把你的意見 把它表達出來 表達出來的時候 帶有情緒那叫作爭吵的爭了 把你的意見平穩的 很具體的講出來 常常各位應該有個經驗 某一個人做了事情 另外一個人說這個不好 就把它反駁了 可是這個就是否定性的 那是不是有建設性的否定呢 就是這個不好如果要怎樣做 不是 如果你如何去進行的話會比較好 這就是建設性的語言 所以有人在看人家做事情 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通通不好 人家做的都不好 你做的就那一樣好 當然我們不是用這樣語言 去反駁他 這樣可能也許輩份 或是因為他的心態的關係 他沒有辦法接受 只是我們彼此共同要有 這樣的方向 就是你覺得他做得不好 那你要有建設性的 這個語言出來 那樣做比較好 這個方法不好 那個方式不好 那一個方法那一個方式比較好 這才叫作建設性的一個語言 或是碰到初學佛的 初修行的 或是他剛負責那一個職事 都要給他鼓勵 不時讓他能夠安心 有的人一開始執掌某一個職事 有時候他會因為沒有經驗 會怯懦 或是會害怕會擔心 那這個時候就是發揮 我們無畏布施的一個機會 當然也不是說因為我要無畏施 所以你就代替他的工作 不是這樣子 而且當他需要你的經驗傳承 或是一些顧問的話 所以我們就伸出菩薩的手 來成全人家 而不是說因為我會他不會 乾脆我就去代他了 他就永遠不會 換句話說父母親在看 小孩子洗碗 他很小怕他弄破了 不要洗了 他就永遠不會洗 等到他長大了才來罵他說 懶惰不來洗碗 他有興趣要學 或是當開始可以洗的時候 你不給他機會 當然他就永遠不會 所以當用我們的年齡 用我們的經驗說 我們到那個年齡 可以做什麼的時候 你反過來要要求我們的晚輩 子女他就沒有經驗 他就沒有做過 你用責備 並不能代表 他能夠很虛心的去學習 搞不好他就非常的反抗 然後再也從此不碰這個東西 所以這個是我們每一個人 在面對彼此之間 意見不同的時候 都要以一個理性的建設性的 建議跟方法把它提出來 第五個就是意和同悅 大家意見相同而且非常的和悅 我們也曾經做一個這樣的實驗 就是問大眾說 請問你們每天從早上起床 到晚上睡覺的時候 高興的事情比較多 還是不高興的事情比較多 有些場合也不絕對是都這樣子 有的人就是不高興的時間 好像比較多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這個有時候是因為牽涉到 人的心性 有時候比較膽怯 有時候比較負面的想法 所以我們都要從自我的 信心建立 從自我專業的一個領域強化 行有餘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常常產生要有正面的想法 跟觀念 你就會跟正法相應 跟貴人相應 跟佛菩薩相應 所以你要碰到佛菩薩 你要碰到貴人 當然就是自己 先成為眾生的貴人 你先成為眾生的佛菩薩 所謂菩薩不是用求的 去實踐跟落實是應該這樣才對 第六個是利和同均 利有時候就是利養 或是什麼好處 當然這個都是要非常的謹慎 有的人到寺院道場 去發心的時候 難免活動之後會有剩下的東西 切記不能說我喜歡什麼 我就先挑起來 應該是利和同均 好壞都要兼顧 然後大家因為不要讓這個東西 放了太久 或是寺院沒辦法處理 我們就發心把它處理 或是秉持寺院道場 需要我們做那些規劃的 我們就配合這個師父們的指示 當然是要如法的 有的人就我不願意隨便 拿常住的東西 他就回饋一點金錢 或是回饋一些什麼東西來替代 這個很好的一個觀念 那麼利養 尤其是大家在一起生活 而且很多事情就是要秉公處理 這樣子大家才能夠心心有共識 彼此才有辦法互相在運作 所以有人碰到這個職事時候 或是在一個團體 碰到一個權力的時候 他不容易放下 這個利和同均是說 你不放下至少要公平 這個是很必然的一個條件 那麼我們說到了講義第八頁 就說既然很多的人共住在一起 你看佛陀的智慧跟慈悲 度化那麼多眾生 真的要好好的一個管理跟規劃 這個就是要有六和敬 接受在第三段這邊就講了 發起序 經文就說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 名阿闍世 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收執父王頻婆娑羅 幽閉置於七重室內 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就是說爾時就是在那個時候 王舍大城 這個是王舍城是很大 所以叫作王舍大城 這段文呢 是發起序 就是說敘述發起十六觀經的 這個因緣 那麼前面證信序 六成就 這是每一部經 差不多有這樣子的架構 這個發起序就是因為各經各異 就是你的經文不同 所以它的因緣性也不同 這部十六觀經更是不同的 就是兒子殺父親要殺母親 這一段來作為發起 十六觀經的因緣 這個非常有故事性的一個經典 爾時 就是釋迦牟尼佛 還有大比丘眾 及大菩薩在靈鷲山說法的時候 正在這個時間 所以爾時 那麼王舍城發生了一件 這個忤逆倫理的事情 就是父親要被兒子殺 而這個兒子也要殺母親 所以在研究西洋宗教歌劇 有這種西洋的一個悲劇 那中國的這些經典歌劇 故事也是非常豐富 像在歐洲美國這方面 他們西洋比較不幸的悲劇 最著名的就是羅密歐與茱麗葉 那麼中國方面就有一部叫作 孔雀東南飛 他們就是一首詩詞 然後來敘述這一代不幸的感情 那麼佛門當中在經典裡面 也有一些不幸的故事悲劇 所以這個觀無量壽經 是一個很典型悲劇的經典 在講義的最後一段提到 這個王舍大城就是在古代印度 一個大的國家 叫作摩竭陀國的首都 這個城很大 所以就稱為王舍大城 有一太子 就是這個國王 就是有立一個儲君叫作太子 這個太子叫阿闍世 他的意思就是未生怨 他還沒有出生下來 就已經有了冤家 又名折指 就是指頭折斷了 他因為出生的時候 從高樓跌了下來然後沒有跌死 只是把那個小指頭折斷了 所以叫折指 這個名字 比如說未生怨跟折指 這二個名字 他長大之後就不滿意 所以都不喜歡人家叫他 都要叫他善見 就是希望能夠善見到 高深的道理一樣 所以好像我們一般的習俗 他因為指頭斷了 所以他不喜歡人家叫他折指 就好像我們的習俗 逢年過節弄破了碗筷 然後也不願意認為這樣的東西 弄破了會遭來不好的徵兆 所以有人弄破了就趕快說 碎碎平安就這樣子 音同跟這個歲月的歲 歲歲平安 讓這個弄破的人 一來也化解了尷尬 二來也希望這個長輩 不要再針對這個事情來責備 所以因為一般來講就說 逢年過節大家很歡喜心的 來過這個節日 所以不希望造成這個口角 或者造成有人被責備 這樣尷尬的場面 因為好的場面大家都笑嘻嘻的 穿新衣服 可能有人就是戴個花 戴個什麼瓔珞 就是把自己打扮的很莊嚴 那這個當中如果起個瞋恨心 或是大家不高興對罵起來 這個場面就會破壞了 這個喜氣洋洋的一個氣氛 所以就會用這樣的 一個替代的一邊 然後化解了這樣的 一個尷尬的場面 講義的第九頁 這個阿闍世王子不喜歡人家 叫他折指或是未生怨 所以他就取一個名字叫作善見 他對於別人不能了解的道理 他也能夠去了解所以叫作善見 這個是恭維他好聽的話 接著經文說隨順調達惡友之教 調達這是一個人名 梵文的一個翻譯 他原來的名字叫作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是佛陀的弟子 他在這裡扮演了 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這是說就算是佛陀度的眾生 有時候也是真的很搗蛋 這個提婆達多 以一般人來看 是一個很糟糕的一個對象 那麼對佛陀來說 他是如如不動 只是他對他一些該教化的 他會做一個很正確 很適當的處理 那麼提婆達多他的名字 叫作天熱 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天氣特別熱 所以叫作天熱 另外一個解釋說 天熱並不是天氣很熱 而是他出生的時候 天人心中熱惱 認為不是好的徵兆 所以天人有神通 所以他們有時候可以用天眼 去觀照這個小孩提婆達多 將來他怎樣 會害佛陀 他這個就是很有名的 傷害佛陀的一個對象 他會害佛而且會造出 出佛身血的一個罪案 所以又名天熱 這個調達是阿難的親兄 阿難是佛陀的侍者 結果他的哥哥也跑來要出家 他要幹什麼 他就是要霸佔佛陀的這個位子 因為他看到很多人來供養 所以他也想要擁有這樣 而他不曉得這是一個善巧 而真正的究竟解脫 是要靠實修而不是靠人家 一樣一樣的名聞利養 既然調達是阿難的親兄弟 他很聰明出家之後 他起了壞的心就想學神通 這些人不敢作聲 他就又請求佛陀 佛陀也不作聲 大家覺得好奇怪 因為佛陀只教他修無常觀 無常觀 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 佛陀在教誨眾生 這個因緣觀 還有無常觀 還有這種種的觀法 讓他能夠在修行當中 很快的能夠受益 所以這個人個性所及 叫他不要 所以叫他修這個無常觀 既然佛陀不願意教他神通 他就去找舍利弗學 找這個學 找那個學 結果沒有人敢教他 沒有人願意教他 最後他命令阿難教他 因為他是阿難的親哥哥 你再不教我就對你怎樣 可能是這樣子 那麼阿難也因為他的心腸很軟 像阿難曾經去請求佛陀 讓這些出家眾 也能夠有女眾來加入 那麼台灣是佛教界的一個奇蹟 女眾多於男眾 因為大家不教他 所以他就向阿難求救 阿難只好就教他 他出家之後卻怎樣 造出了出佛身血的這個案子 因為他名字叫天熱 所以跟這個有關聯性 這個調達是阿難的親兄 所以他很聰明 出家幾年之後 以惡心想學神通先向佛求學 佛不傳授給他 然後其它教呢 沒有修無常觀 然後又向舍利弗等學佛 然後大眾都不教他 所以他就叫阿難教他 阿難因為他沒有得到初果 所以他沒有他心通 所以不知道這個調達的企圖心 他是要學了之後另有用途 所以阿難不曉得 就把這個佛陀那邊聽聞來的 神足通的口授給他 那麼神足通之後 又身如意通 即是身體能在空中飛行 自在的神通 那麼調達既然學會了神通之後 名利心愈重 見佛受大家供養心生嫉妒 怎麼供養他沒供養我 所以他很不舒服 尤其看到國王去供養的時候 飲食 衣服 珍寶的時候 大車 小車的裝運送去 心裡面更是怎樣 妒火如焚 肚子裡面早就嫉妒的火燃燒了 他不能得到國王的供養 原因就是他運用了 這個神通去惑蠱太子 那麼希望太子能夠供養他 他自己半斤八兩好不到那裡去 他就表示有其它的方法 然後這個提婆達多 他就變來變去 有時候現大身 有時候現小身 履水如地 入地如水 或是上身是火 然後下身出水 在這種迷惑的 通這個世俗 這是非常的通用 這個種種的變化 大家也因為沒看過 所以他有時候上身出火 下身出水 或是反過來上身出火 下身出水 其實佛陀在經典裡面 有一再的告誡 這個神通只是聖境界 就是一個殊勝的境界 但並不能代表解脫 所以這是為了提醒大眾 不要去執著神通 那只是修行當中的一個現象 而那不代表你究竟的解脫 這個提婆達多他看到 人家去供養佛陀就很不舒服 那一天他就親自去碰到太子 他就是學了神通之後 就亂七八做 剛好也想到名聞利養的事情 那就先從太子下手 希望太子能夠供養他 所以他飛到太子宮中的天空 顯現種種變化 或變大身或變小身 或是這個履水如地 或是入地如冰 或是喜歡上身出火下身出水 就是過於這樣神通變化 能夠一下子變成大的身體 一下子變成小的身體 就是很多的變化 這裡來 那裡去 所以他變給太子看 太子看了好神奇 怎麼有這種東西 就問他是那裡的神 怎能變來變去 在太子宮裡面有人曾經看過他 就是提婆達多 所以就跟太子講 這個是阿難的哥哥 佛陀的弟子調達與太子有緣 所以度化他 那就是說特來度化太子的 太子以手招他 所以這個調達他先種種的變化 來引起太子的注意 現在他既然問他了 他又搞怪了 所以他變化 變成又白又胖可喜可愛的小兒 小孩子 投入這個太子的懷裡 這個新的太子懷裡 得到他的寵愛了 因為回來幾次了 他們就非常的歡喜 他就變成一個小孩子給太子抱 這個太子看起來很可愛 看這個小朋友很可愛 就非常喜歡 他就又變回來原形 就跟太子說法 說的都是供養的需要 因為他的父王每一次都供養 五百車的東西 然後他也希望太子 也如是的供養他 他就是說我們彼此有緣 你的供養有什麼福報 這些等等 這樣子我們可以再密切的合作 所以太子聽他這樣講 好像也有對未來 充滿了一個希望就供養他 這個提婆達多 得到他的供養之後 這個貢高我慢的心更加的加強 甚至於還去求見佛陀 希望佛陀把大眾的僧團交給他 希望他來做新佛 讓他來領導 佛陀當然就不會同意 因為他的態度是怎樣 是因為要掌權 是因為要得到名聞利養 而不是要發心 讓這個僧團更加堅強 或是讓這個僧團在修行上 更能夠有受益 所以當然佛陀就會駁斥他 就說我在僧團當中 還有很多修持非常殊勝的人 我都還沒有把領導的位子 傳給他 那怎麼會傳給你 當然對他就有所駁斥 既然他從佛陀那邊 得不到這個位子 他就反過來就找這個阿闍世 這個王子 就說我們應該來合作 我想作新佛 我這尊新佛也要有護法 你的情形跟我的情形一樣 所以我們可以攜手合作 你的父王年紀大了 還不把這個位子傳給你 然後他就編一套故事 就說你這個手指 其實是你父王加害的 他說怎麼說呢 他說因為你母親懷孕的時候 知道你叫作未生怨 就是說你還沒有生在這個世間 就因為你跟父王 有一些惡的因緣 你的父王害怕你出生之後 加害於他 所以從樓上把他摔下來的 是你的父王 你這個王子福大命大 他又阿諛然後捧著這個王子 所以你沒有命喪黃泉 只是手指頭折到而已 所以你這個父王是相當可惡的 你應該取代他來當新王 那麼我們可以你做新王 我做新佛 我共同來合作 統治天下 這樣子不是很好 那麼王子聽到他這樣的煽動 心裡非常的渴望 能夠得到這個位子 我也好想做王 可是我父王還在 怎麼君臨天下呢 提婆達多就說出 不好的計謀 你就把他殺掉算了 阿闍世聽了嚇一跳 他說你怎麼說這種話呢 他就把他過去世的這個因緣 講給他聽 所以這個阿闍世 就吃了熊心豹子膽 我一定要把這個父王殺掉 我才能夠坐上這個位子 你這樣子 就沒有好猶豫的 接著這個講義的第十頁 就提到他就下手了 就把他的父王關起來 就是收執父王 在講義的第十頁第二行 頻婆娑羅 把他關在七重室內 就是一個房間 有七重防護的措施 就怕人家去救他 關在有七重的這個門或是牆 就這樣有七重 我們知道那個阿彌陀經 有七重欄楯 七重行樹 那它是七重的障礙物 把他的父王關在那邊 而且制諸這個群臣一不得往 或是叫這些大臣不准任何人 給我接近 怕就是有人接近了 把這個父王救出來那就麻煩了 所以收執就是關閉起來 這個叫作閉關 我們修行閉關 是在裡面好好用功 他這個父王是被迫閉關 把他關在裡面 別有用途 那麼所謂的閉關 是希望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 不要跟色聲香味觸法交涉 就是五色令人盲 你不要跟這些所投射的環境 境界起心動念 所以閉關 其實應該是都攝六根 不要跟這個外在的招感 所以常常你的身口意很清淨 就是在閉關 不是說非要關在一個房間裡面 叫作關房 關起來 然後用封條又用鎖把它鎖起來 叫作關房 重要的是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隨時隨地 不要跟這些外塵 這些色聲香味觸法去相應的話 隨時隨地就是閉關 這個父王叫作頻婆娑羅 它翻譯成中文的話 叫作模實 就是說他的身體很健康很強壯 王子卻為了這個名利薰心 就把他捉起來閉關 那麼這一重一重的門禁 叫作七重 這個門禁 大家不能接近 就是要把他活活的餓死 當然在世俗上 畢竟大家對於父母的奉養 很還有個觀念 他不奉養 他要置他以死地 是不是要親手把他殺掉 可能他覺得不是很理想 或是他做了這件事情之後 大家知道是他殺害了父王 是不是會不擁戴他 所以他就活活的餓死他 這個父王為手段 那麼當然把他關在那邊 第一個剝奪他的自由 沒有人去探望他的話 必然他就沒有食物沒有飲食 所以就餓死了 當然一個人的自由 被限制的時候 他的心智也會非常的混亂 所以很多這個受刑人 被關在監獄裡面 以前在外面的時候是這麼逍遙 所以有的時候是囂張 他被關在裡面 大家就必須乖乖的 接受法律的制裁 所以有人就說自由是最珍貴 那麼這個父王 本來身體是很健康 管理一個國家也非常的正常 結果就無緣無故被關起來了 所以失去了這個自由 因為心裡的煩惱 碰到這樣的兒子 碰到這樣的環境 所以他的心情不好 相對的身體連帶的也很不舒服 所以一個人在身心的疲憊 跟煎熬之下 終於也支撐不下 所以這裡先介紹 這個阿闍世王子 跟提婆達多聯手來做一些 不道德的這些事故 那麼之後 我們再把這個故事 作一個更細緻的說明 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