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觀無量壽經--1 主講者:理群法師 各位觀眾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要來介紹觀無量壽經 那麼觀無量壽佛經 相對的是整個佛教的淨土當中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典 首先 我們先讓大家來了解 這些淨土宗 就是淨土的法門 它的淵源 然後觀無量壽佛經 在這一個宗派的源流當中 佔有什麼樣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淨土宗 是我們一般所提到的 佛教的八宗 這個裡面其中一個 非常受到大眾所奉行 的一個宗派 當然在淨土裡面 是最重要的 大家很熟悉的是阿彌陀佛 那麼阿彌陀佛 他是稱念名號 來求這個死後往生 西方極樂淨土 當然在整個淨土的思想 還有彌勒淨土的思想 這個是很多 甚至於還有藥師佛的 東方琉璃世界 也是一個東方琉璃的淨土 所以淨土的思想 應該是不僅僅 只有西方極樂世界 可是觀無量壽佛經 它是屬於西方極樂淨土的 一個很重要的經典 那在南北朝的時侯 淨土的思想是相當的興盛 它的勢力範圍 比如說以彌勒菩薩的方面 也是也很多人信仰 那麼隋唐之後 慢慢的這個彌勒淨土的信仰 就衰敗下來了 一個宗派乃至一個經典的流傳 當然它跟這個整個朝代的興衰 有很大的因素 就好像一個宗派的弘揚 跟整個社會的經濟的脈動 是也有它絕對的關係 那麼話說 彌勒信仰 因為整個的隨著朝代的興衰 慢慢的被冷落下來 那冷落下來 就相對的剛剛提到 這個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思想 比較興盛 那麼並不能代表說 彌勒思想就消失了 而是它只是被冷落下來 那麼相對的 它就流傳到民間 一個比較 大家沒有注意的一個地方 後來它就元朝以後 就演變跟這個白蓮教 成為他們的一個信仰思想 所以它是屬於 我們在講淨土思想 一個很特殊的一個觀念 那麼白蓮教到後來 就形成一貫道的宗教信仰 一個奉行的相關的觀念 所以它們彼此之間 就有一個串聯性 那麼淨土的思想 在整個的各個的宗派當中 它是相當被大家所認同的 乃至於奉行的一個宗派思想 那麼到了明朝的時侯 這個淨土思想 相當的蓬勃 甚至於大家朗朗上口的 就說 家家阿彌陀 戶戶觀世音 這個就成為了 我們大眾宗教信仰的一個砥柱 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那麼影響之大 可以說是其他的宗派 所望塵莫及的 所以我們來談這個 淨土宗的觀念 所以就慢慢的變成 大家就完全 著重在彌陀信仰 所以剛剛一開始 我們提到淨土思想 是不僅僅只有彌陀信仰而已 它還有彌勒淨土的信仰 還有藥師佛琉璃的淨土思想 後來就變成了 大家一講到淨土信仰 就以為只有彌陀信仰 彌陀的淨土而已 那麼這個思想的來源 當然無可厚非的 我們要追溯到 佛教的起源地 就是從印度流傳過來 那麼佛教經過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然後這個大乘佛教 淨土的思想是來自於部派思想 部派時期 就已經開始萌芽了 佛陀他的這些 教化眾生的這些故事 有很多就有本生談的故事 所謂本生談的故事 就是這一世是佛陀 可是他要成為佛陀之前 有很多他還沒有成佛的 一些故事啟發 我們剛剛提到淨土的思想 是起源於部派佛教 那到了大乘佛教的興起 所以又從佛陀的本生談 的故事當中 又演變了很多自利利他的思想 這些思想當中 有一個觀念叫做本願 就是願力的思想 那麼歸納來講 就是淨土的思想 起源於部派佛教 那麼這些本願的思想 又起源於大乘佛教 所以它是這樣的-一個脈絡而來的 那這個本願的思想 也激發了淨土的思想 就是推上另外一種高峰了 那麼彌陀淨土 就是從這個思想當中 源源不斷的 來讓我們在信仰 這個淨土法門當中 這個很重要的一股力量 那麼在古代 在描繪佛陀 在他的本生故事 或是他度化眾生 或是他成佛的這些故事當中 是非常的精彩 所以這個彌陀淨土的觀念 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區域 產生生根 發芽 開花 結果 然後成為大家 非常熟悉的淨土宗 彌陀信仰當中也有它的經典 我們一般有說三經 就是說淨土宗思想三經 或是五經 那麼三經就是大家很熟悉的 就是無量壽經 還有觀無量壽經 還有阿彌陀經 這些經典 當然能夠在 我們中華民族的區域來講 那它當然就已經 大家很熟悉這個經典 傳到中國之後 西晉後秦 又傳到這個 彌勒菩薩的這些經典 那麼南北朝的時侯 彌陀信仰 跟這個彌勒信仰 大家非常的都 比如說合併的 大家都非常的認同 那當然難免 有一方會勢力比較大一點 就是這個彌陀信仰 它的信仰 它當然是很興盛 那彌勒信仰 它就慢慢的看起來 大家接受的程度 也不輸給這個彌陀信仰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當中 可以看到這些時代的不同 那麼大家所能接受的程度 有的是彌陀信仰 比較大家能夠接受 有時侯是彌勒信仰 大家比較遵從 那麼在西晉的時侯 當然也有很多人去弘揚 那麼我們比較熟悉的 就是在弘揚彌陀信仰很有名的 東晉的慧遠法師 還有東魏的曇鸞大師 這些後來的淨土宗的這些人 追溯這些祖師大德 就當然就稱他們 比如說 宋代的宗曉 志磐等 就是這些後代的人 就會把慧遠大師尊為初祖 當然這個因為這個淨土的思想 已流傳到日本 形成一股很大的力量 那麼日本的淨土宗 他就稱曇鸞就是他們所認同的 就是我們屬於 中國方面的淨土宗的初祖 在歷史上慧遠大師 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他是在這個我們的佛教史上 是開創佛學 在修行上 在淨土信仰上 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 那麼曇鸞 他就也是有他的一席之地 他也有他的觀念的特色 所以就成為淨土宗 在判教方面的依據 所以論述往生淨土就可以成佛 當然淨土的思想到現在 在很多學佛信仰淨土的人 他有時侯要去研究教理的當中 就形成了一股互相辯論的觀念 就是大家滿熟悉的 幾十年前的 這個帶業往生的觀念 那一方就是爭論 帶業可以往生 一方是帶業不可以往生 所以就成為一個筆戰 跟口頭上的一個爭論 那麼能不能帶業往生 當然這個是在經典上 尤其是觀無量壽經 是很清楚的提到 是可以帶業往生的 當然認為沒有辦法帶業往生的 也有他們的一些根據 所以這些觀念 祖師大德 就把這些認知 讓這些後來奉行淨土法門的人 也有一些根據 然後像他提到 往生淨土可以成佛 是讓我們 在淨土信仰的門戶當中 成為一個很重要的 叫做稱名念佛 那麼這個觀念 就簡化了修行的方法 就是你只要念佛 就可以帶業往生 你念佛 你就可以成佛 所以他們的修行 就變成著重在念佛方面 所以就把這個印度的彌陀信仰 改成為我們這個中國方面的 淨土學說 是一個淨土宗的 一個很基礎的概念 那麼隋唐時期 佛教在中華民族的這一區塊 大體是完成的 就是它的思想結構 都是非常的穩定 在中國佛教方面 各宗各派也相繼的建立 所以淨土宗也是在這個時期 成為一個宗 那麼跟其他的宗派 是並列的 隋代的淨土法門 像慧遠大師 還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師 他們以及唐朝的 三論宗的吉藏大師 法相宗的窺基大師 那麼其實 他們也都是非常的推崇 彌陀信仰 所以對彌陀信仰的影響很大 所以也影響它的擴大 但是他們就是認為 這個彌陀淨土 是一個化土 或認為凡夫 只能進入事淨土 我們理事無礙 理跟事 他們認為 一般人只能 進入到一個事的淨土 或以為彌陀的淨土 是在三界以內 所以我們說 修行要解脫要出三界 這些人就有這樣的觀念 會以後彌陀淨土 同時是一個穢土的觀念 所以有時侯這些祖師大德 他們所提出來的觀念 我們必須用三法印來檢定 是不是符合三法印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涅槃寂靜 那這樣你才能夠 納入佛法的正知正見 不然我們有時侯 在這些祖師大德 他們所提到的這些觀念 如果沒有跟法印 經過這樣的檢定之後 也只能說這是一家之說 不能代表跟佛陀的觀念 是一脈相承 所以我們對於 祖師大德的修行的努力跟發心 給與高度的肯定 但是他的觀念是不是符合 佛法的正知正見 這個都是要非常超然的 非常理性的 來評斷 所以這些祖師大德 是我們學習佛法的前輩 學長 值得我們去推崇 這種為法忘軀的這種精神 但是他們所提出來的言論 也是要經過三法印的檢定 那麼在這些觀念裡面 當然剛剛有提到 這些慧遠大師 曇鸞大師 後來還有道綽大師 他就繼承 並且發揚曇鸞大師 的學說 可是他一出來去批判了 前面他們這些人的觀念 所以善導大師 也接著對上面的一些看法 前面剛剛的看法 不認同 所以在曇鸞道綽的基礎上 建立了更完備的淨土的理論 跟它的儀軌 那麼使淨土宗 具有真正的一個宗教的形態 所以他們才被認為 是淨土宗 實際的創立者 因為其實有很多思想觀念 由他們萌芽 他們的號萌芽期 但是他要把它結構思想 剛剛還有提到就是儀式 把它完全的集合在一起 那就是更能夠成熟 所以在整個歷史上 也有人把它認定 說他們才是淨土宗的創立者 也就是曇鸞跟道綽大師 那麼不過淨土宗 只是一個學派的意義上 那麼是不是 會成為一個宗 因為也有人 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它 因為它始終沒有自己的組織 還有它的法嗣相傳的制度 就是這個法如何傳下去 那當然很多的觀念 有的就是很成熟 像我們提到各個宗派 我們提到八宗綱要 提到各宗的綱要 那麼每一宗有每一宗的 它的成熟度 只是淨土宗 它在歷史上 這個所佔有的這個角度 其實是非常的蓬勃發展 那麼善導大師之後 淨土宗分化為三流 也就是專稱佛名的 少康流 少康法師 還有重悟解的慧遠流 慧遠大師這一派 以及教禪戒淨兼修的 慈愍流 慈愍法師 所以歷來認為 這個慧遠大師流 是吸引上根為主 那麼慈愍流的 以吸引中根者為主 少康流以吸引下根者為主 那麼顯然有人就說 少康流派是淨土宗的一個基礎 他就是對這個中下階級的 一個很大的接引 在歷史上的一個不幸的事件 就是唐武宗滅佛 剛剛我們有提到 一個宗教 宗派 它的興衰 其實是跟整個的政治經濟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那麼唐武宗他卻來滅佛 就是毀滅佛教 佛教就一蹶不振 一蹶不振並不代表完全毀滅 還好這個禪宗跟淨土宗 因為他們的修行非常的簡單 容易 所以就還有存留下來 所以有一句話說 密富 禪貧 方便淨 你修密宗的要富貴富有 因為它的壇城法器 很多都是很高檔的 那麼貧就是講禪宗 它就一塊蒲團 只管打坐 方便淨就是淨土宗 更方便了 它就念佛 稱名念佛 所以他們 在其他的宗派都衰落了 這個淨土宗跟禪宗 在宋代的時侯 卻合作起來 帶動了天台宗 華嚴宗 法相宗 律宗 都能夠來認同淨土 那麼也就是說有一個同歸淨土 那麼淨土宗呢 也就普及在佛門當中 他們會來認同淨土就是 有時侯放在他們宗派的觀念 來解釋淨土的一些思想 跟修行的法門 到了明清的時侯 可以說佛門 已經是淨土一家的天下 所以淨土宗 大家都非常的推崇 其它的這些各個宗派 也共襄盛舉 那麼如同印度的密教 取代了大乘佛教一樣 這個密教的興起 就被很多的宗派 就被它取代了 那麼中國的淨土宗 取代了這些大乘佛教的局勢 可以說已經很成熟了 只不過這個明清以來 中國佛教的這個頹勢 無法挽回 這個因為政治因素 這些信仰的宗派 也就隨著這個業力因緣 沒有辦法挽回了 所以取代的只是這些 因緣性的一些條件在 那剛剛有提到 就是各個宗派 回歸淨土的這個局面 是各個宗派 因為其實 比如說天台 華嚴 他們這個各個宗派 也有淨土的思想在裡面 所以他們也相對的 會用自己的觀念 來解釋淨土 當然這樣的結果 就讓慧遠大師 他們這些重悟解 就是開悟的這些觀念的 這股力量 就大增了 那麼他們的共同點 是把彌陀的淨土 解釋為唯心淨土 於是彌陀淨土的內在 還是在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的一個問題當中 成為宋朝以來 淨土宗 他們彼此要去 談論面對的一個焦點 這個觀念 就變成一個這樣的特色 回答五花八門 能自圓其說的不多 所以他有個觀念在那邊 可是有一些認知上 根本還是沒有辦法 真正的去解決 這其實都是來自於信仰的問題 到底這個信仰 是不是很紮實很紮根的 要從信仰上來解決呢 就要回到 善導大師的一些觀念裡面去 善道大師 他是根據曇鸞大師的主張 認為阿彌陀佛跟他的淨土 既然是在心內 也在心外 既然是主觀的同時也是客觀的 所以是主客觀的統一 所以應該可以說 它是表面上是淨土唯心 還是是西方的問題上 這樣沸沸揚揚 大家在談論的八、九百年 就是這些觀念起起伏伏的 大家在談論 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 將近一個世紀 那麼實際上 體現善導淨土的理論 那麼民眾呢 特此民眾化 就是這個特色的 民眾化的少康流 卻始終是淨土宗的主流 所以可見剛剛提到 少康流是屬於很基礎的 是屬於下根器的 是屬於基礎的 那他們呢 虔誠的口稱佛名求生淨土 他們就不理會 有什麼不同的看法 或諍論 所以真的是老實修行 最重要 不然你把那些義理觀念 大家每天辯來辯去 那反而在修行上 不會很大的一個幫助才對 那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各個宗派 教理裡面 我們可以看到 淨土宗它對於這個觀念 哲理什麼的道理 提到的是最少 所以它們都是念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或阿彌陀佛 就是不管你念六句或四句 這個就是修行的內容 所以他怎樣 簡便易行 所以如果以此 以為淨土宗 沒有任何其他的哲理教育 這是太不了解淨土宗了 我們佛號 在佛教裡面 包括念佛還有一些教理 號稱有八萬四千的法門 那麼你無論那一個法門 都需要經歷很多的時間 很多劫的艱苦修行 才能夠得到 那麼淨土的法門 你只要有念佛 就可以仗佛的力量往生 所以可以得到解脫 以致可以成佛 所以大家都稱它叫做易行道 那其他的那些法門 就把它歸為難行道 那麼中華民族的淨土宗 又進一步的專修念佛當中的 稱名念佛 這是念佛有很多種方式 那這個淨土宗又非常的推崇 稱名念佛 認為只要口稱阿彌陀佛 或南無阿彌陀佛 那麼就可以滅 八十億劫的生死大罪 死後阿彌陀佛 還有這些菩薩會來接引 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稱為是易行道中的易行法 那所以它是代價最少 利益卻無窮 那當然很多眾生 根基比較脆弱 沒有自信的話 就會非常的推崇這個法門 當然不是說 信這個法門的人都沒有自信 或是他們根基比較脆弱 只是相對來講 有的人是覺得這樣 比較穩當 那他就會往這個法門去發展 去精進 那在淨土三經裡面 阿彌陀經裡面就提到 一切世間難行之法 就是說其他的宗派修行 比如有人認為 佛教追求的是無生 淨土宗卻講淨土往生 是違背佛理 因為有一個無生 那它卻是往生 跟這個無生的觀念有背於 有人認為 淨土實在就是你的內心 你的自性就是佛陀 有人認為西方雖然有淨土 卻是時有時無的化土 而非報土 有人認為聖賢能入報土 凡夫卻不能入 有人認為彌陀淨土 有淨有穢 在三界內而不在三界外 那麼有人認為念佛往生 是別時義而不是 就是說它只是特別的 一個時間點 而不是此生便能夠往生 所以就是你要念到 一個時機才有辦法 那麼有人認為 念佛不合種種的這些因緣時節 就是說它有一些你念了 但是沒有符合這些因緣時節 也是沒有用的 所以意思不大 那麼有人認為 犯五逆或毀謗罪的人 不得往生等等 就是很多觀念 就是剛剛提到 有一些就是祖師大德 這些修行的一個長輩們 他們各有觀念 可是淨土宗 就是在解釋種種的懷疑 糾正種種的別解 這是他們的認知 然後還有駁斥種種攻擊中 來發展的 淨土宗的高僧大德 像曇鸞 道綽 善導 慧日 法贊 法照 懷感 飛錫 延壽 祩宏  智旭 印光 都是他們 在所處的時代當中的一個學者 思想家 但是他們又悲天憫人 胸懷博大 學問非常淵深 才華橫溢 所以就創造了 豐富的淨土宗的教義 所以有很多人 他因為有才華 有能力 所以他可以把一個觀念 詮釋的非常多 那剛剛提的這麼多人 所以一個觀念 經過很多人的詮釋跟發揚 那當然就會 在增上的方面 他們能夠發揚光大 另外來講就是說 太多的觀念 也因為讓他們的思想觀念 變得太複雜了 所以這些人 充份的發揮他力的作用 把難信的法 變為廣大民眾深信的法 就是儘量去讓大家能夠相信 所以他們的內容 不僅多採佛教的經論 就是讓佛教的經論更能夠豐富 而且常採道家 儒家這些觀念 還有民間的信仰 因為各個的這些大德 他們可能有他們這些緣生背景 他們成長或者他們所受的教育 所以他們不但會應用佛家 一些中觀學派 一些瑜珈行派的一些基本的 這些理論 所以也形成了 譬如說天台宗 華嚴宗 法相宗 禪宗 三論宗 密宗 律宗 其他的這各個宗派的行儀 因為他每一個人 有每一個人的背景 所以都會應用上去 那麼這些論說的內容 廣泛而言 就是非常的可以說 勝過於 我們講的中國佛教的任何一宗 因為這個 淨土宗的這些祖師大德 都非常的認真 唯有這樣的博大深刻 才能夠探索出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 或阿彌陀佛的 這樣很簡單的方法 那論證了八萬四千法藏 六字全收 所以他就把這些觀念 做一個詮釋 最後還是要 要虔誠的來念佛 所以四句洪名 萬德具備的道理 所以贏得了信眾 所以風行了天下 那王安石也有寫了一首詩說 看似平常實崎嶇 成如容易卻艱辛 來形容這個淨土法門的 這個稱名念佛 實在是很妥切的 那麼簡單由不簡單而來 如果只看到簡單的這一面 那麼卻看不到 簡單背後的不簡單 這個就不夠全面化了 所以你看念佛是很簡單 但是這些祖師大德 把它豐富的這些觀念 把它表達出來 所以淨土宗 當然也有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 那麼當然它能夠把在 弘揚的這些經論上 大家能夠有所掌握 也就是說我們來了解 經典的內容 然後回溯 你去這個經典 在這個宗派當中 所佔有的一個角色是什麼 所以簡單的講 淨土宗就是大家 現在認為是宣揚 信仰阿彌陀佛的 那麼稱念他的名號 是以求死後往生淨土的 這樣的一個佛教的派別 所以有人稱淨土宗 又講說念佛宗或是簡稱淨宗 淨土宗就是淨宗 淨土其實就是 指的佛土的時意思 佛國淨土 所以它比較大家認知的 就把它稱為是清淨土 或是清淨國土 或是清淨佛剎 或是淨剎 淨界 所以它有很多的一個稱呼 它在經典裡面 被描述的 都是非常的莊嚴美妙 幸福快樂 是脫離一切的惡習煩惱 跟染垢的一個處所 那麼照著佛教的教義來講 淨土跟穢土 它是相對的 穢土 就是我們生活在這個當中的 現實的社會 包括欲界 色界 無色界 那這裡面因為善少惡多 善的因緣比較少 惡的因緣比較多 所以污穢不淨 所以業障蒙蔽 所以說業障重 其實惡的業才有障 那麼既然是蒙蔽了 就會受苦無量 所以就稱為穢土 或稱為娑婆世界 意思就是堪忍的世間 或是忍土 忍耐的忍 也就是說無始以來 那麼透過無明 那麼眾生 生死苦海中的流轉不息 那麼卻一般的眾生 安於忍受眾業 還有三毒跟種種的煩惱 不肯出離 所以這個穢土又稱為火宅 是說它眾苦充滿 非常的可憐 那常有生老病死的憂患 如是等火 難能夠讓它燃燒不盡 那麼出離穢土往生淨土 是印度這個 大乘佛教的一個理想 這種的信仰傳入到我們中國來 令很多修行的人 嚮往 所以就成為淨土宗的 直接的淵源 相對的 大乘的佛教是由小乘佛教 發展出來的 那麼統稱大乘 小乘 是大乘佛教是自利利他 那麼小乘佛教是以自利為主 可是自利為主 因為他是屬於 原始佛教的 一個觀念的一個開始 所以這些原始佛教的研究者 或是奉行者 就不喜歡 人家稱他是小乘佛教 所以就稱為原始佛教 那麼淨土的思想 也並非從天而降 他不是說幻化出來的 他是慢慢的從小乘原始佛教的 本生故事 這樣子慢慢的流傳 所以在淨土裡面 提到的它的觀念 除了本願 那麼本生談的故事 其實是佛教的一個淨土觀念 一個很大的基礎 那我們既然對於淨土的觀念 也做一些介紹 相對的 我們來介紹觀無量壽佛經 就是在淨土宗的三部經典裡面 非常重要的 這個是 釋迦牟尼佛把他一生的言教 他隨機開導 應病與藥 所以我們來看講義的第二頁 就提到 這個題前的概說 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為了開導 各個根器的眾生 所以就應病與藥 就是說你有什麼症狀 他就開什麼藥 所以人稱釋迦牟尼佛是大醫王 是不為過的 那施以對症的藥方 這是對方有什麼症狀 就給他們那一種法藥 那各個的宗派 祖師大德在所有的經典當中 會取出或是弘揚 跟自己自心共勉的法 為基礎 而建立了各個的宗派 那說到淨土思想經典 有二百多部 其他以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佛經 阿彌陀經 就是大家 把它歸為正確的依歸的經典 所以稱這三部經 為淨土三經 簡單的說是大經觀經小經 所以無量壽經是大經 阿彌陀經是小經 而三部經說的時侯 都說大經然後再說觀經 然後再說小經 那大無量壽經的版本 有人說有兩個版本 就是有二個翻譯本 也有人說三個翻譯本 那在講義的第二頁 把這個表 把它列出來 觀無量壽佛經 它是一卷 翻譯的時代是後漢 那麼翻譯的人不清楚 那有沒有存在呢 不存在 第二本 就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在劉宋的時侯 是疆良耶舍這位大德所翻譯的 存在的 第三本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一卷 是劉宋的曇摩密多 所以它是不存在的 那麼 二譯說 就是二個翻譯說的 是指 沒有在後漢時所翻譯的譯本 所以不管到底是二譯說 或者是三譯說 或者到底有兩種說法 三種翻譯的說法 畢竟現在只有留下一本 叫做佛說觀無量壽經 是劉宋疆良耶舍所翻譯的 那麼接著 對於經題 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佛說觀無量壽經 它的全名 假如說 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所以他的經名裡面 大家可以看到佛 還有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都出來了 所以我們提到了這個 淨土的三尊 那就是佛還有這兩位協力菩薩 那佛就是buddha 那麼在古代 因為翻譯經典的人不同 所以這個佛陀的翻譯 也是很多 像是講義第二頁的下面 有人稱他佛陀 佛馱 休屠 浮陀 浮屠 浮圖 浮頭 沒馱 勃陀 很多的一個翻譯 那你如果 有經過這樣的認知之後 所以佛陀是我們到現在 用的是很 字面上很莊嚴很尊敬的 一個翻譯的字 那他的意思就是覺者 知者 覺悟真理的意思 也就是他是具足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如實知見 一切法的法相 成就等正覺的大聖者 乃至佛教修行的最高的果位 自覺 覺他 覺行圓滿 三者 凡夫無一具足 凡夫沒有辦法具足 只有佛陀才有辦法具足 那麼眾生能夠覺的話 那就不得了 那就是佛了 其實說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就是說 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 那麼其實眾生的自性當中 也具有覺悟 那麼眾生一念無明 所以就輾轉輪迴 那麼輾轉輪迴 沒有辦法 透過對修行的正知正見 破除無明的話 也是一直輪迴不斷 所以眾生為什麼沒辦法覺 就是眾生沒辦法放下 所以有人說 什麼叫覺悟 那沒有辦法放下 就沒有辦法覺 眾生的抓取太多了 我們剛剛講到 整個欲界 色界 無色界 這三界之內的眾生 就有他的有所抓取 不是我執就是法執 那麼能夠 把這個我執和法執放下的話 就是一個解脫了 好我們看講義第四頁提到 這個劉宋 因為剛剛提到的 就是剩下這個版本 那麼劉宋就是宋朝的 南北朝的 那麼這個時間在劉裕三五六年 到四四二年開國的朝代 中國的歷史上 有兩個宋朝 一個是劉裕開國的 一個是趙匡胤開國的 所以我們就用劉宋來簡別 那麼西域就是印度 三藏法師就是精通經 律 論 三藏的法師 通通叫做三藏法師 那麼疆良耶舍 就被稱為是時稱 那他是在劉宋時代的 翻譯經典的 是西域的人 博通阿毘曇律部 尤精禪觀 所以劉宋文帝元嘉元年 到建業就是南京的地方 來建立這個道場 所以他能夠翻譯很多經典 到了六十歲往生 因為這個第三頁 還有一些經典的解釋 我們再來做一些補充跟說明 今天就講到這裡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