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20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本願即心念佛法門之提出 界詮法師 體慧法師 界讓法師 以及諸位比丘、比丘尼 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我們上一堂課作結論 那麼講到說念佛法門有自力修-就即心念佛 有他力修就是願心成就的法門 這願心成就的法門 那就是指阿彌陀佛的-本願的加持 那就信、願 就是臨終這一念信願心 只要這一念信願心堅固了 你念佛的多與少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你的信願-必須堅固不動搖 所以說 那這樣講起來-其實還是念佛要多一點 讓你的信願能夠堅固 不過說這時候的重點-在於你信願要堅固 這支太阿劍拿起來-到底關鍵在哪裡? 這個關鍵點在哪裡?-就這個信願堅固 尤其是臨終的信願 這是完全的他力導向-的本願念佛 所以本願念佛一種-就是依憶念了阿彌陀佛的本願 能夠絕對的接引我 那我只要臨終本願憶念得住 我相信、我發願能往生 我一點兒都不懷疑 我決定就能夠-蒙佛的本願加持而往生 我相信 而且我臨終也不動搖 那我就能往生 這也是人間佛教-最重要、好用的一部分 對不對? 好!這叫做他力念佛 那麼剛剛講即心念佛 上一堂課的結論講到即心念佛 現在把本願跟即心念佛-合到一塊兒 就是本願即心念佛 一方面你要了解 你念的心是清淨-與諸佛無二無別 即是阿彌陀佛的清淨自性心 與彌陀佛無二無別 所以我每一句佛號起來呢 就是念了我心中的阿彌陀佛 雖是心中的阿彌陀佛 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同一尊 不隔方寸 所以我念念相應念念佛 我既能看到我的自性心的-自性清淨的佛 我也知道我一念的那一剎那-是全法界心在念 全法界性在念 因為我這一念心-就是法界心在念 是這樣 那麼我因為這樣念 然而也不壞阿彌陀佛的-本願加持的這如幻的作用 也加持於我 一方面他加持於我-讓我今生決定依著本願能往生 二方面他加持我-現世能夠看清我的什麼? 清淨心 他本願還能加持我-認知我的清淨心 能夠加持到這樣 所以他有兩種加持 一個加持是阿彌陀佛-句句是我清淨心中所現 那念清、聽清 聽清楚 那麼句句回歸我的耳根-進入我的自心 所以說清淨的佛號 熏我本性法界圓融圓滿不思議-的心體的清淨心 這就是清淨圓融心體 清淨的佛號熏我的清淨心體 當然我的清淨心就念念現前 這就是開悟 那如果我不能開悟 我念念念佛 憶念彌陀佛 雖不假方寸 可是他也曾經兆載永劫前發願 願意乃至我至心信樂-欲生彼國的話我就能往生 所以他那個本願也加持於我 我沒有開悟也一樣能往生 所以他「進」可開悟 「退」可憑一念本願信心-而往生 完全的圓滿 這就是淨土法門的-自力跟他力的和合修 所以一方面有自力-一方面又有他力 然後自力跟他力也可以和合修 這就是本願信心的之-即心念佛法門 就是本願即心念佛法門 簡稱「本願即心念佛法門」 這也就是我平常在另外的-光盤裡頭常講的「帶理念佛」 也是四明尊者講的即心念佛的-一種道理的擴大運用 那也是呢 這個我們定西老法師講的-「觀心念佛」 就這樣子觀這一念心 這一次觀這一念心-帶有本願的義涵 多加了本願的義涵 那麼這就是整篇論文裡頭-告訴你的 所以你正在念佛的時候-應當怎麼念? 剛開始它是有階位的 剛開始要觀 要「厭、欣、信、願」提起來 要「厭」厭娑婆 怎麼厭娑婆啊? 哎呀!生命真是短 然後欣求極樂 生命真是短 種種的煩惱 早知道就出家-不要去出嫁 對不對? 嫁了人你看看!多不自由 然後早知道就出家 不要……成家立業 你看看做公司的職員嘛 賺人家這麼一點兒錢 一整天唉聲、受人家老闆的氣 那做老闆嘛 員工下了班了 然後他去享福了 你還在想明天的活兒怎麼幹? 那麼外面整天呢-要追生意 員工呢 時間到就是伸著手跟你領錢 你怎麼煩惱-他才不管 他只是要跟你領錢而已 做老闆也累 做員工也受氣 做丈夫的呢 哎呀!養家餬口很不容易 做老婆的呢 生兒育女更是不容易 無論做哪一種通通不容易 唉!厭離娑婆 然後再來欣求極樂 極樂世界種種的莊嚴 我呢蓮花化生-沒有肉體的傷害、妨礙 沒有男女的這種貪愛 清淨自在多好 厭、欣 你要念佛之前-先要起「厭、欣」二字 然後再來憶念彌陀的本願 然後產生信願堅固 這個時候向於一個目標 就是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 然後你還要再想 雖然一心不亂是這樣 但是真正一心不亂-是憶念彌陀的本願而不亂 我要信願堅固的不亂 何以故? 因為《觀經》上告訴我說 乃至下品下生 是五逆十惡的眾生 也能夠下至十念 念念中斷這個八十億劫-生死的重罪 還能夠破八十億劫生死的重罪 我能憶念這樣 所以對阿彌陀佛-這句佛號的信心就生起 好!這樣生起了 意念這樣生起了之後 你就開始念佛 這時候念佛怎麼念啊? 用記數的念 南無阿彌陀佛……三聲 南無阿彌陀佛……又三聲 南無阿彌陀佛……四聲 三、三、四合為十 然後過一珠 南無阿彌陀佛…… 十聲過一珠 這樣記數 記著記著有點兒累-放開來 然後阿彌陀佛……看著念珠-眼睛看著念珠 嘴巴念著佛號 耳朵聽著佛音 心裡想著剛剛講那個本願 阿彌陀佛…… 這就是事持 本願的他力事持的念佛法門 你要這樣 真的一點不難 你只要好好的用幾分鐘 十分鐘 十分鐘就好-不要多 十分鐘 不准多 十分鐘就好-你就給我結束 你十分鐘就給我幹這件事 想 用想的想一分鐘不算 想一、兩分鐘這不算 開始這樣念 用記數的念 你就給我念十分鐘就好 你回去就做看看 十分鐘 你十分鐘好好給我做好 你會感覺 哎呀!從來沒有念佛-這麼爽快過 你就會感受到 十分鐘就搞定了 不准多喔 十分鐘 但這十分鐘得門關起來 什麼聲音不要聽 什麼事情不要想 你專給我記數…… 你試試看 看能記多少個 你怎麼記呢? 就是剛剛講的「三、三、四」-對不對? 那一聲 「三、三、四」一聲-對不對? 你就先用計數的 先不要放開來看 你就這樣看著、眼睛看著念珠 然後記數 然後你呢 看看十分鐘-到底記了幾粒珠子? 一粒珠子十下、十聲嘛 看記幾粒珠子? 然後你呢 要一直增加……-增加到好像都不能增加了 每十分鐘所念的數字-就差不多這麼多 譬如說就這麼多 每次就這麼多 都不增加了 好!你再給我增加成十五分鐘 看看它又能增加幾粒 每次記幾粒啊 幾粒就是幾百、幾十 念了五粒 十分鐘才念五粒啊 你看看 也就是說你才記了五十聲哪 要命啊 表示你的妄想多嚴重 沒關係!十分鐘就搞定 每次都試試看 你十分鐘完了你就下來 去上上廁所啦 去拜拜佛啦 去懺悔懺悔說自己這麼糟 只念了五粒而已 那麼等一下再去念 欸!進步了念六粒 是這樣 每次弄 弄到後來你發現你再怎麼快-也就是這幾粒 就時間內的時間當中就這幾粒 那就對了 再往前十五分 眼睛看著它喔 眼睛看著它 南無阿彌陀佛…… 那你說要念「南無」-還是念「阿彌陀佛」這樣? 不要念「南無」 前三、五粒啊 你十分鐘嘛 你大概就念了三分鐘的-你念「南無阿彌陀佛」 後面七分鐘-通通念「阿彌陀佛」就可以 這樣懂嗎? 是這樣 反正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剩下五分之四或者四分之三-是念「阿彌陀佛」 那怎麼記數法? 我剛剛不這樣記了嗎? 那萬一你這樣阿彌陀佛…… 嗯?中午要吃什麼? 欸!跑了 才念三聲就跑了 通通不算 重來 再怎……怎麼跑了呢?-重來 然後阿彌陀佛…… 已經念第六聲了 一不小心 啊!今天要吃素牛肉麵 又跑了 又不對 那六聲又不算 懂嗎? 是這樣子的 要清楚明白 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當中沒有念頭 當中沒有其他念頭 這樣才算 才能過一珠喔 只要念到第九聲又跑去了 啊!我饅頭還沒做 唉!又掛了 前面九句通通無效 你不能補喔 補的不算 你懂嗎? 我就是要你好好給我幹十分鐘 這當中專心的、用心的-努力的去記 十分鐘就好 你說幹嘛十分鐘?-這麼小兒科 你不要小看這十分鐘啊 你十分鐘好好給我做紮實了 你就會感謝我 你就會知道這一輩子念佛-念了二、三十年 沒這麼爽快過 懂不懂啊? 我沒騙人!真的是這樣 這是第一套、第一個階位 你先給我十分鐘計數 第二個階位怎麼辦呢? 向下文長暫且不說 以後再講 你說怎麼這麼小兒科?-只講一個法門 其實你再給我增加就對了 第二套就是-再增加五分鐘、五分鐘 看基本上你增加在半個小時 以半個小時為目的 每五分鐘加一階 能夠半個小時記得清楚明白 下面的事情大概不用我說了 所以哪有淨土法門沒階次的? 沒有階位? 沒有階梯的? 這就是階梯 你給我好好去幹 絕對沒問題 能念了接下來要怎麼樣? 接下來你會知道 再不知道你聽我光盤-你就會知道 這一次到美國去 待會兒再過十天我到美國-也要教這個法門 那些美國那些居士 也是祈求要學習淨土法門 也是要教他這個方法 有方法跟沒方法 而且你用了馬上就管用 而且三天之內見效 我告訴你 你好好搞、好好弄 三天之內絕對見效 不過一天要做幾次 一天做五次 就每次十分鐘就好 每次做十分鐘 真的不難!一點都不難 懂吧? 那你說我業障深重怎麼樣 你一天至少做一次 早晚做一次 再不行!你一天給我做一次 如果還不行-那我沒辦法了 這個人無藥可救 一天多弄出十分鐘你都沒辦法-那我沒辦法 真的是沒辦法了 這就是階次法 那麼這就是這一次來所講的 最後就是落在這個地方 要去做 所以你們呢 雖然前十八小時都沒聽 少了一點兒什麼 或者中間進來聽的 也少了一點兒什麼 但是呢 現在今夜所聽 完全濃縮版 管用 你回去就管用 那好了!那既然這樣-我們就接下去把那段文唸完了 因此具足本願信心-我不講嗎? 具足了本願信心 又是即心的持名念佛三昧-之提出 正可說是本文最終的結論 我剛剛不講這個結論了嗎?-對不對? 也是本文給當前的-淨土教行者的一項修行的建議 總的來說 既修「即心」的理觀 則於念佛的實相內涵 我剛剛不是講了嗎? 原該是彌陀念彌陀這種內涵 具有真實而理性的信心 你是真實的 你知道它有理的 你有這個信心 從而生起了什麼呢? 能生起這個篤定勇猛的行力 而不會輕易地他 輕易地人云亦云說-欸!念佛不能往生啦 念佛沒有什麼效果 念佛不能開悟啊 這樣子那就生疑起退心 就不會了 其次 既有了「持名」的方便 則下下根的人呢-亦能夠行持 對不對? 你念念佛啊 佛號不失嘛 我剛剛還甚至於-教你這十分鐘法門 的計數十分鐘法門-對不對? 這絕對不是 哪個老太婆、哪個老齋公 哪個老法師、哪個老尼姑 通通能修 沒問題 你要知道 完全沒有問題 大家都能修 是不是? 十分鐘你就可以搞定 慢慢你就覺得它不夠了 你得了利益了嘛 得了好處了嘛 得了歡喜、得了安寧了嘛 是不是這樣子啊? 絕對有效 那麼下下根人亦能行持 可謂會極究竟於極善巧當中 「會」綜合了 綜合極究竟的即心念佛法門 於極善巧的稱名計數-稱名法門當中 是不是啊? 明明白白一條路 你看看多好 那麼這樣子呢 這稱名即是即心實相 而能但能稱名 不用觀想 不必參究 淨念相繼 自得念佛往生之大益 臨終的時候正願現前 你呢 自能得念佛往生的大益 不必參究-不假觀想 不必搖鈴-不必持咒 不必參禪 不必學了太多的教理 當然這還是教理啦 還是聽一聽啦 不是都不學 適當的學來會歸 既依「本願」的信心 能夠依本願的信心 那麼能夠呢 然後則持名非必求一心 但能信心堅固願心懇切 那麼隨緣消業莫造新殃 仰仗佛的本願力功德攝持加被 臨終往生 則念佛時自能安心決定 所謂的未必求一心 這一點我要解釋一下 事實上也是求一心-不是不求 這求的是求-你那臨終那一念心不動搖 那一念願生、發願往生的心 信仰彌陀本願的那一念心-不能動搖 那才是一心 那我這裡講的「非必求一心」 是說不要把它當作是-求禪定那種一心 是指這個意思 懂嗎? 有的人說念佛念到入了禪定了 念念佛號念念生起啊 舉手投足之間都是佛號 唯有這樣子才是事持啊 才能夠是往生的保證 我說這樣太難了 懂意思嗎? 要這樣子不容易喲 你更何況你活著好好-身體沒有病惱 這樣都不容易了 何況臨終的時候還要念念佛號-哇!一直出來……完全不動搖 如果是這樣講一心 那就非必求這種一心 我指的是這個意思 但是有一種一心 是一個心、一個念頭不能動搖 哪怕有其他念頭來 那個是雜念沒有關係 有個根本念不能動搖 所以它容許有雜念 但有個根本念你絕對不能動搖 那就是阿彌陀佛-決定接引我往生 哪怕我再爛 我就是想要往生 我阿彌陀佛…… 我至誠心、我深心 我迴向、發願迴向心 這在上品上生 《觀無量壽經》的上品上生-當中有講到這句話 那麼《觀無量壽經》的 《觀無量壽經》上說-佛告阿難以及韋提希夫人 他說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 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 發三種心即便往生 只要發三種心他就能往生 這就是所謂的一心 什麼哪三種心呢? 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你看看 欲生我國至心信樂 對不對? 對不對? 至心信樂 至心信樂就至誠心-就是深心 「信樂」就是深心 「至心」就是至誠心 然後呢 「欲生彼國」就是迴向發願心 他剛好具足這三心 你必須要這三心 講是講三心-其實就是一心 就是緣念十八願的這一念心 你有沒有注意到? 而且它文上這麼說喔 它說發這個心 具三心者 注意看喔!它文上怎麼寫? 發具三心者是必生彼國 還講「必生」 這在《大正藏》的第十二冊 第十二卷三百四十頁的下段-當中就講到這個 《觀無量壽經》的上品上生-文裡頭它就提到這個 是這樣 所以說這裡的「未必求一心」-不是求那種禪定的一心 是求這三種心的具足 也就是緣念十八願的心具足 必定往生 乃至有經證 那麼這是仰仗佛願的-功德攝持加被 臨終往生則念佛時自能 你這樣子你平常念佛就能安心 所以我叫你只念十分鐘-對不對? 對不對? 就這十分鐘固然是計數 也要緣念了彌陀佛的本願 讓你……信願堅固 你每天就給我訓練這十分鐘-一心不亂 訓練這十分鐘一心不亂 臨命終時是一剎那 你能夠十分鐘一心不亂-那不就一定往生嗎? 是這個意思嘛 你就給我訓練這十分鐘 乃至於還慢慢增加呢 你訓練熟了嘛 臨終的時候躺在那兒-就習慣了嘛 我都是計數的 好吧!來吧 這次來 這次搞真的 我這一次要緣念我要往生 阿彌陀佛已經給我車票了-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個醫生說-唉呦!老菩薩你癌症第四期 人家聽到是-哇!在那兒哭 你聽到說好啊!好耶-阿彌陀佛總算寄來飛機票了 是不是啊? 好!回去打點一下 反正下至十念都能往生 我就開始訓練啊 這娑婆世界自古人生誰無死?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必定要死 我們留下念佛之心來往生 給眾生看到歡喜 這正是我們說啊 戰士死在戰場 道人死在道場 念佛人就是在念佛聲中死亡-往生極樂最莊嚴 你看還會怕死嗎? 所以能夠安心決定-不再患得患失了 十分鐘 不是十句佛號 是十分鐘你能夠-本願信心堅固的這樣念佛 哇!這力道 開玩笑!那不小 是不是這樣子啊? 更何況你越來越增加…… 你看看這信心堅固 你決定不再患得患失 依於這樣的淨土修行觀 則阿彌陀佛淨土法門-至圓頓至直捷 對不對? 「圓頓」一法不缺 直接了當 迅速確實 決定往生 至方便而至快速 怎麼講「方便」? 你就是拿了個念珠-坐在屋子裡就能念了 方便吧? 那麼「快速」 今生就能夠讓你出離輪迴 夠不夠快啊? 夠不夠快啊? 不用累劫勤修-就讓你出離輪迴 所以它橫賅八教 橫賅三藏十二部 那麼豎徹五時 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佛陀說法就是五時說法 五個時段說法 它通通包含在內 哎呀!的美稱密意啊-可以當之而無愧矣 而本文欲使淨土法門-之精神內涵深化 且又能應機廣博的原始想法 也或者能夠稍稍達成吧 就提出了這個-「本願即心念佛法門」 就想達成到既能應機廣-又能深化佛法的道理 能深者見深、淺者見淺 深者深修、淺者淺修 通通得「當生往生」之利益 這就是這篇論文的價值 那麼也是今天諸位臨時來聽到 你也沒有欠缺 你也聽到這樣的道理啦 這總算是講完了 那麼這個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本願即心持名念佛的提出 這個法門的終極的提出 它的目的、它的用意-它的修法等等 通通在這裡完全的講完了 還剩下一點時間呢 現在就是說我們這部太阿劍-已經拿在手裡了 這個劍訣方法也都清楚 可是呢 有一些小小的雜音-我們還得要排除 什麼事情呢? 那就是說 這淨土法門的根本 淨土法門的根本是什麼呢? 是《無量壽經》 《無量壽經》 因為《無量壽經》-發四十八大願 從蕅益 呃!從智者大師以降-通通稱阿彌陀佛四十八願 沒有稱他什麼十八願的 呃!沒有稱他什麼二十四願的 更沒有稱他什麼三十六願 然而《阿彌陀經》 這個大本的《阿彌陀經》-也就是《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 這個呢 自古以來翻譯本很多 翻譯本多並不意味-它翻譯得不好 主要是因為它來自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地方 那麼不同的時間 也會不同的人呢 所重新再結集、抄錄等等 所以說它的原始的本-本來就不一樣 因為淨土法門太重要 能夠信仰它的人呢-也是各類各式各樣 所以說在印度的各個部派呢-通通進入大乘 轉入大乘之後通通有關於-《無量壽經》的經文的結集 都有 那因此也就有各種不同的梵本 流存在各個地方、各個化區 在印度的各個化區 那在各個化區-經過時代的演變、流傳 它就透過不同的-時間、方法、地點 被不同的西域的法師-漢地的法師所引入中土 引入中土的時候-它的名稱也不一樣 具體的內容也依著各部派的 各大乘部派的那種-專注點不一樣 它那個文的內涵-也有簡略的不同 繁簡的不同 所以說它被翻譯的時候呢 其實各個翻譯的人 他並不完全一致的-拿到同樣的梵文本 甚至於也不知道已經有人翻譯 他們都是這樣各地各不同時間-這樣翻譯下來 只是後來在結集對照起來一看-欸!哇!這本跟這本很接近 原來是異譯 同一本經的異譯 但你說它同一本經-其實並不真的完全同 只是常常有很大段的文字-所說的內容 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意思 用詞也不一定一樣 這樣 那名為同經而異譯 其實為什麼? 並不是翻譯得不好 你要知道並不是這樣 主要是因為它的梵文本也不同 可是呢 到了末代以來啊 竟然就有人想要把它這幾種本-把它會成一本 他的想法固然-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惡意 他是說哎呀!這個 這個這麼多本子要通通看-很難啦、很煩啦 人家也看不一定懂啦 所以我把它乾脆取長補短啦 把這裡捻一句、那裡捻一句-兜成一整本啦 這個想法是很…… 看起來用心是不壞 但這個做法跟想法是太天真 也太不可取 也太危險 也太冒進 太冒進 是不可以的 那麼呢 《無量壽經》原來是-十三種翻譯本 到後來只留下了五種翻譯本 因為這五種翻譯本-基本都能代表這十三種 所以就被祖師們所留下來的-只留下這五種 後來人就感覺說這五種很煩 不如把它結集成一種 這就問題來啦 你怎麼結集? 佛的親口金口親宣的道 是不能夠這樣子-被你這裡捻一句、那裡捻一句 你比如說我們說話-我們不能把人家斷章取義 對不對? 你不希望人家斷章取義於你 你也不能夠對人家斷章取義 何況佛的大智慧 他說的每一部經-它各有深淺的不同 哪怕他只說了一次-《無量壽經》 它被不一樣的菩薩所記錄 記錄下來 那個菩薩依他的理解-有他的一貫性 把它記錄下來 記錄成這種梵本 那個菩薩依他的理解記錄下來-記錄成另外一種不同的梵本 這本身有他的一貫性、完整性 也不能夠怎麼樣 也不能把他們兩個菩薩的-想法跟記憶融在一塊兒 不可能 這不能這樣 那麼呢 有人就不了解這個道理 他就想要這樣做 何況這五種譯本啊 從最早翻譯的到最後翻譯-前後差了八百年 八百年呢 這裡頭的用詞遣字 這裡頭有學唯識的 有學大乘法的 通途大乘空宗的 有學有宗的法師的翻譯 他們各自所學不一樣 所用的名詞也不一樣 你把這前後八百年-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用詞 你這樣把它兜到一塊兒 這本身就有問題 你譬如說我有時候來大陸-我會看那個標語 譬如說抓緊什麼……建設-經濟要搞上去 這在臺灣是不會這樣用的 臺灣可能會說加強建設 那麼呢促進經濟發展 它可能會這種比較……-文謅一點的說法 那剛開始我就想-欸?這建設怎麼抓啊? 那……經濟怎麼搞啊? 是這樣子 對不對? 那……這是文化的不同 你看兩岸相隔才五十年 那用字遣辭就差了這麼多了 何況八百年-你看看這還得了 改朝換代不知道改了幾代去了 是不是啊? 怎麼可能用詞會一樣嘛 臺灣講「水準」-你們講「水平」 臺灣講光盤兒 呃!臺灣講光碟→→→此段影帶請刪除 你們講光、光什麼?→→→此段影帶請刪除 光……光盤→→→此段影帶請刪除 呃!你們講光碟→→→此段影帶請刪除 弄亂了對不對?→→→此段影帶請刪除 這邊講光碟→→→此段影帶請刪除 這邊講光盤→→→此段影帶請刪除 臺灣講光盤→→→此段影帶請刪除 臺灣講光盤→→→此段影帶請刪除 呃!不!臺灣講「光碟」-你們講「光盤」 亂了……→→→此段影帶請刪除 是不是?就亂了嘛→→→此段影帶請刪除 是不是?→→→此段影帶請刪除 臺灣那邊講「寬頻」-你們講「寬帶」 是不是? 是不是這樣子啊? 太多的那語言用詞不同嘛 這很自然的啊 很自然的嘛 是不是? 這也沒什麼好或不好 那個文化有隔離 時間是隔離-空間也是一種隔離嘛 我剛剛舉的是空間的隔離 那八百年是時間的隔離 對不對? 所以用字遣辭-怎麼會完全一樣呢? 你把這不一樣用字遣辭-你又兜到一塊兒 這簡直就亂成一團 諸位這樣了解了嗎? 所以說啊 你怎麼可以把這五種會本 憑你這個末代的凡夫-自己的想法 你去把佛陀、把菩薩的認知-結集下來這樣子的經文的經句 你就這兒捻兩句、那兒弄三句-兜到一塊兒 這可行嗎? 你未免也好心好矣-大膽之膽大包天矣 完全不可取 這是……印光大師罵的 他說你雖然有點好心 你的愚癡是透天的 是透天的、是透殄的 他完全不同意 他甚至於說-今後不要再有人這樣做了 他甚至於還這樣講 印光大師 這裡頭都有 這一篇康譯《無量壽經》-勸持修訂序 勸持序裡頭就講到這個意思 都有引文的嘛 我絕對不自己掰、自己說 我都是依著祖師的言論這麼講 所以說這個不能夠-隨便這樣作會集本 而且我舉出來了很多的意思 你譬如說它錯得離譜的地方 這很可怕 譬如說呢 譬如說啊 這個夏蓮居在這個《會集本》-前面有個叫做黃超子的 所做的序文裡頭 他就讚嘆了個要命 他說啊 夫會集與譯文之不同 那麼譯經須見梵本 會集須照原文 這個無徵而不信 這個儒籍尚然 原譯所無 那麼呢徵與何有? 就意思說如果原文沒有的話-你是不能有的喔 意思就是說那夏蓮居-這個《會集本》 絕對是從原文裡拿出來的 那麼呢 還有那個梅光羲 他們都在家人互捧-你知道嗎? 這位梅老先生啊-哎呀!他可扯了 他說啊 哎呀!這個夏蓮居-這個《會集本》啊 無一語而不參詳啊 無一字而不互相校訂啊 務使這個精當明確-鑿然有據喔 好了不起喔 你看看!這說的之嚇人哪 哎呀!這個無一義啊 沒有一義不在原譯當中啊 沒有一個意思 結集出來的意思 沒有一個意思-不在這個原譯本當中 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啊 換句話說 他不會自己捻文字的-你懂意思嗎? 我們來看看他-是不是真的這樣? 講這種話 有人也一點都不知道-也照唸啊 也照唸我剛剛這種文啊 然後就說《會集本》多好多好 完全是以盲引盲 我這個文弄出來了 在臺灣發出去了-大家看了 我還等著呢 我說要是有人不相信 沒關係!我隨時候教 等到現在等了六、七年了-沒有人出來叫(教) 你就知道 這個白紙黑字我寫出來-我也得負責 我敢寫 我說你錯了、錯在哪兒 咱們現在來看看 言下之意似乎夏氏會集本-頗能符合經典的原義 而且其用辭似乎亦皆出於原譯 事實則不然 例如《會集本》第十八願-其所集之文為 第十八願 那他怎麼集文呢? 他說啊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 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 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段文的文義是怎麼意思啊? 他說乃是指極樂世界眾生啊 到了極樂世界去的時候 能隨自己的意思啊-自然得到飲食跟衣服等供具 並且持這個飲食跟供具 只要發心欲供養「十方諸佛」 那十方諸佛都會-「應」彼之心念而來受供養 這很恐怖的 他是這樣想的 這個願就是說 這個願他是這麼講 他是說我知道極樂世界去的 那我只要這樣想著說 我要有飲食、我要好的衣服-想著就來了 就捧在手上、拿在手裡 然後我再想-我要拿這個來供養什麼呢? 我要拿這個來供養阿彌陀佛 或者供養十方諸佛 十方諸佛就跑來給他供養 聽到沒有? 跑來了 「應」他的心念而來 聽到了嗎? 是這樣 你看!他連這種文是這樣想 好!這段文值得注意的就是 極樂世界眾生並非持此供具-往十方諸佛所去供養諸佛 而是十方諸佛應其念-應其供養之念 「主動」來受供養 此文的關鍵即在應念-受其供養中的「應念」二字 因為諸佛主動應念而非-極樂世界的眾生「承佛神力」 親往諸佛所修供養 這兩個不一樣喔 我問你啊 你要供養我們界詮法師 是請他來 來你寮房 我這個東西給你 還是你應該殷勤地走到-他寮房那兒去送、供養他 哪一種? 哪一種啊? 哪一種嘛? 嗯……我看不 我看是叫他來就好了 他文就這樣意思啊 是不是?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 原文裡頭完全沒有-這個「應念」這兩個字 完全沒有 他加的 他加上去的 根本就沒有 事實上文字怎麼說的呢? 人家文是這樣講的 文是 以宿願力 令彼他方諸佛世尊 各舒手臂至我剎中 受是供養 然後再來 下面喔 又復思惟 如佛展臂至此受供養 劬勞諸佛令我無益啊 你看看 作是念時 我以神力 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前-一一供養 這意思就是說啊 到十方諸佛 我們到極樂世界啊 當我們發心要去供養的時候 哇!那個佛他就舒手過來了 他摸著我們說-好啦!來讓你供養 那我們眾生想說-不行!不能讓佛自己伸手過來 我應該乘佛的神力 將我這個供具送到他那裡去 文是這樣講的 根本沒有所謂的佛-「應」那個念來我這兒受供養 根本不是這樣 你看他曲解了 一切的五種譯文-通通沒這個意思 通通沒這個意思 好!唐譯的二十三願亦說 以佛威力 即以食前 還到本國 你注意喔 我去供養 那佛用威神力送我去 送我去供養完了之後 那我呢 又回到我的本國極樂世界來 才來這個極樂世界裡過堂吃飯 表示這時間很快 我去了又回來 這就跟《阿彌陀經》講的一樣-對不對? 怎麼樣? 怎麼樣? 我以清旦 對不對? 然後呢盛出妙華 於十方佛世界供養 然後呢於這清旦早晨之前-又回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來 是我們去的 所以那個願-根本不是叫十方諸佛來 是我們阿彌陀佛-用本願力加持讓你去 結果他現在結集成-他應願成而來 然後還有喔 這點我隨便提啦 我們不仔細說了-因為還有事情要回答 譬如說 譬如說還講到這個 對!這個妄 會本妄刪聖號-立名乖謬 所謂的名以召德嘛 那個名號是很重要 那麼那個《觀無量壽經》前面 這個序文當中有代表那個-聲聞的隨喜眾的佛號呢 的……那個 的這個聖者有二十五位 什麼什麼尊者…… 你知道嗎? 他把它刪到什麼? 他好像覺得那些尊者-好像都多餘的 你都退場算了 你不要來好了 他好像是這樣想的 結果他只留了五位 他只留了五位的名字 其中呢 這個「迦葉」這個尊者 「迦葉」其實譯本當中有-優樓頻螺迦葉 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摩訶迦葉等 總共有四 總共有一、二、三、四-四位迦葉 你知道嗎? 我們這夏老先生自作主張 他把你二十五位刪了-只剩下五位 而五位當中呢 他看一看迦葉好多位-對不對? 好啦!我來一個什麼? 我來一個通通總稱 他稱為「尊者的迦葉」 那哪個迦葉? 迦葉明明就四個 他現在連哪個都不要了 尊者迦葉 這就好像說界詮法師是界 界詮法師我們稱他界法師 現在還有一位-現場就有一位界讓法師 現在你就稱了 欸!那個界法師聽電話 一來衝五、六個人都是界 都衝過來了 你這很不禮貌的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對尊者都敢幹這種事-你看看 還說什麼無一義不譯出本文 是一再地參酌 什麼慎思明辨哦 那他顛倒到這種樣子-你看看 這種《會集本》還能讀啊? 還更扯的 從來從古以來就是四十八願-對不對? 你知道他擅自-把人家改成二十四願 然後你知道他為什麼-改成二十四願嗎? 他說他改不了 有三十六的 也有四十八的 也有二十四的 他不曉得怎麼辦? 你知道他幹嘛? 他去擲骰子你懂嗎? 他擲骰子來……-到底是哪一個? 是四十八、二十六啦? 擲骰子決定的 翻譯經典、結集經典-可以用擲骰子決定? 那是不是二十五個聖者的-尊號呢 到底要留哪五個-也是擲骰子決定啊? 這簡直荒謬到底 現在竟然還有人在弘揚-這種所謂的《會集本》 能聽嗎? 能看嗎? 你讀了你還能夠對淨土法門-會生起恭敬心? 會生起正確的信仰嗎? 隨便提提你就知道-這問題很嚴重 我不假細說了 這個文你們慢慢看 下次來我會好好說它 下次有因緣來 好!就說到這個 所以總而言之《無量壽經》 千萬、千千萬萬不要去-看那個什麼……《會集本》 那看什麼呢? 就看這個康僧鎧本 康僧鎧本呢-臺灣我那邊有印 很多地方也有印 專門的康僧鎧本 而且摺疊本喔-很莊嚴喔 是這樣 你們如果要發心印的話呢 可以在大陸印…… 我把原稿給你們 你們在大陸發心印 印得很莊嚴 很好 接下有幾位法師問的問題 我不敢保證能夠回答得了-回答得完 時間來了 有人說犯了戒了 那麼是否臨往生的時候-會有障礙呢?應當如何? 注意啊!我說過了 消業往生還帶業往生? 既要消也會帶 我們如果說全消業消光了-我們成佛了 我們還修啥啊? 對不對? 所以一定是帶業往生 可是有一種業不能帶-一定要消 障礙你現前往生的一切業-你……不能帶 什麼? 重罪 殺盜婬妄這一類重罪 犯戒的重罪 這個會讓你臨終有悔-臨終起恐懼 戒神不護你啊 那個什麼?-周邊的惡神會現前 所以最好你還是要去懺 如果有犯比較重的罪 二篇以上都算重罪-你要去懺 好!比丘尼可以請比丘-作依止師否? 我想 跟著學習 稱他為老師、稱他為師父-這都可以 這叫作八敬法-妳應當守 但是妳要作依止 就變成是他給妳一個法號-妳就他的徒弟了 妳就他的 他就是妳的師父了 將來幫忙洗衣服啦、煮飯啦-很自然啦 這樣子妳就……這就不必啦-完全不必啦 和尚很多、比丘尼也很多 妳就去依止比丘尼就好 那妳學習是可以跟著學 妳比如說法師講經-妳可以來聽 這完全沒問題 懂意思嗎? 不要作這種依止 但是還是有一種依止 是一種所謂的-戒律上的學習的意思 這是可以的 學習上的意思有講依止 這是可以的 就是說因為比丘尼-能教的太少了 妳就是學習 那這樣可以 但不必改名字了 不必改 也不要有那種親暱的感覺 這個不要 「我是他徒弟」這種想法 作他的學生這樣是可以 這樣了解嗎? 但是作學生有可以當作-像徒弟這樣恭敬於他是可以的 但恭敬-但是不要對外說我是他徒弟 這樣子壞人比丘的好名聲 佛陀說能剃、比丘能剃度女人-只有兩種情況 第一 比丘尼全部死光了-沒有和尚尼了 他就能剃 第二 你這比丘自己證阿羅漢果-持戒精嚴 戒律完全清楚了解 或者不證阿羅漢 戒律清楚了解-二部律倒背如流 戒律點塵不染、皎若冰霜 這樣你就可以 懂嗎? 那誰能?我不知道啊 現在有些居士說-只要念佛就好了 不要誦這個非淨土的經典 或者他人誦-他就不隨喜 請問法師這樣的人-是不是有謗法之疑? 他不一定叫謗法 謗法就是那個法不好 他就是說哎呀!你不要啦-這千經萬論讓別人讀啦 這個……事情是也不對 經典還是要讀 我還是建議人家誦《金剛經》-《法華經》、《無量壽經》 然後專念佛、本願即心念佛-這樣子 這一輩子就這樣子 這個可以 還是要誦大乘經典 《無量壽經》不也說嗎? 誦持大乘修三福嘛 《觀無量壽經》也提到嘛-是不是? 所以說看到人家誦大乘經典-你應該隨喜的 你不應該不隨喜 是這樣子 甚至於還有人-現在還有一些老居士 居士啊 聽了不知道哪個…法師講的說 你就念佛就好了啊 不要去寺廟裡頭啦 不必供養三寶了啦 現在這些出家人-通通錢太多了啦怎麼樣…… 哎呀!這些惡話 怎麼講這種話呢? 錢!錢是出家師父去買好的啦-住洋房啦、去享受去啦? 錢也不就拿來印經典 是不是這樣? 三寶是你的父母-是你的皈依處 你念佛求往生-也是要從恭敬三寶作基礎 怎麼會講這種話? 念佛念成外道去了 完全不可信、完全不可聽 這完全是顛倒見 有些老和尚 甚至於有些名牌的佛學院的-所謂大法師收女徒 給女眾依止 這樣合乎律制嗎?-這樣莊嚴嗎? 這我剛剛已經說了嘛-這已經說了 這……不必了 不應該這樣子的 再來 臨終聖眾現前接引-如何識別他真偽? 是這樣 有兩種說法 一種就是說他那個光會刺人-會讓你極端的興奮 這不對的 任何臨命終的人-見到極樂世界的聖眾現前 他會很安穩、很輕安 這是假的 第二種是根本不可能發生 你念佛就是佛來 你身心的放下 那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來 你懂嗎? 如是因、如是果 這不太可能會這樣 會這樣都是你因心不真 甚至於修那些外道法 或者是有些障了你往生的罪-會障著你 你沒有懺盡才會這樣 這個時候你還是起懺悔心 所以你如果起了不當的興奮感-或者看那光會刺眼 你就知道那是虛假的 你就要說-阿彌陀佛!弟子慚愧懺悔 我希望真是阿彌陀佛來接引我 這樣 弟子就是要往生極樂 如果這來的會刺眼-讓我感覺不是很安寧的 這應當是其他眾生來虛幻騙我 如果我應當往生-彌陀本願不虛假的話 我念南無阿彌陀佛 我不為這些所歧 那你就念 淨心的念…… 你的心自然的知道-阿彌陀佛來了 你不用去猜疑 他來了你就會知道 不是真實的來-你也會知道 懂嗎? 天臺的修學從何下手?-願法師開示 你去聽〈天臺入門〉的光盤 不是光碟啊-光盤 去聽它 你……這個哪裡有辦法-一、兩句話講清楚 不過基本上你念佛消業障 拜〈法華三昧懺〉-誦《法華經》 這個先下手-懂嗎? 先這個做下手 拜〈法華三昧懺〉-誦《法華經》 我是說過說 希望跟法師一起來這邊-建個法華懺堂 看這樣子沒地方可好建 是這樣 以後再看因緣 他還有因緣呢 外面接個廟我們再看看 那你說法師你自己來 時機因緣不到 時機因緣不到 不是我的問題-是眾生共業的問題 還不到 不是我不來、我吝法-也不是 是這樣 你要知道是時機因緣未到 也不是我的時機因緣-是眾生共業因緣 時間到 最後這個沒辦法回答 好!不過這個是屬於-天臺的教理 也跟這一次比較不一樣 或者下次你再問好了 我們時間已經到了 非常得感激三寶的加被 感激這個常住的成就 感激界詮法師這一次這個 讓我路過來到這裡-跟大家共研佛法 同時也感激這個……體慧長老-這個界讓長老 那麼以及諸位法師 諸位比丘尼 諸位居士 一起來成就這一次的佛法-淨土講解的因緣 我們願意這個功德-回向兩岸和平、世界和平 那麼見者、聞者皆歡喜信受 那麼我們最後我們來回向 我先唸回向 等一下在下座的時候再唱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會歸一心 本願持名 南無阿彌陀佛 從你的法界不思議心體當中-念出來的一句佛號重如泰山 南無阿彌陀佛 ?? ?? ?? ??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