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11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界詮法師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那麼我們上一節開始進入了-這個第四章啊 實相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首先呢就實相念佛行的建立 我們引了這個-《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 那麼呢裡頭就在《妙宗鈔》的-那一部分 由天台四明知禮尊者-那麼所說的一段話 那我們也已經有這解釋了 那麼這之下呢有一段文 來提醒大家就是說 念佛的那個能念的心 就是眾生呢 凡夫眾生本具的這個性格 其實再接著下一段文-我們就可以看得出來 這個本具的性德是有作用 有一個作用 那麼呢這個作用得以能夠念佛 那接著這段文稍微解釋了一下 論文本身解釋了一下 最後呢說 因此眾生之心法 即是具足法界一切不思議-中道實相諸法 眾生的心法 具足呢法界一切不思議-中道實相諸法 可是你要知道哦 中道實相這諸法 就是這世間的一切染淨諸法 我們不可能 我們在講中道實相 不是離那個現前的染污境 說有一個清淨的中道實相 這務必要 當我們在體會圓教-究竟的真理的時候 這個根本的原則你得抓住 我記得在前幾堂課我講到說 禪宗當時有一位大德 馬祖道一和尚呢 他小時候他到廟上去 結果在大殿旁邊就尿尿 那那個香燈師父出來跟他講說 你怎麼到處在這裡尿尿 他說為什麼啊? 他說這裡是有佛啊 佛住的佛殿吶 那他就會問他說 那哪裡沒有佛?-你叫我去尿那裡好了 就這個意思 既然處處是佛 一切山河大地這叫做無情眾生 那麼有情眾生的一切啊-十法界的這個眾生 這一切的境界的現前呢 這當下你可以說它是虛妄的 你怎麼叫虛妄? 你看男女、好壞、好人壞人-美醜、善惡等等 這一些呢你都可以說 這在世間上是有種種差別相 那麼惡法、善法等 這個呢你就說-我要取善法、我去除惡法 這就是分別咩 那麼呢一切世間的貪愛 我貪那個美麗的、善的 我就不要那個惡的等等 這就是一切的分別相 乃至於我要離生死輪迴-我要入涅槃 這不也是一種善惡的比對咩 在我們來看這善惡 這個世間的善惡對立-是很清晰的 乃至於心 是心-我能控制 物-物不能控制 這個東西我又不能移動它一分 除非我用手去挪它 對不對啊? 像這樣子呢心跟物也是二元的 也是分得很明確、很清楚的 可是這裡講的 眾生之心法 即是具足法界一切不思議的-中道實相的這個諸法 這不思議的中道實相諸法 其實是包括了一切的有情無情 一切的善惡 一切的生死涅槃等等諸法 這當下都是心 不可思議的中道實相 你甚至於說這個中道實相 你甚至於不能說這中道實相是-清淨的或不清淨的 你甚至都不能這樣講 你都不能這樣講 說它清淨是對於不清淨說的 所以這《心經》上不講嘛 怎麼樣? 不垢、不淨對不對? 無什麼啊?無無明 然後呢? 亦無無明盡 所以沒有無明 那也沒有所謂無明盡這回事兒 你想想看 沒有無明就沒有輪迴 沒有無明盡也就沒有涅槃嘛 所以我們天天就在誦這個道理 天天不是誦《心經》? 光一部《心經》 是比《金剛經》的道理-還要深奧的、還要完整 是不是? 所以這一念心當下呢-所具足的這一切的境界 它就是中道實相 所以它也不垢不淨 不垢不淨 那因為不垢不淨 所以說佛陀有惡法門 佛陀也會入那個-惡道眾生那裡去度眾生 乃至於有現那個憤怒的相貌 這個在你來說在我們凡夫來說-那叫惡嘛!憤怒 是吧!叫惡 在佛邊說這沒有什麼 這沒有什麼惡不惡 這……就是實相 好了!這一個實相若知若不知 其實它任運現前啊 為什麼任運現前? 你不會看你現在這個環境 這個環境你知 你知道實相嗎?你不知道 可是它這環境還是現前嘛 所以你看到人嘛 然後有種種分別嘛、好壞嘛 這一些其實就是實相的作用 只是你不知 不知沒關係你還是實相的作用 那就譬如說是魚 魚在這個海水裡頭啊 牠不知道有水 不過牠就在受用那個水的功能 是不是這樣子啊? 同樣道理 你就在實相當中 你對實相一點都不知 但你也正在受用實相的功能 你說哪有? 我整天煩惱得要命-剛剛才跟人家吵架咧 是不是? 哪有什麼 哪有什麼受用實相的功能 能吵架的那還是實相的功能 於你凡夫邊說吵架、生氣、-憤怒、貪瞋癡具足 這是地獄的、地獄的根 不過地獄 地獄不過也就是你這一念心-當中的一念中道實相而已 講中道就是說 它不偏不倚 它不是善不是惡 《六祖壇經》上說 不思善、不思惡 正怎麼時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 也是這個意思 他也是要叫你這樣參 這離心意識的分別去參這-不可對立的一切境 這就是中道 只是我們太習慣於這樣分別 我們甚至於有-修行跟不修行的分別 用功跟不用功的分別 古來開悟的禪師啊 他看到晚上人家持午 那他也吃飯然後人家就說 你禪師開悟了-禪師你也要持戒啊 他說是的 我呢不持戒不過我也不貪心 我呢飢來飲食、睏來眠 這種境界確實是很高 超越了一般境界的說法 不過我們也一般持戒的境界 不過我們當然啦 我們學持戒是不能夠隨便-拿這種話來往自己臉上貼金哪 不過這是有道理的 這是有道理 當你的心平了沒有參差了-不起分別了 這個時候婬怒癡即是戒定慧 這是《楞伽經》上面明白的-就講到這句話 那麼世間的一切法即是如如佛 都是清淨性、清淨相 那這是悟的人所說的 對於我們未悟的人來講 它還是這樣作用 請注意!它還是這樣作用 我說過了 不是離這世間的凡夫境界相 另有一個涅槃相 不是的 所以即於你這個凡夫相 那它就是中道實相 請注意 即於你這個凡夫相就是-中道實相 好了那我問你 你正在散心念佛-於汝意云何? 這不也就是你凡夫相-散心嘛 對不對? 那它正是中道實相的作用 問題就在於你要能承擔 你要能仰信 能念的即是這一念-實相的清淨心 只是它正在起作用你毫不知覺 就像魚在水裡毫不知覺一樣 所以說懂這個道理啊 你怎麼樣念佛那都是重如泰山 好!要有這種觀念 那麼這樣以下講的實相念佛 就是基於這樣子的認知 往下念佛那力量才會出來 你每一句佛號都是怎麼樣? 千軍萬馬 如太阿劍橫按當軒 如大火輪那熾然不可觸 光灼灼的每一句佛號 不是那個阿彌陀佛…… 生煩惱還沒有一心不亂 老是在想還沒有一心不亂 那永遠就不會一心不亂 然後你就在 你只是把一句佛號當工具而已 阿彌陀佛…怎麼還沒一心不亂 那乾脆你去數息-你要一心不亂去 這樣還快一點 對不對? 你把佛號當工具 我說那是因 佛號我一再的說 念這句佛號你就在果上念 為什麼?因為中道實相啊 那是你的清淨心念出來的啊 而最後成佛不就是-這個清淨心現前嗎? 現在雖然你不知道你毫無知覺 不過它作用的還是-中道實相的清淨心啊 是不是? 那不就是果嗎? 所以說果上念 只怕行人不承擔 是這樣哦 那麼呢 這就是往下要一直揭櫫的一個-最深的那個核心的理 理就在這裡 好!那麼我們來看看哦 所以說既是法 因此眾生之心法 即是具足法界一切不思議的-中道實相諸法 此法既是佛果圓明之體 是果佛啦不是佛果 果佛你看 在果地上的佛對不對? 果佛的圓明之體 如果說沒有這個圓明之體 十方無佛可成啊 無佛可成 所以這已經是果佛的圓明之體 圓而明 「圓」無缺 「明」者不無明也-謂之明 它能夠起照了的作用 所以有涅槃的這個三德 那所以它是明 那麼圓明之體 那麼則知此體亦即是一切凡夫-本具的這個性德 你也本具啊 既然叫本具那麼不假修持 對吧? 本來現成對吧? 所以非因非果 非因緣果法、非因緣法 非色非心 非青黃赤白黑 非方圓大小 沒有這個 它本然具足 這你難就難在 既然叫本來具足-到底長什麼樣子? 這凡夫就這種想法 就好像凡夫的思惟-都是有個開始然後有個結束 邏輯上都這樣 若P則A則Q 若非Q則非P 這種思惟方法都是一個-線性的思惟 因為這樣所以那樣 因果也幾乎給你講 因為有這個因所以有那個果 那所以它是有頭有尾有頭有尾 那就有始有終有始有終 所以人類才要想出一個上帝來 來創造這萬物 這是線性的思惟-一條線的思惟 其實你如果是輪迴圓的思惟 那哪一個是頭呢?沒有啊 沒有啊 不過呢祖師知道說-眾生常常都是有線性的思惟 所以他在《大乘起信論》當中-他就說 一念不覺生三細 是這樣子的 然後三細又動-噢!長六粗 喔!怎麼樣…… 這個都是方便的說法 那一念不覺 那請問還沒有不覺之前是什麼 那完了!這慘了! 還沒有不覺之前是佛耶 那更慘 還沒有一念不覺之前是佛 那換句話說佛還會一念不覺-那我還成佛幹什麼啊? 對不對啊? 那這一逼問下去就掛了 所以這也是一個方便告訴你說 好像有什麼樣事情的開始 我們當講這一念的-這一念是無始一念 但也不是說這一念是-根本的一念 就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麼一念 不是這個意思 同樣道理 本具的這個性德 它不是被什麼東西所生 所以才叫本具 所以天台講個「具」字 有了具才有了後面的「造」字 「造」就是生成、變化 具是本來有不假造作 有了這個不假造作-才有後面的造 你看看 欸!鬼道眾生造鬼道的世界 人道眾生造人道的世界 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佛 佛感佛的涅槃淨土的世界 這就是造作 先具而後造 所以所具所造 是這樣 那因為這個造是由具來完成的 所以造即是具 因為呢一切眾生的心想分別 而有如幻的這個幻化的這世間 佛以他的大悲心等流 那要度化一切眾生也會怎麼樣 也會現起種種的-這個涅槃的淨土的境界 包括阿彌陀佛 那這是造 那造即是具 所以現種種的境界-都不離這本心 不假造作的那個清淨自性 所以造即是具 造啊!創造的「造」 創造這個「造」字-這個意思是指 衍生緣起出種種的相貌叫做造 具是指本來皆具不假造作 也非生非滅、不生不滅 這個叫做具 天台重在這個「具」字上 那有了具就有了造 哦是這樣 好!那麼就…… 所以說本具之性德 緣於以上對於眾生性具的這個-實相諸法的理解 所以《妙宗鈔》就接著說啦 說了這一段話了啊 一切教所談行法 無不為顯此之覺體 故四﹝種﹞三昧-通名念佛﹝三昧﹞ 但其觀法為門不同 此等三昧﹝所﹞歷-事〔修〕雖異 念佛是同 俱為顯於大覺體故 這裡有一些天台的教理在裡頭 一切教所談的行法 無不為顯此覺體 這一切教所談的行法 這一切教有分兩種意思講 第一種意思是 天台當分的意思就是什麼呢? 就是八教 或者縮起來講叫藏通別圓四教 包括《阿含經》喔 學天台的人是-絕對不會輕視阿含 當我們講說你又跑去學阿含 那是指說你有對待的學阿含 你捨了大乘跑去學阿含說-大乘法是非佛說 你去學阿含那這樣你帶有一種 帶有一種不了佛智的-這種心情去學阿含 我說這樣有問題 如果你倒過來你是依-大乘圓教的立場你學阿含 阿含就是大乘、阿含就是圓教 所以說圓教人觀一切法-無一法不圓 聽懂嗎?是這樣 是就這個立場說-天台不會輕視任何的教法 那麼藏教就是阿含教 那麼通教就是什麼? 小乘通於大乘的教法 那別教就別菩薩法 是權教的菩薩還不了-究竟的一心三觀 它是次第三觀的這種菩薩-所學的教法叫做別教法 那麼就圓教法就一心中起三觀 一境就能當下證三諦 這樣子圓教菩薩所修的法門-或佛所講的教理 那就是圓教法 那麼如果就施展的方式來說 那就是呃!這個漸教-漸漸、慢慢調熟 頓教、頓說、頓成-頓教 或者秘密教、或者不定教 不定教是什麼呢? 這個曰「知」知這一邊 曰「知」這一邊說 大乘人聽起來大乘法-小乘人聽起來像小乘法 那麼呢如果曰兩邊都知道 你聽了是這樣、我聽的是這樣 但我知道你所了解的 你也知道我所了解 這就是不定法、不定教 那麼秘密教就-曰不知邊、曰不知說 我不知道你能了解什麼 但是我們一同聽法 你得你的理解、我得我的理解 兩邊互不知那這是一種秘密 是這樣 那在這某種意義上-秘密教也像是 現在藏傳的教-也是有秘密教的意思 因為為什麼? 因為要應機才施、才施設 它不廣傳所以謂之為秘密-這第一種 第二種身、口、意三密相應 他人不知謂之為秘密 這都是屬於秘密教的一種 好!那麼就 一切教所談的行法 無論是哪一種教法啦 就方式、表現的方式說-還是就教理的深淺說 有藏、通、別、圓 或表現的方式說有-頓、漸、秘密、不定 這都不管 這所有標示的法門呢 通通為了顯示這樣一個-什麼樣子呢? 一個中道實相的圓明之體 哦!那麼 這是第一種當分天台的解釋 那我們可以就這個文字-來解釋成為說 其實阿含教 阿含時、華嚴時 那麼呢這個方等時、涅槃時-還有法華 這個哦……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 這五時的教說 含蓋了所有佛陀說法的各階段 這也是一切教所行-所談的行法 也通通為了顯這個 那麼放在中國來說就是八宗-大乘的八宗 乃至於小乘的兩宗 包括密教哦 也都是要顯這個覺體 如果他講到究竟-都是要顯這個覺體 不過就當分的各宗派來講 他可能沒有體會那麼深 但是就天台的圓教人來看 他最後也要導向這裡-導歸於這裡 就導歸於這個、這個覺體 所以四種三昧 哪四種三昧?-就註文裡頭有提到 有常行三昧 有常坐三昧 有半行半坐三昧 有非行非坐三昧 隨自意三昧就是一種-非行非坐三昧 他是就身儀來判 身儀 身體的行儀來判、來說的 身體的行儀怎麼說呢? 你是打坐、身體不動-這是「常坐」 那麼起來了「常行」 譬如說〈佛立三昧〉-〈一行三昧〉 就是〈一行念佛三昧〉 你就在這九十天當中啊-都是在那兒走、站 連蹲都沒有、連坐也沒有-更不可能躺下去九十天 這就是〈般舟三昧〉-一般講的〈般舟三昧〉 這也是一種念 這就是一種念佛三昧 四種三昧通通叫念佛三昧 這是就修法來說這樣 那這種地方不能在-這種水泥地上 它要特別 旁邊哪什麼都要保護一下 那手要有那個繩子來 在他經行的地方要套起來 這個另外再談就這樣 九十天很恐怖 剛開始行的時候腳會腫起來 因為你都沒有躺下去睡 不睡的、九十天不睡 其實他還是有睡 他就這樣盹一下吊在身上 「吊」把身體吊著這樣子 或者手抓著這樣打盹 他不能躺下去、不能倒下去 不可以 那上大、小號的話也是蹲著 有時候你一蹲蹲就睡著了-那吃飯 有幾些時候是可以讓你-稍微這樣歇息一下 平常都是站著 這常行三昧 那麼再來呢常坐三昧 一般坐禪算是常坐三昧 那你說它也有下來經行啊 基本上它是以「坐」為主 那都算是常坐三昧的一種 常坐三昧的一種 那再來就是半行半坐三昧 〈法華三昧懺〉就是-半行半坐三昧 哦是這樣子 他也在那兒拜懺吶 那是半行 那完了之後呢進觀堂參禪 這個修止觀 那半坐 這半行半坐三昧 動靜相調 那非行非坐三昧-就是隨自意三昧 那怎麼樣呢? 你平常生活歷境對緣就修止觀 煩惱起時知道煩惱無自性 但也知道煩惱能生必起之有因 當觀如是因如幻不實 也應該觀這個因呢-是我過去的業種所造 然後再會歸一心 這無非是中道實相-當體是清淨的 是我們迷惑才為它所岐所變化 這樣子對持戒是很有幫助 持戒就是害怕犯戒 那有些惡境界你就會害怕 那慢慢的呢戒根-比較強固了之後 惡境界你還是要害怕 不過不怕投入、不怕去面對 剛開始持戒要害怕 哎喲!這是男女欲界 這是……怎麼樣子的貪染境界-我要遠離 初學佛當然你要注意這個 慢慢的戒根比較堅固的時候 在染的境界當中你也能起正念 起正念不是說它是惡 所以我要遠離 這還不是大乘的正念 大乘正念就是 煩惱染污之境我知我也不貪染 那但是呢我也不逃避 所以心裡頭也不會-老想著它是貪染 就是在境界當中了了分明 知道它如實的不垢不淨 就是眾生的顛倒相而已 所以到這個階段來人家就 禪宗祖師就會說 天台宗祖師也常常這樣說 十字街頭好參禪 那就是這樣 不過這個要 不是一初學這樣子有這個境況 這就是隨自意三昧 隨自意 在一切境當中歷境對緣 所以這樣子呢雖然說 衛教致身無明翳本性 雖然有可能是這樣 可是他也可能修密行 在這一切的衛教致身當中 他也似乎起了像貪瞋癡那樣 你譬如說工人做事情這個-偷工減料 你去好好跟他說-說不通你大聲喝斥他 旁邊的人會看 哎呀!這師父沒修養-說話怎麼不慈悲 慈悲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在這個衛教致身 投入身心去做-衛教的工作的時候 那不是你想像的-輕聲細語叫慈悲 不一定 不一定 有的眾生就是惡 他就是、他就是心就是堅固 你得要比他更狠、更兇悍-他才會信你的 那種什麼?那種……顛倒妄想 那這做徒弟的呢-你就不要糊塗了 喔!看師父在罵人了 唉!師父沒修養 我怎麼這麼倒楣跟這種師父 那你稍緩一緩才下這種定論 這樣懂嗎? 是這樣 這就歷境對緣的非行非坐三昧 他在修三昧你不知道 他在觀境你不知道 以前二十多年了 二十多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親近一位長老 那長老呢他剛好在蓋廟 剛好、剛好在蓋廟 那剛好在蓋廟呢 我去的時候那騎腳踏車去 從成大騎腳踏車去 去到他那兒呢 哇!剛好他其他徒弟都躲光光-你知道嗎? 原來呢原來他正在罵工人 哇!他罵得這……狗血淋頭-罵得好大聲吶 幾乎從山上聽到山下去這樣 嘩!罵得很兇悍 哦是這樣 然後那個時候老和尚他修頭陀 所以頭髮那麼長沒剃 沒剃、腳也沒綁褲管兒 那我們過去了 然後那個工人被他罵躲一邊去-最後也回他兩句 你那和尚都不慈悲哪-罵人罵那麼兇 這樣子 然後那個老法師就說 老法師就說 你以為慈悲是什麼樣子的啊? 我這樣就對你慈悲-你知不知道啊? 哈!就這樣 我還記得他是這麼說的 這當然不是說你可以-依樣畫葫蘆啦 不過就是說 不過就是說-這你自己心裡明白的事 這是自己警覺的事 非行非坐三昧 這就不是隨便的 這要有一些功底才可以哦 好!那麼四種三昧通名念佛 這通通叫做念佛三昧 為什麼? 因為你修無非是修這個 修這個什麼呢? 修這個本覺之體 就圓明的覺體 無非就修這個 這樣知道吧? 無非就是修這個 所以當然 那修這個那這就是諸佛之本體 也就念佛就念這個覺 所以它四種三昧通名為-念佛三昧 這就實相念佛了 懂嗎? 就實相念佛 當體是佛 念這個佛的圓明的覺體 這就實相念佛 他已經標出來了 但其觀法為門不同 就是觀的那個緣境的方法-這個門徑不同而已 它都是念佛三昧 四種三昧 所以此等三昧-〔所〕歷的事〔修〕雖異 所歷的事修雖異啊當然 你比如法華三昧是修-法華三昧啊 事修是修法華三昧 般舟三昧、一行三昧 這般舟三昧它是 天天就在念佛啊 它就念佛 它也沒有拜懺、也沒有怎麼樣-它就念佛啊 思惟佛的功德九十天啊 修法不同對吧! 常坐三昧你說坐禪那參禪啊 或者修止觀 觀這當下這一念陰妄之心 所起的什麼?境界是一念三千 這一念三千境界當下 即空、即假、即中 他是坐在那兒 也沒唱、也沒念、也沒走 也沒念佛、也沒唱佛 也沒有拜懺、也沒走路 他就坐在那你也不曉得他幹嘛 對不對? 觀法不同 這個……歷事修的方式不同 事修聽得懂嗎? 表現在外在的那種-修持的方式不同 緣的境界也不同 所以說雖異 不過念佛是同 通通要向於這個什麼? 圓明的覺體-果佛的圓明之體 而參入而修入 這是相同的 換句話說你正在那兒念佛 你內心裡緣於這個覺性的佛 在起這個觀照、在那裡念 每一句佛號通通你感覺-是從覺性中生起 從覺性中生起-再熏回你的覺性中來 你說什麼覺性我都不知道 你管它的你不知道 你知道這是從覺性中起 你一直知道、你一直知道-這樣就可以了 慢慢念、慢慢念-心就沈下來、就沈下來 你信不信? 你在很煩的時候-你就用這種方法念 你說還是不行耶 那只好看著念珠念 再不行!那就計數念 慢慢的把計數放下來隨息念 慢慢的把隨息放下來-看著念珠這樣念 然後起一念觀想、起一念觀照 這是我清淨的本心念出來的 南無阿彌陀佛…… 已經不是計數了 已經這個時候已經不計數了 南無阿彌陀佛 然後一直提著、輕輕的提著 這是自性中念出的佛號-回到我自性中來 那你如果心中起一個-我還不清楚那就不要理它 你說不清楚是應該的 它不思議嘛!我清楚就不對了 它是在作用的 我知道它作用是什麼 我要感受那個作用 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有個妄念來了 嗯!今天中午應該要-好好吃它一頓什麼東西 欸!這是妄念 這不是本來這是客塵 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心在哪兒? 南無阿彌陀佛…… 欸!又來一個妄念 昨天那個傢伙說話很大聲-現在又來真是氣人 又跑出這種念頭來了 你說不對!這是客塵 -這是妄想分別 他是未來佛啊 南無阿彌陀佛…… 清淨心在哪兒? 南無阿彌陀佛…… 我的這一念信願心與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就在極樂世界 南無阿彌陀佛…… 帶著這個念頭 南無阿彌陀佛 帶一下就好了啊 帶一下下就好了 你知道就好那就把它放下來 然後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繼續 就這樣 就這樣 沒試過哦 那麼這樣子這個法門一路到底 真的是一路到底 完全跟禪宗的方式沒差沒別 它也是一個法門一句 一個話頭參到底 不是一樣嗎? 雖然它不是在參 它輕輕的提一下就放下來 那就專心這句佛號 何以故? 這句佛號自然起作用嘛 你何必參咧?何必觀咧? 那你剛剛不叫我們觀 觀一下就放下來了啦 懂嗎? 就提一下就放下來了 然後就帶著 若有若無的帶著 南無阿彌陀佛 你不用去找它有沒有在 你只要一直念-念得很清晰就好了 你甚至不要想我有沒有清晰? 那還錯!那是頭上安頭-你別管嘛 念阿彌陀佛 只要出現了妄想-你就輕輕的把它放下 這樣就對了 放不下再用方法 放不下再用方法懂嗎? 就這樣 絕不讓你起顛倒 絕不會著魔 也不會起什麼樣子的不當 想起來就起來、想坐了就坐 眼觀都不見、耳聞都不聽 你越到那個時候你就這種感覺 然後心裡呢涼涼的、淡淡的 也沒喜悅、也沒有不喜悅 就是阿彌陀佛清楚的現前 啊累了!累了那睡覺了 也沒什麼想法 也沒有什麼我功課還沒做完 沒有 不過當然啦-初學的時候還是要一段時間哪 不要一下打瞌睡你就去睡了 那當然不要這樣 你還是要一段努力一下 不過心不要提得太強 太強你會羸 那你就會沒信心 你不要提得太強 但就是提著不放 輕輕提著不放 然後好 其觀法為門不同 這樣子的修法 過了兩個禮拜之後我到美國去-也是要教這個方法 教那些美國的居士 先教他們拜懺 拜完懺了然後再教他們這個-止觀 這就是止觀啊 這念佛止觀法門 哦是這樣 效果宏大呀!不可思議 那麼呢為其觀門 但其觀法為門不同 此等三昧所立事修雖異-念佛是同 有沒有啊? 俱為顯於大覺體故 看到沒有?俱顯大覺體故 我們就是念佛就顯大覺體 所以誰說念佛不開悟? 啊? 之前還引蕅益大師對吧 現在更早 乾脆就引智者大師-引四明尊者 那是宋朝、北宋那更早 那我也教你方法了 不是沒方法啊 這樣你還不修 那我沒辦法了 我已經沒辦法啊 好 由上引文可知啊 雖然是關於「實相」之理 但觀實相其實就是-觀果佛的「圓明之體」 因此觀實相也就等於緣念佛了 緣念於佛 那麼換言之 在天台廣義的角度看 所謂的「實相念佛」 就是觀察諸法實相的意思啦 對不對啊? 對不對? 就是觀察諸法實相 所以這就實相念佛 觀察我的果佛的圓明之體 那這就是廣義的實相念佛 只不過觀察的方法-以及緣境各有不同 而有不同的念佛三昧行法罷了 然而雖說緣境不同 但終究一切諸法實相之觀察 仍是源於眾生當下一念心性的 源於眾生當下這一念心性 我越來越逼近那個核心了-對不對? 眾生當下這一念心性 那我請問念佛用哪個念? 啊!哪個念? 那還不就是-你當下這一念心在念 對不對啊? 是不是啊? 所以我先告訴你說-觀這當下這一念心 好了!你七觀八觀觀回來 噢!原來念佛就是用-當下這一念心 我剛剛都講了 我剛剛不是講了 現在只是再那個文 這一講就講到那兒 不過這個文慢慢過來就是了 你懂嗎? 這我就一直重複的這樣講 它現在漸漸的又逼近了 逼近我說的我剛剛所說的那些-那樣的結論 只是我講太快了一下就把-底牌給掀出來了 就是那個 但現在它一步一步逼近了-你看看哦 但終究一切諸法實相之觀察 仍然是源於眾生當下一念心性 怎麼說呢? 《妙宗鈔》仍然說 雖托彼境 須知依正同居一心哪 哎呀!太好了 依跟正同居一心 那麼呢 心性遍周故 無法不造、無法不具啊 「造」沒有一法不造 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造 這個造是因為他內在有具-本具的性德 所以無法不具 若一毫從心 若一毫法從心外生 則不名為大乘觀也 是不是啊? 沒有一法從心外生出 通通這一念心所具所造 那你一定又再講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為心造 在天台解釋這個造字不一樣 那這個如果華嚴宗的人來解釋 或唯識宗的來解釋 就解釋成為什麼? 真如緣起、真如來造 有個清淨心來造 我告訴你有清淨心來造 對不起!你的清淨心在哪兒呢 沒有 我告訴你就是你那妄想心-當下就是就能造 就能造 這是天台更進一步的 這就是圓教的道理 所以妄想即真如、妄心即真心 那妄心入生死、真心入涅槃-所以真妄皆如 那這個涅槃與生死相等-不一不異 不一不異 作用上來講不同所以不一 本質上沒有差別-不異 所以呢 雖托彼境 雖托彼境就是四種念佛行 哦不!四種那個…這個三昧行 常行三昧啊、常坐三昧等 那麼呢這個 雖然托的境是不同 乃至一切教法觀的觀境是不同 只要你是圓教觀法 則須知依正同居一心 這裡頭講的是講-《觀無量壽經》 《觀無量壽經》不是有-十六觀嗎?對不對? 從落日觀一直最後到-下品下生觀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 是不是所觀境不同? 所以說雖托境 雖托彼境 那個境界都不同 但是應該知道 極樂世界從落日觀-一直到下品下生等 這些依報跟正報 或者是眾生的依報 或者是眾生的正報 或者是佛的正報 或者是佛的依報 你譬如說佛的依報是-極樂世界的落日 極樂世界的水 這是極樂世界的依對不對? 還有後來《十六觀經》當中-有觀佛身、有觀菩薩身對不對? 這是正報 這是佛的依報、正報 還有觀眾生怎麼樣? 眾生喔!清淨相啊 還有眾生所住的樓閣如何啊 那個周邊的樹又怎麼樣…… 對不對? 這是眾生的依報 極樂世界的眾生依報 所以依報若正若依 須知依正同居這一念心 那麼我的心性周遍 周遍不只是周遍於極樂世界 周遍於所有凡夫的-六道輪迴的境界 是這樣子 那麼呢無法不造是無法不具 沒有一法不造、沒有一法不具 如果你有一法是從心外而得 就不名為大乘觀 換句話說你正在起-《十六觀經》的觀照也好 或者你正在念佛作念佛的 剛剛我教你們的這種-帶理念佛的方式 用這種-清淨的覺心在念佛的方式 你也要知道 這句佛號也不從心外得 那當然是從心裡對不對? 所以你每一句佛號-怎麼會是嘴皮的事呢? 不會嘛 嘴皮的事輕如羽毛對不對? 從你的覺性中出重如泰山-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所以說每一句都不從心外得 如果心外得了 你這句佛號在大乘之外 是這樣哦 因此行者 那麼這個文就這樣了再接下來 接下來就講論文的本身哦-論文了 因此啊 行者應當觀察介爾這一念心性 正是理具而事造 三千性相的什麼呢? 法界全體 哎!這個理具事造 跟一念心具這個什麼? 三千性相 這還是有差別的 我告訴你 理是具、事也是具 只是事呢 表現在理的外被你看得到而已 法界的一切的物質 通通是你那一念心所具 這事實上是事具還不只是理具 山外派的人認為 只有理能具事不能具 聽懂意思嗎? 就是說理是這一念理啊-是抽象的理的概念 是我心中能具的 可是這森羅萬象 這不是我心中能具 那是事去造 那這樣的話理跟事是割離的 我告訴諸位 在天台《摩訶止觀》裡頭 這是智者大師說的 他就說到了 三千法界與這一念心 不前不後、不縱不橫 不同時也不前後 這裡頭已經泯除了 這個事是心外還是被心所造-這樣子的差別 所以一切物啊 既不在心內也不在心外 既不在心所造也不能離心而存 這樣才叫做理具事造 這個理是這樣子的理 那麼三千性相的法界全體 性與相 性跟相 相就是事相 性就是理性 是抽象的理性 這樣的法界的全體 並了知其即空、即假、即中 雖萬緣俱寂(真諦也) 而仍歷然分明 歷然分明就俗諦 歷歷分明有所作用 那麼雖寂照並用而又能所雙忘 那麼呢境觀雙泯 所以中諦也 寂照並用 寂是不動、照是能起觀 不動又能起觀、觀中能不動 這寂與照之並用 能觀的我的心 我能觀嘛!觀察這世界 所觀-所觀的一些境界 我以外的你們諸位 一切眾生、五陰眾生 這個器世間的眾生 呃這個五陰的眾生的世間 那麼眾生的世間 還有呢這個…和合相眾生世間 還有山河大地無情的世間 這三種世間都是-我、我所看到的 都是我所觀察了解的 那麼這是被我所觀的 那能觀的是我 就好像念佛被我念的佛 還有我緣想要發願往生的-極樂世界 這也是所觀、所緣對不對? 能觀的我 那就是我的心-我當下這一念心 那他說了 能觀的當下這一念心-與所觀的一切境 包括極樂世界包括這阿彌陀佛 當下能所雙忘 失去了能跟所的關係-就對待的關係 到底是我念佛呢 哎呀!不是我念佛-從來是佛念佛 根本就是佛念佛 所以我跟佛就泯除了差別 同樣的我這凡夫身-是不是求往生? 當然求 那雖求往生從來不離極樂 從來就不離極樂 所以能能所雙忘 我求極樂那是所求嘛 能求的是我 這能所就雙忘 是這樣 所以能所雙忘 境觀雙泯 「觀」就是我能觀 「境」極樂世界或者-阿彌陀佛的相好光明等 這是「境」 「境」 那能觀的是我這一念心雙泯 突然間才發現-到底我觀佛還是佛觀我 我觀佛等於佛觀我 啊不過就是佛觀佛 那種感覺現前 剎那之間現前 這就是開悟的跡象出現 撥雲見月 這個時候密而不宣繼續再念佛 再用這個方法再念 啊!這樣 這就中諦 入了中諦、中道實相 已經沒有話可以描述它了 當下即趣入薩婆若海中-就一切智海 很多事情你就突然間明了 經典好像你胸中的文字一樣-的出來 就會這樣哦 那麼如此一來-我們即可進一步的說 說什麼呢? 所謂的「實相念佛」就是-觀察吾人現前這一念心 能具能造一切諸法實相 以實相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不一不異、不常不斷故 行者自能於心中安住諸法實相-而不動不轉 此即名為實相念佛三昧 這一段文呢還得需要解釋 我們時間已經到了-下一堂課再說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