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7 主講者:法藏法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界詮法師 各位比丘、比丘尼 各位沙彌、沙彌尼 各位居士 大家阿彌陀佛 請放掌 那麼我們上一堂課呢-上到了第三節 持名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那麼這是基於第二節-提到了關於念佛呢 我們會依著這個關於-淨土三經的思想 來稍微說明一下關於-這個念佛法門的各種實踐 首先就提到了持名念佛的-理論跟實踐 那麼持名念佛的這個建立 這種理論的建立事實上也是-依著經典來的哦 那持名念佛又云「稱名念佛」 是四種念佛中流傳最為廣泛-的念佛方法 以專心一意稱念彌陀聖號 念念相續得心一境性 依此而達福慧增長、罪障淨除 乃至最重要的是臨終心不顛倒 蒙佛接引往生的目的 那麼這一段文呢 就首先提出了所謂持名念佛-就是稱那個名 那麼稱名是一個廣泛的-念佛的方法 以專心一意的稱聖號 所謂淨念相繼得心的一境性 這個心的一境性確實是具有-禪定的意義啊 但是這種禪定的意義 並不是外道的一種生理上的-專注跟反應而已 它是具有一種意念 一般來講南傳國家 像《清淨道論》它不同意啊-這個定中能夠作觀 那作觀呢是定的餘勢 在它的想法是這樣 所以你有那個定啊-就像你丟那個球一樣 你丟出去了 球已經離手了 就好像那定已經出定了 那出定之後呢它那個餘勢 就是球的那個餘勢它繼續飛 它就你定的那個餘勢-能夠讓你這欸!能作觀 在它的認為心必須是-完全的止於一處 這個時候才名之為定 那作觀 那作觀心不是起起伏伏-有所抉擇嗎? 這個抉擇就不屬於心一境性 那它就不是定了 那要按照這種理論來說 那你那個念佛-你是心住於這個佛號 這是一個心的一種狀態而已 那就是這樣 境裡頭也沒有願 也不可能帶理 也不可能憶念世間的苦 也都是不會有也都沒有 好!那就這樣作用著 那是對定的一種 一種定義上它認為-那這樣子那就不是 如果你……還有這個-願啊、信哪這種念頭在裡頭 那是好多個念頭 那不屬於心一境性 不過大乘強調的是定、慧等持 定中有慧、慧中有定 在正確的理觀之下呢 那心是專注於這些理觀 雖然這當中或許並不是說啊 專注於香的那個前面那個一點 或專注於你的呼吸 或專注於你身上的一點 或專注於一個、一個念頭 雖然它不是這樣 不過呢大乘是容許 這樣子也是心一境性的一種 那是定中作觀是這樣 那麼這裡頭雖然提到了-心一境性 在之後我們會稍微再轉變一下 這裡的一境性是指的說 對於這個往生的意念不予動搖 你看有人在賽跑 賽跑的時候他知道要跑得快 他就是一個念頭知道要跑得快 但是他身體也在動啊 他可能這當中也會有一點-其他的念頭雜訊出現 所以他不是真正的-只有一個專注的 比如說一個呼吸在數而已 他不是這樣 但是這些雜訊呢並不會妨礙-他主要的一個念頭 往前跑!我要跑快一點 所以你不能夠說在賽跑-百米賽跑的人來講他是入定的 你不能這樣講 可是他那個心呢-專注的想法卻是一致的 而且是最重要 我們念佛的臨終一念 我想更接近這樣子 它並沒有要求到說 像聲聞法所講的那種-專注的單一念頭 它並沒要求到這樣 但是它要求的是-對一個主要的方向 根本的這個願求、信念-不予動搖 它要求的是這一些 那這個呢是比 所謂的那個四禪八定的這種定-的要求還是低 還要低 那麼我們等一下可以從-經文當中也可以看出來 有這樣子的意思 那麼依此而達到福慧增長 但是無論如何它終究也具有-這種專注的功能 那這種專注-又跟只是專注又不同 你比如說你數息 那你只是專注這通外道的嘛 你基督教徒也可以數息啊 你生病很痛 然後醫生告訴你-你專心你的呼吸 你現在深呼吸來 好!專心來-1、數1數2 好你不要怕-來!我現在跟你怎麼樣…… 你也可以跟著這樣做 對吧! 這個外道都可以這樣做 所以這些呢-你不能說它有什麼福德因緣? 你不能 那只是一種心性的專注的訓練 可是在念佛當中-它之所以不同於外道的這種定 是源於你憶念了佛的功德-佛的本願的加持 以及憶念了你的身心-生命投注的方向 你每念的一句佛號你都投向於 我厭離娑婆、我願意求生極樂 的這樣的一個厭跟欣-信跟願這四個字 厭、欣、信、願 所以你念頭你想的是-心想佛時是心作佛 是這樣 所以這個能增長福慧的 這樣諸位了解嗎? 它不同於外道的這樣子的枯定 「枯」枯槁的定-不同 那也因為這樣你緣念了佛的-本願的加持 所以罪障淨除 想佛的相好、光明 想佛的功德巍巍 那你也就自己感受到 如果再加上理觀的話 那你知道這與我自性無二無別 這就是觀罪性空 那當然就能懺罪淨除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這就是智慧的觀照 空慧的觀照就能消除 所以它也能消除罪障 那其實消除罪障增長福慧 最後就能夠極至-他就能開悟 不過呢對於凡夫來講-他的最終目的 他最核心的目的呢-其實也不是開悟 因為開悟比較遠了一點 更核心的目的是 乃至最重要的臨終心不顛倒-蒙佛接引往生的目的 臨終心不顛倒 那麼什麼是顛倒呢? 包括我下一輩子要再來參禪 我下一輩子要來做方丈 我下一輩子要來出家做和尚 這種想法都是顛倒 其實沒有嘛 下一輩子只要有違於-往生極樂這個目標 其實都叫顛倒念 不過對凡夫來講-那顛倒念可多了 哎呀!我怎麼這麼痛? 我念佛怎麼沒效? 哎喲!我的財產還沒分好-我不能現在死喔 那我的什麼兒子在美國讀書-還沒回來呀 那我的什麼事情還沒完成 那誰的帳 誰的那個什麼帳務-還沒去要回來啊 誰欠我的錢還沒有還我不能死 像這一類的 或者是哎呀!我的小孩還小啊-我的老婆還年輕啊我不能死 像這一類想法那都完蛋了 好!那麼修道人呢 參禪的人說我下輩子再來參 這一輩子沒開悟我不甘心-我下輩子再來 好!下輩子依於你參禪的功德-或許下輩子還能做人 但就往生的立場來說-都算是顛倒 因為除非你不求往生 如果你要求往生 在這臨終的時候-其實你只有一個念頭 哎呀!萬般皆下品都是虛妄 包括身體的疼痛 臨終時候四大崩離的這種疼痛 或者是我還有罪業 我臨終的時候-有種種的罪相現前 這都是虛妄相 我隨緣消業吧 臨終再讓它痛就讓它痛嘛 那阿彌陀佛是我-真實最後的依靠 我相信彌陀佛一定來接引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疾不徐 無有恐懼 也無有猜疑 也毫無懷疑 那麼也不特別的渴望-彌陀佛趕快現前 你就安心、真意的 然後呢等待著彌陀佛的接引 什麼事情都不去想 身體的疼痛也覺得那就是-現前消業障這樣 如果有種種的境界現前-你通通不會動搖 說這都是虛假相 你這時候起正觀 那我呢是要往生的人-這些事情我都求懺悔 要起這樣正念 那就是臨終的正念 也就是臨終前的信心跟願心-堅固的不動搖 不為任何的境界所欺-好境界、壞境界 悲憫的境界、善良的境界-什麼痛苦的這些 都不為它所欺 我們平常念佛持戒-我們修種種的福報 其實就是為這一念 就是為了這一念 那你平常隨時都要訓練 你比如有一個人哪-你現在跟他一起煮飯啊 哎呀!他這個態度非常惡劣 講話非常的怎麼樣 哎呀!又爆起來了 爆起來那好了 你要爆起來之前你就想一想 臨終的時候要是這個人-在我旁邊呱呱噪的那我不完了 我現在不能爆 我現在當作臨終想 時時當作臨終想 你有什麼念頭放不下的? 你有什麼念頭你覺得不爽快 要跟它一直弓下去-(臺語「撐下去」) 沒有 所以這就是祖師跟我們講的 時時「死」字掛心頭-道業自增 那要檢驗你自己-到底「信願厭欣」堅不堅? 「厭欣信願」堅不堅固?-也是這個ˉ 那這一個也就是臨終心不顛倒 這樣諸位了解了嗎? 這樣了解了嗎? 那這夢中也可以考驗 那夢中呢想了一大堆-不堪回首之事 那是過去的 想了一大堆不可能-發生之事的妄想 那是未來的 想一些現前的境界的-一種貪染境 這是現在的 然後一想就嘟……想進去了 想到了呢睡得不醒人事 醒來的時候還意猶未盡-哈!……那個樣子 啊!那完了 那夢中呢起顛倒 就比如這樣 所以念佛是可以 一步一步的這樣子來-檢驗自己 好!那麼就只有蒙佛接引-往生的願 所以這裡頭已經提出了-臨終心不顛倒這樣子的觀念了 那麼他引經為證 《彌陀經》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執持名號 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等-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一心不亂這若一日 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 那一心不亂目的是什麼呢? 是臨終時讓彌陀佛現前-的時候你看得到他 而心能夠不顛倒 那散亂心呢你什麼也看不到 那麼一心不亂 那麼這個時候彌陀佛現其前 那就心不顛倒了 這上面的引文中明白的指示出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以及是人臨終時心不顛倒等 持名方法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了 那麼呢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也就念佛成就的關鍵就是-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可說正是持名念佛法門-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關於此在康譯的《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願文中 亦以彌陀「本願」的這種形式 本願就四十八願就是他的本願 每一個願都是他的本願 他本來的願啊 他能成就極樂世界就是這-四十八個本願 所以本願、本願-其實本願就四十八願 但是這四十八願各有偏重啊 其中我們點出了第十八願-裡頭的這種說明 強調了「持名」的重要性-以及持名往生的必然性 那麼呢這個……-第十八願的願文怎麼說呢? 他說 設我得佛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欸也有人講 哎喲!這個中陰身呢 人都死了這……念佛呢沒用了-六根不起作用 六根不起作用這是浮塵根 包括他的那種意識的那種分別 這是浮塵的意識 可是他自我的執著他仍然在 所以這也是你就肉體來說-他這浮塵根不起作用 可是你要知道他死亡-會轉成中陰身 中陰身是有小小的神通的 他甚至於會浮起來看到-所有的人在幫他急救 他人跑到旁邊去-看到旁邊的人在那兒哭 他都可以這樣子 他可以看到這樣 固然每一個人在產生中陰身的-時間會稍有不同 大體上在二十四小時 死透了之後二十四小時之內-大概就會產生中陰身 什麼叫中陰?-就兩者之間名之為中陰 他前面的生命已斷 後面的生命肉體的長久的-生命體未相續現前 這當中他還是有一個-生命的狀態 這是一個短暫的生命形式 我們可以把他想像成為-他是沒有那具體的肉體 不過他具有人的那個形相的-一股能量或氣 你可以把他想像成這樣 我是說想像不是真的-所以非得怎麼樣 你可以想像成這樣 所以這個時候他仍然起-他六根的另一種作用 這種作用已經不是-眼睛、耳朵、鼻子 你原來的眼睛、耳朵、-鼻子、意識的東西 他已經停在那-他像身體 他像一個衣服爛在那兒了 一個軀殼像蛇脫殼-龜脫完殼那個殼在那兒 可是龜能脫殼-那還有一隻龜在那兒啊 所以這個時候 前面未來的境界未現-前一個境界剛謝 你產生中陰身的相貌-是你原來的長相 慢慢……的呢-你未來投胎的樣子出現了 欸!你會轉-這中陰身會轉變 會轉變成未來的那個樣子 你比如說你本來是人 剛死了那還是人的中陰身 可是欸!你要投胎成天人了 那天人的境界更莊嚴 那麼慢慢的欸!你就會轉-那中陰身就會轉 轉成那個接近天人的那個相貌 那時機因緣一到了-你就在那兒化生 天人是化生或者是胎生也有 那或者是鬼-那胎生 就這樣就出現了 那狗、豬、貓、羊也是這樣 你像在作夢一樣 然後進入一個境界裡頭去 你覺得你是人 一進去哪曉得等一下一喊 啊哇!投胎了-人家抓出一隻豬仔子 哇!變成投胎一隻豬 哼!會變這樣 像進入一個山洞一樣 你……的境界是 你那個境界是人能夠有的境界 結果你投胎變豬 那其實在中陰身-旁邊中陰身有神通的人來看 你那個中陰身已經變成一個-豬的形式了 這個過程當中-其實你是有感覺的 你仍然起你的那個-中陰身的六根的作用 那所以你這個時候你念佛-是用你的心來助念於他 不是念這個肉體-死掉這個肉體 不是 是對著這個中陰身在念的 他在哪兒?他大概就在周遭 他從他身體身上這樣浮上來 人躺著頭在這兒-他中陰身也從這裡浮上來 浮上來慢慢的這樣上升 好!當然大惡、大善-幾乎沒有中陰身 立刻、很快的、剎那之間-投胎善處或惡處 一般的人會有 所以就有中陰的得度有沒有? 就在這個時候你還能得度 我問你啊 中陰如果沒有了知覺-不能聽聞佛法 他中陰怎麼能得度呢? 西藏有中陰得度的經典好幾本 他都一再的對那中陰身說法耶 拜託!說法耶 還說法咧 何況你念佛他聽不到 說法他都聽到了-何況念佛他聽不到 對不對? 所以說呢有人學唯識呢-他把它學死了 他覺得喔!那人死了-這六根不起作用助念沒有效 現在竟然也有那個-弘揚淨土宗的人他竟然說 人死了這個沒有用了啦 這個…死了之後-就是助念都沒有用 哇!這太-也就太那個 那並不是這樣 所以這個時候呢 十方眾生-當然也包括中陰身的眾生 是不是啊? 所以這一切眾生都能夠怎麼? 都能夠只要他至心信樂 那麼他欲生我國 至心信樂是信心-欲生我國是願心 對吧? 是不是啊? 有信有願 那麼呢 那麼這樣子你怎麼念?-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好 其實到了-《觀無量壽經》的下卷啊 它甚至於說下至一念 一念、一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不過這一念也好、十念也好 這不是泛泛的十念、一念 不是這樣子 這是這一念-念念相續的這一念或者十念 而這一念是具足了志心信樂跟-欲生彼國這樣子的念 這樣諸位了解了嗎? 那這就是十八願裡頭所揭櫫的-這樣子的一個核心 信跟這個欲生 有了信心產生一種欲求的願望 那這就是執持名號了 那這樣子乃至十念 這裡頭啊 這裡頭的這個執持名號 為什麼說執持名號-有這樣的功德力呢? 其實執持名號就是一種-自我的提醒 阿彌陀佛……這是一種提醒 由聲音進入你的耳根-由耳根進入你的意根 這個深沉的傳遞呢 也有它的穿透力進入你的意念 使你的意念呢懂得去-聽那個聖號的名號 然後呢產生一種憶念 「憶」回憶的憶 回憶的「憶」有個豎心旁-那個回憶的「憶」 這種憶念心-憶念 所以持名-不過就是加強你的心力 加強你的心力 所以這樣持名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那麼願心 願文中甚至以-「乃至十念」取代了 「若一日乃至七日」的這種-念佛的時間 而更強化了-「信樂稱名」的這個有效性 信樂稱名 至心信樂這樣稱名的-這種有效性 而唐朝善導大師亦直接判定 此「專持佛名」的修法 才是淨土法門的「正行」 其他禮拜、供養乃至餘善等 皆屬「助行」或「雜行」而已 皆非正行 此外稱念佛名固然以-「往生極樂」為最大的目的 但稱名念佛尚有-滅罪去障的功能 這尤其也是持名念佛法門的-重要修行利益所在 如《觀無量壽佛經》上所云哪 下品下生者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 五逆十惡 具諸不善 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教令念佛 應稱歸命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 於念念中 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 見金蓮花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段文呢當然我是節錄而已啦 當中有些省略 不過這省略並不影響-它文的原意 你再去看那個原文 這裡頭還是下品下生 哎呀…… 這最低階的 最低階的生 他都告訴你說-他是怎麼樣子一個人呢? 他是做諸不善業啦 哇!還得了-五逆耶 殺父、殺母、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和尚 哎呀!這個實在是太可怕了啊 那麼十惡嗯 殺、盜、婬、妄全部幹盡了 這樣人喔!具諸-還有點…… So and so(如此這般) 具諸不善 一大堆還有一大堆的種種不善-全幹了 這樣子愚癡的人哪 哎呀!臨命終的時候恰恰好-他就比人家多一點點 那就是有善根遇到善知識 那麼他呢教令他念佛 要他歸命稱念-歸命那個無量壽佛 這裡頭歸命無量壽佛-是心念上的投歸 懂嗎?這個歸命 將命歸於彼處 將生命歸於彼處-就是歸命的意思 那麼呢歸命無量壽佛 那麼這個時候歸命無量壽佛-那怎麼樣呢? 如是的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 那麼怎麼讓他能夠歸命呢?-來!你跟我念佛 欸!煩惱重的人哪 你拿錢給他念佛他都不念佛-你知道嗎? 你看那外道你跟他講阿彌陀佛-他就不回答你 他就兩眼瞪瞪的看你 是不是這樣子? 那你還是跟他講阿彌陀佛 常常講……後來他熟悉-他就願意念 是這樣 所以說這樣子的以這種-歸命的心 那麼至心令聲不絕 這個真實堅固不動搖的這種-這種心說 我歸依於阿彌陀佛 好!這時候你怎麼表現-你的歸依呢? 好!那你念佛你給我念十聲 那麼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就稱念、稱念-十個念稱念 稱出聲音來或者心中憶念也好 那麼因為能夠稱佛名故 這裡是講「稱」-這裡不講「憶念」 這裡講「稱」 就是你發出這個聲音來 稱佛名故 那麼於念念中 這一念一念之中通通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八十億劫都除 那你今生的生死罪當然也除 那這種人臨命終時見金蓮花 什麼佛菩薩都見不到 什麼諸上善人來接引都見不到 連根幡也看不到 不過有蓮花 哈哈!這個這已經不錯了 是不是這樣子啊? 那麼來接引你-你就坐上去你就走人 是這樣 那麼呢見金蓮花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你看!經上講-如一念頃有沒有? 一念就動個念頭而已就到了 所以還有人會說 彌勒淨土比較近-那個彌陀淨土比較遠 所以要念南無彌勒佛 我想這不對的哦 你不能以遠近來說 人家他說一念頃 是不是啊? 離不遠、不隔方寸 好! 這裡頭就講到滅罪的功能了 那善導大師呢 前面提到一段文說 善導大師甚至於認為念佛-稱名念佛是正行 其他禮拜、供養等等都是餘善 都是助行、雜行而已 皆非正行 其實這是可以引文出來-我在論文裡沒引 你可以看哦這是有引文的-見這個什麼呢? 《大正藏》卷第十二-三百四十六頁上欄 因為為什麼沒有引呢? 因為我覺得這個-哎!這個這個反正 反正這樣說了-不相信的人去看就對了 所以我就沒有再引哦 是這樣 問題這是善導大師他個人的-他這樣子的提倡 那我把他這樣點出來 好!既然三經皆如此啊 現在是《觀無量壽經》這麼說 哦!說念佛之功德 前面引了《阿彌陀經》-又引了《無量壽經》 這三經皆如此明確的推崇 稱念佛名的功德-以及往生的利益 至於其他如觀想、觀像-乃至於實相等念佛法門 由於觀境的深細和複雜 洵非一般躁動凡夫所易修持 在少有提倡及-修持的這種情況下 明代以來 中國佛教大都以持名念佛-為修持彌陀淨土的主要方法 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是必然的 自來諸祖亦廣歎此一法門的-易行與契機 如蕅益大師即在-《彌陀要解》中歎此法門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故使散亂稱名為佛種 況執持至一心不亂 安有不徑登不退者乎? 然諸經所示淨土要行萬別千差 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機最廣 下手最易 可謂方便中之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 圓頓中最極圓頓 這蕅祖是這麼樣子提了這段文 這裡頭論文裡頭說明到了說 啊!三部經典通通提到了 要不就是說《觀無量壽經》-說到稱名的那個 能夠消業障 要不就是《無量壽經》說到了 稱名乃至十念呢-那個很有效的必得往生 要不呢就是-《阿彌陀經》裡頭說到了 若一日乃至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這裡頭都強調一心不亂-有沒有看到? 是不是這樣子啊? 好!那麼三經都提了一心不亂 那麼當然也有觀想、觀像的-修持方法 不過!這在末法時代-這心比較容易躁動 那麼因此祖師就比較不強調-也少於提倡 更少人這樣直接這樣修 而能夠成功做為一個案例的 那因此都提倡了持名念佛 那麼這個時候就補這麼一段-蕅益大師他說的 名號功德不思議 那麼呢它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 這裡頭其實是-還是可以補充告訴諸位的 當然在這篇論文之外-就是我講的呢那個 四十八願當中有十二願-是稱名的功德 你也可以從這當中了解到 哇!在彌陀本願 他自己發願就是希望-你稱他的名號能夠有功德 他本來他自己老人家-就這樣發願 他沒叫你觀他 他也不是這樣 所以願的本身就已經說明了-稱名的功德 有十二個願 裡頭呢大體上都提到了-稱名不退轉 稱名消業障 稱名能夠直證阿鞞跋致 稱名能夠直成佛果 稱名能夠呢不再墮三途惡道等 都講了這樣子的功德 那其他比如說消業障等 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 這都在這裡 所以稱名 這個稱名為什麼能這樣?-我剛剛已經講了 透過那個聲塵進入你的耳根-誘發你的意根的這個意念 而就是這個意念 它是一切造作之主對吧? 是不是這樣子啊? 這個……五根為盲這意根為目 這個五個兄弟門前做買賣-這一個這個門後這個把帳開 在這之後 在前面做買賣的是-眼、耳、鼻、舌、身 在那兒做事啊!看啊、想啊 呃不!看哪、做啊什麼 其實真正背後的那位第六意識-在那裡才是把帳開 記錄那個善惡-想像要怎麼做、怎麼做? 通通都是意念來做主導 我們造善造惡是由六根來進行 不過這六根當中意根為-最重要的什麼呢?首腦 第七意識呢是執著-負責執取 自我意識感-潛意識當中自我執取 那第八是含藏 它本身呢不起什麼樣子的-分別作用 所以這第六意識是我們修行的-最重要的核心 也就是天臺講的觀妄心-那個妄心 這當下這一念陰-陰覆之心 陰有覆蓋之意 「陰心」陰妄之心 就觀察這當下這一念妄心 這是我們平常隨時-都看得到它的 妄想念頭一大堆哦 是不是這樣子? 你好歹看得到這個東西 深層的第七、第八意識-你是看不到 阿羅漢也看不到 這是菩薩-果位的菩薩才看得到 所以我們凡夫能看就是妄想心 也是依著妄想心在做事 好啦! 那麼稱佛名號呢它怎麼起作用 因為你一稱念的時候呢 你要用你的意念來稱 那就是意念在做動作 意念正在稱的時候呢 他又聽進去-又反熏你的意念 所以說以意念 清淨的意念你才念阿彌陀佛-對吧? 有哪一個小偷邊偷東西-邊念阿彌陀佛的 不會! 邊幹壞事邊念阿彌陀佛-他會弄得索然無味你懂嗎? 我們那裡有個信徒、有個信徒 她以前呢在那種 還沒學佛的時候在一種-不是頂……正當的場所 那聲色場所裡頭上班 她是一個女眾 那結果有一天呢被一個男的呢 押到那個深山裡去-要對她呢非禮 那時候她開始有一點學佛了 她就念觀音菩薩…… 念一念那個惡人哪-本來那個欲望正伸張啊 聽了她念觀音菩薩 他說好啦!……-我弄車子載你回去你就別念了 結果他就把她送回去了 欸!你看看 她念起來了 聽了那個佛號聲音哪 還是別人念的不是他自己念的 他聽一聽就索然無味 算了!……你就別念了吧 你就饒了我!你別念了 我弄車子給你送回去好了 耶!就這樣 是不是啊? 這……他這個佛號的聲音-它被聽到也是清淨的 能念的心也是清淨的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沒有阿彌陀佛-去修行成佛 這個世間不會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被你念的 所以這六個字代表 有這麼一個法藏比丘-在無量兆劫以前 他為一切眾生發四十八大願 願意建立究竟的解脫安樂之處-為一切眾生所依止 那麼他就是為-我們這一類眾生發願嘛 所以一切眾生嘛我們當然也是 尤其是我們這種夫凡眾生 是不是這樣子? 那麼他以這個清淨心 完成了這樣子的願 那才會有這彌陀名號嘛 要不他就誓不取正覺嘛對不對 是不是這樣子啊? 他得要順他的本願呢成就了-他才會成等正覺 那成等正覺才有南無阿彌陀佛 不然他只叫做法藏菩薩而已啊 是不是這樣子? 在世自在王跟前他發那個願-他還是菩薩而已啊 那今天有這個佛號出現-表示他四十八願完成了嘛 完成了 那麼他這四十八願已完成了 那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 那是一個極為清淨的這一念心 在兆載永劫之前-他完成了這件事 那今天我能念他 這也是因為我的心-也有本質上的清淨 我才能去念這句佛號 念這句佛號當中沒有-一絲一毫的貪心、自私、貪染 沒有! 那能這樣念的-也是代表了你的心 有這樣的純潔的這個佛的本性-你才能這樣念 不過只是因為它不起-它不起相續的作用 所以你正在念的時候呢 你似乎只是念而已 你沒有感受到你的心的那個-清淨的本質 這不等於你的心的清淨本質-沒有或不起作用 不是!是你看不到它 因為你長期你的心是妄動的-散動貪染的 然而能念的那一剎那 你就與阿彌陀佛的那個-清淨的本源之心 在兆載永劫以來一路修行成就-這果地的那一念心 是一致無二無別的 為什麼呢?因為一念是三千 天臺宗說了-觀察這陰妄這一念心 這一念心具足三千法界 三千法界當然包括佛法界呀 只是你的念頭當中你呢-向於是人的法界 所以你老是用人的身分-來自我認知的 是這樣 你這一念心具足佛的法界 那什麼時候正在具足?-正在起作用? 將將好就是你念佛的時候 你正在念佛-那是心念佛是心作佛 憑什麼它是心作佛? 因為一念具足三千 而這三千性相 通通即空、即假而即中道實相-叫即中 所以這一念心一念起來 非空、非有-即是中道實相義 而既然是中道實相義 與阿彌陀佛的心也入於中道-是無二無別 所以也正是你能念佛的-這一念心呢 恰恰好就是能成佛的這一念心 也正正好就是阿彌陀佛-能夠成就極樂世界那一念心 好!那麼正念著……念著…… 透過這聲塵反熏你的耳根-再進入到你意根 是彌陀念彌陀-是清淨自性熏清淨自性 這依於唯識說-不就清淨心自熏嗎? 對不對? 熏到後來你就轉識成智-大開圓解 大圓鏡智就現前 這是心識的作用自然這樣 那你如果要用天臺宗-的觀境來觀的話 這能念的心-即空、即假、即中 當下是中道實相 所念的佛-亦是即空、即假、即中 當下亦是中道實相 所憶念的極樂世界亦是當下-一念三千中的什麼呢? 的山河大地的境界 這也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實相 所以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與所願意求生的極樂世界 三者不即不離、不一不異 那你對於往生極樂也是-不來不去 所以稱念佛名 它本質雖然即便你不開悟-你不懂這個道理 它本質上也具有這種-自我清淨跟自我加強的這功能 再來!稱念佛名-名以召德 你說阿彌陀佛有什麼功德? 你不去想他-他的功德與你無關 可是只要你去想他-他的功德就進入你的心 那好了!你現在稱名了 稱名的同時你就隨名而憶念-彌陀佛的本願功德 所以這每一句佛號重如泰山的-在憶念著他 正在憶念的同時呢 你彌陀佛的那能成就極樂世界-那一念心 與你的自性心不是無二無別嗎 那阿彌陀佛能成就的-一切無邊的功德 其實不假外來是本自現成 因此既然不假外來本自現成 而你的心又跟彌陀佛無二無別 那你的心不就當下-承仰了彌陀佛 所建立的無邊的功德了嗎? 這不就消業障了嗎? 這不就當下你能夠悟得心的-自心清淨性能開悟了嗎? 這一念心原來一切具足 這不就能具有開悟的功能嗎? 你即便還不開悟-你能夠聞思而理解這樣 你敢於承擔-那每一句佛號重如泰山 即便你還沒有開悟 你也知道這一句佛號-不是輕忽而過 每一句佛號都是從我的-清淨自性心中所生起 那你說你怎麼去感受得到呢? 你可能剛開始感受不到-因為你的心還很妄想 可是你卻不會因妄想而怎麼樣-而覺得喪氣 這個覺得很……很無趣-不會的 因為哪怕是散亂心 那還是從你的清淨心-所生起的啊 它的作用也是無二無別的啊 所以即便是你散亂心在念 你每一句佛號的功德-仍然仍然那麼的具足 仍然是從你的清淨心所念出的 沒有清淨心念不到這句-清淨的佛號 好! 所以這個時候你有這種了解 念佛不是就因地上去求取-去累積那個數目 而是每一句佛號本身就-完成了它清淨自心的能力了 哪怕你現在是妄想 它也這樣 這就是帶理念佛的修法 念佛方法就是這樣念 你心中具有這樣認知 所以每一句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 哎喲!有一點急耶-欸!有一點妄想 沒關係啊! 妄想不是我本來的東西-那是客塵哪 我能念的心與諸佛無二無別 我正在念就能清淨我的心哪 那功德不少啊 南無阿彌陀佛…你就心安心了 安心的同時-哎呀!還是會妄想凡夫嘛 那你就這樣說 哎呀!我妄想那就是-最近事情做多了 事情多了一點那妄想-沒關係 那妄想反正我知道這不妨礙我-我還是好好念 南無阿彌陀佛…… 欸!你不會再妄想多妄想 你也不會擔心害怕妄想 你反而能跟你的所謂的妄想呢-和平共處 慢慢的再念、再念 你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有信心 欸!你的那個專注念-就多過妄想了 一般人不懂這個道理 老是認為自己妄想多念佛無效 然後呢念佛也不會感覺-他有功德 因為他不懂這個道理 他就阿彌陀佛…… 他也很用力、很用力-要一心不亂 然後最後問他-到底你念得好不好? 啊!不好-還是妄想很多、業障很重 他就這樣 他明明當面能得-他當面不得 這樣你懂嗎? 這就是觀念的改變 這對於這一句佛號的價值-能夠看深看淺而已 所以你用這種帶理的念佛方法 就能夠解釋為什麼乃至十念 念念之中能夠破除、能夠滅斷-這個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原因就在這裡 是不是這樣子啊? 你自性與諸佛的功德無二無別-滅不滅罪啊? 這就是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 這不是跟般若的 大乘佛法共通的般若-實相般若相應嗎? 所以要承擔得起來啊 我上一堂課跟你們講說-你不要小看念佛 一定要去搞一些什麼東西的 那個 你把這個道理聽懂 你除了這個 這個道理你要聽懂了 你看!天下的各種法門 哪一個不是植基於這個道理的 如果說有什麼樣法門-能夠離開實相說他能夠成佛 那是無有是處的 而將將好念佛法門-至簡至易而至迅速 它也是在實相法門當中運作的 那你怎麼不修呢? 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 這蓮池大師常常這樣講-那也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你去懂它吧 所以這樣子的懂是帶這個理 也就即於心去念佛-即於心嘛 是這一念清淨心來念佛的 用這樣子來念-每一句佛號重如泰山 那既然重如泰山-他念佛不是多跟少的問題 而是每一句到底強不強的問題 每一句你的念頭 你真正的承仰-有沒有承仰得好的問題 承仰得好一句往生嘛 它重如泰山就是這樣 但是呢我們仍然還是強調 最好的方式就是-每一句都很重而也念得多 那這樣最好、這樣最保險 你不要裝老大 嘿!那法師這樣說有道理 那我就等死之前-念一句就可以了 那是你的事啊-我可沒有這樣建議啊 到時候你那一句不管用-投籃沒進 哈!…仍舊從這邊又去六道輪迴 不要怪我!我可不是這個意思 我只是說重點在那 但仍然還是以定課啦多念-來常常熏它 只是說這一次的熏就不是-亂熏一通的熏 好像在趕數目這樣-每天做銀行存款那樣子的熏 不是! 每一句佛號要先作意-要作意 哦!是這樣 好!那麼這就是-名號功德不思議 老人家就一句話帶過-名號功德不思議 他後面有說-我沒辦法引那麼多 那引那麼多就不是寫論文了-叫做抄書了嘛 是不是啊? 所以我沒有引 但其實講的是這一個 所以說散亂心稱名為佛種啊 況執持至一心不亂 安有不徑登不退者乎? 這直接往生到不退轉的-極樂世界 那麼是這樣 所以說呢 然而諸經所讚的最-這個是持名念佛啦 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 可謂方便中之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之了義 你看!他老人家說-方便中第一方便 怎麼講方便? 真的很方便嘛-隨時可念嘛!隨時可念 有時候你不得不去接-接待一些客人 或者你是知客或者當家 或者就像我們界詮法師這樣-要一直跟人家談 那有時候那些人談話索然無味 他只是要跟你表示一些-他個人的什麼高見啦、痛苦啦 可是你也幫不了他什麼忙 那你怎麼辦呢? 你怎麼辦? 你就這樣嗯好!嗯、嗯 那你舌頭就頂著你的那個-那個牙齒的根後方 然後就點一下阿彌陀佛-點一下阿彌陀佛這樣 然後你就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 十下你就咚!掏一珠 然後他繼續講他的-你念你的 然後你還是看著他-嗯好!嗯……阿彌陀佛…… 這樣子那就也夠方便了 雖然它也是算散心 但是它在執持著你的念頭 你不被他這一些想法所轉 是不是啊?這夠方便了 走路啦、幹嘛啦都可以 好啦!你們今天-一切事情忙完了回來 哼!這個……無明翳本性-這沒關係 現在呢觀心念佛蓮蕊棲清神 然後又開始南無阿彌陀佛……-不要念快哦 看著念珠-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呃!十下掏一珠、十下掏一珠 有人也那兒一直掏…也可以啦 一般來講十下掏一珠-剛好計數念佛 是較比、較比能夠專注 這是印光大師也這麼提倡 慢慢的你掏珠掏-有時候也會累 太專心算那個-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 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 這樣太專心算呢你也會累 那這個時候呢 你就把它放開來這樣-慢慢的念……這樣 這大體上不要太急-每一句佛號念得紮實有力量 這就執持名號喔 哦!執持名號 諸位這樣了解嗎? 其實講到這裡已經在講-念佛法門了哦 好! 那麼以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之故啊 任何人乃至散亂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亦能為未來種下成佛的種子 因此念佛的法門雖多 而《彌陀經》中偏讚「持名」 自有其契理性-及契機性的原因在 這裡就講到它契理契機啦 好!那麼我們這堂課-先上到這裡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 我們回向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