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衛電視台 講 題:佛教各宗綱要40 主講者:理群法師 佛教各宗綱要 第四十集 各位觀眾 阿彌陀佛 我們介紹佛教各宗綱要 那麼在最後已經介紹到 淨土的法門 那淨土宗我們之前有提到 他們要發很多的心 那麼這些心也無非是要求 解脫生死的這樣的願力 那講義的第九十三頁的第三段 提到第三是至誠心深心 迴向發願心 那麼大經說至心信樂 觀經說三心 那個彌陀經說一心不亂 那麼三心就是至誠心深心 還有迴向發願心 所以要具有這三個心 必生彼國 彼國就是這個西方極樂世界 若少一心 即不得生 所以這個三心要具足 才有辦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至誠心就是一切眾生的 身口意業這個所修的這些解行 必須內外相應 然後真實的為求生死 而能夠到這個彼國去 這個淨土 不得內畜名聞利養之心 我們內心不要有名聞利養的心 外現普賢精進之相 所以內在精進 外現普賢的精進 所以還是要內外兼修 第二深心即是深信之心 此有機法二種 那麼初信機 他有兩種的根機的解釋 決定深信自身 現阿彌陀佛 然後就是出現的人 你先要相信自己是 現有煩惱具足的凡夫 自無始以來 在這個五趣當中 這個六道輪迴五趣當中 循環不已 無有出離之緣 所以能夠來接觸信仰 這個阿彌陀佛 那麼第二個這個次信法 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 成就四十八願 攝受一切眾生 無疑無慮 所以就不用懷疑 然後專念彼佛名號 上盡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 一天或是七天都可以 仗彼佛之加被護念力 定得往生極樂 迴向發願心者 就是認為自己是無始以來 以及今生自他所修的一切 世出世善根 悉皆迴向 然後願生彼佛國土 那麼又迴向發願願生 就是必須決定真實心中迴向 願作得生想 發那個願 而且一定要去往生 如往生禮讚云 這本書說到 一切至誠心 所謂身業禮拜彼佛 口業讚歎稱揚彼佛 意業專念觀察彼佛 這個身口意都能夠配合 凡起三業 必須怎樣 真實 故名至誠心 那麼第二說到深心 那麼深心是真誠的這個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凡夫 這個煩惱的凡夫 所以你要認知自己 真的是有那個煩惱 然後善根又不多 所以流轉在三界當中 不出火宅 那現在我們知道了 阿彌陀佛的本願 還有他的弘誓 所以來稱念他的名號 那麼十聲一聲那個什麼 一定能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一念無有疑心 所以沒有任何的懷疑 所以叫深心 很深的相信 第三迴向發願心 所作一切的善根 悉皆迴願往生 所有的所做一切都是回到 回向到這個西方極樂世界 故名迴向發願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 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所以這邊就很強調這個三心 那第四個他說定散二善 就是說具足像觀經裡面所說的 定即息慮以凝心 就是要有定力 那就是我們去除這些外在的 種種的攀緣 散就是把一些不好的去除掉 然後來行善 迥斯二行就是能夠好好來 做這兩方面的進行求願往生也 所謂定善 就是佛因韋提致請 所說的十三觀法 這個就是觀無量壽經 韋提希夫人這個阿闍世 他們要害他的父母親 所以他們父母親就請佛來開示 裡面有提到十三觀 一日觀 正坐西向 我們就把我們的身體面向西方 西方就西方極樂世界 諦觀於日 就觀想這個太陽 令心堅住 專想不移 見日欲沒 狀如懸鼓 就好像一個鼓掛在天空 既見日已 閉目開目 皆令明了 是為日想 這個就是這個日來做為觀想 二水觀 譯作水想 見水澄清 亦令明了 想水成已,當作冰想 見冰映徹 作琉璃想 此想成已 見琉璃地內外映徹 是為水想 這個水變成冰 冰又變成琉璃 就這樣慢慢觀才想成 第三地觀 就是前想成時 前面這兩個日觀跟水觀 都想好了 然後開目閉目 不令散失 如此想者 是名為麤見極樂國土 見已分明 是為地想 所以把一切這些堅固之相 就當為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 四寶樹觀 地想成已 作七重行樹想 一一樹高八千由旬 七寶映徹 珠網覆上 行行相當 葉葉相次 生諸妙華 成七寶果 其葉千色 有大光明 照映三千世界十方國土 悉於中現 是為樹想 這個不但有土地 還有很多莊嚴的樹 第五寶池想 謂想極樂國土 有八池水 一一池水 從如意珠王生 分為十四支 一一支作七寶妙色 黃金為渠 雜色金剛以為底沙 一一水中 有六十億七寶蓮華 一一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 其摩尼水 流注華間 演說苦空無常無我 諸波羅密微妙法音 其八池水 皆具八種功德 是為八功德水想 這個就是把阿彌陀經裡面 所呈現的這個七重行樹 八功德水就這樣把他觀想 那第六就是寶樓觀 你有樹有水池 那也有樓房了 又名總觀 謂眾寶國土 一一各有五百億寶樓 其樓閣中 有無量諸天 作眾妓樂 又有樂器 懸處虛空 如天寶幢 不鼓自鳴 此眾音中 皆說念佛念法念僧 此想成已 名為這個麤見極樂世界 然後寶樹寶地寶池 是為總觀 統統把他集合起來 剛剛是樹 水 還有樓 就把他一起觀想 這樣子總觀 講義的九十四頁第一行 有七華座觀 謂當作七寶蓮華想 這個一一的華葉 作百寶色 那麼華葉小者 縱橫二百五十由旬 這個就是觀這個華葉 這個是一些敘述的細節 這個非常的明顯 那當然在剛剛講的包括數量 還有長寬都非常的廣大 那麼第三行講的是像觀 因為這個樹樓大家比較清楚 那麼像觀就是 謂欲想彼佛 先當想像 那這個就是我們在念佛 有人就是觀想念佛 觀像念佛 觀想就是你持的這個 阿彌陀佛就這樣念 那你觀像就還有 觀這個佛像的莊嚴 這邊就有一個敘述 第四行說如閻浮檀金色 坐彼華上 見坐像已 心眼得開 明見極樂國土七寶莊嚴 寶地寶池 寶樹行列 復想這個一個大蓮華 在佛的左邊 一個大蓮華在佛的右邊 你看多麼莊嚴 然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二位都坐在華的左右上 皆放光明 其金這個顏色產生金色的 照諸寶樹 然後一一樹下有三蓮華 諸蓮華上 各有一佛二菩薩像 遍滿這個彼國是為像想 這觀想這個佛像的莊嚴 九真身觀 那真身觀指的就是 謂無量壽佛的身相光明 非常的莊嚴 那他是廣大無邊 那麼我們再來看這個 中間這邊 第一個字是觀的這一行 他就在講第十的是 觀音觀 就是觀音菩薩的 他說謂想觀 觀世音菩薩 這個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 身紫金色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這個 觀世音菩薩 那還有他的陪襯的地方 有紫竹林 那這個觀世音菩薩 他的身體的顏色是產生了這個 紫金色的 非常的莊嚴 那麼這個佛像的那個光 他寫的是 這個黃金色的那個金光 好 再來再下面六行 第一個字是因 那這邊提的是第十一勢至觀 他說謂想大勢至菩薩 身量大小 亦如觀世音 然後圓光面如二十五由旬 舉身光明 作紫金色 他也是紫金色 有緣眾生 皆悉得見 他這裡就敘述了很多莊嚴 這下面三行第一個字是那個普 普通的普 後面這邊提的是十二普觀 那麼就是前面所想 都已經觀想成了 當起自心 最重要你是不要漏掉自己 也在這個西方極樂世界 什麼佛什麼莊嚴這些建築物 都有了 你不能漏掉自己 然後當起自心 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於蓮華中結跏趺坐 作蓮花合想 作蓮華開想 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 自眼目開想 見佛菩薩滿虛空中 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的音聲 皆演妙法 見此事已 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是為普想觀 十三是雜想觀 若欲至心生西方者 先當觀於一丈六像 在池水上 如先所說無量壽佛 神通如意 於十方國變現自在 或現大身 滿虛空中 或現小身 丈六八尺 所現的這個形象皆真金色 真正的這個黃金色 沒有其它的顏色 那麼圓光化佛及寶蓮華 如上所說 觀世音及大勢至 於一切處 身同眾生 但觀首相 知是觀世音 知是大勢至 此二菩薩 助阿彌陀佛 普化一切 是為雜想觀 所以他這文字敘述的蠻多的 那我們就把他挑出來 總共有這樣的十三觀 那麼提到這個定 然後再來說散 九十四頁的倒數第二行 什麼叫散善 那麼指佛不待請自說之 三福九品諸行 什麼叫三福 一世福 二戒福 三行福 世福就是在世間上 我們要孝養父母 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 那麼什麼叫戒福 就是要受持三歸 具足眾戒 該受戒的時候你去受戒 不犯威儀 那麼什麼叫這個行福 就是要發菩提心 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 勸進行者 那麼九品就是由這三福 說九品的這個莊嚴 上上品 慈心不殺 具諸戒行 讀誦大乘方等經典 修行六念 第二上中品 善解義趣 深信因果 三上下品 亦深信因果 發無上道心 四中上品 要受持五戒 五中中品 受持一日一夜戒 六中下品 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 七下上品 稱阿彌陀佛一聲 八下中品 聞阿彌陀佛功德 十下下品 具足十念 稱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他最後是也是標榜 我們至少都要念佛 那麼九十四頁的最後一行 就還有正助雜三行 這個就是在念佛當中要怎樣 要正行 自餘一切諸善萬行悉名雜行 說所有一切善行 都是善行的一個助緣 好 第二這個慢慢的他就會把 我們瞭解的這些現象之後 再來看講義的九十五頁 第一段的倒數第二行 若依禮誦等 即名為助業 就是說我們能夠念佛 那麼其它的這些善的事情 都是一些助業 幫助的這個行為 捨雜行 歸正行 正行中 傍修助業 專修正業 稱佛名 期往生 是即念佛往生的法門 都是要修行 那麼有時間才能夠去做雜行 如果要忙的雜行沒有時間 寧可怎樣 把這個雜行給去除 那麼你能夠有助行 當然就是怎樣 專業這個正 專修正業是最重要的 好 九十五頁第六章五念門 他這個五念門就是說往生論 所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怎樣 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那麼五念門是一禮拜門 二 第二行讚嘆門 三就是第三 第二行的最後面 作願門 那麼第三行中間四觀察門 然後有這個觀察門 他們這邊有提到有三種 然後第四行五回向門 所以他這邊五念門 那麼最後倒數第二行他說 門者就是入出義也 這個門就是 五念門就是讓我們進出 如人得門 既出入無礙 前四念是入安樂淨土門 後一念是出慈悲教化門 所以他還是怎樣 有他的行法 也有他的這個助緣 那麼下面第七就講到念佛三昧 那麼念佛當然 最好能夠有所成就 不然就有口無心 就沒有辦法得到殊勝的結果 那麼此宗以修念佛三昧 為一宗的要旨 念佛有總有別 那麼總就是有三種 一稱名念佛 口稱佛名 二觀想念佛 靜坐觀佛相好功德 三實相念佛 觀佛法身非有非空實相理 這個實相裡面 所以這個念佛有三種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這個淨土宗 稱名念佛的意思 所以非常的莊嚴 那麼就是在念佛這個三昧裡面 我們來看講義的九十六頁 那麼前面有提到說無量壽經 有這個四十八願 然後專門來告訴我們 要念這個彌陀名號往生 那麼像九十六頁的第一行 像彌陀經當中一日七日 看一天或是七天 或是一天連到第七天 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所以念佛七天叫佛七 念佛一天叫佛一 念佛三天叫佛三 那麼打禪七就坐禪七天 坐禪一天叫禪一 一樣意思 一般這個都是以七天為一期 就是不要長時間的修持 當然也有七七四十九天 也有九十天的 這看我們這個時間上 那也有人這個終生都念佛 當然他這個就是 屬於這種閉關性的 那閉關性的他就會有一個期限 剛剛講的 七天四十九天或三個月 那這裡提到就是一天到七天 都是念阿彌陀佛 又觀無量壽經定散文中 唯標專念名號得生 所以這念佛非常的殊勝 這個是從前面五念門 還有念佛三昧 他這邊都一直在標榜 念佛非常的重要 第三行他說念佛三昧者 就梵語說的三昧叫做正受 那麼三 正也 昧就是受 禪定的異名 那麼觀經玄義分言正受 想心都息 緣慮並亡 就是把一些妄念都去除了 所以才有辦法跟三昧相應 才叫正受 那這個就是我們在念佛當中 要非常的清楚 非常的努力 那這後面他提到就是說 不管你念四字六字 都沒有離開這個方法 那念佛三昧有二種 就是這一段的倒數第五行 他提到一就是根本三昧 二究竟三昧 那麼學者閉關念佛 這邊提到必念至一塵不染 萬緣俱寂 心中唯存四字佛號 雖強覓妄念 亦了不可得 所以有人說念佛念到一心不亂 那怎麼可能 有可能 你真的念到一心不亂 他這邊你要打個妄念 沒辦法打妄念 妄念不起都被你打光了 所以不會起妄念 然後得為一心不亂 既證一心不亂 然後謂之怎樣 根本三昧 那麼學者既證根本三昧 復進修不已 且嘗預發見性之願 然後圓覺妙心 廓然開悟 明自本心 見自本性 乃得謂之究竟三昧 所以這個先有這個根本三昧 來再來就是究竟三昧 那麼諸宗繁雜 且多退墮 惟橫超生死 事半功倍 苟證念佛三昧 尤足囊括諸宗 即三昧未就 但能臨終正念 亦可往生 既獲往生 即永無退墮之緣 這邊就是你就念到往生了 就沒有退墮的因緣來了 第八他講到四修 四修就是 九十六頁第六段的中間 第一叫恭敬修 第二叫無餘修 第三在第三行叫三 這個三無間修 那麼第四行就在第五行的中間 四就長時修 所以這個都是怎樣 沒有間斷 努力精進 好 那麼這裡又說往生外緣 往生有哪些外緣 當然都是能夠 大家能夠幫助我們修行最好 那麼這裡所說的 能夠多一些 那個增上緣 親、近、增上緣 這邊中間第六行有提到 三緣 就是觀經的第九觀說 彌陀如來 放無量光明 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 攝取不捨 所以都是會沒有放棄我們 那甚至於告訴我們修行 還要能夠迴向皆得往生 而佛光普照為攝念佛行者 此有三義 一就是明親緣 非常的殊勝 親近佛法 下面一行就是明近緣 跟佛越來越相近 下面一行就是明增上緣 所以眾生稱念 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 就是跟這些 發願來度眾生的這諸佛菩薩 都來會迎接 諸邪業繫無能礙者 就是這些業障不會現前來 來障礙我們 故名增上緣 那麼此三緣就是念佛行者 不共之別益 而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 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都是靠這些諸佛菩薩 還有這些 當然自己的發心很重要 逼著你自己要願意去 還有精進的修行 還有諸佛菩薩的助緣 那後面他提的這個 就是往生品輩 叫做什麼 分為三輩 九十六頁的第一 一者 捨家離欲 而作沙門 二者 發無上菩提心 三者 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然後講義的九十七頁 四者 這個修諸功德 五者 願生安樂國 就是這邊一一的來告訴我們 然後他又提到這個 上輩中輩下輩 那中輩有七個因緣 都是非常讚嘆的話 那麼下輩者有三個因緣 我們就一一不再念了 這個讓我們知道都是 要發心要念佛 然後要有不退轉 那再來這邊有提到九品 三輩九品 九品前面剛剛有提到了 是上中下 每一個上又有下中下 每一個中就有上中下 每一個下又有上中下 所以非常的殊勝 那九品我們先來看這個 這邊所一些提列的 九品者他的往生淨土 他分為這些 但是要有三種心會往生 這個是一者至誠心 二者深心 三者迴向發願心 這剛剛有提到 那麼有三種眾生 得以往生 就是慈心不殺 還有誦大乘經典 修行這個六念 這個都是前面有一直在提到 然後後面他有提到 就是這一段的倒數第二行 命欲終時 第三行阿彌陀佛 及與化佛菩薩大眾 放光授手 行者見已 歡喜踴躍 隨從佛後 往生彼國 生彼國已 聞佛菩薩 及依報光明寶林演說妙法 即得無生法忍是名上品上生 所以上品上生要聽清楚 能夠去到那邊是最好 那麼中品 上品中生 這個是在第三段的 後面這邊提到 經七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不退轉 經一小劫 得無生忍 是名上品中生 所以修淨土法門是易行道難成 他是很容易去 但是要成就他越後面 就越不容易跟佛見面 只能華開見佛 好 上品下生就是亦信因果 不謗大乘 但發無上道心 那麼中品上生 若有眾生 受持五戒八戒 修行諸戒 不造五逆 無眾過患 這個就是可以到那 那麼中品中生 若有眾生 若一日一夜 持八戒齋 於一日一夜持沙彌戒 所以有人會鼓勵大眾 去受這個八關齋戒 至少我們怎樣 往生的時候還中品中生 或是短期出家 這邊有一日一夜持這個沙彌戒 這個是短期出家 就可以得到這裡的果位 中品下生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孝養父母 行世仁慈 這個此世善上福凡夫人 命欲終時 遇善知識 為說彼佛國土樂事 然後或是說 這個法藏比丘的四十八願 聞已命終 即生極樂 就是帶有孝順父母 帶著仁慈 或是聽到西方極樂世界 或是這個 或是阿彌陀佛他們的願力 這個就可以到 下品上生 或有眾生 但不作五逆謗法 自餘諸惡 悉皆具造 無有慚愧 這個做不好的事情 可是臨命終時碰到善知識 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 教令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有做壞事 可是臨命終時碰到善知識 來跟我們開示 當然這樣一個前提 能夠碰到善知識 所以還是不要做壞事比較好 最後的這個九十八頁 第二段下品中生 或有眾生 先受佛戒 然後犯了不好的事情 或是說不淨法 然後他有一念慚愧之心 那這些破法的人臨命終時 碰到這些不好的現象的時候 善知識為我們說 阿彌陀佛的功德 那這個人卻能夠開口 趕快來念佛 也能夠發無上道心 這下品中生 下品下生就是這個眾生 他不作善業 也作了五逆十惡 還有很多惡事他作盡了 所以他做了這些事情 決定他可能會下地獄去了 所以臨命終時 碰到善知識來跟他開示 趕快來念佛 這個時候也能夠往生 但是他經過很多劫才有辦法 華開見佛悟如來 這個是下品下生 至少先到那邊卡位 然後再來看這個諸佛菩薩的 這個業力因緣 然後才有辦法華開見佛 那他這裡最後一段就說 此宗以明凡夫往生為主旨 就是淨土法門 就是提倡要往生淨土 其實淨土在哪裡 我們的內心清淨我們就是淨土 阿彌陀佛在哪裡 阿彌陀佛在我們的內心 這其實就是可以相應 當然他現在講法門 講時間 講距離 這是順應眾生的這個因緣 如果我們只有嘴巴念 內心 剛剛提到很多心 這個菩提心深心還有迴向心 自己的心沒有去配合 那就很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這裡提到的就是說三輩九品 都是這些五濁的凡夫 乘佛願力 乃得往生 或是依自力之斷證 雖然有二乘的聖者 及地前的菩薩 也怎樣 沒辦法生到這個地方 或是見到這個報佛 然後這個淨土門 這是他在說這樣子 那說淨土法門怎樣 則託彌陀的本願 還有他力故 就是佛陀的願力還有他的怎樣 助力 雖一毫未斷之凡夫 亦得與地上菩薩 同入真實無漏之報土 像這個無量 四帖疏有提到 若論眾生垢障 實難欣趣 正由託佛願以作怎樣 強緣 致使五乘齊入 所以你是 不管你是哪一道 統統怎樣 有機會 到這個西方極樂世界去 還有安樂集又說 今此無量壽國 是其報淨土 由佛願故 乃該通上下 所以有佛的願力 他是上下都通 致令凡夫之善 並得往生 由該上故 天親龍樹及上地菩薩 亦皆生也 這裡就是提到他們能夠 得生西方極樂世界 因為很多著作 還有這些高僧大德這些善知識 在念佛的法門 有他們的收獲跟心得 所以就這邊就做一些總結 倒數第五行說又衷論云 修禪教諸宗以蘄解脫 希望能夠解脫 為豎出生死 那修淨土一宗以蘄解脫 為這個 橫出生死 這橫的出去 一般修是要這樣 從初果二果這樣修去 你修淨土就橫的出去 不管你在哪一界 就這樣橫的出去 這個是非常極力的推廣 豎出者 謂自下而上 唯在此界斷惑證果 以出生死也 橫出 豎的就是這樣 由下而上才有辦法出去 那麼橫出者 謂由此至彼 往生西方淨土 以出生死也 出生死 唯仗自力 見思惑毫髮未斷 即不能超脫這個無累 橫出生死 兼仗佛力 見思未斷 亦得往生 既得往生 則無業可造 永無退墮之虞云 這邊就非常強力的一說 一般的修持法門是由下而上 那淨土法門就是橫出 那還有靠佛的力量 所以他這樣強力的推薦 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淨土法門 那麼多人在接受也是這樣子 那當然易行道難成 你還要靠他力 這個是以那種 信心比較脆弱的眾生 他就很喜歡這個來信仰這個 淨土法門 但是也不是說他這個法門最好 這個我們前面有提到這個 是心是佛 你的心是清淨就是佛 你的信心堅固了 你的業力清淨你就跟佛相應 你不用再靠一個他力 這個眾生因為膽怯 害怕自己的功力不夠 然後就希望有一個佛來仰仗 這個就是眾生可愛的地方 如果自己的努力也是怎樣 不二而別 因為他這邊有強調 各各宗派或是哪一種根機的 你都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 既然可以去 也表示每一個眾生都可以成佛 所以能夠靠自力 也是一個很殊勝的 所以淨土法門是易行道難成 那其它的法門靠心念 就是心這個一念成正覺 那是難行道但是易成 很快 就一念成正覺 那在這邊提到了這個 往生的品位 就是最後把這個念佛的法門 還有你的心性 你的根機 其實九品也在講這個 學淨土法門的根機 你能夠修到上品上生 或是中品中生 或下品下生 看你是能夠修到哪裡 其實這也是一種 根機的一個歸類 所以你說淨土法門很方便 可是他還是有歸類 那你的根機是上品上生 或是超越上品上生 不執著一個他力的一個 依賴的話 其實就自己也可以直超佛地 這個也是很殊勝的 那麼介紹各宗的概要 就無非在你對各各宗派的 這個歷史還有他們根據的經典 還有他們修持的法門 還有他們的在一個時代 所能夠弘揚的這些因緣 都會做一個概略性的介紹 那麼每一個人 你可以從你的根機 你是屬於華嚴的 屬於淨土的 屬於禪宗的 屬於律宗的 種種的宗派 那從這個當中做一個 鳥瞰式的這個認知 然後自己下手能夠一門深入 那佛陀他本來對於這種 各宗各派的修持 本來就是很普遍推廣 他本來沒有分宗分派 那是因為這些祖師大德 他自己對在修行上有些心得 所以他就專門弘揚這個宗派 或是那一個宗派 那麼各各的宗派 就好像我們現在讀書有分學科 是英文是數學 是護理是美術 就這樣分科 所以各有所專 那當然你在你修行的當中 可以一門深入 這樣這個學校你各有所專的話 你就可以從事這一方面的行列 或是從事這方面的專家 那彼此互相讚嘆 互相成就 那當然也可以換跑道 所以有人說 我護士當一當不想當了 我去當導遊也可以 或是我廚師不當了 我去當電腦的工程師也是可以 所以各各的法門 你瞭解之後 你修一修你瞭解 跟實際進入不一樣 所以你還是可以換跑道 甚至也可以兼修 到禪宗到後期 也有一些祖師大德就提倡 禪淨雙修 那也有人提倡顯密雙修 這個雙修就是說 他對於不同的宗派 他同時兼修 怕的是這不清淨的雙修 那就不是在佛教的戒律裡面 這個是必須要跟大家提起的 所以各宗各派的這個課程 他必須 你瞭解了之後 看你是要一門獨入 或是可以兼修 但是最基本的 做一個佛教徒的一個心態 一個修持者的一個心量 彼此怎樣 讚嘆 彼此成就 而不是說我的最好 你那個算什麼 我們做一個 派別最殊勝 什麼橫超 那到底能不能直超橫超 是要修到那邊的人才知道 不是用講的 說他能橫超就橫超 你真的是有橫超出去才來說 這個是可以橫超 那麼不管你能夠修到什麼果位 就是我們能夠彼此互相讚嘆 互相成就 那最好能夠在修行上 互相的讚嘆 互相的扶持 所以不是說我的是最好 你的不好 那這個就是一個比較之心 這個就是一個我慢之心 所以修行是貪瞋癡慢疑 無非是去除這一些 所以你修一修 變成我執我愛我瞋 那應該不是佛陀 教導眾生的本懷 所以我們在各宗各派的認識 當然就希望大家在修行上 有所收獲 那麼增長這個見聞 然後在道心上也能夠增上 因為生命是何其的可貴 我們沒有辦法 去決定生命的長度 但生命的寬度還有深度 是我們每一個 你下手去修行的時候 可以去做努力的一個地方 那麼之前也有提到說 成功人都很努力 但努力不一定成功 所以你努力要做對地方 希望我們走向成佛的之路 其它的跟成佛不相干的這些 是非 口舌 不愉悅的這些外緣 我們都能夠去屏除 而不要相應 那麼祝大家在道業上精進 法界大安 然後我們能夠速證菩提 即成佛道 也祝大家身心健康一切吉祥 阿彌陀佛